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科技的發展沒有使電子樂器超越傳統樂器的地位?

樂器領域為什麼仍然是鋼琴小提琴,吉他一統天下。這些依靠撥弦,敲弦,拉弦震動結合木質箱體共震製造的樂器有著一系列先天的缺陷。科技的發展在到了一定階段以後總是能顛覆傳統工具,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我們現在是否已經到了可以改變上百年傳統樂器產業,產生新一代革命性樂器的時候了?為什麼現在電子樂器仍然 走著模仿之路(電鋼琴,電子手風琴),沒有創造出全新的操作方式和全新聽覺效果的新一代樂器?在表現音樂方面,電子樂器究竟有哪些技術瓶頸難以突破?

這背後隱藏著另一個問題:理想的樂器要有哪些基本要素?(比如寬廣的音域,細微的操作手法能奏出不一樣色彩的音色。。。請補充)


上面的答案都很詳細了,我來提供另外幾個維度的思考:

1. 樂器音色與暗喻(Metaphor)

有一些學者認為,傳統樂器,尤其是管弦樂隊中的樂器,其背後都有某種文化上的暗喻(Drijvers and Trouche 2008)。甚至還有一個專門的術語來描述這種聯繫——Orchestra metaphor. 比如小號最初與軍隊、戰爭有關,進而延伸出了凱旋的含義;圓號最初與打獵有關,進而延伸出了「英雄史詩般的」含義;木管組最初多與田園風光有關,如貝多芬第六交響曲(Gossett 1974)。

今天無論是電影或是遊戲配樂,管弦樂或者說原聲樂器仍佔主導地位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人類在長期的文化中形成這種對音色的聯想。一些特定的主題的表達,只有藉助原聲樂器才能更好地完成。不可否認,電子音色同樣可以表達許多情感,也可以模擬真實樂器,比如三角波音色就類似長笛、鋸齒波音色也類似雙簧管,要表現EPiC的場景除了用管弦,用Dubstep也可以,然而,很多情況下許多更為細膩的情感只有通過真實樂器的實錄才能更好地表達。

2. 音樂的創作方式

音樂和美術不同,如果以顏色作為美術的創作材料的話,那麼畫家很早就掌握了所有的材料。然而音樂不一樣,如果講所有的聲音都作為音樂素材的話,現在我們僅僅是實現了「理論上可以得到所有聲響」。用於創作的音響是需要被「捕捉」(Captured)而並非憑空創造的(Gossett 1974)。相比想像一種從未見過的顏色,想像出一種從未聽過的音響顯然更難一些。而使用傳統樂器的好處在於,我們已經熟悉了這種聲響,可以比較容易想像出這種音響,從而對其進行組織排列也較為容易一些。而且,使用傳統樂器的另一個好處在於,對於此類音色,有一套比較成熟的配器理論可以指導音色搭配。而如果使用電子音色的話,目前還沒有一個比較好的類似《配器法》一樣的東西來總結各種音色的使用規律。而且由於一部分電子音色獨特的泛音特徵,和聲學有時候也不一定適用於電子音色,比如搖滾樂里的強力和弦之類。而在一些早期的電子音樂,或是具象音樂中,思考、創作音樂的方式也多種多樣,比如伊阿尼斯·澤納基斯(Ι?ννη? Ξεν?κη?)的音色融合(Bohor 1962),或者是以節奏、音高、時值甚至頻譜來安排音樂材料。組織音樂的方式不再局限於配器、對位、和聲、曲式等等,產生了許多實驗音樂。然而,哪怕在電子音樂已經十分流行的今天,我們所掌握的電子音色材料依然不夠豐富,我們的電子音色還沒有一個比較系統的創作體系,許多人依然在努力尋找新的音色、新的創作技法以及創作思維。

參考文獻:

1. Drijvers, Paul, and Luc Trouche. 2008. "From Artifacts To Instrument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Behind The Orchestra Metaphor". Research On Technology And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2: 363-392.

2. Gossett, Philip. 1974. "Beethoven"s Sixth Symphony: Sketches For The First Movemen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usicological Society 27 (2): 248-284. doi:10.2307/830560.

