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石油勘探的)地震波分析軟體是如何處理海量地震數據的?

曾與某勘探公司的地震波分析系統研發團隊有過一次簡短的交流,可惜未能就技術細節深入探討,好奇心重特提此問,煩請諸位科普一二,感興趣的問題有這些,外行難免抓不住重點,可按您自己的思路答題,謝謝:

地震數據的特點?處理海量地震數據的平台、工具、流程和原理?與科學計算的異同?開發此類系統面臨的最大挑戰?

不限制應用範圍,石油勘探以外的應用領域也可以喲 ^_^


之前做過地震解釋和地震反演的相關工作,對地震資料的處理解釋的流程也大概了解一些。

地震勘探一般通常指的是反射波地震勘探(當然也有折射波勘探,槽波勘探)

地震勘探,是在油田勘探中最重要的勘探手段之一,目前最為常用的是3D地震勘探,其大致原理是,通過人工激發地震波(陸地一般是炸藥,震源車;海上一般是空氣槍),地震波向下傳播時,遇到介質性質差異分界面便會發生髮射和折射,由地面檢波器進行接收地震波信號,得到的地震數據送入數據處理中心進行處理和解釋。這個過程也可行形象的被理解為:在給地球做CT。

地震勘探可以被分為三個主要階段:1.地震資料採集。2.地震資料處理。3.地震資料解釋。

1.地震資料採集

地震資料的採集首先是,在充分分析區塊的勘探地質條件情況下,建立一個觀測系統,以及一些施工方案:檢波器埋深,炸藥量,基準面計算,面元大小,地震記錄覆蓋次數等等。。。

地震信號經過檢波器信號放大、濾波、模數轉換,將震動信號轉換為電信號,再由地震儀進行記錄,採集到的地震數據為最原始的野外地震數據(一般為磁帶格式),包含了各種面波,多次波等干擾需要進行處理。

2.地震資料處理

採集到的地震資料還不能直接用來進行解釋和分析,必須進行處理,一般送入數據中心(或其他第三方地震資料處理機構)根據進行處理和一些精細處理(勘探的目的層不同,處理參數和手段也不同)

地震資料的處理一般有三個階段,簡要介紹一下:

1.預處理:將野外地震數據解編,檢查編輯卷頭、道頭等信息,對一些空炮、廢道、空道進行刪除替換,拾初至,抽道集(有興趣百度:CMP道集,CDP)等等。

2.常規處理:主要的三個技術是:反褶積,疊加,偏移。當然,中間還有一些其他的技術手段進行處理:靜校正、振幅補償、動校正、速度分析等,最終的目的都是要保證處理後的地震數據 高信噪比,高解析度,高保真度。

3.目的層段的特殊處理:針對所要處理的區塊層段的特點,利用一些手段諸如:屬性提取,地震反演,時頻分析等,使處理的結果更符合地質規律。

地震資料的處理目前都是一般都是成熟的流程化操作,在軟體處理平台人機互動(所有人的工作量也是很大的)。

一般的數據格式:SEG-D,SEG-Y,SEG-B等等。

處理平台:OMEGA(西方地球物理),CGG(法國CGG公司),和Geoeast(中石油BGP,主要內部使用較多)

3.地震資料解釋

對處理好的數據結合地質測井等資料進行地震資料解釋。

一些常用的地震資料解釋平台(軟體):主要有哈里伯頓的LandMark,斯倫貝謝的Geoframe,

還有一部分在用帕拉代姆的Epos。

數據的載入,合成地震記錄的製作(井震標定),斷層和層位解釋,屬性提取,地震相分析,等t0構造圖,以及一些岩性物性等精細解釋。有些時候需要用到地震反演進行分析,常用的反演軟體平台 :Jason(cgg公司),Strata(cgg公司),EPS reservoir(美國EPTech) 有時間再碼

地震數據的特點

數據量大,之前給老闆做過的一個項目600平方km,好像有50多G,後期的解釋數據一般以SEGY格式為主,一些特別大的數據量,採用多工作站並行處理。

與科學計算差異

鄙人認為:其實就是科學計算在石油勘探中的應用,是商業化的開發,對數據的精度要求也較高,此類系統要有友好的人機交互,因為計算過程中有部分關鍵環節,需要有專業技術背景的人員,對流程以及關鍵參數進行設定。

開發此類系統的挑戰

由於知識儲備,只能略說一二。

目前主流使用的系統都是國外的軟體,全英文界面,想要使用起來已經不容易。做此類軟體系統的開發,是一個很大的軟體工程了,開發人員對專業知識特別是地震勘探的一些理論和知識,如果不了解的話,開發會變的很困難。比如地震反演,常用的幾種反演技術(測井約束反演,AVA反演,全波形反演,地質統計學反演等等)如果不了解反演演算法和流程(一些關鍵參數)的話,軟體開發人員對客戶的需求都不了解,後期的軟體測試更是沒法做。

