當今,當農民就沒有出路嗎?


瀉藥!題主應該是文藝青年吧。一說起鄉村是不是腦海里就出現一副麥浪在夕陽中此起彼伏,農民伯伯荷鋤歸去,牧童短笛,鄉間小路,炊煙裊裊,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世外桃源的景象啊?

先說說農村人口減少的現象。文藝青年時常有種厚古薄今的思維。城鎮化的結果就大量的農村人口遷徙到了城市生活。學過中學生物的人就知道「環境容納量」這個概念。城市的容納量是遠遠大於農村的。所以客觀上城市能夠提供更好更多的人們生存所需要的資源,而主觀上農民也有進城享受更好生活條件的意願。因此,農村人口減少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有些如陶淵明這類奇葩喜歡田園生活的人會回到農村生活也是有的,但必竟是少數,與浩浩蕩蕩的歷史洪流相比,這些人完全可以忽略不計。隨著歷史的演進,有些東西是必將被淘汰出局的,這個東西將走入歷史,存在在我們的腦海里,書本里,歌聲里……

然後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農村人口的問題。中國的土地在農村是集體所有制,農民經過聯產承包責任制,包田到戶,擁有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權,而且耕地只能擁有農業生產,不能改變用途。(所以在農村的耕地上建房子原則上是不被允許的,但現實是……你懂的)。這種土地制度就造成了中國的土地「小而散」的格局。經濟學上有個「規模效應」一說,就是生產要達到一定的規模才能將降低成本,效益最大化。「小而散」的土地格局就造成了中國農業生產率很低下,無法建設統一的設施,灌溉設備,不能有效的合理施用肥料和農藥。舉個例子,中國加入WTO 以後,中國東北的大豆就受到美國進口大豆的衝擊,人家美國的大豆跨越太平洋,千里迢迢來到中國,價格還能比你本土的價格低,你說你怎麼和人家爭奪市場。很多煉油企業,用的都是進口大豆,是不是轉基因就不清楚了。造成的結果就是,現在東三省的農民都不願意種大豆了,我國大豆大省黑龍江現在的大豆種植面積已經很少了,遠遠少於玉米的種植面積。

要解決這種土地格局,就要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集中起來的前提就是大部分農民要放棄自己的土地,那麼,沒有土地的農民要去哪裡呢?當然就是進城當市民,平方改樓房了。這裡有出現兩個問題:一是種了一輩子地農民進城能適應嗎?他們的就業怎麼解決?二是農民讓出來的土地真的是被用於農業生產嗎?還是被開發商拿去蓋房子了?以上這種情況基本上是被ZF連蒙帶騙弄進城的,屬於被迫進城的。還有一種是農民自願放棄土地,讓土地撂荒進城的。這種情況基本就是出現在中西部那些窮鄉僻壤,窮山惡水的地方了,那裡的土地貧瘠,地理條件不好,簡單說就是環境容納量很小,人們自然會放棄那裡的土地了。

好了,現在該回答你「當農民就沒有出路嗎?」答案是肯定的。肯定是有出路的。所謂三百六行,行行出狀元。關鍵是看你怎麼當了。

如果是像我們的先輩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要麼你腦子進水,要麼你是退休公務員。

至於怎麼成為一個21世紀五講四美,有理想,有道德的社會主義有為好農民是一個令人深思的課題。如果你想在這裡賺大錢,那我覺得在你有生之年都不太可能。而如果你是想在你死後流芳百世,可以去噹噹新型農民。我給你幾個現在中國農業存在的幾個大問題,看你能解決幾個啊?

一、土地。雖然現在中央鼓勵土地流轉,讓能種地願意種地的人擁有更多土地,讓不願意種,沒能力種的人離開土地。但是你拿到的土地是否集中?交通是否便利?是否有現代的農業設備?如果沒有,你都要設法去完善,這些投資都大到姥姥家去了。不是你在星巴克喝幾杯咖啡就能解決的。干農業不是像幾個窮屌絲在中關村一密謀就能弄個公司到納斯達克去敲鐘的。

二、人才。現在願意干農業的人都不多了,別說人才,就是人都越來越少了。這就造成農業勞動力人口減少,農業科學技術很難獲得提高和進步。有空你去圖書館看看關於農業技術方面的書籍,哇靠,你一定會震驚的,那些書出版的時候,你還沒出生呢!

三、流通。農產品的流通是中國農業的頑疾。中國的物流發展基本是隨著電子商務近十年的興起而獲得較快的發展,到目前,中國的物流還不是很強,尤其是冷鏈物流這塊。在中國,可以說,基本沒有冷鏈物流。而冷鏈物流對於農產品的運輸是至關重要的。你能經常看到某某地方的水果蔬菜又滯銷了,又要爛在地里了,農民絕收了,欲哭無淚啊!看到這種新聞我也很痛心。但是,你這些水果蔬菜遠在我千里之外啊,我怎麼幫你?你開個淘寶店,我拍下來,你給我發快遞。等我收到貨後,一打開,哇靠,爛了。反正最後的結果都是爛掉,還不如直接爛在地里好了。

四、信任。中國的食品安全大家有目共睹。造成食品不安全的一個重大原因,就是中國的農產品價格太低,農民不能獲得好的收益(在黑龍江一戶農家辛苦一年,一畝地1000塊錢都賺不到,國家的補貼要麼被大戶拿去,要麼被公僕們拿去,普通農戶拿不到的。),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只能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的商品率。因此,農民就會使用違禁藥品,比如,種生薑,就用呋喃丹咯。生薑又大又好,還不用怎麼打葯。一進超市,消費看著也喜歡,農民也高興,大家表面一團和諧,但是一吃到肚子里,後果你才會知道。在這種市場環境下,你要生產出健康、綠色的產品,如何取得消費者的信任?沒有信任,就沒有市場的。很多在農業方面創業的人,就是懷揣著為國為民的雄心壯志,開始要大幹一場的時候,往往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啊!

