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Science 雜誌評論文章專門介紹了中國的測序公司華大基因?

有多少人了解呢?大家怎麼看這個行業和這家公司?被吹捧和誇大了么?

原文摘要:China"s Sequencing Powerhouse Comes of Age

原文:Science Magazine: China"s Sequencing Powerhouse Comes of Age

原文翻譯(供參考):崛起的中國測序力量


事實:
pro:
1. 全球測序能力最大的機構。 2. 在中國生物界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科研界,楊煥明是院士。商界,汪建是跟王石爬珠峰的好基友。政界,具體的政策上的支持不清楚,但肯定有不少,137台Hi seq測序儀很大程度上都是貸款(國家開發銀行15億美元)和地方政府支持下購買的。
3. 國際影響力。e.g,王俊被評為science新聞人物。illumina年報中將其與QIGEN Thermo等大牌公司列為競爭對手。海外設置分支機構並進行了有影響力的國際合作。
4. N多CNS文章。 5. 收購美國測序儀器生產商CG(以出售華大科技42%股份進行融資為代價)。此舉可能進一步降低華大測序的成本。此外,測序儀的國產化還意味著華大能夠比競爭對手在臨床檢測領域先發制人,因為國產的醫療器械在註冊方面會更快一些(但是達安基因和貝瑞和康分別通過與Life和illumina的合作,同樣開始走國內申報的通道)。
(在這裡並不很清楚與illumina和Thermo相比,CG的平台有何優劣勢,希望高人解讀一下)
6. 創新:制度創新(敢於讓年輕人挑大樑,例如沒上大學的趙柏聞和北大的李英睿)、商業模式創新(怎樣評測華大基因的問答社區知因?)

con:
1. 基層員工不關心,人才流失。見你為什麼從華大基因離職?但與此同時,華大基因敢於用年輕人,例如趙柏聞、李英睿等人。華大高速發展,與其調動年輕人的潛力有很大的關係。
2. 管理制度混亂。見你為什麼從華大基因離職? 3. 與國際測序巨頭相比,缺乏核心技術(CG的技術無法與illumina相比,這裡再插一句,illumina的背後可是美國鼎鼎大名的科研機構在不斷提供新的想法和技術呢,華大的背後有什麼?)和完善的產品線(與Thermo相比)。

分析: 華大的機會:
個人認為華大最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在政商學界的資源調動能力。當年饒毅等人質疑華大燒國家的錢做一些沒有技術含量的東西。但就企業的發展來說,這無疑是充分考慮到自身優勢的情況下走的一步大膽而正確的棋。
其次是多年積累下來從建庫測序分析一整套技術平台以及強大的生物信息學分析團隊。這意味著華大能夠做很多競爭對手不能做的事情。例如,在臨床診斷領域,貝瑞和康僅能夠做染色體疾病的診斷(3~4個產品)。而華大的產品包括了病毒基因分型、單基因病檢測在內的26項檢測。
最後就是其所佔據的行業制高點(具有顛覆醫療,農業,能源等多個行業的潛力)。

華大的風險:
測序能力本身沒有太大意義,該行業技術更新太快了。十三年間,人類全基因組測序的成本下降了30萬倍,所耗費的時間縮短了5千倍。隨著Broad Intitute 購買了1.4個 illumina新推出的HiSeq X Tens,其測序能力已經超越華大了成為世界第一了。Venter最近也宣稱將利用Hi Seq X Ten的平台打造世界第一大的測序機構。關鍵還是看誰更懂得測什麼、如何分析、如何將分析出的數據轉化成商業價值。野心勃勃的Venter已經開始與醫院合作,對收進來的每一個病人的癌和癌旁組織做全基因組測序了。
管理能力差,員工評價低,人才流失(例如,北京諾禾致源、百邁客就是前華大員工創辦的)內部氛圍不好。首先很疑惑這個問題的成因是什麼?創始人作為科學家在這方面能力的短板?生物行業本身的密集勞動力現狀?華大為了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所採區的短期策略?公司野蠻生長期或為了上市進行架構調整的陣痛?
技術創新能力。目前,第三代單分子測序已經出現了,它可以順著DNA獨到幾千KB,而二代測序需要把DNA打斷,讀長最多不過300bp。不過,華大吞併CG可以看做是創新的起點。畢竟illumina和Thermo的技術也是通過吃掉其他公司得來的。值得注意的是,illumina並沒有停下吞併的腳步,看看財報就可以發現商譽佔到其總資產的第二位。illumina在近期還吞併了和測序技術相關的企業,例如一些試劑公司和微液流技術提供商。這些為illumina的創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近期illumina的Hi seq設備在搭載升級版的試劑之後,讀長、測序的速度又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

更新:上面寫的東西為研究生期間強答,非常淺薄,勿贊。本答案竟然獲得了一些贊同,可見知乎上回答問題的質量普遍不搞。若想深度研究,別通過知乎,好好看看乾貨,或者向資深人士當面了解。

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創業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申報稿2015年12月11日報送)


有多少人了解呢?

