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差距大是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嗎?

舉個例子講,如果兩個同齡人,一起長大,一起讀書,大學畢業後,兩人選擇同樣起點的工作,甲比較靈活,心思比較敏銳,乙比較老實,只會埋頭苦幹,五年後,甲年薪二十萬,乙年薪十萬,這樣的貧富差距難道要怪社會嗎?


貧富差距只是社會表象,就是沒有什麼思想的人或者對這個國家有膚淺了解的人,可以很容易看到的表象,但導致貧富差距的原因則可能是不同的。

A,機會平等但素質不等導致的貧富差距

中國就是這樣的。改革開放前,大家都一樣窮,國門一開,大家都一樣的機會致富,於是最後,有頭腦有眼光的人成為了巨富土豪,有學歷有技術的人成為了中產,什麼都沒有的人只能出去給人打工,只夠溫飽。中國改革開放後產生的貧富差距,實質上是人綜合能力的差距,這種現象,不平等,但是公平

B,機會不平等的貧富差距

突出表現就在於窮人幾乎永遠不可能翻身成為富人,而富人卻越來越富。在中國,各種土豪大官30年前幾乎都是最底層百姓,改革開放後翻身成為富人。在美國,各種財團寡頭都是百年家族傳承,從小土豪家的少爺公主就在私立貴族學校就學,與其他平民百姓隔離開來,一路貴族教育和上流的交際圈成長成人,繼承家族企業衣缽,一生都是富豪人。而窮人則被重稅纏身,大學學費債務昂貴,要麼畢業後多少年才能還清債務,要麼就要靠出賣身體還債。如果你連大學都不讀,基本你是完全沒有希望翻身成為富豪的。

B類貧富差距,是真正讓人絕望的貧富差距,一來是因為窮人幾乎無法翻身,二來是因為導致B類貧富差距的是制度,制度是統治階級制定,幾乎是不可推翻的。A類貧富差距,如果有合理的配套制度,則會緩慢消弭差距,比如扶貧助學政策,並不是不可消除的。


問題終結者


為貧富差距辯護

現在的這中國經濟發展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體量堪稱全球經濟體的老二,僅次於美國,每一個中國人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與此同時的是,改革開放的各種矛盾也隨之而來,而其中最讓人們無法接受的就是貧富差距的擴大,具體表現就是富人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奢華,而窮人的溫飽都成為了問題,富人經常一擲千金,而窮人卻在為吃飯發愁。同時,我們在網路上看到的新聞讓我們更加堅信了這一點:在中國1%的人擁有將近50%左右的財富,這一塊大蛋糕,1%的人就佔去了一半,剩下的蛋糕卻有99%的人來爭奪。或許這種表面的例子能夠證實這一點,但是當我們把視野開闊以後,會發現原來並非如此。

從歷史角度來看,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才是最平等的時代。從經濟數字上來看:在古代,一戶老百姓每個月的日常支出將近一兩銀子,而在皇宮中,就連一位貴妃的支出就有兩千多兩,相比有兩千多倍,更不用說當朝的皇帝了,與今天的中國相比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從人們的最低消費水平來看,杜甫詩句中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象在古代的中國比比皆是,西晉時代發生饑荒,不少人餓死,但是諷刺的是貴戚王愷的奢侈炫富:用麥芽糖洗鍋,用紫色的蠶絲作路兩旁的屏幕,長達40里。這種冰火兩重天的待遇今天卻無人提及。在古代每一個人將能吃飽飯作為一生中最大的追求,這種將維持人最低水平的底線卻作為最高的標準,實在是讓人感到無奈和心寒,在歷史典籍中,經常會有發生饑荒的例子,然後就是幾萬甚至幾十萬人的餓死。今天的中國雖然也會發生這種事,但是比例絕對是少之又少,更多的人不會再為吃飽飯掙扎了,而是追求相對較高水平的生活,例如買房買車。在清朝,一個老百姓絕對無法想像慈禧用膳時候的情景,光上菜就有幾百道,旁邊的傭人服侍就有幾十人,一餐飯相當於一戶老百姓幾十年的收入。更直白的說:今天的所謂窮人和富人的對比就是一輛qq車和一輛蘭博基尼的區別,這已經超越了最低生存境界,到了享受境界的差別了。