以上是我近來的思考和總結,拋磚引玉!

----------------------------------------------------------------------------------------------------------------------------------------------------------------------------------------------------------------------------------------------------------------------------------------

以下部分是回復 @魏華飛 的:

我所說的中國農產品價格太低,是指直接從農民手裡的收購價。價格高低是相對的。

第一,相對農民投入的肥料、農藥、機械設備、人力成本等等生產成本來說,目前的農產品價格(直接從農民手裡收購的價格)偏低,農民經常是處在保本的邊緣。當然,也不排除有個別大戶、合作社掙了大錢,但農產品通常是有周期,比如豬周期,姜你軍,算你狠等等,往往是賺一年,賠一年,平一年!

第二,相對於類似美國大豆的農產品,我們的農產品價格是偏高的。原因很簡單,我們農業的現代化程度太低,效益太差,從比較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我們是沒有競爭優勢的,所以必然慘敗。

那麼到零售終端的農產品價格通常是很高的,翻了幾倍,十幾倍,甚至幾十倍,這是為什麼呢?總所周知就是流通環節太多了。

雖然人人都知道,都在說流通環節太多,層層加價,造成了成本不斷轉嫁,造成終端價格高企。其實,這種說法也對,也不對。

是什麼造成流通環節多呢?

農產品的收購第一經手人是農產品經紀人,經紀人熟悉當地的情況,面對小而散的格局,他們能夠清楚知道哪個村莊的哪個角落什麼人種了什麼東西,什麼時候可以採收,能夠採收多少扥等!雖然現在信息技術很發達,但是這些信息是你百度搜不到的,所以外地客商來採購必須依靠當地的經紀人。

客商把當地的農產品集中起來,用大卡車拉往外地。這其中要經過層層的收費站。雖然載農產品的車過高速可以不收費,但是,只是單程不收費,只要這車是空車,就要收費了。

卡車到了目的地,進入批發市場。由於沒有冷鏈,可能到地方以後,打開車廂,有些產品已經變質腐敗了。然後產品要開始交易,進場要進場費,交易要扣點,過稱要有過稱費。

本地的農產品批發商、零售商,比如超市、賣場、農產品配送公司等等來採購。這些零售商、批發商在採購後,要對產品進行分揀、配送,除了人力和冷庫設備的投入外,還要再次承擔產品腐爛、變質、脫水、失重的損耗。

這些產品送入超市、賣場、菜市場後,零售商還要承擔進場費、促銷費、傭金扣點等等雜費。同時,還要再次承擔產品的變質的損耗。

總結一下流通環節多的原因,在源頭,「小而散」的格局,註定貨源不集中,要把產品集中起來,流通環節肯定要增加的。在中間,還有客商和批發商。在終端有零售商。

其實,老實說,目前的農產品流通環節其實還不會很多。終端價格高的原因,一是,每個環節的苛捐雜費;二是,不發達的冷鏈造成的超高損耗。第二點是很多人會忽略的,農產品不是工業品,像蔬菜水果是很容易爛的,這些爛點的部分也是要轉化成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的。你以為賣水果蔬菜很好賺啊,不過是些辛苦錢而已。

吐槽一下不滿而已,現在像我這種90後這麼關心農業的應該不多了!歡迎批評指教!

於2014.6.7 凌晨


。。。刪了


我不知道北方平原的農民怎麼樣,只能說說南方(浙江)農民。

真的太苦了!每次和我爸聊天,就說到北方農民太幸福了,大面積的平原,機器工作,真是輕鬆。到了南方,到處是丘陵,梯田式的土地,面積從一分到五分不一定,一畝的地幾乎沒有!而且還東一塊西一塊的,從一塊地到另一塊可能要走20分鐘。(分地的時候為了公平,抽籤定地的,好地壞地都有)

我見到的大部分農民要早上5點出門幹活因為到了中午太熱了,得早起趁涼干點活。所有活都是人力乾的,大夏天還要打理水田,現在剛好要種雜交水稻,所有的田都要人力開墾,大熱天,當網友在吐槽北京高溫時,南方農民要頂著大太陽去種田。雖然有機器,但是大部分田都沒辦法用,因為地太小,機器難以拐彎,或者是陷田,機器會陷住。

一斤米2塊5,為了這點口糧,在大夏天,開田,攤田,撒谷,種田,拔田裡的草,除蟲,最後在秋老虎還在的日子裡割稻。這不是QQ農場,點點滑鼠菜就成熟了。遇到颱風,可能連產量都沒了。所以我特別討厭農場遊戲,它們掩蓋了辛苦的農民們的付出。在室外30度以上的高溫勞作,除了中國的60後農民們,誰願意!就現在的年輕人,30度環境在街上走都要打把傘,而農民們卻在勞作!

至於那種給補貼,承包種田地,真的,上頭沒人,輪得到哪個平明百姓。而輪的上的,都不缺錢!我們村有個山頭就是每畝補貼1萬,給了書記的岳丈種花木。雖然3年過去了,山頭還是空了,誰敢說話!

