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Omnifocus 該怎樣設置上下文?


我對OF的理解,上下文是必要條件的意思。OF按照GTD的思路,減少干擾,減少焦慮。當條件不具備時,就不會顯示相關的任務。對於讀書這件事來說,圖書館不是必要條件,所以才會出現離開圖書館也需要讀書這樣的狀況。

因此就按照必要條件這個思路來設計上下文吧。

而對於現在流行的上下文應用我也都不太適應。以地點來劃分,與現代人隨時隨地辦公的趨勢相抵觸;以工具來劃分,我覺得電話、電腦、在線……這些都是唾手可得的;外出,我發現又不是去到同一處,有必要一出去就來回奔波嗎?我自然是在家中規劃好需要一次性外出去辦的事情,所以此時的上下文應該是在家裡嘛。

所以我的建議是把適合自己生活的狀況分割成互不交集的情景,來制定上下文。因為這個互不交集的思路,我也不喜歡嵌套上下文,這讓子上下文之間不好處理關係,原本不交集,但母上下文讓他們又擠在一起了。

以我自己為例,我出外勤是到客戶公司,這個就是執行現場審計程序的必要條件,有些程序你沒法在家裡做,比如查看憑證之類的【現場工作】;有些事情必須回到事務所才能做,比如回答二級複核問題,裝訂底稿之類【所內工作】;而有些事情,在哪都可以做,比如分析性程序,寫報告【任意工作】。我就把這三樣事設置成三種情景,然後,再設置透視,篩選出在客戶現場的1、3上下文,和在所里的2、3上下文,這樣就不會有干擾,也不會有遺漏了。離開客戶現場前檢查一下【現場工作】的剩餘任務,以免再麻煩別人遠程幫助補程序。

再談一下對旗標的理解,很多OF使用者用旗標來計劃次日todo,我也不適應,因為不希望回顧的時候看到所有的任務都是旗標,分不清自己到底做了什麼重要的事。所以,我的策略是利用forecast,在檢查階段就計劃好次日要做的事,並標上開始時間和軟截止。(因為我是重度拖延症,如果設置成硬截止,我恐怕不到過期不會去做。)把每天真正提高六個高度的事,我才標上旗標,與雜事區別開,先做對個體發展重要的事。

當然,OF也只是一個工具罷了,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使用方式。對於學生來說,其實空間上下文的作用效果不太好,不如試試時間上下文呢?我覺得oceannagirl的大腦狀態類型上下文適合題主,看看如何設置成有效的學習計劃。



剛好與題主有同樣的狀況,為此特意google 了一下。

結論:把context分成三類:地點、工具、人物。

  • 地點-該動作只能在特定地方執行。如到ATM領錢,context可設成ATM。
  • 工具-只有該工具協助下才能執行動作。如打電話給朋友,只要有電話就可以打,context可設為電話。
  • 人物-分配任務給該人或與該人有沒討論完的議題。

總結一下,context的設置需要與該動作的惟一性有關聯。如題主的狀況,讀書不一定需在圖書館讀,也可以家裡讀。所以讀書在地點的選擇沒有惟一性,但在工具上有惟一性,即書本-讀書需要有書本才能讀。

2016年02月14日更新:

分享一下自己的小技巧,本人經常需在家裡的電腦前做事,但有時不想做事就會形成拖延。所以我會在「電腦」這個context下新增兩個子context, 分別是感覺身體很有衝勁時的「高能量」和感覺心情低落,不想做事時的「低能量」。

在我分類任務時,我會把動作按身體能量分類成:

1.低能量時可做的事——整理桌面

2.高能量時才可做的事——讀XX的論文

這樣當我心情不好時,也可以完成一些小事。


謝謝邀請~能看出來你用omnifocus用的很棒!贊!

我的個人建議是把「讀書」當做上下文而不是「圖書館」。然後我再多說幾句:

要設置好上下文得先知道為什麼要設置上下文,我自己的理解是:

上下文是把多個項目中具有相同屬性的行動組織在一起,批次處理,來提高效率。

舉例:

A項目有以下行動:

1、打電話給虎哥問設計進度

2、XXXXX

3、XXXXXXX

4、XXXX

B項目有以下行動:

1、XXXXXX

2、XXXXX

3、打電話給張經理請示策劃費安排

4、XXXXXX

那麼如果你有一個 #電話 的上下文,就可以把兩個項目的行動批次處理,一下子推進兩個項目的進行,這就是批次處理的效率。

回過頭來看你的問題,我不太了解你的具體情況,但從我以前做學生的經驗來看,考雅思算是單項目,並且不是一定要在圖書館才能看書(上面的例子中則是必須要打電話),所以我反而建議把讀書設置為上下文,這樣你想讀書的時候,選這個上下文就可以看到在讀書的狀態里都需要做些什麼了~

加油!祝考試順利!


