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奈及利亞查獲2.5噸走私塑料大米?
轉微博陶短房,侵刪1、「塑料大米」其實是高壓或常壓聚丙烯顆粒,價格遠高於大米,產地哪裡都有,中國的則以寧波、紹興地區最多見;
2、之所以要用大米名義報關,是因尼進口規則十分奇葩(條文上幾乎什麼都不允許進口,實際上又什麼都在大批進,目的是給操辦者留出權力尋租的彈性),而大米是為數不多可從「正門」進口的貨物,雖也要通關係但畢竟省事得多;3、這項偷梁換柱在西非商貿圈幾乎是公開秘密,我知道就已做了30多年,有同學靠這條路發大財;4、此次出事應是尼幾個權力部門間分贓不均導致相互拆台,這個很常見,只不過這次被韓國不懂行小記者看見了;5、出面解釋的中使館經商處官員多半是裝傻,倘是調來的新手,真傻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
大米 我這裡糧站一包50斤的是100-125不等 一噸大米也就4000-5000左右塑料怎麼也不止5k吧 摻雜陳米不容易發現 摻塑料一次就廢了然後這是塑料的價格
先不問商人虧本買賣存不存在 這種塑料大米謠言從東北到印尼 現在跑到奈及利亞 從國內到國外 請問這些新聞人發新聞過腦子嗎??????
這記者沒見過顆粒塑料。也沒買過大米。
再說一遍,塑料這種化工產品比大米成本高。BBC/CNN 這些媒體一旦遇到可以說中國不好的新聞來源,第一件事不是求證,而是黑了再說。所以題主不要說什麼「難道BBC造謠?」,他們造謠不比網易、UC、騰訊新聞少,是造謠一點也不奇怪。
這個「中國製造塑料大米」的假新聞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報道一次,每次地點還不同,近幾年我都不記得我看過多少次了,看了煩人。
這次這個塑料大米新聞原來和中國沒關係的,被(最近黑中國很積極的)韓國媒體加工之後就和中國有關了,然後BBC這些中國黑專業戶就積極報道了。
——————————————————————————————————
說回塑料大米,塑料成本比大米高得多,這個你不懂,查證一下你不懂。
難道塑料難降解你也不懂?
塑料這東西,就算你眼瞎、耳聾、鼻子聞不到氣味、味覺也沒有了、觸覺也沒有了、智商也沒有了,硬是煮了吃了下去,你也消化不了,吃這玩意兒你就等死吧。
——————————————————————————————————
補充一下我對這件事的看法。
如果是真的大米形狀的塑料,我覺得網友說的「逃稅」可能性比較大。
這次奈及利亞「塑料大米」的真相在此。近日「奈及利亞發現中國產塑料大米」的新聞被熱火朝天地炒作了一番——確切說,是炒作了3輪。
第一輪相對而言較不「火爆」,始作俑者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韓國新聞網站,稱「奈及利亞發現中國產塑料大米」、「外包裝袋標明大米,打開卻是塑料顆粒」、「煮飯形狀明顯不對」,等等等等,這些新聞被海內外一些中文媒體、網站和網路平台轉載,但基本上波瀾不興。
第二輪則是「新聞熱度」承上啟下的關鍵:某著名華裔女媒體人從海外「另類」中文傳媒《大XX時報》上看到這則逸聞,在未作充分調查的情況下利用自己的平台和影響力進行「夾敘夾議」,甚至將之引申到「食品安全」等問題上,引發海內外廣大華人的高度關注和熱烈討論。
第三輪則是第二輪的邊際效益:BBC轉發了該華裔女媒體人的「夾敘夾議」,不僅令這一「火爆新聞」一下具有了「國際影響力」,還「出口轉內銷」在中國國內掀起更大波瀾——畢竟,那位華裔女媒體人在報道素質等方面一直存在爭議,但BBC卻是較具公信力的老牌國際傳媒。
然而從第一輪起就不斷有中外人士提出質疑:商人是逐利的,用塑料製造「假大米」這種「低值易耗品」,可謂用高檔天然水晶冒充普通平板玻璃,數量又如此巨大,豈不是要賠得稀里嘩啦?
