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家境不好還不願意努力學習爭取改變?

題主高三,就是很好奇為什麼有的人,明明家庭條件一般,自身智力條件也很好,但是就是荒廢時光不努力學習?他們沒有考慮過未來么?或者說他們對未來的期望是什麼?

高考後很久補充

然而我都快忘了我還問過這個問題了,因為問了很久很久都沒有等到有人回答,而後準備高考就斷網了,今天突然發現居然有這麼多來回答。蟹蟹每一個你們。

其實說的基本就是當時我自己的狀態,厭學,叛逆等等。其實心裡也明白一些,但是還是不夠透徹,所以才放縱自己。

高二叛逆不想上學休學一年,不久前收到的是一張普通一本的通知書。有時也會想,如果一路堅持下來,會不會更好。不過說後悔也談不上,說不上來原因的沒有感覺後悔。

但是還是希望如果有學弟學妹們如果遇到類似問題


想起《了不起的蓋茨比》開篇的第一句——

我年紀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我父親教導過我一句話,我至今還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 」他對我說,「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

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知乎上一直有個主流觀點:對多數人來說,努力本身就是一種難得能力,甚至說是一種天賦。

其實大多數人都知道必須努力才能過得更好,懶惰頹廢只會毀了自己。但現實中往往只有小部分人能真的將不甘轉化為動力,並一直堅持下去。而大部分人,依然過著「知道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生活。

但我認為「努力本身就是一種能力」後面應該還有一句話「能否將努力轉化為成功,本身就是一種殘酷而又現實的資源差異。」

曾看到有人用「槓桿」作為比喻,覺得十分貼切,在此套用一下——

在我們每個人面前,都有一個「成功槓桿」,你的智力情商水平、家庭條件、成長環境、受教育資源等種種綜合因素決定了擺在你這邊的槓桿長度。如果彼此都不做功,但槓桿那頭能抬起的東西一樣為零。而只有當你開始發力的時候,才會明白人與人的差距可以這麼大。

有的人擁有一根很長的槓桿,只要他一努力,似乎就理所當然地得到了巨大的回饋,所以他們會認為「明明努力就會成功,不明白為什麼這麼多人還不願努力。」但他們卻沒注意到自己的槓桿有多長,不明白他們「成功」路上的大多數苦,其實都已經有人幫他們承受過了。

而其他多數人,他們握著一根很短的槓桿,面臨著這麼一個現實:你必須比別人多付出數倍的努力,才能獲得同樣的回報。

在這樣的現實下,有人會因為成功太難而自暴自棄;有人會找錯發力方向,努力半天最後一無所獲;有人甚至找不到自己的槓桿,明知保持現狀就是「死路一條」,卻不知道自己適合走那條路,不知該往哪發力,只能一邊不甘一邊又繼續沉淪下去,這類人的典型群體就是擺脫高考束縛,進入大學後那群「墮落」的大學生們。

知乎名言道:只有真正努力的人,才知道天賦的重要性,但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又輪不到拼天賦。

而樓上的多數答案其實總結起來就一句——

只有真正努力的人,才知道自己所能擁有的外部資源和社會支持的重要性 ,但多數人的起點之低,又決定他們很難突破自身的局限,擁有公平的競爭環境。


讀書學習不僅是技術活,還是家族接力賽。歷史常有 「家族學霸聚集,地區精英輩出」現象。如蘇軾、劉墉、李鴻章世家,績溪胡家胡宗憲、胡適、胡錦濤持續數百年。.

我以前「家境不好,還算努力」,自吹努力和學霸都是相對的,但家境真差。一提家境就像講故事了,為節省讀者時間,我把自己的故事放下段引號里,可以跳過只看黑體結論

答主讀書的時候,因貧困生典型五次被各省衛視採訪,現實生活中沒見過出身更差的,沒有模仿人家的學習路線。我出生時父母都年過40,我兩歲父親患上冠心病,先半工後內退。我媽輕度殘疾,農村戶口無業。直到我高中畢業,父親去世時,家庭月收入都沒過五百。而且父親從我初中起就經常犯病住院,我常因此擔心焦慮難以專心學習。好在我爸又跟貧民窟的其他家庭不同,他比較有知識和眼界,有幾個階段性教育戰略還不錯。

一是報戶口給我虛報了一年,便於提前入學;

二是因為冠心病半工內退,就在家專心教育我,重點放數學,三四歲時,兩位數和無需通風的分數運算基本心算掌握了。事實證明這是他最正確的一步,數學教育成本最低,便於超前教育。後來從初二開始的各種數學競賽,我都是市裡前兩名了,唯一個超過我的,他父母都是大學數理老師。

三是小學入學借錢湊贊助費加托關係,讓我進了一個不算太爛的小學。

從初中開始,他沒有直接插手我的學習,只在關鍵時候扮演戰略助攻。中考志願騙我說家裡有錢,考不上也有錢買,是為了避免我焦慮。高中時候偏科太厲害,單靠競賽省一保送保不了太好的,我就退而求其次選了同濟。他是勸我高考,我沒聽,結果隨便考一下除清北分都夠,晚了。

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在我十四歲的時候就給我定了一個留學計劃,雖然他一年收入也不及一個國際機票。那時沒網路,他做法非常蠢,每當報紙上看到留學信息就收集,聽到誰家孩子拿獎學金留學了,就去請教記錄攻略。可惜的是,我剛上大學,他就去世了。本科學費靠貸款,生活費靠獎學金助學金,我爸這個智囊助攻不在了,你讓我怎麼留學???說實在的,做夢都皺眉頭跟他討論。也確實因為家裡少了這個頂樑柱,空手套白狼的留學攻略有點欠優化:詳見 家境並不富裕,在外留學如何調整心態?大家族裡,一直被親戚作為教育子女的榜樣。每有人問我「自己孩子很聰明,但是不努力學習怎麼辦?」

我都毫不客氣的回復「他並不聰明,能夠『堅持不懈學習,而不感到厭倦,甚至陶醉其中』,本身就是智商的表現。對學習產生興趣,甚至是最大的智慧。而興趣的培養則是教育的關鍵點。越早越好,尤其是啟蒙階段,而這很難外包給學校的。

這種學前啟蒙所需投入的,並不一定是金錢,一個好的幼兒園可以。如果父母有時間和精力,自己投入往往更好。根據知乎今天985/211的水平,如果大家結婚生子以後沒有工作經濟壓力,把時間放在子女教育上,肯定比普遍的幼兒園小學教師更好。德國政策就促使高學歷的女性當家庭主婦,這樣等於把一半高級人力資源投入到下一代撫養上

讀書本身就不容易,腦力勞動更累。以前考試或大作業deadline之前,特別喜歡去研究廚藝、打掃衛生、做做運動,因為這些體力活動,遠沒有讀書那麼痛苦啊。而讀書時間管理,安排技巧特別需要經驗積累。窮人讀書更是一個optimization under constraint

舉個短期的例子:每天花費八小時或以上,在 15 - 20 天內能學會或完成的事有哪些?我大概花了三個暑假的時間,對短期的學習規劃做出比較優化的配置。

但是如果換成10年期的學習規劃。人生有幾個十年呢?其中又有多少可以用來讀書呢?這一點只能靠家族經驗積累。古代的井田制,會把「井」字中間的那1/9的田地產出,給宗祠辦學堂,大家族子弟集中教育,師生均為本家(紅樓夢賈代儒學堂),也便於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比如說我父親那一代的土辦法可以總結為:幼兒期啟蒙數學裨益長久;講歷史故事有助語文基礎;越是年幼可塑性越強,乘機投入精力培養適當的興趣。

等到下一代,我在上一代的方法基礎上,總結了更多的經驗:

父親不懂的外語教學,我又類似的心得母語是漢語的人同時掌握英法德日四門語言,不會弄混嗎?