雖然,身在浙江,沒有留守兒童,不必外出打工,但是做農民真的太苦了!

我有次下午坐公共汽車回家,遇到一個80多歲的老太太在賣莧菜,一直沒賣完,到了下午菜都不新鮮了,不得不回去,在車上有人問她幾點出來賣菜的,她說12點,那人說你年紀那麼大還中午出來賣菜,太辛苦了。老太太說:什麼中午呀,我從前一天的晚上12點就出來賣菜了!

之所以這麼早出發,就是為了搶一個賣菜的落腳地,真的就一隻編織袋的位置,這樣都要被城管搶秤。而賣菜的位置都是被職業賣菜的搶走的,一來就說,這是我的地。看,一個農民辛辛苦苦種出菜,還沒地方賣,賺點小錢。有句話說「種菜的不如賣菜的!」這就是中國農民啊。那是幾年前的事情了,那時候農民還沒有養老保險金,他們是這麼辛苦地討生活的。(當然,這只是我看到的農民,各地情況不同,可能會有差異,但是中國農民苦,是不爭的事實。)

就中國農民,目前,真的沒出路。

有人說南方恢復大地主制度,把土地重新整合,成整片地,方便勞作,起碼比現在的小片地好。可是,那又誰來做地主呢,希望有專家能解決這個問題。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沒有正確的調查,也沒有發言權。

說農村過得好的都是不了解農村也不了解農民的人。

全國是什麼情況,得看專業方面的調查。

我只說說我所知道的我們家和我們村的情況。

我們家地處陝西北部,祖上幾代都是貧農。

爺爺輩是從一個窮的沒飯吃的村子移民到了現在我們家所在的村子。當然,這是歷史

現在的情況是:村子裡面的大多數青壯年都外出打工,還在村子裡面的不到30人,還有好幾個都是上了年紀不能勞動的人。好一點的家庭,一年的收入是在2萬元左右差一點的可能一年就兩三千甚至更少靠天吃飯,剛剛好說明我們那邊的情況。

有人說村幹部貪污什麼的。我們村基本沒有。如果有國家補助什麼的,基本都是符合條件的人申請,然後全村每家均分。當然,也有很多情況是滿足條件的人申請,相應的補助就只給他們。

村子裡的人識字的倒也有,但是很少。也因此,教育什麼的就很落後了。

我們村子裡面除少有的幾個人之外,都是初中畢業就不上學出去打工

我有時候都在想,如果不讀書,怎麼才能跳出那個環境,可能一輩子都沒希望吧。

也因此,我堅決反對取消高考制度。這真的是農村孩子唯一的出路!!!

貧窮,落後,愚昧,都是確確實實存在的。所以,也有人信一些亂七八糟的教,很多都不是正規的(我聽過的最簡單的忽悠是說,信了他們的那個教,做五個人的飯不再像以前那樣需要準備五個人的糧食,只需要準備兩個人的做出來就夠五個人吃了)。最近的這個寒假(2013年寒假)回到家的時候得知的一個發生在21世紀的事實:已經有了四個孩子的大齡(具體年齡不知道,但是她的大女兒比我還大好幾個月)婦女在產第五個孩子的時候雙雙離世

好吧,扯得很遠了。

我估計我將來好好努力,混得好一點,也就是個城市小白領,但是總算能明白很多事情。

所以,很感謝父母讓我讀書。很感謝自己的努力。

我不仇富,對現在這個社會也不仇視,心態也很好。

希望真的能夠【先富帶後富,最後達到共同富裕】。

歡迎各位探討。

------------------------------------------------------------------------------------------------------------------------

2014.6.8 統一回復下:

1.我從西安坐車回到縣城,從縣城回我們村子得看運氣:就是看有沒有車,除了坐順路車,基本沒車。我們那邊就沒有跑縣城的車。也因此,高中開始我就是寒假暑假才回家

在我很小的時候,是有跑縣城的車,十塊錢一個人,後來漲價到十五塊錢一個人,再後來三十,再後來四十,但是因為人少,還是掙不了錢,後來就沒人跑了。

2.我說了我說的是我們家所在的我們村子 而且一些西北西南貧困地區連我們村子都不如的也有很多 你要拿出來華西村比 我還能說什麼呢


只能說你的想法太美好,曾經我也這麼想過,直到我上了大學。一個人從浙江跑到瀋陽來上大學,還是農業大學。雖說家裡爺爺那輩人也是農民,但是由於父母經商,所以對農業並不了解,更不了解農民現狀。

我這麼說吧,我們班28個人,13個人申請貧困獎學金。我兩個室友也申請了貧困獎學金。 正如前面那位答主所言,你不知道一個農村家庭的經歷有多脆弱。

室友A家裡父母年紀已過50,身體也不好,哥哥年初摔斷了腿,家裡的田被徵用但是錢沒發,再加上遼寧去年還發大水,所以去年收成也不好。她暑假去方特做了兼職,然後給自己當生活費用,衣服永遠就那麼幾件,我們的衣櫃塞的滿滿當當,她的冷冷清清,冬天外套就三件。

室友B,她的父母還算年輕,但是要承擔贍養老人的責任,而且爺爺還有心臟病,所以開銷很吃緊,家裡就靠那點地。秋收的時候自己家的收完了,父母還給別人家收(類似麥客),家裡還有個弟弟在讀書。她平時雖說比室友A好些,但是也是掂量著錢花(每次陪她逛街,最後都是我在買她在看-_-||)。

