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曹操是如何一步步做大佔據北方天下,他有沒有類似「隆中對」的大戰略?


曹操能夠做大的原因就是,依靠袁紹的救助。還有鮑信替曹操做過所謂的大戰略。

一.曹操早年的規劃就兩條,一是鮑信的,二是自己的。

二.汴水之戰後,曹操投奔到袁紹麾下。

三.曹操的士卒錢糧由袁紹提供。

四.曹操能夠當上東郡太守是靠袁紹。

五.曹操這個東郡太守受到袁紹控制,只能待在黃河以北,無法【規大河之南】。

六.曹操在東郡太守期間的軍事行動是與袁紹一起,範圍也在袁紹的冀州地盤。

七.曹操當上兗州刺史還是要依靠袁紹

八.曹操當上兗州牧後,還是跟隨袁紹行動

九.兗州之亂,袁紹拯救曹操。

十.曹操遷漢獻帝於許昌,是袁紹出兵擋住了臧洪的復仇,並派應劭幫忙建立朝廷制度。

--------------------------------------------------------------------------------------------------------------------------------------------

一.曹操早年的規劃就兩條,一是鮑信的,二是自己的。

三國志武帝紀: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魏書:紹劫奪韓馥位,遂據冀州。信言於太祖曰:奸臣乘釁,盪覆王室,英雄奮節,天下鄉應者,義也。今紹為盟主,因權專利,將自生亂,是復有一卓也。若抑之,則力不能制,祗以遘難,又何能濟?且可規大河之南,以待其變。太祖善之。

  •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曹操那句【吾任天下之智力】,純屬空話+屁話+裝逼,沒有任何意義。

而鮑信的【可規大河之南,以待其變】,才具有一定的規劃性和操作性。

只不過【可規大河之南】的戰略,在現實中執行起來可謂一波三折

二.汴水之戰後,曹操投奔到袁紹麾下。

三國志武帝紀:太祖兵少,乃與夏侯惇等詣揚州募兵,刺史陳溫、丹楊太守周昕與兵四千餘人。還到龍亢,士卒多叛。至銍、建平,復收兵得千餘人,進屯河內......紹又嘗得一玉印,於太祖坐中舉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惡焉。

後漢書袁紹傳:初平元年,紹遂以勃海起兵,與從弟後將軍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河內太守王匡......紹與王匡屯河內,伷屯潁川,馥屯鄴,余軍咸屯酸棗,約盟,遙推紹為盟主......卓乃遣大鴻臚韓融、少府陰循、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循、越騎校尉王瑰譬解紹等諸軍。紹使王匡殺班、瑰、吳循等。

謝承後漢書曰:班,王匡之妹夫,董卓使班奉詔到河內,解釋義兵。匡受袁紹旨。收班系獄,欲殺之以徇軍。

  • 袁紹起兵後,就屯兵河內。而河內太守是王匡,是一個可以接受袁紹旨意連妹夫都能殺的袁紹狗腿子。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在龍亢的丹陽兵炸營事件之後,跑到河內,自然是投奔袁紹了。換句話說,河內太守是王匡,而王匡又是袁紹狗腿子,曹操在河內一切的軍事行動,肯定是受到袁紹控制。

三.曹操的士卒錢糧由袁紹提供。

後漢書公孫瓚傳:術遣越隨其將孫堅,擊袁紹將周昕,越為流矢所中死。

後漢書袁術傳:術從兄紹因堅討卓未反,遠遣其將會稽周昕奪堅豫州。術怒,擊昕走之。

會稽典錄:初曹公興義兵,遣人要喁,喁即收合兵眾,得二千人,從公征伐,以為軍師。後與堅爭豫州,屢戰失利。

吳錄:袁紹遣會稽周喁為豫州刺史,來襲取州......喁字仁明,周昕之弟也。

會稽典錄:辟太尉府,舉高第,稍遷丹楊太守。曹公起義兵,昕前後遣兵萬餘人助公征伐

  • 根據紹檄州郡文記載,是袁紹給曹操【分兵命銳,修完補輯】,也就是說是袁紹提供兵馬錢糧給曹操

在其他史料中,【袁紹將周昕】、【紹使周昂】、【袁紹遣會稽周喁】,充分說明了周氏三兄弟,老大周昕、老二周昂、老三周喁全部都為袁紹部下,因此【周昕與兵】給曹操也自然是袁紹給的。此外,周昕還【前後遣兵萬餘人助公征伐】,也就是說周昕不止提供了一次。

