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浪潮工作室專欄文章《很遺憾,貴校的百年校史是假的》?

很遺憾,貴校的百年校史是假的 - 知乎專欄

真的有這麼多學校編造校史嗎?還是藉由此問題攻擊中國的高等教育?


為了給下一篇文章

很遺憾,貴國的三千年歷史是假的

探個路。


如果學校改朝換代不能算歷史的話(譬如華南皇家理工大學是國立孫逸仙大學的一個學院出來的),那貴國5000年又怎麼算(逃


說的有那麼一點道理,但又大誇其詞。擴大打擊面,這樣很多人罵他就可以提高文章的熱度。雖然這篇文章很多地方不講道理,但對提高整個中國人民的智商還是有一定的意義的。


網易家的套路是這樣的——

明明一直供的人是你爺爺,如今居然敢拜太爺爺,簡直欺師滅祖!

校史注水確實該噴,但是網易這個噴法,完全就是瞎噴。

順便說一句,校慶鋪張浪費那部分,通篇談的是另兩個大學(聽說網易還慫到偷偷刪了其中一個大學),拿西交的圖配上是幾個意思?惹得評論區一群(友善度)連交大121年校史也不分青紅皂白開噴,心疼1s。

//改天諸位對本校校史感興趣的可以開個專欄,就叫《很遺憾,我校的校史是真的》。不知道有多少大學的學生能接這盤。


都給我閃開!

弗蘭大學可是算到宋朝的嶽麓書院,號稱千年校史,我這個隔壁的技校生都與有榮焉,除了高票說的稷下學宮還沒怕過誰,文章中那幾個百十來年的野雞學校算個屁!

機靈之後的更新:

光緒年間嶽麓書院與湖南省城大學堂合併為湖南高等學堂,湖南高等學堂在民國時更名為湖南大學。

也就是說嶽麓書院是湖南大學前身的一部分,還有一部分教學活動在書院內開展,這種說法也算是能說的過去了。

可是校史長又有什麼用呢?學校傳承的東西是什麼?程朱理學嗎?還是什麼樣具體的理念?是說千年校史對學生學的微積分有計算速度增加20%的效果?

即便校史傳承萬年,所授所學知識大多是百年之內的東西,如此的「校史」不過是嘩眾取寵。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這種亂認祖宗實在是不可取


老中大就像一艘船,也許是一艘忒修斯之船
這艘船在海上日夜航行,即使遭受肆虐的風浪擊打,也依舊熠熠生輝。

就這樣,一代代學者學子都曾在船上修修補補,貢獻自己的年歲與才華。

不斷被修補更新的它,還是原來那艘船嗎?

直到一天,它止在一個船塢,被拆得四分五裂。一艘巨輪變成了許許多多的小船。
唯有立在船頭的九座鼎還無聲地宣告著曾經的輝煌。

身分多處的它,還是原來那艘船嗎?

----------------------

校史終究只是校史,一所學校歷史悠久固然值得驕傲,但再輝煌的歷史也不能和光明的未來相提並論。

非要講歷史傳承的話,南大承其文理,東南承其工學,河海承其水利……每個學科都是實打實從中大分出來的,而且大都成為了這些學校現在引以為傲的王牌學科,在各自行業都頗受讚譽,所以不存在捏造歷史一說學科哪有高下之分,學校亦無嫡庶之別。這些學校緣何沒有資格慶祝自己的歷史?

如果歷史的傳承能激勵萬千學子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那辦個115周年的校慶又有什麼問題呢?

現在南大東大都不提校史的事,專心搞自己的學科建設,難得大家一起校慶圖個開心。

所以呀,你們這些做新媒體的,還是要多學習一個嘛

---------------------------------

更新

回復一下評論區 @Brainor 的疑問。

所謂「偽造校史」的爭議點一直都不在「歷史」的真實性上,而在於「校史」的計算方法和1952年拆分後的「正統」之爭上。

東大校史的矛盾是「院史」和「校史」不匹配——「『院史』長於『校史』」的矛盾。

1949年,國立中央大學改名國立南京大學,校址仍在四牌樓2號,此時學校還沒拆。

過了一年(1950),有人覺得「國立」兩個字聽著有KMT的味道,於是國立南京大學改名南京大學(舊)。

1952年,南京大學(舊)文理學院與金陵大學合併為南京大學(新),南京大學(舊)工學院則成為南京工學院,以下省略若干院校……所以我在原回答里說,老師、學生都是原來的老師、學生,每個學校都是老中大的延續,因此不存在杜撰學校和老中大關係的問題。這一段可以解釋您對於東大和中大關係的疑問。