業內人士基本都知道,業外人士基本都不知道,知道的也覺得神秘或忽悠。

大家怎麼看這個行業和這家公司?

行業 - 生物信息,測序,健康 - 非常好啊! 不管是從科研還是產業方面,都是不錯的領域。 至少我個人覺得教育和醫療及相關行業都是永恆的優質行業!

被吹捧和誇大了么?

吹捧和誇大,不知從何而來?媒體? 這個問題,我這樣說吧:

在國內,大部分科研領域,哪怕是航空航天,都是在科普方面做得非常不夠的;與此同時納稅人完全不CARE或者也沒有這個意識和途徑去關心科研及其投入產出。

另一方面,媒體和網路的聲音一定是各種都有的,就好像那句話「你永遠無法讓所有人滿意」。同時,BGI在某些事情上的對錯也是因人而異,並非所有事情都清楚可辨。


(以下內容轉自主編大人的微信公眾號)

【隆中對】基因測序三國殺,官渡煙息,赤壁風起

【念奴嬌-基因測序】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技術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測序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基因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主編當年,博士剛畢業,雄姿英發。

白袍玉爪,談笑間,細胞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粉絲應笑我,早生肥膘。

人生如,一串還酹江月。

【斬黃巾討董卓,測序亂世,諸侯四起】

早在1977年,大仙張角(Sanger)高舉「雙脫氧核苷酸末端終止測序法」大旗曰:「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開啟了第一代基因測序的亂世。

公元2005年,西涼董卓(Roche)收了三姓家奴呂布(454 Life Sciences),攜「焦磷酸測序法」(pyrosequencing)滅十常侍,盤踞帝都,稱霸天下,拉開二代測序的戰幕。

454測序通量低速度慢,引起公憤,四世三公袁本初(Solexa)號令二代測序技術的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一時間硝煙並起,群雄逐鹿中原。

454雖有掌中方天畫戟(讀長更長),胯下赤兔神駒(成本更低),怎奈何大勢已去,雖苟延殘喘於徐州,最終難逃白門樓之縊。

【得天時——Illumina挾天子令諸侯】

公元2006年,一代奸雄曹操(Illumina)襲烏巢險勝官渡,吞併了袁紹的原班人馬(Solexa),一統北方,迎獻帝,遷許都,奉天子而征四方。

由於Illumina在二代測序市場佔據先發優勢,再加上快速降價、擠壓對手的利潤、以及成立以低價為旗號對下游服務商組織商業聯盟等商業手段操作,Illumina成功擠壓打垮了一系列競爭對手,成為目前全球最大的基因測序設備供應商。目前Illumina已經開始限制其試劑儀器的使用範圍,以保護自己下游應用開發的紅利。同時在中國,Illumina也在扶持少數的下游服務商,直接進入服務市場,甚至和自己的測序儀客戶競爭,從而實現最大程度控制市場的目的。

【佔地利——Life驃騎占江東】

公元2010年,江東碧眼兒孫權(Life Technologies)繼承了小霸王的江東基業Ion
Torrent
,雖無力北討,但憑藉新任大都督周瑜(Ion
Proton System)的強悍實力(可以在一天內完成人類基因組的測序,成本壓縮進1000美元),在北魏兵鋒之下仍能固守江東一隅。


Life Technologies的Ion Torrent測序技術由於擺脫了常規的光學檢測,另闢蹊徑,使用半導體檢測鏈聚合反應過程中的質子釋放的信號,所以具有快速測序、儀器結構簡單、小巧、造價便宜的優點。不過,由於整個技術設備市場基本被Illumina佔有,所以短時間內Life Technologies憑藉其技術特點在市場有一定的優勢,但未能形成與Illumina的平等競爭態勢。

【聚人和——華大趁虛取荊州】

公元2013年,荊州(Complete Genomics)空虛,待價而沽,販履皇叔(華大基因)乘虛而入取之,然此刻北有曹阿瞞虎視,東有周都督垂涎,波雲詭譎,一觸即發。


Complete Genomics平台具有比Illumina更高的通量和更準確質量的特點,在數年前,曾和Illumina在人類全基因組重測序市場上形成制衡並分庭抗禮,帶動了測序標準的提高、以及測序價格的顯著下降。但是CG畢竟是一個初創公司,在商業運作、市場渠道等方面遠遠比不上具有十足市場優勢的Illumina。隨著Illumina在市場和各種法律糾紛干擾手段的操作下,CG陷入困境。而迫於Illumina與自己下游競爭和不斷提價的商業壓力,華大基因利用了這一機會,於2013年併購了CG公司。