3. Gossett, Philip. 1974. "Beethoven"s Sixth Symphony: Sketches For The First Movemen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usicological Society 27 (2): 248-284. doi:10.2307/830560.

4. Music.columbia.edu,. 2015. "Masterpiece"s Of 20Th-Century Multi-Channel Tape Music: Xenakis". Masterpiece"s of 20th-Century Multi-channel Tape Music: Xenakis.


不懂音樂但是看到molho老師最高贊感受到了不爽,於是來強答。

個人認為是統一性和協作性。

科技的發展是非線性的,從1970s開始的analog synth直到現在甚至手機都能運行的digital synth,可謂是不知道經過了多少變遷,創作方式也越來越特殊,從壓控的analog sequencer,內部的音序器到現在通過maschine等的DAW提供的無比方便的步進音序系統,不知道變遷了多少次,也不知道以後會變遷多少次,從oculus rift與leap motion等的協作企劃我就發現未來的創作與記譜方式會一發不可收拾。

但音樂不是從現在開始的,從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楔形文字開始,就有一些節奏的記譜法,但是目前沿用至今的還是五線譜。從巴洛克時期到現在,音樂的科技發展(指樂器製造業與樂器聲學設計類)其實一直在悄悄發生,圓號從最早的單管自然號到後來的雙管三管,各式pianoforte到現在的piano一直在慢慢改變並運用在不同時代的作品之中,就連現在也一樣,電小提琴等利用壓電拾音器進行拾音和擴音的電聲樂器也逐漸佔據了酒吧與演出的視野。

可重新設計一類樂器,且讓它的地位在學術界與商業界都超過那些傳統樂器,實在是太難了。

在Berklee,NYU,甚至在一些MIT等理工大學,樂器聲學的設計一直是非常熱門且有意思的project之一,但是基本都是基於已有經驗來開發基於arduino和maxmsp的「beer bottle organ」等脫離不了傳統樂器範疇的原創樂器。我認為,設計出來的樂器首先要滿足「不可替代性」,以及「不可模仿性」,能夠有「不同價格階層的定價範圍」,還有「演奏性」(或者說有足夠的為這個樂器設計的音樂作品(比如concerto,sonata類)能得到演繹),任何一點的難度都非常高。

首先來說一下不可替代性。

比如一個現代樂器是否能具備有一個長時間的市場佔有率,就取決於它是否短時間內會有更新的version出現來超越這個樂器,在就連樂器廠商都會給自己留餘力進行下一代產品研發的商業時代,能夠滿足這點是很困難的。產能,成本和市場飽和度都會導致這個方面的變化。舉個例子,比如在幾百年前,在產能不足的情況下造一批小提琴,並且對特定地區進行售賣,大家都會對這個新鮮的樂器產生興趣,且前來購買,然後賺了錢,這樣就會有別的廠商爭相進行模仿,導致錢後面越來越難賺,然後推出更新的版本重新佔據市場,這樣的競爭周期可能會在十年到幾十年之間。而在現代科技的影響下,樂器的生產,更新,設計都大量受著產能,市場飽和度,運輸成本等的影響。一個對於單個樂器廠商微觀的競爭周期可能短至幾個月(或許有很多人把這種情況給定義為「商業」與「浮躁」,不反對,科技發展的結果),而且大量商業投資的花招(比如眾籌等),也給樂器開發的目的性帶來影響。所以商業角度並沒有一個值得潛心開發的樂器來佔據市場。

關於聲學樂器,或許古人已經把所有能夠被人想到的演奏方式給想到了,並且在音樂性,音樂作品中的聲學性(頻段分配以及擺位等)等角度早已形成一個完美且排外的生態圈,幾千年流產下來的演奏資源,寫作資源和教育資源全都或多或少的導致了生態圈的封閉性。從演奏法角度來考慮,常見的樂器都基本上用了個遍,bowed(arco),plucked(pizzicato),hammered,reeds,edge blowned, horn這麼多類的演奏法中,甚至還能在樂器之間互相切換(如bowed piano,hammered guitar等)古典時期的作曲家為了追求音色而各種嘗試新的記譜方式,新的樂器組合與新的樂器演奏法,可真要去設計個聲學樂器,它的資源是遠遠沒有那麼多的曲目使用的,就好像讓一個新的樂器去走一條沒有鋪過的路,而這個新的樂器去演奏以前的音樂作品,或許也會因為其違和感等原因不被大眾接受,這樣的例子有許多,比如具有銅管結構進行擴聲(對僅用於擴聲)的stroh violin,比如嘗試把不同液體倒入waterphone等的作品。

