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取巧的廚具還是十年磨一劍的技藝?
通過觀察,發現國外這邊的很多廚具都很取巧,比如撈麵條的勺子啦,水油分離的撇子啦,一勺三用的Joseph Joseph系列啦,還有什麼打蛋器,計時器,量勺諸如此類舉不勝舉...反觀中國廚房和家常菜飯館,做個菜還用這種「高級輔助工具」的簡直少之又少。然後就跟同學達成一個觀點,外國人做飯喜歡依賴取巧的工具,中國人主要是依賴感覺,和日久歷練出來的刀工。比如切個胡蘿蔔,外國肯定第一反應都是拿那種刮擦器,簡便快捷。但在中國,起碼我母親這一輩的人都是拿大菜刀,咵咵咵幾下,就又快又好,在耗時與品相上來講,絲毫不遜色於用標準化工具切割出來的。
所以由此我心生一個問題,取巧的廚具與十年磨一劍磨出來的那種可以被依賴的技藝,有優劣之分嗎?這是個人的選擇,還是有什麼因素在背後推動?這個問題值得探討嗎?
瀉藥。
講個自己家的事吧。母上去日本旅遊,在東京的酒店裡微信問我要不要給我帶一把削皮神器,還一再吹噓這是溫阿姨推薦的,草雞草雞好用!!!我推辭再三還是難卻盛情。過年回家,不湊巧母上卧病在床,我假模假式的當了幾天大廚,用上了削皮神器,安全性,便捷度,刀刃的做工確實都很不錯,最牛X的是三個刀口來回切換,可以迅速的擦出很細的絲來,因此我勉為其難,重現了姥姥家90年代每年過年時必上桌的爽口冷盤拌三絲(萵苣絲,胡蘿蔔絲,粉絲加蔥姜油糖醋涼拌,無敵好吃)
上菜的時候,得到了大家的交口稱讚,母上挑起一筷子涼拌三絲,感嘆了一句,你姥姥,你二姨,我,以前切絲的時候都不小心切到過手,現在你們這幫小兔崽子,刀功可差多了。
破五那天隔壁商場一家家居店開張,在裡面看到了很多廚房神器,挑了幾樣覺得自己常用的買了孝敬母上。
圖2右下角那個就是削皮神器了,造型乃至配色和日版一模一樣,就是不知道刀口質量如何。
圖1右上角的夾子,是提滾燙蒸鍋里盤子、器皿用的,小時候有一次母上做蒸肘子,太急上桌沒用抹布墊直接端了出來,肘子我是吃的很香,母上的手居然被燙出了個泡。
圖1里的松肉錘,小時候在姑父家廚房見過,因為姑父是上海人,又是高級技工,所以他自己做了一個,姑父家裡的紅燒大排也特別的鬆軟好吃,我一直給母上吹了N年,母上都是用刀背拍大排,還是有所差距,這回應該能做出差不多的了。
壓蒜器,母上不吃蒜,老爸酷愛蒜,母上拍蒜泥都會被蒜的刺激味弄的很難受,所以老爸經常抱怨家裡冷盤不放蒜,這個壓蒜器給他的,讓他自己壓蒜去
……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我們每個人的家裡當然不會有那麼多廚房神器,我們的父母輩,爺爺奶奶輩,用高超的廚藝,精美的刀功,還有他們為家庭付出的時間,他們無意間被刀切到的手為我們奉獻精緻的美食,那麼今天,既然我們身邊有這麼多便利的廚房工具,我猜想每個孝順的孩子都願意為父母買一套吧?
不光這些廚房神器,家裡還有一套雙立人的刀具,一套雙立人的鍋,若干把金門菜刀,有親戚朋友送的,有旅遊的時候買的,這些鋒利的好刀,切起菜來就是舒服,砍起骨頭來就是方便,這也是以前一把普通的刀無法比擬的。
用一把普通的菜刀切出文思豆腐是一種美食的道。
在家庭溫馨的廚房裡方便快捷的為家人做一頓好飯是一種美食的追求。道很美,然而不是所有人的追求。兩者皆不是,是對食材的理解認知及對味道審美的高度。
謝邀 @dzttalaopo從個人的下廚經歷來看,那些工具確實降低了操作的難度,但是我從來不用,而且用和不用不是簡單的中國人和外國人的區別,而是技術水平的區別,老外的大廚也不咋用那些東西。究其原因,個人認為有兩個,第一是效率,第二是清洗問題。展開說效率,我用一把菜刀搞定所有事兒,方便快捷。如果我有20個工具,做一個菜平均用五個,那麼我得把這些工具從安放處拿出來,還得挑選,我得有個超大的廚房,我還得提前計劃做這個菜需要什麼工具,做那個菜需要什麼工具,做一桌子菜弄不好把所有工具都拿一遍,廚房東西本來就多,各種亂,各種失誤,各種低效率。如果刀法不行,這些工具至少可以降低門檻,有正的效用,老外的平均刀法和廚藝和中國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看起來老外用的多第二點,如果偶爾做個飯,那麼洗碗布覺得那麼累,如果天天做,那麼清洗環節就成了一種負擔,甚至有些人做多了不愛做的原因就是不想洗碗。洗一把菜刀和洗n個工具相比,我選擇洗一把菜刀。就這樣
謝邀。這個問題真是頗有意思!
