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智能製造?如何發展?

兩化融合和智能製造什麼關係?國家為什麼在大力推動智能製造?


我們剛做了一個智能製造報告,用七組圖做了個智能製造mapping,希望能給各位入門有所幫助。

如果有智能製造行業的創業者,歡迎關注「九合創投」。contact@unityvc.com


放點fuck good。

兩化(信息化+自動化)融合的製造業,就是智能製造。

但是智能製造不能片面理解,它只是工業4.0的一部分

工業4.0要包括三個部分:

1、智能市場。也就是下一代「淘寶」。 你不但能買各種產品,還能定製各種產品。

2、智能製造。節約地、像流水線一樣低成本的製造出定製產品。

3、智能物流、配送。 保障智能製造流程、並把定製產品方便地送到客戶手中。

工業4.0和中國製造2025的異同:

德國在製造方面非常強,所以他們2部分很好,兩化融合對他們來說是很順手的事情。

但是他們1和3很一般。由其是銷售端的物流很弱。(歐美人太少,小件物流規模化難。)

所以他們重點解決的是1、3。(亞馬遜為什麼搞無人機送貨? 懂了吧)

中國在1、3,也就是以淘寶、順豐為代表的電商平台、物流做得很好。(德國專家在江浙考察,看到淘寶和順豐,曾驚呼「你們這不已經是工業4.0了么」)

但是中國的製造很一般。

所以中國製造2025提的第一步是: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

看,這個「基本」兩個字,很謙虛低調吧。

======

所以中國跟德國長短處是很互補的,相信以後有更多的交流機會。

學機械、製造、自動化、德語的同學們,不要大意地去德國留學吧。


德國目前正在推動的工業4.0和美國的賽博-物理系統技術(CPS),都提出了以互聯網和大數據為手段,以知識為核心的智能製造。中國於2015年也發布了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的「中國製造2025」,同樣高度重視智能製造。那麼機器人、自動化就是智能製造了嗎?我們究竟怎麼來辨別什麼是智能製造呢?

1、智能製造的核心是什麼?

傳統的製造系統在前三次工業革命中主要圍繞著它的五個核心要素進行技術升級,它包含了:

  • Material——材料,包括特性和功能等
  • Machine——機器,包括精度、自動化、和生產能力等
  • Methods——方法,包括工藝、效率、和產能等
  • Measurement——測量,包括六西格瑪、感測器監測等
  • Maintenance——維護,包括使用率、故障率、和運維成本等

這些改善活動都是圍繞著人的經驗開展的,人是駕馭這5個要素的核心。生產系統在技術上無論如何進步,運行邏輯始終是:發生問題-&>人根據經驗分析問題-&>人根據經驗調整5個要素-&>解決問題-&>人積累經驗。

智能製造系統區別於傳統製造系統最重要的要素在於第6個M,也就是建模(Modeling——數據和知識建模,包括監測、預測、優化和防範等),並且通過這第6個M來驅動其他5個M的要素,從而解決和避免製造系統的問題。

因此,智能製造運行的邏輯是:發生問題-&>模型(或在人的幫助下)分析問題-&>模型調整5個要素-&>解決問題-&>模型積累經驗,並分析問題的根源-&>模型調整5個要素-&>避免問題。智能製造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知識的產生與傳承過程

2、對「智能製造」理解的三大誤區

1)智能製造=自動化?

自動化不是智能製造,自動化是製造領域裡解決一次性和質量偏差的手段,其中包含標準化和合理化的觀念,自動化是一個過濾器而不是一個目標。

2)3D列印=智能製造?

智能製造必須滿足三個特性,即可預測性(Predictability),可加工性 (Producibility), 生產力提升性(Productivity),所以說3D列印技術是一種新型製造技術,而不算是智能製造。

3)只是簡單的加上物聯網=智能製造?

目前國內一些企業對「互聯網+」,尤其是雲概念存在誤區,他們認為只要加上物聯網,把機器在雲上和互聯網中連接起來,就實現了數字化製造的目標,這種行為就好比穿了名牌就代表是名人了,其實內在的核心製造能力並沒有提升。

Tips:一個製造系統是否能夠被稱為智能,主要判斷其是否具備以下兩個特徵:

1) 是否能夠學習人的經驗,從而替代人來分析問題和形成決策;

2) 能否從新的問題中積累經驗,從而避免問題的再次發生。

如何發展智能製造?

1、中國製造現階段存在的問題

第一,中國製造不應該再停留在人力或工廠領域。國內的一些製造企業目前還只是停留在工廠進行加工生產,而不是開發技術,那麼即使行業做得再大,關鍵零部件仍要依靠進口。

第二,中國製造不應該再把貼牌當作是一種正常的模式。貼牌生產並不能代表企業強大與否,因為企業基礎零部件基本上全部靠進口,基礎工藝全部靠照搬。

製造追求的是對工藝的卓越性,從手工製造、到機器製造、到軟體集成,到最後的未來數字化製造--讓全世界幫我們製造,而不是我們幫別人生產,才是製造的智慧,才是中國製造應該具備的智慧。

2、如何實現智能製造?

要實現智能製造,首先要解決智能維護這個大問題,再做智能預測,最後做到無憂系統與大價值。具體來看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全員生產系統。這個是日本提出來的。應該是七八十年代整個製造系統當中引以為核心的標準。這種固化在了組織和對人培訓方面。

第二階段,精益製造和6-Sigma。它的核心價值是如何以數據作為標準建立管理體系,在這個基從礎下面包括質量管理體系、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等等。這個時候數據真正在製造使用過程中發揮作用。

第三階段,數據驅動的預測性建模分析。目前處於轉型的最重要時期,我們還沒有完全到達第三個階段。以數據驅動的預測性建模分析,指的是怎麼把隱性的問題顯性化,顯性化之後解決隱性的問題,避免顯性問題的發生。

第四階段,以預測為基礎的資源有效性運營決策優化。對於過去產生的關聯性都能夠建模之後,怎麼根據系統生產、環境、人員多方要素變化進行實時動態優化。

第五階段,「信息-物理」系統。我們認為它是建立在對於所有設備本身運行的環境、活動目標非常精確建模基礎上,這個時候我們產生知識的應用和傳承問題。


10贊更新排版,每一個贊同都是我討論工業話題的動力

———————————————————————————————————————————

可悲堂堂大知乎,工業之眾如此之少。

兩化融合,簡要解釋就是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

其實信息化就是工業化的一個屬性領域,不妨理解成給工業化插上信息化的NB翅膀,便是兩化融合。可是為什麼要這麼插呢?