一些在西非居住、工作,或從事過這方面業務的人開始在各網路平台解讀、澄清,但影響力與「塑料大米說」、「食品安全說」相比,可謂人微言輕、幾乎聽不見聲息。
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筆者自1992年起就從事對西非的外貿行業,且從「夥計」到「老闆」,從儲運、單證到一線(西非)業務員都做過,筆者的妻子則是從事國際船務代理20年的「老資格」,對於這個「塑料大米」,是一點都不陌生的。事實上這也並不是什麼「新生事物」。
奈及利亞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西非工業化程度最高、總體購買力最強的國家。但於此同時,它也是「老非洲」、「老外貿」公認的非洲最腐敗國家。這個國家的腐敗體現在人、貨「進出口」領域,就是「口袋規則」的泛濫。
什麼是「口袋規則」?
簡單說,就是在檯面規則上規定了無數的「不允許」,許多很常見的國際貿易貨物,都「絕對」不允許進口或出口,但實際上這些貨物一直在源源不斷地進口、出口,並在當地市場佔據絕對壟斷地位。之所以如此,是為了給操辦部門和操辦者留出權力尋租的彈性,增加額外收入。
就以筆者曾長期從事的紡織品而言,奈及利亞最暢銷的各種亞、歐進口紡織品品種,如蠟染平紋布、絞綜布、大小全面提花布等,在「檯面」上都是嚴禁進口的,但實際上該國市場上每個月動輒上百、數百貨櫃的這類紡織品,絕大多數是進口的,只需要找一位神通廣大的「報關人」,走一套複雜且代價不菲的「規定程序」,這些貨就可以大大方方運進去了。所謂「禁令」,其實不過給經辦「口」增加個收費敲章的理由罷了。
但這還不是問題的全部:因為已經進口的貨物在理論上仍然是「走私」的,放行單位倘和貨主或其它什麼關係人一時不爽,隨時可能借口「緝私」來個公事公辦;奈及利亞政出多門,就貨物進口環節而言,海關、警察、名義上屬於海關實則自行其是的「緝私大隊」、商業部、州和市兩級政府……都有權有能力在自己「眼皮底下」折騰那些「走私貨」,筆者在奈及利亞鄰國——貝南經濟首都科托努時,幾位熟識的同行都在尼經濟首都拉各斯碰上最倒霉的事(約2003或2004年間的事):因為商務部和緝私大隊間鬧矛盾,後者將前者已經放行、剛剛入倉的幾十個紡織品貨櫃查封,折騰了個把月,貨主花大價錢贖出,但前腳緝私大隊封條揭掉,後腳商務部封條又貼上——以前繳錢不算,還得再來一回。
既然市場秩序如此混亂,何以還有那麼多商人趨之若鶩?
