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不是用 290 萬平方公里的面積養活了 12 億人?是的話為什麼?


傅翌才純屬瞎扯!

農業歸根結底是對光能的利用,光、溫的提高就意味著光合作用效益的提高,所以光、溫同樣是農業資源。夜間低溫固然有利於光合產物的積累,但是如果白晝的光合作用效益已經很高了,夜間低溫所節約的那點就沒什麼意義了。

傅翌才的畝產數據不知從哪來的,所以也不知道口徑是什麼,是單季單位面積還是年度播種單位面積還是耕地單位面積,但1、東北水稻畝產較低主因是粳型雜交稻研究滯後。2、近年四川單季單位面積平均畝產為500~550公斤波動。3、廣東、湖南的早稻、中稻和晚稻平均畝產均可達到400~500公斤,其單季單位面積平均畝產不及四川是因為其生育期要短於較高緯度地區,但光、溫資源充足讓他們可以種兩季甚至三季水稻,耕地單位面積畝產要高於四川。

印度水資源遠優於中國,他們的農業乾旱區的標準是年降水小於400mm,而寧夏最濕潤的地方也只有300mm。印度水資源真正的問題是水庫等水利工程太太太……太少,無法蓄洪濟旱,所以「只有40%的耕地為水澆地」,實際上我看到的數據是能保障灌溉的不到20%。

我不懂傅翌才的「對化肥的含量極低,這可能是印度農民無意像中國農民一樣大量施肥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意思。

高溫下化學反應速度加快在工業化之前確實是農業生產的不利因素,但是,在工業化之後化肥可以充足供應、合理施肥的情況下,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可以算是有利條件。在工業化的基礎上磚紅壤、冷浸田、死黃泥田、白鱔泥田、爛泥田都完全可以改良成肥田沃土。

所以,中國與印度農業水平的差距,實際就是工業化水平的差距。

==============================================

奉勸一下傅翌才。如果你真沒事幹又對農業有興趣請買兩本書學習下,有疑問也可以好好來問我,不要信口開河,胡說瞎扯。

此前,你曾一口咬定:中國1984年糧食畝產增長至240公斤不是因為工業化,不是因為農田水利工程,「我懷疑修建這些水庫的經濟效益是負的」,主要是因為:1,不打仗,經濟能穩定發展 2,包產到戶的較高效率 3,科技的發展(這個全世界都在發展)4,農業人口的增加。

現在,你在本問下的回答把印度農業落後歸因於1、氣溫高,2、土壤差,3、水利工程不足(水澆地少)。感嘆:「我的天,你難道不知道印度分雨季旱季降水集中嗎」。以「印度只有40%(疑為20%)的耕地為水澆地」作為印度產量低的理由之一。但是,你前面所列的中國1984年糧食畝產增長4個原因哪一條現在的印度不具備?可為什麼至今印度全國平均畝產依然只有中國50年代的水平?

請你明確回答:

水庫最最根本的功能是否就是在豐水季節蓄水以供缺水季節使用?!

能保灌保排的水澆地比例的提高,究竟是不是畝產量提高的條件和因素之一?!

有較完善的包括水庫在內的農田水利體系,蓄洪濟旱,是否可以解決印度分雨季旱季降水集中的問題?!

印度投入資金用於農田水利工程是不是也應該「我懷疑修建這些水庫的經濟效益是負的」?!

我的核心觀點「對大國而言,全國平均糧食畝產要達到100公斤以上甚至200……300公斤,就必須建築於工業化之上」你根本就不曾反駁,只能臆想:「只要沒有大戰亂,中國農業從傳統時代以來,無論在什麼制度下一直都是領先於印度的」,「東亞人的人均壽命本來就高,而熱帶地區的壽命本來就要低」,代印度人問一句:憑什麼!?!?!?

氣溫高?

農業歸根結底是對光能的利用,光、溫的提高就意味著光合作用效益的提高,所以光、溫同樣是農業資源。夜間低溫固然有利於光合產物的積累,但是如果白晝的光合作用效益已經很高了,夜間低溫所節約的那點就沒什麼意義了。

土壤差?

目前最主要的N肥——尿素必須由土壤微生物(脲酶)分解為NH4+和NCO3-等才能被植物吸收和土壤膠體吸附。這一分解過程確實在溫度較高時較快,當20℃需4~5天,當30℃需2~3天。分解過快的最大不利是NH4+揮發性強,尤其是在北方的鹼性土壤(淋溶強的土壤為酸性)上更為嚴重,植物吸收不及就揮發了。但這個問題只要在施用尿素時深施覆土,水田深施到還原層就能解決,更高端一點就是在尿素中添加氫醌等脲酶抑製劑。另一方面,分解快也就意味著肥效快,在工業化之後化肥可以充足供應、合理施肥的情況下,這也是印度有利條件之一。

更何況,即使印度的土壤真的如你所說不如中國,但是,土壤問題在工業化過程中是可以改良的。在工業化的基礎上磚紅壤、冷浸田、死黃泥田、白鱔泥田、爛泥田都完全可以改良成肥田沃土。

而且中國不適宜耕作的現狀耕地更多,我們縣50萬畝耕地中最多有10萬畝是真正的宜農耕地,全國18億畝耕地中剔除所有25度以上坡耕地、沙荒地、鹽鹼地、高寒等等之後能有10億畝嗎?中國象長三角、華北平原、成都平原那樣的耕地不足8億畝,更多的是土層僅10多厘米厚的坡耕地,年降水不足300毫米的鹽鹼地,無霜期不足200天的寒帶地……,反而是中國所必須面對的這些光、溫、水地形等問題造成的貧瘠荒地解決起來更困難得多。

光、溫、水、土這些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印度好於中國是肯定的。

如果有工業化的基礎,如果有較完善的農田水利體系,憑藉其優良的光、溫、水、土資源,印度完全可以實現高產、穩產、優質的一年多熟。

所以,印度農業基礎條件和中國比較具有相當大的優勢。

所以,我說中國與印度農業水平的差距,實際就是工業化水平的差距。

===============================================

原本屁股就坐歪了,對農業農村一竅不通,邏輯更是混亂,所以只能信口開河,胡說瞎扯。

例如用「1944年昆明的國立中央防疫處就生產力500萬支傷寒疫苗」等來反駁我的「萬里之外的歐美有了青黴素,中國即使不用生產青黴素不用建設基礎醫療體系自然而然地人均壽命提高了……偏偏上帝忘記了印度」。

請注意下邏輯,無論你所說是否真實都無法否認必須生產傷寒疫苗、青黴素,建設基礎醫療體系才能提高人均壽命,更不能證明「東亞人的人均壽命本來就高,而熱帶地區的壽命本來就要低」。

還有「鹽鹼地改良只要有水就好了,印度那種高溫多雨(而且雨量還很集中)的氣候,真得很難去改良。」

鹽鹼地改良只要有水就好了!!!只要有水就好了!!!有水就好了!!!好了!!!