再看老三周喁在曹操揚州募兵時先被【以為軍師】,等跑到河內以後就被袁紹【遣會稽周喁為豫州刺史】,說明曹操的軍師,袁紹說拿就拿,毫不拖泥帶水。這自然也論證了曹操自身就是袁紹的部下。

再看揚州刺史陳溫【字元悌,汝南人】,又是袁紹的汝南老鄉,考慮到鄉黨情誼,又是和周昕一起對曹操【與兵】,那陳溫給兵是什麼原因自然不言而喻了,而周昕這【前後遣兵萬餘人】的數量對於曹操這個東郡太守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了。

四.曹操能夠當上東郡太守是靠袁紹。

三國志武帝紀:袁紹因表太祖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

後漢書袁紹傳:紹自號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

謝承後漢書:袁紹以曹操為東郡太守。

後漢紀:袁紹以曹操為東郡太守。

昭明文選載紹檄州郡文:幕府輒復分兵命銳,修完補輯,錶行東郡太守、兗州刺史。

英雄記:布自以有功於袁氏,輕傲紹下諸將,以為擅相署置,不足貴也。

元和郡縣圖志:後漢末,袁紹以曹公為東郡太守。

  • 按照武帝紀的記載,是袁紹【因表太祖為東郡太守】,也就是說是袁紹向朝廷表薦曹操擔任東郡太守,但這一記載純屬搞笑,無非是陳壽替曹操掩飾是袁紹私自任命曹操擔任東郡太守罷了

首先袁紹向朝廷表薦,那這個朝廷在哪裡?在長安,只不過是由討董聯軍眼中的逆賊董卓來控制。那身為討董聯軍盟主的袁紹表薦曹操為東郡太守,莫非還要派使者千里迢迢跑到長安,來向董卓那裡報備不成?

其次袁紹都【自號車騎將軍】了,和董卓玩分庭抗禮了,還表薦什麼?就算袁紹表薦,那董卓又能夠蓋章同意嗎?

再次,就連袁紹的車騎將軍都是【自號】的,壓根就不是長安朝廷任命的。呂布跑到袁紹那裡都能【輕傲紹下諸將】,說明呂布已經看的很清楚了,袁紹部下都是【以為擅相署置,不足貴也】,通通都是袁紹非法【承製】私自任命的。

謝承後漢書和後漢紀都記載的很明確【袁紹以曹操為東郡太守】,元和郡縣圖志也記載【後漢末,袁紹以曹公為東郡太守】,因此在連袁紹的冀州牧都是非法的情況下,周喁豫州刺史也好,曹操的東郡太守也好,無非就是袁紹通過非法【承製】而私自任命的。

五.曹操這個東郡太守受到袁紹控制,只能待在黃河以北,無法【規大河之南】。

三國志武帝紀:太祖引兵入東郡,擊白繞於濮陽,破之。袁紹因表太祖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

  • 東郡被黃河分割為河北和河南兩部分,黃河南岸的濮陽恰恰是東郡原本的治所。先前提到過鮑信的規劃就是【可規大河之南,以待其變】,於是曹操在黃河南岸的濮陽擊破黑山白繞,可最終結果是曹操雖然當上東郡太守,卻在黃河北岸【治東武陽】。

如果曹操入東郡的目的是為了【規大河之南】脫離河北袁紹,那麼他當了東郡太守將治所由黃河南岸遷往黃河北岸的意義何在呢?因此曹操【治東武陽】只能說是袁紹欽定的意志。

六.曹操在東郡太守期間的軍事行動是與袁紹一起,範圍也在袁紹的冀州地盤。

三國志武帝紀:三年春,太祖軍頓丘,毒等攻東武陽。太祖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毒聞之,棄武陽還。太祖要擊眭固,又擊匈奴於夫羅於內黃,皆大破之。

三國志張揚傳:單于欲叛,紹、楊不從。單于執楊與俱去,紹使將麹義追擊於鄴南,破之。

後漢書郡國志:魏郡十五城,〖內黃〗,清河水出。

  • 內黃就是冀州魏郡南部的一個縣,屬於袁紹的地盤。內黃就在鄴南,內黃之戰實際上就發生於冀州魏郡內黃縣,是袁紹派遣麹義和曹操一起打的,地點、對手都一致。

七.曹操當上兗州刺史還是要依靠袁紹

典略曰:元休名尚,京兆人也。尚與同郡韋休甫、第五文休俱著名,號為三休。尚,獻帝初為兗州刺史,東之郡,而太祖已臨兗州。尚南依袁術。

英雄記曰:昔將金元休向兗州,甫詣封丘,為曹操逆所拒破,流離迸走,幾至滅亡。

三國志武帝紀:信乃與州吏萬潛等至東郡迎太祖領兗州牧......冬十月(195年),天子拜太祖兗州牧。十二月,雍丘潰,超自殺。

世語曰:岱既死,陳宮謂太祖曰:州今無主,而王命斷絕,宮請說州中,明府尋往牧之,資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業也。宮說別駕、治中曰:今天下分裂而州無主;曹東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寧生民。鮑信等亦謂之然。