奈及利亞是西非最具活力、市場購買力驚人的國家,且許多產品毛利很大,因此即便代價高昂、風險不菲,大多數「老非洲」仍捨不得吐掉這塊不易下咽的「肥肉」。事實上筆者在貝南科托努、多哥洛美的門市部,許多業務也仍然來自奈及利亞——本國小分銷商自己過境小批量購買再自行運回,對大批發商而言風險就被轉嫁和分攤了。但採用這種銷售模式,產品價格上不具競爭優勢,且並非什麼商品都適合。
文章開頭提到的塑料顆粒偏偏就屬於「不適合」的一類:它是工業原料,不是消費品,很難「零打碎敲」,只能硬著頭皮「直接闖」——「塑料大米」就應運而生。
簡單說,「塑料大米」從一開始就是在出口塑料,而不是大米,之所以要報「大米」,則是因為大米屬於尼「檯面上」可以合法進口的產品(有人說尼也曾禁止進口大米,但這只是部分年份,且即便那些年份其實也可以「救災物資」之類名義合法報關進口),而塑料則只能像前面提到的紡織品那樣走「檯面下」。以塑料冒充大米看似「高風險」,實則只要「把關」這一個環節不出問題就幾乎再無後患,在默認「走一步就要花一步錢」的奈及利亞不僅「多快好省」,而且簡潔少風險(只和一個環節打交道);相反,老老實實報塑料,則不僅「把關」環節分文不省(進口「假大米」是「走私」,進口「真塑料」一樣是走私),而且還要額外和更多「現管」打交道、通關節,不僅花費多,而且風險控制更加困難,「兩害相權取其輕」,作為西非塑料原料消費量最大的國家,進出口商如何選擇,不言而喻。
我個人第一次接觸「塑料大米」業務,是1992年的事,當時在浙江某國營茶葉進出口公司任單證員,實際做這筆生意的,則是掛靠我公司的一個餘姚個體小公司(當年外貿體制未放開,小公司無自營進出口權)。後來我一位寧波籍大學校友靠做這個還發了大財。
當年的「塑料顆粒」,主要是價格和檔次較低的聚丙烯顆粒,但一些仍在西非的同行介紹,隨著奈及利亞工業化程度的提高,檔次較高、價格較貴的各類聚乙烯顆粒,甚至號稱「塑料王」的聚四氟乙烯顆粒也「加入戰團」。
由於風險較高,當年國內大公司很少染指這類業務,主要是「富貴險中求」的小中間商和小廠家在搞。近年來形勢有很大不同,進口商常常是在非洲本地或迪拜、加那利群島註冊的,從中國訂貨時標明是「塑料顆粒」,但收貨人卻在奈及利亞境外,待貨物從中國出口後,目的地更改、合同和提單轉簽,「塑料」搖身變作「大米」再運往真正的目的地——奈及利亞的拉各斯或哈庫特港。
這樣的「偷梁換柱」,中國國內的廠商和出口商是否知情或配合?如前所述,最初那些「掛靠」者非但知情,而且就是實際主謀。但如今的情況照一位朋友的說法則「很複雜」,既有知情者、參與者,也有完全被蒙在鼓裡、既不知自己的貨物最終目的地是奈及利亞,更不知好端端塑料顆粒會被裝進大米口袋的。
這樣的「塑料大米」生意持續了多少年?不清楚,即以本人親歷而言就有20多年歷史了,且實際上來源國也遠不止中國一家。儘管這期間「內涵」、「外延」都有很大變化,但「生意」本身一直存在,且「塑料大米」從來就被貨主當作塑料來引進、銷售或使用,而不可能去用來冒充大米——即便最便宜的丙烯顆粒,價格也數倍於大米。
既然是心照不宣的「半黑半白買賣」,何以突然被查?如前所述,奈及利亞腐敗橫行且政出多門(國內某大航空公司曾開設廣州-拉各斯直飛航線,首飛時尼駐華大使親自登機隨行,原因是「擔心拉各斯海關官員不認北京使館簽發的簽證、給首飛儀式丟臉」,相互掣肘情狀可見一斑),一旦某個方面「擺不平」,就可能有人「橫插一杠」,打破「潛規則」來個「公事公辦」。一般而言,這種「公事公辦」會隨著「人情到位」,重新恢復到「潛規則」態勢,畢竟奈及利亞百廢待興,實際上是需要進口各種各樣的「禁止進口」產品的。但這一次「塑料大米」被不明就裡的外國記者抓個正著,又被一系列更「外行」且自作聰明的「二傳手」、「三傳手」渲染演繹,最終弄出這麼個「驚天新聞」來。
