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莫言發表的演講《講故事的人》結尾講的三個故事,有什麼隱喻或背後的意思表達嗎?

視頻封面視頻:莫言以故事喻爭議稱自己只是看戲人視頻

莫言:用嘴說出的話隨風而散,用筆寫出的話永不磨滅

他用三個寓意深刻的小故事作為結尾。 原文如下:

「儘管我什麼都不想說,但在今天這樣的場合我必須說話,那我就簡單地再說幾句。」「上世紀六十年代,我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學校里組織我們去參觀一個苦難展覽,我們在老師的引領下放聲大哭。為了能讓老師看到我的表現,我捨不得擦去臉上的淚水。我看到有幾位同學悄悄地將唾沫抹到臉上冒充淚水。我還看到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學之間,有一位同學,臉上沒有一滴淚,嘴巴里沒有一點聲音,也沒有用手掩面。他睜著大眼看著我們,眼睛裡流露出驚訝或者是困惑的神情。」

「事後,我向老師報告了這位同學的行為。為此,學校給了這位同學一個警告處分。多年之後,當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師懺悔時,老師說,那天來找他說這件事的,有十幾個同學。這位同學十幾年前就已去世,每當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這件事讓我悟到一個道理,那就是:當眾人都哭時,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當哭成為一種表演時,更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

「我再講一個故事。三十多年前,我還在部隊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辦公室看書,有一位老長官推門進來,看了一眼我對面的位置,自言自語道:『噢,沒有人?』我隨即站了起來,高聲說『難道我不是人嗎?』那位老長官被我頂得面紅耳赤,尷尬而退。」

「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許久,以為自己是個英勇的鬥士,但事過多年後,我卻為此深感內疚。」

「請允許我講最後一個故事。這是許多年前我爺爺講給我聽過的,有八個外出打工的泥瓦匠,為避一場暴雨,躲進了一座破廟。外邊的雷聲一陣緊似一陣,一個個的火球,在廟門外滾來滾去。空中似乎還有吱吱的龍叫聲。眾人都膽戰心驚,面如土色。有一個人說:『我們八個人中,必定一個人干過傷天害理的壞事,誰干過壞事,就自己走出廟接受懲罰吧,免得讓好人受到牽連。』自然沒有人願意出去。又有人提議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們就將自己的草帽往外拋吧,誰的草帽被刮出廟門,就說明誰幹了壞事,那就請他出去接受懲罰。』」

「於是大家就將自己的草帽往廟門外拋,七個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廟內,只有一個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這個人出去受罰,他自然不願出去,眾人便將他抬起來扔出了廟門。故事結局我估計大家都猜到了——那個人被扔出廟門,那座破廟轟然倒塌。」

相關提問:

如何看待莫言諾貝爾文學獎演講全文中最後的三個故事?

如何看待莫言諾貝爾文學獎演講全文中最後的三個故事?

如何評價莫言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儀式上的演講?

如何評價莫言在瑞典學院的演講?


看了莫言的演講視頻,覺得很精彩。

我對最後三個故事的理解:

第一個故事,莫言最後也點明了,就是要保護個人的權利,允許少數人的做法和多數人不同的權利,當你在表演的時候,要允許別人有表現真實的權利。我覺得有一點要說的是,莫言這裡用的是哭不是笑,可能是因為太多的人讓文學背負了過多的政治意味,在現今的中國,如果你說的不是批判的話,如果你不表達自己在感受痛苦,那麼你就缺乏人性關懷,就不能證明你的獨立思考。而實際上,凡事先想到批判,先想到制度缺陷,這也是一種思想的綁架,毫無獨立可言。對人性的獨立思考和表達,不是當眾大哭,甚至當眾裝哭,敢於在別人哭的時候你笑,並說出自己的笑點,需要更大的膽量。對照高行健的演講,同樣是表達「站在人的立場上來獨立表達」,高講的就顯得太過沉重了,我更喜歡莫言的故事。