那麼,校史爭端的關鍵就在於南京大學(新)能不能完全代表南京大學(舊)。這個問題我就不過多評論了,會有人撕起來的。。。

至於為什麼後來開始強調校史,並不是因為經費,國家發經費才不看歷史,只看科研和(you know what)。

80年代大學改名潮,XX學院紛紛改名XX大學,南工也是其中一個,東大是韋院士牽頭定的名。改名後的最大麻煩在於——大家都不認識這個學校了,(所以現在變成了福建三本),而校史恰是向吃瓜群眾證明自己還是原來的XX學校——「我們可厲害壞了」——最簡單的方法。東大雖然50-80年代都按南工建立算校慶,但後來改名了,就順便往前蹭蹭,確實這樣做理由不太充分,但也說得過去,畢竟那30年里虛名的重要性比後來要低得多。學校的想法是:反正南工千真萬確是以前的中大以及南大(舊)工學院,也不能算憑空捏造了歷史,學生也不會擔心自己上的是野雞學校。就這樣鍋就被學校丟了,引發了21世紀的今天在網路上的大討論 #此處應有笑哭表情。只能怪建國後學校劃分得太亂,以致於出現「楊廷寶到底是東大校友還是南大校友」這樣的難題,攤手……這一段想必可以幫助理解「學生會不會受打擊」的問題。

最後提一下原回答的核心觀點:校慶這種人畜無害的事,是學校自己的事,既然學校真的和老校有關係,而且關係還非常大,那校慶一下也無妨。指指點點的人這麼多,就差讓人以為東大是和中國郵電大學、首都文理大學等一個檔次的學校了。。。


這篇10萬+的文章,出發點不錯,可惜認識不夠,東拼西湊。至於內容,從校史,談到校慶,引申到國內大學浮躁之氣,可謂數十年高校現形記。一如往常,全文亮點在最後諷刺清華大學的座上賓,「 他叫廖凱原,他的研究成果是發現了宇宙運行系統與孫悟空之間的關係。 」

廖凱原, 美籍華人, 美國廖凱原基金會主席和美國國際軟體屋公司(SHI)的創辦人、主席,也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名譽)校董、 名譽教授。 廖凱原樓,更是攻陷了清北復交的大學校園。這也是中國當下高等教育的一件里程碑事件吧,時代變了,「商人重於泰山,學者輕於鴻毛。」

拜讀完全文,深感作者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新中國的學校都自1952年院系調整後誕生,這中間的傳承有著糾纏不清的關係!注意, 院系調整後,全國高校數量由1952年之前的211所下降到1953年的183所。全國理、工科教授有四分之三被調離本校,之前已經存在的綜合性大學均做了大規模調整重組。此舉打破了民國遺留下來的英美高等教育體系,為新中國確立對高校的絕對領導掃清了道路。(揭秘1952年院系調整-搜狐教育)

不僅文章所列出的幾所大學,現在中國所有所謂的百年名校,有幾個沒有經過任何調整真正一脈相承的?!院系調整「鳩佔鵲巢」的典型代表,北京大學文理學院從民國的紅樓搬到了私立燕京大學「燕園」重組辦學(開卷八分鐘:燕京大學,那個曾經的世界一流名校消失了);南京大學文理學院從民國的四牌樓搬到了私立金陵大學鼓樓校區重組辦學。(二聲嘆息 民國後消失的名校金陵大學)不知道文章作者的目的是想把這個鍋甩給國家么?

原文引發的討論本身已經鋪天蓋地,摘引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觀點,「就像舊中國的大家族,祖宅若在,且沒有轉讓給不相干的外人,依然是血緣相承的親族繼承,後人都來認祖歸宗那是理所當然!住在祖宅的親族立家族的名號,天經地義,沒什麼可亂嚼舌頭的!」「現在的媒體和個人為了博眼球,偷換概念,斷章取義,無所不用其極!」

其實設身處地可以理解,浙江大學在求是學堂原址辦學(浙大校史館),武漢大學在自強學堂原址辦學(武漢大學校史館),東南大學在兩江師範學堂原址辦學(東大校史館已有99歲「高齡」 見證學校百年辦學歷程),那裡就是之前學生的母校,校舍用「借屍還魂」一詞惡毒了些。畢竟學生對母校的記憶,終究是那些校舍,那些自己揮灑青春、流金歲月的地方。設想現在大學生的母校,以後不管改成什麼名字,檔案文獻搬到各種地方,母校,似故鄉,就是那一方土地而已。在985工程提出後,世紀之交,中國高校合併潮四起(全國高校合併風的喜與憂)凡合併的高校,校友劇增,因為之前學生的母校,不論名字如何變遷,那方土地,終究還是那個地方。