我原本以為這個思維碰撞只存在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間,就是比如老一輩看我廚房裡各種雞零狗碎的東西就是
o( ̄ヘ ̄o#) 哼!還是各用各的廚房吧!
自我定位一下,我對工具的依賴度不算太高,切片刀是廚房裡毫無疑問的主力選手。但這並不妨礙我購入其它各種小工具,包括題主說到的JOSEPH系列(下圖是新入荷冰山一角)。
好了,分兩部分說我為啥用工具。貌似題主說到的幾種我竟然都在用。
細節上嘛,當你用筷子撈麵被蒸汽或者鍋邊燙兩次以後,你會覺得沒有撈麵勺的廚房它就不叫廚房,中式里也有類似的東西啊,深的那種網狀漏勺就是用來撈麵的啊,路邊麵攤子一定有。沒有撇油細網勺,如何去做一碗雞/牛/排骨湯?看到滿碗浮沫的湯我會拒絕吃。量杯也是最常用的,常買的雞蛋大小相近,我在做燉蛋的時候可以相當近似的按照1:1.2的比例加入液體,基本上每次做出來的燉蛋都是布丁狀,不靠感覺靠刻度。電子秤也是廚房好幫手,煲湯做鹵料都用得上,藥材或者香料配比會更加恰到好處。
擦絲切片切碎,不好意思,我除了有手動的,還有電動的。少量就手動,量大靠電動。
夏天裡各種涼拌,黃瓜絲胡蘿蔔絲土豆絲全靠工具,而且因為胡蘿蔔比較硬,手動擦絲不好擦,還入了博朗的擦絲配件,真的是10秒內搞定一根,清洗就是水一衝的事情,別說你用菜刀的人不用沖洗菜刀=_=,時間上任何手工技能比不了。
至於剁肉泥,更是完全依賴博朗機器,肉切大塊丟進去,幾秒鐘肉泥出來。家裡老人家總是習慣蹲在地上咣咣咣剁半天,真的好累我覺得,而且從小就經常被這樣的剁肉聲吵醒,攤手┑( ̄Д  ̄)┍。(不過內心還是很幸福,因為就知道晚上有肉泥湯吃,我愛肉泥湯)
油溫計是做油炸必用,看細泡泡的密度來定油溫我反正是沒那個悟性,200度炸面類的,180度炸肉類的。說到這個很有趣,老媽家附近一個菜市場賣油條的,和我公司樓下一家賣油條的,我一直很喜歡公司樓下這家,品質穩定,從來不會一會兒焦了一會兒沒透。菜市場那家就總不一定,有時候好吃有時候是渣。跟公司樓下的油條師傅聊天,他說這個啊,定溫200度炸油條正好!我才仔細看了原來他用的是大型的那種商用油炸機,一直買卻沒注意過,而老媽家菜市場那戶,就是普通深鐵鍋炸的~所以,用工具多好啊,顧客都很歡喜,用了這個機器,一點也沒妨礙這師傅的其它手藝,油條現切現炸,大小粗細均勻,功夫好得很,還做千層邊的韭菜盒子,麻花邊的花生、芝麻炸棗,好了等我一下我去擦一下口水……
定時器,每天都要用,主要是用在蒸菜以及高壓鍋的定時上,一顆蛋中小火8分鐘,一條魚大火8分鐘,高壓牛腩大火嗤開後20分鐘之類,調好火定好時間轉身就放心地去干其他事情。定時器最好買有背光的,這樣無論什麼光線環境下都看得很清楚。
