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不在乎別人的評價?
如題,我就是比較在乎別人說法的人,可能一句話的語氣我都會琢磨半天,這樣子真的很苦惱,太過在乎外界反而折磨自己,浪費自己精力和時間,所以想知道有什麼好的辦法可以改變這種狀況
我最近寫的一篇文章很適合這個問題。文章中引用的一些著名人物的詞句,也是在知乎一個類似問題里看到知友們用,感覺特別好,所以這邊就直接引用了,但具體是哪個問題不記得了,請見諒。本文為原創,如需轉載請私信。————————————————我是正文的分割線————————————————
太在乎別人的看法怎麼辦
文:趙倩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對於別人而言根本毫無意義」。
——Mark Bauerlein
Linda,是外資知名公司的一名白領,某天,由於她的同事工作失誤,導致她原本應該在周五上交的報告必須延遲到下周,因此她不得不向領導發郵件說明情況。但是,這樣一個正常的工作郵件卻給Linda帶來了不小的困擾。「擔心這位同事會不開心,」Linda這樣告訴我,「感覺好像在向領導打小報告。」於是,整個周末,Linda都在不安中度過,她不停的刷新同事的朋友圈,如果她的朋友圈內容看起來有點「不開心」,Linda就會陷入到更深的自責和愧疚中。然而,當周一Linda見到這位同事本人時,她發現,這位同事看起來十分正常,完全沒有因為這件事而感到困擾。Linda鬆了一口氣的同時,也在內心反問自己:「為何我會如此在乎別人的看法?」
Linda的問題並不罕見,當我在培訓中談到類似的案例時,總會看到學員中有一些人在頻頻點頭,也有很多學員會在課後向我尋求幫助來解決類似的問題。
太在乎別人的看法——有這樣困擾的人通常都是一些傳統意義上的好人,他們善良、在意別人的感受、內心敏感、感情豐富。然而,他們也很難建立真正和諧深入的人際關係。因為太在乎別人的看法,所以在溝通中顧慮太多,顯得優柔寡斷畏首畏尾;因為太在乎別人的看法,所以很怕做錯說錯,於是乾脆不做不說;因為太在乎別人的看法,所以懼怕太過於靠近另一個人,錯失了許多機會。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如此在乎別人的看法?這樣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呢?背後的因素很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和我們內在的自我價值感有關。自我價值感是關於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看待自身的價值。過於在乎別人看法的人常常是把自我價值建立在別人的評價上。別人說我好我就是有價值的,如果別人說我不好我就是沒有價值的。如果一個人失去了價值感,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意義,所以對這些人來說,被別人說不好就等於抹殺他生存的意義。別人的評價變成了生死攸關的事兒,當然會非常的在意。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把自我價值建立在別人的評價之上呢?這主要兒時的經驗相關,特別是父母對待我們的態度。根據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觀點,兒童在發展早期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以後逐漸在社會化過程中通過不斷得到外在的和內在的對自己能力的評價和反饋,才形成並發展起自我價值感。因此,自我價值感是在個體與周圍人及環境的交互作用中後天產生並逐漸建立發展起來的。 著名心理學專家HaleS等認為,由於家庭是兒童接觸最早、最頻繁和最密切的社會基本單位,兒童的內在自我價值感主要是通過父母及其他親密的家庭成員之間密切的、頻繁的、廣泛的互動而形成的。