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博士,我發現我未來的孩子依然有可能身處寒門,我該怎麼辦?


不知道題主指的寒門是什麼。但我想說的是,我見過或聽說過的理工類博士畢業以後飛黃騰達的是少數,落魄不堪的也是少數。但他們無論成功或者失敗其實本身跟讀博都沒有太大的關係。其他大部分人都成為了相關行業的中堅力量。在一二線城市拿著穩定的收入,還著房貸,工作壓力比較大,收入也受整個經濟和行業環境的影響。不知道他們還算不算寒門。

知識能改變命運,這絕對是正確的。但知識不等於學歷,那些成功的企業家們有的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一路走來的豐富閱歷和經驗,也都是知識。從整體平均水平上看,學歷越高,收入越高也是沒錯。但是你不能因為一個同齡人學歷比你低收入比你高就覺得不平,個例比較是沒有意義的。如果博士的收入一定會比本科生高的話,你當初就不一定能考上博士了。況且,學歷到了碩士和博士,也不再是學歷越高收入越高。往往就是個人生涯規劃和選擇的問題。很多當初比我優秀的本科生就沒有選擇讀研和博士,這還與行業有關。

人總是傾向於誇大自己的付出而不滿足於自己的回報。這是因為你並不了解別人的付出以及慾望導致的。我覺得一直努力考學並最後讀到博士,再到高校、科研院所或者企業工作,這條路雖然在腦力和體力上比較辛苦,但相比較於那些很早就進入社會打拚的人來說無疑是更加平坦的。如果你看到那些成功人士背後付出的努力和失敗的代價,以及那些沒有成功的人的數量,你也許就會心裡平衡一些了吧。

最後,我覺得讀博的人應該在精神層面有更高的追求。寒門可不只意味著貧窮,寒門應該是指那些雖然生活條件不好,但詩書傳家的家族。在我看來,如果能通過我身體力行的教育讓我的孩子形成優秀的品性和開闊的眼界,給他多留點錢或少點錢沒有太大差別。


我陸陸續續受到很多邀請,都是有關寒門學子看不到未來的。
這些人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1. 家裡條件不好
2. 父母見識有限,所以只能提供「好好學習」的參考意見
3. 勤奮節儉
4. 成績比較優秀但學術無法做到頂尖
5. 除了學習沒有太多其他技能。

以上幾點,互為因果共同把「寒門」推入到了一個上不去,下不來的境地。所謂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進退兩難。

不過呢,這些人往往都犯了一個錯誤,就是會拿當下的自己去跟「學習不好」的人中的佼佼者來比較,這種對比就會把偶然因素代入進去。

我堅持認為,讀書依然是寒門最好的出路。如果一個人讀了很多書,拿到了很多學歷都不能夠混出名堂,假如把他的學歷去掉,他只會更糟糕。感慨學習差的學生可以逆襲的潛台詞是:「如果我不是繼續搞科研,我也可以」

但這其實是個幻覺,因為如果你真的可以,那麼如今你頂著高學歷的頭銜,從頭開始不就是了,別人低學歷三五年能達到的事,為什麼你多讀了幾年書反而三五年做不到呢?邏輯上講不通。能解釋的就是,要麼作為高學歷的寒門缺少一些時代需要的能力,要麼就是他們讀書的這段期間剛好錯過了一波機遇。

如果是前者,大概應當見賢思齊,如果是後者,只需要耐心等待即可。機遇這種東西不可能一輩子就一次,做好準備下一次也就是你的。

但是「高學歷」的「寒門」,最大的傷害來自於「高學歷」,因為這個東西他們理所應當地認為自己應該高人一等,興許過去是,但現在時代變了!

我覺得當這些「寒門」再也不強調他們的學歷的時候,他的成功才開始真正上路。當人決定清空存量,從頭開始的時候,往往會發現過去擁有的東西還是大有用處的。反過來,當人想要依靠過去去謀求未來的時候,往往發現過去非常不可靠。

是時候把那些過往的榮譽忘掉了。

-----------------------------------------------

我的博士沒有讀完,半路要離開的時候老媽跟我說她一夜沒睡,父親更是說心裡很難受。我是家裡父母兩邊小輩里唯一讀了博士的。還記得當初入學時,父母在親戚朋友前有面子的樣子。

其實就讀博這件事我已經跟父母討論了很多次,每次都要升級為爭吵。在父母的觀念里,讀博是正路,而且一旦不讀了就再也沒有機會拿到博士學位了,也就意味著日後再也無法得到博士的待遇了。

在我眼裡,我往上看了師兄師姐,五年都畢不了業。五年後只能去各大高校做博士後,然後艱難地找份教職。我還看到專業方向遇到不可攻克的難題,發文章越來越難,畢業更加遙遙無期。而我自己的資質並不強過師兄師姐。

於是,放棄讀博,換專業,找工作。在我做實習的時候,我的母親還時不時地告訴我,她一想到我放棄讀博就睡不著覺。我的父親再一次跟我的爭辯時說,「我們有什麼可羨慕的,你的博士也不讀了」

直到我換了一份工作,工資是他們的幾倍,直到後來他們同事的兒子因為讀博還在做著博士後工作家庭依然沒有步入正軌;他們才再也不再抱怨我放棄了讀博。

對我來說,繼續讀博,拿學位再謀出路是容易的。頂住父母壓力,放棄讀博,換專業,找工作是更困難的。我不知道問主在博一,博二的時候有沒有像我一樣考慮過自己的未來。有沒有舍易而就難。如果沒有,那麼我想這大概就是為什麼博士畢業後心裡仍然不滿意的原因。

戰略上不願承擔的壓力,就要戰術上來承擔。現在不為三五年後綢繆,三五年後自然就壓力山大。單純地等待是不可能越來越好的,這與博士不博士無關。

-----------------------------------------------------------------------------------------------------------------


誠惶誠恐,沒想到這個答案能得到這麼多贊,最初只是抱著很隨意的心態寫的,所以回答裡面有很多地方確實不嚴謹,犯了很多低級錯誤,向大家致歉,也感謝大家的指正。平時知乎上得並不多,上來基本上也是為了長長見識,提問和回答都不多,所以也是第一次切身體會到了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即使是在知乎上回答應也拿出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質來作答。原答案我不再做修改了,因為我講述的已經是我眼中的事實了,大家如果覺得有不合理的地方,那就權當是我編的故事看看就好。最後,我想補充一些內容:

1.我確實是西財的,沒想到會被猜到,不願直說是因為覺得自己遠沒有達到能夠讓母校為自己驕傲的地步,當然我雖然不喜歡金融專業,但我始終以母校為榮為傲,同時也祝各位學長學姐學弟學妹前程似錦,為母校爭光。

2.我才剛謀到教職,而且只能達到最低等級的人才引進標準,到手的工資就是5000,工資5000當然不意味著收入也只有這些,五險一金和課題經費之類的云云當然沒算進去。現在就是希望自己能不要退休的時候還是講師就行。

3.冷靜下來回頭看,回答確實有些偏悲觀了,博士不管怎麼說,能讀出來也是個高級知識分子了,哪怕退一萬步,最功利地說,就是積分落戶也比普通人起點要高得多,收入養家糊口並不算難,所以也沒有寒門這麼誇張。學歷和收入不是等號,寒門和豪門也不只是工資的區別。既然選擇了讀博,走上科研這條路,就不要一心做升官發財夢了,多想想如何去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才是我等應有的情懷。當然沒有讀到博士的人也沒什麼好自卑的,大道三千,成功所需要的方法和能力遠遠不止讀書一種,找到自己的長處,揚長避短,努力奮鬥,一定會有收穫的!

4.最後,我作為一個二次元宅男以及基佬,害羞內向,對工作最大的期望就是少受些管束,少些社交活動,就算終生不娶,孤獨終老也不會被歧視和打擾,周圍的人能夠足夠包容自己種種的與眾不同。我覺得大學老師就是最理想的工作,哪怕工資確實不如很多企業公司,歡迎懷抱有類似想法的人加入這一行列里來。

——————

看到這個問題我深有體會,我本碩博都在同一所211財經院校讀,今年博士畢業了,現在去了一個普通的市屬高校謀了一個教職。學校有提供教工宿舍,教學和科研任務都不算重,工資每個月到手5000左右。

本科的好基友,他每回期末考試都靠我給他惡補才堪堪及格,順利畢業的。但是他長得帥,口才好,在銀行管培生的面試中能從一堆研究生中脫穎而出,做了管培生,已經是分行副行長了,月薪比我年薪都高。其實不止本科,碩士的同學離開學校去金融行業就業的基本上工資都比我高很多,甚至我們學院有個肄業博士做起了電商,混得都比我好得太多。

話說回來,我不覺得能讀到博士就一定實現階級跨越,這個社會需要的是真正的能力,而且這個能力遠不止讀書一種。有些人可能就不是讀書的料,但是他知道自己的長處在哪,他可以揚長避短,在其他領域發光發熱。我一直沒選擇離校就業是因為我不善言辭不喜歡社交,不喜歡在壓力下過生活,深覺金融行業不適合我,所以決定還是從事科研,哪怕工資低一些也願意。再者博士也分三六九等,你可以問問自己的讀研生涯真的努力了嗎?你是海歸嗎?你學的專業是你就讀的院校或機構的優勢學科嗎?你跟隨的導師是學界權威嗎?你發表的論文足夠多足夠好嗎?就我們學校每年畢業千名研究生,博士也有兩百多,優秀的申請到了國外的博士後,有些拿到了綠卡,差的有些還找不到工作,有些畢業仍然還遙遙無期。所以為什麼不能改變階級要問你自己,是不是自己還努力不夠?讀博確實很累,就業工作同樣也不容易,認為博士畢業就能走上人生巔峰實在是對讀博最大的誤解,要躋身上流,就得付出比其他人足夠多的努力,共勉!