所有不愛吃不方便吃的水果,以蘋果為首,只需要打成汁,然後咕咚下去一天的維生素管夠了。電動橙汁機(kenwood不到兩百元)每周必用個三四回,給寶寶、外公榨橙汁,以及偶爾多榨一杯自己帶去做早餐,也用來榨西柚汁,西柚汁+新鮮椰青汁+雪碧是夏日超爽飲料哦!一定要吃我這顆安利!以上都是細節,然而細節的完美確實使人感到幸福(薄厚一致的黃瓜片,粗細一致的胡蘿蔔絲,嫩滑細膩的水蒸蛋,不摻糖不兌水的鮮橙汁,嘖嘖)。往大原則上說,應該是對時間的體會跟以往大不一樣了。大概養娃的人都看過一篇著名的《為什麼外國人帶娃一個人就夠,中國人帶娃一個家都不夠》(標題記不清楚,大約是這個意思),裡面有提到一點是我非常認同的,就是中國人在廚房裡花費的時間太多了。老外習慣於半成品,超市的肉菜也經過了初步處理,習慣於使用烤箱等可以定時定溫的東西,這和中國人做菜的風格完全不一樣。使用工具方便度提高很多很多,在廚房裡省下的時間和精力非常可觀。節省下來時間精力可以去做更多其它事情,天曉得當你有娃以後想擁有「完全屬於自己」的一分鐘是多麼奢侈的願望,哪怕葛優癱在沙發上看十五分鐘劇都很幸福。。?°°?(>_<)?°°?。
所以,我絕對不會矯情地說什麼手切土豆絲比機擦土豆絲好吃得多,或者手剁肉泥比機絞肉泥噴香十倍這樣話,事實上我覺得沒有什麼區別,交給機器我放心。用工具不能保證好吃,德國人廚房那麼完備也做不出啥曠世神菜,但同樣的吧,強調不用工具也不能保證就做得好吃!我更看重的是在食材的挑選上,土豆品種的澱粉含量多寡決定了土豆絲是軟還是脆,選的肉塊筋路油花多寡決定了肉湯肉丸口感是爽還是潤,至於處理的過程,可以藉助工具的話,何樂不為?中西結合療效好。(^o^)/
當然,這並不是說刀工就不重要,刀工很重要,但是很簡單的初步處理真的沒必要。有興趣可以去搜如何完整處理一隻龍蝦/一頭大魚/一塊肉卷這樣進階技能,這才是真正無法用工具取代的,你想吃就必須自己動手。即使不搞這些高級花頭,廚房裡用刀的機會依然很多,並不會讓你無用刀之地,有人覺得不做切絲刀工會荒廢,我就呵呵了。非追求專業廚師的大家們請將更多的細心用在對食材的辨別上,對器具(尤其是刀!)的精選上,對調料的賞味上(換一種醬油你做出來的菜味道都完全不同,更不用提配比問題),這些才是對於最後成品能有很大提升的關鍵點。
至於援引古文的文青……做飯就是做飯做菜就是做菜,這麼人間煙火的事情,就不要什麼內心清凈一片雪白了吧,如果要修行,不如選擇周末入寺念經?哦對,為了能有這樣的閑情,那還是最好多配合幾種工具減少在廚房裡花費的時間!嗯,其實答完這個我表示一點也不喜歡自己這麼啰嗦,並被斷章取義的一些人說教,謝謝觀賞,手動再見。我喜歡其它簡單粗暴的如你家刨地請用手吧這種回答!!OVER!_φ( ̄ー ̄ )我和 @默識先生 曾因為這個問題跟某位廚師談了很多。
我和老默的觀點都是我們絕對贊同基本功的重要性,但是對高效率的生產工具不該盲目否認,也許現在的擦絲器用幾次就不夠利了,切土豆黃瓜的斷面粗糙影響口感,但一把不夠利的刀也是會這樣的。所以如果高效率的生產工具又能夠保證高出品,那何樂而不為?
