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知乎用戶希望它有長久的高質量的運營下去,我們可以做出怎樣的努力?
作為忠實並愛著她的用戶非常希望可以一直陪伴著他成長,不知道知乎的盈利模式是怎樣,我們作為用戶的一員,除了貢獻自己理性認真的答案豐富他的內容外還可以用怎樣的方法與之共成長。
知乎愛你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認為知乎最大的財富便是他的受眾群體,創立初的門檻成功的保證了用戶的質量,但如果安利周圍所有人都加入知乎那就很難保證用戶的質量,所以,保留那些願意將知識的經驗分享給他人的加入知乎並有選擇的開發用戶保證社區環境質量是很有必要的
對我們而言將知乎有選擇的推薦給你認為合適朋友便是對知乎很大的幫助。
用戶享受知乎就好:關注正確的人,讀好內容,回答自己擅長的問題,舉報錯誤和糟糕的答案……
該怎麼活下去,是知乎站方需要思考的問題。但不管怎麼樣,第一肯定還是服務好用戶:讓用戶能更容易的關注到正確的人,更容易的讀到好內容,更有容易找到自己擅長的問題,減少錯誤和糟糕的答案的產出和傳播……
只要最終能服務好用戶,一定能賺到錢。這就是 Google 和蘋果們教給這個世界所有創業者的。知乎盈利這個大寶天天見的問題又來了。
知乎為什麼沒有採用「打賞」功能? - 孫志超的回答任何網站在不能達成盈利之前,都是靠風投支撐,而風投投資給未盈利公司的理由是其規模增長、用戶粘度、用戶價值。京東如此,優酷如此,所有互聯網公司皆如此。
只要活著,總有一天能找到盈利模式,如果到死都沒找到,時也運也,不能強求。作為用戶,唯一的支持方式是提供更多的「風投價值」,讓知乎能夠持續得到融資,爭取在未來找到商業模式的時間。所以,用戶唯一能做的事情是——
安利周圍所有人上知乎,並且在他想流失的時候繼續安利;然後,知乎出什麼買什麼……而這些都會轉化成後台運營的數據。
這個邏輯正確的回答,可能並沒有什麼卵用。
8月17更新。今早鈦媒體的一篇文章萬能的知乎(下):當「水化」危機不可避免,拯救知乎的一千種可能裡面提到的都是我想說的喃截取一部分
衝刺5000萬用戶的2015年顯然是知乎商業化戰略的啟動之年,出版、廣告這些過去兩年的商業化試水之外,知乎可能需要去探索更多未來的可能性。
不過,知乎的守口如瓶並不能阻止站內、站外「好事者」以己之手為它描繪藍圖。畢竟,對於這樣一個身份多樣、角色複雜、用戶爆發性增長的網站來說,未來充滿了太多的可能性。「可能除了婚戀交友,知乎都可以做。」擺在它面前的一千零一條道路中哪幾條最有可能走的通?我這位「好事者」也斗膽尋幽探微,勾勒幾條知乎未來最有可能的商業化路徑。
據說,知乎團隊在融資時參考了三個對象,除了 Quora、豆瓣,另外一個就是LinkedIn。LinkedIn在人脈價值上變現的耀眼成績令人艷羨,面向B端的人才解決方案和市場營銷解決方案,面向C端的高級會員訂閱服務,都能帶來源源不斷的收入,今年一季度的收入就高達6.38億美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評論中提到融資上市,這肯定賺錢很快,我的答案中居然沒有提到,算是我的一個失誤。當然,我還是覺得這都是後話,現在的知乎先要立住,才有後來的資本。————————————————————————————
以下答案大約是思考不完善的,也是從一個知乎用戶的角度思考的,難免會有片面成分,以後想到會有補充。有一個說法叫做:創業公司一開始都是不盈利的,但是不想盈利的公司絕對走不長。我們可以發現,知乎作為一個知識分享型社區,看起來是並沒有明確的盈利模式的,我猜測目前知乎可能也是處於暫且沒盈利的狀態(主觀猜測勿噴)。但是知乎很明顯現在已經開始用自己的社區在嘗試開拓著盈利的方式。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個現象:1.書籍比如《金錢有術》比如《在創業時,我們在知乎聊什麼》