重點是什麼叫寒門?感覺題主對寒門的理解應該是跟貴族相對的:除了佔據中國頂尖的約0.5%的1000萬「上流人士」之外,其他5億9千萬人都算是寒門,還有8億農民算是窮人。只想靠著讀二十多年書就想一步登天,說真的,有點不切實際。

請問題主:

- 是留不起學還是念不起書?

- 是買不起房還是租不起房?

- 是買不起包還是吃不起飯?

- 是找不到工作還是沒能力工作?

事實上,作為準中產階級的題主,焦慮感來自與實力不相匹配的野心,急於求成的期望,同時社交網路又設置了過高的對標對象;特別是社交網路為你設置的過高的對標對象,直接造成了心態的失衡與焦慮。

社交網路從不缺少「成功人士」

  • 余佳文。你還記得《超級課程表》的余佳文?號稱一年分紅千億的那個,在2014年時候真是大紅大紫,甚至上了中央台,作為90後的創業代表人物——你跟他一比,覺得自己Low爆了;等到余佳文不行了,你又換了一個對標對象。
  • 王凱歆。你還記得神奇百貨的王凱歆?18歲的少女CEO,真是牛得閃閃發光,如此韶華年紀就能執掌一家公司,當時還作的有聲有色,中央領導都來視察公司—— 你跟他一比,覺得自己Low爆了;等到她不行了,你又換了一個對標對象。

對標標準太高導致自我評估偏低

身邊媒體的洗腦即使不會影響我,但總會影響到我身邊的家人朋友,而我的家人朋友還會進一步影響我,潛移默化的影響我的對標標準;

比如我本來只打算在自己的校友師兄、領導、長輩中選擇對標對象,因為我與他們日常相處,對他們更加了解,從他們的言傳身教中能夠反省自身的不足;但是當社交網路把一個個所謂的「成功人士」推送到我面前逼我對比時,由於我並不了解這些「成功人士」的真實情況,只能自行腦補他們的傑出支出,然後再默默否定我自己,認定我是屌絲。

記得以前有篇公號推送某個85後小夫妻到澳洲幾年已經擁有了上億澳元的房產,這看了是不是有種人比人得死的衝動?但是這個公號不會說這對小夫妻還有近億澳元的貸款,只要現金流出現任何問題,租金不能支付利息,他們就會破產。可我會腦補成他們到了澳洲幾年就掙了上億澳元的房產,進一步認定我是屌絲。

所有30歲之前買了特大城市房產的年輕人都會興高采烈的炫耀,但是沒有房產的沉默的大多數並不會發言,他們只會默默的把自己的對標標準進一步上調,然後認定自己是個屌絲,充滿了焦慮感。

急於求成與野心過大

35歲還沒當上正處這輩子就沒指望了;別人30歲已經是創業公司CTO了;哪個90後已經年入百萬了;誰25歲就已經坐擁百萬粉絲了;有人20歲已經是世界青年領袖了……可你就算牛掰,也不應該跟這些鴻運當頭的人尖子比,你沒有運氣的話,做不到人家那程度。但是整個社交網路都一直在給你反覆洗腦:你20/25/30/35歲的時候沒做到人家那種程度,說明你就是個屌絲,所以你以為自己讀了博士就應該直接走上人生巔峰,但是這只是你職業生涯的起跑點啊。

2007年,水木社區很火的時候,Worklife版上工資起步標準是30萬,同樣一到年末就有人曬收入,曬一捆捆十萬的年終獎,曬工資條,曬存款,包括曬當年基金掙了多少錢,曬收入的洋洋得意接受妹紙的撩撥,沉默的看客們默默的認定了彼此都是Loser。但是他們不知道,WL版在線人數是2000人,全天將近2萬人訪問,也不過十幾個人曬了高額收入而已,高收入者,大約佔總人數的0.1%,但是所有人的對標標準都變成了30W每年。

2017年,知乎上公認的普通男生的標準是年薪百萬,愛好健身,有生活情趣,熱愛旅行,有小浪漫,沒有直男癌,沒有原生家庭的問題——恩,又有數千萬人默默給自己貼上了一個屌絲的標籤。

  • 其實那個年薪百萬的,實際上出差可能只住200塊的賓館,請客只請6塊錢的麻辣燙;
  • 其實那個熱愛健身秀腹肌的,實際上可能是每天晚上暴飲暴食的;
  • 其實那個有生活情趣的,實際上可能是個標準每天點外賣的宅男宅女;
  • 其實那個熱愛旅行的,實際上可能只去東南亞玩過;
  • 知乎,讓你見識我編的世界。

別被假故事影響了真心情

知乎上的世界儘管是編的,可是集體的想像卻塑造了一個「年薪百萬,愛好健身,有生活情趣,熱愛旅行」的社會評價,而這社會評價也直接影響了大部分受眾,讓主流受眾認為自己還差得遠,是真正的失敗者,進而產生強烈的挫敗感和焦慮感。

題主覺得農村出身,34歲,在深圳有一套房,年收入70萬的華為員工是不是寒門?我認為他應該是非常出色的人,因為我給人介紹對象的時候也很難遇上硬體條件這麼好的男生,但是他都會認為自己不夠富有,舉債買二套學區房,希望早日實現財務自由,結果被列入裁員計劃……圖什麼呢?

不光要考慮自己的努力,還要考慮歷史的進程啊,少年。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任易」 ,分享個人成長、職場、管理、銷售上的經驗。


第三次動筆想要來答這個問題,希望能寫清楚自己的觀點。

一開始我是持批評意見的,大概就像大家一樣忍不住想問——為什麼要把博士和變富劃等號,博士只是眾多賺錢之路中的一條啊。但是我寫著寫著忽然反應過來,不對,這個問題的核心點不在於此,或者不僅僅在於此。

為了節約你時間,本文主要觀點如下:

1.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

(1)社會資產的急劇變動佔主要因素。(以房屋拆遷、房屋買賣為例)

(2)個人變現能力的6個方面說明。

2.個人對題主問題的3個想法。

以下正文。

讀完博士,我發現我未來的孩子依然有可能身處寒門,我該怎麼辦?

這裡面有兩個關鍵詞:①博士②未來孩子依然可能寒門

也就是題主發現了自己的知識變現能力低,包含最少兩種情況:

①讀了博士我的賺錢能力也不是很高

②在中國的現今情況下個人的賺錢能力遠遠低於資本的積累的變現能力。

而後者的影響要遠遠的大於前者。

先說第二種情況:如房屋拆遷、如地產倒賣。

我是和題主同一戰線的寒門。

拿房屋拆遷來說:

我親眼看到房屋拆遷富了我一群親戚,一家兩套房不是問題,地理位置好一點的七大姑八大姨,現在各個穿金戴銀,原本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人,現在手頭資產成百成千的翻倍,迅速打進了城市買房置產。

前段時間知乎上有個問題很有意思,題主說自己是北京的拆二代,跟女孩子交往的時候會故意瞞著這個身份。

房屋拆遷真的是塞錢,還是大把的塞錢。

再拿地產倒賣來說:

拿我的一個親戚舉例。兩年前70萬貸款買了一套房,前段時間因事迫售,轉手成交170萬。也就是凈賺差價100萬。正常的工薪階級的人,一輩子要多少年才能賺得100萬,但是在房屋買賣上,兩年即可。

我身處安徽合肥濱湖。我媽這些年一直都在吵著要買房,但是我爸從來不願,今年我媽終於死心,再也不吵了。因為去年這邊的地價是7000每平(我媽說的),政策一變,地鐵一開,今年已經18000每平(我百度搜的,但是有同學說這邊已經有3.2萬/平的了),這中間的時間不過半年到一年。

寒門,尤其是現如今的寒門,如果沒有趕上拆遷的大車,是很難在城市立足紮根的,因為房屋的上漲價格遠遠超過了他們的工資水平的上漲,而房屋的資產是一個家庭的最大資產,別人在睡覺的時候,房屋資產在成幾十萬成百萬的上漲,而寒門,在睡覺的時候,可能就工資在成幾百塊的上漲,還不一定趕得上物價水平。