有水還說個足球!!!

鹽鹼地最主要的成因就是蒸發量大於降水量且基本無外流水量,簡單地說就是沒水!沒水!沒水!

而且其改良不僅要有水,還要有科學系統的農田水利體系,水少了不行,水多了沒合理使用更不行,例如大水漫灌又不合理洗土排水更要加重土壤鹽鹼化,所以現在大力推廣管網到田,肥水合一,控水滴灌。

印度的氣候就簡單多了,無非就是建水庫池塘,建排灌渠系,蓄洪濟旱。

當然,如果你實在要相信當年的「三七五減租」是為地主增加地租之類的資料——你高興就好。

===============================================

可惜諾貝爾獎沒有歷史學獎項,否則大家將共同見證一個諾獎級別的發現:

傅翌才透過歷史的重重黑幕發現了一個驚人的、顛覆性的事實!

所謂的國共合作,所謂的扶助農工,1926年「二五減租」,1927年《佃農保護法》,1930年國府《土地法》草案規定地租額為收穫總量的37.5%……林林種種,原來是國共兩黨合夥欺騙農民,發動農民起來強迫地主把地租增加到37.5%!

幸好這一要求被地主們義正辭嚴地拒絕了,甚至還讓仁慈的地主們不得不動用了暴力來拒絕,乾淨的手上竟然不小心沾上了一點血……

「三七五減租」真是太壞了!

==============================================

又見奇談怪論:「2008年印度每公頃用氮肥84公斤(中國是63.6),磷肥36.2公交(中國是20.1),鉀肥18.4公斤(中國是9)。肥料總量方面,印度是138.6公斤,中國只有92.7公斤。。。」

我也不知道某些人總是造這種毫無技術含量的謠有什麼意思。

中國現今每年產化肥7600萬噸佔世界總產1/3,出口1000萬噸,自用6600萬噸,這是隨便百度下就能了解到的。注意這裡化肥都是折純計量,如果以商品肥計量(尿素含氮量46%,過磷酸鈣含磷量14-20%),中國1.2億公頃耕地的平均每公頃化肥用量不是什麼92.7公斤,而是大大超過1噸!

傅翌才大概是看錯了小數點吧。

全球化肥產業現狀與展望-中國新型肥料網

中國平均每公頃化肥用量(折純)約500公斤,世界平均每公頃化肥用量(折純)約150公斤,印度1.6億公頃耕地的每公頃化肥用量(折純)要超過中國,世界每年所產化肥估計只夠中、美、印三國使用。

口口聲聲「可以試試去亞馬遜雨林去種莊稼」,麻煩看看這個: 神奇的《亞馬遜森林的故事》 「保護熱帶雨林迫在眉睫。亞馬遜的雨林現正處於嚴重的危險之中,因為人們為了開闢土地來種莊稼,或飼養牲畜來供應美國的肉類市場,正以驚人的速度對它濫伐濫砍。」

=============================================================

大概之前是針對傅翌才的發言所以只談到了化肥,讓 @ 天涯明月刀 誤會了,這裡我必須澄清一下:

工業化包括化工業但絕不僅限於化工業。我關於工業化的完整觀點可見: 近現代史之核心:國家工業化_春過雪消_天涯博客、小農經濟(包產到戶)已經到最後的末路,這個觀點是否正確? - 中國及其它正文後附鏈接。

什麼是「工業化」?

首先「工業化」不是農業社會的手工作坊,也不是買一些機器開工就是工業化,而是有充分的計劃組織和系統管理,並達到一定的規模,進行按照工業化生產規律的系統生產,形成社會化「有組織的機器體系」才是「工業化」。

「工業化」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包括整個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包括對小農經濟(自然經濟)的破壞和社會化大生產大市場的建立。它以工業發展為基礎卻又不僅局限於工業發展,所以工業化提升的是整個經濟基礎(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和社會。

農業發展的4個基礎:基本完善的重工業體系、完善的農科技術研究推廣體系、完善的農田水利體系、集約化和適度規模化經營,最終都只能在工業化過程中或依靠工業化來實現。

具體到其中對農業有直接影響的,工業化至少應包括化工業發展、含良種推廣在內的農科研發推廣、農機農膜普及、農民識字率等等,尤其是對舊的農業農村體系(如宗族制度、種姓制度、地主制度等)的摧毀和破壞也必須列入其中。這些將直接影響到化肥農藥的使用效率和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我就多次親眼見識了因為不識字而用樂果(或其它殺蟲劑)去治紋枯病(或其它病害)的事。 印度從中國引入的雜交水稻,自1987年起至2008年已21年,在4064.3萬hm2水稻播種面積中仍僅有151萬hm2,佔3.8%,而中國在七、八十年代僅用10年就在所有適宜地區普及了雜交水稻。印度的種姓制度和地主對農村農業發展的制約遠超人們想像。

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個人認為,就中國而言,自1949年至今平均畝產增加的280公斤中,單純化肥因素約佔30%,單純良種因素約佔20%,單純水利因素約佔10%,單純其它因素(包括高廂壟作免耕輪作預留行間套作肥水管理在內的耕作制度改革,和農藥、農膜、農機等)10%,多因素綜合作用(包括化肥、良種、水利、農膜、農機、農藥、肥水管理耕作制度改革等)因素約佔30%。

要談印度土壤差,也必須了解中國象長三角、華北平原、成都平原那樣的耕地不足10億畝,更多的是土層僅10多厘米厚的坡耕地,年降水不足300毫米的鹽鹼地,無霜期不足200天的高寒地……

要談印度氣溫高導致化肥分解快,也必須了解這個問題只要在施用化肥時深施覆土,水田深施到還原層就能解決,更高端一點就是在尿素中添加氫醌等脲酶抑製劑,同時分解快也就意味著肥效快,這也是印度有利條件之一。也必須了解,中國僅僅為了部分解決年積溫低的問題,每年就要消耗4、500萬噸的農膜及(育苗移栽的)秧盤等等。 比較印度光、溫、水資源過多卻因自身工業化不足而無法利用造成的麻煩,肯定是中國必須面對的光、溫、水資源不足的問題解決起來更困難。

麻煩@ 天涯明月刀 告訴我,在工業化的基礎上,水利設施齊備,有什麼土壤不能改良?有什麼季風問題不能解決?有什麼工業化不能克服的因素限制熱帶亞熱帶不能充分利用其光、熱、水優勢,限制印度不能種植三季?