即使是上一代略懂的數學:我也可以適當調整,減少算術的啟蒙,追加幾何和線性空間

藝術部分上一代完全忽略,這個是正確的,窮人完全學不起。不過自己在法國熏陶了七八年,好歹耳濡目染一點。到了下一代,就略微可以引入。

------------以下是從微觀到宏觀,從細節事例到理論論證-----------------------

我在反思自己出身局限的時候,也思索過家境出生和學習能力的關係。雖然沒有高票答案的統計數字,也通過一定數量的樣本定性客觀研究過,跟高票答案結論略出入:

學習成績一般同上一代的知識文化智商相關度更大,而非家庭經濟。

學習能力和興趣更依賴父母的直接精力投入,而不是經濟投入

雖然存在學霸家境好的現象,但這種相關性是間接的(學霸和父母高智商的相關,再加上父母高智商和高收入的相關,才間接推得學霸和家境的相關)。我在中學和本科都做過班幹部,因為自身家境敏感,所以統計同學父母單位的時候,特地關注了一下其他人。

我大概看過中學500人和大學200人的樣本,發現以下三點現象。

1.中學學霸父母多是教師醫生類知識分子職業。

2.我們城市更富有的商人子弟極少在學霸之列。

3.大學裡寒門學霸不少,家長教師尤多(小學、鄉村、單親的弱勢家庭)。

如果說讀書水平更經濟相關,第二三點現象都是反例,但是恰恰說明明兩代人之間智商的相關性更大。尤其是第二點,在我們那個城市(安徽蚌埠)更為明顯。八九十年代是江蘇河南安徽三省交界的物流樞紐,小百貨商業繁榮,有很多做二級批發富起來的小老闆,其經濟水平超過白領,但是子女成績一般。即使做大的留學,也清一色選擇墨爾本,土豪們很少關心英美加的情況,相反知識分子子弟留美的較多。

為了研究這個問題,我又把樣本放得更廣了一點,從我的故鄉城市,放眼到全省。因為安徽省自清末民國經濟衰落,但是依然文人輩出。蚌埠曾是皖北最富裕城市,從1910年的小漁村到1990年安徽省第二大城市,且民國期間兩度作為省會。非常有趣的是,這個城市的文化教育異常惡劣,不僅全省墊底,而且連自己下屬的縣城農村也比不上。該地區的學霸,有精英六名院士和袁仁貴部長和史玉柱(雖然商人,但也是浙大數學系,軟體創業起家也列為學霸),畢業於縣城或農村中學。應該是周邊縣城鄉村歷史更悠久,文化底蘊積澱濃厚。

但是皖北鄉村,比起黃山、宣城、桐城曾經人傑地靈的皖南縣區,又被甩出了好遠。值得注意的是,民國之後,皖南徽文化的發源地,一直是經濟盆地。而這一區域寒門貴子現象依然層出不窮,這一現象必然得益於當地數百年的文教傳統。

因為答主家境特殊,還處在保守穆斯林和漢化穆斯林的交界帶,大家族基尼係數特別大。三代內的親戚有跟我一樣困難的,也有億萬資產的,姑姑的親家還是兩院院士。但不論其階層,沒人否定讀書的正確性和重要性。

但實施到細節,就拼家長智商了。有個農村表哥,做松花蛋的,如果讀初中的女兒要補課或者去繪畫舞蹈班,從來不吝嗇錢。但女兒放學第一件事是去她媽攤位上幫著賣鹹鴨蛋。這件小事上,小侄女沒那麼孝順,她媽也不需要幫忙,去攤位賣鴨蛋,只是潛意識裡不想寫作業、學習拖延症的一個借口。但是我表哥沒上過學,恰恰就不懂這個道理。

另一個表姐開飯店的暴發戶。女兒高考後報志願,一家人兩眼黑。大四的時候小侄女想去英國留學,雖然錢不是問題,但這對她媽是個陌生的領域,於是就本能的排斥。結果小侄女考研了兩次,入學的時候,她同學在英國都快master畢業了。....待續


不想熬雞湯,直接上結論。因為讀書是一件高成本的事情。

在用戶平均學歷985/211的知乎,基本代表著我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自然覺得讀書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

而事實是,根據《2015年中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中的統計數據,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教育程度人為12445人,也就是12.44%;即便在網民群體中,本科學歷人群的佔比也只有10%左右。

這才是我國教育環境的真實情況。

所以,這個問題頗有些「何不食肉糜」的味道,對於絕大部分的底層家庭來說,讀書的成本才是最迫切的需要首要考慮的事情。

  • 讀書需要金錢成本

義務教育期間就不談了,只看本科吧,據2015大學新生入學全攻略調查結果:

北京大學學費:4900元/年;

復旦大學學費:6500元/年;

浙江大學學費:4800元/年。

基本國內一本院校的學費在5000/年左右,二本還要再高一些,三本和藝術醫學類的更高,還不算上住宿費生活費等各種花銷,好了,再來看一下這些花銷對於底層家庭意味著什麼。

這是在2015中國統計年鑒找到的數據,2014年,在我國收入後四成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下來都在一萬以下,平均每個月1302元。通俗理解,對於我國40%的人來說,一年到頭下來買個iPhone6S基本其他的就幹不成了。

我們再來看一下農村人口的可支配收入情況

由表可知,對於靠後的那40%農村人口來說,每月可支配的收入為781元,對於最底層的20%來說,每月可支配的收入僅有230元。

還要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人均數據,而實際的社會財富分布,一般符合二八原則,而2014年中國的基尼係數高達0.469

也就是說,平均數的差距是較大的,2014年中國城鎮人口佔總人口比重為54.77%,農村人口6.18億,那麼,中國至少有2.47億人每月可支配收入不超過700元,其中有1.28億人每月可支配收入不超過200元。

按一家三口的標準計算,再考慮到中國的基尼係數,那麼我國40%的家庭每年可支配收入不足20000元,我國40%的農村家庭每年可支配收入不足12000元。對於這些家庭,每年1W+的教育成本確實是難以承受的。

  • 讀書需要機會成本

我國法定的勞動年齡是16周歲,而本科應屆畢業生的年齡基本在22歲,而時間對於底層人群的概念,基本是可以量化的。上一天班干一天活的錢都能細算出來,就是我們常說的用時間買金錢的勞動密集型模式。

以2014《趕集網90後畢業生飯碗報告》統計數據,2014年應屆畢業生的平均起薪為2443元,高中學歷平均起薪為1800元,按照每年10%的理想漲薪幅度,那麼從16歲到22歲六年的打工收益為166642元。

對於上述的底層家庭來說,這打工6年的收益是很將其難放棄的,畢竟打工和讀書還存在著一個此消彼長的關係,而且就算畢業後也不一定能保證找到工作,對於精英階層來說這是飲鴆止渴,對於底層家庭來說,這基本是最合適的選擇了。

諷刺的是,最適合的往往不等於最優解。

所以,中國有很大一幫子人,他們是真的光是活著就竭盡全力了。


大概看一下答案,感覺高票的答案完全偏題了。

明顯題主想問的是,在同一個教室裡面,家境不太好的同學,為什麼也不願意努力?為什麼明知道自己並沒有爹可以拼的情況下,也不願意用學習來改變命運?