而對於大部分的中國人來說,很少獲得過父母「無條件的愛」,即「無論我做得好還是不好,父母都是愛我的」。在很多人小時候,就會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是和自己的外在表現息息相關的,比如:「如果我考了第一名,那麼我就是個好孩子,我的父母就會愛我;如果我考砸了,那麼我就是個壞孩子,我的父母就不再愛我了。」因此,在我們成長的經歷中,我們一直都陷入在好孩子和壞孩子的評價中,我們一直被這樣外在的評價束縛著。雖然我們已經長大成人,但是在過去的經歷中,我們從來沒有學習過建立內在對自己的評價,因此兒時的習慣被沿用至今,一直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並且更為可怕的是,成人的世界更為複雜,很多時候事情是沒有評價標準的,我們無法預知自己的下一個行為會得到怎樣的評價,這種失控感會給我們帶來很大恐慌,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會莫名煩躁恐懼的部分原因。
那麼這種狀況有辦法改善嗎?答案是肯定的。很多人都曾經歷過從「在乎別人看法」到「不那麼在乎別人看法」的轉變,當然,這個過程也不會一蹴而就,是需要一點一點來改善的。
第一步,看到自己;
許多人內在的情緒和感受是從來沒有被看見過的,包括他們自己。所以第一步我們首先要學習自己看見自己。這個步驟並不容易,需要我們在情緒來臨時,什麼也不做,只是深呼吸,安靜下來,然後試著去分辨自己的情緒分辨自己內心的聲音:「我剛才的情緒是什麼?煩躁?自卑?憤怒?」。
第二步,認識自己;
當我們可以分辨的出內在的情緒和聲音時,就可以繼續深入下去和自己對話。「為什麼我會有這種情緒,我希望得到什麼?」「為什麼我希望得到這個?」「為什麼我需要他的肯定?」總之,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多問自己現在追求的對自己到底意味著什麼?經過一段時間這樣的訓練,我們就可以更加看清自己。當對自己有了可觀的認識後,我們面對別人的評價時就不會那麼的盲目那麼的激動。
第三步,接納自己。
簡單來說,我們認識自己後,會發現自己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如果我們陷入在自己的缺點裡不能自拔,那麼就變成了自卑,不利於後續個人的成長發展。關於自我接納也是個很大的話題,我會在後續的文章中詳細來分享。
最後,用林語堂先生的一句話來結尾:人生不過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遠是自己的主角,不要總在別人的戲劇里充當著配角。
祝願我們早日活出心中的自己!
在乎他人的評價,說到底是為了尋求認同,關於這一點,阿德勒心理學的角度很有趣。
一般情況下,我們都認為我們活在一個不斷需要他人認同的環境里,總是做很多事情去追求他人的認同和尊重,不管這個他人是父母、是朋友還是其他人。但在阿德勒心理學中,他「否定向他人尋求認同」這件事,認為根本沒有必要得到他人的認同。我們生來就「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的」,我們也沒有義務去滿足任何人的期望。
阿德勒認為,之所以我們現在這樣去尋求他人的認同,都是受到了「賞罰教育」的影響,導致我們有一種「如果沒有人稱讚我,就不採取適當行動」的思維習慣,得到認同的目的支配著自己的行為。但要知道,每個人過得都是自己的人生,如果時時刻刻為了其他人的期望,實際上過得就是「別人的人生」了。
至於如何做到這一點,阿德勒的切入點很妙,他提倡從「這是誰的課題」來思考。也就是說,當事情發生時,我們要習慣性的思考:「這是誰的課題」?每個人,只負責 自己的課題!自己的課題!自己的課題!(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要時刻將自己的課題和他人的課題切開。而區分課題的方法,則是思考「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由誰來承擔」。誰的課題,誰負責,其他人的課題,一概劃清。所以相應的,我們也不能強行要求別人去改變什麼,因為那是別人的課題。