印度農業水平和中國農業水平的差距,就是兩國工業化水平和水利建設的差距。

春過雪消:工業化之前的全國平均糧食畝產最高能有多少?

春過雪消:地主階級是怎樣阻礙生產力發展的?

春過雪消:如何評價人民公社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工業化過程中的歷史作用?

春過雪消:小農經濟(包產到戶)是否已到最後的末路?

春過雪消:我國農業改革的邏輯以及進一步改革的思路?

春過雪消:1949年,中國(大陸)的工業水平和規模在世界上能排到什麼等級?

春過雪消:如何評價建國後、改革開放前中國的工業體系?(近現代史之核心:國家工業化——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春過雪消:如何看待印度 GDP 在 2016 年首超英國?

春過雪消:為什麼那麼多中國人討厭日本?單純因為歷史?

春過雪消:為什麼一些人覺得美國是中國的敵人而不是朋友?

春過雪消:如果你可以改變你的國家一個政策或者法律,你會改變什麼?


謝邀。

首先,雖然印度國土面積小,但是印度耕地面積比中國還大。

應大家要求,這裡上具體數據:

(數據和圖片均來自網路)

這是全世界產糧前十名

國家 耕地面積(億公頃) 耕地面積所佔全球份額(%) 糧食產量(億噸)

 中 國 1.21 ---8.06% ---5.01

 美 國 1.97 ---13.15% ---3.63

 印 度 1.70 ---11.32% ---2.16

 巴 西 0.86 ---5.76% ---1.33

 阿根廷 0.27 ---1.80% ---0.85

 俄羅斯 1.26 ---8.39% ---0.81

 法 國 0.18 ---1.22% ---0.59

 加拿大 0.68 ---4.52% ---0.51

 越 南 0.10 ---0.66% ---0.40

 德 國 0.12 ---0.80% ---0.40

可見中國這個傳統農業大國當之無愧,對土地的利用效率極高,論單產,只有越南能和中國相比。原先我還奇怪印度有那麼肥沃的土地那麼好的光熱降水,為什麼糧食產量還不到中國一半。後來得知是是因為印度化肥產量嚴重不足,這導致人均糧食產量很低。所以印度的兒童營養不良率遠高於中國也就可以理解了。

下面是各種農產品的數據:

第一個是蔬菜和水果,印度看起來都還不錯,但是和人口比他略多的中國相比……這是少見的中國可以出去和其他國家飈「人均」的數據

豬肉又是中國戰全世界,根本看不到印度在哪。

牛肉中國吃得少,不過不是說印度教不吃牛嗎,難道都是印度的穆斯林吃的?

雞肉美國一枝獨秀,聽說很多老美拿雞肉當主食吃……

這麼一比,就知道印度的「養活」質量有多低了


首先,問題的數據有出入。包括克什米爾、中印邊境印佔地區等印度實際控制區,印度的實際領土面積大約330萬平方公里。

估計大概題主的意圖是要和中國這個同樣人口體量的大國比較。為什麼印度只有中國領土面積的三分之一多點,就能與中國生出同樣體量規模的人數吧?先不談農業科技化肥農藥農機的發展,單就自然資源稟賦來說,印度比中國可以承載的人口數量要多得多。也就是說,如果讓中國人全部搬遷到印度生產生活,那裡可以承載更多的中國人。

1地貌。整個印度除了北部邊境的喜馬拉雅山,西部一列山地,東部幾處局部山地,國土的全境幾乎都是平坦的平原和低高原。相比之下,中國只有華北和東北有連片的大塊平坦平原,即使是天府之國的四川盆地內部,也只有成都平原一小塊是平坦的,90%以上為丘陵和山地。

2降水量。一說到降水量,就有人老說,印度蒸發量也大什麼的。但實際上蒸發量只是理論上地表水的蒸發量,如果地表不是水而是樹木或者石頭,蒸發量就遠沒有那麼多。熱帶沙漠里蒸發量最大,但實際上呢?蒸發量為零,因為根本就沒有地表水可以供蒸發。僅舉一個例子,華北天津一帶年蒸發量是降水量的三倍,難道華北就寸草不生?新疆乾旱地區的灌溉之地難道就不產糧食?植被的生長本來就是根部吸收降水的水源得來的,蒸發量大可以通過落葉、葉片結構等方式控制,環境乾燥,那蒸騰作用就自己控制一下少一點好了。世界上降水最少的地區是智利北部沙漠,受秘魯寒流影響全年溫和多霧,可以說是十分溫潤的感覺,但仍然寸草不生,需要從山區引水。再比如美國、澳洲年降水200-400毫米的沙地可以長滿巨大的一人多高的仙人掌和各種沙地植被,中國內陸年降水50毫米以下的新疆沙漠則只能是寸草不生的流動沙丘。但實際上,美國西南部和澳洲內陸的沙漠蒸發量要遠大於新疆。也就是說,在氣溫和日照水平不至於低到極限的情況下,降水量在植被生長量上起到主導作用!中國已經治理成功的沙地(注意不是沙漠)的年平均降水都在300毫米以上,沒有因為比澳洲蒸發量小得多,就可以在年降水200毫米以下長滿植物的。世界上植物密度最高的地方就在高降水高蒸發的熱帶雨林。南亞和東南亞熱帶季風地區一年一半時間乾旱,但總降水量達到了,照樣是生長茂盛的季雨林。溫帶海洋氣候迎風坡的美國西北和加拿大太平洋沿岸是溫帶雨林最茂盛的地區,即使全年多雨多霧,也生長著世界上最高最粗的樹木。然而,並不是降水越多越適合生長森林。東非和南美的稀樹草原,雖然樹少,但長著一人多高的草,並且樹木也是枝繁葉茂只不過沒有連片形成森林罷了,其年降水1500毫米左右的地區(比如巴西利亞、內羅畢、亞的斯亞貝巴等)實際的植被密度和我國同樣年降水的浙江北部山地的竹林沒有本質區別(都是以茂盛的草本為主)。總之,可以輸送到植物根部的淡水總量是決定植被生長密度的最重要原因。不論是全年不間斷的輸送,還是只有冬天或者夏天輸送。至於降水的時間分布,最令我國人民稱道的雨熱同期在印度整個國土體現的淋漓盡致(再強調一遍,降水季節分布不是最重要的。美國中部的大陸性氣候區和西歐法國溫海氣候區都是全年降水超級均勻的地區,地中海的義大利、以色列則是明顯的冬雨型。但是美國中部是世界糧倉,法國的糧食供給率300%,以色列被稱為奶與蜜的土地、歐洲果園菜籃、義大利也是重要糧食產區。冬小麥、各種高蛋白豆類、堅果、多糖瓜果、高質量蔬菜最適合生長的地區就在地中海和美國西南的地中海氣候區,夏天吸足陽光產生高量蛋白質,冬天吸收雨水發芽和長葉子。最好的搭配!如果灌溉充分解決,即便是水稻也是地中海氣候產量最高(參見義大利、西班牙南部、黑海附近、埃及北部等水稻高產區))