謝承後漢書:操得兗州,兵眾強盛,內懷反紹意。

昭明文選載紹檄州郡文:幕府輒復分兵命銳,修完補輯,錶行東郡太守、兗州刺史。

後漢書袁紹傳載袁紹上書:臣時輒承製,竊比竇融,以議郎曹操權領兗州牧

謝承後漢書:袁紹以曹操為東郡太守。劉公山為兗州,公山為黃巾所殺,乃以曹操為兗州刺史

三國志公孫瓚傳:以嚴綱為冀州,田楷為青州,單經為兗州,置諸郡縣。

後漢書公孫瓚傳:瓚乃自署其將帥為青、冀、兗三州刺史,又悉置郡縣守令,與紹大戰於界橋。

  • 曹操雖然是被陳宮、鮑信迎接為兗州牧,但曹操這個兗州牧可是無名無分的,長安朝廷所承認的兗州牧是金尚,所以就需要袁紹這個能夠【自號車騎將軍】的出馬,來【承製,竊比竇融】,任命曹操為兗州牧。謝承後漢書和袁紹上表都可以互證曹操這個兗州牧是袁紹任命的,而且曹操得到兗州以後,由於兵勢大盛而【內懷反紹意】。

實際上,直到195年的冬十月,漢帝才正式任命曹操為兗州牧。也就是說曹操這個兗州牧的地位就和公孫瓚任命嚴綱、田楷、單經為【青、冀、兗三州刺史】性質差不多。在195年漢帝的認同曹操這個兗州牧的合法性之前,需要靠【自號車騎將軍】的袁紹來【承製】認同其官位的合法性。

沒有袁紹,一個受袁紹控制的只能【治東武陽】的東郡太守曹操,是根本無法擔任兗州牧的。

八.曹操當上兗州牧後,還是跟隨袁紹行動

三國志武帝紀:信乃與州吏萬潛等至東郡迎太祖領兗州牧。遂進兵擊黃巾於壽張東。信力戰鬥死,僅而破之。購求信喪不得,眾乃刻木如信形狀,祭而哭焉。追黃巾至濟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餘萬,男女百餘萬口,收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1)。袁術與紹有隙,術求援於公孫瓚,瓚使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陶謙屯發乾,以逼紹。太祖與紹會擊,皆破之(2)。四年春,軍鄄城。荊州牧劉表斷術糧道,術引軍入陳留,屯封丘,黑山餘賊及於夫羅等佐之。術使將劉詳屯匡亭。太祖擊詳,術救之,與戰,大破之(3)......秋,太祖征陶謙,下十餘城,謙守城不敢出(4)。

(1)後漢書袁紹傳:紹上書曰:臣聞昔有哀嘆而霜隕......又黃巾十萬焚燒青、兗,黑山、張楊蹈藉冀域。臣乃旋師,奉辭伐畔。金鼓未震,狡敵知亡,故韓馥懷懼,謝咎歸土,張揚、黑山同時乞降。

(2)後漢書趙岐傳:是時,袁紹、曹操與公孫瓚爭冀州,紹及操聞岐至,皆自將兵數百里奉迎,岐深陳天子恩德,宜罷兵安人之道,又移書公孫瓚,為言利害。紹等各引兵去,皆與岐期會洛陽,奉迎車駕。

(3)三國志袁術傳:引軍入陳留。太祖與紹合擊,大破術軍。

(4)三國志朱靈傳:初,清河硃靈為袁紹將。太祖之徵陶謙,紹使靈督三營助太祖,戰有功。紹所遣諸將各罷歸。

結合史料,可以清楚地看到,曹操當上兗州牧以後,除了與黃巾交戰未明確袁紹參與以外,在與公孫瓚、袁術、陶謙交戰中,都有袁紹參與

九.兗州之亂,袁紹拯救曹操。

謝承後漢書:操圍呂佈於濮陽,為布所破,投紹,紹哀之,乃給兵五千人,還取兗州

紹檄州郡文曰:幕府唯強幹弱枝之義,且不登叛人之黨,故復援旌擐甲,席捲赴征,金鼓響震,布眾破沮,拯其死亡之患,復其方伯之任。

三國志荀彧傳:時太祖悉軍攻謙,留守兵少,而督將大吏多與邈、宮通謀。

三國志程昱傳:太祖與呂布戰於濮陽,數不利。蝗蟲起,乃各引去。於是袁紹使人說太祖連和,欲使太祖遷家居鄴。太祖新失兗州,軍食盡,將許之......布軍降者,言陳宮欲自將兵取東阿......昱又遣別騎絕倉亭津,陳宮至,不得渡

