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憲宗第一次見到明孝宗時,為什麼說「我子也,類我。」用的是「我」而非「朕」?

節選自《明史 列傳一 后妃》

帝大喜,即日幸西內,遣使往迎皇子。使至,妃抱皇子泣曰:「兒去,吾不得生。兒見黃袍有須者,即兒父也。」衣以小緋袍,乘小輿,擁至階下,發披地,走投帝懷。帝置之膝,撫視久之,悲喜泣下曰:「我子也,類我。」使懷恩赴內閣具道其故。群臣皆大喜。

為什麼此處皇帝沒有稱朕說成「朕子也,類朕。」或者說,古代皇帝稱朕是必須的還是可以視情況變化的?


古代皇帝並不像電視劇里那樣時時刻刻都自稱朕,皇帝平時也是說人話的,和大臣、后妃說話一般和常人一樣用【我】【吾】【余】等自稱。就像上面說的,【朕】這個字主要用於書面,尤其是正式的詔書。(當然詔書里也可以用其他自稱,這個要看場合和皇帝喜好。)
最近在讀後漢書和三國志,裡面這方面的例子俯拾皆是,不再詳舉。
類我這個詞在古代很早就出現了,經常被皇帝用來評價兒子像不像自己,比如漢高祖就認為太子【仁弱,不類我】、【如意類我】,唐太宗也說過【吳王恪英果類我】之類的話。無論這事是不是真的,憲宗的原話是不是這樣,當史臣或是好事者記錄這事的時候,選擇類我這種有來歷的詞比類朕的可能性要大很多。

此外,【朕】這個字也並不是只有皇帝可以說。以東漢為例,太后尤其是臨朝稱制的太后,在一些正式詔書策文裡面也可以稱朕(也可以用其他稱呼,有時朕、我、孤、吾等混用)。例子都出自後漢書。

  • 明德馬後:太后詔曰:『凡言事者皆欲媚以要福耳。』
  • 和熹鄧後:1、太后賜周、馮貴人策曰:『與貴人託配後庭,共歡等列,十有餘年。』 2、詔曰:『以無德,託母天下,而薄祐不天,早離大憂……公卿百官,其勉盡忠恪,以輔朝廷。』
  • 順烈梁後:詔曰:『素有心下結氣……今以皇帝、將軍兄弟委付股肱,其各自勉焉。』

補充一例,稱太后為陛下。出自漢書。

(冒頓)使使遺高後曰:「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游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朕在明代是書面語,皇帝口語稱我很正常。不過這個常識在這裡也不是很重要,因為這句話未必是真有,《明史》所載的那個故事也是被誇大化了。

按照同時代人尹直(1427-1511)《蹇齋瑣綴錄》和黃瑜(1426-1497)《雙槐歲鈔》的說法,秘密安排紀氏到西內居住的就是憲宗本人。尹直還說憲宗「密令內侍近臣謹護視之」,即安排宦官去照料這個皇子。可知憲宗對孝宗的出生是知情的。孝宗出生之時,他的哥哥悼恭太子還在世,因此憲宗不妨把這個其母出身低微、又為萬妃所嫉恨的皇子隱藏起來。後來朝臣、宦官等多方合力向萬貴妃通融,乃由萬氏出面奏請,將孝宗接入宮城,並沒有後來的當面認親故事那麼狗血。

到了百年後的萬曆年間,才出現了憲宗不知道孝宗出世的說法,見於于慎行《穀山筆麈》。據于慎行說是萬曆十二年(1584)他從宮裡一個老宦官那裡聽來的。當時沈德符就對於閣老的口述史進行了激烈吐槽,表示宦官談前代宮史根本不可信。

至於《明史》版的認親故事的直接來源大概是毛奇齡《勝朝彤史拾遺記》,竟是愈出愈奇,把維護自己部門利益、被後輩司禮監太監懷恩訓斥而羞愧而死的權宦張敏洗成了被萬貴妃迫害而自殺,可謂「迫害させられる」。不過想想看,本朝歷史上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啊。

王鏊《守溪筆記》:

時星變黜傳奉官,御馬監太監張敏請於上,凡馬坊傳奉不復動。

敏袖疏來,謁跪於庭。

恩徐曰:"起、起!病足不能為禮。」問:「何為?」

曰:「已得旨,馬坊傳奉不復動。」

恩大言曰:「星之示變,專為我輩內臣壞朝廷之法也,外官何能為?今甫欲正法,汝又來壞之,他日天雷將擊汝首矣!」指其坐曰:「吾不能居此。汝來居之!汝兄弟一家遍居權要,又欲居我位乎!」

敏素驕貴,又老輩也,聞其言,不敢吐氣,歸家中氣而死。

有興趣的同學可參看葉芳如有關萬貴妃的研究。


抖個機靈

難道皇帝說我草的時候要說朕草,明顯沒有氣勢。


皇帝見自己的親兒子,就不用再擺出那副皇帝老子的架勢了,擺出老子的架勢就行。

皇帝自稱「朕」,是一種政治象徵意義,在朝堂之上,在公開場合象徵著皇帝的身份與尊貴,但在非公開場合,尤其是老子在兒子面前,政治象徵意義可以弱化,而突出父子親情關係。

事實上,皇帝也不是見誰都自稱朕的,尤其是在私下時間裡,或者跟自己的愛妃在一起的時候,都是直呼小名昵稱的。


此父子語,非天下耳!

自古帝王之家溫情難得,多為劉准之不復生帝王家,明孝宗之故事雖有小說家之修撰,亦有冬日暖陽於故紙堆,世道艱辛而人心皆善。


朱重八的聖旨。


以「皇帝」的身份說話時稱「朕」,其他情況下不得稱「朕」。


只有皇帝能自稱朕,但皇帝並不只能自稱朕。


孤為天子,不得自由。。

英武類我。

古代有些話語也是有固定用法的,特意換成朕,不是很假么?我覺得只是偶爾的家常話而已


正常啊…………見到兒子高興不需要什麼偽裝體面…………這是人之常情…………


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想起,有的孩子問「古代人講話是用文言文嗎?」


這個故事真是太有戲劇性了 也很催淚


皇帝也不是每天都穿龍袍啊…


口語中皇帝經常自稱「我」,明朝之前的資料我不了解。清朝有明確記載的,孔子後人進京見嘉慶皇帝是,嘉慶就自稱我。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浪潮工作室專欄文章《很遺憾,貴校的百年校史是假的》?
居庸關等長城段的防禦面為什麼會朝向南方?
長城對古代中國的發展起到了怎麼樣的作用,主要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長城翻譯成 The Great Wall,最初源於哪裡?為什麼?
中國有沒有城堡之類的建築?

TAG:明朝 | 歷史 | 明朝那些事兒書籍 | 中國古代歷史 | 明朝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