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學術界聯合抵制 Elsevier 事件?
最近這件事情的起因是菲爾茲獎獲得者、劍橋大學數學系教授 Timothy Gowers 的博文:http://gowers.wordpress.com/2012/01/21/elsevier-my-part-in-its-downfall/
於是,有人建立了聯署的抵制網站:http://thecostofknowledge.com/此事被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報道:http://chronicle.com/blogs/wiredcampus/elsevier-publishing-boycott-gathers-steam-among-academics/35216?sid=wcutm_source=wcutm_medium=en相關知乎問題:1.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7808572.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713967
蟹妖。
STM(科學、技術與醫學)期刊市場境況一直都很糟糕,這次大概算是大伙兒的怨氣集體「厚積薄發」了吧。
看了下抵制網站公布的抵制意見。
一是價格高昂。這是國內大多數學術科研人員比較不能接受的。針對國內的號召信在這裡:http://libweb.zju.edu.cn/newportal/service/download.jsp?path=/files/upload/20100914134055.pdf
其實Elsevier、Springer、Taylor Francis 和Wiley-Blackwell這四大霸主壟斷行業欺行霸市不是一天兩天了,連年漲幅都將近1成。《Library Journal》數據顯示,2005-2007年,STM期刊總體價格漲幅高達18.96%;2008-2010年,STM期刊總體價格漲幅則為12.48%。我的實際購買的印象感還遠高於這個比例。但是一直以來因為不是自己的錢,在購買的時候敏感度就略低,只有在和領導報賬的時候會頭疼一下下——理由最後總是:沒辦法啊那邊漲價了啊~直到國外機構開始抵制起來了,我們才敢想:哦,原來是可以抵制的。第二條是捆綁銷售,例如只需要買一篇論文的時候被迫買了一年份的。感覺也是和上面一樣:既然不是自己的錢,只好抱怨抱怨就拉倒。尤其是底層的科研人員和從業者,錢不是自己拉進來的,只需要向管錢的人說明為什麼要花出去——我們本身也不會因此去主動發起抵制商家的行為的。Elsevier不合理價格政策,也多次惹惱其旗下著名期刊的編輯——他們兼具科學家身份,自1999年以來陸續有頂尖期刊的編輯委員會集體辭職。其中,2006年8月,數學界頂尖期刊之一《拓撲學》的編委在力主降價未果後全體遞交辭呈,投身倫敦數學會旗下,另組《拓撲學雜誌》,該刊訂價遠低於《拓撲學》。
至於第三條是形成信息壟斷和窒礙信息交流…有點太虛了,沒實際感受。每年大陸高校組團購買愛思唯爾產品的經費達2600萬美元,而中國科學院系統每年購買愛思唯爾產品的經費為600多萬美元。這幾乎是這兩個系統外刊訂閱經費的40%至60%
目前還沒聽到風聲,我也沒投過他們。
覺得有點可惜。我喜歡的Annual Review系列,Current Opinion系列都是他們的,Scopus也是他們的。
生物界醫學界的要悲劇,人家手裡握著你的命脈呢:Cell和The Lancet,所以你看,牽頭的是個數學家。看這場博弈怎麼收場吧,咱也不能指望誰都像PNAS那麼高風亮節,不過實在太過分太商業了也得去鬥爭一下。我對此事一直只有隔岸觀火的感覺,因為我自己的領域幾乎沒有基本好雜誌在他們家(當然不是完全沒有,畢竟是巨頭。)不過這次事情確實鬧得很大,我所在的研究所的所長和美國應用數學會的會長都在反對名單上簽字了,聲明自己對他們家的所有期刊「不投不審」。
但是我其實不知道這件事會怎麼解決。最後誰先下台呢?畢竟很難想像 Elsevier 關門大吉或者雜誌停辦,那要是他們堅持不改或者拋出一點小改進(比如小幅降價),難道學術界就死撐下去么?當然對數學家來說大不了轉戰別的雜誌,但是 The Lancet 和 Cell 這樣的雜誌總不會被生物醫學領域放棄的。
這次反對派呼籲的一個重點是「信息自由」,Elsevier 甚至有一個罪名就是積極支持 SOPA。但是學術出版這一塊和別的領域究竟有所不同,它本身就在經歷互聯網衝擊下的激烈轉型。在這個領域裡,到底什麼是信息自由,人們該怎麼釐清利益鏈條,都是一時半會兒還沒有固定答案的問題。所以我覺得要理解抵制 Elsevier 這件事,孤立地討論它是沒有意義的,把它看做學術出版界大變革的一個事例可能會比較好。免費給審文章,發文章給他們交錢,然後我還得再給錢買了版權才能看我自己的文章,這種邏輯究竟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這個問題很奇怪為什麼知乎的反映這麼冷淡……
資本家為了利潤而用知識產權阻斷知識傳播,科學家受良心譴責奮起反抗,這是近距離認清資本家嘴臉的學界在道德上的覺醒啊!我認為這應該成為一個新的啟蒙時代的里程碑!難道知乎上的人都不投/看科技雜誌,亦或是全都成了利益集團了嗎?細思恐極……
1. 出版社的價值不能忽略,但不意味著出版社一定要以大型跨國公司的形式存在。2. 出版的核心價值在於由專業出版人、編輯、作者及同行評議組成的選題審核出版機制。在這個時代必然會出現更靈活的組織形式。我相信未來在某些學科領域一定會出現獨立團體出版的優質期刊。3. 與一版消費品牌不同,學術出版品牌衰退周期長。Elsevier品牌價值衰退是必然,但最終達到何種水平,值得關注。
Here"s the update:
Elsevier"s letter to the mathematics community: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P11.cws_home/lettertothecommunity推薦閱讀:
※法學領域有哪些著名的學術會議、期刊、論壇以及資料庫?
※如何看待德國科學家與出版業巨頭愛思唯爾 (Elsevier) 的對抗?
※如何看待近兩年中山大學學術增長勢頭?
※想研究一下遊戲機入華後相關的各種影響,有一些找不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