所以,當自己每做一件自己的事,都只能為自己負責,至於別人如何評論,那是別人的事!別人的事!別人的事!要時刻記得的是,我們是無法干預他人的看法的,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在意別人的看法和眼光,實際上就是沒有做好課題的分離,才會把屬於別人的課題當成了自己的課題。並且,在阿德勒眼裡,因為這種在意他人評價而認為「影響了自己」更是某種借口,因為阿德勒認為我們做事並不是「決定論」,而是「目的論」。多想想自己的目的,就會相應去選擇適合目的的路了。
題主不妨看看阿德勒心理學相關的書,對於時刻被某種「人際牽絆」困擾的人來說,他的思路非常有趣,說不定可以改變你。從意識到自己就是個一無是處的傻子開始的,因為傻瓜絕對沒有不必要的自尊心,也可能是沒機會建立自尊心……傻瓜通常不懂得掩飾,會掏心掏肺地說出一切,一路走來的失敗、戀愛的事……旁人也許不由得納悶,難道他沒有自尊心嗎?傻瓜並不是沒有自尊心,只是沒有「不必要的」自尊心。比起他人的評價,傻瓜往往以自己高興的事為優先,即使沒成就,以長遠的眼光來看,更能活出滿意的人生。
無論是影視還是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確是因為被他人打擊之後,以不屈不撓的精神最後獲得了成功,或者成功報復他人。但這裡有個盲點,源自負面感情的不屈不撓精神,或是為了報復他人,不惜踩在別人頭上往上爬的熱情,在達到某種程度之後,就會陷入倦怠,進而消失無蹤。
靠他人的評價和他人的存在維持自我的人,一旦他人的評價和他人的存在消失,就會喪失「努力的意義」和「存在的意義」。
如果不是將焦點放在自己身上,整天在意別人,就會缺乏持續力。即使同樣獲得了成功,重視自己的內心而獲得的成功,和以他人為標準所獲得的成功,兩者的持續情況大不相同。
說實話,生活在社會上,別人的評價當然很重要。但在心理學的觀點上,要力求避免受他人評價的影響。比如說做彙報的時候,一個人自信不地介紹,另一個人大大方方說明,後者的成功機率當然更高。
其實每個人內心都有自卑,但自尊心越強,越是完美主義的人,越不願意正視、不願意麵對自己的弱點和自卑。曾經有人問一位女明星:「你人長得漂亮,事業成功,應該沒有任何自卑吧?」女明星回答說:「正是因為內心的自卑無法告訴別人,所以才是自卑啊。」也就是說,自卑是隱藏在內心深處很敏感的東西,但是,在別人眼中,那根本不值得自卑。
以前有位同學一直認為自己是「帥哥」,但後來另一位同學跟他說,「你笑的時候鼻孔超大。」從此之後,鼻孔就成了他的自卑,甚至無法在別人面前放聲大笑。直到有一天,他下定決心自黑,在同學面前把硬幣豎著塞進了鼻孔,令人震撼的表演,引起了哄堂大笑,結果這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突破,如今他是個搞事高手,公司內有他在的地方,氣氛就很輕鬆,因此也很受人歡迎。
「突破」和「自黑」是兩件不同的事。有些人經常調侃自己是單身狗,或者明明很可愛的女生,卻整天說自己越來越老,朋友留言說「沒這回事啊」還要反駁,鬼打牆似地討論不休,說到底,是用這種方式尋求別人的關心和安慰。但突破就像是面對自己,接受真實的自己時,打開的一道門。是「突破障礙向前進」,所以也是一種成功經驗。
做傻瓜有什麼好處呢?我舉個例子。
有次吃飯,在場的一位女生很疲累,某男說:「咦?感覺你和平時不太一樣,變成熟了。」潛台詞其實是想表達「看起來很蒼老」的意思。女生那天幾乎沒有化妝,頭髮也很亂,那個男生看到她很沒有精神,原本想調侃她,沒想到對方的反應完全出乎意料,她露出靦腆的笑容說:「謝謝你啊!」完全沒發現在挖苦她!
那個男性朋友原本以為她會回答:「你什麼意思啊?」所以忍不住有點失望,但看沒有話可接也就過去了。
這位女生也是跟我一樣的傻子,不過她沒有這麼冷漠,總是笑容滿面,散發出幸福的感覺。或許周圍的人會挖苦說是傻白甜。但我覺得這種待人處事的態度很好,更何況據說「人的煩惱有九成來自人際關係」,如果這句話是真的,無論別人說什麼,自己仍然心情愉快,這種人不正是「生存高手」嗎?