三國志臧洪傳:會青州刺史焦和卒,紹使洪領青州以撫其眾。洪在州二年,群盜奔走。紹嘆其能,徙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

三國志武帝紀:袁紹因表太祖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

後漢書袁紹傳:紹每得詔書,患有不便於己,乃欲移天子自近,使說操以許下埤濕,洛陽殘破,宜徙都甄城,以就全實。操拒之。

水經注卷五:河水又東徑武陽縣東、范縣西,而東北流也。又東北過東阿縣北,河水於范縣東北流為倉亭津......今漯水上承河水於武陽縣東南,西北徑武陽新城東。曹操為東郡所治也。引水自東門石竇北注於堂池,他南故基尚存.....應劭曰,縣在武水之陽,王莽之武昌也,然則漯水亦或武水矣。臧洪為東郡太守,治此。

述征記:倉亭津在范縣界,去東阿六十里。

魏土地記:津在武陽縣東北七十里

後漢書郡國志:濟陰郡十一城,戶十三萬三千七百一十五,口六十五萬七千五百五十四......〖鄄城〗

  • 曹操第二次東征陶謙,結果老家兗州被呂布偷襲。但由於【太祖悉軍攻謙,留守兵少】,所以即使兗州背叛曹操,曹操兵力仍舊多於呂布

曹操仗著人多勢眾,於是【圍呂佈於濮陽】,但先是以【濮陽大姓田氏為反間】的奇謀,結果反被呂布吊打成【馳突火出,墜馬,燒左手掌】,好不容易逃命以後,又屢次被呂布打成【數不利】,沒有辦法只能投奔袁紹,於是【紹哀之,乃給兵五千人,還取兗州】。

袁紹不僅給了兵馬錢糧,還出兵幫助曹操奪回了包含東郡的濮陽。紹檄州郡文記載【復援旌擐甲,席捲赴征,金鼓響震,布眾破沮,拯其死亡之患,復其方伯之任】。袁紹出兵援救曹操有沒有證據呢?

有。先前曹操擔任東郡太守的時候【治東武陽】,而後袁紹任命臧洪擔任東郡太守也是【治東武陽】,說明東郡由曹操手上轉到了袁紹手上。但是否有證據這是袁紹出兵打跑呂布佔領東郡的嗎?

還是有。程昱傳記載【昱又遣別騎絕倉亭津,陳宮至,不得渡】。陳宮想從倉亭津進攻東阿,結果被程昱所派遣的騎兵阻攔。水經註記載【河水又東徑武陽縣東、范縣西,而東北流也。又東北過東阿縣北,河水於范縣東北流為倉亭津】,可見倉亭津就在東武陽【東北七十里】。陳宮要想倉亭津進攻東阿必須佔據東武陽。

所以是袁紹打跑了陳宮,佔領東郡,才能任命臧洪擔任東郡太守。

還有間接證據。漢獻帝遷都許昌以後,袁紹認為【每得詔書,患有不便於己】,於是想讓曹操再遷都可以【移天子自近】,這地點就是甄城,這甄城位於濟陰郡,從地圖上來看,以北就是東郡。

袁紹既然命令曹操把天子遷到鄄城【移天子自近】,顯然說明鄄城附近就差不多是當時袁曹勢力的交界處,北面東郡的范縣和東阿縣已經在袁紹的控制之下,否則袁紹完全可以令曹操把天子遷的再北一點來更【移天子自近】。

從上述可以得出,兗州之亂完全是由袁紹出錢糧,出兵拯救了曹操

十.曹操遷漢獻帝於許昌,是袁紹出兵擋住了臧洪的復仇,並派應劭幫忙建立朝廷制度。

三國志武帝紀:十二月,雍丘潰,超自殺。夷邈三族。邈詣袁術請救,為其眾所殺,兗州平,遂東略陳地。是歲,長安亂,天子東遷,敗於曹陽,渡河幸安邑。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軍臨武平(陳國),袁術所置陳相袁嗣降。

