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處理好理想與工作之間的關係?我的理想使我不能工作,無法擔負家庭責任,這時候,該如何做抉擇?


謝謝 @繆馬康 君邀請。

在我的印象里,很少有什麼理想是完全與工作絕緣的。除非你的理想就是天天睡覺睡到自然醒,否則只要你能做些事情出來,就總能有工作。但是不同工作的工資高低是有區別的,這是現實。如果你們同意我說的,那麼這裡的所謂矛盾就不是理想和工作的衝突,而是個人理想和現實責任的衝突。

就像很多人生選擇一樣,這個問題從來就沒有什麼標準答案。你認可的選擇,換一個人評價時就可能把你罵得狗血噴頭。人各有志,勉強不了。所以,我只能說我自己的標準。僅供參考。

我的標準很簡單,收起理想,家庭第一。我知道這麼說很容易招人鄙視,但我確實是一直這麼做的。因為早年的一些變故,我的家族一度貧困潦倒。在過去十五年中,全家怎麼能吃飽,和醫藥費怎麼付,一直是家裡的兩大主要話題。我之前也有過想去做漫畫家的理想,但看看當時的就業情況,再看看家裡的生計,我幾經考慮之後還是換了方向,棄文學理。應該說我很幸運,這些年多少攢下了錢,家裡的情況也漸漸好起來。我也可以在業餘拿起畫筆。

我的第二句話也許招人鄙視,也許不會:說到底,人只是為了讓自己開心而活著。這句話很多年輕人都認同,但他們未必真的明白意思,因為這句話還有後半句:實現個人理想不是讓自己開心的唯一方法。對我來說,給親人們安逸的生活,同樣能讓自己開心。實現理想固然令人愉悅,可如果代價是讓家人受苦,這對我來說是不可接受的。哪怕他們心甘情願。

誠然,收起理想,可能最後就導致放棄理想。但我從來不會把這個當作一個問題。這裡我要說第三句招人鄙視的話:人沒飯吃會死,人沒有理想還可以活著。對於我這樣一個人,生長在一個因為缺錢而導致親人反目的家族,你跟我談要個人實現,還不如直白地嘲笑我來得坦蕩。如果放棄理想能讓家人有好日子,放棄就是了。退一步說,收起理想又如何?對多數人而言,很少有人一生有且只有一個理想。所謂放棄理想,倒不如說是選擇了另一個,就像老話所說:上帝為你關閉了一扇門,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人生的路本來就很多,為什麼非要把自己擺在一個永遠二選一的位置上?

我的態度到此結束。

回過頭來,我必須再次聲明,以上只是我個人的標準。並不表明每個人都必須如此處理。對有些人來說,理想便是生命。這種朋友我也曾有過,如果你讓他勉強低下頭來,比殺了他還讓他難受。對於這樣的人,我只能盡我所能地幫助他,讓他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你很清楚自己是這樣的人,那就不要太拘束自己。即便是讓親人好友為你買單,也不用太在意,只要守住一條:不要把身邊的人為你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愧疚也許不必,但感恩則是必需。這是為人的底線。

活在這世上很難。很多事情都可以求貴人幫助,但唯有確定人生道路這件事,只能是自己完成,我們從來無從選擇。祝你一切順利。


[轉] 一個pingwest上的文章,對我有啟發,希望也能幫有需求的人解惑。

------------------------------------------------------------------------------------------------------------------------

PayPal和LinkedIn創始人Reid Hoffman:如何勇於拓展但規避風險地創業?

我們一向把創業視為一件非常有風險的事。說起來挺矛盾,創業者經常看不起那些職場金領,但是前者在後者眼中也只是一群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流浪漢而已。所以這裡最大的挑戰就是:一個人如何讓自己勇於拓展機會,但同時又不要冒太大風險,乃至於丟掉飯碗血本無歸?講到成功的把這兩點結合在一起的方法,Reid Hoffman應該是最有發言權的。

LinkedIn的經歷讓他了解了職場萬象,按他的說法,漸進式的職業規劃和冒險創業是可以兩全的。他發明了一套獨有的職業規劃理論,叫做「A-B-Z 職業規劃」法則。這雖然也是在做職業規劃,但是卻強調試驗、鼓勵不確定性。而且它也不僅僅適合年輕人,對於三四十歲的「職場老人」來說一樣適用。所謂的A、B、和Z分別都是什麼意思呢?