個性耿直的人對很多事都很敏感,往往容易把別人的話理解成負面的意思。在心理學上,稱之為「認知扭曲」,屬於一種負面思考。
這種人無法不拘泥小節,總是從不同的角度,仔細分析別人說話的意思,所以,別人只是稱讚他,他卻懷疑「這個人是不是在諷刺我?」,對別人的話反應過度,認定別人必定是冷嘲熱諷,導致自己很受傷。心思敏銳的人比較善解人意,也懂得察言觀色,有很多優點,但如果容易陷入「毫無根據的妄想」,導致自己沮喪消沉。
我從小就內向死板、笨嘴拙舌,但聽別人說話並不少,逐步學會一件事——如何解釋自己聽到的話,是當事人的自由。我覺得,只要能夠隨時將聽到的話轉換成正面的話,心情就會很不一樣。
比方說,「不擅言辭」可以變成「擅長傾聽」、「缺乏計劃性」可以變成「有勇氣」,這種阿Q精神幫助了我很多,再舉一些例子——
「任性」→「我行我素」、「有原則」、「意志堅強」?
「很奇怪」→「很有個性」、「富幽默感」、「有趣」
?「粗枝大葉」→「靈活」、「隨機應變」?
「馬虎」→「當機立斷」、「恰到好處」?
「斤斤計較」→「一絲不苟」、「細心」?
「不了解女人心」→「純真」
?「缺乏自我」→「富有協調性和彈性」、「率真」?
「不懂得察言觀色」→「自由」、「不在意周圍人的眼光」、「有膽量」?
「怕生」→「富有常識」、「懂得察言觀色」?
「懦弱」→「溫柔」、「富有忍耐力」?
「優柔寡斷」→「慎重」、「深思熟慮」?
「嘮叨」→「開朗」、「富有活力」?
「喜新厭舊」→「好奇心旺盛」、「對流行很敏銳」?
「冷淡」→「不諂媚」?
「冷漠」→「冷靜」、「冷酷」?
「陰沉」→「神秘」?
「神經質」→「體貼」、「敏感」 「迷糊」
……
以上阿Q精神大法,已傾囊傳授,祝君一臂之力。非常在乎別人評價,但是順從就是委屈自己,堅持自我就是得罪對方,怎麼破?
面對難以取悅或者挑剔苛刻的父母,精準地推測他們的期待幾乎是必備生存技能,許多情況下這種技能又被父母「你自己想想你哪裡錯了」神助攻。所以在乎別人的看法成了一種習慣,一方面我們依賴它換取安全與和諧,另一方面又飽受其擾。
最常見的狀況就是在人際關係里我們充滿焦慮和恐懼,生怕自己什麼事情做的不好。當別人對我們做出評價時,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自責,因為他人的評價在我們心裡不等於客觀評價,而是我們是否被喜歡的信號。為了讓自己被喜歡,我們需要在很多情況下委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去順應外界的評價。
我們因此心中充滿怨恨,有的時候也真的很不想接受別人的評價,但是如果不接受,又擔心自己顯得太固步自封,而且會得罪對方。所以許多人就困在了要不要接受別人評價的選擇里,而這個選擇不論怎麼選,好像都是有代價的。要麼委屈了自己,要麼破壞了和別人的關係。
我認為破解的角度在於:在和父母的關係里,你習慣了不設防地接納所有的批評,從不質疑評價批判背後的意圖是什麼,但是這樣的習慣並不適用於人際關係。我們應該養成新的習慣,隨時帶著批判的眼光去審視每一個評價者的意圖,然後你就會發現,絕大多數人評價你的時候,其實都是為了影響和控制你,而不是試圖幫助你更了解自己。看清這樣的意圖,你就能明白這些評價也是不可信的。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樣的人的評價是真的可信的呢?如果一個人並未帶私心,真心希望給你客觀反饋,幫助你更了解自己,那麼這個人必須是了解你的。因為在我們未了解一個人之前就給評價,那麼評價一定是受到我們了解程度的局限的。永遠不要讓不了解你的人,影響你對自己的認知!