從電聲與電子音樂,midi,電腦音樂與控制器方面去考慮的話,一個有時代歷程並且一直熱門的樂器其實有很多,只是許多人不認定那是樂器,且容易複製。

在電子樂器方面,因此樂器的「不可複製性」就會影響它的發展了。 @聞檀眠所提到的TR808著實是很好的例子,roland從最早生產它開始經歷了不知道多少時間,不知道有多少作品使用了這個analog drum machine,不知道這個產品的地位在音樂史上有多高,然而這時候就要思考一下了,我們真的用的是TR808嗎?是復刻,是現代數字採樣器上面對它的一段採樣,還是vengeance trap essential裡面的一段TR808的loop?我想更多時候這個鼓機留下來的是它的情懷以及它的聲音,而本身它的價值早就已經改變了,廠商一直在競爭在模仿,模仿結束之後不光價格降低,而且還要在功能性上面超越它,最後若是這個被別人模仿的產品成了經典,又會這樣循環下去,我想我個人無法把它叫做「同一個樂器」。

如果拋開一切,且談論「analog synth」等樂器在地位上去超越古代的樂器,就很難說了,它在樂器中的地位,或許更多取決於電子樂(指vintage electro music)在整個音樂史上的地位。在影視音樂中,許多texture也是通過analog synth進行設計的,比如看hans zimmer的工作室里有一大面牆,牆上有一大堆旋鈕和一大堆線,那麼這些就是經典的eurorack等模塊化的analog synth,無論在好萊塢大片,還是在一些並不是那麼好萊塢大片的大片中,這種樂器的運用是非常廣泛的,能數的過來的樂器就是傳統管弦,插入歌的band樂,體現地區民族變化的民族樂運用以及音效性和代表流行成分的synth(不只analog),在一定時間上,完全使用現代科技發展而設計analog synth的熱門程度,市場佔有率和地位在影視音樂和當時的流行樂中的確勉強來說可以和傳統樂器持平。

然而悲哀的是,這個因為科技而發展的樂器,自己卻受不住科技的衝擊。在電子音樂的產品界有個有趣的現象,幾十年前korg,roland,studiologic等廠商因為自己成功研發了dsp來進行數字合成器的生產而歡呼雀躍,並且還很開心自己終於能不用花費那麼大的成本來建造analog synth,並且能保證市場佔有率,幾十年後的現在數字合成器卻因為被基於個人電腦的軟體(比如Native Instruments,u-he等)大量替代而大大減少了產品比重,換句話說又是通過營銷又是通過情懷來再次宣傳analog synth的好,倒是一些一開始就堅持analog的廠商(比如moog等)現在提升了市場佔有率。然而純粹用analog synth做的東西越來越少,人們做電子音樂從analog synth變成了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與digital synth,然後變成了電腦上的daw與軟音源,現在大部分榜單上的EDM都是通過純軟體來進行製作的。那麼問題來了,一個軟體,能算作是樂器嗎?

說個題外話,受到純軟體的音樂製作的影響,若是midi控制器能算是一種樂器,熱門的東西也不是不存在,但是在學術性上的地位就並不很值得一提,這類樂器就是launchpad等採樣觸發性控制器,現在因為EDM類型音樂的盛行而導致了許多追求潮流的年輕人利用launchpad的方式來參與樂曲的演奏(嚴格來說並不算),但是這樣一個工具(或玩具)的確風靡一時,因為對於daw有很好的integration(直接導致了市場佔有率)與大量的演奏曲庫,實際上來說(勉強作為樂器)的確是在商業地位(比如總銷量等)上對古典樂器的市場佔有率有一定影響。