3氣溫。這個十分明顯,印度全年平均氣溫普遍高於我國除華南以外的南方地區,植被生長迅速。

4土壤。這個因素倒是和糧食產量密切相關,但仍然不是根本決定性因素。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可以後住營養所以有黑土區當然很好,但土壤貧瘠地區比如福建山地、比如西非,由於熱帶降水多產生的淋溶作用或者地貌流失表土營養等原因,難以種植和收穫足夠糧食,但這些地區的薯類等吃營養根的作物可以在土壤更貧瘠的情形下生長產出高澱粉含量的可以日常食用的糧食。包括愛爾蘭和我國北疆、東北大興安嶺的土豆,在夏季低溫、全年低日照、凍土或者冰嘖土的貧瘠條件下生長,根本上還是有充足的水源。中國南方的低地和梯田種植的水稻,原本就是鹽鹼地和山坡地,就是幾千年來不斷地改造,種植水稻,才形成肥沃的水稻土。

5海岸線。海岸線對於現代社會生產生活的重要作用不用多說了吧。印度本身就是個三面環印度洋的大半島,整個印度洋都在其輻射範圍下,而印度洋又是整個世界島亞歐非的中心。就是這樣的優越條件,印度漁業產量不足中國的十分之一,為何?因為中國淡水漁業產量佔世界90%以上,一個水窪子恨不能都放上育苗撒上飼料弄成魚塘,與此同時世界其他國家的人吃淡水魚的都少,更別提人工飼養的淡水魚。自然條件的捕魚量整個黃河還不及日本一條小溪的洄遊魚量,更不要和恆河相比。海水魚則圍海養殖為主。我們引以為自豪的舟山漁場現在都很少有有意義的漁汛了。

總而言之,其他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充足的淡水是根本的關鍵。而降水則是淡水的最可靠來源。靠灌溉的古埃及、巴比倫、印度河流域文明都滅絕了。。而印度恰恰是降水總量十分豐富的地區,即便是西北邊境的那一點點沙漠年平均降水都在300~700毫米,有許多耕地。東北部迎風坡更是年降水達到10000毫米,成為世界雨極。看看印度現在,在以原始的大水漫灌或者靠天吃飯、隨意撒種、雜草叢生為主的情形下就已經能養活12億人了,要知道他們可是窮人吃肉吃雞都很少吃內臟雜碎的。放中國農民過去精耕細作,噴灌修渠農機農藥化肥除草等措施一併升級,養活15億人並吃飽吃好毫無壓力!中國的自然稟賦差得多,但中國人的勤勞智慧改造自然、把自然充分利用起來才有了今天的用全世界7%耕地養活19%人口的驕傲成就!


補一個鏈接。以前關於印度人口結構問題的回答。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0400638/answer/48004628

——————————————————————————————————

昨天寧澤濤奪冠了,說兩句。

印度十幾億人口基數,到現在好像也沒出個奧運冠軍。而中國現在已經是冠軍滿世界竄,到了很多人要反思舉國體制的運動員培養了。但印度人民就算舉國體制也很難出一個冠軍。就像50年的中國。整體的體質基礎在哪裡擺著。

看看49年之前的中國平民照片,一個個骨瘦如柴。那個就是當今印度的寫照。印度目前的糧食產量是中國1/3。人均糧食消耗低於三年自然災害期的中國。但是居然還是糧食出口國。而中國已經在進口了。最近一個調查,在177個國家中,印度人民人均消費2.9公斤肉類/年。全球倒數第一。春節檔我一周就夠這個數字了。乳類製造商安利牛奶說:一天一杯奶,強壯中國人。不是沒有道理。高蛋白的攝入太重要了。你以為歐美人相對我們中國人人高馬大是歷史上的常態嗎?黑兄弟到了美國,蹭蹭蹭就2米了。看看黑非洲的身高水在什麼水平。由於人種原因,日本人在40年代的平均身高大約就150左右。但是對照一下照片,日軍是矬而敦實,中國軍人身高但是更瘦弱。畢竟人家當時已經工業化了。2000年左右的普查,日本男性身高已經躥到170,高於中國男性平均身高。但是我看比我們小個7,8歲的少年平均身高已經比我們平均高3,5厘米了。城市孩子更明顯,平均身高一直高於農村孩子。現在男生170以下就當半殘疾了,可知在3,40年前這是不低的一個門檻。我老爹50年代人,174。即使在北方,當時已經算比較高了。現在大城市的妹子們都動不動170+了,心塞…

人口基數大,出天賦異稟的人數量就多。但是基數的均值很重要,決定了天賦異稟人士的水平。劉翔、孫楊、寧澤濤出現的時間很有意思都是在80後,而且也是比較富裕領先於全國的地方。這是有關聯的。我2000之前打球見到個能扣籃的一定驚為天人,即使是籃筐上放進去也了不得。2000年後就多了。我有幾個小朋友扣籃跟玩一樣。2010年後扣將就更多了,已經不稀奇。扣得脆動作帥才有掌聲。

宋美齡那個時代,能出國讀個書的無一不是土豪。中國人的素質也沒有被廣泛詬病。倉廩足知禮儀。東方人的涵養氣質還被人推崇。如今阿貓阿狗都滿世界亂竄,中國人的聲譽就下來了。很多人就是久貧乍富,還沒來得及有家庭禮儀修養課就有錢了,有能力各處造了。然後口碑就下來了。摔…現在世界人民對印度人民沒惡感,也是處於第一階段。那幫強姦輪姦都無恥感的中下層放出來,你看世界人民怕不怕?怕不怕!

對某些民主神教印度民主柿油黨,就當我放屁。告訴你們一個福音,美國去不了,喝恆河水的機會來啦!不用謝!

