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畫滿佛教壁畫的莫高窟由王圓籙這個道士管?

如題,沒搞懂。


人家自費幫你管理不錯了

一個道士,在佛教壁畫出土無人管理的時候幫忙管理。這是什麼情感?

直到清朝康熙後期,清王朝才漸次收復了嘉峪關外的廣大地區。清朝對莫高窟的保護和發展,也沒有做什麼實質性的工作。當王道士來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很多洞口已經坍塌,底層洞窟則已為黃沙所埋,映入眼帘的只有頹敗與荒涼。莫高窟,這個昔日的寵兒,此時已經被遺棄了。

  王道士就這樣作了莫高窟的主持,沒有巧取,沒有豪奪,一切就是這樣偶然,又這樣自然。王道士發現它的時候,它已不是聖地,只是一個棄兒。

  毫無疑問,王道士對莫高窟的新生做出了貢獻。讓我們來想一想,一個一貧如洗的窮道士,在沒有任何政府支助的情況下,每天跋涉在大漠風沙中,挨家挨戶化緣,然後把化來的錢一分一厘都用在莫高窟的整理修復上,光清理流沙就花了兩年多的時間,這是一份怎樣的虔誠?當然,王道士在整理洞窟的過程中,由於他本身的局限,客觀上對窟內的部分文物造成了損壞,這都是事實。例如他刷白了好幾個洞窟內的壁畫,要重新繪上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他還毀掉了幾尊佛像,換上了道教的天師和靈官。對此,余秋雨老師曾在心底痛苦地呼喊:「住手!」甚至想向他下跪,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

  我不想為王道士辯解什麼,但有一個事實不容忽視,莫高窟的壁畫,往往不止一層,在漫長的歲月中,後人往往把前人繪製的壁畫用泥土蓋上,再繪上新的壁畫,跟王道士乾的一樣。後人畫的不一定比前人的好,這是事實,但統統把他們視為文物破壞者,也有失公允,余老師既然對王道士的這種行為如此痛心疾首,那就應該再下一番工夫,把這些歷朝歷代的「文物破壞者們」都揪出來狂批一頓。

  在對待這個問題上,人們總難免有一種「為尊者諱」的思想在作祟。王道士,一個如此卑微、渺小、愚昧無知的人物,他毀壞了文物,所以我們的某些雅士們連跟他生氣都覺得丟了人,是在對牛彈琴,這其實是對他人的一種最根本上的蔑視,我們其實沒這個權利,也沒這個資格,捫心問一問,對莫高窟,你做了什麼?

王圓籙,世稱王道士,一個被《道士塔》醜化的偉人,

四處奔波,苦口勸募,省吃儉用,集攢錢財,用於清理洞窟中的積沙。

為保護莫高窟,他向各級官員求助,甚至冒死向慈禧上書。

他把文物賣給斯坦因等人,所得錢財全部用於保護洞窟,無私人使用任一文錢。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認為王圓籙對敦煌莫高窟文物的破壞是毀滅性的,並就此感到傷痛。然而此文在引證資料上有很大硬傷,在描述王圓籙的時候與歷史事實差距過大。此文稱藏經洞是王圓籙一人發現的,這與歷史不符,最早發現的是王圓籙的助手楊某。

斯坦因《西域考古圖記》中說:「他將全部的心智都投入到這個已經傾頹的廟宇的修復工程中,力圖使它恢復他心目中這個大殿的輝煌……他將全部募捐所得全都用在了修繕廟宇之上,個人從未花費過這裡面的一分一銀。」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西域考古圖記》等),當時西方人來到中國帶走文物的時候,是持有當地官方開據的許可證的,並且一路受到了官兵的保護,王圓籙本身並沒有能力拒絕他們。


看題主在評論區的回復 似乎她自稱根本不知道余秋雨是通過神奇的導遊了解到王元籙?如果我語文還算及格的話應該是這個意思

另外題主認為我實在樹不存在的靶子非要把她批判一番 嘖嘖

題主還覺得字體加粗是一種自以為牛逼的表現 這個牛逼真廉價

那我覺得我寫這個答案 至少對題主而言是白寫了的

摺疊我吧

=================================

這個吧……還是得多讀書

我一向主張在網上大家是可以瞎嗶嗶的 哪怕你瞎嗶嗶的是你一知半解的問題 生活中就更是如此了 所謂的嚴肅認真畢竟不是什麼時候都適用的

但反過來說遇到一知半解的言論 你自己也需要判斷 曉得不?

題主大概是從余秋雨的那篇課文中認識了王元籙

余秋雨的身份到底還是個文人 寫文章的文人而且是沒有考據癖和強迫症的文人 他對自己筆下(包括莫高窟和王元籙在內的)很多事情缺乏客觀的理性的具體的了解

所以你看到的那篇課文是相當感性的 對於這樣的文章理解其中那種希望保護文物和文化的意思就好 不要太過追究細節 或者說不要把人物和細節太當真

說的不中聽些 文人寫的「真實事件」其實比小說的真實性也高不到哪裡去 更何況由於偏見或者說傾向 筆做而削春秋的事情也不少

大部分文章包括紀實文學都存在這個問題 所以只能把它們當小說看

領會精神就好

===================

另外 文物這種事情很多時候都說不清的

如果不是主觀上惡意去破壞 很多時候是可以原諒的

東方的壁畫西方的油畫 被塗塗抹抹的次數可不在少數 比較極端的一個例子是古人拿我們眼中的文物竹簡去削廁籌……

文物之所以能被稱為文物 就是因為它們多災多難難以保存

而且整體上 道士他對莫高窟是功大於過的


現在知乎風氣不好,題主只是問為什麼莫高窟由王圓籙管,既沒有評價此人,也沒有輸出價值觀。只是對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拋出了疑問。

答題者若有熱心或閑心,就事論事回答就好。有的人何必一上來就充滿優越感的指責別人「讀書少」、「一知半解」?就我看到題主沒有自己解析一句啊!