之前開學前,有個朋友的小學妹被人騙走了學費加一學期的生活費(8000),因為家裡父母是農民,而且家境也不好,所以不敢告訴家裡,只能找人借了先把學費墊上。當時我朋友在幫她籌款,我也借了點。後來十一的時候把錢還我了,我問我同學怎麼這麼快就還了。

她說:xx她爸知道了,把錢給她讓她還了,然後不讓她讀了。

當時我很心塞,讀了十多年書,終於考上個還不錯的大學,結果就因為被人騙了學費就失去了進入大學的機會。

所以,題主,不要一味地問為什麼要拋棄土地,你要知道他們只能守著土地的時候會失去多少。


問題是現在已經沒有農民這個職業了,農民只是當局為了掩飾"隱形失業"的說辭。


如果題主理解的出路就是廣義上的成功的話(較高的社會地位,豐厚的回報,對生活品質的追求等),那麼我只能悲觀的告訴你,農民這個階層在人類的整個發展歷史當中就從來沒絢爛過,唯一牛逼過的出路就是揭竿起義直接當皇帝,但是當皇帝自然也就自動脫離了農民的屬性。所以無論是舊式的農民起義,還是現在的遊行示威上訪,這個最廣大的階層同時也是支撐整個社會的基礎,就從來沒被尊重過,也從來沒有得到過他應得的利益。

同時這個階層也是被統治階級洗腦和愚弄最深的一個群體,以小見大,一家現代的公司尚屬於金字塔結構,更何況人類有歷史文明以來所建立等級的社會的強大慣性,更何況這是在中國。

翻翻歷史書就知道了,現在正經歷工業化中國的農民階層其實和英國大工業革命的時期並沒有多少不同。工業化的引擎一開動,最先被開刀的就是農民。想英國圈地運動之前,良田美池桑竹桃花源式的小農耕文明的確是低碳環保、生態文明,但是最終還是被大農場,機械化所取代,農民被迫從農田驅逐到工廠,期間各種人間慘象就不必說了。雖然現在看似農民自願背井離鄉,到城市揮灑血汗,但是所遭受的不公以及各種歧視並不比一百多年前強多少。整個社會,貌似朝著更文明,更有序,更公平的方向發展,但是每個人的心裡其實都清楚,歧視從來都有,他植根於每個人內心的最深處,無論你外面包裹了多少博愛,多少讚美,多少人人生而平等,多少職業不分貴賤,他總會在那,並且一直在那。

所以作為農民自身,沒有出路,唯一的出路就是跳出這個階層,爬向高處。


這個提問偏激了,或者說觀察的角度太狹窄了。

農民就沒有出路么?肯定不是,好的農產品生產者如果能和市場對接的好,也不錯啊。

土地荒蕪?呵呵,我認為這純粹是不明就裡的YY。

現在的一線、二線、三線城市周邊在近幾年早就掀起了圈地熱潮,我身邊還不斷的找我了解怎麼下去包地的諮詢源源不絕。好的地塊早就被包了,價格也是一直水漲船高。

荒蕪的土地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國家的退耕還林,恢復生態,比如黃土高原的梯田,現在很多都退耕了,年輕人受不了那個苦,也就棄耕了。這對長久的生態恢復是好事啊。

文藝碰上農村,那叫一個不知所以然。。。。。。


農民怒答!

農民要有出路,要賺錢,天時地利人和一樣都不能少!

天時,當地是否有政策支持,有沒有專業扶植,有沒有市場大環境,

例如山東壽光、安丘,壽光大部分人聽說過,全國蔬菜之鄉,坐動車路過壽光,一片一片的蔬菜大棚甚是壯觀,安丘的蔥姜蒜比較有名,品質好,多出口日韓。上有政策支持,下面有各類型市場,集散中心,交通便利,這裡的農民過的比較滋潤。反過來說,一些地區胡搞亂搞就比較悲劇了,破壞環境,浪費資源,退耕辦廠盲目發展,一不小心就癌症村,這裡面太觸目驚心了···(離我們村不遠就有個癌症村)

地利,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當地要有一些特色的東西,小麥玉米不算啊,到處都有,這方面的例子也有很多,新疆的棉花葡萄,煙台蘋果,褚橙,地方名茶出產地等等比較有名氣的產品,如果算上牧業,內蒙那個交一次學費一頭牛的梗也是很常見,只要上面政策不算太差,交通市場等硬體對付著用,這裡的農民也可以過的不錯,近年來信息化及電子商務的發展也是一大助力,淘寶就經常拿某某山區老農種的啥啥原生態作物,養的土雞,土蜂蜜在網上大賣做故事講,褚橙的例子也是電商經常說的事兒。相反,比較悲慘的就是一些雲貴山區、太行山區等等山谷梯田,莽莽大山割斷了出路。世代耕田,交通不便,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兒童等等問題也是相當嚴峻。