2.知乎日報上的硬廣「這裡是廣告」系列。截圖後補,目前已經出現了很多次core。
——————以下是開腦洞環節——————
主觀的說,我覺得還有很多種以後可能會用到或者繼續使用的。知乎畢竟是個知識問答社區,「知識經濟」想必是最能概括描述其將來盈利模式的詞語。1.書籍刊物(電子or紙質)
知識就是財富,將知識轉化成書籍刊物進行發表,給在刊物或書籍中出現其內容的用戶一定的稿費報酬。2.廣告。
這裡指的廣告除了前文提到的「這裡是廣告」系列,可能包括一些在答案中出現的軟廣。以及關鍵詞的出售(參考百度的鳳巢系統)這個不僅可以售賣給一些需要廣告推廣的廠商,一些「知乎大V」或者想要成大V的人可能會有這個需要。看看很多安利貼比如隱形眼鏡、口紅、日用啦之類的,實話說作為知乎用戶會很相信其中的推薦,但這其中到底有多少真心多少軟文,可能還是不太容易分得清。這可能也是知乎作為知識問答社區來說,難以避免但是也有轉圜餘地的事情。3.諮詢。知乎畢竟還是一個開放社區(開放註冊後),很多用戶都開始感嘆知乎水平大不如前。如果能夠將優質的知識轉化為盈利點,諮詢可能是下一個突破口。果殼現在做的O2O諮詢「在行」也許是這一塊一個新的嘗試。很多評論都說知乎做不來「在行」,我看未必,或者說,知乎沒必要複製一個「在行」。將知乎上的頂層專業人士遷移到另一個諮詢的板塊中,未嘗不是一種新的盈利模式。4.招聘。知乎湧現出來大量的知識青年,知乎也為不少企業提供了人才來源。知乎在其中可以充當一個獵頭的角色。當然這一塊是to B還是to C,我暫時認為2 B是一個好的方向。5.知乎專欄知乎專欄現在還是有知識門檻的,還是主要是邀請式,當然收費也可以作為一個補充門檻。到底知乎下一步怎麼做,也不是我等知乎小用戶能夠考慮到的事情~知乎無論怎麼變化,它依舊是知乎,無論是最初專業性極強還是現在大眾努力的用自己的知識或經驗的分享,我覺得知乎知識的本質始終是沒變的。在這基礎上,一切的盈利方式,其實都是可以接受的。
參考內容:
知乎新書《金錢有術》正式發售 - 知識青年 - 知乎專欄如何評價知乎日報新欄目《這裡是廣告》? - 英特爾 (Intel)行家姬十三:「在行」是一所虛擬的社會大學全憑一張嘴:O2O諮詢有哪些痛點?這個問題問得好!
知乎的未來的盈利方式我有話說,我有剛剛得來的切身體會,我把這次神奇的經歷稱之為「遲來的惡意」。
昨天晚上我收到了知乎給我的一條私信,內容是這樣的其實我早想到應該會被知乎封個幾天,因為作為一場很熱鬧鬥爭的主要參與者。但是這條私信還是讓我很費解,因為我記得這是個幾個月前的問題,我都不記得我編輯了什麼內容,於是我去看了看到底是什麼編輯會被作為知乎封我的借口。
結果是這樣的
果然,這是個接近四個月以前的編輯,編輯的內容是增加了一共七個字「與未成年人賴寧」。
這是我對知乎的回應,可惜封禁期間並不能發出
我覺得知乎完全可以推出這樣的收費服務嘛,既然能幹,幹嘛不收費呢。
祝知乎財源廣進!很多人以為自己隨便說個想法就是腦洞大開了,其實既不現實也沒見著腦洞。知乎肯定是要放廣告的。沒什麼可多想的。
酷狗、QQ 音樂是流媒體網站,主要內容是聲音;優酷土豆、奈飛是流媒體網站,主要內容是視
頻;知乎也是流媒體網站,只是主要內容是文字。於是,其他網站能用的模式,知乎都可以用。比如廣告、付費去廣告;比如包月可看優質內