A-B-Z 職業規劃

A指的是你現在正在做的事情,或者叫主業。比如說它可能是你的專業,是你優勢比較集中的領域,你是喜歡它也好不喜歡它也好,現在都得靠它吃飯。用不斷的、小小的進步把主業做好當然是屬於「敬業」的範疇,不過,當你逐漸的發現你可能需要一個更大的改變的時候,那就是轉變到B計划上的時候了。這種轉變絕對不是隨機的瞎選,而是根據你已經有的經驗和知識去看一條新的路徑,並且等待這條新的路徑逐漸變得清晰。當然,一旦你變完之後,這個B計劃就成為新的A計划了。

這個從A到B的過程是最微妙的地方。為了保持決策的合理性,讓自己停留在一個安全的軌道上,但同時又不束縛手腳,值得鼓勵的方法是去有選擇的「賭」一些後果可以收回的小事。既然咱們已經決定要給自己做出些改變了,那走些小彎路是肯定的。不過最好別讓他們帶來比較永久的損傷。同時我們要想方設法讓自己的A計劃和B計劃逐漸靠攏,讓B計劃可以幫助到主業上,別變成完全的「不務正業」。

A指的是主業,B自然就是一個潛在的可以去達到自己理想中的目標的另外路徑。假如A不管用了,你可以嘗試在B上面投入更多的時間。B可以是一個和A同類別的事情,這樣的你的技能是可以轉移的。也可以是一個新發現的、不同領域的機會。那你怎麼知道什麼時候應該換什麼時候不應該換呢?有些改變比較小,比如說換個部門,但有些改變就比較大了,比如說換工作,甚至完全改變一個行業。說實在,在做出改變之前誰也不知道自己變得對不對。不過,起碼在科技領域,一個基本的一般規律是在大潮到來之前行動要比在大潮到來之後行動好。這說明,如果你想去抓住某些機會,就必須得冒你自己很努力的去做,但是結果這個浪頭沒有來的風險。具體到每件事情的話,該不該跳,什麼時候跳都是個人洞察力、直覺、運氣等等的融合。

最後,Z是一個保底選項。也就說,假如你的冒險全部都失敗了,最差能怎麼樣?這個問題要想好,因為對於不同年齡不同處境的人保底選項是不一樣的。這就是為什麼人越年輕他冒險的成本越低。畢竟,我們平常說的所有關於創業的東西,恐怕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那是因為他們會帶來真正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是最讓人害怕的。所以想要解決這一點的方法就是在底下墊一個非常確定的計劃。那就是計劃Z,計劃Z會確保你就算所有其他東西都搞砸了也還不至於露宿街頭。它存在的最大意義是讓我們對自己能承受多大的失敗有個譜,雖然說不管什麼樣的失敗肯定都是讓人痛苦的,但是沒有計劃Z的話可能我們根本就不敢去冒險。

從失敗的婚戀網站,到PayPal,再到LinkedIn ,看看 Reid Hoffman這些年

直接啟發Reid Hoffman開發出這個ABZ法則的是他自己的職業生涯。值得注意的是,Hoffman和許多矽谷的傳奇人物相比恐怕是要「普通」多了。他既沒有大學輟學、也不是電腦天才,但是由於他總能敏銳觀察自己的職業軌跡,善於輾轉騰挪,依然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他在離開學界之後首先創立了個婚戀網站叫http://socialnet.com。他的朋友Peter Thiel和Max Levchin當時創辦了PayPal。出於對好朋友的支持,Hoffman決定把自己的空閑時間都貢獻出來,每天在自己的公司工作到半夜,然後給另外倆人打電話去處理PayPal的事情。這種同時做兩個創業公司的高強度生活持續了一兩年,很快,他的A計劃快不行了,網站關門在即,當時他的面前有兩個B計劃:要不找一份比較安穩的其他的技術工作,要不在第一次創業已經失敗的情況下再賭一把,加入PayPal。Hoffman想了想,選了第二個。

