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拿破崙在烏爾姆迫降馬克之後,奧地利要放棄維也納?1805年戰役期間,卡爾大公的兵團動態為何?

1805年,拿破崙在烏爾姆迫降了馬克麾下的3萬奧軍,此時他們距離維也納尚有200公里以上,奧地利也尚有科洛瓦特的兵團和卡爾大公的兵團,援軍庫圖佐夫和布克斯霍夫頓的俄軍兵團也在境內,為什麼弗蘭茨會被迫放棄維也納,以至於在摩拉維亞地區各兵團幾乎遭到拿破崙各個擊破?而此時卡爾大公動態為何?為什麼缺席了關鍵的奧斯特里茨之戰?


不錯的問題,雖然部分細節描述不準,但的確是個能夠引發思考的好問題。

先上個示意圖,來自Kagan, The End of the Old Order Napoleon and Europe, 1801-1805, p. 452.

烏爾姆戰後,奧地利起初並不了解戰況,因而是不打算立刻放棄維也納的。傳遞戰況的是10月14日夜間率先脫逃的費迪南德大公。這一夜,費迪南德、唆使他逃跑的施瓦岑貝格(Schwartzberg)中將、科洛弗拉特(Kolowrat,即題主提到的科洛瓦特)中將等人以奧軍中罕見的高速率領11.5個騎兵中隊離開烏爾姆,奧軍騎兵8天內狂奔50德里(約350-400公里),一路被法軍追殺,吃盡苦頭逃到埃格爾(Eger,今捷克共和國海布Cheb),最後只能勉強湊成5.5個中隊……根據10月24日的統計,費迪南德所部騎兵共2467人、戰馬2297匹,其中僅有575名騎兵503匹戰馬能夠上陣。(?Der unglückliche Mack「 ?Aufstieg und Fall des Karl Mack von Leiberich「, p. 451)

施瓦岑貝格很高興,他首先沒讓哈家人被俘——中將大人在10月23日寫給夫人的家書里說「我的主要目的實現了,大公已不再面臨被俘的危險」,還自認為帶走了騎兵骨幹和金庫(雖然半路上差點被法軍繳獲)——家書里吹噓說是「我從烏爾姆帶出的12個中隊和韋內克(Werneck)的余部疲憊不堪,無力戰鬥,可核心還在,所以這些團幾個月內就能組建起來」。11月3日,施瓦岑貝格甚至還因為大公的態度而在家書中抱怨——「知道嗎,我的Nany,大公一次都沒感謝過我,我的功勛讓他感到不好意思呢。」(Briefe des feldmarschalls fürsten Schwarzenberg an seine frau, 1799-1816, p. 130, 134.)

對此我只能說,無恥之恥,無恥矣。

大公本人則在10月21日就離開部隊趕往維也納告狀,留下科洛弗拉特收拾殘兵,顯然,從他們的反應來看,至少費迪南德這位長跑健將以及他身邊的唆使者是不認為奧地利會立刻放棄維也納的。

那麼,奧地利有守住維也納的本錢嗎?

根據烏爾姆戰役打響之初(10月6日)的作戰序列,費迪南德大公擔任主帥、馬克擔任軍需總監(相當於參謀長)的奧地利「德意志軍團」在烏爾姆附近共有72個步兵營、76個騎兵中隊,步騎兵共44643人Mittheilungen des K. K. Kriegs-Archivs 2 (1877), p. 404)。而根據法軍的詳細統計(La Campagne de 1805 en Allemagne. Tome 3, Volume 2, p. 853-865.),烏爾姆戰役期間共計俘獲奧軍軍官至少1225人、士兵41872人(僅烏爾姆一地即俘獲軍官890人、士兵24435人)。縱然談不上「上起大公、下至馬夫」,但近乎全殲費迪南德所部已是不爭的事實。