人和,前面也有答案說道,每一行用心做都能做出成績,農民也不例外,還是拿壽光說事兒,壽光本來沒啥特產,也是一年一季小麥一季玉米的種,土地鹽鹼度還不低,算不上肥沃。90年代初,王樂義(當然背景不小,也算是在爭取政策上相當便利)代領當地農民種大棚,直到現在發展成全國的菜籃子。這個例子說明,有時候即使沒有特別出名的產品,能有農民站出來用心做,有想法,出路也是有的。相反(又要說相反了啊)一些地區明明發展的不錯,可幾輪執政下來什麼作為都沒有,縣級市碌碌為無,村幹部碌碌無為,農民自身思想上也相當局限,即使有些農民有想法(好吧我是在說我)規模化生產,種植經濟作物,可根本沒有政策來支持你,(經濟作物一定得地區密集化才有出路,一家一戶沒戲,技術銷路等等都是問題)不是每個人都有王樂義那樣的背景,光是想到各個村委連修路的錢都貪,所有的一切都是浮雲了,這樣的地區也就越來越落寞,農民日子一天一天不好過,唯一的出路也就和大山深處的孩子一樣,好好學習,考個學校,去北上廣,不當農民了···

過的滋潤的農民現在大多在種經濟型作物,但這個市場也是有限,面對蒜你狠豆你玩農民還真沒多少辦法,也希望今後的市場能逐漸穩健成型。

另一個方面是發展大型集中化種植,這是一個大方向,也是未來的趨勢,這方面東北一些地區已經做的不錯了,但當下的農村要這麼發展還是有局限性,那就是地少人多,集中化種植後原本需要一百人種的地現在十個人就搞定了,那多出來的90人呢,外出務工總不能在家閑著吧,於是各種社會問題就業問題就來了,這也是國家並沒有盲目推進的原因,也希望這個發展會越來越好吧。

綜上,農民有出路,但路程艱難。


怎麼會有這種詭異的想法。。。我未來的想從事行業教育,醫療,農業(三者不分先後,那個先有機會,就做那個~)

1、國家大力扶持農業!!!小額貸款這項業務原本就是為了農業才出現的!!!

2、農業的發展前景好,利潤高,競爭小!

3、實在不行還能自給自足~

------

剛剛又看了下原題,我好像跑題了。。。

不過農村能發展,農民就還有明天~

------

不過農村的土著居民,日子過得確實很艱辛。。。

我家在農村有個小房子,然後現在休假什麼的就經常跑去,我也接觸到了一些真正的農民,我們家的這個村子會不是特別窮的那種,每家都有地,有山,到處種的的各種果樹~然後在我家隔壁山頭的一戶人家,他家男主人用幫我家蓋房子賺的幾千塊,給房子起了地基之後就再也沒錢接著蓋了。。。其實就算接著蓋也花不了幾萬。。。然後有次我們一家去玩,拿了許多小零食,然後這位大叔也在,幫忙弄什麼,我媽看他中午也沒吃上午飯,就給他拿了幾塊那種小包裝的金絲肉鬆餅。然後他一口沒吃都裝兜里了,說是給他女兒帶回去。還說城裡人就是會吃,東西弄得精緻。


沒有。

家裡有7畝薄田,年前開始打理,種上了麥子。

施肥,除草,打農藥,伺候到6月。

一個星期前天氣37度的時候收割,脫皮後勉強5000斤麥子,市價1斤1塊錢。

也就是毛利5000,實際收入4000左右。

前幾天半夜偷偷處理了麥秸,開始耕地,給田上水,施肥,種了稻子,等待下一圈的農忙。

風調雨順的年月,7畝地最多能產出2W的產值。

當農民只能得溫飽,沒有前途。


我並不知道未來農民的出路,或許如果全國農民都能過得像東北農民伯伯一樣應該也就差不多行了吧!但從各地地形和人口環境來看,這個著實有難度啊!

我家在川東的一個小盆地的村裡,我們那裡一般很一般,沒有阿壩艱苦但也不發展,只是一堆人在努力生活著。

我認為的真正農民是只依靠種糧食為生的人,而懂得走其他的道的人只要賺錢穩定後早晚都會脫離農民這個稱號的。

我爸就是這樣純正簡單的農民,他永遠沒有大抱負,即使是出去打了幾年工,他依然安心做著他泥鰍的本分,他是信奉只靠自己勞力賺錢的老實人,他忠厚不會投機取巧。他和我媽的夢想就是以後他們都老了,看我們都過得挺好,他們就去住我們家的老房子,喂一頭牛,養幾隻鴨和雞,種點糧食,僅此而已!我記得我以前還跟我爸辯論過,我希望他可以跟很多人的爸爸一樣出去打工了沒幾年回來就變成了一個老闆然後把我們家都接出去,然後我們就變成了城市人,再也不見我們村上那些世俗人了。可是,他卻對城裡的生活並不嚮往,要不是為了我們幾姊妹的學費和結婚房子啥的,他是不會出去打工的。我們全家都時常取笑我爸最大的愛好:養鴨子和養牛,即使放養式早就淘汰,可爸就是那麼期望著。

我們家裡那邊的農民構成差不多都是些上50歲以上的人了,至少都是40以上的,很多14.15歲以上的孩子和成年人都出去打工。小孩子很多,大學生是可憐少數。雖然都是些老人了,可是眾多的田地都還是被他們種起來了的,但依舊跟我小時候比荒廢的田地越來越多了。幸好現在收割機的到來讓那些不再當年的人在豐收的時候可以輕鬆點了。糧食收入差不多只是一家人的生活消費和小孩子的零花錢,而如果家裡如果有孩子上學的話就還必須靠出外打工的成年人按時寄回來。

以前有伯伯跟我說:「不管有多少出去了,走了,但總得有人來種糧食啊!」是啊!我不想種糧食,不想當農民,很多的跟我一輩的人也不想再當,即使爸爸輩的願意當,可以後怎麼辦呢?媽總跟哥哥和弟弟說:「工打到差不多最後還是都要回來種田的,難道你還能在福建打一輩子工?」我哥和我弟都沒想過要回來再當農民了的,即使他們是在外面飄著居無定所,那樣好像看起來是要光鮮一點!而且即使他們回來種地,可是他們都不會插秧啊,在我們這山山坡坡之間我覺得是不可能連插秧都用機器運作的。我不知道等我老了之後,會是誰在種我家的地?我?

