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有城市?在信息時代,城市的作用發生改變了嗎?現代化城市是越大越好嗎?


最早的「城市」是因商品交換集聚人群後而形成的。

信息時代,到底是加深了人們的交流,還是使人們漸行漸遠,這個話題內涵很大,勉強回到接近樓主的問題上來說說吧。

城市為何要存在、發展,這樣的主題,很多教科書上都講得很清楚,其中有包含工業文明、氣候原因等。 我從王石的一些報道中了解到這樣一些觀點,讓城市保持繁榮的原因還包括定居者的企業家精神。城市存在的一個原因是,聰明的人聚集在一起,就形成聚在一起的有形的生產力。美國多年的發展歷程當中,正是聰明人聚在一起,一直在成長,形成了聚在一起的正面效應。另一個原因是企業家精神,一個城市要不斷發展也好,面對各種危機也好,都需要企業家的擔當。如果城市僅僅是因為經濟才保持繁榮,那麼今天的矽谷會像之前的匹茲堡一樣衰落。因為匹茲堡就是它的年代的矽谷,擁有眾多石油和鋼鐵公司。

我認為的是這裡的企業家不能單純的從狹義的範疇理解,而是說每一個生活在這世上的人,都應該為自己和自己與之共處的同伴共同努力,從心底里發出一種純粹的乾淨的或是說宗教的願景,通過自己的雙手使之呈現在現實世界中。造而平等的觀念或許並不適合我們,但哪怕在生而不等的現實中,平凡的我們也不應泯滅心中最初的真,而放棄尋找幸福, "一個人真正的幸福並不是呆在光明之中,而是從遠處凝望光明,朝它奔去,就在那拚命忘我的時間裡,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實。"上述的企業家精神,我更傾向於是說保持這種觀念的平凡人中先行一步的人,而不應將之一切歸功於彼,更不應割裂更多的人共同奮鬥。

報道同時還提及波士頓在城市化進程中,也曾大肆建造高速公路。沒想到,交通是順暢了,卻一下子把城市一分為二,造成了城市割裂。後來美國政府不得不花大量財力,把波士頓重新規劃。 由此我想到了隋煬帝的大運河,當時雖然已經統一,南北方之間卻如同剛剛通過手術聯結在一起的器官,不斷發生排異反應。近四百年的分離使得南方和北方形成了明顯的差別。南方經濟富足,北方卻土地貧瘠。南人認為北人都是雜種,粗鄙無文;北人則視南人為被征服者,膽小懦弱。兩地相視,幾如異族。隋煬帝認為要使帝國的統一從形式升華為精神,就需要一個溝通南北的大動脈,不但可以促進南北的物質交流,更可以促成南北的文化融合。只有這樣,整個民族才能神通氣爽、血脈貫通。而建設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就是最好的渠道。

同樣的困境依然存在,房價高、生活壓力大,沒有快樂,但你又不能離開它,久而久之,變成囚犯一樣。城市化現在給大部分的年輕人帶來的都是焦慮和壓力。尤其是獨生子女,未來老人的負擔會非常重。 等你父母七十多歲的時候,你小孩也是正需要照顧的時候,你一會兒跑幼兒園,一會兒跑醫院,基本上沒法上班。以前子女多,父母可以輪流照顧,現在不是這樣, 如果都住在一個城市,那你大概從40歲以後一直在60歲,基本上在照顧四個老人去醫院,如果運氣好老人健康的時間長一點,你會好一點。這就是城市化帶來的一些困擾。很多人都在想辦法解決,萬通的馮侖有個夢想,讓城市變得便捷、環保、低成本、高享受、高舒適度,把城市系統重新設計,60%人在城市裡就業,步行不用超過一千米,有學校、醫療城等各個方面的服務。至於對錯是非,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很困惑。這個問題遠不是單純的城市規劃問題。勉強說到這裡,期待大家的思考。


城市是社會大分工的產物,生產力的提高造成物品的剩餘,使一些人能夠脫離土地而生存,同時他們的聚集有助於更好地發展生產,這樣逐步形成了城市。

信息時代,許多之前必須在城市完成的工作得以鬆綁,但是城市的海量人口是信息的集散中心和創造中心,因此人類的進步仍然離不開城市。

但是單個城市的規模有一個隨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合理規模,規模過大就會產生一系列難以解決的問題,如通勤、生態環境等。因此不同區域有自身的城市體系,而單個城市也有其合理的規模。


量變產生質變。

就像產品生產,規模化可以降低成本。人口集中,物流成本降低了,可以支撐足夠大的市場,有更多的商品選擇。


當然,不恰當的規劃和管理之下,人口的聚集也會起到負面作用。


推薦閱讀:

有哪些關於吉林省的冷知識?
在有下水道和現代排污系統之前,古代城市是如何解決排污?

TAG:城市生活 | 城市 | 現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