連日來某些出面「澄清」的媒體、部門吞吞吐吐,原因複雜,既有「不熟悉」、「不專業」的問題,也有某些實際上熟悉且專業的部門、人士不便啟齒的關係(雖然奈及利亞的「黑清關」問題和俄羅斯類似問題一樣,是和當地市場實際情況息息相關的「潛規則」,圈內一般是能夠諒解的,但畢竟「上不得檯面」),而「新媒體時代」媒體專業素質、尤其專業態度的嚴重「返祖」,則讓真理再次「越辯越暗」。
很顯然,這次事件和「食品安全」無關,因為不論買家、賣家,都沒打算將「塑料大米」這麼貴的貨物當糧食吃掉或賣掉。
一些朋友對這種情況多少知情,但提出的「今後因不做『黑清關』,堂堂正正從正門進」的建議,在現有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可謂隔靴搔癢:事實上奈及利亞這個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大的進口市場,「黑清關」是不同國家、不同性質和級別公司毫無例外、別無選擇必須過的一關——如果說有選擇,不過是可以在「不做『黑清關』也不向奈及利亞出口」和「向奈及利亞出口但做『黑清關』」間二選一。一些昔日的生意夥伴曾感慨奈及利亞和另一個橫跨歐亞大國的「黑清關」是「無可奈何的飲鴆止渴」、「繞不過去的鬼門關」,並非虛言。
中國是奈及利亞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如果說,昔日對「黑清關」、對奈及利亞奇特的「口袋規則」,中國(當然實際上包括幾乎所有奈及利亞的洲外貿易夥伴)選擇默認情有可原,那麼時至今日,或許既有必要、也有能力依託國際通行的貿易規則,和這個非洲第一人口大國「好好談談」,唯如此,才能讓今後輸往該國的塑料依舊做塑料,大米依舊做大米。轉自百度百家,作者陶短房,侵刪。
附鏈接:奈及利亞「塑料大米」事件究竟是怎麼回事?--百度百家
把白粉裝在洗衣粉罐子里是因為白粉過不了海關,不是誰土豪到拿白粉洗衣服。大熊貓真的不是貓。
海馬真的不是馬。企鵝真的不是鵝。二叉樹真的不是樹。塑料大米也真的不是大米。
其實有這種新聞沒什麼,畢竟BBC立場在那裡。像閭丘露薇,李佳佳這種號稱記者,看到這種明顯有疑問的新聞不去查證先發出來黑一把的行為,只能說不是蠢而是壞。
bbc不會造謠,袁XX講訴的才是真正的歷史,高XX的娛樂節目才是歷史的正解……按照這條路發展下去,你的朋友圈會充斥各種揭秘
閭丘露薇很開心的上了,所以。。。我覺得懂的人應該就懂了
大哥,此塑料米不是彼塑料米好么這個米不是指用途而是指形狀「長得像大米」的塑料才是正解而不是「拿來做大米」塑料
現在塑料造粒基本就是這種產物,然後可以拿去融化倒模做模型你信不信別說丟一把,丟兩三粒進去一受熱融化你馬上就發現了大米形狀的塑料,如果是PC料,一噸大約3-6萬RMB。ABS料一噸3萬以上。
怎麼看,也是智商問題!
來來來,題主,這是塑料米,馬上煮好給你盛一晚,你給我吃下去
如果不是媒體姿勢水平過低,那就只是在迎合智障讀者,不僅蠢而且壞。說了多少次成本合不上,可總是會有人相信,相信,執著的相信。題主小學生吧,bbc要fq?笑死了
絕對是為了搞一個大新聞!否則我是不相信她們這種記者連這種基本的常識都不知道!記者嘛,哪有事哪就是「鈔票」,沒事也要造出點事,這很符合人們逐利的心態,我是一點都不震驚這個行業發生的各種奇聞怪事!
世界米價 塑料價自己去百度
http://www.fao.org ←來源
早上看到日本的媒體又報道了這個塑料大米,雖然沒有專業知識,但是還是覺得這是一筆不賺錢反而賠錢的買賣,商人應該沒有這麼傻吧。
pp粒,一噸7,8000的樣子,,多半是為了逃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