第二個故事,說了年輕人的洋洋自得,那種年輕人對抗了長官、對抗了前輩,或者唱個高調,對抗了權貴的豪邁感,實際上,可能只不過是你的一個誤解造成的。莫言在這麼短的故事裡,還特彆強調了,老長官看了一眼他對面的位置,而且是自言自語,說明老長官的決定和言論並沒有針對坐在那看書的那個年輕人,而年輕人過於敏感的神經,促成了那一次慷慨激昂的高聲回答,不過是自己的一個誤解,卻贏得了自以為洋洋自得的豪邁感,所以在多年後,或許在他不再年輕,也經歷了類似的年輕人之後,他感到了深深的內疚。亨廷頓說,無論何種制度下的年輕學生,都反抗一切政府和一切制度;辛棄疾說,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和莫言都有異曲同工之妙吧。

第三個故事,人在設法讓自己擺脫恐懼和災難的時候,總是設法想讓別的人去承擔痛苦,可能會想出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理由,讓別人承擔責任,來免去自己麻煩。眼下很多國人,在並不了解民主為何物的時候,盲目跟風叫囂,以為現在承受的痛苦,全部來源於外部,而與自己毫不相干,只要有了「民主」,一切就都煥然一新,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但實際上大家都還不了解外面的雷聲和龍叫,到底是何天意,結果,多數人的暴政,暴力的扔出去一個人,卻可能是那座破廟「莫名其妙」的轟然倒塌。


大家還一個一個故事來分析,其實哪兒有那麼多深意啊?三個故事說的都是同一個意思。

莫言的意思就是要心存善意,不要總是以惡意揣測他人。

其實就是面對政治性譴責的回應,用故事來自我辯解——你用政治攻擊我,是你自己的思維方式有問題。

其實作家寫故事時所想到的,通常都不會像大家解讀的那麼深奧的。


莫言是個講故事的手藝人。他只講故事,故事可能有真,也可能有假。人聽了這些故事會和莫言較真,會進行爭辯,但這些與他無關。他想說的都在故事裡。這種智慧來自他的母親,來自蒲松齡,最後三個故事是莫言的自我辯護,也是在對教會他講故事的人的致敬。

莫言針對文學和政治的描述可以和高行健對照著看,高行健的對抗性會強一點,莫言可能不會直接把自己的含義表露出來。這和兩個人的處境有關係。不過文章裡面有些東西很一致,就是在國內寫作很困難,總會受到寫作以外的聲音的干擾,這兩年老爺子快成熊貓了...


首先,這三個故事想要表達的東西其實都在字裡行間了,因為都是一些普世的價值觀,是外國人能懂的,中國人也能懂的。


其次,對這三個故事的過度解讀,其實反映出的是解讀者內心的一些東西,而非莫言的。


那麼,莫言的這三個故事究竟說了一些什麼呢?


第一個故事,很簡單,大家都能懂,因為這些年大家已經或多或少接受了這種觀念: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允許有不同的觀點。這回又多了一個版本:允許有人不哭。


第二個故事。有不少人看不明白,其實也很好理解。我們要明白這個事情的背景是在部隊里。莫言以下犯上「訓」了領導,感到很得意,當然他沒有細說,但得意的方式一定是吹給別人聽了。但多年以後,他漸漸覺得這件事其實一點都沒什麼可以得意的,也並不光彩。首先老領導是無意中說錯了一句話,並無冒犯或貶低莫言的意思。其次老領導對莫言莫名其妙的沖頂行為完全可以擋回去。部隊里,上級喊一句「立正」,清清嗓子開訓,想訓你多久就多久,你一點脾氣都沒有。但是這位老領導沒有,而是對自己的一時失言感到不好意思。從這兩點就可以看出,在這次「交鋒」中,輸的其實是莫言,真正發光的是老領導的人格魅力。這種小事其實都算不上一次鬥爭,更何談什麼鬥士。強者也許更本沒當回事,弱者卻當一場勝利喜滋滋了很久。這是莫言最終從這件事中得到的覺悟。