現在很多以為佔據部分檔案即宣稱正統的高校,其實忽略了民國名校清華大學、中央大學、交通大學等相當一部分檔案原件,現在其實在國立清華大學(1956年在台灣新竹復校 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中央大學(1962年在台灣桃園復校 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交通大學(1958年在台灣新竹復校NCTU 國立交通大學同樣的道理,在國家歷史傳承上,重量級的晚晴《南京條約》檔案原件現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65年在台灣台北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1945年9月9日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舉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受降儀式,日本投降檔案原件現在台灣國軍歷史文物館(http://museum.mnd.gov.tw/)。新中國可能缺少很多重要檔案原件,但地處華夏正朔,帶領人民,涅槃重生,奮發圖強,依然可敬可佩。

上圖台灣國立清華大學內的仿清華二校門建築, 清華人尊稱為 「永遠的校長」的梅貽琦, 1931-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長達18年,1931年12月3日,在清華大學校長就職典禮上,梅貽琦留下了中國大學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話:「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清華「永遠的校長」梅貽琦) 因「庚子賠款」誕生的清華大學,將美國退款的使用剩餘部分存放至美國銀行設立「清華基金」。梅貽琦校長1949年前往美國掌控此基金,1955年奉召返台在今台灣新竹市赤土崎將清華大學復校,並任清華大學校長。至今「清華基金」利息仍每年由銀行撥付給國立清華大學。

至於文章開篇攻擊的東南大學,是一所低調但很有實力的大學。一句「 2017年,東南大學成功改頭換面,舉辦建校115周年校慶 」,盡顯無知,好像2017年東南大學突然舉行115周年校慶似的。之前的2002年百年校慶、2012年110周年校慶,作者全然視而不見?(東南大學110周年校慶_騰訊教育_騰訊網)至於「成功改頭換面」這個詞,姑且看做「貶義褒用」吧,造句: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成功改頭換面」;新中國成立近七十年中國人民「成功改頭換面」從此站起來了。

最近清華大學一位教授,談北京大學校史可以追溯到歷朝歷代太學,引起軒然大波。其實早在1948年12月北京大學校長鬍適先生在《北京大學五十周年》一文中說:「我曾說過,北京大學是歷代的「太學」的正式繼承者」。12月14日,南京派飛機將胡適與陳寅恪接走,臨行前他留下便箋給湯用彤、鄭天挺:「今早及今午連接政府幾個電報要我即南去。我就毫無準備地走了。一切的事,只好拜託你們幾位同事維持,我雖在遠,決不忘掉北大。」這句話也是胡適校長與北大的訣別之言(胡適與北大:我雖在遠,決不忘掉北大_文化_騰訊網)除胡適之外,馮友蘭、任繼愈、周培源、季羨林、蕭超然等學者教授也曾經表示同意北大「太學淵源」之說,甚至有人提出北大的校史應當提前一、兩千年。現代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說,「 北大的校史應當上溯到漢朝的太學。」(季羨林:從太學到北大 - 北大團校(PKULeagueschool)版 - 北大未名BBS)

與之對應的,南京的各個大學,沒有把自己的歷史和明清兩代江南貢院(科舉博物館)聯繫起來,沒有上推到明代洪武年間國子監(明代國子監的讀書生活_南報網),或者更早的六朝時期(東吳、東晉、宋、齊、梁、陳)都城建康(現南京)太學(南京太學_百度百科),可以調侃一下,真的已經很謙虛了。

畢竟兩千年來,相比於北京,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華夏正統文化重鎮,文化地位更高。從六朝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到後來的南唐、南宋初、明、太平天國、民國等,《後漢書》《潮水論》《臨海水土志》《佛國記》《抱朴子》《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大明曆》《世說新語》《弘明集》《本草經注集》《文心雕龍》《千字文》《詩品》《畫品》《昭明文選》《永樂大典》《永樂南藏》《西遊記》《本草綱目》《警世通言》《十竹齋畫譜》《武備志》《桃花扇》《芥子園畫譜》《天方聖至實錄》《儒林外史》《紅樓夢》《隨園食單》《海國圖志》《全宋詞》《中國文化史》等等都是南京貢獻給中國的作品。(「南京傳世名著」評選讓經典飛入尋常百姓家-中華讀書報-光明網)

至於原文怒批的中國大學的校史跳躍式增長,一個成語足以概括,追根溯源。這與整個中國社會興起的尋根之旅,以及近年來海外華人推崇的回國祭祖儀式可以對照思考。更多領域的「追根溯源」工作也一直如火如荼的開展著,比如20世紀末我國最大的人文科研項目——中國5000年歷史中華文明溯源的「夏商周斷代工程」 (中華文明溯源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比如「 2017中華文明尋根溯源之旅」(2017中華文明尋根溯源之旅啟動_新聞頻道_中華網),比如「 中國智庫古今延承之路:歷史溯源與未來啟示 」(中國智庫古今延承之路:歷史溯源與未來啟示_人大重陽網|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

其實無論高校、國家還是文明的追根溯源,目的無非是為了通過確切的歷史證實曾經有過的經歷,通過回顧一路走來的艱辛展望更有前景的未來。某種程度,也是響應中央提出的「四個自信」吧——「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初期發展階段可能沒有多少分量,但「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發展階段就顯得極為重要了。(從「三個自信」到「四個自信」--理論-人民網)橫向縱向,去審視下現在西方那些所謂名校的歷史溯及,又能經得起推敲、客觀公正多少?