當大頭被確定下來後,個人的努力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顯得很卑微。

我覺得這才是題主真正發出感慨的緣故,是問題的主幹部分。

而枝丫部分才涉及到題主的知識變現能力。

1.真正賺錢能力強的人,其實早已經在不斷的賺錢了,他們在上學的時候就已經在不斷的賺錢了,他們不會說我等到我畢業了我再出來工作再賺錢。

2.讀書絕對不是賺錢最快速、最大量、最有效的方式,讀書是賺錢的最安全的方式。社會並不是搭積木往上的,涉及到各種隱形因素,如果僅僅只是談論賺錢的話,讀書只是讓你能夠走得更安全點而已,因為你在用這些年的時間做賺錢的準備而已。你還沒有真正的開始賺錢。

3.讀書只是賺錢的一條路,實際上賺錢的路有三千六百行,而賺錢的人不止三億六千萬。

4.讀書能賺的錢,都是安全的錢,已經成型的錢,真正能夠使你變成巨富的路,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根本還沒有寫進去教科書。

5.等進了社會上,你就會發現可能個人能力、個人努力加在一起可能佔個人成就的百分之50都不到,因為還有很多的因素是不平衡的,比如一個人的見識、一個人的為人處世方式、一個家庭的兜底能力、一個家庭的隱形資源能力等等,那些出生於不錯家庭的人的能力遠遠超過了出身於寒門的人。

6.新興職業變化太快,擱五年前我是壓根不敢相信,一個網紅可能年薪百萬不止,可能遠遠高於高智商、高知識、一步一步穩紮穩打走過來的博士生。知識水平和賺錢多少,在一部分成正比的時候,另一部分異軍突起,絲毫沒有關係。

以上,社會大頭資產快速上漲+個人變現能力不一才是題主感嘆的最主要原因。

接下去說一點自己的想法。

1.讀書更多的是為了素質教育,讓我們在思想上看到更大更廣闊的世界。從大學到碩士到博士,本身更側重的是一個知識深入的過程,的確伴有賺更多的錢,但可能更是為了在深入自己的領域探索的時候賺更多的錢。也就是你們的存在更多的是為了社會的長久發展,而不是為了賺熱錢,網紅賺錢再多,可能都很難達到你們的成就。

千萬不要懷疑讀博的意義,作為本科畢業的我,非常非常非常羨慕那些能夠一直堅定不移的讀到博士,還沒有被人打敗的你們,你們非常非常非常的了不起。

2.接受不可為之事,儘可能的做可為之舉。耐心。用心。明心。

無論你現在的處境是多麼糟糕,只要你堅持下去,不斷努力,還是會慢慢變好的,生活會不斷上升,這是大局,已經是寒門的人,沒有什麼好失去,你得到的都是成就。一定要沉穩住,不要腦袋一熱,就懷疑自己、懷疑努力、懷疑人生,要好好想想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有什麼問題、什麼可以提高,頂住一切壓力往前走。

最重要也是最可怕的一點是明心,你得知道你的人生,你想追求的是什麼,如果是錢,那麼就好好的追求錢,怎麼賺錢怎麼來,不要不好意思,不要怕惹人非議。

對於寒門,最可怕的一件事是整個人一輩子都以為自己要掙錢,反而從來沒有想過自己來這世界一輩子想要幹什麼,成就什麼。喜歡做什麼就去做什麼做到深入自然有錢作為回報,和,什麼來錢做什麼學什麼專業做什麼職業,這是完全不同的兩條路。兩條路都很不錯,沒有優劣,想好就行。

3.你未來的孩子肯定不會身處寒門的,他有個博士爸爸/媽媽,最少會小康、會有文化、會棒棒的長大。你別害怕。

全文結束。


我母親曾在水果廠做工人,她拿到博士時家裡一貧如洗。90年代曾經有一陣下海做生意的熱潮,而母親卻選擇咬定科研不放鬆,一步一個台階走到今天,終於成為了國內外知名學者。

我如今也讀到博士,縱觀我母親的人生,卻看明白一個道理:在學界,想要獲得擺脫寒門的成功,博士只不過是最基本的起點。我母親從水果廠走到知名學者的這一路,靠得不是博士學歷,而是獲得博士學歷之後這三十年的持之以恆的奮鬥,這中間我也親眼目睹了很多家庭出身比我母親好不知道多少的學者一一「淪陷」,或轉行,或退休,或混日子。比起充斥著一夜暴富神話的商界,學界就是這麼殘酷,沒有任何一個人的成功是僥倖,支撐他們榮譽的磚石是一系列論文,成果,項目,設計,發明,專利,而博士學歷只不過是墊在最下面的一塊。

綜上,我的理解是:若想擺脫寒門,在學界發展可能是最艱苦的路徑,因為在其他領域價值不菲的博士學歷,在學界只不過是走向成功的起點,沒有絲毫比較優勢可言。倘若仍然期待通過在學界發展擺脫寒門,就需要做好打長期戰的心理準備,至少以十年為單位持之以恆的投入和產出,還需要一些運氣來提升能力和平台。但這裡的辯證關係需要澄清:倘若沒有一開始的堅守,運氣來敲門時你就是不在家,而錯過運氣的挫敗感可能又會讓你放棄堅守。因此,這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強者更強,弱者更弱,加上長江後浪推前浪的現實,讓人一刻都不能放鬆。但一旦成功,這條道路所賦予一個人的榮耀和成就感也遠遠超過其他擺脫寒門的路徑。作為子女,我所獲得的最大財富也是我母親對我這一路的教誨,和我對她這一生的見證。


首先,先不說寒門不寒門,也不說別人,先給你一盆冷水,捫心自問,如果你沒讀博士,是不是就比現在更好?

博士沒畢業就還是學生,不應該和已經工作的人比,沒必要也沒法比,博士剛畢業也不要和已經工作很久的人比,畢竟,人生是接力賽不是百米衝刺。

有句話說得好,你學好了計算機電氣軟體工程臨床8年等,你的孩子才能毫無顧忌學中文歷史法律,你的孫子才能放心大膽地學音樂舞蹈等藝術學科。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階級跨越也不是一輩人可以完成的。

一輩一輩的人繁衍生息,很像接力賽,你的前幾棒(可以理解為父輩以上)落後別人太多,到你這一棒跑的快點,跟別人的差距縮小了一點但差距還是很明顯的存在(依然是寒門,只是寒的不是那麼厲害了)。

正常情況下,你的孩子,你孩子,你孩子的孩子等必須都要比別人跑的快一點才能在N棒最終追上他人,跳出寒門。

那麼不正常呢?你成了馬雲劉強東,一下子就可以進入豪門了。

最後,無論是讀大學和讀博士最主要的目的都是讓自己變得更好,跳出寒門也是水到渠成 至於完成階級跨越成為豪門那就需要太多學歷之外的能力了。


繼續努力吧

首先,一定要明確一點,博士是一個職業,而非一個保障

人們對博士往往有兩種極端評價,一種是把博士當做無所不能的成功人士。

博士首先必須啥都行,上能發衛星下能撈海參,中間搬水桶。

而且博士在一些人眼裡約等於成功。

於是這種期待下,如果博士做的不好,就會馬上走入另一種極端,房子沒有,車子沒有,老婆都差點沒找到,讀書讀傻了……

所謂知識改變命運……

博士在承受這些輿論的同時,也受到了影響,對自己有了太多的期待。

所以,你一定要擺正自己的心態,除了領壓歲錢,你就是從事著一份叫做「科研」的工作者,你的名字叫做「科技工作者」。

至於熱愛科學,愛崗敬業,哪一行都不缺。

其次,關於寒門不寒門的問題

寒門,指貧寒微賤的家庭。語出《晉書·劉毅傳》:「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這個社會,作為寒門的對立面,應該是政治地位或者經濟地位。

從事科技工作,本來就不屬於有政治地位或者經濟地位的人。你如果當年是追求這個,那麼你就不應該去讀博。

當然了,現在後悔也來得及啊。

我相信,大部分情況下,能夠經曆本碩博三層篩選的博士,其智商水平應該至少達到了平均實力,或許部分人還會超出平均。

那麼,你去創業啊,去公司工作啊。

或者你去考公務員啊。至少我知道很多地區,招收公務員的時候,博士是優先錄取的,還不用去基層。

但是你捨不得啊,你放不下啊。你也許放不下安穩,放不下那種相對與世無爭的世界,恐懼和人交往,羞於談錢論價。

既然如此,那你還是老老實實的做科研這份有前途的工作吧。

其實,大部分羨慕別人的人,都只是羨慕,因為你放不下的太多了。

三,其實博士還是個不錯的職業。

雖然目前困頓,但是作為博士,咱要看基本面對不?做青椒是苦,問題是哪個行業初入門不苦?只要你咬牙撐下去,幾年後有了職稱,那就要好一些,雖然依然很苦,但至少經濟問題不應該成為大問題了。

你看一下統計數據,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 有6個省份的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了3萬大關。其中上海和北京兩大直轄市均突破5萬大關,上海以54305元位居榜首,北京以52530元緊隨其後。

一個博士,你的工資比這個人均高很多吧?

北京52530,在北京,博士年薪10萬應該沒有任何壓力吧?

