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網路的地區生活是怎樣一種體驗?
我的外公一輩子都沒有體驗過「網路時代」的生活。
外公家在一個小村子裡。這裡是傳說中魚米之鄉,緊靠著中國最開放的大都市。甚至在外公家的院子里,經常能收到好客的上海移動發來的「歡迎來到上海」簡訊,提醒我手機進入該死的漫遊狀態了--但就這,我的外公也沒體驗過。
外公家是一座黑瓦灰牆的兩層小樓,院子里有一口老井,旁邊有歪脖子的桃樹,永遠長不高的梨樹,果子奇酸的桔子樹,我最討厭的枇杷樹(小時候咳嗽就得喝巨苦的枇杷葉湯,專治各種不服),花美蟲多的槐樹,半枯半榮的桑樹,以及十步田,一窪池,一條老狗一群鴨。典型得不能再典型的江南小屋布局。
但外公家所有的後電氣時代的電器屈指可數。「網路時代」是一個超出他理解範圍的辭彙。網路電視,智能手機,電腦,互聯網,統統都不存在於他的生活里。如果硬要說說他生活中有什麼「網路」的痕迹,那便只能是村子裡各家的家長里簡訊息網,和捕魚工具了。
他每天四點起床,第一件大事是進行「田間管理」:鬆土,除草,殺蟲,施肥,灌溉,挑選待賣的新鮮蔬菜。然後蹬上嘎吱嘎吱的自行車,在小鎮沿河的早市售賣。十來點鐘,賣掉了筐里的蔬菜,外公會騎著自行車回家。家裡的土灶和新鮮食材可以合成出簡單的無敵美味。食畢午間小憩。滿血復活的下午依舊獻給土地,趕在晚市再去賣出一撥。回家當是鳥雀歸巢時,撿一撿鴨蛋,肥鴨子們須得統統趕進棚中。晚間的時光很是短暫,飯畢浴畢,最後一項儀式是收看新聞聯播和天氣預報。據我觀察,其實主要是看天氣預報,新聞聯播的國際時事和國內要聞大約主要是用來提醒外公的松果體分泌適量褪黑素的。當然偶爾他也會聽聽收音機里的節目,要麼是各種演義說書,要麼是評彈。
七行字就可以描述完的日常生活。
說到這裡不知道有沒有看官會埋怨他的子女。是啊,他的兩個女兒都有還算體面的工作,他的孫子就在不遠的大都市裡學習成為一個碼農,他的孫女正在地球另一端學習health informatics怎麼改善老齡化社會的困境。為什麼不給他更好的生活條件呢--為什麼不給小屋通上網路呢?為什麼不配一個好用不貴的手機呢?是啊。我們想,非常想試圖帶領外公跟上時代的步伐,享受科技改變生活的種種便利。勸說外公接受新奇玩意,不過最終演示+安利+強行嵌入都失敗了。
外公甚至十分抵觸我們想要改變他生活的想法,並說過一句非常經典的話:「用的這些稀奇古怪的東西越多日子也不見得越舒服嘛」。雖然這句話乍一聽確實有著老人的固執,甚至帶著一些偏見,但讓人反駁,卻好像有些詞窮。只是立馬讓我想起了瓦爾登湖畔的文豪,"A man is rich in proportion to the number of things which he can afford to let alone."文學果然是源於生活的。
不需要「減法生活」這樣文藝的口號,沒有網路的生活對於外公來說就是稀鬆平常的日常體驗。蘋果對於我來說代表著每天聯繫世界、完成作業的日常工具;而對於他,只是酸酸甜甜、營養豐富的一枚水果,而已。
正是腌篤鮮和春蠶豆的時節,遠在這個除了土豆就是馬鈴薯的地方,還真想念外公。