1)因為太多了。

不僅現在的新樂器很多,做音樂的手法也非常多。演奏介面、聲音、機器和演算法作曲的可能性都無窮。選擇多了,在一條路上執著走遠的人就會少了。另外,有的項目也並非像傳統練琴那樣,是一個體術的修鍊。而是非實時,非演奏,類似編程、物理實驗的過程。

2)因為慣性。

鋼琴鍵盤其實並不是一個高效的設計。主要問題體現在音程與琴鍵位置之間的關係不確定。所以同種調式不同調性指法不同。百年前就出現過很好的同構式設計。但是當時並沒有好好的推廣開,猜想應該是因為製造複雜度和聲音的問題吧,畢竟在電子技術出現之前,人類還無法把演奏界面和聲源分開來,而且只能依靠機械結構實現樂器想法。到現在電子技術如此發達了,但是鋼琴鍵盤還是慣性沿用過來了。

另外一個可以類比的例子就是我們打字的qwer鍵盤。像a和e之類的母音放到較弱指(小指和無名指)上並不是個非常高效的設計。當時為什麼能夠勝過其他競爭鍵位?其實是因為在打字機時代,他家的產品連桿不會像其他的打字機那麼容易卡住,秘訣就是左右手交替輸入。你可以在打字的時候體會一下。這種鍵位到現在依然沿用了。

對於@小鹹魚AirS 的回答裡面關於模仿聲學樂器的問題。電子樂器模仿聲學樂器現在基本只有兩個原因:一是商業音樂和綜合類藝術(電影、遊戲等)所要求的低成本製作;二是試驗並擴展聲音合成的可能性(雖然不可能做到聲學樂器般的複雜高熵,但聲學樂器也做不到鼓腔琴體的大小隨時間流逝而動態變化吧!)

除此之外,電子樂器其實並不模擬真實樂器。只不過大家不太知道罷了。當然初期電子樂器剛剛被研究的時候,參考了聲學樂器的發聲原理。

大家可以去我網站,點教育菜單下面有幾個免費視頻,可以看下了解聲音合成器。http://mengqimusic.com


上面的答案大部分是藝術家們的答案~我從一個理科生的角度試著分析吧。

Q:樂器領域為什麼仍然是鋼琴小提琴,吉他一統天下?

A:其實並沒有這回事,樂器領域從來不存在什麼東西一統天下的說法。可能普及率較高吧。

至於音樂創作中鋼琴吉他小提琴的大量運用,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個是教育的影響。音樂學院考試就有鋼琴需求,那當然學鋼琴的人就多了。如果考試的需求變為特雷門琴之類,那就2333333……

再一個是聲學上的特徵:鋼琴吉他小提琴這些,是我們的祖輩從無數件原聲樂器中精選出來的。這些樂器的特徵是音色的頻率範圍廣,表現力強。鋼琴高低音有很明顯的表現差異,吉他的5,6弦在一些指彈樂曲中可以代替bass來用。在鋼琴吉他和「提琴組」(也就是俗稱的弦樂,小提琴太片面)中,不同音符的高低,是有著完全不一樣的表現力。電子樂器的設計邏輯決定了不同音符的表現力只有音高上的差異,而並未有音色本身的差異性(可以人為設計,但永遠達不到原聲樂器的自然過渡)。

就算拋開音高帶來的的音色差異性不談,音色本身是由聲波波形決定的,而每個樂器的振動並不會是某種簡單的波形。電子樂器需要克服的,正是模擬原聲樂器的諧波。自然界聲學樂器諧波的複雜度要完全重建,是幾乎不可能的,永遠只能模擬得盡量像,不能完全取代。

總之,模擬原聲樂器是一個「以人類的智力模擬自然界」的過程,所以很難實現。如果涉及到吉他的擊勾弦技巧,鋼琴的共鳴,弦樂的跳弓斷弓和滑音……這些技巧引起的波形變化就更加難以模擬了。

其實現在的技術已經有一定的發展了,人類已經能用電子合成器模擬出非常接近的風琴和電鋼類音色。風琴得益於諧波簡單,而電鋼類音色的模擬,是因為電鋼畢竟也屬於電子樂器……

Q:我們現在是否已經到了可以改變上百年傳統樂器產業,產生新一代革命性樂器的時候了?為什麼現在電子樂器仍然 走著模仿之路(電鋼琴,電子手風琴),沒有創造出全新的操作方式和全新聽覺效果的新一代樂器?