憑藉此次收購,華大基因終於佔領了基因測序的上游,並同Illumina、Life Technologies一起奠定了繼續測序市場的新格局。

【東風漸起,赤壁格局初現】

縱觀中原形勢,此刻正是三分天下,北魏(貝瑞聯合Illumina)、東吳(達安用Life技術)、西蜀(華大買CG)割據一方,蜀吳能否利用各自的優勢聯合抗曹?根紅苗正的劉皇叔有多少政策傾斜可以依仗?能否豪取益州,還看CFDA。(詳見5月23日《以資本視角解讀基因檢測行業》)

東風已起: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醫療器械技術審評中心發布《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申請審查結果》,達安基因的「唐氏無創產前基因檢測試劑盒」和華大基因的「基因測序儀」都進入了特別審批流程,審批加速在即,基因測序行業進入發展黃金期。

另一邊,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消息,新修訂的《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本月起開始實施,今後,從事第二類醫療器械經營的企業,無需再辦理許可證,只需到市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備案即可。

【主編大人輕搖羽扇】

天下之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基因測序技術走入尋常百姓家指日可待(詳見6月24日《基因檢測走入生活,大勢所趨》),三足鼎立也罷,南北劃江也好,不過是市場的遊戲。我們應該放眼遠眺,多想想基因測序的數據是怎樣服務於生活,為用戶創造更多價值

正所謂: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今後主編大人將詳細解讀魏蜀吳三國的技術、市場和展望,下期請看《Illumina煮酒論英雄》。

(本文系主編大人酒後胡言,以古套今,難免不通之處,只為博君一笑,切勿認真


華大基因的優點:1. 學術方面,規模很大,測序能力國內外一流,長處在於生物信息出理能力很強大,發表的CNS文章在國內合亞洲都是top10;

2. 發展很快,在國內布點很多,還在歐美,香港設立分部,發展勢頭很猛;

缺點:(1)不俱備科學創新能力,無論在測序理論,計算方法理論或資料庫的開發上都沒有太多的建樹,科學上無法跟英國的Sanger中心或美國的Broad研究所相體並論,目前的發展勢頭是研究所不像研究所,公司不像公司,無法判定華大基因未來的方向;國際上還沒有一家很成功的模式,既在科學上成功,又在商業上勝利。

(2)人才不足,華大基因好像沒有PI制,核心人員基本上是創辦者的學生群體,海歸加盟的人不多,發表的文章基本上只有楊煥明,汪健和王俊3人為通訊作者,給人的感覺不像是研究所,好像測序工廠。

(3)測序技術發展很快,中國的公司都不俱備開發高新技術特別是新設備的能力,國內除了華大基因一家有規模,其他公司都很小,前景不太明朗。


因為某些歷史原因(華大最早是中科院分出來的),華大的發展具有某些先天的優質資源,這是其他同類公司無法比擬的,所以一下就到了在國內壟斷的地步,測序儀的數量也是全國甚至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建庫的能力(尤其是大插入片段庫,比如10K)在全國也幾乎超過了其他所有機構的總和。這樣一家立足於科研的公司,依靠的就是在國內行業技術的壟斷,給其他科研單位做技術支持以獲取利潤,本身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科研創新。換句話說,有點像依著一個鐵飯碗,仗著大家都不會做,來壓榨其他科研機構。

這裡可以用柯達來做個類比,後面的我就不多說了。。。


『生科界的富士康』,無誤。


一個以發表Paper作為業績指標的「公司」能叫公司么?華大本質上是把國內外其他研究機構當作自然科學基金委的「科研外包機構」。


上游被illumina 控制,華大產品利潤率太低

華大部門產品線多,但是盈利的少

管理差,幫派林立,階層固化

人員流失嚴重

還是太缺錢

#######################

產品類型多,想做什麼都有基礎

出道早,積累了品牌,行業經驗,人才優勢

有志氣,有抱負,敢做大事

其實


我不同意樓上的。以發文章作為指標,暗地裡不一直是大學的標配嗎?

作為研究機構,發文章很自然。自然等雜誌,錢買不到吧。


華大基因起步較早,是最早的一批測序業務公司之一。(想當年我們實驗室都是自己測序,前處理就基本要大半天,然後在跑膠過夜,能測各500bp都覺得很牛了。。。)但是華大公司的創新程度不夠,只是在重複一些工作,比如今天測各熊貓,明天搞個揚子鱷之類。個人認為,華大是一個在高新科技領域的勞動力富集型企業。


推薦閱讀:

全基因組測序數據獲取後應該怎麼分析?
OneSeq二代測序報價平台的推出,對國內NGS測序與生信數據分析市場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當前computational biology發展如何?會有怎樣的突破?
如何評價南科大/瀚海基因推出第三代基因測序儀GenoCare?
麻煩想諮詢一個關於illumina 測序出的reads的問題?

TAG:DNA測序 | 生物信息學 | 華大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