這和智能製造或著中國製造2025有什麼聯繫?

那麼這個就需要說到歐洲工業復興計劃里德國所提出的工業4.0。因為題主說的這兩個東西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版的工業4.0,具體意義可自行百度。這世上出自政府口中的皆是繁雜且圓滑的概念,感興趣的自行解毒那些衍生品,須知精髓總是藏在裡面,流通的則只是花樣繁雜的概念

那麼簡而言之這個4.0的技術核心在於三點:雲計算、物聯網和大數據。沒有這三點根基就算不上是4.0,其究竟還是計算機的創新技術應用於工業領域,但還是略微有些不同。而滿足這三點的唯一基本點就是數據 ,數據是萬物,萬物及數據。在計算機應用領域,數據有接入、計算(儲存)、傳輸這幾個要點。而只要硬體允許的話,世界是一切東西都可以數據化包括最複雜的人的性格感情。那麼應用在工業領域也是一樣,因為大部分傳統工業的數據層級較高,數據覆蓋面較窄,所以其信息化程度是很低的。而如果能夠實現工業純數據交互,提高工業信息化程度,那麼帶來的收益....

就如同鋼鐵俠在沙漠做出的第一套鋼鐵戰衣,再到在實驗室做出的那套成熟版本的鋼鐵戰衣,不管是從研發生產過程角度,和機器成型的性能角度來看,數據(電影中的賈維斯)決定了這前後二者的天壤之別。假如這種鋼鐵戰衣有朝一日能製造的出的話,當然實現題主所說的智能製造更不在話下。

具體的應用領域工業個行業都有不同,舉個栗子,數據化雲計算提升顯著的如連續加工領域,食品飲料這樣的。

6月1號是豬豬俠IV上映的日子,今天起影院的小朋友特別多,許多伊犁雪糕廠的core經銷商發現了潛在商機,都在3天前像廠家提出要求生產周邊雪糕。在統計所有經銷商的需求後伊犁雪糕廠廠長發現訂單額足夠整個研發-開機-運輸成本。便從ERP層級提出計劃生產指令,因為許久沒新產品做研發部的部長早就溜去某海島度假了,正感嘆再也不用向2015年那樣天天悶在煙霧繚繞的辦公室開會,結果ERP層級的計劃指令就發到了手機上。部長同志大罵一聲廠長我X你先人就立刻通知部門,工程師小王接到指令立即開始設計豬豬1號雪糕並立刻把樣配方發到MES執行製造系統,MES的工程師立即修改產線上的雪糕生產配方和制模方式保證按照設計做出肥嘟嘟白萌萌的豬臉形象並把數據對應給DCS離散控制系統執行,於是整個生產線皆大呼一聲i get!開機生產,現場的操作工王全蛋一邊嘗著新生產的豬豬1號雪糕一邊刷著知乎,接著豬豬1號經過質檢分裝打碼封裝就到了箱子裡面,這時不知道哪來的小瓦力跑過來掃了掃箱子上的2維碼點關注哦不對發現原來是城頭周老闆需求的貨,立即送上第4號貨車司機哼著最炫民族風就開往了城頭。整個流程無縫幾乎1-2個工作日就完成,產品數量准杜絕資源成本流失,效率使一切成為可能。

當然,以上只是為了描述一個信息化的生產流程,在食品領域要涉及的東西還非常多,除菌質檢等等環節都非常耗時。

因為連續加工領域本身是非常適合數據化信息化的,而且目前製造業裡面該領域的信息化程度本來就是最高的,如大眾所知的大眾....汽車生產線這些。

那麼部分觀眾就會問道在非連續加工領域,就是沒有流水線的這些,如生產機床,金屬成型等等信息化就沒有必要了嗎?

問的好。。。(額。。)

答案肯定是必要的,在沒有流水線的生產型企業,不存在某一個特定工藝貫穿整個生產環節,但信息化是提升產品品質的重要因素。就比如說鋼鐵俠裡面的賈維斯,托尼就是利用它不斷改進鋼鐵戰衣的品質。在第一部鋼鐵俠裡面,托尼在被挾持後自己畫出設計圖,用導彈取材料,靠雙手來焊接成型,整個過程既耗時又累人,而且現實生活中又不可能人人都是托尼斯塔克。回到紐約之後,托尼完成了賈維斯的智能化,將其賦予了內核。之後通過賈維斯製造新的鋼鐵戰衣以及以後的方舟反應爐。雖然漫畫將賈維斯設定成沒有實體的人工智慧,而且最終成為我大愛的幻視。但我們今天只討論這種純信息化的東西可能為人類創造什麼。

以上,智能製造不過如此,其實不是什麼革命,反而是一種預見得到的延續。

至於如何發展這個問題,等到有利益相關的人提這個問題時我樂意有針對性的討論一下。

2015-09-07


到底什麼是智能製造?智能製造又是怎麼一步步發展起來的?智能製造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著眼於物資和信息這兩條主線,我們從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一直扯到即將到來的智能製造時代。

物資,在這裡指人類製造或者使用的各種產品。信息,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物與物之間傳達的有意義的信號。