紹檄州郡文曰:時冀州方有北鄙之警,匪遑離局,故使從事中郎徐勛就發遣操,使繕修郊廟,翼衛幼主。

三國志臧洪傳:太祖圍張超於雍丘,超言:唯恃臧洪,當來救吾。眾人以為袁、曹方睦,而洪為紹所表用,必不敗好招禍,遠來赴此。超曰:子源,天下義士,終不背本者,但恐見禁制,不相及逮耳。洪聞之,果徒跣號泣,並勒所領兵,又從紹請兵馬,求欲救超,而紹終不聽許。超遂族滅。洪由是怨紹,絕不與通。紹興兵圍之,歷年不下。

後漢書公孫瓚傳:前此有童謠言: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唯有此中可避世。瓚自以為易地當之,遂徙鎮焉。乃盛修營壘,樓觀數十,臨易河,通遼海......興平二年(195年),破瓚於鮑丘,斬首二萬餘級。瓚遂保易京,開置屯田,稍得自支。相持歲余,麴義軍糧盡,士卒飢困,餘眾數千人退走。瓚徼破之,盡得其車重。

後漢書郡國二:河間國,十一城,戶九萬三千七百五十四,口六十三萬四千四百二十一......〖易〗故屬涿。

後漢書應劭傳:興平元年,前太尉曹嵩及子德從琅邪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謙素怨嵩子操數擊之,乃使輕騎追嵩、德,並殺之於郡界。劭畏操誅,棄郡奔冀州牧袁紹......二年,詔拜劭為袁紹軍謀校尉。時始遷都於許,舊章堙沒,書記罕存。劭慨然嘆息,乃綴集所聞,著《漢官禮儀故事》,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劭所立。

  • 一般的印象,好像曹操能夠遷漢獻帝於許昌是因為袁紹見識短的放棄,其實不然,很多人都在客觀上不知道袁紹面臨的險惡環境

根據袁紹的檄州郡文,是【冀州方有北鄙之警,匪遑離局】,所以派從事中郎徐勛讓曹操【翼衛幼主】,那檄文的【冀州方有北鄙之警】情況是否屬實呢?

完全屬實,而且有史料為證。

公孫瓚因為【燕南垂,趙北際】的童謠,就在易縣【盛修營壘】,並且【徙鎮】。而易縣就是在東漢時期劃給冀州的河間國,恰好靠近幽州地界,也就是說公孫瓚已深入袁紹境內,在其冀州轄區內修建老巢。【臨易河,通遼海】可以直接威脅到河間國的北部,間接威懾整個冀州北部。

而在興平二年(195年),袁紹部將麴義與劉和聯合,從北面幽州漁陽向公孫瓚發動進攻【破瓚於鮑丘】,但好景不長【相持歲余】,麴義便【軍糧盡】,被公孫瓚【徼破之,盡得其車重】,麴義反勝為敗,連【車重】也被公孫瓚奪去。由於麴義在北面敗仗,以冀州河間【易京】為老巢的公孫瓚自然又得勢了。

那檄文【匪遑離局】是否也屬實呢?

196年對於袁紹來說,卻突發了一件大事:就是臧洪舉東郡而叛亂。

原來曹操在興平二年(195年)的【秋八月】,圍攻張超於雍丘,袁紹所任命為東郡太守臧洪卻打算向袁紹請求援兵,來拯救故主張超,當然因為【袁、曹方睦】的原因,袁紹拒絕了了臧洪的請求,於是臧洪開始怨恨袁紹。終於在當年【十二月,雍丘潰,超自殺】後,臧洪開始要報復袁曹二人便【絕不與通】,於是袁紹【興兵圍之】【歷年不下】。

可見紹檄文完全屬實,由於公孫瓚打敗麴義在冀州河間得勢,檄文的前半句【冀州方有北鄙之警】並未說謊;後半句【匪遑離局】是指袁紹本人親征臧洪,也符合邏輯。可見袁紹雙線作戰,不僅冀州著火,還幫曹操承受臧洪的怒火,實在無法插手漢獻帝的事,因此袁紹派從事中郎徐勛讓曹操【翼衛幼主】合情合理。

漢獻帝在曹操的控制下於建安元年(196年)九月開始遷都許縣,那袁紹對此持什麼態度呢?