一般context有幾種設置法:

第一, 根據地點,人物,科技產品(手機之類)

第二,根據時間長短(Errand 之類的)

第三,根據人的能量(Short Dash, Brain dead 等)

我覺得得根據個人的情況而定,

如果一個人24小時對著 Mac 那麼根據地點來制定Context就變得無意義

如果一個人24小時都在出差, 那麼根據地點就變得很有意義

我覺得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幾種拼接在一起。 但是要守住一個原則:儘可能減少。

如今人的精力或者說能量其實是最寶貴的 Context, 如何最大化利用自己的能量很重要。 我們生活中大量充斥著 各種公眾號, 包含知乎之類看似高大上學習的場所。但是免不了是:我們一直在多線程工作。

多線程工作(Multitasking)意味著低效率,消耗快。 所以如果你是基於碎片學習的低效高功耗人生, 那麼管理精力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還需要再上一層的話, 那麼就是要減少上網, 多看書,多思考。儘可能做單線程的工作,這樣即便你不安排那麼多, 那你也是高效的。


拋磚引玉

of的contest 應該隨你的狀態來設置。狀態是什麼意思,狀態在很多時候都是被講為情景。舉個例子什麼是狀態?你在家是你在辦公室是你用手機是你用電腦是你開車是你坐車也是。你想看of是,你不想看of也是,你玩耍是,你睡覺也是!

就是你可以在一天的任意時刻去定義一個和你相關的事物情景或條件。如果你一旦身處這個情景的時候,你可以通過contest去指導自己做事。

我個人認為情景的設置不應太細太繁,只定義你在那個情景的事情是值得被管理的,把每天需要和經歷的情景收集起來,就可以變成你自己的contest。 比如os版of有個很好的功能,一旦進入或者離開某個地方(地點式contest)你都可以選擇去提醒。像管家一樣。


根據個人的工作場景設置的,不是一蹴而就設置好,而是隨時使用 omnifocus時間的延長而逐漸形成的自己的上下文,如圖供參考:


上下文只是OF提供給你的一個分類方式,目的是便於你在需要的時候能方便地用一個操作把具有同一特徵的任務給顯示出來。

所以,當你不需要的時候,沒必要一定要堅持使用上下文。

而每個人的需要,甚至同一個人不同時期的需要也是不同的。比如鄒鑫同學舉的例子,電話。你有一下把所有電話打完的習慣,那你使用這個上下文來過濾是合適的。而如果你沒有這個習慣或者根本不可能用這樣的方式來完成任務,那你設「電話」這個上下文就完全沒必要了。


分享一下我的上下文:

-------

李長太

微信:lichangtai1234

個人網站:OmniFocus - 李長太的學習人生


分享一下我的吧

HoldOn,未來可能做也可能不做的任務

Countdown,指定某天或某周某月要做的任務

Launch,next action to do

Home,在家裡能做的事

Infinity,用筆記本電腦做的事情

lumia1520,手機做的事情

surface,平板做的事情

IC,IC圖書館和Diamond圖書館做的事情

ELTC,主要是WAS服務的預約

Lab,實驗室做的事情

Teammates,需要項目團隊合作完成的事情或需要聯繫團隊成員

Dr開頭的context指講師或導師

---------------------------------------------------------------------------------------

因為我現在轉為使用Todoist所以我用filter設置了兩套透視系統,一套會顯示任務優先順序,另一套顯示一周任務情況


如圖。

估計時間功能被我棄用了。平時也用不到按照地點來分任務的方法。然後我額外設置了一個透視,用來查看那些空閑下來可以做做的事情。看書,搗鼓自己興趣愛好什麼的,都在透視里看。還是覺得Things的Tag功能很好用。


兄弟……你已被工具所累


由於omnifocus只能設置一個上下文

很多時候會顯得很尷尬

比如:在辦公室用公司電話給小明打電話

這個時候就可以分解出三個上下文「辦公室」、「公司電話」和「小明」

一個是「人員」,一個是「工具」另一個是「地點」

三個都具有唯一性

所以我建議還是以「地點」作為上下文(畢竟官方默認)

其實要是支持多標籤(比如2do、things3之類)

還可以引申出更多設置方法

比如精力MP(高MP消耗、中MP消耗、低MP消耗)

比如體力HP(高HP消耗、中HP消耗、低HP消耗)

你在辦公室精神萎靡,仍想做些事的時候就可以選擇「辦公室」+「低MP消耗」

來處理那些簡單的事情

可惜在omnifocus上實現就比較麻煩


"上下文"我把他理解成:某動作的使用場景或者在項目管理中,執行該動作的對象。也就是從使用場景和執行對象兩個方面去考慮,這樣做有挺好的用處,比如可以讓你在特定場景下(比如地鐵上、公交上)知道有哪些事情需要做,安排好時間等等。關於這塊可以看看我寫的一篇文,能幫你更容易理解:史上最簡易Omnifocus神器使用教程,沒有之一! - 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

Onenote 和 OmniFocus 你會用哪個?

TAG:OmniFoc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