荒野逐鹿

在遙遠的採集時代,祖先們過著四處遊盪靠採集和捕獵過活的日子。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到農業時代,祖先們不得不定居下來,照料自己的農作物和家畜。採集時代的祖先們過著居無定所的日子,可見他們的物資並不會太豐富,否則整天的搬家一定會讓他們痛苦無比。祖先可能只有一件鹿皮衣服,幾塊打磨過的鋒利石頭和上次打獵後吃剩的半隻兔子。

遠古的祖先們當然也需要信息的交流,只是這些交流比較簡單,甚至不需要成體系的語言,簡單地幾種發音就可以了。例如,嗷嗷大叫一聲表示看到了野獸出沒,嘿嘿幾下表示看到了一窩鳥蛋。

物物交換

或許是祖先們打獵愈發熟練,或許是他們開展了農業種植,漸漸地他們的物資有了富餘。一天,祖先老王家打獵多打了一隻兔子,而老李家恰好多做了一把石錘。於是,經過一番交流,他們倆將兔子和石錘交換了。

這樣,本該因吃不完而腐爛浪費的兔子和閑置的石錘都排上了用場。信息的交流和物資的交換帶來了價值,雖然整個過程中並沒有生產新的東西。

貨幣產生

又過了幾千幾萬年,先人們擁有的物資變得更加豐富了。繁多的物資使得簡單的物物交換無法滿足人們的需要,於是出現了貨幣。早期的貨幣是通常是貝殼或者其他物件。以貨幣為媒介,極大地方便了物資的協調過程。

有人的獸皮衣服做的特別好,於是他成了方圓幾里內的裁縫,有需要衣服的人便可以帶著貨幣到他家去。裁縫估量下他的身高,給他做一件衣服。而他,則可以專心打獵,將多打的獵物換成貨幣。

其實可以把貨幣看做是一種信息,一種承載著承諾的信息,這種承諾是說,通過這些貨幣將來還能兌換到等價值的物資。有了貨幣這種信息的加入,物資了之間的協調變得更加順暢。

商業產生

即便有了貨幣,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直接的買賣操作還是存在諸多不便。老張想買一把鐮頭,可是認識的人中卻沒有人會做;老劉想賣掉自己的鐮頭,卻不知要賣給誰。可能他們的共同好友老李知道後,便撮合了這樁生意,還得到了兩人的答謝。漸漸地,老李開始專門從事買賣撮合工作,收取其中的好處,於是成了商人。

商人的出現使得買賣雙方無需直接見面,促進了信息的交流,降低了物資交換的門坎。但這也帶來了問題,買房和賣方不能直接見面,怎麼保證賣方的商品能恰好滿足買方的需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製鞋的工匠會製造大小不同的鞋子,供應給商人,而顧客則到商人那裡選擇適合自己的哪一款。

即便是最精明的商人也無法預測哪款鞋子能賣多少只,因此進貨時要留有餘量,於是產生了庫存問題。有一些款式供不應求,也總有很多款式囤積在倉庫賣不出去。

商人並沒有創造物資,但是卻極大地促進了物資的合理利用,並在整個過程中帶來了價值,商人也便能在其中分得一羹。

工業時代

在商人充當媒介的情況下,為了保證買方和賣方順暢的交流,漸漸出現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範。例如,從東市買來的鐮刀頭不用太費勁就可以裝到西市買來的鐮刀木把上,因為它們介面處的直徑是相仿的。

如果說以上的這種約定俗成算是標準化的雛形的話,那工業時代的流水線將這種標準化發揮到了極致。每一顆螺絲都有固定的型號,每一次組裝都有固定的流程。也正因為流水線的出現,人類的生產效率急劇提升。福特的第一條流水線讓汽車開始走進了千家萬戶。

當然,即便社會生產發展到這個階段,非流水線的定做產品依然存在。只是它們因為成本高昂而成了奢侈的象徵。

智能製造

如今,同一版本同一型號的手機,幾乎是一模一樣的。當我們說去選購商品,其實是在有限的型號中選擇我們需要的那一款。可是,人的需求千變萬化,為什麼偏偏要歸結到幾個固定的型號上去呢?每個人不應該根據自己的需求,定義自己的產品么?可是,這又怎麼做得到呢?

當物質急劇匱乏時,物資相互之間的配合顯得不是那麼重要。而當物資變得極為豐富時,只要能讓它們能被利用的稍微合理些,就能產生巨大的價值。例如,如果賣方能夠實時知道市場需要的商品的確切數量,庫存問題不就解決了,這會避免巨大的資源浪費。而且,如果買賣雙方之間的信息足夠通暢,負責進行信息協調的商人似乎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可這,這又怎麼做的到呢?

當問出以上的兩個問題,大家似乎也有了答案,答案就是智能製造。

信息化讓我們漸漸地有能力解決以上問題,也讓我們漸漸地回到了遙遠的過去,回到了買賣雙方直接交流、物資協調更為便利的古代,畢竟,那時展露的才是我們需求的本質。愈發豐富的物資讓著它們變得不可能,而高速發展的信息化又漸漸地使它們變得可能。

智能製造,它意味著在產品生命周期內對整個價值創造鏈的組織和控制再進一步,即意味著從創意、訂單到研發、生產、終端客戶產品交付,再到廢物循環利用,包括與之緊密聯繫的各服務行業,在各個階段都能更好滿足日益個性化的客戶需求。所有參與價值創造的相關實體形成網路,獲得隨時從數據中創造最大價值流的能力,從而實現所有相關信息的實時共享。以此為基礎,通過人、物和系統的連接,實現企業價值網路的動態建立、實時優化和自組織,根據不同的標準,對成本、效率和能耗進行優化。
——《工業4.0戰略實施計劃》

在物資貧瘠的時代,人類的主要工作是創造更多的物資;而當物資充盈的時候,人類終於有精力來滿足每個人個性化的需求。

在物資貧瘠的時代,物資之間的協調很簡單;而當物資極度豐富時,這一切變得困難至極,但只要能對協調的過程進行些許的優化,就可能釋放巨大的價值。

從荒野逐鹿的時代梳理過來,我們發現,智能製造並非天方夜譚,是人類生產力提升而將步入的必然階段。在這新的階段中,依賴信息化,人們的個性化需求開始得到滿足,物資之間的利用變得更為合理。在逐步解決了物資貧瘠的問題之後,我們開始利用信息來優化物資的流轉過程。