英國牛津大學,英語世界中歷史最悠久的大學,官方號稱1096年建校,歷史超過920年。其實直到1248年獲英王亨利三世頒發皇家憲章,才確立其作為大學的地位,不過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不過是中世紀宗教神學院而已。19世紀中,牛津大學經歷「牛津運動」事件(1833-1845年),約翰·亨利·紐曼為主要領袖。而由德國開創的現代大學教育模式,則經一些重要的學者(諸如本傑明·喬伊特及馬克斯·繆勒)傳入牛津。

美國第一所大學哈佛,1636年創立之初不過是以培養公理會及一位論派神職者為主要職責。1850年代開始,哈佛被指是「一位論派的梵蒂岡」,與聯邦黨結盟,並開辦了很多機構,以擴大其政治及文化勢力。 國人今天膜拜的哈佛大學地位及聲譽,實際一直要到20世紀初才日漸提升。

西方世界公認的第一所現代化大學,是德國柏林的洪堡大學,依據創校者德國學者、政治家 威廉·馮·洪堡「研究教學合一」的精神於1810年創立。在此之前,不論歐洲或美國的大學,都還是沿襲修道院教育的傳統,以培養教師、神職、公職人員或貴族為主,較不重視研究。此後洪堡的理念傳遞至歐、美各地,也成為所有大學改革仿效的對象。

根據洪堡的理念,現代的大學應該是「知識的總和」(Universitas litterarum),教學與研究同時在大學內進行,而且學術自由,大學完全以知識及學術為最終的目的,而非實務人才的培育。洪堡認為大學兼有雙重任務,一是對科學的探求,一是個性與道德的修養。他說的科學指純科學,即哲學。而修養是人作為社會人應具有的素質,是個性全面發展的結果,它與專門的能力和技藝無關。(社會公民基本修養在目前中國相當一部分高校是缺失的,它不在於聽了多少人文大講堂,而在於自身真正能自我約束多少)根據純科學的要求,大學的基本組織原則有二:寂寞和自由。寂寞意味著不為政治、經濟社會利益所左右,與之保持距離,強調大學在管理和學術上的民主性。在洪堡看來,自由與寂寞是相互關聯、依存的,沒有寂寞(獨立)就沒有自由。大學全部的外在組織即以這兩點為依據,很遺憾,這點就不要想了。

由文章開篇的校史溯源問題,自然引申到世界國家文明溯源方面,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一個和古代有關係,而且還是高舉西方偉大旗幟的改革開放國家。不知道這個嚴肅的歷史傳承論題,在浪潮工作室眼中,又當如何解?很遺憾,嚴格較真的追根溯源,世界各國現代的所謂傳承大都是假的。

最後,「浪潮工作室知乎專欄」文章已經把「浙江大學」校史部分內容刪除了,沒有做出任何解釋,不過大家都懂得,標榜獨立思想的浪潮工作室是網易旗下的,網易,杭州,浙大系,阿里巴巴的媒體掌控能力等。以下附上被不可道原因刪除的「浙江大學」校史部分:

PS. 查這篇原創文章來源「浪潮工作室」微信公眾號註冊信息,剛剛註冊半年多,註冊名「浪潮DieWeller」,作者無知多寫了-r意為「柴泥」,Die Welle才是德語「浪潮」之意,因2008年德國社會政治學電影《浪潮》大火,沒看過的朋友推薦看下,對浪潮工作室認識也會深入些:


那篇文章說的沒錯。

那篇文章的邏輯是不應該人為增加大學歷史,以期獲得更多政府資助。不知道為什麼有人看出來是針對某人。

關於中國大學歷史,我記得幾年前有一期《看歷史》專門講過一個專題。講的是1956年中國大學院系改革以及新建大學的事情。比那篇詳細多了,而且全部有史料和數據支持。

校史是一筆歷史糊塗賬:比如當年政府把中央大學趕到台灣,現在大陸有的拿人家中央大學的房子說是自己是正宗,有的拿中央大學沒來得及帶走的材料說自己是正宗。都那麼熱情的想當兒子,那當年為啥把爹趕走了啊。