容。這麼做之後就變成這樣:每個高票答案開始和結尾處各有一個品牌廣告顯示;部分優質高票答案,你只能讀 1/3,剩下的需要包月付費。這麼做很可能被罵,但參考視頻網站和盛大文字已經走通的路數,是具有可行性的。當然,他們更可能採取的是類似微博、微信朋友圈的信息流廣告。按照每天 1000 萬的活躍用戶
基數,30 元/千次的一般付費,每人每天插入一條信息流廣告,它每日可以收入 30 萬。如果精準程度更高,這個費用會有幾倍上浮。但相比微信 5 億多的用戶基數,知乎這個用戶量還太小,太小。每天幾十萬的廣告收入,也不像是一家大公司的期望。
如果用戶量達到 1 億,那麼信息流廣告的價值就凸顯出來了。這時候,每天插入一條廣告,月營收都可達到 1 億,年營收將超過 10 億元。這樣一家公司,就不可小視。(詳見《未來知識圖譜》第63期)
聯繫昨天騰訊發布的財報,二季度社交網路效果廣告(微信朋友圈廣告等)收入同比暴漲約200%,騰訊移動端已開始發力盈利,這個方向已經被走通。周源還特別關注了這一問題,方向態度非常明確了。
歸根結底是廣告遊戲電商里的一種或者貼近三者的某種模式。用排除法來看,知乎現在看起來顯然不會是電商與遊戲。那麼幾乎可以確定是某種廣告了。
張亮先生堅信:只要做好服務自然能有美好的未來。誠然如此。可是,您先督促知乎把搜索功能改進下?這麼說吧,從之前的諸多討論中,在知乎站面內針對內容收費是難以實行的,畢竟違背了「分享知識」的初衷,並且可能帶來難以想像的商業化後果。其實最好做的一條路,是「自媒體」。現在是信息去中心化的時代,未來的信息傳播,恐怕不再是通過新聞、報紙甚至微博,而是知乎和朋友圈的點對點傳播。已經有知乎用戶實踐過,以個人名義打賞是可行的。那麼,藉助在知乎獲得的口碑,和知乎「大v」們的專業素養,做起幾個喜聞樂見、受到歡迎的自媒體並不是很難的事情。(隨口說一句,這恐怕也是有些知乎小組織正在做的事情,當然,人家未必想到了盈利)。
凱文·凱利在《技術元素》中曾提出著名的「1000鐵杆粉絲理論」,大意是:對於藝術創作者(文字、繪畫、音頻、視頻等等)來說,只要你能找到1000個用戶,他們為你的作品痴狂,你的任何新作他們都會無條件用金錢來支持,那麼你就可以安心創作,僅僅依靠這1000鐵杆粉絲就能體面生活。
於是,我們同理可以得出,只要你愛知乎,就是在為知乎做貢獻了。這就是他的價值了。我隱隱約約記得微信單個用戶估計是40元(單位:美元),參考對象是:Twitter單個用戶價值110元、Facebook為98元。(單位:美元)
知乎現在的價值也應該不會差到哪裡去。以後會越來越強大。
(當時看到的那個表,列了全球20個產品,有單個用戶價值,有市值,有用戶數,有單個用戶利潤,微信產品詳情我已經記不得了。)
奇怪,為什麼會有人操這種心?Disclaimer: 我的資歷尚淺,此回答僅僅作為一個思維訓練,並不針對具體的某個人/某個回答。語法可能有問題,可能有錯別字。
結論:
1. 中短期:知乎要發展的話,應該把搜索功能再弄差一點,在不濫用的情況下鼓勵類似但不相同的問題/熱點問題(例如爆照),發展官方的社交群體防止用戶流向知乎無法控制的社交平台,比如微信(已有嘗試),不要公布選人熱點回答/被禁言/不友善等等的具體標準(簡稱黑箱操作)2. 長期:如果社交功能發展的不錯,可以把自己賣給百度/Google(可不可行另說), 如果發展的不好,仍然可以賣給騰訊 (知乎現在用的是VC的錢,VC 總有一天要退出的)為什麼有這樣的結論?一個公司的發展,最重要的自然是明白topline的drivers
目前的盈利模式和投資人看重的指標(用戶活躍度,增長速度,moblie用戶的比例 etc),是一個假設以賣targeted廣告為主要收入的平台的收入proxy (類似Google)。然而在發展的過程中,知乎本身的利益和普通用戶,以及有專業知識用戶(也許是大V)的利益之間是有明顯衝突的。目前盈利模式:知乎目前想靠做一個媒體平台來盈利,如果我沒猜錯的話應該是和出書的人分成(因此未來很有可能是類似App store),發布廣告(硬廣),還有偶爾開展有導向性的圓桌(由企業/個人贊助,軟廣),在「發現」里放入有導向性的回答以加強對某特定話題的關注(軟廣)。