那為什麼我們會認為今天中國的貧富差距會到了讓人無法忍受的地步呢?我想這是有幾方面的原因。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當今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使得每一個人獲取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一個低層的年輕人通過上網就可以了解富人是如何消費的,了解他們吃什麼,住的什麼房子,開的什麼樣的車?而在人們之間信息交流匱乏的社會根本是難以做到的,老百姓沒有什麼渠道和方法來了解上層社會人的生活,只能依靠自己的想像,這就自然會出現很大的偏差。即使是到了20世紀80年代仍然如此,農民以為江青每頓飯能喝一碗紅糖水就是極其奢侈的。

其次就是我們現在的時代是一個高度流動的經濟社會,階層與階層之間的隔膜越來越薄,每一個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天賦來獲得財富和社會地位,假設我們現在依然生活在古代中國的封建王朝或是改革開放前的中國,那麼貧富差距會是最小的,因為這個社會就是停滯的,人與人之間沒有什麼經濟貿易,這樣又怎麼會提高經濟產出呢?一個數字可以說明:1500年到1970年,中國人的人均gdp的增長率為零。階層完全是板結的,無法打破,一個商人的後代只能是商人,一個農民的後代只能是農民,這種以大部分中國人付出貧窮的代價而得來的平等又有什麼意義呢?窮人可以相對暢通的到達上層社會,「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在今天的中國隨處可見。

更重要的原應就是我們對於財富的偏見,我們受過去的封建歷史以及馬克思經濟學的影響,總是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生理結構並沒有多大的區別,收入所得是由一個人的勞動量所決定的,因此每個人所獲得的財富也不應該有如此大的區別,否則就是富人靠剝削窮人所獲得的。這在以前的中國社會或許如此,在封建時期,那是一個依靠權力的大小來分配資源的社會,而不是依靠一個人創造的價值,皇帝擁有全社會的資源,即使一個富人再有錢也抵不過皇帝的一道令旨,也就不奇怪如此多的人想要龍袍加身。改革開放前的中國是實行計劃經濟,每個人的所得收入幾乎沒有多大提高或是削減,我們過度強調勞動在經濟生產中的作用而忽略了貿易的作用。而現代的經濟形態下,決定一個人的收入就是貿易中的交換價值,一個人能為社會創造多大價值,在經濟交往中就能正常地體現出來。其實我們只要思考一下財富為什麼會增加,我們就能了解。甲生產出冰箱想要賣給乙,假設乙認為獲得冰箱的價值大於手中2萬塊錢的價值,那麼他就會購買,交易就完成了,反過來也是如此,甲和乙的財富都有所增加,所以整個社會的財富就會增加。如果其中一方認為交換不能增加價值,自然就不會進行貿易了。當然這裡的前提是甲和乙在市場中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沒有強買強賣,並且,兩個人都有處理自己手中物品和金錢的自由,不被任何個人和組織以任何借口干預。這一切只有在正常的市場經濟國家裡才會發生,


我們可不可以放遠了來看,一個國家不是一代人的事情,

題主說「如果兩個同齡人,一起長大,一起讀書,大學畢業後,兩人選擇同樣起點的工作,甲比較靈活,心思比較敏銳,乙比較老實,只會埋頭苦幹,五年後,甲年薪二十萬,乙年薪十萬,這樣的貧富差距難道要怪社會嗎?」

乙不用怪社會,也不能怪社會,那乙窮,乙的子子孫孫是不是就一定要比甲的子子孫孫窮?你只需要回答「是」,或者「不是」

那乙的子子孫孫,是不是就一定比甲的子子孫孫懶惰,傻逼?

如果你是甲的子孫,你自然覺得理所當然,那我們是不是應該為沈萬三喊冤,別人靠勤勞聰慧獲得的財富,憑什麼被剝奪了。


推薦閱讀:

如果你有能即時讓全世界人人均富的能力(凈資產、一次性、不可逆),你會使用該能力嗎?
為什麼改革開放的原則里有共同富裕,但是改革反而造成了貧富差距?
印度與中國哪個貧富差距更大?
為什麼社會主義中國貧富差距反而比資本主義國家大?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堅持共同富裕,倡導先富帶動後富,先富已然是富起來了,可什麼時候並且怎樣實現後富?

TAG:政治 | 社會問題 | 貧富差距 | 貧富分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