智能製造,未來已來。

版權聲明:原創作品,如若轉載請聯繫作者。


@關於智能製造或者工業4.0,眾說紛紜,各有道理。其實叫什麼不是非常重要,重要的是理解其中的內涵。

@在我看來,智能製造在中國來說,其實就是把工廠和消費者通過互聯網直接對接起來,也就是C2M。通俗地說,就是消費者要什麼,工廠就生產什麼,生產完了直接發貨給消費者。此時,製造的智能,就體現在處理大規模的個性化需求上面。

@全面實現智能製造,將使社會生活發生巨大的變化。理論上,中間商、代理商等將消失,淘寶、京東等將萎縮甚至消失(或者轉型)。因為,到時候,工廠就是電商,而且是零庫存的電商。這將是多麼不可思議的變化!當然,實現起來是分階段的。

@難度在哪?

第一層當然就是當前製造業企業信息化基礎薄弱,生產線沒有「大腦」,自然難以與市場端對接。不過,這通過實施信息化項目,或者兩化融合(手段),並不難解決。當下,中國製造業紛紛上馬信息化項目,有的企業還幹得非常漂亮。

第二層才是企業頭疼的,那就是個性化定製與生產成本之間的考量。如果個性化定製的量少,生產成本就得靠量大的產品來支撐。

第三層,是更高層次上的概念,「雲製造」。這個就需要非常強大的整合能力了,就算解決了企業之間的利益平衡,還有一個困難必須要克服,那就是「標準」。比方說,我想要一輛紅色的寶馬電動汽車,這輛汽車的電池必須是比亞迪的,這時,寶馬和比亞迪之間就要有很好的對接標準。目前,這個標準是沒有的。

@國外也沒有標準。所以德國、美國,包括中國,都想統一這個標準。這個就厲害了,為什麼叫革命革命的,其根本和核心就在這裡了。革命的本質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在工業4.0(德國叫法)語境下,誰統一了這個標準,誰就拔得這場革命果實了。中國是製造大國,市場很大,當然不能拱手讓人,就算我統不了歐美市場,我也要控制住國內市場,所以,中國力推「中國製造2025」,力推智能製造。這是經濟安全問題,類似於新中國當年一窮二白也要全力搞兩彈。


最近在學習智能製造,試著回答一下樓主的問題,也算是對前一段時間學習內容的總結,不對不足之處,請和各位朋友多指正。我理解的智能製造包括三大基礎和三大集成。

一、三大基礎

(一)基礎一:生產線自動化

(二)基礎二:網路通信設備

(三)基礎三:關鍵製造環節的數字化

二、三大集成

(一)集成一:企業內的縱向集成

(二)集成二:企業間的橫向集成

(三)集成三: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集成

先把框架搭好,回頭再慢慢更新。


智能製造就是打造一個智能化的工廠。智能化工廠包含哪些智能?C2M是不是智能製造,C2M是智能製造。這個只是一方面,或者說是其中的一種模式,不是智能製造的核心。 智能製造在半導體行業生產已經應用的非常廣泛了,在前道Fab,幾乎是沒有人的,後道Fab也只是很少的人,其中的核心就是MEI和MES系統,MEI是機器集成,把所有的設備用通用的語言集成起來,設備之間可以相互說話。什麼時間需要做什麼事情,自動的,不需要人為干涉。MES是生產執行系統。所有的生產的物料是什麼狀態,下一步該去哪裡?生產的信息需要隨時發送到伺服器上。 目前的智能製造我理解應該是在非標準行業建立一套可以讓機器和物料相互說話的系統。同時能夠和ERP/MRP系統家裡連接。最終目的是方便管理者管理。提高生產效率。給企業主帶來實惠的利益。

目前考慮C2M還太早,首先需要把基本的智能實現起來。並不是每一個產品都適合C2M,但是每個生產線都是可以提高效率的


智能製造,德國版本叫工業4.0,美國版本叫工業互聯網,前者從硬體入手,通過它聲稱的物理信息系統來實現數據獲取和計算,代表公司是西門子;而後者是從軟體入手,從高向低打,核心思想是連接。二者殊途同歸,側重點不同,終點都是把其他製造業國家幹掉。中國版叫兩化融合,即自動化和信息化。中國現在的水平基本相當於2.5,部分領先企業可能到了3.0。總之就是給原材料和機器設備都裝上感測器,生產每一步都產生數據,數據被MES以及ERP等軟體獲取並計算,返回控制自動化設備。如此一來,整個過程都自動化和數字化了,產品質量擺脫人工,質量提升,而且可以追溯,而且能夠柔性小批量生產,沒有學習效應,因為調整產線通過數據下載,一瞬間就可以完成。終極狀態是C2M,你在電腦下單,挑選甚至設計好各類樣式款式,然後它生產完第二天送你家了,如此一來,某寶豈不是就死定了???總之,三個詞,數據、柔性和精益。


作為有政府背景一直從事兩化融合推動工作的我們,因為經常和一線的企業家和CIO們一起討論,聆聽到他們的心聲,陪著他們吐槽,了解一些企業轉型升級的苦與痛,所以在這裡發表一下一、新名詞、新概念的出現,說明了一個趨勢。

所謂抓住時代脈搏,需要明辨的智慧和改變的決心。「互聯網+」、「工業4.0」、「創業創新」這三個名詞,在我們的企業中,反應各不相同,有排斥和不屑的,有積極擁抱的,也有在抱怨中嘗試探索的。政府,包括我們協會平台在內,做了一些普及和推廣工作,因為是新名詞,企業多數是有著了解的慾望。於是,江湖上一夜之間出現一批大師,開始泛化,本人就接觸到幾家服務商,說自己能提供「工業4.0」「智慧工廠」的解決方案,一追問,無非是物聯網+MES、ERP的系統而已。但這個「工業4.0」或者「智慧工廠」的解決方案,經常把企業忽悠得雲里霧裡,不明就裡。