當【始遷都於許】的時候,朝廷【舊章堙沒,書記罕存】,袁紹的軍謀校尉應劭【乃綴集所聞】,還著作了【漢官禮儀故事】,而【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大部分都是應劭完成的。

為朝廷制定【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可是一件大工程,應劭作為袁紹的部下,在沒有獲得袁紹的首肯的情況下,要幾乎獨立完成這項任務是很難想像的。

何況當初曹操之父曹嵩遇害時,應劭由於【畏操誅】,連朝廷任命的泰山太守都不要了,乃【棄郡奔冀州牧袁紹】。現在讓應劭為曹操控制下的朝廷制定【朝廷制度,百官典式】,估計應劭不是懷著愛我大漢朝廷的拳拳之心,就是迫於袁紹的壓力。

綜上所述,袁紹在雙線作戰的情況下,派徐勛讓【袁、曹方睦】的曹操迎接漢獻帝的確還算合情合理。而且新遷許縣朝廷的【朝廷制度,百官典式】也多是由袁紹部下應劭制定的,顯然說明此時袁紹對曹操迎接漢獻帝,並遷都許縣是持支持的態度。

曹操能夠把漢獻帝遷都許昌主要就是依靠袁紹。

@呂晨曦


隆中對這樣目標明確,綱領、次序清晰的戰略規劃,在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可參考同一時代沮授的鄴中對,後周王朴的《平天下策》,元末葉兌給朱元璋的《一綱三目》)。隆中對規劃的目標分兩步:成就霸業,興復漢室。實現目標也分兩步:第一步跨有荊益成就霸業,第二步待天下有變,兩路出兵興復漢室。總綱領就是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南撫夷越,北伐中原。比照其它戰略規劃的模糊性,隆中對的清晰性可以說千古無出其右者。

曹操是沒有這樣明確的戰略規劃的,但是,曹操是有一個總綱領的,這就是191年毛玠最先給他提出的:「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這個綱領的主旨在天下形勢變化不確定情況下,先把握關鍵因素,實際上也是所有不確定情況下做戰略決策遵守的基本原則。此時曹操並沒有條件實現這兩點,能做的就是想方設法和漢獻帝聯繫。在此之前,是反董聯盟崩潰後袁紹迫使冀州牧韓馥讓出冀州後鮑信提到的:「規大河之南,以待其變。」這也是一個模糊但可行、積聚實力待天下大變的方針,談不上是全面的戰略規劃。曹操有的,就是根據形勢變化而確定的階段性規劃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被迎入兗州,做了兗州牧【興平二年(195年)得到朝廷確認。】,兗州期間的曹操和袁紹夾河而戰,相互配合,雙方是戰略盟友,曹操相對於袁紹是半獨立關係。經過一年多的經營,兗州基本穩定,此時徐州牧陶謙好心辦了壞事,在令部將護送曹操父親等一家人到兗州的路上,部將貪圖錢財殺了曹操父親和弟弟。曹操藉機想吞併徐州,但是沒有成功,反而發生了創業期最嚴重的兗州之變,幾乎失去立足之地。

兗州之變後,195年,荀彧諫阻曹操欲趁陶謙病亡取徐州的想法,順帶做了一個規劃:「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將軍本以兗州首事,平山東之難,百姓無不歸心悅服。且河、濟,天下之要地也,今雖殘壞,猶易以自保,是亦將軍之關中、河內也,不可以不先定。今以破李封、薛蘭,若分兵東擊陳宮,宮必不敢西顧,以其間勒兵收熟麥,約食畜谷,一舉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後南結揚州,共討袁術,以臨淮、泗。若舍布而東,多留兵則不足用,少留兵則民皆保城,不得樵採。布乘虛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衛可全,其餘非己之有,是無兗州也。若徐州不定,將軍當安所歸乎?且陶謙雖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懲往年之敗,將懼而結親,相為表裡。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將軍攻之不拔,略之無獲,不出十日,則十萬之眾未戰而自困耳。前討徐州,威罰實行,其子弟念父兄之恥,必人自為守,無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夫事固有棄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權一時之勢,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原將軍熟慮之。」也就是說,荀彧認為,袁術才是曹操最主要的敵人,徐州應該處於次要地位,而且,在提出規劃的同時,荀彧還提出了做戰略決策應該遵守的三個原則。

這個規劃在當年實際上沒有全面執行,而且此時劉繇已經敗於孫策了,不是一個獨立的勢力了。雖然沒有全面執行,但這個規劃提出的基本方針和思路還是得到了遵守,建安二年(197年)開始曹操的一系列決策、布局(下邊會談到)實際上就是這個規劃的升級版。

兗州之變對曹操有三個影響:

第一是經荀彧確立了初步的階段性規劃,確立了以袁術為主要打擊目標的戰略方針。

第二是在兗州之變後較為艱難的時刻,經程昱提醒,確立了獨立經略天下的角色意識和志向。

太祖與呂布戰於濮陽,數不利。蝗蟲起,乃各引去。於是袁紹使人說太祖連和,欲使太祖遷家居鄴。太祖新失兗州,軍食盡,將許之。時昱使適還,引見,因言曰:「竊聞將軍欲遣家,與袁紹連和,誠有之乎?」太祖曰:「然。」昱曰:「意者將軍殆臨事而懼,不然何慮之不深也!夫袁紹據燕、趙之地,有並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濟也。將軍自度能為之下乎?將軍以龍虎之威,可為韓、彭之事邪?今兗州雖殘,尚有三城。能戰之士,不下萬人。以將軍之神武,與文若、昱等,收而用之,霸王之業可成也。願將軍更慮之!」太祖乃止。