------------------------------------ 更:小夥伴們,答主和外公家鄉不是qi dong,上海信號應該不會跨過長江-_-#去年一年在某基層部隊代職鍛煉。嚴厲的保密規定以及成套的處罰制度讓互聯網在營區幾乎絕跡。整整一年,除了休假回家那三十天,其他都在無網的狀態下生活。 鄙人在去那代職之前,只要手機不在身上超過一小時,就有種深深的焦慮感。去那之後,第一時間要求把手機寄回家,辦理定製系統的智能機。對,是定製系統,系統屏蔽了蜂窩網路、wifi、藍牙等功能,定期有服務人員可以給你刷點小遊戲,讓你耍一耍。因為屏蔽了這些功能,彩信也收不了,定手機報的計劃泡湯。來之前只知道網路管控比較嚴格,手機可能需要偷著用,沒想到竟嚴格至斯。當時,因為準備不足,來不及給每個朋友把情況通知一下,於是更加焦慮了。
言歸正傳,題主問沒有互聯網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其實如果把你放在這樣的環境之中,最多一個星期你也就會適應這樣的生活。你會發現朋友圈是可有可無的東西,你會發現真正在意你的人怎麼都會和你保持穩定的聯繫,你會發現早睡早起是件很美妙的事情,你還會發現這個國家這個世界發生的種種大事你晚一天兩天知道似乎影響真的不大……把以前摳手機的時間節約下來,我把《純粹理性批判》瀏覽了一遍,又看了雜七雜八各種書,剛查下賬單,去年一年在噹噹買書花了快一千。(不要問我怎麼用噹噹買的書,如果你有在部隊的朋友,他會告訴你這都不是問題。)雖然說起來也不是很多,但是當你每天抱著手機刷狀態刷新聞的時候,你真的很難靜下來去看幾本書。網路上快節奏的信息瀏覽方式,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著你我的閱讀習慣。偶爾還練練字,背背單詞,總之人即便沒有網路,也不會閑下來看天空,數星星,總會發現一些與自己相宜的生活方式。人和人交流變的更加純粹,漸漸的你也會明白哪些人已經是你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哪些人只是朋友圈中打打嘴仗的嘴友。
當時代職排長,熄燈之後一般都會和排里的戰士吹半個小時牛逼,可是吹著吹著我開始發現,他們很多常識都一竅不通(莎士比亞是一幅畫,達爾文是畫雞蛋的)。這在我曾經的朋友圈中是無法想像的。大家可以自行腦補一下身邊當兵的都是因為什麼原因,當然這不是鄙視。當兵前就知識匱乏加上當兵後網路的封鎖,更是加劇了這一現象。平時接受信息的媒介只有新聞聯播和軍報。我無法想像很多人一呆十幾年,他出去之後的人生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後來單純的扯淡變成了有意識的科普加扯淡,扯著扯著離開的時候就坐在操場的石階上一個人默默抹眼淚了(羞澀)。最遺憾的事情就是去年退伍的時候,我已經離開,因為工作關係我沒能趕過來。 雖然沒網的日子看似比較小清新,但是每個人都有享受現代科技的權利。生活在科技浪潮中變得越來越便捷。沒網的生活,過一次就夠了,還是不要有下一次了吧。我現在又恢復到以前摳著手機就是不想睡覺的日子。 看到題主的問題,想起在基層部隊代職的那段時光。非常懷念。最後,祝福那些為祖國奉獻自己青春的小夥子們。他們遠離家鄉,享受不到科技給生活帶來的革命,拿著微薄的工資,燃燒自己最美好的時光。 以上。卧槽,手機只能打遊戲了!
外婆住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自治州的某座閉塞的山村裡。
那裡沒有寬頻網路,連手機都是近年多起來的。
要上網就得坐船或者是走很遠的山路去縣城裡極少數破爛的網吧里上網。