對印度沒惡意,印度幾千年來都是最有潛力大國。這種潛力轉化為現實,短期內真不容易。


在上一門agricultu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的課程,這門課主要關注點是印度農業,相信從這門課上所獲得的資料應該還是比較充分的。

對於能不能養活一個國家的人口,可以用一個叫food security(糧食安全)的概念來衡量。

糧食安全主要可以從四個維度來考量:

  1. Physical availability of food: 這跟整個國家糧食的產量、儲存的水平、糧食進出口量等有關;
  2. Economic and physical access to food: 與第一個維度的不同點在於,國家有足夠的糧食,不代表著這個國家中的個人能獲得足夠的糧食。這個跟個人的收入,糧食市場,糧食的價格等有關;
  3. Food utilization: 跟烹飪方式,日常飲食的習慣,家庭內食物的分配等有關;
  4. Stability of the other three dimensions over time: 長時間內其他三個維度的穩定性。主要與氣候、土壤等環境的變遷,國內政治經濟發展情況等有關,是一個潛力與穩定性有關的問題。

撇開其中的任何一個維度,去談能不能養活多少多少人的問題,都是不全面的。不過能力有限,這裡主要就討論第一個維度,並略微涉及另外幾個維度。

Physical availability of food:

首先是一些關於印度農業的一些概況,主要來自維基百科:agriculture in India.

Agriculture in India

印度有全世界第二大的可耕種土地arable land以及世界上最大的灌溉土地irrigated land。巨大的耕地面積使得印度很多農產品的總產量都非常高。根據2009年的The Statistics Office of 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sation的報告,印度在以下農產品的產量上排名全世界第一:

在以下農產品的產量上排名世界第二:

除此以外,在eggs, oranges, coconuts, tomatoes, peas and beans的產量上排名世界第三。

儘管如此,跟我們國家一樣,印度只能被稱為農業大國,而難以被稱為農業強國,從下面這個表格就可以看出來,第一列是印度出產的農產品的經濟價值的排序。

表中的紅色方框里的是這種農產品在印度每公頃的平均產量與世界最高產的土地上的每公頃產量的對比(其中一些畜牧業的數據則是平均每一羊或牛或雞的年產量),可以看出這個差距是非常明顯的,雖然不知道為什麼西紅柿的產量差距可以差這麼多...

造成這樣相對較低的生產效率是有很多原因的,主要的有:

  1. 和中國的情況類似,印度每個農民所擁有的土地面積較少,少有大型農場(雖然農場面積大小與單位面積產量的關係存在爭議)
  2. 現代化的農業設施還不夠發達(不過現在印度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拖拉機生產地和消費地了)。現代化的灌溉系統的缺乏使得很多地方的農業還處於看天吃飯,苦等季風的階段。
  3. 在本身農業並不發達的情況下,當地的政府對農業相關的調控和管理存在問題。比如說在對灌溉所需要的水資源的分配上,又比如大量的農業津貼妨礙了對農業產量提升有益的投資,而農業稅和農業津貼的政策又缺乏延續性。
  4. 印度固有的社會結構,阻礙了土地政策的改革,加上廣大印度農民的受教育程度低,使得很多農業金融、市場方面的改革難以落實。

在畜牧業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的奶牛數量非常巨大:

全球最大的奶牛數量,主要源於對於一些不適合種地的邊緣土地(marginal lands)的利用。在這樣的土地上進行作物的種植,很難獲得很好的收成,但是在上面種一些牧草,卻可以在不使用耕地的情況下,給牲畜提供飼料。

不過印度奶牛的牛均產奶量並不高,2013年的數據,美國的牛均年產奶量是9.92MT,而印度的是1.20MT,8倍多。

農業不僅僅是簡單的種植、養殖,post harvest loss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在全世界範圍內這一損失可以佔到總產量的40%。發達國家的post harvest loss主要是消費者這個層面造成的,而在發展中國家,這主要是貯藏和運輸環節的問題,印度也不例外。眾所周知,印度的道路交通很不發達,冷藏設施也不發達。此外,印度農產品交易的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以蘋果為例,印度最大的兩個出產蘋果的地區是Himachal Pradesh和Jammu and Kashmir,其中只有2%的蘋果在當地被消費掉,大部分需要運輸到德里的蘋果交易市場。這兩個地區距離德里分別有350和560英里,可以想像在交通運輸不發達的印度,這些蘋果會有多少在運輸過程中的損失。

綜上,從Physical availability of food上看,可以概括為產量大,但各方面均有待提高。Food utilization:

  • 印度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比較低,這可能會導致印度女人在家中所獲得的營養較少或較不均衡;
  • 飲食習慣正在改變:就像印度奶牛數量和牛奶產量的增長情況一樣,印度人的飲食習慣也在變化,有更多的蛋白質和其他營養元素通過肉蛋奶等途徑進行補充。

Stability of the other three dimensions over time:

長期來看,氣候變化對印度的農業可能會有很大的負作用,雖然說理論上講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利於作物的光合作用,但是下面的這些因素會帶來更大的負作用:

  • 高溫:與溫帶地區相比,全球變暖對熱帶、亞熱帶地區的作物生長不利影響更大;
  • 降雨減少和降雨不均:對季風帶來的降雨的依賴,使得印度農業對降雨的變化尤為敏感;此外,降雨不均帶來的洪水會對當季的農業生產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 全球變暖帶來更加嚴重的病蟲害。


是,

因為他們普遍半死不活。


去印度時間比較多。印度那絕對不叫養活... 在新德里的大街上都到處是破紙片、爛塑料搭起來的小棚子,裡面住著一家人。外面用垃圾燒了一堆火,上面吊的破罐子裡面不知道煮的是什麼東西,這就是他們的食物。這能叫養活人嗎?


印度的土地幾乎都是千里大平原,可以直接耕種的平原優質耕地。我國看似面積大,其實真正能跟印度比的也就有限的幾個平原區。

印度那不是印度政府想辦法養活了12億人,是老天爺給面子給你們了一塊好地方


注意用詞,是養不是養活。


除了,大家所說的印度「一億人口,九億牲口」之外,還有一點:

我國黑河-騰衝一線以東,特別是去掉東北的話,面積並不比印度大多少,人口規模也差不多。


這個不是看領土,得看耕地面積啊。

耕地面積:

美國35億畝,3億人。

印度25億畝。

中國18億畝。

中國目前豬的存欄量是4.7億頭,年消耗飼料糧1.7億噸。印度12億人,年消耗糧食2.2億噸。

而且並沒有養活,參考:

大風:印度解決飢餓問題了嗎?