天下所知之浩瀚,任何人也不可能把書讀完,包括我所指的那位知識淵博的答主。對不了解又想去了解的事情,問問別人很正常,知乎也原本就是這樣一個平台。問的答的都請揣著對知識的敬畏,和對自身的一顆平常心。如果請教別人之前還要聽幾句訓導,那你大可以收起你那點「所知」,因為在我看來,恃「知識」而自大,隨意批評他人者,才是真正的半瓶子晃蕩。

於題無用,請摺疊。


這要問佛教徒幹什麼去了……


那地方,當時政府不管,地方不管,還有一點沒有人願意待那裡。也就是說當時誰都可以去。人家沒給你推平已經算是不錯了,還要咋滴?

要是沒有他看著,也有可能早就被老百姓拆光了。

目前最大的爭議就是他賤賣了那些經書,可是人家發現後第一時間報官,不但沒給錢,還他自行處置。他賣了換點小錢,錢都花在維修和物業上了,還要咋滴?他要知道今年你們這麼逼逼,早就後悔沒把莫高窟都拆了。

我看過幾個洞,那個破壞才厲害,那些洞當年關了不少日軍俘虜,佛像拆了,取出木頭生火做飯,牆上的金箔刮下來換煙。這破壞才厲害。


這裡沒有香火錢,沒有女香客可以開光,和尚怎麼可能去那裡呢


這在當地是很正常的事。僧道一家,三教平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在當地有非常明顯的體現。

1、新中國成立以前,敦煌本地寺廟道觀120家以上,大部分佛教寺廟,也有相當一部分道教的。這些寺廟裡,有的是僧尼管,有的是道士管,並沒有什麼特別嚴格的講究。

2,舊社會本地人自家供養佛菩薩時,有的旁邊也供太上老君。

3、本地有一座道觀,叫西雲觀,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是敦煌佛教協會駐地。

4、莫高窟對面三危山比莫高窟有更久歷史,據考證,極有可能是老子圓寂地,從漢代以來便有道家寺廟在此山香火不斷。有紫氣東來一說。那麼,傳說後來一位僧人看到佛光才修的第一個洞窟。那這個傳說是什麼意思?至少說明,本地自古以來佛道交融的事實了。

以上可證。

ps,莫高窟當時並不是沒人管哦。當時的莫高窟分為上中下三寺,上寺中寺有喇嘛管。下寺嘛,因為被流沙掩埋的緣故,荒涼破敗,沒人管的。王道士清理流沙,重新振興下寺,可謂功德一件。有人說,王道士是罪人。這個仁者見仁了。不過,清代以來,對莫高窟破壞最大的國人,非張大千莫屬了。。


王道士把莫高窟一部分改成了太清宮


無主地帶,誰去誰都可以管,跟王圓籙道士身份無關。

另外不太贊同排名第一答案的部分觀點。可以說王並沒有某些文章資料中描寫的那麼邪惡不堪,但肯定沒有高到偉人的地步。


就我所知簡單說一下吧。

王道士本身不是敦煌人,是外地遊方來到敦煌的,據說是湖北人。這人之前也不是道士,說難聽點是個逃荒的流民。但是,敦煌當時是有道觀的,叫西雲觀,老敦煌人都知道,現在還在。

王道士為什麼不去西雲觀掛單而去了千佛洞(莫高窟的俗稱)呢?個人猜測,他一個遊方道士,無異於乞丐,沒人知道根底所以沒被收留。當然,也可能是西雲觀的道士小氣吧。哦,對了,西雲觀我記得是有女道士的,不知道和這個有關係沒。

但是,千佛洞是無主的!敦煌是一個綠洲,千佛洞已經在綠洲邊緣了,千佛洞往東就是三危山和戈壁灘。

聽老一輩講,有信佛的老百姓,會初一十五自發去燒香,還有人會自己背著乾糧、糧食,去千佛洞或對面三危山上觀音井旁的小廟裡住一段時間,念經拜佛修行。

反正無主,這地方在戈壁灘上也不長莊稼,沒人爭搶。王道士來了,打掃下衛生、做做服務,化緣修個廟自己也有了落腳的地方,就是所謂的「管」起來了吧。


不評價比較好。

記得當時去的時候還介紹說他喜歡西遊記然後在牆上畫了西遊記現在也能看見。

也是那個石窟里他發現有內室,後來東西佛經什麼的也被搬空了。


……人家…好像就叫…王道士…這是那人的名字……


推薦閱讀:

考古學家/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怎樣進行野外工作?
這是哪個國家的器具,圖案講述的是什麼故事?
杭州良渚發現世界最早水壩有何意義?
如何看待評價何新先生的著作《希臘偽史考》?

TAG:佛教 | 道教 | 考古 | 敦煌 | 莫高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