個人以為,所謂「互聯網+」,就製造業而言,重點是縮短企業本體與客戶之間的溝通距離,讓企業更容易與客戶進行交流,並在短時間內,將企業信息能夠藉助互聯網工具在客戶或潛在客戶之中得以擴散。

這其中,對於生產中間產品、工業成套產品、直接消費品的生產企業,應用點和價值點各有不同,需要區別理解和應用。其出發點,在於企業需要去研究在未來的市場環境中如何保持存量,如何加強增量,其實質就是對以往盈利模式這面「紅旗還能打多久」的再思考和新商業模式的再出發。

「工業4.0」是企業如何更好的應用數字化工具的一個手段。因為企業的發展階段不同,優秀企業早已在進行供應鏈的布局和內部生產與管理數字化自動化建設,比如美的收購KUKA和生產管理改造。第二梯隊的企業也在著手企業信息化和透明化的建設,緊迫感其實很強烈。也有一批企業鑒於自身的市場地位弱小和競爭力不強的原因,在語言上比較排斥和不理解,其實不用擔心,手工業者在以後的一定時間內依然擁有一定地位。

「創業創新」從國家層面其實是鼓勵企業從供給側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從客戶的潛在性需求出發,進行產品和服務的創新。改革開放以來,很多產業的生產方式、產品和服務進步得不多,同質化嚴重,創新不足。面對世界的宏觀局面,企業作為一個組織,有其行為的慣性,可以理解。國家鼓勵「創業創新」在某種程度而言,可以形成「鯰魚效應」,產生倒逼機制,即使一些創業項目和部分創業團隊的失敗,卻能在社會中產生思想市場,開啟心智,這一點極具正麵價值。

所以,作為企業和經營者,需要在新環境、新思想中去學習新概念、新知識。回到企業經營的本質,「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同時,建立自身在供應鏈中的優勢地位。最起碼做到一點,讓您的客戶在選擇您的服務或產品時不必去承擔不必要的責任。

二、思考企業的經營和管理產生了哪些變化?

根據與企業和經營者的交流,縱觀2016年的市場和客戶的需求正在發生一些變化,並且這種變化具有加劇擴散的節奏,因為客戶的需求產生變化,需要我們的工業企業在經營手段上能夠適應。

1、感覺客戶的訂單越來越小,變更越來越快,生意越來越難做。說明一點,你的客戶,可能因為比你與用戶的距離更近,更早知道和掌握了市場的變化,正在調整供應鏈管理尺度,而您或者因為不適應這種變化,或者在之前的基礎不夠,或者依然停留在爭取大訂單的老思路上,對這種變化無所適從,感覺生意難做。其實,我們早幾年就在說小批量、多品種是趨勢,有心的企業已經適應了,而你還沒改變。

2、從某種角度而言,不管是生產什麼產品,中間件也好,直接消費品也好,市場就是消費者創造的,無非是距離遠近而已。寧波最近幾年創新發展實現突破的企業不多,雖然擁有眾多工廠,直接生產消費品的並直接與消費者接觸的企業太少,這其實是對市場變化反映遲鈍、創新節奏不快的根本原因。分析和探索消費者的需求變化,並積極調整自身的產品結構,來滿足市場的需求,其代表企業,比如舜宇和方太,最近幾年都獲得了不俗的成績。另外一些生產直接消費品,但接的是外貿單,前幾年做產品革新雖然也不錯,但因為全球市場的變化而導致訂單下降,其工廠卻不能適應小批量的快速響應,16年困難的企業不在少數。

3、關於品牌,年輕人對部分國產品牌的認可度和接受力正在上升,仍有企業依然以為這個市場無法企及。90年代一些寧波工業老品牌正在逐漸退出市場,總覺得作品牌太難,投入大見效慢,不如做加工或轉戰金融與地產。但目前80、90後,對國產品牌的認可度比60、70更容易,我市的服裝企業太平鳥、GXG正是看到了這個變化,在年輕人更願意接受的快時尚和電子商務領域,建立了市場美譽度,一些老牌的企業並沒有去注意這個變化。當然,如何實現品牌年輕化,或者品牌迭代,也是一個坎。

三、經營和管理,是兩個層面的內容,經營層面講的是產品怎麼做,錢怎麼來;管理層面講的是資源怎麼分配,活怎麼干。以上企業在經營層面的問題,當市場產生變化時經營手段隨之變化,在企業內部管理面也需要調整以適應變化:

1、柔性生產和高質量快速交付,是應對小批量、多品種業務模式的應對方法;

2、高庫存是掩蓋問題的遮羞布,零庫存管理的含義不是讓你真的做到零庫存,而是庫存的趨零管理;

3、藉助互聯網工具,與客戶建立強關係,使客戶感覺下單給你更方便、更經濟、更具效率。

以上三點,均可以通過生產現場管理改進+工廠數字化的方式得以實現,例如:

1、實現產品研發的數字化協同,通過互聯網和設計軟體工具,與客戶、生產部門、銷售部門共同參與,進行協同開發,進行產品模擬模擬,可以縮短研發周期;

2、產品研發數據自動轉化為生產數據,通過資源管理系統和生產執行系統產生管理指令進行資源調配和計劃執行調度,工位自動獲得生產數據,質量檢測系統進行在線監測並報送出錯信號或產生糾錯指令;

3、產品在客戶使用過程中,通過物聯網手段,實現對客戶使用頻率和運行狀態的跟蹤監測,為後續市場進行提前布局和資源計劃。

但工廠信息化、數字化的實現,取決於企業自身的現場管理的理解和能力,即,企業運營者和管理者對目前管理流程的科學性認知,是把習慣當成理所當然,還是認為企業的運作管理需要改進。在此,也強烈建議企業需要真正重視信息化、數字化的作用和重視具有相應能力的真正意義上的CIO人才,將其列入經營分析會議,培養之重視之。而我們的信息化主管們,也不要局限於信息系統本身的上線實現,要把學習重點放到供應鏈管理和工業工程管理的知識補充,因為幾乎所有工業企業信息系統都是遵循這兩個學科的管理邏輯!