A:早就有了。現在電子樂的蓬勃發展就是得益於科技的進步,產生了無數我們在自然界中很難獲得的音色。比如很多歐美舞曲的鼓音色,在beatles那個年代是很難獲得的~

另外,原聲樂器並非具有缺陷,也許操作和使用,保養上有麻煩,但是撥弦,敲弦,拉弦震動結合木質箱體的這些特徵正是能形成良好音色的前提。

Q:理想的樂器要有哪些基本要素?

A:只有一個:表現力。能透過各種方式儘可能地表現你需要的情感。

寬廣的音域,能有更好(小提琴沒有)。不同的演奏技巧,能有更好(鋼琴基本等於沒有)。但這些都是服從於表現力而存在的。


我覺得根本上是對兩種音樂形式和樂器的定位和訴求的根本不同。傳統音樂,仰賴自然樂器發聲,依靠樂器自身的自然屬性。因此是藉助他們的自然屬性去塑造音樂的過程。因此在音樂的創作和表達過程中,其實是受制於樂器本身的物理屬性的。比如小提琴,它只能呈現其中高音區的音域範圍,不能去呈現低音Bass的音域;吉他的和聲指法組合方式也受制於其自身的定弦限制;所有的自然樂器無法呈現純粹的音波,諸如正弦波、三角波、方波等。因此可以說傳統樂器受制於其自身的音域、音量、音色、演奏技法等方面的先天屬性,而音樂創作本身依賴於其屬性(如弦樂四重奏或鋼琴曲)也受制於其屬性。或者簡單來說,是依於形,且受制於形。而樂器本身也因作品的傳世而成就了經典。

而反觀電子樂,其表面仰賴各類電子音色音效和特殊的處理,仰賴音色的創造,但是事實上是在打破音樂創作和演奏過程中受制於「形」的狀態。

比如,我需要類似KickDrum的雄厚有力的低頻脈衝,我不需要真的找個鼓手,搞只KickDrum來踩來錄,我要的只是有意思的低頻脈衝,這才是真正的訴求,因此我只需要用各種震蕩信號來創造這樣的音色出來便可。

再比如,我需要一個氛圍感的底,類似弦樂群的音色來支撐音樂。我可以找弦樂隊來拉,但我為什麼不自己去創造音色,讓它更接近我真正想要的那個空靈的神秘的直抵靈魂深處的音色呢?或者我還要它在音樂的推進中有更多的明暗變化(電子樂可以直接給個動態濾波,但弦樂可能只能仰賴樂手的音色控制了)……

所以傳統器樂除了仰賴基本的音樂理論,也仰賴配器法,既依賴樂器屬性又受制於樂器屬性。而電子樂除了仰賴音樂理論外,更關注心理聲學上對於音色感受的訴求,其本質是要跳開「形」,不受制於「形」、不受制於工具。因此工具本身、「形」本身被賦予的意義也遠不如樂器了,自然也沒有傳統樂器給人的影響那麼深刻。


@鄧世擇已經說得很好了,我再補充一下。

在現在,現代音樂的範疇內,合成器、鼓機(鼓機也是廣義的合成器之一,這裡單獨說)的使用的頻率是遠高於其他樂器的,只是由於他們的表現力太強,即使是同一款鼓機、合成器,使用者可以做到完全不一樣的效果,大家感受不到他的存在罷了。

一些現代樂器已經不同於了傳統樂器的演奏方式,在傳統樂器演奏手法中找不到根源。

以鼓機中的tr-808為例

下圖是經典的鼓機roland tr-808

這個樂器搞現代音樂的人應該知道他的經典程度。他在分類上無疑是打擊樂器,但是他的表現能力已經超越了單個,甚至一組打擊樂器。而且他的操作手法和傳統打擊樂器完全不一樣。下面是使用視頻。視頻封面Roland TR-808 Rhythm Composer視頻