我知道真正愛農民的人少之又少,大家都在想著逃出來,大概只有我爸那樣的人才會願意守著一畝三分地吧,根對他們那輩才是重要,我們的牽絆的只是爸媽而已。


我不知道題主說的出路是哪種出路。

不過想到出路的近義詞就是前途,我覺得題主應該指的是「體面的生活」這個意思。

作為一名如假包換的農村子弟,我的回答是幾乎沒有。

這只是個人觀點,而且是從我的生活經歷出發,沒有代表性。

要想活得體面,首先要有錢。

我先來說一下農民的收入問題。

農民的收入無非是以種地為主。

一畝小麥的的產量1000斤左右。風調雨順的年月可以達到1200上下,氣候異常會在900斤以下。

小麥的價格是一塊錢多,那麼一畝地就是1100×1.1=1210。也就是說從去年10月份種麥子到今年6月份收割,一畝地的的毛利潤是1210塊錢。除去投資,我們可以想像一年下來,土地會給你帶來多少收入。

上面說的是平均值,如果氣候異常,那會怎麼樣。

我們當地每人分到的地是1.3畝,加上自留地和承包地不到10畝。

半年下來土地的收入微乎其微,而且沒有計算我們自己投入的人力。

玉米和小麥是一樣的。並且比小麥的更加繁瑣。

現在是機械播種,拖拉機進地播種要花錢,長出來的時候灌溉要花錢,冬灌要花錢,收割機收割要花錢,期間的施肥更加花錢。

玉米更加的麻煩。

除了和小麥相同的工序外,還有額外的工序。

必須把玉米棒子一個一個從地里拉回來,在家裡再把玉米一個一個的剝掉玉米皮,然後是曬玉米棒子,晒乾之後用脫粒機把玉米棒子全部脫成玉米粒,還要曬玉米粒,最後裝成袋,等著賣出去。

在農村很少有大面積的地方讓你曬小麥,曬玉米,所以會有人在公路上曬。但是這樣會引發交通事故,因為這些顆粒狀的物體很滑,但是屢禁不止,沒有辦法。

有的人家就在自己的屋頂曬。抗上去,晒乾之後扛下來。

如果哪一年有雨,小麥倒了,就必須人工收割,這樣會更加的麻煩。

因為收割機收割以後的小麥留有很長的麥稈在地里,所以農民選擇燒掉。

媒體說是污染環境,警察也巡邏抓人,專家說要秸稈還田。農民白天不敢燒,就半夜起來燒。

為什麼要燒。秸稈還田不好嗎?

剛開始我們也秸稈還田,但是不行啊!麥稈在土壤里會把土撐起來,土壤里的空隙很多,種下的玉米粒有時候懸在空中沒有辦法很快發芽,有的發了芽,但是懸在那裡沒有土壤,最後死掉了。。每當種下去之後看到好多沒有出來的玉米苗,我們得多著急。

這幾年我們當地已經很少有人種小麥玉米,因為回報率太他媽的低了,大家都紛紛種菜,種西瓜,或者甜瓜。

可是種菜也是比種莊稼好一點。每一畝的收入能多一到兩千元。但是如果哪一年的菜價不行,那麼今年就會全部陪掉。

去年甜瓜的價格是1.7元到2.0元之間,但是今年我家的甜瓜最貴是1.1元出手的,剛剛回了本錢。

我舅舅的黃瓜賠了。今年的辣椒也賠了,西葫蘆也是。

不是農村的人估計無法想像種一棚蔬菜所需要的人力。

首先是育苗,必須有地暖,還要隔天洒水。太陽出來的時候要把透明塑料上用來保溫的東西(我說了你們也不知道的東西)取下來,太陽快要下山時在蓋上,一直到可以栽種為止。持續快一個月。

然後是地里。

首先我們必須把買來的竹竿全部插到地里。這個最累人,因為無法直接插到地里,因為我們實在還沒有立春的時候就開始上地幹活了,土地還是凍著的,和石頭一樣。所以用一個鐵棍(就是大號的錐子),在地上打一個個洞,然後把竹竿插進去。下來將兩個竹竿綁在一起。最後用鋼絲將竹竿固定,中間每隔一段距離就要用一個木樁固定。最後將塑料蒙在上面。然後四周全部用土壓上。我們這裡春季夜裡風特別大,經常有的人家的大棚被吹倒。

這幾年有人開始用鋼結構的架子,不過那東西太沉了,沒有兩個成年人,搬不動。

最後天氣熱了之後還要把這些東西在全部在拆下來運回家。

這種周而復始的勞作讓人很難讓人看到「把生活過得得體」的希望。

農民辛苦一年之後的收入還要憑運氣,誰還想繼續待在農村。

所以好多年輕人外出打工。但是到了農忙時候還要回來幫家裡。我前幾天在寫畢業論文,就回家幫家裡收菜,買菜。我們班一個河南的同學也回家幫忙收麥子去了。

馬上就要答辯了。

出去打工也不是長久之地,總不能一輩子出去打工。到時候還是要回來種地,結婚,生孩子。

而且在農村,低保戶等國家扶貧項目完全不是按照誰窮來辦,跟你家是否窮沒有多大關係。我們村的村委書記都是賄選,明目張胆的送煙,送米,送面,送錢。

農村不是你想像的」小橋流水人家,枯藤老樹昏鴉。」除了繁重的勞作之外,真的沒有什麼田園風光之類的了。

我覺得有個好處就是,你可以吃到真正的綠色蔬菜。

我們村好多人家自己種了一片菜地,就自己吃。

因為買的菜要好看,所以各種激素,各種農藥都有,我們自己都不吃。因為你的東西長的不好看,人家不要啊!