最後,談到創業創新這個話題,內部創業正在成為企業創新的一種趨勢。重複的簡單勞動是製造企業生產一線所需要的,這部分工位以後會被機械化或自動化所代替;而需要智力和創造力的崗位,用KPI考核或約束機制已經不能留住人才。真正的人才絕不會永遠安於現狀,內部創業並成為企業合伙人的方式正在發生,成為現實。這裡,企業的經營者需要擺正心態,否則一不小心,不知道哪位人才流失了,成為企業未來的競爭者或顛覆者。

2017年將是一個充滿變數的市場,符合市場和客戶需求的與時俱進的創新,實現信息化條件下的競爭能力,才是應對變化的唯一不變。學習並正確理解新名詞,才是不被新概念所蠱惑誤導的正確方式。寧波市企業信息化促進會在這一年也會不斷普及這些知識。

這是一個最好的年代,也是一個最壞的年代。大者恆大,而具備工匠精神並孜孜不倦拓展精深度的中小企業,也有其存在和發展壯大的理由。智能製造,不是自動化生產,不是無人工廠,而是商業模式。

智能製造更具社會屬性,單純的企業個體建設智能化的工廠,還不足以被稱為智能製造,只有將無數個智能工廠聯結起來,因為這個時候的工廠的很多信息更趨透明,質量問題已經不會成為困擾,實現與消費者的無縫聯結、供應鏈的高效協作,個性化的高質快速交付得以實現。

企業能夠生存到現在並有所發展,必定有其優勢所在。那麼企業就先去分析和強化這些優勢,更緊密地接近客戶,為客戶和市場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和更高價值,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無非是為提高前述這個目標的實現效率而存在。

面對這些新名詞、新概念的出現,有一句話諷刺當下:「政府很著急,專家很忙碌,媒體很高潮、服務商很興奮、企業很迷茫」。我個人認為這不具有諷刺意味,這是大變革時代的正常現象,各方的角度和出發點不同,而作為製造業主體本身,具有前瞻性的企業經營者的觀察實際上很敏感的,有幸聽到某位輕工業企業家在會上表述:以前那種靠設備來完成發展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公司很清晰地認識到未來一定時期內,建立數字化競爭優勢才是重點。

而迷茫企業的普遍存在也是正常現象,因為在以往「搶錢時代」的知識結構和經驗認知,無法去理解和判斷未來,就像沒有接受相關知識,第一次走進西餐廳怎麼可能會點菜和使用刀叉。

在這裡需要說明和強調的是,雖然說工業4.0、智能製造是一個趨勢,但並不是所有企業都需要走這條路,就像高速公路和鄉村道路並存一樣,生態之中、食物鏈之中、供應鏈之中,各有各的活法,老虎並不需要學習鷹的飛翔,兔子也不可能改變口味去吃肉食,關鍵看企業自身的目標在哪裡。對未來沒有信心,賺個快錢走人不管洪水滔天的老闆自然不會去關心這一塊。

http://weixin.qq.com/r/QHWSinrEjCfzrT7p9yBS (二維碼自動識別)


智能製造是工業4.0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質上是基於數據(信息、知識、模型)驅動的C2B製造模式,涉及用戶需求、產品研發、工藝設計、智能生成、產品服務。「智能」體現在兩個層面:

一是面對C端個性化的、複雜的、不穩定、變化的需求如何去合理的根據B端已有的資源(組織、能力、原料、設備、庫存、供應鏈),快速的適配出解決方案,完成高品質的產品。

二是基於工廠內部人、設備、物料之間的信息互聯、感知、優化、控制、執行。


推薦一個智能製造的科技相聲: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711692

非常精彩~可以從另一個方面感受一下智能製造~


行業權威告訴你:智能製造核心不是機器人!

導讀:

「現在很多人一說智能製造,以為就是買很多自動化設備,就是產線上引入機器人。機器人不等於智能製造,為了自動化而自動化,可能會把好企業給拖垮了。」——施耐德電氣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朱海。

如果投資回報期不能控制在三年以內,或者不能通過智能製造帶來生產效益提升,該智能製造項目是沒必要的。施耐德電氣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朱海,曾在施耐德創新開放日的主題演講中發表上述觀點。

誠然,在《中國製造2025》戰略推動下,因為一些利好政策與政治因素,中國的製造企業都在積極推動產線向智能製造方向轉向升級。但在熱潮之下,更應該冷靜分析:智能製造一定要先醫後葯、量力而行。因為缺少投資回報率的成本投入,哪怕是30%,也可能把一個好企業給拖垮。

所謂先醫後葯,就是先對企業進行診斷,再擬最適合企業的路徑方法。任何步驟都繞不過先做好產品,進行創意產品設計,使其產品易於面向機器人裝配、低成本又高質量;再打造卓越的流程,擁有最少的浪費和最好的質量。在成功完善了以上兩步之後,再評估企業在通往工業4.0的道路上所到達的層次,進行業務需求排序,搭建智能製造的框架,構建良好的布局等。說到底引進機器人,推動智能化進程,更像是一個結果,而非神奇的濟世良方,適合於所有的企業。

所謂量力而行,指的就是企業主必須認清企業所處位置、擁有的實力,清楚認知每一個位置的前進目標,在紛繁複雜的現狀里找到最適合企業所走的路徑,切忌盲目跟風。不貼合實際地去購置大量機器人的後果只能是造成資金的浪費以及機器人的閑置,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應該學習德國人的務實精神,拋卻不切實際的行為,穩紮穩打地將企業的基礎打好。只有擁有了強大的實力、完備的規劃,才能在智能化時代順理成章地轉化升級,進入全新的未來!