第三是他在掃滅呂布勢力和黃巾軍殘餘的過程中將勢力範圍從兗州擴展到了豫州,為奉迎天子創造了便利條件。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奉迎天子之後,開始實行屯田,到此算是實現了毛玠提出的目標。而後和戰略盟友袁紹產生了矛盾,197年初,被張綉襲擊後,袁紹給曹操的書信言辭驕慢,此時,曹操認識到:和袁紹的決裂已經不可避免,主要敵人已經確認是袁紹了。

這是一個巨大的轉折。

目標一旦明確,接下來的布置就清晰了:以鍾繇鎮長安,安撫關西諸將(馬騰韓遂等);拉攏劉備對付呂布,又拉攏呂布對付袁術;再以陳登為廣陵太守,主要對付呂布,順帶對付袁術;拉攏孫策,牽制袁術。接下來,迅速擊敗張綉劉表聯軍,然後以李通鎮守汝南二縣,防備張綉劉表。然後,趁袁術侵陳時迅速出擊,擊斬其四將,遭受了呂布和曹操的打擊後,袁術一蹶不振,嗣後在北上投靠袁紹的途中病死。這時候,曹操開始東征呂布,擒殺呂布後,籠絡臧霸等泰山諸將,使其入青州牽制袁紹勢力。之後在官渡之戰前夕出兵徐州擊敗了劉備,解除側翼隱患,開始全力對付袁紹。

可以看出,這一系列的布置就是在195年荀彧提出的規劃的基礎上加以細化的。

事後來看,從建安二年(197)開始,曹操的一切布置都是為了對付袁紹,其中,鍾繇、李通、臧霸、陳登是四個支柱,他們牽制各個勢力,讓曹操得以率主力從容掃滅一個個次要對手。打擊張綉劉表聯軍穩定後方、打擊袁術、消滅呂布、劉備、平定徐州是次序。

官渡之戰後,曹操在戰略方向上又犯了迷糊,他想把力量轉移到南線對付荊州劉表,但是,先是荀彧後是荀攸、辛毗都說服他繼續把冀州為中心的袁氏勢力作為主要目標,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初平定烏桓。

回過頭看,曹操對付袁紹的一系列布置和行動實際上都是以195年荀彧規劃的基礎上逐漸擴充的,它們環環相扣,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可以說,荀彧195年的規劃和後來的補充,奠定了曹操的戰略方向、次序和重點,對曹操決勝其它勢力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從195年~~208年南下荊州,曹操的戰略都是由荀彧主導的,曹操在與荀彧相遇之初說荀彧是「吾之子房也」,而事實證明,荀彧對曹操的貢獻要遠遠超過「子房」。

北方底定後,曹操開始將目標轉到南線,赤壁之戰後,除了西征關中外,到217年為止共南下四次(分別是209年,213年,214年,217年),從戰役角度,這四次都沒有什麼收穫。但是,戰略上的收益非常巨大,這就是迫使孫權放棄了北線進攻的方針,轉而和曹操結好,而把目標轉向了荊州的劉備勢力。

其中,建安二十年是個轉折點,這一年三月,曹操征漢中張魯,為防備孫權在南線動手,他給鎮守合肥的張遼、樂進和李典發了手令指示作戰方針。孫權則趁北線沒有壓力之際攻取劉備佔據的荊州南三郡,孫劉首次兵戎相見,最終劉備因曹操底定漢中,益州安全受到威脅,遂主動割地與孫權求和,南三郡戰事結束。而後八月份,孫權又想趁曹軍主力在漢中而合肥兵力薄弱來撈一把,卻意外地遭受大敗,差點自己還做了俘虜。合肥之戰規模不大,但對孫權的刺激非常大,他親身體會到在北線已經沒有了機會,轉而以奪取荊州為主要目標。

217年,曹操第四次南征時孫權投降,同一年,主張孫劉盟好的魯肅去世,孫權的戰略方針徹底發生了改變,把荊州作為攻取的目標。也是在這一年,劉備開始對北線發起進攻,目標是攻取已經被曹操佔領的漢中,安定北線。

可以說,曹操在建安二十年開始對外的總方針就是想方設法分化本來就不鞏固的孫劉聯盟,到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孫權投降算是取得了第一階段的勝利。