(就寫到這裡吧。)


先上個圖吧:

上圖描述的是農產品的流通過程,也就是 @攜筆從農 所描述的流通環節了。這裡我詳細說下後半段,也就是銷地的農貿市場農產品的價格是如何形成的,我的考察地是北京的新發地,相信在北京的沒有一個不知道新發地的吧,2013年交易量1400萬噸,交易額500億元人民幣的會首都「菜籃子,果盤子」。

盤踞在新發地的大經銷商們也即「銷地經銷商」與」產地菜販」有時候是同一個角色,也就是他們去各地收菜,可能依賴當地的經紀人,但也不一定,因為有很多「銷地經銷商」就是由」產地菜販」發展而來的,比如山東壽光的很多經銷商都在新發地租場地。

要了解了農產品的批發價的形成首先要懂得「到場」的概念:

新發地為每種農產品設置了固定的交易場所,比如說蔬菜、大蒜、蔥、南瓜等都是在固定的場所內進行交易的。拿土豆舉例,所謂「到場」就是當天進場的土豆,價格的形成按照「供需關係」決定的,如果今天到場的土豆少,那麼價格就高,因為需求是相對穩定的,如果到場的多,價格就低,所以對於「銷地經銷商」來講,在開市前是搞不懂這車菜是賺還是賠的。

來新發地購買的都是哪些人呢?

菜販子、單位食堂、餐館等有一定需求量的角色都來新發地交易,量小是划不來的,因為有「出門費」、油費等,菜販子從這裡拿菜後回社區零售,價格一般是要翻倍的,因為有損耗、量小及其他成本。

待續,未完......


如過土地承包權能出售,問題解決了。比如一個農村人把自己的土地承包權100萬永久轉讓給一個有錢人(包括宅基地分配權和農村人能得到的其他政策性補貼和福利),他可以拿著這筆錢去城市買房子安家,或者做本錢做個小生意。拿錢去投資土地的人享有農民一樣的免費承包和繼承,也就是他的子女交稅後也能擁有該地塊的承包權,這樣的話耕地就能迅速集中起來。

but,這就是嚴重的政治錯誤了!但目前的狀況是,國家想讓農民花光積蓄再欠債去城市買房子來挽救房地產低迷的現狀。農民想當個城市人容易,但城市人想去當個農民基本上不可能。


我的答案,是的,做一個傳統農民是沒有出路的。

以我的家鄉舉個例子。我家在華北平原,山東濟寧地區。人均一畝三分地。我們這裡主要作物冬天春天小麥,夏天是玉米。每一年大概概一畝地能收兩季,純利潤就是一季。一年一畝地掙一千多塊錢,你說有啥出路。就是一年忙活只能收穫玉米或者小麥賣的錢。你說農民有啥出路?

,,,,,,,,,,,,,,,,,,,上一次我回家,正好五月中旬。這個時候,外出打工的都在外面,大學生都在外面上學。我去趕集,發現,街上都是老頭老太太,還有生瓜蛋子的中小學生,再有,帶孩子的少婦。就這樣,青壯年勞動力都出去工作了。要是有出路不都種地了嗎?實際情況就是這樣的,農民有錢的也都去城裡買房子了,農村確實不如以前熱鬧了,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吧,也挺悲哀的。

,,,,,,,,,,,,,,,,,

我們那裡,地有的乾脆租出去了,一年八九百,至於租出去的,被用來繼續種地,那是種糧大戶,國家補貼也大大的。一般農民只能把地租出去,然後出去打工,一般的沒有資金實力去承包土地。另一個租地的是用來種樹,是那種法桐,國槐,柳樹等樹苗的,這個租金能高點,1000以上,不過1300。這樣要是借點錢,弄幾十畝地,行情可以,能賺一筆,不過現在種樹的太多了。供需關係,就這樣,乾的人一多,價格也就下來了。

農村現在就這樣,除非上規模,走特色,否則,種自己家那點地,順便打點零工,在如今這個社會,沒有出路。娶個媳婦都得十萬起步,種地娶媳婦,你逗我呢?


姨婆婆家在距南京2小時車程的鄉下,住四層小樓,開寶馬出行。題主是不是覺得「哇噻,我要去鄉下當農民」!可惜了,靠種莊稼是掙不了這麼多錢的,這些都是都是拜姨婆家開的小工廠所賜。但即便錢財不缺,姨婆家依然么有說讓我表哥不要讀書,就在這裡經營小工廠,還是照樣送進城讀書工作買房成家。這是我家在鄉下條件好的親戚,那條件不好的呢?