版權聲明:本文由微信公眾號「科理諮詢」原創首發,版權歸屬科理諮詢,抄襲必究。

如需轉載,請聯繫微信號:yaosh2015,取得授權。

http://weixin.qq.com/r/pUyttWPEUD4vrSfW9xm3 (二維碼自動識別)


專門聽過原華中理工大學校長、院士根叔的專門智能製造課,根叔對這個東西很不以為然。他走遍全國就幾個企業能完全理解並應用智能製造。大多數是炒概念,地方政府炒政績。所以根叔覺得最重要的是工業強基,在基礎紮實的情況下做這個事半功倍,否則都是空中樓閣


隨著以物聯網和智能製造為主導的工業4.0時代悄然來襲,傳統加工製造企業在生產管理上將迎來新一輪的技術變革。所謂工業4.0是一個宏大的願景,但又是一個簡單的概念:把大量的有關人、IT系統、自動化原件和機器的信息融入到虛擬網路——實體物理系統中,並利用產生的數據為企業服務,其本質即為「融合」。

  其中,智能製造、智能工廠是工業4.0的兩大目標,具體表現為在加工製造系統中,工廠現場設備感測和控制層的數據將與企業信息系統融合,並傳到雲端進行存儲、分析,形成決策並反過來指導、協同企業的生產和運營。如今,這種理念已經從理論開始演變為現實,並逐漸被應用於各行業的製造企業生產管理中。

  日前,深圳信立科技推出了全新生產製造智能化解決方案,即XLPS生產製造智能監控系統。它是基於智能終端和平台分析軟體,獲取全面、準確、可靠的數據。它的功能十分強大,在實際使用中能夠為加工企業帶來許多創新性服務,可以說作用非常重要。

  XLPS生產製造智能監控系統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智能化生產設備;

  2、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3、預警設備隱性故障;

  4、減少設備運行、維護、維修成本

  5、監測、分析設備能耗

  6、分析設備運行經濟性能

  7、升級生產管理

  8、無憂系統維護

  據該公司的研發負責人介紹,XLPS生產製造監控系統的工作原理主要選用XL90R智能網關,作為監控系統數據無線傳輸網路的橋樑。通過XL90R網關,XLPS數據伺服器接收來自XL69智能終端上傳的數據,如設備運行狀態,設備運行工藝參數以及設備能耗,同時下傳生產計劃信息到XL69智能終端,按要求完成相應的工作任務。其中,生產監控系統伺服器平台軟體XLPS.View是系統控制中心,負責系統歷史數據存貯,更高層級的數據計算、統計、分析,數據展示、發布、推送。以下是XLPS生產製造監控系統網路結構圖。

XLPS生產製造監控系統網路結構圖

  工業4.0時代下,生產製造智能監控管理對加工製造企業來說是一個無法逃避的現實。在技術管理髮展趨勢面前,誰迎合主動迎合趨勢,誰掌握了主動權,誰也就更具競爭優勢。目前這套完全由信立科技自主開發的XLPS生產製造監控系統非常受歡迎,許多加工製造企業已經在引入到生產管理中,如東莞華為等,不僅企業生產效率比以往得到成倍提高,還極大地降低了生產成本。

  關於信立科技(XL)

  信立科技是一家從事智能感測網路產品設計研發及智能化生產製造並提供解決方案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信立科技成立於2006年,總部設於深圳西鄉寶安智谷科技園。信立科技的無線感測網路產品、智能化生產製造解決方案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其應用行業包括汽車行業、醫療技術、建築技術、工業過程式控制制以及消費產品等。憑藉其創新性的技術及卓越的市場表現,一躍成為無線感測器網路、智能化生產製造解決方案的首選供應商。

文章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信立科技微信號【shenzhenxinli】


智能製造是個概念,工業化信息化是實施方法,兩化融合的意思就是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目前我們國家處於工業化進程中,信息化的起步階段,將成熟工業化

結合信息化才有可能實現智能製造這個目標!

至於為什麼要大力推進智能製造,其實用現在的互聯網術語,就是放到場景里看很重要,你想想,20年後,發達國家全自動化全智能化高效的生產,一個人管一個工廠,我們國家落後的就可能是10個、50個人管一個工廠,那什麼跟別人比?那什麼實現共產主義!沒效率,落後,挨打

[MES資料共享社區 QQ群664339247]


我們談談先進位造,沒必要糾結智能製造的概念。要談製造行業,我們做一些數據研究和觀察。2014年中國經濟轉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生巨大的逆轉。從這個年份開始,我們觀察到服務業在GDP當中的佔比和增速以及服務業從業人口,已經大大超過了製造業,也就是第二產業。而且這個趨勢我認為是不可逆轉的。從美國以及全球數據來看,工業製造的比例在GDP當中的佔比是下降的。我認為中國也會是這樣的一個趨勢。

現今為止,製造業的驅動因素一定是先進的設備再加上精細化的管理和整個流程性的軟體+硬體很完備的現代信息化的過程。製造業是中間產業,最終拉動整個經濟需求的是消費,作為一個中間產業,一定不是自己創新的。市面上有什麼需求,製造業怎麼快速滿足。這是製造業的本質,怎麼樣在產業初期有需求時能投入進去,等產業擴張時佔了一個先機,迅速擴大規模,是製造業的問題。過度創新我們認為並不是合適的理念。另外,中國的企業數量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製造業基本原理是性價比。我覺得在一些標準化的產品領域,應該是大企業的整合,製造出更多高質量的產品,有更多資源投資於先進的設備,改造自己的生產效率,從而製造出更具性價比的可快速消費的產品。另外再配合一些小批量、小規模,配合個性化生產的就足以,不需要大量的特別是年輕人在這個領域再進行過度的創業。