你要記住,你比大部分工作人員,晚了5-8年進入工作,你指望你一畢業就甩別人一條街,那不現實。

老闆,教授,處長之類的,畢竟是少數啊。

要調整好心態啊


看了一眼題主的自問自答,對於有些人到他這個情況,我會說是一不小心手滑時運不濟,對於這個題主,我只想說是100%完全自己的問題。

你要是沒讀過博士,你覺得博士都差不多+讀了博士autowin,我還可以理解,畢竟大部分人對自己不在的群體都是概括化做成一個stereotype來認知。

你都讀了博士了還這麼個認知法,我很難想像一個信息搜集歸納整理能力在這個水平的人能好好搜集文獻好好思考問題。

博士和博士當然是不一樣的,土博和洋博,top博和野雞博,生化博和cs博,大牛博和菜博,這個中差距可能比很多人不讀博都大。而在一個大部分人都不是博士並且不了解這些的地方通過把自己的問題歸納給博士,通過和大眾認知的反差來吸引注意力,進而自我安慰,只能說題主成功地加深了我對他這類博士的一般歸納印象。

這種時候需要一句電子競技名言:

菜是原罪


選擇有時比努力更重要,選擇完了就別抱怨。

文史類專業本來就不是創造財富的,讀博士前題主應該就知道這件事。

所以,求仁得仁。

想脫貧,試試金融類、工科類、管理類博士,謝謝。

PS:我也是純正文史專業,實在是看夠了讀都讀了,又在抱怨賺不到錢的文科狗,想賺錢去商科謝謝。


@Jessica 說的很勵志,不過我覺得讀了博士也經常是一眼能夠看到三十年後的生活^_^ 讀paper,寫paper,開會講課帶學生——其實說白了,是不是一眼能看到三十年後,主要是看人的眼界和願不願意折騰以及嘗試的心態,和學位關係不太大。

直面題主的問題,我就用題主想說的世俗標準來判斷「寒門」和「豪門」吧,就是有錢或有權我們稱之為豪門,反之則稱之為寒門,我想題主就是這個意思吧?

會有『我讀了這麼多書為什麼孩子依然可能身處寒門』這種想法,始作俑者是宋真宗,『勸學詩』對人的誤導太嚴重: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書中真有這麼多東西么?樓主可能是以古代的進士自詡了。話說古代的進士自然是人中龍鳳了,進士的第一名,我們都知道是狀元,狀元能怎麼樣呢?很多京劇裡面倒是有窮書生考上狀元之後宣麻拜相的情節,可惜這不是現實——就拿宋朝來說,狀元榜眼這種一般也就給個七品,約副廳級調研員,一般進士八品乃至九品,大約相當於現在的主任科員,有些四甲五甲連這個都沒有,甚至還要等。雖說吃了皇糧,但是遠遠算不上豪門。

所以古代進士及第之後,即便是在讀書人地位相對較高的宋朝,都不能稱得上豪門,何況今日?再說……還有更重要的一個問題,博士是不是等於進士?

古代沒有現代這麼多元化,沒有太多的社會階層流動的方法,所以想振興家族一般就是靠科舉。宋朝進士很少,不按照宋朝算,拿人口最多的清朝來說,清朝經過康乾盛世之後,大約4億人,我們都按照多了算,每年平均產生100多個進士,2萬多秀才。現在中國大約14億人,按照比例,我們就算一年「應該」產生700多個進士,8萬個秀才,這個秀才的數字基本上和博士招生計劃持平……

所以基本上博士的稀缺度等於秀才,離進士差的有點遠,並且在含金量上,可能博士還比秀才差一點,為什麼呢?因為在古代,秀才——舉人——進士 這個階梯幾乎是唯一的從寒門走向豪門的途徑,秀才作為第一環節少有替代,但是現在博士顯然不是唯一的途徑,只能說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中的一條道路,是不是最有效的還非常有爭議,所以業界會吸引走至少相當的一部分非常優秀的人才,直接導致博士的競爭並沒有古代那麼激烈。

古代的秀才日子還是比較保險的,識文斷字,開私塾為生也不會餓死,實在不行到街上去給人寫字,代寫書信,也能過下去,儘管單靠一個秀才學歷大富大貴很少,但是說要窮困潦倒也不多。基本上也和現在的博士比較接近。

但是秀才一般不會說:『我都考上秀才了,我發現未來的孩子依然有可能身處寒門,我該怎麼辦』,秀才一般是會有點『聖人門徒』的清高(這點和博士也比較像)和見官不跪的特權,但是不會把自己和豪門聯繫起來。即便是在明清,也只有到了舉人這一級才勉強可能會有這個覺悟,自己的孩子可能以後會繼承家業當鄉紳——當然,要是有人說漢朝的秀才那就抬杠了,漢朝舉薦制下,秀才金貴無比:州舉秀才,郡舉孝廉,一般一個州,一個郡就一兩個名額,比後來的進士都值錢多了。只有科舉制實行之後,才有點比較的意義。

潑了冷水,接下來說點高興的事情,雖然稀缺度類似,話說當今博士的待遇可比秀才好多了,博士研究生畢業之後要從政,正科級待遇是有的,優秀的博士甚至可以給到副處級。在高級機關(中央部委,省廳)干幾年之後,可以外放到地方掛職當副縣長,副處長——也就是縣丞,縣尉之流。

這幾乎是宋朝四甲進士和清朝同進士出身的待遇。但是在當代,只要博士畢業就可以享受了,雖然是託了當今世界多元化上升通道的福,但是這麼一來,是不是覺得博士的身份還挺有用處的?加之在基層的博士學位的縣令縣丞目前還不多,其他條件相同的時候,博士學位還是有優勢的。博士畢業從政之後,大概能有三十年宦海沉浮到退休,咱們就不提宣麻拜相或者執掌封疆這種高難度的事情了,就說如果退休前能夠干到比自己的起點高兩級的實權副廳,就已經是響噹噹的道台,臬台或者同知了,正規的高級幹部,豪門不豪門不好講,但是肯定不會覺得自己寒門了吧?當然越往高處走,學位這種證書式的東西能起的作用越小,大部分還是要靠自己。

從古至今,會讀書,讀到底都只是提供了一個從寒門到豪門轉變的可能性。不同的是,在古代,這是不多的可能性之一,在現代,是很多的可能性之一。所以讀完博士發現依然是寒門,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么?事情從來都是在人為,從來沒有一個考試或者證書是拿到了,考過了就讓人自動變身的,秀才不能,舉人不能,進士也不能,當今的博士也一樣。


我補充下我觀察身邊國外的博士的想法。

事例1: 我的一位英國博士朋友,本科是學經濟的,博士換到土木工程,我問為什麼?他說興趣啊,因為從小有個夢想,想深入探索倫敦複雜的地鐵隧道結構,有機會還想做個地鐵司機,多奇妙。我當時特別俗,心理就想:博士畢業當個火車司機?但沒有直接問,於是說,那收入可好啊?他遲疑了下,(估計是重來沒考慮過收入問題),輕描淡寫的說:should be fine。簡直視金錢如糞土啊。他平時研究也挺努力,畢竟心裡有夢想,不過也參加各種活動,生活和工作平衡的很好,整個人精神面貌很好。

事例2: 我的一位伊朗博士朋友,從本科到研究生一直有母親陪讀照顧,博士階段才自己生活。我非常疑惑,感覺他非常聰明,照顧自己總沒有問題吧。他後來告訴我說是集中一切時間去學習,於是這哥們一路名校,各種獎學金拿到手軟。博士期間也是天天加班,一天就一頓大餐(高熱量的食物,比如kfc那種),沒有周六周末,別說談女朋友了,有女性朋友都難。我就納了悶了,沒必要吧,生活、工作總要平衡嘛。他後來和我一次長聊中,他說因為自己的國家政治太亂了,沒法回去,自己的後代要想好好生活,如果在伊朗,還是得重複他的艱苦學習過程才能有所拔尖,他是非常不願意看到。

以上兩個簡單例子截然不同,第一個例子是說讀博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不談後代的生活,生活豐富多彩。這在發達國家的高福利下,一般老百姓的確可行;第二個例子是考慮自己和後代的實際生活而努力學習,自己的前半生就會活的很累。這是發展中國家普通老百姓的命運。

回到今天回答的題目,如果自己是來自寒門,是否該擔心後代還是寒門?我想分享的是,不要擔心不可預測的未來,但要有所提前規劃和行動,像第二個例子中的朋友那樣堅定地做下去。此外,讀到博士了,除了掌握研究能力之外,也要提高其他的綜合能力,讓未來擇業時有比較大的選擇度。當然,在起步選專業時要注意行業。總之,沒有解決體面的生活,所謂高水平研究就是扯淡了。


讀博只是個開始。


但讀博也是個很好的開始,至少你掌握了一項比較牛逼的專業技能。


但要想過好生活,你必須成為一個行走的百科全書,掌握一項可以謀生的專業技能只是基礎。政治要懂一點,經濟要懂一點,歷史要懂一點等等。


為什麼?因為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這個世界和社會,包括人類自身的運行和發展都是有規律可循的。並且這個規律是客觀存在,只能發現並加以利用,是無法改變和被創造的。


如果你的專業技能和這些規律結合,發揮出巨大的作用,你則根本不可能碌碌無為,將來的孩子依然身處寒門。


如果你的專業技能無法和這些規律結合,只知道一味地死讀書,讀了也不知道怎麼用,你則很可能一輩子碌碌無為,未來的孩子依然身處處寒門。


我說幾條和這個問題有關的規律吧。


第一條,讀博的專業是不是你喜歡的專業?