網易這張西交大校慶的圖我是不懂。-1s。

大陸四所寶島一所五所交大表示實名反對。


浪潮工作室的評價褒貶不一,昨天看了這篇文章,我的大學也榮幸上榜。

我不太在意這段「千年學府」到底是真是假,此類的爭執在我看來沒有意義。

但是,相比於華麗的舉辦校慶活動,我倒是真的希望大學能夠把更多精力側重在學術和教育方式上。

實力不強的總會會極力希望證明自己的強大。

一所學校的歷史底蘊我個人不是非常看重,過去很好不能證明現在很好,更無法推導出未來一定很好。

你可以擁有豐厚優秀的歷史,但它不該成為你今天吹捧的談資。

以上


葉挺獨立團1925年成立的,我軍建軍日也沒說從1927年8月1日追溯到1925年去吧= =


對不起,我們東南真的115歲了!

轉載至東南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青年東大說

http://mp.weixin.qq.com/s/XzXub7l3ZL0HohOIHZxEmg

2017年6月6日,仲夏時節,麗日晴空,東南大學迎來建校115周年華誕。在秉承著 「嚼得菜根 做得大事」的理念,默默地為國家建設奉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時,卻聽到了不同的聲音。

  總結文章可以發現,其論點有:

1、1952年院系調整後成立院校,歷史應從1952年算起。

2、東南大學30周年校慶突然變為100周年校慶;東南大學前身是江南高等實業學堂,後篡改校史,將前身改為三江師範學堂。

3、繼承校舍不算是繼承校史。

1

1952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1952年6月至9月,新中國效仿蘇聯式的高校體系,發展獨立建制的工科院校,減少綜合性院校。而當時的南京大學調整為今天江蘇省內的多所高校。

作圖依據:《江蘇省教育大事記》(1949-1988)

江蘇省教育志編纂委員會編

來源:《江蘇省各級各類學校概況總表》

(江蘇省檔案館,卷宗號3067,1952年永久卷,407卷)

  如果按照文章中的說法,江蘇九校大多為1952年新成立的。那請問,圖中南京工學院1948名學生265名教師,南京農學院722名學生145名教師,華東航空學院453名學生52名教師,華東水利學院1022名學生61名教師,南京林學院236名學生20名教師,南京師範學院638名學生106名教師等數千名學生和教師是從天而降,突然來到江蘇大地嗎?

  上下五千年,縱使王朝更迭、民族遷徙,但也一直繼承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與傳統,一直保留著中華民族的文字與語言。難道因為秦滅六國,就不承認春秋戰國的存在嗎?難道因為三分歸晉,就忽視了三國紛爭的意義嗎?

  如果按照文章中的說法,任何大學的歷史都應該從「沒有發生任何改變之時」計算,搬了地方、改了名字、合了學校,前者都算「壽終正寢」。如果這麼定義,每所高校的「歷史」都沒有幾年,甚至前一秒都不算是這個學校。

2

東南大學篡改校史了嗎?

  1982年,南京工學院30年校慶。2002年,東南大學100年校慶。

  這個之間矛盾嗎?並不矛盾。這只是不同時期的認識、理解有所不同罷了。《尚書》中說長江是「岷江導江」,《山海經》中說「岷江,江水出焉,東北流,注于海」,「聖人之典」說四川岷江是長江的源頭,直至1978年才明確唐古拉山下的沱沱河是長江源頭。但千萬年來6280公里的長江有變長或變短一公里嗎?這只是不同時期人們的認識有所不同罷了。

  1982年南京工學院30年校慶的時候,提出其前身一直可追溯到1904年的江南高等實業學堂。這也是當時人們理解的誤區。

來源:《鼓樓區志(下)》

南京市鼓樓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來源:《南京農業大學發展史·歷史卷》

南京農業大學發展史編委會編

  江南高等實業學堂建立於1904年,其前身為1896年創辦的儲才學堂,校址位於三牌樓,後幾經更名,定名為江蘇省立第一農校。1927年,國立東南大學與省內多所院校合併,組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江蘇省立第一農校即與原東南大學農科合併,成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農學院。作為東南大學歷史上的一脈,江南高等實業學堂並不是東南大學校史的起點,因此在之後的校史敘述中不再過多提及。

  在1988年南京工學院複名為東南大學之後,重新梳理自身的校史,明確自己的校史的起點是從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校址位於四牌樓,也是現東南大學校址)開始。如果僅僅因為過去舉辦過30周年校慶,就不尊重歷史,不尊重東南大學的百年校史嗎?