但是那只是年輕人的事,中老年人大都不知道網路可以帶來什麼,為什麼年輕人要花錢去那裡甚至沉迷其中。寒暑假會被媽媽帶著去外婆家住,漸漸體會到了其實有的生活並不需要網路這種東西。
社交,就是去放牛的時候和鄰居們話話家常,因為長期缺乏大的主題又想繼續下去,聊天變得很細化,很瑣碎。隔壁某某親戚結婚了也是大事可以作為很久的話題,子話題有女方是哪裡人,什麼背景,什麼時候生孩子,女方親戚們有什麼有趣的醜聞,女方那邊有沒有適合年紀的未婚男人或女人,可以試著撮合我們村的某某某。有時候我問我媽他們每天這麼聊,不會沒了話題嗎?我媽說,不會,每天都有新發生的事可以聊。
買東西會去一月兩次的趕場,那裡什麼都有。原始的物質交換在這裡其實體現得很好。外婆會帶著一點點菜或者雞鴨去集市上賣,然後又帶回一些生活必需品。想要送貨上門...嗯...也行,如果你強烈要求的話。
知道消息資訊知識全是靠電視或者道聽途說。什麼什麼奇怪的草藥可以治你那個病啦,什麼什麼新的州長是哪裡人啦,什麼背景啦,-)
打發時間的話,在我外婆身上是沒看到過,麻將和打牌什麼的很少有。大家每天都忙農活,我也不知道可以忙些什麼,必須有的是每天餵豬餵雞喂牛吧。可不是普通的喂,像豬哥是需要特別料理煮地瓜什麼的,有時我外婆都說把它們的嘴慣壞了,差一點的食物都不吃了。
電話,用來聯繫外出打工的親人。這裡很多人都知道呆在家混不到錢,為了供孩子讀書,或者是不想干農活了,就會往外邊跑。想賺多些錢的去了沿海的工廠。
很遺憾,我外婆直到前幾年才擁有並知道使用手機,知道使用只能說是會接電話,掛電話,充電。她不認識字,我媽每次打電話給她她還要問誰啊,我媽要報上大名她才知道。
之前外婆家電話都沒有,要找她只能找飯點打到鄰居家然後叫她接電話。這裡也許真的不適合年輕人待著吧,安逸得要命。年輕人不斷出走,走到天涯海角。一個表姐去了麗江,另外的有去江蘇的,有去其他城市的。更奇怪的是,我小學的時候,那個表姐通過qq認識了一個男人,馬上就飛奔到麗江了,我一直想如果那是騙子怎麼辦。可能她覺得自己沒什麼好被騙的吧。。。這讓我感覺,她像是遊盪江湖的俠女一樣。真的。
和我的生活完全不同,我還要考慮升學,職業規劃。她們,沒有明確的目標,抓到了一個,便飛蛾撲火,燦爛得讓人羨慕。
bed news是她果然被騙了。還為他生了個孩子,丟到了老家。後來她結婚,離婚,又為其他傷害過她的男人生了孩子。
很久沒見過她了,不知道她現在是不是還為愛飄著。
我問我媽,山裡什麼都沒有,大家會不會很無聊。
我媽說,不會啊,他們接觸得少,知道的少,自然精神追求不那麼高,但也是和我們一樣的,快樂,痛苦。性生活特別頻繁……
我不知道城市人會怎樣,但是就我這個農村出來的孩子來說我會去散步,釣魚,放風箏,看著小一輩的成長;洗菜,做飯,陪家人聊聊天;晚上是有點無聊,我會看看書,有時候回翻翻以前的照片。在那個大環境下面,你可以沒有網路,但是有一片你想不到的寧靜與安詳,你會重新發現,太陽是金黃的,天是藍的,水是清的,生活的節奏也比較緩慢,一切是那麼美好,一片其樂融融。這也是我有能力後,也不會在家裡面安裝網路的原因
我只知道我小時候為了明白一些不知道的東西,到圖書館翻了一天的書。
06年上大學,我們待的最多的就是琴房...結果別說網路了, 連信號, 風扇(在火爐城市)都沒有。 每次練琴就跟熬鍾似的,一曲罷了,已成水人的節奏了。
不過這樣的效率好像特別的高, 高到一天就只做一件事, 高到 手機也能超長待機。而且, 除了琴, 更多的時跟大家交流, 侃大山。探索如何修鍊成文藝青年.