不是說高票答案說的不對,但真是離題了,題主是一個高三學生,他的角度也是一個普通學生看到同一屋檐下其他同學的表現,以此來提問的。

本題真心跟窮人上不起大學,以及農村教育資源不均衡沒有關係。

個人認為有幾點原因:

1、懶惰

我認為只要是一個正常人,都會懶惰。這點在學生身上更加明顯,而學習的過程又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所以更加加劇了這種惰性。當然這個是每個學生都會有的,不管家境好不好。但家境不好的同學,會加劇這種懶惰,原因很簡單,因為家裡面的大人們沒時間管,家境不好的同學,往往家裡面生活是比較辛苦的,父母要不然常年不在家,要不然每天工作很累,沒有什麼多餘的精力去看著孩子,去督促和檢查孩子的學習情況。當學生一開始沒能跟上學習進度時,隨後就會慢慢趕不上,落下的課程越來越多,自己也越來越自暴自棄,而當父母發現時,已經為時已晚。

2、迷茫

一個人從小學一直到高中,要經過12年。這麼漫長的一段時間,中間會發生很多事情,一個人的學習成績成績也會不斷的擺動,在這個過程中,大部分學生都會產生一種很迷茫的心理,因為他們看不到,看不到學習到底會對他的人生產生多大的影響。再多的苦口婆心和實例都無法抹掉這種迷茫心。你無法保證學習以後就能榮華富貴,但是他起碼現在能在外面打工掙兩千塊錢。加上網路鋪天蓋地的宣傳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新聞,涉世未深的學生還以為做了大學生也還是那樣,根本沒想過他們找不到工作,往往是因為高不成低不就。而不學習,連選擇權都沒。

3、環境

物理類聚,人以群分。同類集群是人類的天性。而這種環境下,人們會進行互相影響。「他都不學習,為什麼我要學?」「學了有什麼用啊!」「學習好的都是書獃子。」「他家裡有錢,能上補習班」。在這種環境下,互相影響,互相安慰,讓自己學習差有了理由,讓自己的焦慮消失,安心的接受自己的失敗。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又有一個頭目,帶著這些孩子出去玩,那這些學生就會跳進一個深不見底的漩渦,能讓他們的玩樂之心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加劇了自己的懶惰和迷茫。

4、家庭

這一條是最重要的,家境不好的同學往往家裡面父母的文化層次也不高。父母算是過來人,吃過沒有文化的虧,但是他們文化程度低,所以不懂教育,不會教育,教育孩子的方式往往簡單粗暴。一言不合就動手,造成孩子年齡越大越抵觸。

他們自己也根本無法做到以身作則。

比如我的學生曾經跟我說過,他自己的父親,天天讓他學習,但自己下班轉個身就去打麻將。

學生根本不服自己的父母,甚至會認為自己的境遇是父母造成的。

自己的父母都不努力,自己幹嘛要努力?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認為學習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父母,這會對學習產生極強的抵觸心理。

還有評論指出父母吵架的因素。

貧賤夫妻百日哀,家境不好的家裡父母吵架的次數遠遠大於家境好的。

家貧——父母跟其他人比較——感覺自己更窮——互相埋怨,都覺得對方對家庭付出不夠——吵架打架——無心管孩子——孩子無心向學。

更有甚者,把夫妻的不如意加到孩子身上,埋怨、謾罵、侮辱孩子。

學生的問題,往往就是家長的問題。這點在教育的圈子裡,基本是一個共識。

所以作為老師,我是非常佩服那些家境不好,但是學習成績很好的學生,這些孩子往往具有極強的自制力和上進心。

但這些往往都不是老師教的,而是父母督促、教育和影響的。

5、幼稚

學生最大特點就是幼稚,看問題短視,看自己短視,看未來短視。這也是因為生活閱歷不足造成的,有利也有弊,現在我單只談弊的方面。

我的學生總是認為,自己以後混的再差,也就跟父母一樣,而我往往跟他們說的是:你們父母到現在已經非常不容易了,你們如果不努力,你們以後混得最好,也就是你們父母這樣。

但是他們不相信啊!他們雖然學習成績差,家境也不好,但是對未來往往懷有一種謎一樣的自信。他們自己也不明白這種自信從何而來,但他們始終是懷著一種奇怪的樂觀,像是一種過度的心理補償,這種樂觀在某種程度上抵消了內心的焦慮和不安,讓自己的墮落更加心安理得。

最後,給學生們的建議:用一生時間去學習!!

不要害怕輸在起跑線上,因為很多人跑了一段就不跑了!!


許多人對貧窮充滿鄙視的論調是:這年頭只要勤勞,是不可能貧窮,你看哪哪哪工地一個月一萬,月嫂一個月八千。他們窮,明明是懶惰得無可救藥。

我曾經,也有這樣的誤會。直到有一天,我看BBC的紀錄片《為什麼貧窮》:全球每年有1億3千萬人誕生,出生在哪通常決定了大多數孩子的命運。從英國到美國,柬埔寨到獅子山,主持人Brain Hill一路行來,見證了一場規模浩大的全球新生兒「出生大樂透」。

貧窮與否的最大的決定因素,是你會不會投胎。做個窮人很容易,你不用投胎到敘利亞那麼慘。你隨便到一個中國的西部貧困區,窮人沒有機會上網,看報紙,閱讀。受的教育有限,很多人小學沒畢業就輟學了。窮人懶嗎?他們跋山涉水走幾十里去上學,怎麼懶了。可是能考上的,也只有百分之幾?

你要說他們可以當月嫂和民工一樣賺高薪。這個紀錄片會告訴你,窮人因為沒錢買報紙,信息閉塞,見識有限。他們甚至不知道,有什麼工作是可以賺更多錢,怎麼讓自己多賺錢,他們沒有勇氣和能力去改變。這不是他們的錯,貧窮帶來的局限,他們的世界和眼界只有一個山溝那麼大,他們的賺錢方式也只能是按自己司空慣見的方式。即祖祖輩輩只會種土豆的話,他們就只知道種土豆,只有當村裡第一個人機緣巧合在外頭搬磚賺更多錢,如果這個人能手把手的帶領和指點,其它人才知道原來可以搬磚。

我曾經在雜誌封底的公益內容欄目,看到很多貧困家庭的狀況介紹。好多家庭年收入五千元,靠種植土豆等農作物維生,半年吃土豆,半年才吃上米飯。因為各種原因負債幾萬元,這點錢,恐怕他們十年都還不清。貧窮帶來更多的貧窮,令他們不能停下來去學習,沒有錢對自己進行能力投資,甚至出不起路費去更遠更富裕的地方打工。貧窮是一種我們不可想像的狀態,勸窮人用更賺錢的方式賺錢,也許如勸人何不食肉靡一樣愚蠢。

有一年報紙曝光,台江有一個隱秘的性交易場所。幾個三十幾歲的女人,專門為老年人服務。一群頭髮花白的老頭,像排隊上廁所一樣輪侯服務。這裡的嫖資是一次十元錢。小姐說:「十塊錢的生意,我們只能拿六塊,老闆拿四塊。」

這 是2009年的福州。

看到這個新聞,我深深的震憾了,在這時代在城市,會有一群底層的女人,要讓自己變廉價腌髒的便池,才能夠維持生存。我不會輕易指責她們,她們必有她們的痛苦和不得已。如果有錯,一定是這個社會的錯。誰不想要優雅體面的生活?

上星期,我媽叫我妹取兩萬塊錢給一位鄉下的親戚到福州看病。我妹告訴我的時候,我有些吃驚:他們連兩萬都拿不出來嗎?因為我知道,這個親戚一生有多麼努力和勤勞,到老了,看病都沒有錢嗎?