  尊重歷史,是東南大學師生的意願,是東南大學校友的意願,也得到了教育部、國家領導人的認可。在2002年當然應該慶祝百年華誕。

  東南大學在2002年慶祝100周年校慶,在今年慶祝115周年校慶,之後再慶祝120、150、200周年校慶,都是合乎歷史、合乎情理、無須爭論的事情。

3

東南大學只是繼承了校舍嗎?

  中國近現代建築學家中,有公認的「中國建築四傑」——梁思成、楊廷寶、劉敦楨、童寯。自國立中央大學到南京工學院時期,楊廷寶、劉敦楨、童寯三位先生長期在東大工作,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建築學傑出人才。

  中國電機電子高教事業的開拓者陳章先生,1932年開始擔任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電機系教授,後任中央大學圖書館館長,中央大學工學院院長。1952—1992年先後任南京工學院電信系系主任,名譽系主任,圖書館館長,在我校鞠躬盡瘁,為教育事業貢獻了一生。

  「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東大有大樓之謂也,亦有大師之謂也。東南大學繼承的不僅僅是明朝國子監的這片沃土,更是繼承著從兩江師範學堂「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理念,到國立東南大學學衡派「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的堅守,從國立中央大學號召建立有機體的民族文化,到南工倡導「嚴謹求實、團結奮進」的追求,再到如今傳承「誠樸求實、止於至善」的精神。

六朝松,距今千年,見證了古都南京的變遷,見證了《永樂大典》的編纂,更見證了東南大學的百年校史。

  看到這些,文章讀者就會明白為何每位東大學子都深沉地熱愛著自己的母校,這不僅僅是因為百年梧桐樹下的蒼翠欲滴,更是因為千年六朝松下的文脈流長。

  2017年6月3日,東南大學校史館在始建於1918年的工藝實習場重新開館,歷史就在那裡,你看見或看不見,歷史始終存在。

文、編輯:焦系澤

感謝東南大學校史研究室郭淑文老師提供的專業支持和指導!


矯枉過正。你可以批判偽安徽大學、偽南昌大學篡改校史,你可以批判湖南大學認嶽麓書院,但是你批評東南中山之流篡改校史就沒有道理。

大家有興趣的可以去搜一下「安徽大學」「南昌大學」那才是讓人笑掉大牙

開頭就說東南南師認「別人的歷史」為自己等的歷史,也是非常奇怪,南高師範科和工科的歷史如果不屬於東南南師,莫非還屬於一個什麼「別人」?南大么?

還是台灣中大?

台灣中大、交大復校的做法和偽南昌大學、偽安徽大學的做法並無二致,本質就是借殼上市。

如果你認為台灣那幾所大學才是真大學,你不妨認為中國的合法政府是台灣。jbdxbl


高校這些做法是有一些不妥之處,所謂百年學府千年學府,確實是有一定的噱頭在裡面,但也是有一部分實打實的底子的。

關於修校史,這樣做的可取之處,一來可以沿襲傳承歷史,二來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學子來求學,一個學校的底蘊也是愛校教育的一部分,作為東大的學生,我跟我的絕大多數同學在看到四牌樓的大禮堂時,看到六朝松時,都會油然而生一種特殊的感情,是對學術傳承的感慨,也是對這些文化標誌的尊重。

這種自豪其實跟所謂炎黃子孫是類似的,說到底,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朝代也在不斷更替,但是你就會揪著這點不放嗎,莫非中國只有新中國的幾十年歷史?

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你生活在這片大地上,這裡的水土養育了你,你自然會對這寸土地上的歷史產生特殊的感情。

就像其他兄弟院校,例如南大,南師大乃至江南大學,我相信大多數的同學們也是一樣的。大多數人,並沒有因為所謂的學校歷史,就產生莫名其妙的優越感。之前一個朋友說,她覺得東大噁心的地方在於老把自己捧為中央大學的正統,我當時有點尷尬,最後說有的人是在這樣瞎搞,但其實我當時心裡想的是,我周邊從來沒有去做這樣無聊的事情人。大家都知道與兄弟院校之間,沒有必要去搞這些有的沒得,都是虛的,也沒發生過什麼互損,如果你在南京讀大學你會發現各個學校學生之間都挺和諧的。反倒是某些人總在帶節奏,唯恐天下不亂。

本來這篇文章部分觀點出發點是好的,高校確實應該把重心放在學術上,而不要在校慶這種事上大費周章,但是我覺得有點常識的人都能看出來,文章里用到大量「亂認祖宗」「暴發戶」等等感情色彩極重的詞,而且特別挑高考這個時間段發,惡意帶偏輿論之心路人皆知。

偏偏這個節奏還帶的挺好,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測這種事的,但是我沒有想到他們竟然還真達到目的了,評論區開始出現各種類似「高校真是無恥」「臉都不要了」「不抓教育凈搞這些」的評論。