放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一個人給你作出評價,最好的方式不是立刻選擇質疑或者接受,而是先通過提問評估對方對你的了解程度,以及分析對方評價行為背後的意圖。最終值得接受的評價,永遠是那些了解你又真的在乎你的人提出來的。
其實,別人的評價取決於你自身的實力,所以我不是很在乎別人說什麼。
有的時候你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以後他們會質疑你,告訴你你想太多了,現實點。
開始的時候我會審視自己是不是目標太高了,後來我發現:你想做什麼去做就好了,不用跟別人說,等你做到了他們自然就信了。再到後來,我說什麼那些之前讓我現實點的人都相信我能做到。
記得羅永浩開始去新東方被俞敏洪面試的時候,俞敏洪說你這樣的不適合當老師。後來羅永浩在新東方做的很棒,媒體採訪俞敏洪的時候,俞敏洪說我當時在面試羅永浩的時候就知道他一定是一個好老師。
所以這個世界很有意思,真的不必在乎別人的評價,因為他人的評價取決於你自身的實力。你做到了,別人自然就信了。
謝邀。必須認清的一點是,無論你多麼虛弱懷古,委曲求全,愛好和平,我們都會受到有些極品的惡意揣測無中生有。 無所謂的態度是漠視,不必做任何解釋,永遠只把熱情和精力放在自己和自己熱愛的事情上,有禮有節的和這個俗世相處。固然很多時候需要別人的評價來讓自己進步,但是那是在你能正確分清那是刻意為之還是真誠以待的基礎上 一百個人口中有一百個你,你可以是天使,可以是賤貨。不比枉費口舌爭論,不要試圖改變那些,好好變優秀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怎麼能完全不在乎別人的評價呢?一個成熟的人是肯定會在乎自己的社會評價的。因為你的社會評價,構成了你的生存環境,如果你社會評價很糟糕,不但是會讓你感覺糟糕,而且會讓你有真正的生存危機。你的感覺之所以讓你在遭到交際危機的時候有那麼不好的反應,就是因為祖先的基因裡面寫入了這一點。
甚至根據研究,如果我們在一個群體里受到了孤立,受到了打擊排擠,是會感覺到壓抑,身體的機能都會下降,整個人都會不好的。
但是同時我們要意識到,很多時候別人的評價,我們是不能那麼在意的。因為我們無法討好所有的人。但注意這一點,無法討好所有的人,並不代表的我們不要討好別人。我們應該像毛澤東所說的,要建立屬於自己的統一戰線,要把自己的朋友搞得多多的,要把敵人搞得少少的,盡量爭取可以幫助自己的力量。所以記住,我們需要的不是不在乎別人評價,而是要符合自己的社會定位,爭取儘可能好的社會評價。我們唯一不需要重視的評價,就是來自敵人的評價!因為敵人就是要用他的評價來攻擊你想要不在乎外在的評價,前提是你必須有自己對自己的穩定的清晰的評價
最喜歡的電影《超脫》里有這樣一個場景:代課老師Henry來到沒有秩序的課堂,有人打斷他說話,有人挑釁他,整個班級亂成一片,更有憤怒的黑人學生放言讓他趕快滾蛋。記得第一次看到這裡時我的心都揪成了一塊,沒有人願意直面人際關係中的衝突,尤其是我。Henry冷靜地讓人詫異,沒有尷尬氣氛膽怯退縮,Henry更像是懷著同情的心超脫的心異常沉著地對挑釁的學生說:「我理解你很憤怒,我年輕的時候也很憤怒。但你沒有理由對我憤怒,因為我是這裡為數不多願意幫助你的人。」他的眼神里透露著難以描述的說服力,黑人學生很快安靜下來,他感到面前這位老師非同尋常。事後亨利和女學生Merideth有一段對話:
Merideth:你真的不在乎別人怎麼對待你嗎?亨利抿一下嘴:或許我已經習慣了(惡劣的態度之類的)。Merideth:我希望我能那麼勇敢。亨利:那和勇氣無關。你要知道,大部分人的行為都是無意識的。記住這一點,你在任何階段都能碰到這種人。亨利最後一句話讓我反覆咀嚼。如何克服無意識呢,無意識究竟會導致什麼?電影中還有幾個情景也闡述了類似的主題:其一:亨利與Eric首次對話時他認真地質問:你有感覺嗎? 你有嗎?其二:亨利在課上一段堪稱激情的獨白: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吸收周圍的東西(無意識的來源之一?);即便知道某件事時錯誤的也刻意去相信其正確性。例子無處不在....我們的青年人被告知女人是妓女、是該受欺凌的、侮辱的。這些集體的流行的無處不在的觀念簡直就是一場大屠殺。在我們剩餘的每一秒里,這些觀念都替代我們發聲,堵住我們的嘴,直到我們死亡。所以,為了不讓這些觀念得逞,我們必須學會閱讀,學會培養、捍衛和保護我們自己的思想。(這裡是印象中的台詞,可能有出入)。無意識在這裡給出了一種詮釋,即放棄獨立思考,取而代之以集體意識。當一個集體放棄了自己的獨立思考,成為一種口號旗幟的犧牲品,就成了集體無意識。比如文革。這是極端的案例,即便是現在的我們的社會,也存在很多無意識。比如很多價值觀的取捨,很多人根本沒有獨立思考過,自以為是、模仿、從眾、本能使得很多觀念似乎成了默認的規則。無意識的代價就是這種生活是經不起審視的,一旦理性介入,人們必然發現自己的生活不是自己的。回到題目中的問題,如何不在乎別人的評價呢。這不是一個單獨的問題,也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即便亨利也不行,最終他還是發現了自己的問題。通過刻意疏遠同別人的關係並不能讓我們保持完整。我們似乎只有竭盡全力充實自己的思想,對自己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對自己有信心。對別人也是一樣,要有意識去理解這個外在的世界。歸根結底,真正的自信是什麼呢,不受外界動搖的自信(幾乎沒有人能做到),還是來自對自己的清晰的認識。但幸運的是,成長本身就是一種收穫,我們不能希求一下子就超脫了對別人的認同,但通過有意識的努力,我們可以找到一種平衡,或許到時問題就自然而然不再是問題了。隱隱約約感到自己說的有點和提問不契合,但是我的觀點是,很多問題我們必須求根溯源,或許解決了源頭上的困惑,問題自然迎刃而解。謝謝題主,也幫我理性了一些問題
2017/08/23
為什麼道理我們都明白,卻做不到?
打破我們的習性,我們需要更大的力量來引導我們,否則我們很可能只是在原地打轉。可以是別人的督促,可以是自制力的強大力量,可以是信仰。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其實並不是說真的不在意,而是不被傷害,而是有正確的自我認知。而通常有這種困擾的人總是對自己有著過低的自我認知,像我一樣。或許還有害羞,罪惡感,比較等問題。問題不在於不在意他人,因為我們的確是彼此有關係的,關係也是我們存在的基礎。問題在於我們能否建立屬於自己的關係,這份關係讓我們感覺安全,感覺被愛。因此,我們必須自律,能夠愛別人,能夠建立自己的價值。
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尤其是讓自己的內心變得強大起來,對於一切評價都可以置之不理。
第二種:讓自己的臉皮變得厚起來,等到你的臉皮達到厚如城牆的程度,你就可以對任何評價都置之不理了。笑年郎你要明白一個道理比你優秀的人是不會鳥你的。
--
從馳名華語世界的A書《阿里布達年代記》中,我學到了一個重要的教訓——一個人不可能討所有人喜歡,即便各方面做到完美,也會有人因為這份完美而厭惡你。
我看了問題日誌,發現題主是匿名的,若你寫過一些瀏覽量比較高的回答,你就會發現噴子無處不在,就算是比較沒有爭議,大家喜聞樂見的答案,往往也會有人忽然冒出來質疑;如果是與站隊、主觀比較鮮明的回答,那噴子更是源源不絕。