我妹告訴我,因為去年的時候,這位親戚的妻子去年坐車出車禍了,一死兩傷的車禍,因為司機貧窮無力賠償。所以他們花光了所有積蓄。

你可知道,有時候貧窮不是懶不是蠢不是不努力,只是他們比你更不幸。

節選自本人微信文章你有一枝妙筆,別用它來侮辱窮人 轉載請註明:魯西西,微信公眾號:luxixi2016


第一,主要是人有惰性,越不行的時候,越懶得改變,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取悅自己的方式越來越多,漸漸就會變的隨波逐流,得過且過。

第二,圈子效應,很多人都是很普通的平凡人,就是簡單的近墨者黑,可是圈子就是泥沼,你不知不覺就再也出不去。

第三,鄙視鏈。雖然知乎上的人都是五講四美好青年,但是在我們九零後的成長世界裡不是這樣的,老師偏心好的學生,刻意侮辱某個學生是很經常的事情。

學生自己之中也有鄙視鏈,差生不是不想好好學,而是你改好了那麼一點的時候,你會遇到一個情況,就是倆圈子的人都不大喜歡你了。在多數普通學校里是這樣的。

第四,家長的錯誤教育,比如別人家的孩子,比如上網原罪論,比如不能早戀,比如不能帶手機,比如給孩子一個錯誤的人生觀。

例如有的話,他就是不努力而已,說的好像努力就能統一世界一樣。

多數家長是不屑和孩子談心的,要麼是打壓,要麼是捧殺。青春期的孩子,你捧和打壓都會出問題的。

第五,過早的對物質和權勢的盲目崇拜。

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務是教育區分,其實就是窮人和富人要分開教育。今年兩會教育部長的發言基本就是這個意思。

過度崇拜物質權勢的結果就是全民考公務員,中央對教育成這個結果的意見很大。不但對這個的意見大,對中專改革的意見更大。產生這個結果的本質原因還是小孩過分畏懼或崇拜物質和權勢。

我沒有歧視窮人的意思啊,我本身就是窮人,但是物質確實很容易擊碎一個人的信心,原本可以一拼的很多人都慫在了這個上。

最後的道理是我大哥跟我講的,還是挺感謝他對我的一系列教育的。

補充一下,中國上學真的很不花錢了,稀缺的是教師資源,尤其是好的教師資源。

這個群體數量變少的根本原因就是國家的不公平對待,尤其是對代課教師一刀切政策,真的太寒心了。


有答主已經從成本方面上闡述了這個問題,我來從另一個方面切入,那就是:不是所有想學習並且努力學習的人都能學好習的。作為一個成績還算不錯的學生,你可能每天好好聽講,放學好好做作業,考前努力突擊複習就能獲得一個你比較滿意的成績,偶爾拚命熬夜啃書幾天說不定還能提高個幾十名的年級名次,因此你產生了「努力就會有結果」,「世界上沒有笨蛋,只有不努力的人」這樣類似的想法,但是同學,當你知道這個世界上真的存在很大一部分人,無論他怎麼學習,怎麼努力,再熬多少的夜,再花別人幾倍的精力和時間,都依然考不好的時候,你就應該意識到為什麼有人自我放棄了。

我以前和很多學習不錯的同學的想法是一樣的,甚至像很多電視劇里灌輸的那樣,認為成績不好的小孩其實思維很活躍,很聰明,就是不學,如果他們好好學,一定不比成績好的同學差,說不定更加驚人。但這基本限於電視劇了-_-||,我表姐和姐夫都是老師,他們跟我說,一個小孩子是不是學習的料,那真是一眼就能看出來,智商方面(或者僅僅說學習考試方面)的差異不是一時半會能靠所謂的努力彌補的,那些怎麼學也學不好的孩子,老師看著都怪難過的。

所以啊,如果你是一個從小學習就不錯,順利考上985211,甚至讀個研讀個博什麼的,你得意識到你是多麼的幸運,是上帝被甄選出來的小孩,你要好好感激你的父母給你的優秀基因,好好學習,好好做人,並且多多理解那些學習不好的同學,畢竟人人都是有難處的,如果能考好難道誰還不樂意嗎?


作者:匿名用戶

鏈接出身富貴人家到底有什麼地方值得人嚮往? - 匿名用戶的回答

來源:知乎

富貴人家的孩子,最寶貴的財富就在於,他們的父母比你的父母知道的更多,能夠在人生的關鍵時刻給他們更多的指導,讓他們少走彎路甚至走捷徑,而窮人家的孩子,沒有這些指導,只能自己慢慢撲騰,慢慢摸索,也許碰的頭破血流之後成了,也許頭破血流之後死了。


因為他們看不清未來的路。

很多人都在對未來未知的惶恐,對學習改變命運的懷疑,以及自身的短視和焦躁中渡過了學生生涯。

如果學生覺得好好學習就能可以改變命運的話,大多數人都會好好學習的。

很多年前我們學校一混子學生在得到某領導親戚的保證「只要考上本科就能安排進單位」後發奮學習最後金榜題名,,,

這也說明了另一個現象,為什麼富豪和領導子弟很多都很努力。是因為他們覺得他們任何的努力都能變現。


其實,影響一個人學習成績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周圍環境的影響,個人的學習意願和學習能力,學習條件的影響。

其中,個人的學習意願和學習能力最重要,但會被周圍環境所影響,同時,它也會受制於學習條件的影響。

首先,我們來看周圍環境的影響:

人不能選擇自己的出生地,所以,自你出生的那一刻起,與生俱來的就是你的成長環境,父母給予了你生命,無論富貴貧賤,都是你不能選擇的,你只能接受。

家庭綜合條件好一點的,會從你幼年時開始培養你,開發你的智力,鍛煉你的動手能力,給你充分的物質需求,讓你在一個好的環境中成長下去。

家庭綜合條件差一點的,在你幼年時,父母為了掙錢還要出去打工,只有爺爺奶奶帶你,由於他們的文化水平不高,所以沒有能夠提早開發你的智力,也沒能提早教你文化,你的物質生活很匱乏,從小就在一個缺衣少食的環境中成長。

這兩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起點是不同的,對孩子未來的成長有影響,但還不至於影響終生。

真正影響孩子學習的,是家庭環境對孩子在學習方面的態度。

有些家庭,雖然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很重視孩子的教育,比如我爺爺姥姥,他們都沒文化,只上到了小學二年級,就認識幾個漢字,但是他們對教育是非常重視的。

他們有四個孩子,都上到了大專以上學歷,我大舅還上到了研究生,我媽在初三暑假的時候,聽說在郊區搬磚挺掙錢的(是真的搬磚,一塊磚一塊磚地搬),就不想上高中了,想直接去掙錢,我姥姥堅決反對,表明了態度,上高中家裡有錢讓你繼續上,要是去搬磚,以後就真得搬一輩子磚了,自己好好想清楚,我媽最後還是乖乖地回去上高中,放棄了提早進入社會掙錢的想法。

七十年代,我姥姥她們家生活還是很緊張的,但即使再窮,也不能窮教育,寧願少吃點菜,也要把學上出來。

他們吃過沒文化的虧,所以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再吃這個虧,他們雖然沒有文化,但是有遠見,知道知識能改變命運。我在很小的時候,我的爺爺姥姥就給我說,讓我好好學習,將來留學,上博士,我那時候不知道留學和博士是什麼意思,到長大了一點才知道,回想起小時候,不得不感嘆他們對教育的意識,我後來也沒留學,高考結束時,爺爺問我離哈佛大學有多少分,我安慰他們說,其實也不多,但我沒考上,我覺得那是他們的一種情結吧,可能他們並不知道哈佛大學和博士的含義,但他們知道那就是學習的意義。

即使經濟條件再差,他們也會給子女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至少在精神上和物質上是堅決支持的。

但有些時候,情況是反過來的,很多地方到今天為止,依然不是那麼重視教育,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我有一個朋友,是學師範專業的,畢業後到喀什去教學,好像是叫「三支一扶」工程,那裡的教育環境讓他分外痛心。

他告訴我們,南疆那邊的維吾爾族家庭,大都不是很重視教育,可能是幾千年來的封閉綠洲環境,阻隔了那裡的思想交流。有些家庭,寧願讓孩子去學經,也不讓孩子去學校里接受正規的教育。

這幾年,國家大力援助南疆的教育發展,在那裡已經普及了十二年制義務教育,上高中是不用花錢的,午餐也是免費的,很多地方連住宿都不用花錢,即使如此,依然有很高的輟學率,當老師找到這些輟學生的家長時,告訴他們國家一切免費,只要把孩子交給學校就行,就這樣,他們都不願意,他們說了這麼一句話:

「學費餐費住宿費是免了,但每個星期來回車費還要花啊,讓他出去幫我幹活還能掙錢呢,上學又有什麼用呢?」

可見,思想不改變,即使再大力援助都無濟於事,家庭環境里就沒有一個很好的學習氛圍,孩子每天回到家後,家長也不會操心孩子的學習,久而久之,學習成績豈能變好?