還有一部分人的嘴臉就是,哇這些學校平時頂著光鮮的名校光環,現在終於出醜了。

只是可憐我福建大三本,平時又不搞新聞,又不裝逼,還被拿出來用最長篇幅批鬥。

嗨呀,不就是想搞點大新聞把我們批判一番嘛,不就是看我們不是文理學校所以好欺負嘛,你批你批。

以前范爺那話怎麼說來著,經得起多少詆毀,就擔得起多少讚美。

另外打個廣告,東南大學地處南京,綽號福建大三本,學科實力強,宿舍條件好,空調獨衛不間斷熱水美滋滋,環境好,學長學姐友善親和,社團活動多,學習氛圍棒,歡迎各位學弟學妹報考東南大學!


同屬華人社會的香港大學,雖然其醫學院成立於1887年,擁有孫中山這樣本人認可的校友,可追溯校史的時候,也是老老實實以正式成立「香港大學」的1911年為準,在2011年開始百年校慶活動。相比之下,國內高校動輒120年,真有意思么。


反正我科校史不造假,說2011建校就2011建校(笑)


什麼年代了網易的文章你還看?就他們那群寫手的水平,寫出來的文章連當笑話的資格都沒有。


網易發的嘩眾取寵的東西,管它做什麼。


前兩天這篇文章被推到我的tl上看完了付之一笑,感覺太zz,本來校史就是作為一種宣傳手段以及文化熏陶,現在還被人拿出來批判一番,嗯,還玩了套雙標,現在來看只能說作者引戰玩得溜。

以及。。。特么考試周都預習完了么?

討論這個問題怎麼也得先定義下「繼承」吧,是校舍、檔案、還是大多數師生代表了繼承。人家拋個沒頭沒腦的問題出來,然後聽說我東和隔壁的南哪還吵了半天,問題的基礎都沒有達成共識,只能說——希望老師加大考試難度。

最後,希望各位考生拋棄年份之見,合理看待各校的實際情況,歡迎報考有空調有獨立衛浴四人間全天不斷網不斷電有wifi有洗衣房能釣小龍蝦還能游泳去圖書館的我東。(手動斜眼


「浙江大學的前身是1897年成立的求是書院,由晚清杭州知府林啟創建,它是中國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學制最早創辦的幾所新式高等學校之一,著重理科、工科等科學技術。後因學制改革,全國各高等學堂停辦,1914年浙高最後一屆學生畢業,教師多轉入工專和農專等學校。

1927年,浙江省政府同意撥還原浙江高等學堂校產,成立大學。求是、浙高師生遂在「求是書院」校址復校,併合並浙江公立工業專門學校和浙江公立農業專門學校,成立國立第三中山大學。1928年4月1日,改名為「浙江大學」,同年稱「國立浙江大學」(英語:National Chekiang University),有工、農、文理三個學院。」

———————————————————————————————————————

諸位到這裡來,應該明了這裡的校風。一校有一校的精神,英文稱為College Spirit。至於浙大的精神,可以把「誠」、「勤」兩字來表示。浙大的前身是求是書院和高等學堂,一脈相傳,都可以誠勤兩字代表它的學風,學生不浮誇,做事很勤懇,在社會上的聲譽亦很好。有的學校校舍很好,可是畢業生做事,初出去就希望有物質的享受,待遇低一點便不願做,房屋陋不願住。浙大的畢業生便無此習慣,校外的人,碰見了,總是稱讚浙大的風氣樸實。這種風氣,希望諸位把它保持。

——國立浙江大學校長 竺可楨

————————————————————————————————————————

我浙與林啟先生創辦的求是書院無論是物質上,抑或精神上都存在繼承關係,卻被有的人硬生生割裂開來還陰陽怪氣地稱為「不惜到處認祖宗」。

真以為僅僅是校舍是一樣的而已?

————————————————————————————————————————

甲午戰爭爆發三年後,浙江一批具有革新思想的有識之士創辦了以「講求實學」為途徑,以「育才、圖治」為宗旨的「求是書院」,它傳授西學,不以科舉功名為目的,是一所以培養新式人才為己任的新式學堂,在近現代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具有較高的地位和影響。然而,1912年新成立的民國政府卻以學制不符為名,取消了各省高等學校,其中包括了當時已經更名為浙江高等學校的求是書院。1914年,隨著最後一屆學生畢業,浙江高等學校停止辦學,校史似乎從此中斷。於是,求是書院停辦之後無校史的觀點和問題也就在學界出現。