PayPal迅速崛起後,後來的故事咱就都知道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故事還影響到了Reid Hoffman人生的第二次重大決策。2002年PayPal以15億美元被收購,員工們在發了大財之後都跑去度假了。而他估計是還沒從這幾年來過山車中的經歷中緩過勁來,在澳大利亞的海灘上躺著曬太陽時,突然一拍大腿,發現:「不對!我這些年這麼多起起落落而最終不死,就是因為我總是在尋找新機會,並能夠靈活的調整方向。現在PayPal剛剛發了大財,但同時也意味著它就完事兒了,現在應該趁著這股勁,利用手上的資源,趕緊再開始一個B計劃。」當天晚上他就飛回了矽谷,開始創辦LinkedIn。有意思的是,PayPal的好多其他元老們在全世界旅遊了一年回來以後,正閑的發慌,結果發現LinkedIn已經在蒸蒸日上了,不禁吃了一驚,後悔他們錯過了這一班車…

以下是一些小Tip,讓我們在探索自己的航線時盡量提高效率、降低風險:

  • 開始一個兼職小項目(side project)。除非你需要立刻做出一個決定,否則的話一個非常好的開始B計劃的方法是給自己一份空閑時間乾的事情。比如說,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時間來學一個技能,做一份兼職的實習,開一個兼職的諮詢服務,等等。我們講的這個兼職計劃和業餘愛好等這種完全陶冶情操的活動不一樣,它指的是一個有著成為全職工作潛力的事情,只要在時機成熟,你就可以做出轉變。就跟Google和3M這樣的公司讓員工每周花一天的時間在自己覺得有意思的項目上一樣,我們完全可以自己個自己也制定一個這樣的計劃。

  • 人一輩子不管在哪個階段,都應該把學習作為是對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一般來說,世界上大部分人的教育在從學校出來以後就基本上停止了。可能逐漸的他們看電視劇的時間會遠遠超過充實自己的頭腦的時間,人們會投資股票,不會去投資自己。在這個問題上大家可能有不同看法,畢竟人們還是要生活的,錢財也是需要管理的。不過Reid Hoffman建議大家在不管什麼時候,應該永遠優先選擇那些能提高自己能力的活動。(我插一句,這個確實反映了從富蘭克林時代就開始的那種美國式的、完全實用主義的勤學價值觀)

  • 給自己兩個身份,一個人擁有雙重身份能帶來哪些好處?我見過很多人在做自己的全職商業工作的同時還做一份非營利組織的工作,這兩件事情經常能夠相互促進。比如說你在一家創業公司工作,然後在空閑時間再組織一個行業協會,協會裡遇到的人經常可以給自己的全職工作也帶來發展,這是直接第一點比較「有用」的好處。另外,我們也知道這種跨領域的經歷是創造力最容易迸發的地方。

  • 還有一個做法,就是試圖把完全的「被工作定義的自己」和自己區分開。也就是說,不要用一個工作簡歷上的描述把自己給定死。比如說,在自己的LinkedIn主頁上,大標題一欄可以不要寫一個具體的公司的工作,而寫自己的職業總體方向和追求。這是因為,如果你只關注某個人現在在做什麼工作,那你可能會漏過很多這個人身上其他的價值。比如說某人是大公司高管,但他同時也很有可能是一個天使投資人。自然,我們在對外展示自己的時候也應該努力展示多個方面,因為人們會用同樣的方式來看我們。

後記

之所以想把本文這些理論分享給大家,是因為這個法則完全可以說是我個人的指南針。半年前我第一次來到矽谷。當時下決心只買了一張單程票(來的時候就沒想著回去),不過雖然膽子夠大,但對加州我完全一無所知,只認識一個小NGO里的三兩個人。這半年以來,我先後做過五份工作,最多時同時做四份工作。除了最開始的以外,其餘全是因緣際會(PingWest也是),靠著四處尋找機會 – 做兼職項目 – 看準時間轉移的方法一步一步擴大自己的視野。不得不說,這個ABZ法則太有用了,它就像一個航海家的儀器,能讓人在未知的海域里一點一點找位置,並找準時機靈活轉向。這個法則是給真正的冒險者準備的武器,所以也希望它能幫到大家。


把理想變成工作


背景一般般的情況下,你想保住飯碗,穩住家庭,並還品味理想。 這意味這你的靜態資本太少,只能靠高強的「時空執行力」人脈等動態資本去填補實施計劃中的那些可不能完成的任務。

你能7點回家陪老婆孩子到11點,然後自己為理想加班到凌晨3點,並讓自己快速進入4個小時的深度睡眠以便第二天8點前一切如常么?