而針對智能製造行業,眼前的就是AI。我覺得智能製造領域為時尚早。所謂的人工智慧要解決的是一些個性化的問題,或者複雜性的問題,和不確定性的問題。比如現在用得比較多的語音識別、語義識別或者人臉識別,要適應各種不同的人臉特定的判斷,你側著臉、正著臉,要不斷去學習。但在工業領域,一個核心的理念是到底是要個性化不確定性,還是要標準化確定性。把產品要製造得統一和品質的穩定。我覺得現階段還是後者。比如你跟這位先生說,我根據你以前買衣服的數據,覺得你應該買這樣的東西,我製造出來給你,我不知道你會不會買。在現階段還是要做一些標準化的產品質量穩定的確定性的東西,才是製造的主流。所不同的是像紅領這樣的企業,進行小批量的生產,那它所做的還不到智能這麼高概念的領域,無非是利用一些軟體,把衣服的尺寸輸入機器設備,製造出不同的東西。我覺得個階段好像通訊從模擬信號到數字信號的發展階段,遠遠沒到人工智慧的發展階段。

第二,工業領域的現象,對於以前投製造業的企業,最可怕的是一個熱潮上來,大家都在做顯示屏或者在做一個面板。這股風潮產能過剩之後馬上造成大量產能過剩或者難以轉型為生產線,馬上從高潮到低谷。工業領域要避免的情況是難以轉型。我覺得生產線的柔性是工業製造領域要做的事情。這裡面要求所有生產線自動的機器設備要小批量化和拆解化。如果小批量過去了,還能拆一拆調一調變成另外一個產品的生產線。這是柔性生產的方向。

第三,中國製造業還在升級。在升級把東西造好的階段。我們今年包括去年開始很多布局研究投資的標的,主要做的是功率半導體或者電子信息元器件製造。這方面以前大量基礎元器件進口,現在是進口替代。它的驅動因素就因為國家這幾年花了大量資金扶持一些基礎產業的發展,基礎產業上有大量投資,是民營企業根本支撐不起的。這樣在半導體領域一些基本的基礎成熟,再往後研發企業慢慢呈現。進口替代路徑是先替代韓國,把東西造好、造得精密。

更多信息請關注公眾號:鯨准(rong36kr)


這個話題太廣了,無從下口啊


發展製造業是人們生活改善和社會進步的必經之路。中國的製造業有數千年的歷史,也曾經引領過世界。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製造大國,採用了世界各國先進的裝備,產品銷往世界各地。但是,許多產品的質量和生產效率有待提升,勞動力成本優勢已經不再,資源和環境也制約了「粗放型」製造。製造的傳承和進步需要靠人的經驗、知識和創新,轉型更加迫在眉捷。從製造大國走向製造強國,是我們唯一可選的戰略決策。德國目前正在推動的工業4.0和美國的信息-物理系統技術(cps),都提出了以互聯網和大數據為手段,以知識為核心的智能製造。中國於2025年也發布了工業化與信息化相融合的「中國製造2025」。同樣高度重視智能製造。以上一段覺得應該能夠回答你的問題。其實還有很多公眾號也有相關的資訊,比如數據分析、走向智能論壇、先進位造技術出版中心等。


1.發展智能製造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傳統製造優勢的削弱,資源環境壓力的加大,中國工業轉型升級,走智能製造之路是必然的選擇。

2.這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形態。

3.發展智能製造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農業現代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廣大農村受教育的水平提高,從事簡單勞動和重體力勞動的人越來越少,招工難將成為常態。

4.發展智能製造是獲取可持續發展競爭優勢的必然。企業的競爭是人才、技術、成本和服務的競爭。

在需求與政策的雙輪驅動下,中國的智能製造產業已經邁入「萬億時代」。有報告指出,2015年我國智能製造產值在1萬億左右,2020年有望超過3萬億元人民幣,年複合增長率約20%。

但目前,中國的智能製造產業尚處於初級發展期。報告指出,大部分中國企業處於研發階段,僅16%的企業進入智能製造應用階段;從智能製造的經濟效益來看,52%的企業智能製造收入貢獻率低於10%60%的企業其智能製造利潤貢獻率低於10%。智能製造水平較低,這便意味著製造業智能化進程任重而道遠。

鼎捷軟體智能製造顧問專家蘇斌雄認為,智能製造是必然發展的趨勢,如果現在不開始踏出第一步,我們永遠沒有機會走到最終的目標。擁有精確的信息與分析的基礎,面對互聯網時代的全新商業模式,企業才有進駐的舞台!


說智能製造對於中國工廠,甚至對於世界工廠都是一個遙遠的事情。首先PLC時代的自動化還沒有完全普及的情況,急於開發應用於設備,生產線,物流,設計的智能製造太過於縹緲。


首先看製造系統需要解決的本質問題是什麼?我認為有製造效率、安全、產品質量與服務質量、生產成本、製造系統與自然、社會的友好性(低能耗、可持續性。

智能製造有其特有的路線圖:

技術路線圖:機械化-剛性自動化-柔性自動化(定製生產)-數字化-服務化(多主休智能+分散式網路協同)

基礎性要素:基礎材料(合金材料、增材製造材料、複合材料)-基礎工藝-基礎裝備(如工業機器人)

管理體系:模型化-流程化-標準化:BOM、精益生產、成組技術、DFSS(精準設計)、質量體系

在智能製造進程中,必須要區分哪些技術是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哪些只是商業噱頭?

另外,智能製造不等於必須要智能裝備。


感測器聯網的世界

工業乙太網通訊

物聯網的世界


推薦閱讀:

Rv減速器和諧波減速器的區別?
工業3.0是自動化信息化,4.0是智能化、物聯網。中國還未實現3.0,能彎道超車實現4.0嗎?3.0和4.0核心區別是?
量子計算機會不會是下一次技術革命的突破口?
德國工業4.0和中國製造2025有什麼區別?
在中國經濟新格局下,我們90後有何機遇?

TAG:人工智慧 | 工業 | 自動化 | 信息化 | 第四次工業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