出國前的清明跟著長輩頭次回安徽老家祭祖,除了被鄉間小道迎面走來倆少年手機里丁日的《Baby》震驚,還有就是被我六公公家震驚!除了震驚還有心酸,五味雜亂。那真是我長到18歲見過最破爛的房子,還是自家親戚的。最基本的傢具,生火的爐灶,最多3盞吊燈,只有燈泡的那種,屋樑是石頭堆的,地面連水泥地都不是坑坑窪窪。就這樣我六公公竟然還顫顫巍巍的掏出一百塊錢,遞給我說「也幫不了你什麼,就拿這錢買些吃的吧」。我當時一下子就特別受不了,手一直背在身後說不要,之後就把這事拋給我媽自己跑到屋後哭。一百塊錢對我來說是一個星期的伙食錢,一條裙子的價錢。可對我六公公而言,一百塊錢是他家二畝荒地一年租金的二分之一!么錯,是荒地,因為種了莊稼還要倒貼,200的租金都收不到。

以上這是兩個我親身經歷的農民家庭,也許別的地方有著和他們不一樣的風貌。

送題主一句話,也是對我自己說的。生活是艱辛的,么有哪條出路是容易的。選好自己的腳下的路,努力踏實的走好它,這才是出路。


我是湖北中部農村的出身,我想這題我能答。其實有沒有出路、以及過得好不好要看你怎麼想!!!

我小時候農村還很苦,全部手工勞作,一季忙月下來得扎紮實實忙活一個月,太苦太累,可以說不是人過的日子;現在基本上插秧、收割、耕地、打葯等等全部都是機械化,比如今年春播季節我家最忙的時候也就一個星期(但我想很多非農村的人在這種強度下一天都撐不下來,呵呵),其他都是零零散散的邊休息邊幹些活,而且農村一年也就忙兩季。。。

說實話,相比在外面當農民工、或者白領、或者高級白領等等等等,當農民實在是很輕鬆、有大把自由時間,閑月的時候就是各家串串門、遞根煙、嘮嘮嗑、打打牌、喝喝酒、再沒事了逛逛街、釣釣魚、去田埂上散散步,日子過得緩慢而清閑,菜也都自己家種的、雞鴨魚肉全是自己家養的,嗯,我想我老了就回故鄉了,過這種慢節奏的生活,並且那都是幾十年的鄰里關係啊,哪像城市裡人情淡薄。。。

上述說到,以前啊那種田太苦了,而且賺的不多的血汗錢給國家交稅還很嚴重,於是,很多人也都出去另謀出路了,混的好的差的都有。畢竟,看個人、也看運氣。

如果你說的出路是賺大錢呢,沒有。我們那裡收一季油菜小麥、收一季稻子,單靠種田一年也就幾萬塊錢,我爸常說在農村就是脹不死也餓不死、但過得安逸自在、不守約束!!!至於額外收入,比如我一伯父每年單純的去野外撈龍蝦鱔魚的也能弄個萬把塊,或者種種樹啊、搞搞養殖啊,搞搞農副產品啊、或者開開收割機啊、或者去集市上搞個小店子啊之類,都能讓你過上「還行、還不錯」的生活,會攢錢的家裡也能去市裡給兒子兒媳買套幾十萬的房子了。但是,也就那樣。。。再說到農村裡能混的非常好的那種,開農藥店子啦、機械修理鋪子啦、承包山林啦、或者超級農業大戶啦、或者養殖搞得很成功啦,也能幾層洋房的住著、一輛小車開著。但你說要大富大貴的,沒有。。。

你要說「嚮往大城市的美好」,我老家十幾年前這種想法還是很扎堆的。現在,哎呀,過個安逸日子就行了,去城市也還不就那樣,吃的菜放心么、吃的米放心么、吃的油放心么、呼吸的空氣放心么、能有那麼好的鄰居和玩得來的朋友么,當然啦,這是我父輩們的想法,我還想在外面多見識見識花花世界呢哈哈!

嗯,所以,說來說去,農村就那樣,按我爸的說法也勉強算個小康日子。你要的出路如果是過點安逸、慢節奏且健康的小日子,農村還挺不錯,我倒認識不少人喜歡農村、城市兩頭住的情況。。。題主估計二十來歲,或許還未褪去浮躁(其實我說我自己呢哈哈,勿怪)。你要的出路如果是賺大錢,機會比不得城市,話說回來,我這是這麼覺得:你要真是人才,在農村也能很有作為,電視上比如好像中央7台吧好多農村創業致富的故事呢,說三天三夜都說不完,但你頭腦靈活嗎,吃的了苦嗎,耐得住寂寞嗎,有這個執行力嗎………………就算城市機會多,也沒有免費的午餐吧


沒有。

你看看中國有多少農民,再看看有多少能真正靠農業過上不說體面但是安穩的生活,這個中比例。

我們確實能看到很多人做農業做得很成功,但是背後有多少沒有出頭日的辛苦農民啊?數得過來嗎?還有啊,真正能把農業做大的都是有家底有社會資源的人,農業的回報周期本來就長,有幾個人能從銀行借得到錢?沒有錢,還憑什麼擺脫小農經濟。

修完農學類的碩士後,果斷放棄了這個行業。離開體制工作,農業就是一個火坑。沒有花不完的錢,你敢玩?


也有一大幫佔地分得十七八套房子然後過上幸福生活的……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網上爆出的南京農業大學動物實驗事件?
印度是不是用 290 萬平方公里的面積養活了 12 億人?是的話為什麼?
哪些因素會阻止未來糧食產量的增加?
歐美的畜牧廠房設計、建造是怎樣一個流程?

TAG:未來 | 農業 | 農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