這個問題涉及浙江大學的校史源於何處,其實質是求是書院與浙江大學之間的校史溯源問題。所謂校史溯源,是指對一所學校歷史源頭的查證過程,其主要任務是尋找一所學校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得以銜接的證據,證明現實與歷史之間存在傳承關係。劉海峰教授認為應當從人員、校址、性質、層次、意願、校名等因素進行考察(劉海峰《中國高等學校的校史追溯問題》,載《教育研究》1994第5期,第63-65頁)。這個分析框架頗為學界關注。

總結學界各種主張,校史溯源的標準主要有兩個維度、四個層面。第一個維度是精神和物質上的標準;第二個維度是主觀訴求與官方認可的標準。從精神層面上講,大學有其精神,這種精神應當在不同的校史發展階段具有一定的內在連貫性,並被廣大師生校友所認同;從物質層面上講,就是要有校址、屋舍、人事等方面的繼承關係;從主觀訴求來看,就是大學師生及其校友有將特定辦學實體追溯為源頭的主觀願望;從官方認可來看,一所大學將歷史上曾經存在的某個辦學實體視為校史源頭的主張得到了官方同意。以上四個方面對於判斷一所大學與歷史上的某個辦學實體之間的傳承關係具有重要的衡量價值。按照上述標準,我們簡要考證一下求是書院與浙江大學的關係。

首先,從精神層面看,浙江大學作為一所大學,其精神就是「求是精神」,它發源於求是書院,形成於西遷浙大,並在今天的浙江大學繼續影響著每一位浙大人。在求是書院時期,著名教育學家鄭曉滄認為求是書院彰顯「務求實學、存是去非」的辦學精神(鄭曉滄《戊戌前後浙江興學紀要與林啟對教育的貢獻》,見浙江大學校史編寫組編《浙江大學簡史》(第一、二卷),浙江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269頁)。1938年,竺可楨校長主持校務會議,確立了「求是」校訓,「只問是非、不計利害」是其核心內涵。從「務求實學、存是去非」到「只問是非、不計利害」,兩者在內涵上具有強烈的互通性。

其次,從主觀訴求看,求是書院師生等浙江有識之士幾度掀起了籌建大學的運動,試圖恢復浙江自求是書院以來的大學傳統。蔣夢麟、邵裴子、陳大齊、鄭曉滄、何炳松、湯兆豐、馬敘倫、邵元沖、陳榥等一大批求是書院師生積極擔任籌建大學的董事或者籌備處的籌備員。1927年,浙江省通過了由蔡元培、蔣夢麟籌劃的關於設立浙江大學研究院的提案,時任浙江省教育廳長的蔣夢麟立即委派鄭曉滄前往求是書院舊址勘察,並將求是書院舊址列為研究院院舍。後來第三中山大學先行成立,校址就設在求是書院。第三中山大學即後來的浙江大學。1947年,浙江大學隆重舉行了浙江大學建校20周年暨求是書院成立50周年紀念活動,諸多師生演講校史,紛紛將校史追溯到1897年成立的求是書院。著名史地學家、浙江大學教授張其昀明確將求是書院追溯為「浙江大學的前身」(張其昀《本校二十周年成立紀念》,載《校慶特刊》1947年4月1日)。

再次,從物質層面看,求是書院與浙江大學之間的傳承關係是十分明顯的,浙江大學的校址就在求是書院的舊址上,求是書院的原有屋舍則成為浙江大學秘書處、校長辦公室、文理學院等教學和辦公用房。尤其是人事方面更具傳承性,鄭曉滄、潘淵、祝文白、趙廷炳等求是書院畢業的知名人士擔任浙江大學的教授;而蔣夢麟、邵裴子兩位教育家,一位是求是書院的學生,一位是求是書院的老師,先後擔任浙江大學的第一任和第二任校長。

最後,從官方認可看,求是書院與浙江大學之間的傳承關係始終得到中央政府的認可。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的教育部編製全國教育年鑒,在介紹國立浙江大學的歷史沿革時,就曾明確指出,「前清光緒二十三年,求是書院成立,是為浙江創設高等教育機關之始」(教育部教育年鑒編輯委員會編《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鑒·第五編·高等教育》,商務印書館1948年版,第123頁),明確認可了求是書院作為浙江大學源頭的歷史事實。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精神和物質的維度,還是從主觀訴求與官方認可的維度,浙江大學與求是書院之間的傳承關係都是清晰可見的。求是書院作為浙江大學的起源,其證據是相當充分的。


推薦閱讀:

居庸關等長城段的防禦面為什麼會朝向南方?
長城對古代中國的發展起到了怎麼樣的作用,主要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長城翻譯成 The Great Wall,最初源於哪裡?為什麼?
中國有沒有城堡之類的建築?

TAG:歷史 | 高等教育 | 如何看待評價X | 中國校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