人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就會內耗。這是個很簡單的心理規律,然而大多數人居然是不知道並且不承認的。


讀博是個很耗人的事情。花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去做一件不喜歡的事情,那是極大的浪費。並且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就算做成功了,在這裡就是終於博士畢業了,也是耗費了大量的心理能量從而造成了心理不健康的狀態。比如會產生消極思維,覺得讀博無用;或者哪怕名校畢業,獲得了很多人的羨慕,也找不到開心的感覺,好像讀了個假博,所謂的「空心症」等等。


而一個人能夠找到自己,發現適合自己的行業,是需要通過和社會的不斷互動,獲得反饋來實現的。人很難憑空找到自己。


但很多人會一口氣讀到博士,那麼在選專業的時候就和撞大運一樣,在參考資料極其有限,既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不了解社會現實的情況下,就選好專業開始「吭哧吭哧」地學了。讀完大概率會一臉茫然,不知道自己這麼努力的意義是什麼。因為撞大運的情況下,運氣很好的概率真的不高啊!


還有一點就是現行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主流觀點就是不要做自己。做自己是一件很可怕,會餓死的事情。只有家庭富裕沒有生活壓力的人,才有條件做自己。


其實這反而是造成很多人無法突破階層,獲得成功的虛假法則。越是處於底層,這種虛假法則越多,人被這些扭曲的認知所束縛,越是無法爬升階層,打破惡性循環,最終還是會落入被剪羊毛的悲慘境地。


題主提出這樣的問題,大約是潛意識裡已經覺察到這一點,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再落入這樣的惡性循環了吧。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技能和天生慾望,並且二者是統一的。做自己就是發揮自己的天賦技能,實現自己的天生慾望。這是一件很快樂且沒有內耗的事情。


這裡有幾個虛假法則我需要提一下。


一,並不是要很優秀,天賦異稟的才叫天賦技能。


每個孩子基本都會有自己的天賦技能,並不是要多突出,而是讓你掌握某一種生活技能比別人更快更好。當然,也有天賦技能特別優秀,出類拔萃的,那真是老天爺賞飯吃。但你自己並不能決定這一點,你的父母更加不能。這是隨機的,大自然給你的。


二,天賦技能並不就指某一個行業,甚至某一件事。


天賦技能是自然法則的事兒,和人類法則關係不大。行業是人類法則的事兒,所以天賦技能是不可能專門對應某一個行業,甚至某個行業里的特定工種的。堅持做自己,你同樣可以做很多事情。


比如有的人高度敏感,具備深廣的共情能力,這時候你可以做心理醫生、作家、公關、銷售、人事、老師、經紀人......一切和人際交往有關的工作。行業的劃分並不是絕對正確的,有時候甚至是錯誤的,所以它一直在變化,現在還出現了跨界。你只要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內選擇一個行業,或者行業組合就行了。天賦技能因為是自然法則的東西,所以它是比較大和廣,璞玉渾金的,好好打磨可能適合好幾個行業。


但經常會有人用一個堅持要當歌手或者畫家最後窮困潦倒的故事來給你洗腦,告訴你做自己是不可行的。


而其實做自己是可以從事很多行業的,那麼多行業里總有一個是普通行業或者朝陽行業,足夠你謀生甚至發達的。


做自己有兩個最大的好處:


第一,因為是你的天賦技能,你上手總歸是要比別人快一點,做起來總歸是要比別人好一點。總結起來就是競爭力總歸是天生就比別人強一點的。


第二,因為是你的天生慾望,你做起來就會開心,會自發地願意去做,不需要耗費心理能量強迫自己去做。這樣你就會具備自發的,健康的,穩定的並且可持續的動力。


千萬別小看這兩點,這是兩個極大的,本質上的優勢!


在金錢、人脈和資源都拼不過人家的時候,再放棄自己的優勢,你還能拿什麼去和別人競爭呢?


所以,假如讀博讀的是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專業,那真的是巨大的浪費!


其實,假如讀博讀的是自己喜歡的專業,根本不會問出這樣的問題吧。自己就會很充實很快樂,碰到問題也很樂於去解決,在人生的道路上特別堅定,過五關斬六將,直至取得最終的成功,像某位答主的媽媽那樣!


第二條,人生規劃的問題。


經濟的發展是有規律的,像波浪一樣起起伏伏。我國的經濟同樣如此,不過多了一點政治因素。這就是為什麼我說要想過好生活需要去了解一點點經濟,一點點政治。


做人要有大局觀,因為這個世界真的是存在大勢的,憑你的小小的力量根本無法去左右大勢,只是螳臂擋車。


在經濟飛速發展,也就是從谷底到波峰的過程中,去賺錢啊,去尋找自己啊!因為這個時候賺錢相對容易,會出現很多朝陽行業,湧出一堆風口,是賺錢和改變階層的最佳時機。俗話說的,站在風口上,連豬也會飛。這也是很多沒什麼文憑的人突然跑到你前面去的原因之一。


在從波峰下來,到谷底到過程中,拿著賺到的錢,去讀書啊,去旅遊啊,去給自己充電啊!因為這個過程中,如果不賣掉不良資產和負債,收縮產業,很可能隨著經濟上升賺到的錢又會隨著經濟滑落而失去。其實這時候很多沒文憑沒頭腦的人同樣會返貧的。


注意,我並不反智,我不反對讀博。相反,我是鼓勵學習的。我只是說,最好隨著大勢安排自己的學習計劃。在經濟好的時候,去賺錢並尋找自己。在經濟不好的時候去讀書,充實自己。這樣,不但能賺到錢,還能保住自己的錢,並且能認清自己,不至於讀個不喜歡的專業,並且經過社會的洗禮,能更好地認清自己的優缺點,讀書的時候更有方向性,更有動力!


人的一生,會面對好幾次經濟起伏!其實每一次都是機會!在正確的時段做正確的事。生活肯定會越過越好的。這樣,你也根本就不會羨慕那些因為站在風口而賺到了錢的低學歷者,也不會相信什麼讀書無用論。


規劃好人生,拿著錢盡情地去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這時候你根本不會有讀博無用的哀嘆,只會有學習的快樂,學習真的能讓人產生最大的樂趣!人生至樂,莫過於此!


舉個例子,前幾年,不論什麼原因,經濟確實是有一段高速發展的,那時候如果出來賺錢、買房,很多人都搭上了這趟經濟發展的動車。而如果在這個階段選擇的是讀研再讀博,等讀出來的時候,只能望房價興嘆了。


其實好多話我不敢講,我只能說,我自己現在開始到處旅遊,增廣見聞,給自己充電了。錢用掉才是自己的,用在提升自己上永遠不會錯。我也開始勸身邊的一些低學歷朋友,準備蟄伏,拿錢去讀研讀博了。


在經濟低谷的時候充電,等經濟好轉的時候,電量滿滿地出來,又是一番新天地!


而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學習,在經濟低谷的時候畢業,那真的是想不消極也不行啊!


其實有的人是運氣好被動地站在了風口上,在風停了的時候依然會掉下來的。


但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你可以去了解、學習這些情況,並且去進行預判,進行主動選擇。比如韓國和日本其實都發生過在經濟大發展的時候房價暴漲的情況,去了解它們當時的情況就能對我國的房價進行很好的預判。這就是我說的為什麼要去了解一點點歷史。


當然,想判斷出時間節點是很難的。我從來判斷不出,但判斷大勢卻並不是什麼很難的事情。因為當事情已經發生,那就很明顯了。舉個例子,當牛市已經來了的時候,其實大家都會知道。這時候進去,賺到差不多了就出來。不要強求一定要在大家都沒發現的時候發現端倪,見微知著真的很難。也不要強求一定要在最高點出來,能判斷出最高點的,那都不是人,是神了吧!


我的觀點是魚頭、魚尾我都不要,因為我對經濟的了解實在是有限,根本無法判斷出時間節點,我只要個魚身。我進去晚一點,出來早一點即可。不貪心,很耐心,就行了!其實魚身已經足夠改變生活了,真的!


我就只對經濟了解那麼一點點,然後順應著經濟大勢安排自己的人生計劃。所以雖然因為抑鬱症失去了很多社會功能,但依然攢下一筆錢可以週遊世界了。充實自己,期待對世界了解更多,掌握更多的規律,從而更好地指導我自己的人生。


然後我現在耐心等待新一輪的經濟更替,新的機會。

第三條,科研理論和實際應用之間還是有很大一段距離的。


而賺錢和實際應用比較接近。最終能賺到大錢的,都是跨越了這漫長的距離的。有很多例子啊,真正能研究出產品的,最終都賺了大錢了。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其實本質上也就是一份普通的工作而已。最終還是拼工作能力的。而工作能力和學歷並不直接掛鉤,甚至連知識面和專業技能和學歷也不是直接掛鉤的。


所以,又回到最初的原話,博士畢業,只是個開始!你的孩子是不是依然身處寒門,取決於你後續的努力!