印度建國後饑荒(維基百科):

1946 印度大饑荒

1965~1967——旱災引發饑荒·150萬人死亡

1972-乾旱引發大饑荒,死亡83萬

印度於一九七四年創造的小片試驗田畝產單產乾重1184.8公斤(每公頃17.77噸)的世界紀錄,這個記錄實際上一直保持到21世紀初的2001年,才由中國打破。但小片試驗田的世界紀錄對印度有何價值呢,它有比中國好得多的水熱條件,畝產理應比中國更高,但直至今日,印度大田畝產依然停留在中國不到三分之一左右的水平上,糧食產量勉強夠全國人民一天吃兩頓。直至今日,42%的印度5歲以下嬰幼兒因為食物不足而營養不良體重過輕,這些嬰幼兒中,每年都要因此死去100萬以上。但印度人似乎對此已經熟視無睹了,只熱衷於採購先進武器(並且被宰)或是在某一指標上「放衛星」和中國攀比。

目前這個國家的貧窮人口佔到全球貧窮人口的25%,42.5%的5歲以下孩子體重不足,58%的兒童發育不良,每天約有3000名兒童因為客觀條件太差而在這個國家去世。2011年,世界銀行稱,32.7%的該國人民生活在國際貧困線以下,與此同時,這個國家卻成為世界第一大糧食出口國,出口量超過年產量的10%。


原話是中國用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22%的人口,印度耕地面積是11.32%,並且土地質量也比中國高得多,都是海南三季稻的那種地,出一個大禹糧食產量暴增是分分鐘的事,可惜他們就是出不了這樣的人物。

要養活人,看的是耕地,不是國土。


開個科普貼,本人在印度(農村)生活過8個月,有什麼想問的

印度用 290 萬平方公里的面積養活了 1 億人和10億兩條腿的牲口。

他們還對自己的「人口紅利」沾沾自喜。


樓主,不是農業生產糧食。

是工業化生產糧食。

是化肥生產糧食。

是降水條件生產糧食。

是積溫條件生產糧食。

是資本生產糧食。

是精神文明建設生產糧食。

(這個比較難,所以特作說明:1、英國改宗。2、日本脫亞論。3、中國改革開放。)

話說當年中國對農業嚴抓重管,不可謂不盡心,結果卻具有諷刺意味,中國大面積的餓死人。

最後鄧小平搞了農業去行政化,結果78年至今,年年都是豐收年。

假如印度的傳統文化,既得利益團體,不願意委身侍賊,又為什麼要考慮吃飽肚子的問題呢?

========================這是分割線========================

今天印度的中二病根本治不好,印度假如要摧毀作為既得利益者的社會結構和傳統文化。那印度就需要戊戌變法、洋務運動、北伐、中原大戰、日本入侵、肅反、整風、土改、反右、公私合營、文革、改革開放等等,印度連一個都沒有。

假如印度是君主制,或許還能君主立憲。再或者印度是殖民地,印度或許保留一片自由思考的空間。印度今天的問題卻恰恰是民主制,誰想改印度,印度就革誰 !!!

西班牙復興時主張的是伊比利亞主義,奧斯曼崛起靠的是原教旨主義,英國的崛起靠的是無恥的私掠船和海盜文化,德國的崛起靠的是鐵血政策,法國的革命靠的是無產階級專政,日本擴張靠的是軍國主義,還有那幾個在波士頓傾倒茶葉的地痞流氓,他們哪個國家是因為民主制度而強大?民主只是結果,不是原因。

========================這是分割線========================

中國和奧斯曼土耳其、日本、俄羅斯、德意志這些後發國家一樣審視過自己的傳統文化,日本希望和歐洲人雜交,俄羅斯人要求自己的國民說法語,德意志和這個世界幹了兩架,奧斯曼土耳其甚至為了擺脫傳統,放棄了大部分領土。

========================這是分割線========================

首先講印度和北美、西歐、東亞的比較優勢。

假如單從印度的優勢看,那印度絕對是世界首強,可事實卻極具諷刺意味。

-------------------------------------------分割線-------------------------------------------

印度的自然和光熱資源。

中國北方一熟,南方二熟,也有農業三熟的地區,那就是珠江三角洲地區,這也是中國經濟最繁榮開放的地區,而印度全境都有農業三熟的條件。種植業是城市經濟、區域經濟、國民經濟的基礎,當然前提是利用好這一優勢條件。

珠三角&>長三角&>黃三角&>遼三角&>黑三角都是光熱因素決定的。

那印度農業產量一定是中國的三倍,甚至更多吧?我就呵呵。

-------------------------------------------分割線-------------------------------------------

接著講印度的交通和地理優勢。

歐洲、北美、東亞都太偏,而印度居於東西方交流的通道上。中國要構建一路一帶,那基本上就是胡扯,因為路被東正教和原教旨主義佔領著,根本打不通,與其打通,還不如不打。而印度則根本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伸手即可及。根據以上條件推斷,那印度一定是世界的經濟、物流、交通、軍事和政治中心。答案是否定的。佛家語:腦洞不開。

========================這是分割線========================

下面開始開足馬力黑印度。

今天的印度就是49年以前的中國,誰想改革印度,印度就先改革誰。

1、印度的智力積累

梁漱溟標榜印度哲學和思想,印度有多種立文字的宗教,宗教後面不立文字的教派更是數不勝數,在中國、日本、東南亞盛行的佛教,在印度只是一種被邊緣化的宗教,這種宗教平民化的模式,導致現代化根本無法推進,一個民族、社會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還有奧斯曼帝國,曾經盛極一時,當時佔領了巴爾幹半島、北非和中東,拿著火炮打冷兵器時代的歐洲,對文化、宗教包容,用猶太人管理國家。最後狹隘民族主義和既得利益者改革這個國家,導致軍隊世襲化,最後沙俄、英吉利、法蘭西,一次次的瓜分這個國家。就是因為印度、奧斯曼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太強大,導致現代化無限期的被延遲。把中國放到英美、法德、印度、穆斯林這樣的世界文明中橫向對比研究,我個人認為,死傳統文化要比活傳統文化要好。今天我們創造的不就是明天的傳統文化?文藝復興不就是對傳統文化進行理性批判和顛覆,所以說毛髮動文化大革命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前提條件,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傳統文化對於社會轉型好不好,有待商榷。

========================這是分割線========================

2、印度的民族問題

印度的民族問題比前蘇聯還要嚴重。印度的所謂的主體民族印度斯坦人還不到50%,印度南部要求的獨立的聲音比想像中的要強的多,其實印度和當年蘇聯的民族問題一樣嚴重,這些民族一直都再國外建立基地和募集資金,當前上台的政黨還一味叫囂一個主義,一個民族,一個宗教,可見印度內部的民族問題之嚴重。-

題外話:要不是因為打不過你,早和你翻臉了。

========================這是分割線========================

3、印度的宗教問題

首先印度的宗教問題比較突出,掩蓋了他的民族問題,印度教在於守成,但穆斯林的伊斯蘭教則很具有進攻性,於是一場所謂的文明衝突在印度打的熱火朝天。-

========================這是分割線========================

4、印度的階級和種姓問題

印度沒有階級?最近的一次說的是印度要建中國的所謂開發區,死了24個農民,可見印度的階級矛盾問題由於我們的不關心,也被掩蓋了。-印度姓氏有貴賤之分,貴賤姓氏之間不通婚,而且這些是社會普遍接受的。而陳勝吳廣就曾經回答過這個問題:寧有種乎?

