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怎樣避免出現《螢火蟲之墓》那樣的結局?

剛剛看完電影,在電影的氣氛里出不來。因為我也有一個妹妹,比較有帶入感。

電影里哥哥沒有工作每天帶妹妹玩,被親戚嫌棄,帶著妹妹出去過日子卻又沒有生存能力,最後鬧到去偷,生病了也不看,最後妹妹病了,才想到取錢補充營養,結果妹妹病死了,他也絕望的死去了。電影里沒有一點生存的希望的感覺。

請問,如果我們身處那個環境,哪個環節努力一下可以逃脫這樣的困境?

現實中也會有類似的事情,希望順利。


我看的時候也是這麼覺得,哥哥可以勞動了,還整天吃完就陪妹妹玩,為什麼不幫忙幹活,為甚麼自己不可以找些工作,為什麼不加入政府組織。看他完全是在承受和依靠,不作出一點主動性的反應。真覺得傻,不可以拼搏一把嗎,即然早早就開始偷了,實在無語。媽媽死的時候"悲傷,得知爸爸的死訊他完全是崩潰,也真是在那種情況下不知道做全盤考慮和打算,除了日本式的突然憤怒,完全一股懦弱。他的年紀,看起來是初中生,戰爭情況下,媽媽是承當面,爸爸下落不明,聰明點兒的,有責任點的,腳踏實地的,都知道要成熟了,要養家了。就他,被親戚罵,不知道干實事,受氣又不知道爭氣。


說找工作的答主知不知道戰敗前後,當時日本經濟已經崩潰,所以男主角是找不到工作的。君不見,當時成千上萬回國的轉業蝗軍進了黑社會。既使男主找到工作,估計也是只管二餐,工作十六小時的地方。照顧不了妹妹,也養不活妹。

以中國人的思維,這很好解呀。既然自己養不好,就交給以前自己寄居的親戚養活呀。給她磕頭也好,威脅殺她全家也好,反正讓她收下。最不濟送孤兒院,這也是條活路。

可惜日本人是餓死不給人添麻煩的性格,這就無解了。


單我個人認為,哥哥在劇中的所做所為有他自己的原因。首先,他作為一個小孩,在沒有正確教育引導的前提下,很有可能並不知道可以通過「幹活」來掙錢吃飯。親戚指責式的「教育」,說他不幹活,那麼小的孩子聽到了能有什麼反應呢?他根本不知道如何是好,只有害怕、憤怒,最終走向逃避。而且生在一個曾經條件很不錯的家庭,他可能並不能理解「勞動」的意義。這同時是造成他悲劇的第二點原因:生在一個「軍官」家庭。可能一開始帶來的養尊處優,加上對父親、對軍國主義的狂熱崇拜,讓他性格中暴露的更多是自負、固執、不願意麵對現實等等問題。他心目中的夢想大約是等爸爸回來讓他也去當個兵,絕對不是老老實實下地幹活當個農民。這就是家庭出身造就的一種必然悲劇的結果。

想避免這種悲劇很容易,只要明白這世界不只是愛與夢想組成的,每一步都能腳踏實地,既能仰望星空又能面對現實。你就不會活成杯具。


多看生存狂手冊


推薦閱讀:

TAG:螢火蟲之墓動畫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