tr-808從80年代誕生以來一直廣泛應用於現代音樂中,以下視頻說明了是tr-808的地位,在視頻的最後出現了一連串的名字,就是這個鼓機的使用者

視頻封面All Hail The Beat Nelson George視頻

這僅僅是一款鼓機的使用,合成器的使用就更加廣泛了,有時間我再做補充。


已經超越了,比如電吉他、合成器、各種軟音源。傳統樂器在衰退但且失傳不了呢

——昨天半夜手機簡單,略有不妥,醒後更新——

其實不必糾結於樂器的發聲原理,其實科技已經在很多方面徹底改變了藝術創作的方式。

舉個例子,現在的畫家大部分依然還是用顏料在畫布或畫紙上繪畫,但他們現在大多是對著圖片或者照片畫的,都是平時用隨身帶的相機照的,或者是從網上搜集的圖片素材,可能還經過一下PS。他們不需要讓模特出現在畫室,也不用帶著畫材跑到風景區,而且PS里自帶的各種效果處理,可以讓他們盡情實驗各種扭曲圖像的方式,以吸收到自己的抽象創作中來。這是科技對創作的影響么?深刻么?

回到音樂上。你可能認為電聲樂器的比例還不夠多,顯不出科技對藝術的影響。那我能告訴你,世界上正在被人聽的音樂,大部分是錄音。很多人一輩子也沒機會聽到幾回真樂器在面前演奏,他們聽的都是經過各種錄音儀器記錄、編輯、處理、傳播後的音樂。假如沒有這些科學技術,這些人就沒有音樂聽。音樂家也一樣,要不是科技,誰有機會能夠時時刻刻聽到大師的演奏、大師的作品,來體會、品味、學習,提高自己的技術?

再說回到樂器。科技改變的是傳統,但沒有改變規律。電紙書取代了印刷,但不同顏色物體反射的光被視網膜捕捉到的原理不變。電吉他相對於古典吉他,它的演奏方法、音色、發聲原理全都改變了,但物體震動發聲的規律沒有變,永遠不會變,即使是軟體合成器,最終也要靠音箱的震動才能讓人聽見。


首先,鋼琴、提琴、吉他還存在著是因為我們需要這些音色,而且很多細微的演奏差別電聲樂器還無法做到。

其次,電子樂器沒有仍然在模仿傳統聲學樂器,電子音樂當中那麼多腦洞大開的音色是傳統樂器甚至地球上任何一件自然實物都無法發出的聲音。

最後??所謂理想樂器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


題主的意思大概是為什麼電聲樂器和音色採樣無法取代聲學(傳統)樂器成為主流樂器,這麼看的話,原因就在於樂器是藝術的表達工具,藝術的本質是表達情懷,情懷離不開復古。為什麼價格萬元左右的電子琴合成器編曲鍵盤電鋼的鋼琴音色已經做得如此逼真可以完爆十萬以內的鋼琴還是有那麼多人願意花錢買笨重而不易攜帶而且還要定期調音保養的鋼琴呢,為什麼我是歌手舞台上要用個三腳架的殼子套一個電鋼呢,當然我並不覺得鋼琴就看上去那麼高大上,就是比電聲鍵盤好看或者怎麼樣,但是大部分人的審美是傳統的,一台鋼琴往那一擺就是有逼格,哪怕一百年不彈就是擺著,否則三角架琴也不會成為那麼多酒店大堂的標配傢具。

類似的,為什麼影像技術如此先進智能手機平板電視如此普及的情況下還有那麼多人畫油畫寫書法玩收藏,道理是一樣的。但是電聲樂器裡面也有變得非常主流的比如電吉他,bass,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合成器(認為那只是電子琴),但是電吉他都認得出來。

當然在音樂製作領域,一方面很多聲學樂器的音色確實是現在採樣或者電聲樂器無法達到的,比如管弦樂,民族樂器和木吉他等等,成本允許的情況下尤其是管弦樂還是要實錄,但是這個成本是很高的,一方面樂器要好,動輒單個價格十萬開外,然後樂手素質要高,另一方面錄音設備,環境和技術要好,時間也要耗得起,否則最後錄出來的效果還不如用midi編。所以大部分音樂從業者無論從成本考慮還是作品質量考慮用採樣和電聲樂器的還是大多數,除了那些大牛像漢斯季莫等等的配樂大師可以任性的燒錢,當然那配樂的質量給你錢也不一定燒的出來。