南疆的教育發展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師資力量,學校硬體這些外在條件都好改善,難以改善的是當地人固守的思想。

周圍環境是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但也只是影響而已,如果一個孩子有強烈的學習意願和學習能力,他是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克服這些阻力,實現自己在學習上的抱負。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個人學習意願和學習能力:

個人學習意願,我想,大多數人都是有學習意願的,因為大多數人都想成為學習好的那類人,因為大家都知道學習好的好處。少部分人沒有學習意願,他們可能家庭條件非常好,讓他們不用學習就能輕鬆獲得一切,因為現實條件太美好,他們失去了為未來美好生活奮鬥的動力,也就沒有很強的學習意願。

我想,即使是班級的最後一名,也是有學習意願的,但無奈學習能力不足,所以實現不了他們的學習意願。

我不得不說,每個人在學習能力這件事上,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你必須承認,人與人之間雖然差異不大,但差距是客觀存在的。

這種差距在智商上體現的尤為明顯,真的,是非常明顯,甚至從幼兒園開始,就已經能看出來了。

智商高的人,在同樣的時間內,能高效率地學習。

智商普通的人,必須要用多的多的時間,才能達到他們的水平。

沒辦法,現實就是這麼無奈,智商這種參數,是多種能力集合後的統一參數,不是表面上會做幾道題的事情。

但是,上天為你關閉了一扇門,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要想達到他們的高度,你只有付出更多的時間、更多的汗水去努力學習,甚至這樣都達不到,但至少,你能縮短差距。

所以,我們經常聽到老師教導,勤能補拙,天道酬勤,別人比你聰明,所以你必須付出更多的汗水,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

有些人,學習成績不好,的確是因為天資不夠聰穎,再加上又不願付出更多的汗水,所以學習成績很難提高,他們不是不想學習好,是真的學不好。

我們必須承認,懶惰才是大多數人的共性,而勤奮只是少部分人的特性,因為勤奮是要吃苦的。

我有兩個舅舅,二舅要比大舅聰明一些,但是在學習方面不夠勤奮,他更願意動手去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去深入學習課本知識,所以他高中畢業後就上了技校,當了電工,過了十年,才去自考了大專。

而我大舅,天資不夠聰穎,至少沒我二舅聰明,但他很努力,學習很刻苦,在高一的時候,他就意識到新疆這裡的教學質量不行,他要去西安上高中,高二的時候,他和班裡的另一個同學轉學到西安。

在西安上高中的日子是非常艱苦的,那時候條件不行,他嚴重營養不良,腳都凍出了瘡,他的那個同學實在堅持不下去了,就轉回去讀高中了,而他還在堅持,高考結束,他考上了西安的一所大學,本科畢業後,他又考上了南方某重點大學的研究生,那所大學現在已經是985,後又留校任教,並且在外面還有自己的公司。

而他那個知難而退的同學呢,高中畢業後,就進了當地的廠里當工人,前幾年又下崗了,生活過的並不好。

面對教育水平低下的學習環境,有些人選擇繼續混日子,有些人選擇衝破這個困境。今天日子混的舒服,將來日子過的難受,年輕的時候,多吃點苦,是為了以後能夠少吃些苦,堅持努力那麼幾年,為了以後幾十年的幸福,也是值得的。

因為我大舅有很強的學習意願,所以即使環境再苦,他都能堅持,他在學習能力方面可能不如別人,但他足夠勤奮,也時常用名人名言鼓勵自己,繼續自己要走的路。

以上內容,大家看完可能覺得是雞湯,在當前反雞湯如此嚴重的態勢下,大家對這些事例是不屑一顧的。

但我要告訴大家的是,所謂的雞湯,不過是給你灌的迷魂湯,真正的勵志之路,那是自己用血淚走完的。

最後,我們再來看學習條件的影響:

個人學習意願和學習能力是受制於學習條件的影響的,這些學習條件是外在的,但有時候是很難彌補的。

在我們上學的時候,學生補課還不是很普遍,一般而言,只有學習成績較差的才會去補課,而現在,補課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無論學習好壞,都會去補課。

補課是需要額外開支一筆很大的費用的,經濟條件好的家庭無所謂,經濟條件差的家庭就很困難了,這是在教育資源方面的競爭。

所以,有人說,寒門再難出貴子,一方面原因是在教育資源上,寒門子弟就已經落後了很多,無法和那些擁有豐富教育資源的孩子競爭,另一方面,即使大學畢業,也很難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自己的階級,因為階級已經漸趨固化。

通常而言,有兩種力量會促使孩子去努力學習:

一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孩子為了得到那些美好的生活,而去努力學習。

二是對現實生活環境的厭倦,孩子為了逃離現在的生活,而去努力學習。

第一種是正向的推動力,第二種是反向的推動力。我們都知道一句話,叫知恥而後勇,反向的推動力往往更大,所以在二十年前,農村大學生還佔有很大的錄取比例。

而近幾年,農村大學生的錄取比例一路走低,分數線還是那個分數線,只是能考上大學的農村學生越來越少了,因為反向的推動力小了,知識越來越難改變命運,即使考上大學,也很難逃離現在的生活狀態。

於是,他們在權衡之後,認為努力學習考大學出來找不上好工作,那還不如早日走上社會掙錢,或者直接學一門技術,將來也能獲得一份不錯的收入,大學校園,對他們只是一個夢想,他們也想經歷一回大學夢,但是現實告訴他們,還是現在掙錢最重要。

我們都知道上大學的意義,對這個社會來說,肯定是平均素質越高越好,大學生越多,對社會的發展越有利,但我們也要理解他們,至少不應苛責他們,因為相較於未來的發展,現在對他們而言更重要,因為他們家庭條件一般,他們需要現在就去掙錢。

在校大學生,請珍惜你們大學四年的校園生活,因為那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未來;在社會工作人員,即使你們不在校園,也要有持續學習的精神,即使你們認為大學不能改變命運,也要承認學習能夠改變未來,學一門技術,精益求精,未來還是很美好的。

關於此類問題,請看我以下題目的回答:

中小型企業該如何避免因員工離職刪除核心文件所造成的損失?

怎樣看待應屆生喜歡辭職?這是 90 後所特有的嗎?

努力工作的員工會讓老闆感動嗎?

如何長時間高效學習?

學過的東西馬上就忘了怎麼辦?


突然想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媽媽暑假在帶孩子們補課。

為什麼送到媽媽這裡來?

因為在家就是玩手機玩電腦不寫作業天天出去玩或者下河洗澡。

我們這每年都要淹死很多個小孩子,

送到媽媽這裡來,

解決了作業問題,避免了開學時老師的刁難。

解決了午餐問題,家長不用費心在家煮飯了。

解決了戶外活動時的危險,例如下河洗澡。

我平時沒事,帶他們學英語,他們的英語基礎超級差。

五年級了,單數複數分不清,第幾人稱搞不清等等等等。

我只能從最簡單的教起,不然按這個成績他們根本上不了初中。

天天帶他們看讀單詞的視頻,天天要求他們默單詞。

所教的單詞都是最簡單的,大部分單詞都已經在書上學過,但他們還是不會讀不會寫。

這兩天我去外地有點事。

今天上午,媽媽按我的要求找出了網上的視頻,準備播放視頻,帶讀他們。

然後,媽媽隨口說了一句:「你們想讀單詞嗎?」

全場安靜,沒有一個人發出聲音。

不知道你們能不能體會我聽到這件事時那種心寒的感覺,就跟帶自己的小孩子一樣,你費盡心思來教他,結果他連學習的慾望都沒有。

平常不是沒有說過大道理給他們聽,下課時還讓他們在走廊上看對面的在烈日下在工地上施工的叔叔伯伯們。

很尊敬他們,但是真的太辛苦。

問他們如果考不上初中,以後準備去幹嘛?