我發現其實所有答案都沒有回答題主真正的問題,就是他該怎麼辦?


在讀完博士發現並沒有想像中的優勢的時候,該怎麼辦?


我來告訴你怎麼辦!又輸出了一個有效答案,我的都是自帶解決方法的高效答案啊!


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


讀博有一個最大的好處,你具備了經過專業訓練的信息檢索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等!你擁有遠超其他人的學習能力!


第一條,現在有跨界!


把你的博士專業和你的天賦技能結合起來。文理分科,學科劃分,本來就是個不嚴謹的懶惰行為。所以會出現深化的兩個方向的分支,第一是學科細分;第二是學科組合,即跨界。


既然能讀完博士,智商就不會低,又經過專業的思維訓練,學習能力就會很強。再加上天賦技能本來就有優勢,去掌握自己的天賦技能,然後和博士專業組合跨界。你基本就能成為無人能敵的江湖高手了!


舉個朋友的例子。一直在讀書,讀到生物學博士,然後開始困惑人生。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生物狗找工作賺錢難。然後她又發現自己並不喜歡且不擅長做科研,而且科研界藏龍卧虎,出頭太難了!於是我們在一次次的討論和實踐中,發現她其實最喜歡的是做生意,做生意就很開心,還挺有天賦。家裡都是做生意的,可能還有遺傳的原因。她閑暇時候幫著她姐姐做生意就特別開心。


於是我們就決定往做生意這條路上去發展,可以做和生物學有關的生意。


下一步就是選擇什麼樣的環境創業?現在經濟處於哪個階段,適不適合創業?


這就到了第二條了,根據經濟起伏規劃人生。


經濟情況適合就起步,不適合就暫時找份工作,蟄伏起來。觀察觀察企業的運行,積累積累經驗和閱歷。自己也主動去了解做生意的知識。


當你有了做自己喜愛的事情的盼頭和找到了路子,你就會心裡比較踏實,然後也有動力去做。


現在她很耐心地在上班,自我學習。等待適合創業的經濟局勢來臨的同時努力地做著準備活動。機會青睞有準備的人。


其實到這裡也包含了解決第三條的方法,就是後續的自我完善和能力發展。


其實博士的眼界、頭腦和思維方式真的會讓你在後續發展上比別人更快、更好。將來能夠發展到哪一步,孩子依然身處寒門,還是帶著孩子跨越階層,真的取決於自己的努力。


再舉個例子。


假如你發現自己的天賦技能是寫作。而你讀了其它專業讀到了博士。那麼,把你的天賦技能撿起來,你可以寫很多這個專業的科普文,向普通人普及你的專業知識。還有什麼比做個知識傳播者更快樂,更能得到精神滿足和愉悅的事情呢?


甚至,具備專業知識能夠成為你的寫作的一大亮點。你的作品會比別人的更獨特更有深度!我最愛的Bones,她的小說多麼厲害!


而且現在網路這麼發達,寫東西基本是零成本的,還沒有做生意那麼難,需要前期投入,對經濟的依賴性沒有那麼大,不論高潮低谷都可以做起來。只不過假如經濟處於低谷或者前期發展的時候不要考慮收益。反正也不需要辭職干啊,先當個愛好發展好了。


再或者,你的天賦技能是化學,而你的專業是歷史,那就去研究歷史進程中的化學發展吧,想一想都很精彩呢!


大家根據自己的專業和天賦技能自己想辦法結合吧,總會有辦法的!


最後,人的一生會面對好幾個經濟起伏。你面前的困境絕對不可能是你一生的困境。你現在面臨的經濟狀況,可能幾年之後就會發生很大的改變!


所以,就算你失去了一個波段,也不要緊,後面還有機會。也不用眼紅別人,人生同樣是起起伏伏的!羨慕別人的上升階段根本沒有意義,也許他只是抓住了一個上升波段,但不知道放手,又隨之下滑了呢?十年之後,你知道社會會發展成什麼樣嗎?他會是什麼樣嗎?你自己會是什麼樣嗎?


在低谷的時候好好蟄伏,好好學習,因為就算在專業技能上你已是博士,在人生這門學科里,你可能還處於初階。努力把自己變成一部行走的百科全書,好好規劃人生,趴在樹叢里耐心地等待,發現機會就主動出擊。


當你耐心地等到了上升階段的時候,不要猶豫,衝進朝陽行業,跳上屬於自己的風口。行業是可以自由組合的,專業和行業也不是完全掛鉤的,同一個專業面對的不同行業,可能有的是朝陽行業,有的是夕陽行業,選擇朝陽行業和風口即可。


當你掌握了這些發展規律和生活技能,再有博士學歷的加成,依然身處寒門的可能性會大大降低!我覺得題主應該就是看到很多人抓住了這次的上升波段而自己因為學習沒有抓住,或者專業並不是自己很喜歡的事情而產生的消極和困惑吧!不甘心蟄伏,又抗不過大勢!不懂得蟄伏起來為下一次機會做準備,只會痛苦地焦慮!


請抬起頭來認真地看看這個世界吧,看得深一點,廣一點。從整個世界這個大的空間範圍,和超過了十年至少達到一個人的一生這樣大的時間範圍來看!你就不會再困惑與這些問題了!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是絕對錯誤的!對世界、對社會等的了解,對事物發展規律的了解是極其重要的。這些決定了你能否發揮自己的專業技能,能否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好的生活!

我其實只是來收拾電腦的,放到包里,要出去旅遊。可是不知為何鬼使神差跑來回答了這個問題,好奇怪!

我要繼續去收我的東西,準備出發了!老是干著干著這件事就干到別的事上去了,這個毛病怎麼破!笑哭!


家裡是在冀北的一個農村,沒有暖氣,北方的深冬總是異常的冷,冷的讓你無法停滯,只能不停思考,思考著我近9年的本碩博生涯。

思考起源於對一個許久不聯繫的老友,或者說是沒有臉面聯繫的一個老友。我們姑且稱他叫做韓,農村早已不想書里說的那麼淳樸,金錢成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槓桿,韓在天平的另一端高高翹起,他已經在北京有兩套房,有妻有子,他是做房地產銷售的;我在天平的這一端身處低谷,我現在只要一篇僅僅讓我畢業的5點幾分文章,這是我奮鬥四年多的結果,我是一個985高校碩博連讀的博士。

我們曾經都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但高考卻都不得力,我進入一個普通的211,他是一個普通的二本學校的學生,我比他優秀;在大學裡,我參加多項活動,是黨員、是班長、是年級長、拿過無數多的榮譽,他就僅僅選過一次學生會的幹事,還失敗了,我比他優秀;我大學四年的成績穩居年級top10,拿過兩次國家勵志,他的成績剛剛夠不掛科,我比他優秀;我決心研究生一定要上一個985,找一個厲害的老師,憑藉我大學時期出色的表現,我保研成功,成為一名985高校的研究生,他不夠保研資格,考研卻也失利,只能無奈找工作,還是我優秀;我相信我會一直優秀下去,以後,將來,一輩子,我相信只要是努力,拚命,我就一定可以過上我想要的生活,在城市裡有房有車,讓我的孩子不再像我小時候一樣,那麼貧瘠。

故事竟然離奇的反轉,我想要的一切,小韓卻在三年內實現啦,我上研一的那個春節,小韓沒有回來,只聽家裡人提起他在北京工作,好像是買房,那時候村裡人也都在說,大學四年白讀了,做一個高中生都可以做的營生,而我卻還是村裡人的榜樣;研二春節的時候,小韓回來啦,我們在一塊吃飯,喝酒,提起工作,提起工資,他笑著說能夠生活,而我則依然沉浸在自己的烏邦托里,和他高談闊論,轉博,發文章;研二下,我如願轉博,老闆對我很器重,我的未來似乎一片光明,博一上學期,我本來想著我做了一年多的探索性課題應該會開花結果,結果卻是讓人失望,近兩年的工作還是一無所獲,春節臨離開的時候,那次組會,老闆第一次提到了換課題的問題,而這一年,小韓在北京買了自己的房和車,他也結婚啦。

此後的兩年,我一直避諱提小韓,可是耳邊卻不住的想起一個個致富的故事,這個人在市裡買了房,這個人在北京買了房,這個人在天津買了房,他們都是我的小學同學,這群人中最高的學歷是本科,而大多數人都是高中畢業,他們拿著八九千、一萬多、兩萬多的工作再一步步實現自己的夢想,而我卻依舊拿著國家給的1500的補助,學校給的幾百的補助在生活的邊緣徘徊,生活只是活著,我今年29,馬上就30而立,我是一名博士。