高效率的生產工具節省下來的功夫,可以用於精進其他事情上,比如味道的創作。
至於切文思豆腐什麼的牛逼刀工一類的技藝,那更多是由技術演變成的藝術行為。
僅我個人而言,對於說什麼牛丸一定要手打,葡萄要用腳踩這些事兒,說什麼手打牛丸有人依靠經驗做出的力度反饋、腳踩葡萄有人的體溫和分泌物(嘔……)融入,這些事兒都是可以通過機械編程解決的,只不過也許編程做一台機打牛丸機的成本遠高於雇一個大力小夥子,但我不信機器判斷不出來牛肉的彈性反饋力度再重新判斷怎麼打這些事兒;給壓葡萄的鎚子加點溫度弄點人體菌類更不是做不到,只是看製作成本而已。
土窯也能烤東西,為什麼現在廚師接受電烤箱了。陶盆也能煮東西,為什麼要用金屬鍋。既然這些新工具都接受了,那更便利更高效的生產工具為什麼不能接受?需要展示你技藝的時候你展示,需要你高效完成任務的時候幹嘛能擦板10秒做的事兒非得切半分鐘。反正擦絲器擦出來的土豆絲沒有切出來的土豆絲吃起來口感好,你們看著辦吧
謝邀人類藉助工具是讓很多功能能夠統一化的實現,筆可以完成書寫,也可以創造藝術。擦絲器可以讓更多的人完成切絲的工作,這樣降低了差異不同,但是很難出現提升的空間,除非擦絲器自身的升級。如果對結果有追求,技藝本身價值更高,如果對過程很看重,工具會讓人更高效。
謝邀。方便的工具確實可以幫助專業廚房更簡化流程,節約成本,然而基本功依然需要練習。你會發現,所有擔當的起大廚這兩個字的人,各方面技巧都不會差。技巧本身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全身心投入進去時候的狀態,練習刀功或者其他都是在幫助你磨鍊自己的心志體的鍛煉過程。但是相對一般家庭,並沒有必要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去練習,便捷的工具可以方便普通人做出更好看更好吃的菜肴,何樂不為?而現在,已經有許多儀器可以準確完成烹調步驟,還有3D食物列印,你說這些東西是不是在扼殺烹飪本身?並不盡然。烹飪之道並非一成不變,它始終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體現著整個時代的文化與習俗,至始至終好廚師依靠的是對食物的理解而並不是器材如何。也就是說,假如器材到達一般家庭都能夠料理出星級飯店的水平,這個時候烹飪就會徹底變革,廚師需要追求更高的,機器達不到的領悟了。你可以想像一下當今世界頂級餐廳的那些料理,吃的就是味蕾上的藝術,而並不僅僅是食如此簡單了。
謝邀。這是工業化標準化現代化生產和家庭作坊式生產的區別吧。科技無心,但方便快捷;家庭式繁瑣,辛苦,但是用心(前提是不商業化)。因此如果是商業化的話,還是科技標準化的好,於是就要用到題主上述的種種有用的工具。但是據我所知,很多出產真正美食的米其林餐廳,都是用匠人之心在做菜做飯。比如日本的壽司之神。日本的壽司之神的店,一天只接待有限的食客,必須提前預定。那裡的每一片刺身,都是人手切出來的。那裡壽司所用的米飯,也是經過人手幾個小時不住停揉捏,而不是機器捶打。他們店的宗旨是「讓米飯和魚肉水乳相融,捏出完美的壽司。」食物的曼妙,就像千人不同面一樣,一個絲瓜有一個絲瓜的姿態,一條魚有一條魚的經脈。更別說各種肉的紋理,切出來其實是要細細揣摩一下的。機器很快,刷刷幾下就可以把人手費時很久的菜切好。不過卻是千篇一律。你覺得九年義務制教育更好還是因人而異的巴學園式的教學更好?我是覺得前者保證了大多數人處在了同一個較好素質的水平線上。在沒有更多的人力物力下,集體而統一是進步。但是在保證有條件的情況下,因人而異或者說因菜而異是保證品質精彩的方法。畢竟,不同的樹千姿百態,每顆白菜都有著每顆白菜不同的尊嚴啊。
謝邀。都需要。但是技術更重要一些大概2:5的重要比例
我覺得效率是一種選擇,你可以選擇費事,麻煩,簡單的器具,或者投入大量時間精力來做一些簡單又重要的工作。
可是科學以人為本,解放人類,使用更合適更舒適更簡單的工具,提升的效率,節約的時間,我相信你每天洗一大堆的碗,然後你去試試洗碗機,你就知道神馬叫以人為本。
在我自己敗刀的道路中,即使自己已經有三德,有主廚,有中式片刀,可是看到漂亮的,對就是漂亮的,每次經過不看上幾眼是絕對不行的。
鍋子就和刀一樣,其實家裡高壓鍋和不鏽鋼已經應付了99%的工作,可是看到鐵鍋和鑄鐵,還是覺得好漂亮,還是有再收一個的想法。
如果你對煮菜是真愛,那麼在能力範圍,和承受範圍,取其的或者是漂亮的,買買買就對了。簡單來說,工業社會和農業社會的區別。中國人所謂手感、火候都是騙外行的,這些東西實際上都可以數據化,在我們暫時還沒有做這個工作時,只好稱之為「感覺」! (個人感覺)
謝邀,和很多方面一樣,如果速成的話,工具很重要,如果想要進入到最高層次,那就要一點點磨練了
這兩點豪不衝突,彼此也不能互相取代。好工具能幫助我們在廚房做一些事事事半功倍,但是純手作的原始質樸、與食材直接接觸的感覺,卻是無可替代的,在廚房洗切烹煮烤本身就是一件讓人著迷的事。只有自己下廚房並且熱愛廚藝才會懂,至於廚房需要多少工具,視自己實際情況而定,也沒有必要照本宣科看到別人買什麼就全買下,而廚藝與對食物的感知理解卻是一生的修行。
謝!一把張小泉,砍遍天下美食
謝邀。
必定是取巧的廚具更好。
人們早已用上了各種取巧的工具,只是不自知罷了。
(多圖預警 ,圖片均來自百度,侵刪)
削皮器。沒有削皮器用菜刀也是可以的微波爐。沒有微波爐用鍋熱菜也是可行的。擀麵杖。其實用手也能達到相似效果漏勺。吃火鍋,撈麵條,撈餃子。其實用筷子都可以解決。電熱水壺。電飯煲。還有多少人會拿普通的鍋煮飯?牙籤。筷子。用手吃飯也是可以的。........................