沒有一個人知道自己要去幹嘛,但是也不想讀書,寧願重複父輩的辛苦。

我也反對最高票的答案,現在九年制義務教育免費,初小根本花不了什麼錢。雖然我們這裡不知道是幾線小縣城,但沒有很貧困。考上最好的高中,視成績而定,可以給免學費,還有獎學金拿,國家還有助學金補貼。大學同理,只要你想讀,根本就沒有讀不下去的事。

只是好可惜,還有那麼多孩子們,是他們根本不想讀書。

大多都是因為父輩和親戚朋友的見識和學歷罷了。

經濟條件是不怎麼好,但是真實情況是,想讀就沒有讀不下去。

補課的有11個男孩子,只有兩個男孩子的字寫得比較好。

為什麼?

像樓上有一位答主說得,在別人的媽媽都選擇出去打工賺錢時,他們的媽媽選擇留下來陪著他們一起讀書一起成長。

很晚了,如果點贊多的話明天繼續寫,大家晚安。


題主,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像你有著同樣的家庭條件、覺悟、價值觀。

我遇到過很多學習拚命,有著清晰的路線規劃的人,他們大多有以下的三個特徵:

1.家庭的耳濡目染,父輩給他們指明了前行的方向。這種人受到家庭的影響特別大,他們在出生的時候,就被賦予了特定的使命,所以父母在培養的過程中,就已經為他們劃定好了將來走什麼的樣的路子。如果你有看過《7 up》,也就是《人生七年》,你就會發現,富人子弟在童年之時,就已經知道,將來他們要做大法官,或者是大律師,而生長在中產階級以下的孩子,童年大多懵懵懂懂,長大後自然就會跌跌撞撞。

一個家庭對人的影響,可以說是一輩子。

2.懂得一定的學習方法,而不是盲目的學習。對於很多學習成績好的人來說,他們有著特定的學習方法,而這個學習方法,能讓他們在付出較少的時間和精力的前提下,獲得較大的產出,這種產出帶來的成就感,又會讓他們更加努力讀書。而有些人,則沒有掌握這樣的學習辦法,導致他們越努力,產出反而越低下。

挫折帶來的不止是成績低下,更會喪失前進的信心。

3.善於平衡合作和獨處的關係。學習不代表要做苦行僧,學習也不意味著要時時往人群裡面鑽,理想狀態下,是平衡兩者之間的關係,在需要溝通交流的時候,走向人群;在需要獨處學習之時,安安靜靜置於一隅,不問窗外事。

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這一點。

所以,下次看到有些人家境不好,還不努力讀書的時候,試試置身於他們所處的位置,有時候你會發現,他們走得十分艱難。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你有著同樣的家庭條件、覺悟、價值觀。


個人成果=f(努力、天賦、家境)。

解釋一下這個函數式子,「成果」是因變數,「努力」「天賦」「家境」三大因素都是自變數,這三個自變數中的任意一個增加(而且其他兩個變數不下降),成果也會增加。

在這個函數式子中,天賦、家境的值越高,每增加一單位努力帶來的成果的增加就越多(努力的邊際產量越高)。也就是說,增加一份努力,家境好或者天資高的人成果更大,得到正反饋更明顯。

當天賦或者家境太差或者兩者皆差,在現有基礎上增加一單位努力帶來的成果很少很少,但是增加一單位努力卻比較苦,所以乾脆就別努力了吧。

一個人家境不好但是不努力的原因有兩個:

1、家境差以及由此帶來的衍生性問題。請參見本提問的第一高票答案

2、天資不高。怎樣拯救懶惰並且擁有消極人生觀還沒有什麼天賦的人? - 城市獵人的回答

——————————————————————————————————

下面換一個角度答題,因為提問者提到「
自身智力條件也很好,但是就是荒廢時光不努力學習?」

第一、家境差的家庭給子女講道理無法做到「情景浸泡」,只能是很直白抽象。家境好的家庭有可能創造更感性具體的情景。

譬如說,家境好的家庭可以帶孩子去清華、北大、哈佛、斯坦福遊玩,這比抽象的說這些大學好有用多了。

人類中除了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性格很冷靜堅忍的人之外,都是感性大於理性的動物,所以才有「不撞南牆不回頭、不見黃河心不死」之說。

這個世界上基本不存在「講道理」這回事(尤其是對未成年人),只有創造一個情景讓他去感受才行。很顯然,富裕家庭更有可能做到。

第二、古人云:「身教重於言教」,社會底層的家庭恰恰做不到這一點。企業家家庭的父母通過自己努力創辦企業來激勵子女有樣學樣,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的父母通過自己日夜不停的學習來激勵子女有樣學樣。。。。。。很簡單,你要你子女發財,最好的辦法就是你本人百折不撓辦企業;你要你子女當學者,最好的辦法就是你自己當一個學者(最起碼當個「民間學者」)。。。很可惜,那些混得差的家庭的父母做不到。

有一篇關於北大饒毅教授的文章寫道,N年前當饒教授還是中小學生的時候,他父親帶領全家刻苦讀書,他父親讀英文文獻,他們當子女的看中文教材及資料。

——————————————————————————

最後說一點,不要把自己的懶惰過分歸咎於物質條件不夠。

以英語聽力為例,過去的鄉下小孩說自己家沒有錄音機而城裡小孩有,這個差距確實是客觀存在。現在大部分鄉下孩子有個智能手機,而智能手機確實是學英語聽力的利器。但是這個階層的小孩子的英語聽力還是一樣爛,因為他們有了智能手機就用來交友、聽流行樂。。。總是都是用來娛樂。

有些人不努力不是因為物質條件不夠,但是他一看到那些把不努力歸咎於物質條件不夠的答案就去瘋狂點贊,只是為了讓自己心裡好過一些。


先說說我自己吧。農村出來的,父母都是農民,靠種地打零工賺錢。以我的智商,考上了一個二流大學,畢業後成了一個農村小學老師。村裡人就說,你媽沒白供你上學(因為我有了一份大家覺得不錯的穩定工作)當初我上初中、高中時,你猜他們怎麼說,上學有啥用啊,一個女孩子。有些人就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他家孩子早就不上學了,有些可能真是這麼想的。我媽媽,總是和我說,你好好學習,考上大學,有份好一點的工作,不要像媽媽這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辛苦了。我也確確實實,每天看到父母辛辛苦苦地過日子,辛苦勞動,生活節儉,節衣縮食的。可能是這樣的原因吧,我從小都不需要父母操心我的學習,都是我自己主動的,我渴望學得好一些,再好一些,內心強烈地渴望有出息,考上大學。在班裡,我很一般,好像在小學都很少考前三名吧,不太記得了。但是記得很清楚初三也曾放鬆下來,可能是自卑或者墮落了,覺得自己學的不好,就不是那麼努力了,最後考上了一個差一些的高中,要是當初稍微努力堅持一下,可能就又不同了。高中還是很努力,但是第一次考得很不好,心裡不甘心,又考了一次,第二年才考上大學,還是一個二流到不能再二流的學校了。以我的智商,這樣已經很不錯了,小學都不怎麼是前三名的選手。高考,以我自己的實力,還有一點小幸運,我考上了大學。(我的小幸運吧!我是學文的,高考地理,有一個連續四小題的題,我實在看不出來是什麼了,真的看不懂,完全不會,真的蒙了。現在想起來,當時自己想得很開,就算四個題不會,我也放棄,不考慮了,繼續答題。最後隨便蒙的。報志願時,立馬找班主任借了答案書,看答案,竟然四個題蒙對三。可能這都歸功於我當時的好心態吧!謝天謝地!謝我的父母!)我畢業後,當了一名農村的小學老師。