忽然想到和我同一級的碩士,他叫李,我們是一個宿舍的,他的科研能力比我強,碩士期間就已經兩篇SCI,每個人都想著他會讀博,結果,他選擇了作一名醫藥代表。畢業的時候,我和他長談,我說你讀個博士,將來待遇會好,也有機會留到高校工作,為什麼不呢?他說我如果讀博士就已經30啦,我還要忍受3年為自己衣食擔憂的生活,拿著不到2000的工資,我不想過這種日子,再也不想啦,那一夜,我們都哭啦。

年前投了幾份高校簡歷,全都被「客氣」的拒絕啦,文章不是一區,分數不高,留高校無異於痴人說夢,而去企業依舊是不停的瓶瓶罐罐,工資也勉強養家糊口,在城市生活的理想離我越來越遠。幾個博士聚會,卻對我羨慕不已,說你這能夠按時畢業已是萬幸,哥幾個畢業還遙遙無期。。。。。

多年以後,我的孩子會不會仰望著星空,心中暗暗發誓,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擺脫寒門,那時候,自己的經歷,不知道是教材,還是笑話。

-----分割線------------

沒有想到自己的回答有些許人關注,再講一個春節時候的故事,故事是一面稜鏡,不同的角度也許有不同的風景。

還是俗套的相親,還是漫天的彩禮,主人公是我的表弟,小我十歲,過年後20,舅舅家條件在農村屬於中上,兩個兒子,小表弟人長得帥氣,舅舅舅媽正在中年,年富力強,家中寬裕,在農村相親的市場中不處於劣勢,只是有一點點問題,表弟在緊張的時候說話有些磕巴,這一點點問題在相親的時候被無限放大,確實,就像買白菜一樣,有那麼多完美的白菜,人們怎麼會挑皮上有一點點泥漬的呢,雖然這泥漬無關口感,卻也畢竟瑕疵。

表弟找我喝酒,酒能開人心扉,話越聊越多。表弟說真羨慕你們上學的,有學歷,有知識,還有愛情,然後就能結婚。我說你這句話有三處錯誤:1.有學歷並不等於有知識。2.有學歷並不等於有愛情。3.愛情和結婚是兩碼事。

表弟不懂,我說我和你解釋最後一條,我說你和你之前自由戀愛的女朋友相愛不,表弟說,挺好的,我們都挺願意的。我說那結婚了嗎?他說沒有。我說所以愛情和結婚是兩碼事。表弟說,你們這種高學歷的肯定會不一樣。

有什麼不一樣?你我都需要結婚,結婚的標準都是需要有房,有自己的經濟基礎,你我都需要買房,只不過家人將自己的積蓄直接給你買了房,而我的家人將資金給我做了十幾年的教育投資,等我買房時,他們已經貧貧如洗,只能靠完自己的努力來買房,你有房的年齡是二十歲,我有房的年齡是三十五歲。你我都需要工作,只是你的工作可能更多依靠體力,而我的可能更多依靠腦力,別人經常說我做的腦力工作你做不了,其實你做的體力工作,我可能也做不了。你我都需要靠工資來養活自己,只是可能你的工資低,我的工資高,相同的一點卻是我的工資在大城市裡僅僅夠養活自己,你的工資在小縣城裡也可以過上你想要的生活。

可是我們之間的區別究竟在哪裡?可能在子女的教育,我會讓以後的孩子多看書,而你更注重生活的實際;可能在生活的方式,也許我會注重生活的質量,而你更關注的是溫飽的問題;也許在精神的經濟,我會有個自己精神上的烏托邦,讓自己逃避,而你只有一個固體的建築,讓自己躲避風雨。

有一點是相同的,我們都沒有情懷,也無法被別人銘記,我的情懷已經被現實剝離,只留下活著的痕迹,我只是一個博士,是的,正如你只是個廚師!

生活與活著是兩碼事,畢業後,我還是選擇不了自己想要的生活,那就積極的活著,認真地完成社會交給的責任,就像寫一篇paper,投不了top,那就讓文章的句子儘可能優美吧!!!

---------二更---------

看到這個話題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有些惶恐,這次不講故事,只是談談對一些觀點的看法

教育和學歷究竟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多麼大的改變?

個人感覺教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教育就是讓我們識字說話,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現在或許應該將高中包括在內,稱作十二年基礎教育);第二階段的教育也就是高中和大學的階段,這一階段的教育教會人的適應所處社會的技能,掌握謀生的本領,可以適應大部分的工作;第三階段就是對一個領域內的研究,也就是突破人類知識的極限點,也就是博士的階段。

那麼碩士處於哪一階段呢?碩士處於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的過渡,隨著社會的發展,碩士階段應該穩定於第二階段,也就是說碩士階段的教育漸漸和本科階段教育融為一體,是掌握技能和謀生本領的階段。

如果出生於一般家庭,對科研沒有特彆強烈的情懷,那麼就請讀完本科和碩士,不要去讀博士。

為什麼不要讀博士?1.畢業越來越難,這是一個趨勢,博士寬進窄出,萬一畢業困難就比較尷尬。 2.就業面變窄,博士畢業有沒有換行去做銷售的,去買房,去做一項自己沒有接觸過的領域的?有,但不多,畢竟大多數人都不喜歡改變,而是喜歡按照設定好的程序前行,而你設定前進的程序,極有可能與財富無緣。

教育肯定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改變,但是就像拋物線一樣,本科和碩士的性價比是最高的,博士的性價比會低(各種數據不一一列舉,請度娘)

暫時寫到這裡,有心再更


有碗老雞湯:社會地位明明是幾代人的接力賽,你非要想像成靠一次高考或是一段求學生涯就能決定的百米衝刺。

你的父母是普通的市民農民家庭,家庭對你的成才發揮的作用比較有限。你現在是博士,你孩子將來成才,你就可以給他提供很多幫助,他就可以再向前一步。以此類推,過上幾代人,你是……寒門裡比較靠上的精英階層了。至於當統治階層,這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如今,基礎教育正在不斷的劣化,變成安慰劑。雙職工育兒的成本不斷增加,不少家庭甚至只得選擇宗教背景的託管班。下一代的寒門子弟成才的機會更加渺茫,你是博士,你最懂念書和考試,這就是你子女的最大優勢。

掌握成才的方法比掌握現實的資源更實惠,這有一個例子:

山東泰安1·4襲警事件_百度百科

兩個悍匪,是離休後住干休所的老幹部的後代,所以掌握著豐富的槍械知識和軍事知識,自製了火器,犯下大案。在知乎一些沒見識的小市民的想像里,這是X二代的出身啊?成天騎在他們頭上作威作福的,怎麼就落草了?其實,這種猛烈的階層滑落在干休所里很常見。老革命從草根到高幹雖然是用命換來的,但是他們一步登天,對社會的運轉和規律往往缺少認識。干休所家庭經常可以看到不重視子女教育的情況,由於生活條件優越,干休所子弟在選擇人生道路的時候經常表現出草率和愚蠢。所以,很多X二代最多是在有父蔭的時候沒插隊下鄉,進了供銷社、物資公司、百貨大樓這種當時看著很優越的單位,然後溫水煮青蛙不思進取的過上幾十年,在老子早就失去影響力的時候成了下崗工人。很多革乾子弟就是這樣一代人從人人羨慕的大院子弟回到了社會的中下層,會學父輩持槍造反並不奇怪,然而時代已經變了。

看完極端案例再看你。你一個博士,在幫助子女成長方面比社會其他成員都有優勢,將來你的子女可以更省力的取得你的成就甚至超越你,這個優勢世代相傳,漸漸的你的後代在社會中的位置就好看了。你現在辛苦的成為了寒門子弟中最有知識優勢的一批,將來你的子弟還會比同階層的其他後代更有優勢。記住你跑的幾代人的接力賽,不是百米衝刺,切不可早早掉以輕心。


不生。

下一題。


咱們能先把寒門的定義討論一下不?

你們天天階層固化、寒門不出貴子,搞得我心很慌啊,我本來以為豐衣足食挺開心的,現在天天被網上鬧得感覺自己好像解放以前被封建地主糊弄的農民似的。


你把問題看淺了,而且看短了,未來知識學歷會越來越重要,如果能保證你孩子還能高學歷,你孫子還是,未來是不可能再居於寒門。

現代對知識文化的要求會越來越高,會慢慢形成一個壁壘,過去那種小學沒畢業去下海成巨富的日子基本不會再有,各種投機的機會也會也來越少,最後拼的就是能力,而能力是構建在知識文化上的。

我見過不少當年投機發富的爆發戶,也就是說的那些土老闆,曾經風光一時,然而實際上到現在能快樂日子的沒幾個,不少負債纍纍,他們錢怎麼沒的?運氣不好?

這世上哪裡來那麼多偶然,其實就是被人給忽悠了,於是錢被人給洗走了,手法之多樣防不勝防,儘管有知識的同樣會被忽悠,但是被忽悠率會明顯降低許多。

僅僅憑這一點,以後學歷高的人群就普遍不會混的差,而且從幾代人看,沒有知識文化做底子的家族,富也難超過三代,跟那些幾百年一直還是興旺的家族是沒法比的。

近些年不少人通過投機房地產也賺了不少,也催生大量土豪出來,其實過上30年看吧,這類大部分人的日子,不見得過的比你好。

最終建議便是:謀不了一時,便去謀一世,謀不了一世,便去謀數世。


用家裡老爺子來舉例子,四川農村出來,80年代考了三年上的川大(慚愧啊,最後我成校友了。)現在北京站住腳了,沒大富大貴。這就不叫跨越?我不用跟他那時候一樣,都20多了家裡還是泥房子,不用擔心吃飯。能多多少少選去做什麼,我有什麼不知足的?