另一個就是,所使用的軟體平台必須高效和穩定,算到一半,系統崩潰,那真的是很崩潰,這也是LandMark使用Oracle資料庫的原因。所以,要有一個成熟的軟體工程的概念。

本人也正在想這個方向努力,成為一名具有專業技術背景的軟體開發人員。

另外,地震資料和測井資料一般都是保密的。地震勘探確實是一個比較大的題目,涉及到:地震勘探原理,地震資料處理與解釋,地震波動力學,信號處理,石油地質與構造相關,測井解釋,等諸多的相關知識。而且一些細枝末節的知識點太多了,無法詳細陳述,等有時間在補。

回答如有錯誤,歡迎指正,也請多多包涵。


沒有開發過處理系統,主要還是使用相關軟體進行生產。隨著精度要求越來越高,現在地震勘探的數據量越來越大,一個項目一個步驟的數據量10t以上,整個流程下來100多個t很常見。對處理人員而言,首要的問題是數據安全,系統穩定,幹了幾個月,要崩了咋整。其次是速度問題,為了分析數據,需要從各個角度進行觀測,需要從幾十個t的數據迅速找出需要的那部分是要考慮的問題。還有各個流程中處理模塊演算法的問題等等。現在用的主流平台有美國的omega,法國的cgg和國內的geoeast等等。


嗯,這是物探的問題,我也只是門外漢,曾經用過一點點GEOFRAME、LANDMARK、JASON和DISCOVERY,但是具體的也不清楚,希望有學物探的來解答啦。


如果我沒看錯的話,題主應該問的不是處理流程,而是怎麼對待海量數據的問題。我正在從事地震數據處理工作,現階段地震數據體量越來越大,不到100平方公里寬方位高密度地震原始資料數據量可以達到20T,在實際處理中,疊前處理基本每部產生同樣大小的數據。存儲方面沒別的辦法,就是需要大盤陣。處理演算法基本都是基於GPU的並行演算法,配合大集群進行出來。所以,這個行業是最需要高性能技術和存儲方面人才的。別的以後慢慢答。


首先說下地震勘探的原理:在地表以人工方法激發地震波,在向地下傳播時,遇有介質性質不同的岩層分界面,地震波將發生反射與折射,在地表或井中用檢波器接收這種地震波。收到的地震波信號與震源特性、檢波點的位置、地震波經過的地下岩層的性質和結構有關。通過對地震波記錄進行處理和解釋,可以推斷地下岩層的性質和形態。

我們之所以要對得到的地震波波譜進行處理,主要目的是削弱干擾、提高信噪比和解析度,目前常用的方法就是水平疊加,預處理,動校正,靜校正,數字濾波,反濾波,偏移歸位。(這東西學的太困難了)

經過軟體處理我們就可以得到有用的地震剖面。

目前軟體開發最大的瓶頸是專利(似乎是),目前很多先進的演算法的專利掌握在西方公司手上。我們想用也用不了,只能買人家的軟體。

第二,是數據量,前面已經有人回答了,目前地震一般都在萬道以上而且要多次覆蓋,在二維地震中已經在10T以上,那三維地震就在。。。。所以,現在的問題在高速計算機上,目前天河的客戶就有中石油。


地震數據的獲得三個部分吧!採集,處理,解釋三大塊,採集和處理主要是物探人員在做,主力軍事東方地球物理,這個公司就是以前的物探處。各大油田也有自己的物探,相互之間都存在競爭關係。解釋這部分主要是地質人員做,現在提倡一體化,油田都有自己的特色。

地震數據採集這塊是很費力的工作,採集到的數據可大可小,二維地震數據比較小,效果也差一點,現在基本不做了,三維地震數據就要看施工面積和覆蓋次數,具體也不好說。總的來說這一階段收集到的是原始數據,數據量挺大。

地震數據的處理是在室內完成的,數據一般是輸到計算機群處理,這個時候是針對整塊地震數據進行處理,對計算機內存佔用量很大。處理的成果就提供給地質人員進行解釋。之前用的一塊疊前地震資料和疊後資料相差20倍,一百多平方千米的工區,疊前資料600G,疊後只有30G左右(具體不記得了,大概是這樣)。

平台、工具、流程這些都有個人說了,我就我知道的說一下開發系統的最大挑戰。反褶積、疊加、偏移這是處理上的三大核心,裡面涉及的很多方法大家都在用,不同的人用同一套流程處理下來,結果也不會一致。這就是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道理大家都懂,但就是做出來不一樣。

我的感覺是做一個開放的大平台,地質需求不同,處理的目標就不同,要把目前的方法集成,為將來的方法預留空間,讓處理人員能自由的配置、添加模塊,這樣才是最好的辦法。


segy可以一道一道讀取、載入、處理啊


推薦閱讀:

安商洪上帝教會是邪教嗎?如何救女朋友出來?
戴眼鏡久了,真的會導致眼窩凹陷嗎?
光速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有時候,插插座為什麼會有火星冒出?

TAG:科普 | 石油勘探 | 地震勘探 | 石油勘探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