我覺得問題是在於這個樂器跟演奏者有多少聯結,能不能即時敏感的反應出human touch,有沒有人味。電吉他電鋼琴(Fender Rhodes那種)這類人去彈用電來拾音的樂器是可以的,所以非常普遍。採樣類的樂器就不行。如果要發明一種全新的電子樂器,我覺得操作方式還是要機械的,不能太虛擬太科幻,因為人類的手腳進化跟不上,還是最適應用機械的方式表達自己,揉弦拉弓觸鍵這些動作對初學者來說是難,但對於演奏家可以非常有表現力,觸摸屏上點來點去看起來是方便,但是作為樂器的輸入方式就毫無表現力,反而更不方便。


因為傳統樂器有情懷


音樂要的就是缺陷美 最美的地方其實是一些輕微到不影響演奏的細節。

如果一個吉他手在你面前演奏 手指划過弦的聲音會讓你感覺到真實 很多人做商業音樂卻去修音之類的 確實這是利用技術了 可是牛逼你現場來一個?音樂的真實性直接體現了藝術家是否真誠 也會直接影響聽眾對這個藝人的印象和評價。

如果有人能產出完美的音樂 那麼音樂的趣味就不存在了 也不會再有所謂的藝人和工匠。

如果這個世界沒有工匠 我擦 我不如死了算了。

題主你提出的這個觀點是音樂愛好者的噩夢啊。

還有我要說一點 你是不是被最近大佬們的演講洗腦了?

顛覆是在不合理的前提下的 音樂發展這麼多年了 如果不合理早就被顛覆過了。

你不能為了顛覆而顛覆 而革命這個詞聽起來很牛逼 但其實是非常血淋淋的 感覺就好像是你要為了殺人而殺人 那叫殺人狂對吧 不要看事情那麼偏執。

不要什麼東西都代入所謂的互聯網思維啊 我求你們啦!什麼顛覆什麼全新什麼革命不要這麼激進啊喂!文化發展史不應該像技術發展史那樣突進 否則積澱的部分不穩 之後以此為基礎的東西都不牢固。現在很多互聯網很多東西都發展的過快了 離失控不遠了 你看蘋果都坐不住了 但我敢說最後互聯網還會歸為那些按照自己節奏前進的產品。科技界的快速 是會在某一個時代有新技術或者新模式的前提下才會有 是有條件的。音樂則不然 首先音樂需要具備什麼條件才能進化我們暫時還不清楚 具備條件了何去何從我們依然不清楚。

理想的基本要素 其實至少三樣 負責節奏的 負責旋律的 負責渲染的 這裡既包括演唱者也包括樂器。你想尋找那種樂器應該是個組合體 我一般把它理解為混音軟體。。。前提是你需要足夠的音源和資源。

還有順便說一句 你喜歡電子樂器但是沒法強迫別人都喜歡 所以你不能左右市場 市場沒有覺醒 對應的音樂類型就只能先熬著。

至於電子樂器本來的音色 你可以參考各種電子藝人的作品和音源社區 體會一下 可能並不是你想像的那種 單音節的東西聽起來很單調 把這些元素組合在一起做出一個東西其實是不容易的。

你聽起來很好聽的電子樂器演奏的樂曲實際上是藝人精心製作出來的 很多人不了解過程只看結果就覺得這東西不是很容易么 實際上背後藝人的努力根本沒看到過。

這裡的討論我只劃在電子樂範疇 至於前面有朋友說到電吉他 電貝司 其實只不過是放大器和效果器 並沒有改變演奏方式。我這個答案針對的更多的是模擬音源。


時間太短了,古典音樂玩了有幾百年了,電子音樂這種才發明了幾年?手法都沒有摸清,怎麼玩?