本來我還想著大家都是文明人,有話可以好好說,刪評論、黑名單什麼的,太不和諧,經過幾次嘗試以後,我不得不放棄,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好好溝通。有些評論者在評論里指點江山、高談闊論、教你做人,點進去看看主頁,嗯……又是一個三無用戶。
現在我看到沒禮貌,且像是想挑事的口吻,直接刪除加拉黑,果然神清氣爽。
其實這問題也不獨我有,在TL上常常能看見一個好好的高贊回答在開頭被答主切好幾段不斷更新,常常都是為了應付評論區的噴子。
孟子曰:「自反而縮,雖萬千人,吾往矣。」,想來孟大V當年也沒少跟噴子激戰。
回到現實社會,學生時代比較單純,可能還不會那麼明顯,出了社會後,因為有各種或明顯或隱蔽的利益衝突,要做到面面俱到、人見人愛,更是難上加難。
小說里有句常見的台詞:「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其實放到現實生活中真也差不多,叫得出字型大小,立足於公共視野的名人,從不招黑的人真的很少很少。
不是要鼓勵題主我行我素,完全不在意他人看法,而是要保有自我,追溯本源動機,真的必須做的事,別人怎麼說你都不用在意;反之不該做的事,別人怎麼鼓舞也該不為所動。
比方說,你成功保研,念碩士也在你人生規劃之中,你一個要好的同學希望你能放棄讓給他,你會為了在意他的觀感而同意嗎?
如果你工作不大好,好不容易面上一個很棒的工作,以前的老闆聽你要離職跟你面談,說年輕人要有定性,在我這裡多磨練幾年,你會為了人情而屈從嗎?
生活中這種決定當然不常見,但是道理相通,認清自己想做該做的事,你就不會有這種苦惱了,祝你好運!
--
在乎別人的評價是因為對自己沒有清晰的認識,需要通過別人的評價來肯定自己。另一方面過於在乎別人評價的人往往是不夠自信的。需要他人的肯定來給予自己自信。充實自己,建立起自己的價值體系,認識體系。更自信一些。
你想想當你評價楊冪,吳彥祖,王思聰的時候,對他們有什麼影響,你就知道別人的評價對你來說有什麼影響了
楊絳先生說,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無論我們做什麼,處於什麼位置,總會收到來自外界的各種評價,各種聲音和看法,我們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用擔心別人會怎麼看你,伴隨著各種評價,等你終於做到了的時候,別人自然就會相信你,這時外界又會對你產生了不同的看法,就好像你會對別人有各種看法一樣。無論怎麼樣,我們都是各自獨立的個體,過好自己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還有最後一點,被別人的評價限制住自己的腳步,這是最最最傻的!沒人能夠左右你的人生,即便是你的父母。有評價是好事兒,我們要兼聽則明,但不要讓別人輕易得影響你,做自己是最舒服的。總之,除了你自己,別人都無權定義你。呃呃呃→_→突然發現寫得有點亂~只是自己的一些感受,不知道你能不能產生同感呢。就醬吧,以上~
在乎別人的評價的生活就是浪費陽光和空氣。
自己不重要,他人就重要起來了,這是低自尊的表象。假設樓主是一個敏感孤僻的人,離開象牙塔的庇護,踏入弱肉強食的社會,接受大量的挫敗、質疑、負面評價、無情利用、甚至惡意攻擊,竟然覺得合理,認同自己太差才導致一切痛苦,不去反擊施暴者,而是回過頭來幫外人攻擊自己。只能走向抑鬱,最美好的解脫是自殺。
就算是馬雲爸爸,當年請二十四個的朋友討論創辦阿里,不也是二十三個反對的嗎?那個一無所有的時候他拿什麼證明自己是對的?證明不了就關上門嚎啕為什麼受質疑,捶胸頓足折磨自己?別談創業了,世界只能又多一個抑鬱症患者。
挨了欺負不去報仇,還要認認真真地自我檢討,再自捅一刀以示懲罰。這聽起來像是弱智才會做的事,但「在意別人評價」這件事的邏輯真就是這樣的。
作為有上網能力的成年人,智力正常吧,是非對錯需要別人來告訴你?功過清白需要別人來評價你?痛哭快樂都需要別人決定你?