------------------------------以下為論證-----------------------------------------------------
投資人看重的這些指標,是一個假設以賣targeted廣告為主要收入的平台的收入proxy (類似Google)。知乎本身並不產生內容,知乎只是提供一個讓用戶找到內容的平台。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有三個群體,而他們各有各不同利益需求:1. 內容生產者:有專業知識的人,但因為人的關注力/timeline有限,可以認為他們是所謂的大V。他們的投入是時間與專業知識,當然最好能得到馬斯洛提出的那些作為回報。
2. 內容消費者:有或者沒有產生內容,但主要目的是解決問題/瀏覽內容。他們的投入是時間,回報嘛,取決於瀏覽的內容,但也不外乎馬斯洛提到的那些。3. 平台:知乎。知乎的投入就是建立和維護這個平台的資源,作為回報,不管要賣廣告還是要吸引投資,知乎需要的是用戶數量,活躍度,增長速度 etc作為一個平台,自然是用戶越多越好,因為:
1. 每個用戶的存在對於別的用戶有好的 externality (自己的問題更有可能得到回答,更有可能看到有價值的東西,或者認識不同的人) 擴大話題下內容的廣度和(也許)深度。2. 知乎本身有的話題系統是投放有針對性廣告很好的機會。因此,知乎需要吸引大量的內容生產者。如果用戶不能生產內容,需要增加其數量/活躍度,這樣才會有monetize的可能(通過廣告?)
然而:1: 優質內容和內容創作者是少數,因此比較topical的問題也蠻去了;2. 搜索功能比較差,加上大量重複又不完全類似的問題,吸引用戶一直看下去現在來看內容生產者,特別是優質內容生產者---what"s in there for them?
也許一開始虛榮心是最主要的動力,但這並沒有用。也許對這些人通過知乎認識別的專業人士是更有吸引力的。從cost/benefit的角度來說,專業人士在知乎上答題是很差勁的投資---大部分讀者都不是業內人士,因此必須從基礎寫起,很多intuition的東西完全無法和不在這個行業的人解釋,因此認真的寫一個答案是非常費時間的。然而時間是每個人最寶貴的資源。因此你可以看到的趨勢就是各個領域的專業內容生產者離開zhihu加入各個群體,每天只有24小時,他們花在知乎上的時間自然也就少了。因此,知乎另一個重點是發展官方的社交群體,防止用戶流向知乎無法控制的社交平台。最後一點,黑箱操作:這個觀點並不是我的獨創,而是來自Google的創始人Brin Page在1998年寫的一篇論文 The Anatomy of a Large-Scale Hypertextual Web Search Engine (You may read the full text here: The Anatomy of a Search Engine)當年我在很偶然的情況下讀完了這篇論文,具體的mechanism記不得了,但最有意思的一個insight就是他們指出搜索引擎選取哪些結果是最相關的過程完全是不透明的(就是用戶並不知道搜索引擎為什麼把某些搜索結果放在第一頁),因此如果搜索引擎想要誤導用戶的話易如反掌。知乎的「發現」、「知乎日報」等等,其本質上就是Google搜索結果的第一頁。然而你並不知道為什麼某個答案在某個位置,是誰選擇了那些答案,還有做選擇的人的的背景。一但標準公布,知乎就很難控制這一塊的收入了 (比如有一些公司在做Google搜索結果優化的,如果客戶選擇了這些公司而不是向Google買關鍵詞,Google就無法控制這一塊的收入了)
