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超級英雄電影是否是一種B級片?
01-12
比如,1941年由Republic Pictures公司製作的共12集的《The Adventures of Captain Marvel》,它以連續劇的形式於周末在影院上映,預算較低,以兒童為目標觀眾群,故事情節與對白都極為簡單。在這套電影之後,還有其他很多以連續劇的形式在星期六上映的超級英雄片,比如1943年15集的《蝙蝠俠》、1944年15集的《美國隊長》、1948年15集的《超人》等等。它們不是電視連續劇,而是由真人表演、在電影院上映的系列片。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當時B級片的一種製作和放映形式?如果這是一種B級片,是不是可以得出結論,認為超級英雄片也是由B級片轉變為當代高概念影片的例子之一?
你這種說法大體成立。四十年代好萊塢(以Republic、Columbia和Universal為主)製作的那種連續片(Serial)和B級片(B picture)存在一定相似的地方,成本都不高,拍攝周期快,但形態上也有一些區別,不細說。
我們熟悉的那些超級英雄形象主要是由DC和Marvel兩家漫畫巨頭打造的,他們自誕生以來從來沒停止過影像化的進程。四十年代的系列電影是超級英雄電影化的較早形式,在五、六十年代則更多以電視劇的面目出現。
超級英雄電影成為如今一種典型的「高概念電影」,是科幻、動作這兩種電影類型高概念化的伴隨產物。科幻、動作電影在六十年代之前都是典型的B級類型,但現在卻成了超高成本影片的主要品種。
「高概念超級英雄」的肇始者當然是1978年的電影《超人》。而1978年的《超人》的流行又和《星球大戰》的成功分不開。雖然上映時間略晚一點,倒不能說《超人》的拍攝是直接受到《星球大戰》的啟發(還不如認為它受到《佐羅》的影響更多),因為電影項目的開發周期是很長的。但不論怎樣,《星球大戰》及其它科幻、動作類影片的先期成功,為《超人》這樣的新世代超級英雄電影鋪平了道路。推薦閱讀:
※《三峽好人》里前後出現的四個字:煙 酒 茶 糖 有何寓意?
※好聽的美劇插曲或者歐美電影主題曲啦?
※如何能練成《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里吳秀波那樣的一手好字?
※被低估的華語電影有哪些?
TAG: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