因此這個故事我們拔高了說,可以這樣總結:真正的強者,手握生殺大權而不戮。往平實了說就是:謙遜乃人之美德。


第三個故事,其實也非常簡單,不要被雜念干擾,你就能明白它在說什麼。這個故事很好理解,兩層意思:1、7個有罪之人和一個無罪之人共處,有罪之人以「有罪」為由把無罪之人驅逐了。所以有沒有罪,天知地知你自己心裡清楚。人在做,天在看。2、吃虧是福,苦難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看了幾個答案都覺得不甚滿意,姑且拋磚。

這篇演講稿當時是提前寫好,翻譯成很多國語言分發的,

所以首先要說的是所有的故事都應是按照一定邏輯和目的安排的。

總的來說,我覺得莫言強調的是中庸,是自由意志,是既不壞也不好的人性。莫言的所做、所為、所說、所寫不管是被用作改革或反改革的工具,都是對其最大的誤解和侮辱。莫言早已經達到了大愛的程度。把整個世界放到一個故事中,又從一個人中見人性。

而某些政治意圖極強的解讀恰好是莫言故事中所要譴責的反面典型,而某些過於局限於現實而不能顧及到大的人性上的答案也有些小看莫言了。

第一個故事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學校里組織我們去參觀一個苦難展覽,我們在老師的引領下放聲大哭。為了能讓老師看到我的表現,我捨不得擦去臉上的淚水。我看到有幾位同學悄悄地將唾沫抹到臉上冒充淚水。我還看到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學之間,有一位同學,臉上沒有一滴淚,嘴巴里沒有一點聲音,也沒有用手掩面。他睜著大眼看著我們,眼睛裡流露出驚訝或者是困惑的神情。」

「事後,我向老師報告了這位同學的行為。為此,學校給了這位同學一個警告處分。多年之後,當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師懺悔時,老師說,那天來找他說這件事的,有十幾個同學。這位同學十幾年前就已去世,每當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這件事讓我悟到一個道理,那就是:當眾人都哭時,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當哭成為一種表演時,更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

這個故事看上去最好理解,因為後面已經把悟到的道理寫出,就是要保護人們的自由意志(Free Will),即人們的意志最後都是取決於自己,旁人不要也不應去干涉和盲目判決其對錯。很多人會聯想到政府對自由意志的強加行為,但莫言其實一向是凌駕於政府之上,而站在哲學的角度思考,政府不應強加意志於想要改革的人,而想要改革的人也不要盲目的抨擊想要保護政府的人才對。

第二個故事

「我再講一個故事。三十多年前,我還在部隊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辦公室看書,有一位老長官推門進來,看了一眼我對面的位置,自言自語道:『噢,沒有人?』我隨即站了起來,高聲說『難道我不是人嗎?』那位老長官被我頂得面紅耳赤,尷尬而退。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許久,以為自己是個英勇的鬥士,但事過多年後,我卻為此深感內疚。」

這個是比較難理解的一個。我個人覺得這裡是說很多年輕人都會年輕氣盛的頂撞一些不管是在年齡還是閱歷上比我們長的人,並且在讓對方受挫後覺得沾沾自喜。但很多時候都是事出無因,是一種無意義的自我證明行為而已。在獲得個人的成就感的同時造成他人的不快,也是對他人生活及情感的侵入,這裡和第一個故事一條線,就是不要與人為難。

第三個故事

「請允許我講最後一個故事。這是許多年前我爺爺講給我聽過的,有八個外出打工的泥瓦匠,為避一場暴雨,躲進了一座破廟。外邊的雷聲一陣緊似一陣,一個個的火球,在廟門外滾來滾去。空中似乎還有吱吱的龍叫聲。眾人都膽戰心驚,面如土色。有一個人說:『我們八個人中,必定一個人干過傷天害理的壞事,誰干過壞事,就自己走出廟接受懲罰吧,免得讓好人受到牽連。』自然沒有人願意出去。又有人提議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們就將自己的草帽往外拋吧,誰的草帽被刮出廟門,就說明誰幹了壞事,那就請他出去接受懲罰。」