說實話,博士不一定真的能一下讓你多衣食無憂。老爺子開始混的可以了也是30多了。而且我小時候,他一樣看書考證,最後沒出多大名,起碼也算得一個小專家了。題主,我覺得,這個世界上真正的寒門和豪門真的很少。但是努力了,起碼我們可以做一個安安心心的普通人。


題主你焦慮,大約因為你現在還沒有一個孩子吧。

所以,你對未來孩子身處寒門的焦慮,就好像你焦慮讀到了博士,你還是住不了豪宅,用不起愛馬仕,年入過不了百萬一樣。

這種焦慮既缺少了點做博士的覺悟,也少了點做父母的覺悟呢。

1,

大部分人讀書是懵懵懂懂,被社會和教育體系推著考大學,被競爭和壓力逼著升學,又在和同輩的比較中尋求未來的出路。

但是讀到了博士,對於你為什麼要選擇讀博而不是去賺錢,你至少有過兩次機會進行過深入的思考了。一次是在本科畢業的時候,一次是在研究生畢業的時候。

如果說高考的時候憋著勁努力考一個好大學,是競爭壓力使然,是為了尋求人生的安全感。那麼一個名校本科畢業的背景就已經足夠給你一個好的去賺錢的起點了。

為什麼要讀研究生?

除了升學慣性使然,或者單純追求學歷。你在衡量過讀研和工作的成本之後,心底至少有過那麼一點,對知識的好奇吧?

這一點點好奇,撫慰了你選擇讀研的時候那一點害怕讀完後收入比本科畢業就工作的人少的不安。

等到選擇了讀博前,那麼你肯定明白,博士和高收入沒有必然的絕對關係了。

讀博意味著你要把二十幾歲三十歲左右精力最充沛的那幾年時間投入在一個小領域裡,成果可能會有,更可能的是有了小小的成果也鮮有人問津。

那為什麼還要讀博?

既然選擇了讀博,並且讀了下來,你肯定曾經被探索的樂趣所鼓舞過了,你知道了換一個視角看世界是多麼的有意思。

你肯定在掙扎和前行中,至少思索過一些基本的哲學問題,比如世界的存在,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則,自我與外界的關係。

博士之叫Doctor of philosophy,大約思考一些基本的哲學問題是讀博過程中的必然經歷吧。

所以,如果不是為了一點的理想主義,為了那一點的好奇,甚至為了改變世界做一點貢獻,你怎麼熬得下來?

那這些和你對孩子未來是否寒門的焦慮有什麼關係?

如果,你對自己的人生方式和存在價值有了這些思考並且獲得了非物質認可,你必然對你孩子的人生方式也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你所擔心的寒門,不過就是由於物質的貧乏帶來的尊嚴的喪失。

可是讀完博士的你,已經獲得了從物質之外收穫樂趣和尊嚴的能力了不是么?

把這種視角和體驗傳給孩子, 已經能夠讓她人生獲得足夠好的體驗了。

畢竟物質的比較沒有盡頭。

2.

那什麼是做父母的覺悟?

雖然我女兒現在已經會打醬油了,但是作為一個母親,我的覺悟是很不夠高的。

其實,在決定生孩子的時候,我還是蠻有「覺悟」的。

我給孩子規划了一個詳細的未來:以讀常春藤為目標,孩子她爹負責物質硬實力輸出,我負責教育軟實力輸出。

於是,三歲學英語,四歲學鋼琴和舞蹈,小學開始要上寄宿名校,高中上超級中學或者送出國, 直奔常春藤,一步不能鬆懈。

不幸的是,這些宏偉目標,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都煙消雲散了。

「野心」是怎麼被磨沒有的呢?

是在她咿呀學語,聽到她叫爸爸,媽媽無比欣喜又自豪的時候,你覺得這就是世界上最動聽的語言。英語不英語的,一點都不重要了;

是在她一片葉子也能玩得無比投入的時候,你給她買的堆積如山的昂貴玩具也如泥土;

是在她披著你的彩色圍巾扮演公主轉著圈圈的時候,那些她不喜歡的剪裁得的大牌童裝只不過是破布一堆。

孩子的世界,是沒有寒門的。

孩子只會反覆確認的一件事就是:她是不是被愛著的。

做父母最容易犯的愚蠢的錯誤就是:把自認為好的東西,強加給孩子,還說,就是為了孩子好。

舉個例子,因為我在留學之便,我女兒也來歐洲探望我,於是帶著她在歐洲轉了一圈。

帶著孩子旅行這種事情有多辛苦, 大家可以先想像一下自己旅途的勞累,再腦補帶個活蹦亂跳,又隨時要睡覺的孩子。也因為帶著孩子,吃住交通一切都不能將就,不能住青年旅館,不能有一餐沒一餐。

可惜的是,她對那些名勝古迹一點興趣都沒有。走到任何地方,她只對一件事情感興趣:喂鴿子。

在巴黎聖母院門口,她死活不肯進去,一定要在外面喂鴿子,我終於忍不住發火:帶著你來見世面,沒想到你這麼不長眼。鴿子哪裡不能喂?

我心疼的是出門旅行所費的財力物力,歐洲物價高昂,出門一趟花費不菲,每一分鐘都是錢。

孩子巴巴地說:「可是,我就是喜歡喂鴿子啊,它們多可愛。」

我期望她從小周遊列國,能見過世面,得一雙慧眼。恨不得一趟旅行下來,她眼裡的靈氣就撲撲往外冒。

可是,她走到哪裡都還是那個喜歡往草堆里,鴿子堆里打滾的泥孩子。她不懂大人世界對她的期待。

但是,當她抱著你說:「不要生氣了好不好,我愛媽媽呀。」你會由衷地覺得,就這一句,就夠了。旅行的錢財精力投入,打水漂了,也沒脾氣。

我知道,舉這個例子肯定會有人說, 矯情,中國絕大部分人連護照都沒有。

這就回到了,我們所說的物質的比較沒有盡頭了。

畢竟在我們比來比去,努力尋找低價酒店的時候,還有土豪們出門只住五星的。我豈不是也要酸死?

而對孩子來說,在哪裡喂鴿子,並沒有差別,是家門口的廣場,還是巴黎羅馬,快樂是一樣的。

大人認為的好,並不等於孩子的好。

甚至是,你認為的」好「,是真的」好「么?我們大多數的追求,不也是因為看著大家都這樣?你自己不就是在這種無處不在的社會群體暗示中,淪為了物質追求的附屬品?

但是,孩子天生不是物質的附屬品,她的生命就是一段歷程,一段前半段時間由你引導的旅程,她的人生是否豐富,並不取決於你能給予的物質條件。

畢竟有一個博士畢業的父親或者母親,你的孩子不太可能成長在物質匱乏之中。

那麼她的匱乏會來自於哪裡?

來自於你對她的不切實際的期待,來自於你把她和身邊的人的比較。就好像你把自己和別人比較一樣。

作為一個母親,我現在的覺悟不過是:她能夠純而不蠢,快樂自在,能有點睿智來應付俗事煩惱就好。

至於,寒門也好,豪門也罷,不過是一個遊戲的不同設定而已,這個設定不是人這一輩子中唯一設定,甚至不算是重要的設定。

是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而孩子的局,是你給她的世界觀。

不要讓他人的愚蠢和悲哀,成為你孩子的悲哀。

----

早就料到有人會以為我在宣傳物質不重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太重要了好么!所以大家都要好好讀書,考個好大學!

但是,我重點強調了:博士畢業的父母,孩子基本上不會因為物質的窘迫而影響成長啊。反而是如果博士畢業還這麼汲汲於富貴,格局太小。以後養出來的孩子也局促又小家子氣。簡直是浪費資源。

養孩子最重要的是什麼,我認為是給她選擇權,她小時候可以選擇穿裙子也可以選擇穿褲子,這些選擇權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

但是,更重要的選擇權還是來自於做父母的眼界和心胸:她的理想,事業,愛情,生活方式,這些選擇,更多地在於你的精神支持和價值認可。

說得極端一點,是不是題主如果有個女兒還指著女兒嫁個有錢人翻身?讀書沒用,你看,爹都博士畢業了,咱家還是寒門。


推薦閱讀:

大學有何存在意義?
如何評價浙江樹人大學?
美國的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 和在中國被批判的應試教育有哪些異同?
如何去北大清華蹭課?怎樣蹭課不被發現?
你見過哪些盲目仇視日本的人或事,你是怎麼辦的?班主任與班會課講日本文學史的同學發生衝突,應該怎麼辦?

TAG:生活 | 教育 | 博士 | 社會現象 | 社會階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