小時候一直沒有網路,慵懶愜意,而平靜。
戶外活動很多,跳皮筋,丟沙包,爬樹,捉鳥,捉知了,捉魚,捉螞蚱,養鳥。。。小夥伴很多,一起瘋一起鬧。很有探險精神,誰家門口的花很漂亮,誰家的桃快熟了,誰家門口的狗特別凶,哪裡墳頭比較多,小鎮的角角落落都很熟悉。
很有耐心,不焦不躁,為了偷桃偷石榴,天天觀察主人家作息,摸準時間摘了就跑,身體素質也很好,小夥伴你追我趕瘋瘋傻傻不知不覺就十幾里路。
生活簡單充實,去橋下小溪捉小魚半天就沒了,躺院子里看天上的雲半天又沒了,我真的看過孫悟空一樣的雲呢。對著課本上那篇講不同形態的雲的課文天天一本正經播天氣預報。
因為看動漫一度非常痴迷二十八宿,又沒有網路查到底是哪二十八個,當然也不知道網路這個東西。就抱著新華字典從前往後,從後往前,一頁一頁翻,一個字一個字找,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哈哈,比如,居然還有這個姓,居然真有這個意思的字,原來這個拼音的字那麼多,這個字的意思真好,想用這個字當名字。。。
愛看書,本來書也不多,課本為主,反反覆復翻來翻去,小學的語文課本里的文章算得上是能從頭背到尾了。尤其喜愛一二年級的課文,真的是喜歡的不得了,比如
泉水泉水你到哪裡去
我要流進小溪里溪水溪水你到哪裡去我要流進江河裡
江水河水你到哪裡去我要流進海洋里小竹排順水流
鳥兒唱魚兒游兩岸樹木密禾苗綠油油江南魚米香小竹排在畫中游現在我也是張嘴就來。甚至於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趙一曼啊一個粗瓷大碗初中的時候也都還能夠張嘴就來,現在已經不記得了。
後來高中其實也很少接觸網路,那個時候手機流量也就30M,偶爾上個QQ,沒事大家都愛發簡訊,收件箱都是快滿了挑著刪。臨睡前也不會說看個視頻刷個微博逛下知乎,我保持了大概一年半臨睡前看課外書的習慣,主要是文學類,詩經唐詩宋詞元曲的解析類和散文雜誌,我腦子裡詩詞的儲備量也在那時候達到了巔峰,這個習慣隨著高考的結束而結束。
沒有網路的日子裡,作息也是非常好啊,雖然沒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麼誇張,但是早睡早起是當然的啦,不像現在十一點半了我還在看知乎。
所以, 晚安。7.5後網路管制一年,我的網癮都被強制戒了
不如放下手機,問問你旁邊的人
直接上圖吧 山好水好的地方
還有冬季牧鵝
上次回家在昆明火車站被偷了手機。
回家過年,唯一的私房錢也買禮物了。沒錢買手機。所以一整個假期我朋友圈沒動態,QQ空間沒有動態,公眾號沒有更新。我江蘇的同學以為我死在了雲南。至於我的生活
每天起來看電視吃飯睡覺剛開始還擔心有人找我後來已經淡然了畢竟大家都覺得我死了當然最大的不方便就是隔了500米,也要讓我走過去用喊的根本不管用(作為雲南通,我覺得你應該知道為什麼的)幾十年前世界上還沒有網路…
那隻能用手機流量了。
生無可戀啊~
這個問題應該分兩個問題。1/習慣了網路生活的年親人/人在沒有網路的地方生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2/從未接觸過網路的人在沒有網路的地方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由於我是一個90後的年親人,所居住的環境都是網路,網路已經和生活息息相關,我們社交,看視頻,刷微博等等。 前段時間去外婆家,居住環境也不是很差,只是老年人不用wifi而已,所以導致各種不習慣,刷微博看到的各種視頻只能點贊(待以後再看 ),不能看自己想看的視頻(前些日子再追偽裝者,琅琊榜)。 至於外公外婆他們,他們一輩子習慣了沒有網路的生活,接觸的唯一和網路相關的就是手機了,他們也不是用來上網,就是接電話而已…他們每天的生活比我們簡單舒服多了,每天早早的起床,然後做早飯,吃飯,喂喂家禽,去菜地里看看,基本上一個上午就過去了,中午做飯,吃飯,然後睡個午覺,下午外公出去打打牌,外婆就在家裡和鄰居老太太聊聊家常,誰家結婚了呀,誰家有孫子了呀等等。 對於他們來說,沒有網路沒什麼體驗,因為他們本來就不需要。 對於我們來說,我們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方式,如果沒有,會很不習慣。
法雲安縵,裸心谷之類的,都是無網的,歡迎親身體驗。
這個問題暴露年齡了。。。
斷網一周了。嚴格來說也就是下班後斷網了。白天公司有網,手機有流量。看會電視洗洗就躺下,枕邊書終於會翻翻了。翻著翻著不知不覺睡著了。睡得比以前早,早上精神特別好。我本身上網也就看看知乎豆瓣,也不喜歡跟人qq和微信聊天。短期體驗還是很好的。有網的時候總覺得時間過得太匆匆而勸吸收些沒用的信息,對大腦也是負擔。現在想著看看書吧還是。不過過些天還是要扯網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程序員的女朋友或老婆顏值普遍要高於男方很多?還是說程序員已經算是婚戀市場的優質股了?
※藍海戰略通俗的解釋?
※怎樣看待中國喊麥?
※應屆生物狗如何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