為什麼地球是由人類主宰?因為人類會思考會發明創造工具。謝,總要有點基礎,有巧具也才會用
做飯工具還分流派,而且還邀我逼我站隊,題主這是要讓我掉粉么?所以我匿了。總的來說(狡猾的說)我個人還是崇尚實用主義,什麼好用就用什麼。
如果技術上的區別不能體現在食物成品上,那麼就選擇效率最高的技術。對於有些人來說時間構成主要成本,對於有的人來說價格構成主要成本,這種情況下選擇中式一把刀還是西式一整套那就按照個人需求。譬如刀背能拍蒜的,就沒必要非買壓蒜器;手勁小又沒時間但是經濟足夠富裕的的,買個揉面機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如果技術上的區別能夠反映在食物成品上的,那麼概要的工具還得要。譬如在原始條件下自行操作一個控溫水浴加熱的確是有難度吧,用菜刀或者鐵勺挖個水果球還是不如專門的工具來得圓吧?
好多時候工具的選擇來自於中西餐對成品的理念不太一樣,中國菜對擺盤的講究特別兩極分化。要麼是不講究,隨便來一大盤;要麼是瞎講究,雕龍雕花又不能吃。西餐則總體來說對成品的品相要求高一點,喜歡弄點形狀。
最後不得不吐槽有一些教學方面的考慮,中餐食譜,那些靠感覺的實在是太難把握了。菜譜的目的就在於別人看了以後可以複製,可以還原當初的味道。你可以想像一個西點餐譜說把麵粉揉到和耳垂一樣軟嗎?我的耳垂也不一定和你的耳垂一樣軟啊,要是真的很軟會不會被人說耳根子軟?這種時候,一個精確地,不附帶人身傷害的計量方式就很重要。啊對啊~咱們中國人的廚房從來都是一把菜刀走天下~老外的廚房都跟實驗室似的~咱們老一輩的人會斥之為「奇技淫巧」,但是這本身沒有什麼優劣之分,只是兩種性格,兩種不同的生活態度的寫照而已~西方人崇尚精確、嚴謹,我們則喜歡隨遇而安,以不變應萬變~~西式廚房的那些工具大部分確實挺好用,但麻煩的是需要清洗~但是如果是餐廳後廚,工具的合理使用能帶來效率的顯著提升,不用剝削太多勞動力,何樂而不為呢~~在家的話,就看個人需要了~我那麼喜歡吃蒜,我反正一定會買壓蒜器~
謝腰,一般看不起高效工具,切菜神器的,要不是牛,就是窮。
牛人看不上那是手上功夫幾十年了,閉著眼睛都能把土豆絲切到每根一樣粗細。這種一般都是餐館後廚切配熬出來的,要是否定了這傳統刀工,他們的多少年的後廚人生也就沒價值了。窮,我不是說你買不起那些工具,工具是很便宜的,主要還是廚房不夠大,這些工具真心不貴,但是用起來幸福感暴增。主要還是買多了不方便收,堆在一起又多有銳刃,亂糟糟不好看也不安全。這個答案下面,但凡有人能列出一條用刀切比現有廚房工具切容易的日常小菜,我一定瞄準這個角度設計一新工具,明年的淘寶爆款指日可待。推薦閱讀:
※紅薯怎麼做簡單又好吃?
※怎麼做手工蔓越莓曲奇餅乾詳細流程是什麼?
※如何做一份完美的炒粿條?
※有什麼簡單易學燒紅燒肉的秘訣?
※目前市面上的真空低溫烹飪法(sous vide)設備效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