當老師以後。

對於農村,學習好確實不容易。

我覺得家庭環境,父母受教育程度,教學理念,經濟條件,社會大環境,很多因素吧。

先說父母受教育程度吧,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小學的東西,也不會。比如我父母。輔導不了,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些還不重視學習。小孩子畢竟主動差,學習,發自內心想學的並不多,需要家長監督。(我真的是從心裡想學的,所以才會很主動),家長馬上又會說了,我自己也不會,我輔導不了。這是理由嗎???比如,一二年級的生字,這個輔導不了嗎?聽寫生字,這個不會嗎?畢竟大多數家長還是認識字的吧!比如古詩和一些課文的背誦和默寫?比如口算練習?比如讀作文書之類?看書?很多簡單的是可以監督孩子的,可以做到的。而有些家長做什麼了呢?打麻將,跳廣場舞,看電視劇,嘮家常(也不排除為了生活,辛苦工作,沒時間的)。一年半前吧,我的一個孩子,造句,寫,為什麼媽媽每天都去跳廣場舞?一年級,好像是用問號寫一個句子。以上我舉例的那些事,家長可以監督吧。但是很少,幾乎一個班級三十五個孩子,連五個家長監督的都沒有,一兩個,完全,純靠老師。可能有人會罵我了,還要你們老師幹嘛?可是時代不同了,孩子也不同了。孩子們很懶,很厭煩學習,主動學習的真的很少。老師的工作也很雜,瑣事很多,還有農村小學的現實條件,還有學生在校時間很有限,必須到點放學,否則後果自負。和我上學的時候不同,老師留你學會了才放你走,實在學不會的那沒辦法,能學會的,還是努力讓你學的。(我是88年的)父母不作為,不關心,很讓人生氣,畢竟孩子是他們自己的。

雖然是農村,供不起孩子上學的,幾乎沒有,有也很少很少,一個班裡一兩個,可能也就是困難。但是農村的父母,在家種地,或者打工。自然時間就很緊張了,早出晚歸,有的孩子甚至看不見父母就睡覺了。這也是不能監督孩子學習的一個原因。但是一些經濟因素,也確實影響孩子學習了。舉個例子,我的一個學生,非常好學,學習很主動的。英語的,一個使用網路平台的朗讀比賽,她參加了,獲得的獎勵是一年的免費使用權,我問她寒假你堅持朗讀了嗎,她回答我,老師,坐電腦那,很冷,腳冷。我知道,農村的供暖,屋裡沒那麼暖和。其實她是個能堅持學習的孩子。還有,孩子和父母睡一個屋,沒有一個獨立的學習的環境,甚至連一個學習桌都沒有。家長不太支持孩子看書,覺得買書有啥用啊,又說,買來也不看。(孩子不是神,老師也不是,孩子是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共同培養的)經濟方面的影響是很大的。很多例子吧,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再說說,教育理念吧,可能說的不恰當,請見諒,歡迎討論指正。很多家長,恨不得把老師當保姆,我把孩子送來,一切就歸老師管了,自己什麼也不管。(更有甚者,孩子學得好了,是我家孩子聰明,孩子學得不好了,是老師廢物,教的不好。)有的家長就說,老師,我家孩子我管不了,你多管管吧。我能說嗎?孩子的叛逆才剛剛開始,以後的問題會越來越多。這是歷史遺留問題,孩子不是突然就管不了的,出現這樣的情況都是有原因的。當孩子管得了的時候,家長做什麼了?是管著還是慣著?孩子是父母的第一任老師。(說一個四年級的孩子。他爸爸和我抱怨,有一次不給他零花錢,孩子就坐到馬路中間去了,最後父母妥協了。也是這個孩子,不給買電腦就不上學,不上了一兩天,與孩子協商,到了初中再給買,才上學來的)

還有,孩子面對事情的態度,很多時候來源於家長,家長平常不關心孩子,一到期末了才問孩子學習成績,以為這樣就交差了?這樣做,不是告訴孩子們,平常不用認真寫作業不用好好學,期末考試認真一些就行。大多數家長還是愛孩子的,但是,讓孩子們吃飽,穿暖,玩好,偶爾關心一下孩子學習,這就足夠了嗎?很顯然,是不夠的的。更重要的是參與到孩子的學生生活中。有些就是教育孩子,你去上學,去就行,學得好壞沒事,不挨欺負就行。兩個孩子發生衝突,吵架打架的,家長第一句,問的不是孩子怎麼回事,而是,誰欺負你了。孩子受傷了,第一時間不是帶孩子看醫生,而是訛錢。我上班四年了,看到過好幾個這樣的事了。老師請家長,問的第一句話,不是孩子在校表現怎麼樣,而是問,是不是老師找你麻煩,是不是故意挑你毛病。這樣教育孩子還有的好嗎?

還有,明明孩子的錯,甚至是撒謊,好多孩子給做證,家長卻賴老師,要求老師道歉,嚴重影響了老師的威信和尊嚴。孩子這麼仰仗家長,做這樣的事,孩子還會怕老師,還會信任老師嗎?更嚴重的,可能是上學無用論吧,你問孩子,不上學,做什麼呢,考不上個學校怎麼辦呢?上班唄,幹活唄,當網管,下煤窯挖煤。。。家長可能就會和孩子說,不上學,也餓不死,學得差不多就行了。要麼就是,沒事,家裡有關係,給你找工作。家裡有錢,可以養你。還有一個問題,也比較嚴重,背後當著孩子面指責貶低老師的,我想說,這樣做,孩子還會信任老師,還會跟著老師學習嗎?見過這麼一段孩子和家長對話。孩子:老師又說我了。家長:老師不管你誰管你啊,父母不經常在你身邊,老師陪伴的時間比父母時間還多呢,管你,也是為了你好,為了你以後少走彎路,老師說你,你應該感謝老師這麼關注你。另外一個對話,是這樣的,孩子:我們老師真討厭,又說我了。家長:你就忍忍吧,畢業咱們再收拾你們老師。這樣鮮明的對比,可想而知這兩個孩子對老師的尊重程度和信任度了。

沒寫完。寫得不好。分析的不到位不準確,又啰嗦的。希望大家多指正。

———————————————————————

昨天(2016.8.2)發生了一個事。表姐家的孩子學吉他,開始花了一千塊錢報班,一個暑假,每周一到周五,吉他另外花了五百。最近又需要交一百什麼的。孩子就有點擔心,媽媽會不會說他,又交錢怎麼怎麼樣的。在興趣班,他還和一個送孩子的阿姨,說了,那個阿姨說,你媽媽不會說你的。然後老師又說了,如果要考級,可以報VIP,學費四千塊錢。不知道是因為錢還是因為他不想學了。總之是他要放棄,不學了。

先說一下,背景作鋪墊。表姐屬猴的,三十六七歲,從小學習都很優秀,可是因為家裡的條件,只是上完了高中,然後到了年齡就嫁人了,生活過得也很拮据。所以,對於錢就很斤斤計較,一分一塊的,花得都很明白。後來,買了房子,有七八年十來年了,日子過得還是緊緊巴巴的。最近兩三左右吧。日子算是好一些了。又買了車子。可是依然會過得很節儉。

因為自己家裡條件差,錯過了機會。沒得上大學之類的。當時連高中都沒好好考,就上了家門口的一個高中。所以對於孩子現在,還是盡量滿足的,孩子想學吉他,就給報名學了。剛入門,就想放棄了。我們幾個怎麼和他溝通,他都不說怎麼回事。最後,稍微有了點眉目,他不想考級,也不想以後參加什麼表演活動,只想學習吉他而已。我想,可能也會有錢的問題吧,四千塊錢,是我姐姐近兩個月的工資,從小花什麼錢,姐姐也都會問得很清楚,不能亂花錢,所以說,孩子也有點,特別在乎錢,也會計較,會顧慮錢多錢少,是成長環境造成的。不願意參加表演活動,可能是從小沒有鍛鍊出來,不自信,不敢出頭露面吧。我是這麼想的。

