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主序星問題?

為什麼矮星可以叫主序星呢?,我覺得這是個錯誤的理論


答案都挺好,稍微從歷史的角度說兩句:這些稱謂確實都挺亂套的,完全是歷史遺留問題,但先人研究恆星物理的時候確實也沒有我們今天的上帝視角。。。

哈佛天文台一批科學家按照恆星光譜的吸收線特徵對大量恆星進行了經驗分類,這就是我們今天知道的哈佛分類系統。

丹麥天文學家赫茲普龍在研究這批光譜的時候發現其中顏色最紅的K和M型星裡面,其實有著性質很不相同的兩類恆星,按照和太陽亮度的比較,他稱這兩類為矮星 (dwarf)和巨星 (giant),這是矮星的來源。

在隨後的研究里,赫茲普龍和美國普林斯頓的羅素不約而同的都發現如果把恆星的亮度和顏色畫在一張圖上,同樣光譜類型的矮星和巨星的分布不重合;而矮星數量眾多,在分布上更顯著,赫茲普龍首先將這一支稱為主序 (main sequence)

隨著研究深入,人們越來越深入地把恆星物理性質和他們在顏色-星等圖上的位置聯繫起來;主序的定義也擴展到了更廣泛的意義上;今天你認為只有比太陽質量小的才能叫矮星,會有人覺得你太較真;你認為只要在主序上的,無論質量都叫矮星,估計也會有人認為你太教條。實際上真的沒人太在意了。

今天,像K-giant, G-dwarf, M-dwarf這樣在某一類光譜型恆星後面專門標註dwarf和giant以示物理區分還是很常見的。但是隨著像LAMOST這樣的巡天把光譜數量擴大到了百萬量級,單純的糾結光譜分類都不是特別有意義了。恆星表面有效溫度,恆星表面重力加速度,以及恆星表面的化學組成才是天文學家們用來區分和研究恆星的基本參數。


你覺得錯誤?這鍋國內天文學家不背好吧,因為主序星是從main sequence stars 直接翻譯過來的。這裡英語的意思就其實和主流是一回事。但是main stream 這個單詞更多用在思想,文藝上面。

為什麼主序星叫矮星?因為大多數主序星直徑都和太陽差不多。而相對應的巨星直徑大多數是太陽的10倍以上,極端的紅超巨星可達太陽直徑的500到800倍左右!如果把這些巨星當做2米高的巨人的話,太陽這樣的矮星連矮子都算不上,大概也就螞蟻大小吧,沒叫蟻星就不錯了……


起名字而已,你也可以叫它們帥恆星,沒人攔著你

具體原因兩位大佬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我只是昨晚走在路上突然想抖個機靈而已……

不過命名真的就是人為的東西而已,無關太多的本質上的東西……比如我們把木星叫做Jupiter,那憑什麼把它和羅馬神話里主神叫一個名字呢?

這種問題本身就是沒有意義的。一個人給某個東西命了名,得到了學界的共識,那麼這個東西就是這個名字,沒得說了。中國對星空的劃分跟西方傳統星座還不一樣呢,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星座劃分呢,甚至星座劃分還是隨著時間變化的呢,那又如何?IAU說全天有88個星座,分別是blablabla,那就是這樣,沒有然後了。

矮星和主序星也是一個道理。我們看到赫羅圖上有一條斜貫全圖的大帶子,我們叫它主序帶。好,沒問題。我們看到有超巨星亮巨星巨星亞巨星,那我們把更小的主序星稱作矮星,有啥不行的么?就好像我也可以把身高大於1米8的稱作巨人,小於1米8的稱作矮人(那我自己就是個矮人了hhhh,以及,沒有任何歧視的意思,我只是舉個例子而已),只是沒人會鳥我罷了hhhh


把類太陽和比太陽質量更小的恆星叫作矮星(dwarf)是習慣,本來這個說法就是翻譯自英語,而且無論和主序的OB型藍巨星還是和5倍左右的太陽質量恆星演化晚期相比的紅超巨星相比都是小不點兒。包括小質量恆星演化末期的白矮星也是white dwarf,當然這只是發現的更早,早就有了這個名字而已,它和類太陽恆星的尺寸差距又是幾個數量級,如果你願意你當然可以把它叫作微小星(tiny star)。

把太陽叫作矮星是它相比於O、B、A型星和演化晚期的恆星確實很小,但是這並不代表你能把它丟在主序外面。主序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光譜型、有效溫度、大小和質量遵循一定規律,另一個是這個規律本身,也就是處於主序帶本身的恆星正在穩定的核心核聚變當中。你提這種問題,只能說明你還要看點書。

剛剛複習恆星大氣(暴露了什麼),發現Yerkes光度型分類里直接把main sequence stars叫作dwarfs,不過這是把一些巨星和超巨星割裂開的。


無論高的矮的年青男人都是男青年,你不能說人家矮就歧視人家我跟你講


太陽算是黃矮星吧 你看這命名沒啥問題啊 擺正了自己的位置


只要在赫羅圖中間那一長溜裡面就是主序星了啊,這跟矮不矮有啥關係?


推薦閱讀:

南方周末:《宇宙大爆炸不曾發生過》?
什麼時候月亮的移動肉眼可以明顯判斷出來呢?
為什麼很多天文學辭彙很詭異?
請問:如果有一個規模大到光年尺寸的顯示器,同時有一個靈敏度特別高的滑鼠,可否實現近光速甚至超光速移動?

TAG:天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