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港台地區(尤其是香港)的人的名字,同一個字(非多音字)的羅馬拼寫不一樣?
01-12
純粹是因為用的不同拼音的問題嗎?
台灣地區應該是都用的威妥瑪拼音吧?但香港的好像就略有點混亂。是因為有的是根據粵語發音有的是根據普通話發音嗎?比如「周」字。
維基百科查到的:周(Chou)杰倫、周(Chou)傳雄、周(Chow)潤發、周(Chiau)星馳、周(Chau)華健、周(Chau)海媚、周(Chow)慧敏、周(Chau)柏豪,等等等等。
- 即使是同一個字,也可能因為(被)命名者的家族傳統,父母習慣或者其他原因而有所改變,甚至是毫無頭緒而大概想了一種拼法。(例如家族傳統的原因,把「方」寫成Pueng,如果不去深究,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拼。也許是緬懷家鄉或其他心情,使用英粵/國粵/客粵/閩粵等,姓氏人名互相混搭等各種混合模式層出不窮。也許是想體現個人特色,如截圖裡陸姓官員自選了Luke來標記自己姓氏,說不定他的英文名就是Luke)
- 荷達:為何「恒生」的拼音為 Hang Seng?
- Chiau星馳、Chow潤發、Chow慧敏、Chau華健、Chau海媚、Chau柏豪,這些拼寫的分類,除了是主流形式的拼寫習慣,很大程度還跟個人喜好有關,選了某個拼法。(例如有些香港本土居民選擇了漢語拼音來命名)
- 其實前提是政府不強迫,也不做硬性要求,反正沒有統一的標準,就按照姓名所有者的意願來操作。(香港人的來源較多,姓名拼寫是私人東西,應該尊重個人意願,所以有了各種拼寫亂象,但中文名是固定的,然而中文名貌似非必須)
- 引述1:不過現在大部分都是用粵拼的,政府會給你一個建議的拼音,你可以接納或者不接納,荷小達政府建議用Ho Siu Tat, 你可以選擇用He Xiaoda。
- 引述2:正是可以採納或者不採納,才導致各種不規則的拼法,然後政府又追加承認,惡性循環。
華語圈裡只有中國大陸有專名譯寫的強制統一方案。
1. 應該是因為沒有統一的標準吧。香港人不像我們,學中文之前就開始學拼音,很多人說了一輩子粵語,也不會粵語拼音。2. 歷史因素。由於某些歷史原因,當年的香港就是個大熔爐,廣東福建上海,哪兒的都有,方言又很雜。港府開始登記人口時,也就憑著讀音相似的方法用英文拼出來,因此就出現很多種拼法。例如:姓李(Lee, Li),姓蔡(Choy, Choi)。當然,這都是比較正常的廣東話發音。我還見過一個姓蔡(Chua),因為祖父是福建人,用福建話念自己的名字,父傳子 子傳孫,就這麼一代一代傳下來。
謝是TSH開頭
港台有不止一種拼音方案,而且早期教育最初接觸到「字母」時是以英文而不是拼音教授。
香港人不學粵拼直接按經驗念漢字,進入小學只學漢語拼音,但那是為了與內地溝通用,香港母語之一是廣東話。
台灣人學注音符號,大部分人沒有很高的字母拼音意識,中華民國時代的拼音方案更流行。
而在內地漢語拼音一家獨大。
推薦閱讀:
※拼音對外國人學習漢語是否重要?
※a o e i u ü中的o到底怎麼讀?
※漢語拼音拼寫在「出納」一詞中不用隔音符號合適嗎?
※為什麼漢語各方言聲調的調值五花八門?能否總結出一個聲調上的譜系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