========================這是分割線========================

5、印度的邊境問題

印度自從成立那一天起,就自卑和自負並存,和周邊國家都有領土爭端,這才是這個國家最大的問題,擴張還是發展?當然這個問題也能換個方式發問,放棄擴張?還是放棄發展?

========================這是分割線========================

6、印度的政治問題

中國經歷了殘酷的政治鬥爭,肅反、整風、反右、文革,最後終於把拳頭攥到了一起。而印度則不存在這樣的前提,印度民粹主義風行。文明都是野蠻交合的產物,比如說西班牙復興的伊比利亞主義、奧斯曼崛起的原教旨主義、英國無恥的海盜文化、德國的鐵血政策、法國的無產階級專政、日本的軍國主義,還有那幾個在波士頓傾倒茶葉的地痞流氓。研究世界歷史讓我明白一個道理,好白菜都被豬滾過。所以說毛左雖然有歷史局限性,但社會進步還是要利用毛左野蠻的推進,等社會物質財富極大的豐富,就可以一腳踢開毛左。

印度和中東都是沒被豬滾過的原生態白菜。

漢代和羅馬都以公主外嫁的聯姻方式,換取國家和平;劉邦、朱元璋這些建國者都曾經血腥的屠戮自己的戰友;美國的柯林頓曾經為規避彈劾發動戰爭;尼克松為了競選派出了竊聽小分隊。就是菜市場買菜也會為分分厘厘爭來爭去,何況整個社會的利益分配。

我希望大家能把國家政治和社會倫理分開來看。

我一點都不否認我的實用主義,假如你們懂毛澤東,就會明白他心中的無政府主義、禁欲主義、實用主義、民族主義是這個社會灌輸給他的,他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人。而你們所了解的毛澤東思想都是教條、機械、閹割過的毛澤東思想,他也有人的缺點,狂妄、偏執,但我們還是不能從感情的角度或者社會倫理的角度,再或者說舊世界的價值觀的角度去評價政治,因為政治有政治自己的評價標準。

從政治的角度講,我們假定,沒有反右,社會中反對黨的力量非常強大,等鄧小平上台,中國就立刻變成1978年的印度,過去幾十年取得的經濟成就根本不會出現,失去了強有力的政府,中國的新疆、內蒙、東北、西藏將會遵循外蒙古例,其實你們看中國歷史大部分時間這些地區都是獨立的。

從政治角度講,我假定沒有文革,也沒有政治迫害,一切都理想化的完美。那些泥腿子出身的異姓王,個個信奉山頭主義,當毛一死,彭德懷、林彪、高崗、劉伯承哪一個是吃素的?

眾所周知,從西方的羅馬到東方的秦漢,全世界的政治鬥爭都異常殘酷。武則天處死庶子們是相當不留情,除了李孝因為無子早逝外,李忠沒有留下後代就被逼自殺。李上金被逼自殺後,七個兒子在流放途上死了六個。蕭淑妃生的李素節被縊死,十三個兒子里被殺了九個。兒子孫子尚且這樣凄慘,何況不順眼、不順心、不如意的大臣,歷史不忍細讀。

而你們那種用社會倫理的標準去評價政治得失的觀點是非常幼稚、膚淺和可笑的。假如用你們的觀點和標準去評價,那就只能有孔聖人,不能有政治家,因為政治家都是搞陰謀,玩陽謀的。換言之孔聖人也是有污點的,所以那種對歷史有道德潔癖的人是不能苟活於世的。所以啊,兩隻黃鸝鳴翠柳,勸君自掛東南枝。

========================這是分割線========================

7、所謂的軟體優勢

印度所謂的軟體優勢不過是利用自己曾經被殖民地的身份,帶著蹩腳的英式英語,給講美式英語的加州資本家打工。

========================這是分割線========================

8、能源
e 工業

中國有廉價的煤炭。而印度沒有能源,或者說能源嚴重不能自己,想靠燒煤污染環境發展都很難。

========================這是分割線========================

9、基礎設施投入

奧巴馬的幕僚說:假如美國想復興,就要戒除房地產,發展製造業。中國的製造業發展靠的是大量基礎設施的投入,來提升社會生產效率,從而達到提升社會經濟效益的目的。而印度不存在這樣的偽命題,因為國家沒錢。

========================這是分割線========================

10、中國的核心競爭力------農民工

關於勞動力分布,南美、北美、非洲、歐洲、甚至日本、新加坡都是失業率居高不下,全世界缺勞動力?全世界缺的是廉價勞動力,中國的農民工,沒有五險一金,沒有福利保障,甚至沒有貧民窟可以住,過年還要買黃牛票。因為中國的農民工是兼職工人,假如你叫印度的工人也取消五險一金,取消福利保障,印度工人先不說干不幹,估計早就餓死了。

紙牌屋裡的男主角這樣評價天朝:這個邪惡的體質,壓低匯率,把他們的「工人」的「趕進」工廠,就是為了給我們生產廉價的商品,而我們還可以站在道義的制高點批判他們。

關於印度這種民主社會怎麼才能從他們的工人手中壓榨出類似於中國農民工式的超額利潤,是一個非常詭異的哲學問題。所以我也就只能呵呵了。

========================這是分割線========================

社會最重要的一項職能就是犧牲,社會進步就需要一些人做出犧牲,比如說埋在梵蒂岡聖-彼得教堂的伯多祿。

改革就是與狐謀皮,文明的社會就是這樣野蠻的進步。

========================這是分割線========================

那種孱弱的現代化是沒有出路的,面對一個諂媚的民族,必然要用鐵與血來洗禮。

彼得大帝親自用皮鞭抽死了沙俄的太子阿歷克謝,還是他用皮鞭抽趕著俄羅斯這個落後的民族野蠻的前進。

在印度這個情景喜劇是這樣演的,阿歷克謝高舉著皮鞭,喊道:你還想抽我,我抽死你,抽死你。彼得大帝慘叫著:啊!啊!啊 !