雖然如此,奧軍依然保有一定實力,根據10月6日的統計,金邁爾(Kienmayer)中將、耶拉契奇(Jella?i?)中將還有42個步兵營、44個騎兵中隊,共27541名步騎兵游弋在外,烏爾姆戰役中也未遭遇重創。耶拉契奇所部雖然進了蒂羅爾山區歸約翰大公指揮,但金邁爾的1.6萬人還在通往維也納的方向上。費迪南德告完御狀後返回波希米亞,接手科洛弗拉特整頓過的當地駐軍(即題主所說的科洛瓦特的兵團),到11月初也能湊出12個步兵營和23.5個騎兵中隊的野戰部隊,合計9728人(Mittheilungen des K. K. Kriegs-Archivs 3 (1878), p. 294.)。

庫圖佐夫所部俄軍則在長途跋涉約1000公里後(後半程為加急行軍),於10月15-19日陸續抵達因河(Inn)畔的布勞瑙(Braunau),共有大約3.5萬疲憊之師(只有步騎兵主力抵達,炮輜工大面積拖後)。

一般而言,壞消息總是傳得很快,可奧軍深得欺上瞞下的精髓。費迪南德在10月8日致書庫圖佐夫,稱「奧軍雖與俄軍分開,但依然頑強,能夠堅持相當長一段時間」,此後費迪南德與馬克便再無音訊,庫圖佐夫漸漸聽到風聲,卻總是無法確證。10月20日,馬克在烏爾姆正式投降,而奧軍派到布勞瑙的默費爾特(Merveldt)中將則在此時建議庫圖佐夫率部發起攻勢,奪取慕尼黑,10月23日,奧地利宮廷再次命令默費爾特,讓他勸說庫圖佐夫向烏爾姆進軍,解救費迪南德和(奧地利宮廷並不知道已經被俘的)馬克,可就在同一天,投降後被放走的馬克已經現身布勞瑙,庫圖佐夫這才確認大事不妙,將近二十萬法軍已經解決了德意志戰場的奧軍主力,俄軍過去無異於送菜。(The End of the Old Order, p. 444-445.)

奧軍官方戰史《1805年烏爾姆戰役》(1805 der Feldzug von Ulm)附圖,10月26日態勢:

右下角那個孤獨的藍點自然就是下圖的獨眼龍庫圖佐夫,咄咄逼人的紅點當然是法軍

庫圖佐夫還得好好收拾一下,才能在10月26日開始後撤,到了11月初,庫圖佐夫、金邁爾、默費爾特所部退到恩斯河(Enns)一線,奧軍共有35個步兵營、40個騎兵中隊,加上俄軍,兩軍紙面兵力合計74762人,實際約有5萬多人,維也納駐紮的後備軍還有22個步兵營、7個騎兵中隊,紙面兵力13927人。(Mittheilungen des K. K. Kriegs-Archivs 3 (1878), p. 310)考慮到法軍在行軍、追擊中也存在分兵和減員,能夠第一時間投入的可能僅有9萬人,奧皇開始幻想依靠這批部隊在恩斯河畔擋住法軍。可是且不說俄軍來回行軍相當疲憊,就拿金邁爾軍中為數眾多的邊屯兵(Grenzer)來說:

有的人穿著內衣和內褲,他們的槍支缺少燧石,而且有的槍支亟需修理……將軍們的每份報告都抱怨他們不可靠,在戰鬥中沒什麼勇氣——這在一定程度上必須歸咎於他們極端低劣的裝備。

Sch?nhals, Der Krieg 1805 in Deutschland, p. 69.