未完,先去改我的model了。有空再寫大家都以為知乎就是知乎,
其實知乎是兩個知乎!這句有點繞,是不是,那我重新說:知乎的盈利,自己覺得是從兩個方面來談的。知乎的第一面:是一個有態度,有深度的媒體平台。(代言:知乎日報)知乎的第二面:是一個帶著鮮明社會身份標示的大眾交流的平台。(代言:知乎APP,http://zhihu.com)而它盈利的著力點,也是從這不同的兩個面來進行的。
1,知乎作為媒體屬性的盈利著力點:賣書,賣廣告!這就是媒體平台常見的盈利模式!賣書,我相信知乎更多是基於擴張影響力的考慮,而不是盈利的考慮。(賣書掙得錢真的是呵呵。)然後是廣告,廣告行業的利潤絕對超過大部分普通民眾的想像,特別是隨著知乎日報的影響力不斷擴張,以及可期未來的廣告反饋作為知乎的案例,這一部分的收入只會越來越高。大家想想,媒體可以做的事情,其實知乎都可以做。很簡單舉兩個例子:賣書不掙錢。。 。。但雜誌掙錢。。 。。試想一下知乎周刊的未來。再比如說,知乎電台。。。 。。。這也完全是有可能的東西。2,再說知乎本身社交屬性上面的盈利著力點:
我在之前說過,知乎是一個帶著鮮明社會身份標示的社交平台,我說幾個大V,張家瑋(作家),王麟(歌手),佟大為(演員),李開復(科技大牛)。每當我們提到這些名字的時候,最先浮現在我們腦海的是什麼?使他們的社會標籤,社會身份,也正是因為這些社會身份給了他們在回答各自專業領域答案時的底氣和能力,就像微信的問題,這誰他媽回答得過張小龍啊?這讓你們想到了什麼?對,Linkedin!知乎完全可以做出像linkedin這樣基於真實職場關係的社交平台,不管是直接開闢知乎職場,還是開設子品牌——知場(職場,我名字都給你想好了)都是可行的。以上,我覺得都是不錯的發展方向。出專業諮詢服務啊。君不見多少專業問題無人問津,而多少心血畢現的答案寥寥數贊。建議以後在「提問」這裡設置「懸賞提問」項,或者向無人回答問題提供「轉成懸賞提問」推送並推薦相關帳號。
知乎里的神仙們不乏廣告創意大師~~~乾脆開放命題廣告。
知友點贊選拔,商家埋單,知乎盈利。不明白一家商業公司的盈利為啥需要用戶的努力?市場經濟,做不好就關站咯,給其他人讓路。
我不是抖機靈,我是認真的。知乎除了盈利,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開放註冊後,相對於以前,逼格沒有那麼高了。開放註冊或許是必然的,一個產品要盈利,那就需要大量的用戶,但是我想,要盈利,有大量的錢也可以啊,錢可以生錢嘛。知乎可以實行收費註冊的制度,比如註冊一個知乎帳號,先得交一萬押金。這樣有個好處,可以篩選逼格較高的人,畢竟總是在貼吧發表不友善言論的人很難來知乎開罵了,而且財富也算是一個精英成功的衡量標準。而那些清貧的文學等方面的精英呢,很簡單,實名認證就行了。總之,想註冊知乎帳號,想在知乎發表自己的觀點並且與知乎的用戶交流,要麼實名認證,證明自己是該領悟的知名人士,要麼交一萬元註冊費,以後註銷帳號可以退換。那剩下的人呢……全部變為遊客,可以查看任何問題和答案,但是不能參與一切互動。這樣知乎就有很多的錢了,雖然是押金,但是可以進行各種資本運作。而知乎的逼格也不會下降的這麼快了,押金要是一萬不合適十萬也行。
靠什麼盈利,我不知道。
但能做哪些努力,還是可以拋磚的。第一,不要去盲目的信服贊同和粉絲,堅持自己的判斷。你的關注意味著你的TL上多了一個他。你最起碼應該為自己的TL,為自己的時間負責吧?多少人抱怨知乎越來越差,和自己關注的人真的沒有關係嗎?