下次你只要這麼想:我用得著你們瞎逼逼?滾一邊子去。但是別說出來,會挨打。你要知道,真正牛逼的人是沒有功夫評價你的。
一個朋友說,最近總是沒有幹勁兒,因為無論怎麼努力,都得不到領導的認可。
她有些沮喪。
我安慰她說,你可以把訴求跟他好好溝通溝通,她聳聳肩。
於是,我們沉默。
其實,領導在批評她時,也說了我不努力。
可我全然沒有在意。
為什麼我們之間心態會有這麼大的差別,難道是我比較厚臉皮?
仔細想了想,原因在於,我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而她沒有。
我認為自己就是努力的,而領導覺得我不努力,我會認為是他沒有看到我的努力,或者僅僅是他為了敦促我更加努力,才說出了這些話,所以面對他的批評,我並不在意。
很多時候就是這樣,你只有建立了客觀而堅定的自我標準時,才能合理地應對別人的評價。
舉個例子:如果有人嘲笑你說你長得真矮,連一米五都沒有,你會不會生氣?
你當然不會生氣,因為你知道,你明明有一米五八,這個人根本就是瞎說。
那為什麼當領導批評你不努力時,你會生氣?
因為,你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努力,你從來沒有為自己的勤奮打過分。在這一點上,你是不自信的。
在相親的場景中,經常會有這樣一個場景:
女生問男生:誒,你賺多少?
男生說:6000。
這個女生說:你賺的真少。
這個時候,這個男生肯定要生氣了。也許他會說:你一個賺3000的,還好意思說我?
雖然,這個時候,這個男生在否認,在反抗,好像是為了證明,自己掙得並不少。
但實際上,他是自卑。
為什麼?
因為他越是生氣,就越表示對自己薪水感到不自信。因為在他的潛意識裡,也覺得自己薪水不高。
再往深處講,就是他並不清楚,他要賺到多少才是合適的,他對體面的薪水,沒有客觀的認識。
在意別人目光,需要得到肯定的人,除了對自己不自信,還有一點就是動力問題。
有的人努力,是為了得到某樣東西。
比如,你對一個人好,就希望他也同樣的反饋你;你努力工作,是為了得到領導同事的認可;你努力看書,是為了考取一個好分數。
如果是這樣,那麼,恐怕你很難堅持。
因為,你努力的動力在於別人,而不是自己。
而這個「別人」,是不可控因素。一旦你得不到你認為自己應該得到的反饋機制時,你一定會感到挫敗。
而我的努力,從來不是為了任何人。
我喜歡寫文章,我喜歡看書,我就是因為喜歡啊,別人誇我也好,反對也好,我都會繼續這樣做下去。
因為我做這些的動力是自己。
因為,我只有這樣做了,我才會感到開心。
所以,我總是說,永遠不要為了誰,為了某個目的,而讓自己堅持一件事,工作也好,愛情也罷,因為這樣都太累。
只有do what you love,才能love you do.
原文:你為什麼如此在意別人的評價?
自我認知範疇。
方法:了解你自己。擅長什麼,愛好什麼,弱點是什麼。你若對自己是什麼人非常肯定,自然就不會在乎別人怎麼說你。
就像幾百年前,有人對你說地球是方的,你要和他爭辯一下。但是現在有人跟你說地球是方的,你只會一笑而過。因為你內心非常篤定:地球是圓的!做一個"絕情",內心強大的人
推薦閱讀:
※公共廁所的沖水按鈕到底是用腳踩還是用手按?
※為何我國人大代表不可直接被警方逮捕;而美國國會議員可直接被警方逮捕,從法理上講兩者有何區別?
※身邊整容的女生越來越多而且都整成功了,她們都比我美心理不平衡怎麼辦?現在大家都不在乎你整容了嗎?
※如何看待為了整容而去賣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