最後一個故事似乎是第一個的延續。只不過不只是在行為上,更是在結果的善惡上,很多人總喜歡給一個人的一生定性,卻沒有想過再「壞」的人也可以是好的父母,再可惡的人也會是別人的孩子。不要隨意評判他人,更不要強加罪名於他人,不然最後有「罪」的或許反而是自己。


第二個故事應該是隱喻我們隨時受不了的自卑感和由自卑感衍生的畸形的自尊感:我們自己、我們民族總是在自己的世界裡製造敵人、虛構戰爭,緊接著製造勝利的假象麻痹自己,在脆弱的自我世界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國家如此,個人如此,例子太多,就不舉了。

第一個故事很容易理解,社會要容許不同的聲音存在,特別是在說慣了假話的社會不同的聲音更應該存在。

第三個故事呢,我們都是上帝的玩偶,關起門來搞鬥爭,對錯只有天知道。套用一句俗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都是自己的看法,無所謂準確不準確,盲人摸象,自得其樂罷。天知道莫言到底什麼意思,或許就是突然想到,然後就說了。


看著他便秘的表情憋屈的普通話忍不住意淫下

寓意很簡單

第一個故事:哥對組織的看法都寫在書里,這些明面上都是不能講的,哥反反覆復強調去看哥的書,你們不看,非逼哥表態,什麼人權什麼自由的,哥好歹也是組織的人,不過是想犬儒點活下去,真表態了還能活么?哥的名字叫啥?莫言!你們丫懂么?!

第二個故事:你們這幫西方年輕人,荷爾蒙虛高,整天人權掛嘴上,站著說話不腰疼,把哥頂得好不自在,但事過多年後,你們必會為此深感內疚!

第三個故事:他們那幫人,個個都有罪,一旦外面有事,就內部商定推出個替罪羊平息眾怒,最近又在幹了。早晚那破廟垮掉,他們一個都逃不掉。這破道理哥爺爺都懂,你們急啥?!


第一個故事:個人權利(right)

第二個故事:公民意識

第三個故事:民主


  • 第一個,媽的我小時也是被學校教壞的,現在老子也明白允許不同意見了,老子都哭了
  • 第二個,你們這些西方人,天天田目,民豬,獨立人格,你看看,真正的老大哥其實是懶得理你
  • 第三個,你們這些歪果仁搞得民主就是多數人的暴政,最後你們也猜到了,民主暴民死的最慘,我們天朝的老農民都明白這個道理


我覺得第一個和第二個故事都屬於好人壞人比較清楚,中心思想比較明確,主要的麻煩在於第三個故事。

第三個故事未能明盤,究竟是被推出去的是個需要被獎勵的好人,這是個上天拯救善人的故事;或者,這就是場鬧劇,沒有任何意義;甚至,過了一會兒,傳來一聲嘆息,「他媽的,又打歪了」。所謂人生的弔詭莫過於此... 於是,我斗膽總結道,第三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其實並不那麼明確...事情發生了,它就是這樣,也許,在最終活下來的人寫下的歷史中,他是個偉光正的好人,可,誰能說清楚,這不是老天的一道雷不甚打歪了的緣故。