理論有助於推廣~~

傳統樂器已經形成了相當規模的龐大體系理論總結,而電子樂器比如DJ打碟台是不需要你去學樂理的,它不是樂器,只是工具,你只要懂怎麼操作它就行了,從狹義上說,電子樂器跟音樂的關係比傳統樂器遠得多,電子樂器會配給你說明書,你按圖索驥就知道怎麼玩了,而小提琴鋼琴什麼的會給你說明書?即使有說明書你就能運指如飛來一段經典名曲?這是十幾年幾十年的功力才能實現的,古典音樂家能在不用聽到合奏效果的情況下僅憑一台鋼琴就能寫(大於等於)16聲部的交響樂,貝多芬更是在26歲之後耳朵全聾的情況下寫了一生中大部分的作品,這是怎樣的一種逆天技能?豈能是看說明書就會操作的電子樂器代替得了的么?電吉他是利用拾音器磁線圈把琴弦的振動切割轉化為電信號,效果器可以更改音色,但是其演奏方式還是屬於傳統樂器~~

數碼相機取代了膠捲相機,但照片不會自己蹦出來,計算機取代了算盤,可計算機不會在沒有給它指令的時候自行計算,汽車取代了馬車,可是不加油不充電沒有司機它會開走么?

人是最關鍵的因素,人掌握的技術才是重中之重,而不是科技本身~~


因為大多數酷炫的電子樂器出發點還是在模仿傳統樂器的發聲特色吧……

電吉他除外,正因為效果器能夠做出很多殺馬特的音效,我認為電吉他正成為一類獨立樂器。於是又出現了模仿電吉他的電子樂器。


初音miku不是電音嗎,我大名鼎鼎的洛天依不是電音嗎,AB站的各種鬼畜視頻不是電音嗎?電音的主要重點在模擬唱歌說話,樂器似乎不是重點研究對象。


應該是在演奏電子樂器時,這些被數字化的聲音並不能及時對人的操作產生回饋。或者說,回饋的信息是我們模擬出來的,分級別的。

對於演奏樂器的人來說,這種反饋很重要的好嗎!

之前在知乎上看過一篇文章,為什麼兩千多的遊戲方向盤還不能做到和開真車一樣的手感。總結一下最多的回答是:真車方向盤給的手感是路面,機械阻尼等因素的綜合體。遊戲用的方向盤再好,也只能通過振動,搖擺大致模擬一個這樣的反饋信息。所以即便再貴的方向盤也不如真車來得有手感。

好了,我們再來看看數碼時代給我們樂器的聲音帶來了什麼。

模擬時代的聲音是直接記錄在磁介質或者直接刻錄在膠盤上的,聲音記錄是連續線性的。所以有說法認為模擬記錄的聲音沒有失真。而數字記錄實際上是將聲波採樣,然後用數字記錄聲波的採樣各點的位置。有點像我們先在坐標圖裡描點,然後用曲線把各點連起,點描得越多,精度越高。所以數字採樣率越高,失真越低。但是,再高的採樣率也無法完全再現真實波形。

回到樂器上,任何一種樂器都會給演奏者一個回饋,吉他琴弦的振動就是一種回饋,鋼琴鍵盤的手感就是一種回饋,而這個回饋是由吉他,鋼琴的機械結構,加上敲擊或者彈撥琴弦,振動的能量反饋的綜合體。這是任何電子樂器極力想模仿的,但也是不可能模仿得來的。

對於電子樂器來說,發聲的音質好壞和表演者的演奏之間沒有任何聯繫,那麼表演者是無法依據這個不真實的反饋進行調節的。換成我我也不喜歡這種樂器。


因為藝術不是生產力的一部分,各種技術,無論是樂器本身的技術,還是演奏技術,都不在生產效率提高的各種指標衡量範圍之內。人們並不需要從樂器或者音樂的技術提升上獲得滿足。從這個意義上講,音樂本身作為消費品所需要的不是技術提升,而是更接近「巫術」的靈感和感染力。


我一直覺得樂器的音色屬於玄學……


印刷這麼牛逼了,為什麼很多大師還是拿個紙畫? 汽車那麼快為什麼還要賽跑? 所需不同,音色本身就沒有好壞,只是古典積累的多了,有優勢,有風格技巧優勢,也有認知度,認同度,理解範圍的優勢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職人介紹所》第 21 期節目,以及嘉賓 趙劼 和 winter 的表現?
如何評價售價 4399 元的智米空調?
戴著hd800出街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技術貼】手機掉廁所裡面如何補救?

TAG:音樂 | 樂器 | 科技 | 音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