建議:關注某人之前,先去主頁看看他的回答,再決定是否關注。第二,不要忘記自己來知乎的初心。爆照、露胸、釣魚等是目前知乎吸粉的最好手段,但你來知乎的初心可能並不是這個啊。
建議:要看胸等器官,直接去CL啊,達蓋爾歡迎你。第三,別開地圖炮。不管是提問還是回答或者是評論。比如與我而言,甘肅窮,蘭州髒亂差。但是我可以說,甘肅人可以說,外省人說,我就可能不是很願意聽,如果你在用一些不好聽的字眼,只能吵。
建議:語氣盡量溫和一點,辭彙稍微考究一點。第四,別盲從大V,你要知道,在知乎上成為大V,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有時間。而現實生活中的大V,大多是沒有時間的。(註:並非否定大V,也沒資格否定,只是知乎上的大V,職業都相對比較特殊)
建議:大V是可以帶你發現更大的世界,但盡信V不如無V。第五,提問之前先搜索一下是否有相關問題及回答。在我看來,知乎的重疊問題特別多,火與不火的區別在於是否有粉絲較多的人回答。
建議:提問前先搜索,覺得知乎站內搜索體驗太差,可以試試某度的「關鍵詞(句)+site:zhihu.com」搜索第六,回答,評論別來某吧那一套。什麼沙發、前排、板凳、花生瓜子八寶粥啤酒飲料礦泉水之類的,你覺得有勁嗎?
建議:凈化知乎,從你我做起第七,在心情較好的時候,適當為你的粉絲付一點點責任,負責與否是你的權利並不是義務,但能負責的時候盡量考慮一下吧。畢竟,粉絲最起碼也能滿足你的虛榮心吧?
建議:粉絲多的想想,你敲的每一個字都會出現在那麼多人的TL上,剋制一點點吧。粉絲少的想想,你一直這麼放肆,粉絲能多嗎?第八,不要以己度人,不要想當然。無償分享內容,帶我們去見識更大的世界,最起碼別惡語相向吧?
建議:即使你不同意別人的觀點,也不要侵犯別人說話的權利,不需要誓死捍衛,別惡意侵犯就可以了。第九,知乎官方應該出台一點措施了吧。靠著免費分享帶來的「名」真的能夠長久?
建議:對知乎經典答案的獎勵機制,對微博、微信等剽竊抄襲知乎答案的追責等等。對於公眾號而言,我抄了,被舉報或者被答主以及答主授權機構追責,刪了就是了。成本幾乎沒有啊。第十,少刷知乎。好好上班,好好掙錢,好好找女友,好好過日子!
建議:無特別說明:以上所有內容對事不對人,如果對您的心情造成影響,在此深表歉意。如果文字上的道歉不能使您滿意,可加我個人微信,一分錢紅包給您沖喜!非得談錢?有興趣愛呀!
題主,你陳述中的最後一句我是非常非常的贊同
風投畢竟是投資,即使天使投資也是在賭投資高回報的可能性。所以希望只依託投資維持而不開發商業模式是不可行的。
但是創業前期是一個燒錢階段,只要活躍用戶穩定增長,燒的錢就算沒白費。積累的用戶對於網站是一筆財富。其中發生的費用其實可以資本化。只不過下一步是怎麼把用戶這種資產轉化為現金罷了。目前來看,知乎能收回投資/補償一部分費用的盈利渠道也許只有廣告,知乎日報里的那些。軟廣告的形式不知道是否存在,但盈利應該不會很多。將來的話,知乎可能採用的盈利模式應該會像其他互聯網企業一樣,你積累了流量,自然可以做入口,廣告是最簡單的引導流量的方式。但是單靠廣告難以支撐如此龐大網站持續盈利。自己的用戶對於同樣由知乎推出的產品關注會更多。可以考慮推出如果殼在行一樣的自營產品。這裡只是舉例,p2p的知識分享不適合知乎。知乎做為乾貨知識庫,應該推出打賞了~雖然降低了逼格,但只要保證內容質量不變質,對未來,對公司員工,對用戶群體都是好的!!
更深入一點:
知乎的群體原本就是供應鏈關係~最直接的是人力資源!除此之外~專業諮詢服務供應、商品源頭供應、人脈資源供應、融資渠道供應、媒體渠道供應等等!!可以考慮嘗試供應鏈閉關交易!能做的事情很多,在不降低品質,不降低逼格的前提下~梳理資源~做減法~做更深度的價值對接!推薦閱讀:
※三十難立,何去何從?
※你最欣賞的知乎才子有幾個?他們都是誰?
※為什麼在知乎搜索「美聯航」出來的結果沒有最近的美聯航事件?
※知乎是否應該禁止用戶募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