第一個故事,特殊的年代需要有人保持清醒。第三個故事,愚昧往往自取滅亡。


@曲凱 的回答挺好的

1、人要由自由意志

2、無意義的證明行為,其實是畸形的自卑感

3、不要愚人愚己


三個故事可以用一個觀點去解釋:
  1、三個故事都涉及到人與人的關係:
  故事一,沒哭的同學和檢舉同學乃至學校的關係;
  故事二,我和老軍官的關係;
  故事三,被丟出去的人和其他六個人的關係。
  2、關係中都存在矛盾點:
  故事一,沒哭的同學被檢舉同學乃至學校認定為思想有問題的人;
  故事二,老軍官被我認定為「低能位高」的人;
  故事三,被丟出去的人被其他人認定為「惡人」。
  3、所有的認定均為自身的投射
  故事一,沒哭的人沒有錯,所有的「栽贓」均為其他同學、學校的投射。有問題的人是社會主流思想的骯髒;
  故事二,老軍官沒有錯,人都會有疏忽的時候。當初我之所以硬懟老軍官實際是對自己內心「自卑」的投射。老軍官雖然臉紅了一陣,但沒有進行報復,所以,交鋒間,老軍官完勝;
  故事三,被丟出去的人也不是「惡人」,是執行此行為的其餘六個人的內心投射。不論原來是否做個惡事,但故事間此六個人又因內心險惡做出了一件極大的「惡行」。
  4、投射的介質
  故事一,投射介質:社會風氣,假大空。流行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指責別人。
  故事二,投射介質:一對一的人與人評價體系。通過貶低別人來太高自己一直是謬誤。
  故事三,投射介質:集體偶發事件,由多數意見相同的人臨時形成的價值評價體系。
  5、進一步反轉思考:
  故事一,若檢舉的同學是抱著幫助沒有哭泣的人的心態,又或者老師或學校是本著弘揚社會道德風氣的目的,去思想交流而非記過處分。事情又有所不同。
  故事二,若我硬懟老軍官並非顯示自己的能力,而只是善意提醒對方自己在,有事可以找我來做的目的。事情又有所轉機。
  故事三,若其餘六人並非自保,而是為了整體保全。相應的行為可能又有所變化。有可能成了爭相去「引走」惡龍。行為和結果都會有很大的不同。
  6、反思:
  (1)心學最大!不管任何事情的形式如何,只要一心向善,結果總是好的。
  (2)貶低別人實際就是在貶低自己,人世間所有的偏見均為自己內心邪惡的投射,與本質真相之間永遠都有差異。


你所見未必是你所見,我所言也可能是失言。眾人皆醉我獨醒?皆是隨波逐流罷了~


有些事想做卻不能做的無奈,有些事不想做卻被逼著做的無奈。唉,想在這個時代做個既負責任又瀟洒的文人,你懂的。


第一個故事:真假哭要允許真哭,允許不哭,但不要假哭。第二個故事:鬥士借題發揮大多會弄巧成拙,徒減善意

第三個故事:避雨
1、有的解決方案根本就是荒謬的。

2、因此而衍生的歸屬,取捨,博弈,更猶如空中藤蔓,空聚惡性。


前面2個挺明白的,第三個活著跟他自己的行為也沒關係,講了個內鬥的故事,用民主方式斗還是威權斗,以道德名義斗還是利益名義斗都是一樣的,活著的人下一次面對同樣的情況仍然會是同樣的思維么。


跟前面那位知友一樣,我猜第3個故事表達的還是自由意志、集體無意識,這2者的實質是什麼?或者說人確實有原罪阿,還是要寬容。


從我自己的經歷和一些前輩那裡學來的經驗來解讀,莫言是在告訴大家:人生歷練很重要。因為人是在不斷成長的,眼界是在不斷開闊的,心靈是在不斷洗滌的。

他是站在文學獎的領獎台上發言,不是站在和平獎的領獎台上,更不是站在美國白宮的發言台上,所以,請不要用任何政治的、民族的眼光來看待他。

這一刻,莫言代表的是文化,是一種情感。

他所講的三個故事,更像是三個寓言,是在勸誡和教育。

真心為此喝彩。


第二個故事的老領導很可能是個Gay。大家注意原文細節。作者說他後來很懺悔,是委婉地表達對同性戀者的寬容。


1,中國社會只認可群體意識,導致國人無思想,無主見,哪怕通過自欺的表演,也要達到"跟人一樣"。並以此為尚方寶劍,肆意踐踏個人意識和獨立意識。

第2個沒怎麼懂。

3,再次證明我朝人民喜歡內訌,陰謀惡毒,麻木無知,又出爾反爾的劣根性。


推薦閱讀:

為什麼莫言成為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後,他的作品才廣泛被閱讀?大眾選擇閱讀物的標準是什麼?
日本媒體對於村上春樹未能獲得 2012 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反應是什麼?
從作品主題的討喜程度看,2012年村上春樹和莫言誰更有機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談談你對莫言的小說《豐乳肥臀》的看法?
如何看待「北大教授孔慶東曝光莫言8歲照片 稱其迷失真我」?

TAG:莫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