你敢為節省上下班的時間,每周約定1-2天不回家么而住單位(or附近)么?

你想過自己如果什麼都去兼顧時,自己的身體負荷和生活質量的臨界,以及如何在理想還有一步之遙前,不讓自己崩潰么?

你真的竭盡全力的把自己的理想告訴每個可能會幫上自己的人,掙得他們的認同、支持甚至是一些幫助么?

當凡人想做些超常規的事情的時候,常規手法的權衡永遠只是讓你在那個維度里繼續。而超常規的計劃與超常規的執行力,才是許多人在巨大驅動力下開始超常目標的最基本條件。


有一種情況確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他喜歡做的工作。人首先要生存,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會很難賺到錢。這時有兩條路可以走:

  • 成長漸進法:隨著能力的增強、名氣的增大,逐漸放棄不喜歡的工作,選擇喜歡的工作。

  • 齊頭並進法:做不喜歡的工作賺錢,以便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摘自:《如何才能去做喜歡的事情》作者:Paul Graham

http://www.wanglianghome.org/zh_CN/translation/HowToDoWhatYouLove.html

推薦讀一讀


我的工作就是為了我的理想

你也可以試試

有時人需要走出一步


先物質後精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本人有類似經歷,分享一下當時我對自己的評估和分析:

過分的專註和投入加上對自身不正確的評估,導致對事物抱有過高的期待、同時產生更加嚴苛和挑剔的心理。這無疑會增加共事者彼此的壓力,結果事情崩盤爛尾。在很多事情上很多人都犯了類似的錯誤,究其原因,有來自社會的趨勢引導、有來自本身的急功近利、有來自於身邊同事的氛圍感染。解決方法:培養自身獨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斷、增加抵抗力、不要輕易被消極思維感染、不打聽不參與消極話題的討論。

最重要的是把工作和理想的關係處理清楚

工作是經濟來源、是生活 理想的基礎、同時對理想有多方面的輔助作用,而理想是核心、是生活、工作的目的,明白這一點就不應該帶著情緒工作了。


問題里有兩個問號,在緊要程度上我還是從第二個問號往回說說我的理解吧。@陳甫鵃說的真的很貼近我的感覺,不過我還剛出社會,沒經歷過這麼多事,說不到他那麼到位。從來都是當局者迷,後面一句你說若你的理想使你無法擔負家庭責任,該做如何抉擇:首先,你所要擔負的的家庭職責會對家人造成怎麼樣的影響?是家裡主要依靠你獲取生活來源,兼或父母多病,下有弟妹那種?還是說家裡有企業給你繼承而你又是唯一繼承人,但你不想承擔這份責任?大家生來的環境不是自己可選的,你生來本身都是有一份責任。其次,你的理想是技術型的(做技術大牛)還是藝術性的(達芬奇、貝多芬),抑或公益(支教)?無論是哪一種,想一想如果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要母親賣血供他上大學,你覺得他是個怎麼樣的人?如果你是二代富,那你想太多,追隨理想吧。


比較同意@陳甫鵃的看法。

結合自己的實際,工作第一,理想第二,如果生存都保證不了,談何理想呢。

如果能有幸做到理想就是工作,那很幸運很開心的了,加油努力做下去吧。

但好多時候我們做不到這點,這就需要很好的平衡理想和工作的關係,所以做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或許更合適一些。懷有著純粹的理想,追隨自己的內心,不是不講原則的與社會現實、舊俗妥協,完全放棄自己的理想,當然更不是不顧自身力量、社會趨勢與世俗抗衡,放棄家庭責任。


推薦閱讀:

中央空調銷售人員的發展前景如何?如何進行職業規劃?跳槽的話能往哪些公司走?
為什麼有的電梯裡面會有一個人專門給人按電梯樓層按鈕?
工作繁忙的程序員的女友該保持怎樣的狀態?
我不想上班是不是沒有上進心、沒有責任感、逃避困難的表現?
程序員站著工作會對身體有哪些傷害?

TAG: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