11月4日,奧皇弗朗茨用法文致函庫圖佐夫(Описание первой войны Императора Александра с Наполеоном, в 1805 году, с. 95.):

我對您的聰明才智寄予了極大信心,希望您能夠領會到我所述的重要細節:首先堅守恩斯河右岸,然後緩慢退往克雷姆斯(Krems),最終堅守住那裡的(多瑙河)橋頭堡。

可當天下午,法軍達武元帥的第三軍就殺過恩斯河,突破施泰爾(Steyr),擊退默費爾特,迫使其向南退往施蒂里亞(Styria)山區。恩斯河防線土崩瓦解,庫圖佐夫後來用法文對米洛拉多維奇抱怨說(Описание первой войны Императора Александра с Наполеоном, в 1805 году, с. 90.):

河流上的所有薄弱防禦點都得到了加固,我希望能夠在陣地上堅持較長一段時間;可不久之後,部署在施泰爾的軍隊就被迫放棄防線,我發覺必須放棄恩斯,退往阿姆施泰滕(Amstetten)。

當然,被奧軍坑苦了的庫圖佐夫早有預謀,4日凌晨就做了繼續撤退的準備,這回倒是沒有手忙腳亂。

11月5日,巴格拉季翁、米洛拉多維奇所部俄軍在阿姆施泰滕與法軍展開苦戰,勉強擋住法軍追擊,拿破崙也斥責繆拉,認為他的騎兵過度深入,缺乏支援。

11月8日,達武的法軍追上了默費爾特的奧軍,在瑪麗亞采爾(Mariazell)附近取得大捷,根據奧軍參戰部隊相關團史,奧軍步兵此戰損失如下(Geschichte des k. k. Infanterie-Regimentes Hoch- und Deutschmeister Nr. 4, p. 392;Geschichte des kaiserlichen und k?niglichen Infanterie-Regimentes Freiherr von Mollinary Nr. 38, p. 161. Geschichte des k.u.k. Galizischen Infanterie-Regimentes Feldmarschall Friedrich Josias Prinz zu Sachsen-Coburg-Saalfeld Nr. 57, p. 283;Geschichte des K. und K. infanterie-regiments Freiherr von Appel Nr. 60, p. 55.)

這一數據與法軍戰報契合度極高,據法方記載,此戰共俘獲奧軍步兵1757人。(La Campagne de 1805 en Allemagne. Tome 3, Volume 2, p. 863.)

多餘的話我就不說了……(另,第4步兵團團史特別聲明此處被俘數據可能有誤……大約是實在找不到其他數據,但也找不到什麼令人信服的借口了)

根據法皇拿破崙和奧皇弗朗茨的想法,俄奧軍隊應當會停頓在距離維也納約50公里的聖珀爾滕(St. P?lten)。到時候,按照奧皇的設想,庫圖佐夫將重新匯合默費爾特所部,擋住追來的法軍。不過,庫圖佐夫雖然不知道默費爾特在8日遭遇重創,卻總知道雞蛋不能碰石頭,便在8日凌晨撤出聖珀爾滕,向多瑙河北岸轉移。

11月11日,默費爾特率領大約兩千名幾乎光著腳的殘兵敗將逃到格拉茨(Graz)。就在同一天,庫圖佐夫在多瑙河北岸的克雷姆斯迎擊莫爾捷(Mortier)元帥的法國第八軍,一番苦戰,雙方損兵都將近3000人,法軍被迫退回多瑙河南岸,俄軍看起來終於可以喘口氣(實際上並不能)了。戰前,庫圖佐夫感到形勢緊迫,便致函弗朗茨稱(Описание первой войны Императора Александра с Наполеоном, в 1805 году, с. 96-97.):

我敢於向陛下保證,我的的確確是在與敵軍寸土必爭。後衛的血腥戰鬥證明了這一點。然而,要擋住拿破崙,就得與敵軍展開大會戰,而這又違背了陛下給我的命令。

顯然,這位七年後敢丟掉莫斯科的老將並不會在乎什麼維也納,更不會冒著全軍覆沒的危險展開決戰。於是乎,奧地利放棄維也納也就是個時間問題了——不過,扔下維也納連個橋都不炸,這就只能讓人對1805年奧軍的評價進一步走低了。