在知乎上看過一句話。我借用一下。問題是,家境不好的人會在那些方面輸給家境好的人。一個回答是這樣的,會浪費很多時間來思考很多多餘的問題。

還是以自己為例。中考報志願,可以選擇二中,交一千,可以選擇一中,要交一萬二的費用,(2004年,對於我家來說,真的很費勁兒,如果我選了,家裡砸鍋賣鐵,欠債也會給我交的),老師怎麼勸我,讓我去一中,選擇一個好的學校,甚至都幫我填了,我還是改了。這幾乎是我二十八年的生命里,自己做的,最重要的決定,除了選擇目前的男朋友外,我真的害怕那一萬二的壓力,承受不起。別說是這一萬二了。上高中後,交學費,生活費,都有負罪感,不敢輕易花任何一分錢。考試考不好了,都覺得對不起父母,對不起父母的辛苦。雖然當時也知道這麼想不對,不斷地調節自己。稍微好一點點。精神壓力還是有的。然後,就是早醒的問題了,從來不睡懶覺,很早就醒,不論我睡得多晚,四五點,五六點就醒,無論春夏秋冬,都這樣。大學畢業,已經工作四年了,還是這樣。好一點五點多醒,糟糕一點四點半左右。

真的會在錢上面思前想後的,浪費時間和精力。如果當時去了好一點的高中,可能就不需要復讀了。復讀是在一中的。當年沒去,最後還是上了一年。生活也是奇妙吧。


我教過一些學生,當然也教過你說的這樣的學生,家庭一般,但前期基礎比較差,不怎麼努力學習,愛去網吧打遊戲。

我問他,你這樣將來考不上大學怎麼辦?沒有好的工作怎麼辦?

他的回答:當網管啊!

為什麼好多學生不學習,問他們不讀書做什麼,他們的第一選擇都是網管!!!我也是無語,可能他們覺得這個工作輕鬆,又不怎麼費腦子,而且有工資,最重要的是,可以玩電腦!而且,網管是這些高中生最經常接觸到的工作。

後來,那位學生,沒考上大學,考了一百多分吧。

他去了陝北很偏遠的地區挖石油,很辛苦!後來,我們還聊過幾次,我問他後悔不。他說看著別人在上大學,而我在這個荒無人煙的地方挖石油,怎麼能不後悔。

附圖,他工作的地方

但人生哪裡會有後悔葯呢?

正式回答問題,智商很重要,情商更重要!他們這樣,真的不是智商的問題。


在我這個老師眼裡,沒那麼多大道理好講的,讀書辛苦,耗時費力費腦子,大多數學生不喜歡不願意那麼辛苦,尤其在最重要的初高中階段,在這個階段也認識不到讀書能改變他們的家庭條件,所以懶得去讀書,更願意去玩,玩永遠是世界上最誘人的事,沒有之一,記住,沒有之一,一個能從小就能控制住自己的「玩」性的人,就是長大後的人上人

能脫穎而出的,都是那些出於種種原因願意吃苦的認識到吃苦有價值的,原因包括家庭教育、父母言傳身教、好勝心強等等,好勝心強往往是主因,願意吃苦去念書的初高中生,大都喜歡享受成績好帶來的成就感,這就是好勝心的一種

在願意吃苦的基礎上,如果再加上聰明,那麼就成了尖子生

就醬,至於那些什麼「我光是活著就已經拼盡全力」之類的雞湯,你若想喝,沒人攔著你,喝雞湯的人是最受他人歡迎的,意味著其他人的競爭壓力又小了一點


雖然這是一個老論調。。可是努力也是一種天賦啊!有的人一天學10個小時,真的能保持10個小時旺盛的精力。有的人坐那10個小時,真正有效學習時間只有5小時,就算他不玩手機不上網,效率也高不上來。而且學習方法和學習基礎都非常影響效率,所以很多人即使看起來很努力,可還是在做無用功。不得不承認,即使努力,大部分人也成不了學霸的。

工作也一樣。一份工作有的人1個小時做完,有的人要倆小時才能做完,倆小時那個未必是不認真不努力。

人和人之間,真的差距很大。


格局,格局太小,眼界太狹隘,他們不明白學習的意義,對未來充滿茫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往往見識過世界的廣袤之後才明白努力的作用,卻已經太晚。

再加上周圍(差)朋友的影響,自身惰性的驅使,只能讓這種所謂的貧窮延續下去。

富不學,富不長

窮不學,窮不盡


不好發表觀點,我還是講故事吧(真實的故事)...

W比我小一歲半,嗯,現在應該馬上就要滿二十歲了。這兩年,每次回家,總有人問我有沒有女朋友,然後跟我講比你小兩歲的W都已經馬上要結婚了。其實每次聽到這些,我的內心是斯巴達的【別人結婚和我沒有半毛錢關係啊】

W父親是上門女婿,爺爺只有她母親一個女兒,他一個獨孫,所以,大家都懂得,從小嬌慣任性。從小呢,W和附近的一群人(也包括我)各種打架,W有些小聰明,可惜,心思都用在了做壞事上面。當然,他每次處於下風的時候,每次他爺爺都會「挺身而出」,不講對錯.....再後來,上了初中,雖然住在一個地方,在一個學校上學,也基本上不和W來往了,簡而言之:划不來。

W的母親後來患了精神病,父親常年在外打工,家,對於他父親來說,好像不那麼重要,大家都懂得...W的成績並不好,而且和學校里那些小混混們廝混在一起,嗯,小鎮里的初中畢業之後會有多少小混混,大家都懂得...

後來,W去了一所很水的高中,然後混了一個專科學校。嗯,關於讓不讓W去上大學,這個是在W的爺爺們中引起了討論的,畢竟就這麼一個孫子,能上學儘力給上啊。然後呢,家裡親戚這個給幾百,那個給幾百,學費也就湊足了。然而,W去了大學之後,其實他大二上就沒有讀了,但是還在給家裡謊報軍情,這樣,每個月就會有生活費,寒假的時候,不回家,找他爺爺要錢,他爺爺給力。然後,後來覺得不太對勁,在他爺爺們的朋友們各種參謀下,這次終於精明了一回,強行把W給召回去.....等一切明白,W的爺爺只能一聲嘆息:我再也管不住他了。

後來,從W的爺爺的一個好朋友那裡,那個老人和我算是忘年交。告訴我:W的爺爺的哥哥在銀行工作,W只要混個大學文憑,找關係搞進銀行系統,這輩子也算可以。只是沒想到,現在銀行不是那麼好憑關係進了,更沒想到W竟然這麼不成器(方言),竟然自己不讀了。

現在W在我們那個小城某汽修廠做學徒,只管飯,成天和一群同齡整天混東混西的人攪和在一起.....

其實我很喜歡也很佩服W的爺爺,他是一個很好的老爺,很愛幫助他人,當過兵,為人很正直,也很勤懇。總之,他身上有著很多很多美好的品質,在教育W的路上,雖然沒有錢,但很捨得花錢。

現在W的爺爺張羅著W結婚的事情,畢竟,能在有生之年抱上重孫子,是可以讓很多老人非常開心的事情吧。對於結婚這件事情,其實眾人還是有很多擔憂的,怕掰了。W的爺爺則認為:從高一兩個人就搞在一起,這麼多年,看來很有感情基礎嘛!(其實,W的爺爺是一個蠻有幽默細胞的人)

其實呢,W附近的同齡人裡面,有很多孩子都已經三歲了,孩子一兩歲的很正常,生二胎也不稀奇了,都是二十歲左右的年紀。

最後,借用某位長輩的話:這代不行,趕下一代啊!


天,還「信息閉塞」。知乎上的高等人類們去當月嫂恐怕半天就被揍出來了吧,知道每年工地欠薪的有多少么?

本來就是靠食用底層人民膏血才換來了你們今天刷知乎的資格,餘生不想著鞭笞自己贖罪,假仁假義地表示兩句同情算什麼。

虛偽。


推薦閱讀:

人生有哪些必犯的錯誤?
怎麼做一個逼格高翻天的雲朵燈?
整容手術效果如何,划算嗎?

TAG:學習 | 生活 | 教育 | 人生 | 職業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