印度十三億人,題主說養活十二億,是不是說明了什麼?

ok,說正經的,如果說養活=不爆發饑荒,那麼印度勉強可以說養活了自己的國民吧。然而,印度存在嚴重的糧食問題,這個人口幾乎和中國差不多的亞洲國家,總有比中國多四分之一的耕地,糧食產量只有中國的40%,人均只有中國的一半。印度擁有全世界最多的飢餓人口,多達兩億多,每年有數以百萬的人因為飢餓以及飢餓引發的疾病死亡(2009年印度5歲以下幼兒死亡有一半是因為營養不良)。

世界飢餓人口最多為印度 比例最高是非洲

http://3g.163.com/news/article/CLEEVE0S00018AOQ.html?clickfrom=baidu_adapt

聯合國:印度飢餓人口數量高居世界之首

https://m.baidu.com/from=2001a/bd_page_type=1/ssid=0/uid=0/pu=usm%401%2Csz%40320_1003%2Cta%40iphone_2_7.0_1_11.6/baiduid=5599F8194D25CB2C84EC6A0C81C09237/w=10_10_/t=iphone/l=3/tc?ref=www_iphonelid=12671568099265926707order=3fm=aloptj=www_normal_3_10_10_titlevit=osresm=8srd=1cltj=cloud_titleasres=1title=%E8%81%94%E5%90%88%E5%9B%BD%3A%E5%8D%B0%E5%BA%A6%E9%A5%A5%E9%A5%BF%E4%BA%BA%E5%8F%A3%E6%95%B0%E9%87%8F%E9%AB%98%E5%B1%85%E4%B8%96%E7%95%8C%E4%B9%8B%E9%A6%96_%E5%9B%BD%E9%99%85%E6%96%B0%E9%97%BB_%E7%8E%AF%E7%90%83%E7%BD%91dict=30w_qd=IlPT2AEptyoA_yk5wRAc5OKxFENOd7Ub95oXa4LUu4gqVxQ6TiCsec=23378di=5558084e32cb5a28bdenc=1tch=124.391.290.762.1.517nsrc=IlPT2AEptyoA_yixCFOxXnANedT62v3IERmDKSoK_iuvo6yubbrgHtkfEFXhL8OKZpPPdj0OqAIFwmGdWWMe8hZ1rrIwdzZzeqid=afda740ca7ead80010000006599a4802wd=clk_info=%7B%22srcid%22%3A%221599%22%2C%22tplname%22%3A%22www_normal%22%2C%22t%22%3A1503283289763%2C%22sig%22%3A%2289530%22%2C%22xpath%22%3A%22div-a-h3%22%7DsfOpen=1

進一步討論印度飢餓問題,可以移步:我的知乎回答:印度應該如何改善當前糧食問題?印度目前經濟發展面臨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13323/answer/217779474?utm_source=com.android.mmsutm_medium=social


來來來,大家重溫一下經典名曲《恆河大合唱》

音樂響起........

風在吼,牛在叫

恆河在咆哮,三哥在奸叫;

巨人花車萬丈高,摩托開掛真不得了;

公交車上痴漢狂魔真不少;

貧民窟里十億牲畜呈英豪;

阿瓊在公路拋錨,潛艇在碼頭自爆;

保衛科欽,保衛孟買,保衛恆河;

保衛印度教!


看到大家發言很蔑視印度,不忍要說點自己的看法,印度的問題來源於還處於在封建社會,任何社會要從封建過度到現代都要大變革大革命的洗禮,法國大革命,日本明治維新,俄羅斯蘇聯大革命,中國是從滿清末期到新中國成立到文?革,折騰了好幾十年才擺脫封建社會的束縛,印度的問題就是沒有這樣一系列革命動亂的過程,沒能把封建社會的格局破壞掉,還在封建體制下運轉,等於是小作坊想生產蘋果手機,做出的東西能是iPhone?只能是hphone,wphone等山寨貨,依我看在印度要走上現代化快車道,不進行社會大變革是不可能的,大變革成本又很高(生靈塗炭,血流成河),不知道印度能走出漸進化的改革道路不,希望他能走出,祝福印度。還有我的同胞們剛過上沒多久的好一點的日子,談論比自己差點的國家那個語言刻薄的嘴臉跟港燦和台灣人前幾年說大陸是一樣一樣的,看來確實是血濃於水,都是恨人富貴嫌人窮的小人之性。本人文化不高,語句不通暢,各位別見笑


2015年8月8日的新聞:探訪四川大涼山:7歲男孩未洗過澡沒見過衛生紙

[摘要]門外一名小男孩引起記者的注意,他叫阿牛木初,今年7歲,渾身除了那雙眼睛還能看到色彩,其餘的只剩一團黑。小阿牛說,他出生到現在還沒有洗過澡,家裡也沒有廁所,連衛生紙都沒有見過。

古次作古一家的午餐是一笸籮土豆。本組圖片均為陳地攝

7歲的阿牛牧初

馬依村人畜混居,進屋左邊睡牛馬,右邊就住著一家人。

……

來到馬依村,走進村民古次作古的家,第一反應是震驚,社會發展進步到今天,真的還會有人居住在這樣的地方么?在這裡,依然保持著人畜混居的生活狀態,漆黑的屋子裡左邊睡牛馬,右邊便住著一家7口。原因很簡單:沒有錢修不起牛圈,又怕牲畜在夜晚凍死。

此時,古次一家正準備吃午飯,一家人緩緩地圍向籮筐中一小笸籮大大小小的土豆,這是他們一年四季最主要的食物。

門外一個奔跑的小男孩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大大的眼睛,很是可愛。他叫阿牛木初,今年7歲了,渾身除了那雙眼睛還能看到色彩,其餘的只剩一團黑。小阿牛說,他出生到現在還沒有洗過澡,家裡也沒有廁所,連衛生紙都沒有見過。


吃肉也是養活,吃糠也是養活。


樓上長篇大論都很專業,但是我想說的是,印度人肉類消費低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宗教問題,很多素食主義者,很多人即使吃肉也只是吃雞肉。我看就一個人提到這一點。

我們以前項目組9個印度人,4個素食,3個只吃雞肉,餘下的兩個也就是偶爾吃點牛肉和海鮮。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網上爆出的南京農業大學動物實驗事件?
哪些因素會阻止未來糧食產量的增加?
歐美的畜牧廠房設計、建造是怎樣一個流程?
如何在美國從事農業?買下一個農場可行嗎?

TAG:印度 | 人口 | 農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