————————分割線————————

至於題主提到的卡爾大公的義大利軍團,卡爾在10月25日得知烏爾姆戰敗,此時他正與馬塞納隔著阿迪傑河(Adige)對峙。雖然兵力幾乎高達馬塞納兩倍,可在給皇兄的家書里,卡爾相當悲觀,認為他手上「或許是奧地利君主國的最後一付家當」(Criste, Erzherzog Carl von ?sterreich, p. 345.)。此後,他的主要目標就是替哈布斯堡王朝保下這支軍隊,即便是為期三天的卡爾迪耶羅(Caldiero)激戰,也是以爭取後撤時間為目的的。何況,卡爾的行軍速度也是典型的奧地利速度:卡爾花了13天時間從阿迪傑河畔退到伊松佐河(Isonzo)畔,而拿破崙從巴伐利亞進入維也納僅僅耗時14天。能在兵力僅有對面奧軍一半的馬塞納追擊下,於11月26日抵達馬爾堡(Marburg),12月6日抵達匈牙利境內的克爾門德(K?rmend),8.5萬大軍中還有約5萬人能夠維持戰鬥力,對這時的奧軍而言已經頗為不易了。


拿破崙的前鋒也就是拉納和繆拉的部隊已經在烏爾姆後不久便迅速前進迅速迫降了維也納,維也納陷落與其說是主動放棄不如說是聯軍不得已之舉。

而俄軍的主力也沒有抵達,庫圖佐夫只得讓他的前鋒巴格拉季昂故技重施(繆拉迫降維也納的伎倆)穩住試圖拖住俄軍的的繆,拉二人,以期亞歷山大一世本人主力和卡爾大公的援軍抵達後在波西米亞埋葬兵力愈發稀薄的拿破崙。

呃。。。至於卡爾則被馬塞納的義大利軍團牽制住了,增援遲遲到不了奧斯特里茨一線。

更多的細節我還是等陳吾乃的回答吧,畢竟這一塊我只是略懂。。。


卡爾大公當時在波河河谷和馬塞納交戰,等他回到奧地利,奧斯特里茨戰役都打完了,這又不是什麼查不到的信息。奧地利人開戰之前的主攻方向是義大利的波河河谷因此配備了優勢兵力和主要指揮官卡爾大公,在多瑙河谷方向的斐迪南大公反而只是較弱的兵團,大公本人也只是個掛名,重視程度可想而知,所以被皇帝的主力大軍團輕鬆擊敗並不令人驚奇,而俄國人明顯兵力不足,因此庫圖佐夫往摩拉維亞撤退時才需要和繆拉停戰,並和後方的援軍回合。

斐迪南大公全滅之後,維也納不放棄就只能以劣勢兵力守城,要知道奧斯特里茨戰役,俄奧聯軍的兵力是優勢,放棄維也納顯然是正確的選擇。


事實上,繆拉壓根沒遵守拿破崙的命令,拿破崙的命令是繆拉應該渡過多瑙河追擊庫圖佐夫,而不是去維也納。。。而庫圖佐夫得知奧地利在烏爾姆被圍投降時。。。

庫圖佐夫是孤軍深入且只有3萬6,另一支俄軍遠在俄奧邊境,固守維也納毫無意義且只會被皇帝包圍,況且。。。奧地利的皇帝都跑了,俄軍沒有義務防守維也納。雖然自稱破輪教徒。。。知識實在欠缺,搬好板凳等吾乃 @陳磁貓 (年少無知被拉黑了)科普,把我從小黑屋踢出來


推薦閱讀:

中國從上到下能不能承受起一次戰爭,對越或是對菲?
僅論軍事才能,陳賡能否躋身元帥末流或者成為大將之首?
如何量化美軍在越南戰場的失利?以及如何量化美軍在伊拉克戰後重建中受到的阻礙?
南越政權為何不跑到富國島上?
為什麼說太平洋戰爭在某種程度上導致美國參與了後續的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

TAG:軍事 | 拿破崙NapoléonBonaparte | 法國軍事 | 拿破崙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