為了應對劉備對漢中的進攻,在逼降了孫權之後,曹操為對付已經對襄樊蠢蠢欲動的關羽,把在濡須前線的曹仁調到樊城討伐關羽,安定南線。建安二十四年初,主持西線漢中戰事的大將夏侯淵戰死,曹操急忙親征漢中,目標已經不是打敗劉備而是如何撤退了。在成功地撤退了漢中軍隊後,襄樊前線也處於關羽的強大攻勢之下,此時曹操繼續率大軍駐守長安,目的是既防備劉備繼續北進,同時也給劉備施加壓力,使其無法支援荊州。但是曹操此時的重點是如何解樊城危機。在於禁七軍覆滅後,曹操做了全面的布置:內部,以徐晃率殷署等主力為一路,同時調兗州的裴潛、合肥的張遼等解救樊城。外部,利用孫劉矛盾,挑動孫權襲擊荊州,斷絕關羽後方。在孫權得手、徐晃也取勝,關羽南撤之後,迅速停止進軍,一方面防備大軍南進刺激孫權轉而攻擊曹軍,另一方面是假手孫權擒殺關羽,徹底分化孫劉關係。

可以說,從建安二十年開始到二十四年底關羽被擒殺,在曹劉孫三方利益錯縱交織、衝突全面化的形勢下,曹操統籌全局,目標清晰,措施連貫,除了失掉了漢中,全局方面依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分化了孫劉聯盟,解除了樊城危機和中原的潛在危機,給試圖在荊襄擴張勢力的劉備以重大打擊,使隆中對的規劃成為鏡中之花)。如果不是二十五年正月病死,在其後劉備東征時,他一定會有更出色的應對,可惜的是,曹操在生命最後幾年確立的戰略方針沒有被曹丕繼承下去。

曹操沒有自始至終貫通一氣的戰略規劃,但是其戰略綱領清晰,關鍵決策都沒犯大錯,特別果斷,善於把握機會,這是他能底定北方的關鍵因素之一。


曹操不能統一天下,除了對手孫、劉能用人,他自身軍事水準也有問題。關於曹操的軍事能力,魔都大內義興噴得不少了。

曹操的問題是每次都親征,這才是導致獨當一面的大將沒有培養出來的原因。到了後期曹操身體漸漸無法支持親征了才放權給諸將,才有曹休陰平擊敗張飛馬超吳蘭,夏侯淵守漢中失利,于禁被天災剿滅,徐晃馳援襄樊擊敗關羽。

對於外姓將領你可以獨立帶兵打仗,但是打完仗兵權要交還回來,最好就是授予他們節鉞,而親族將領必須持有將印、節鉞!佔據四方統籌管理當地駐軍以及分派到各地防守,監視外姓將領以保證軍隊的絕對忠誠。


先說結論:曹公並沒什麼明確的規劃,更多的是被形勢推著走。

曹公能鼎定北方,最重要的不是奉天子也不是蓄錢糧,而是因為曹公戰鬥力強

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摉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閴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一個人的命運當然要考慮到歷史進程,但個人奮鬥也是不可忽視的,有時候歷史的車輪也會因為英雄人物而改變車轍。

曹公身處四戰之地,早期還屢遭背叛,幾乎沒落腳之地,但就是憑著文韜武略,硬懟陶謙、呂布、袁術、張綉等人,把黃書打得如喪家之犬(雖然一直沒打死,這也是黃書牛逼之處。),在中原的作戰基本就是實力碾壓,一路開無雙各種「破敗斬」。把中原掃平之後就是和老大哥袁紹的傳奇一戰,當然最終的勝利包括蕩平北方有很多幸運的成分,但我相信這也是歷史之神對偉人的特別眷顧吧。

不怪曹公沒有明確的規劃,身處亂世能先活下來再說規劃吧,曹公一開始軍力弱小,錢糧不足,一度都吃人肉了,遠遠比不了袁本初家大業大,這也是袁紹能說出「南向而爭天下」,曹公只能說「以道御之」的客觀原因。只怕曹公一開始也沒想到自己能一路在紛亂的中原脫穎而出,最終實現了老大哥曾經的規劃吧。掃平呂布之後曹公不就翹起尾巴了么,當著劉備說天下英雄就數咱哥倆(曹丕當上世子後抱著辛毗上躥下跳的表現真是隨了他爹了)。後來祭拜袁紹曹公也是百感交集吧,本來跟著老大哥混,結果自己陰差陽錯混成大哥了,在述志令裡面也是掏心剖腹的為自己辯解,我相信很大程度是出於真心的,媽的老子一開始真沒想到能混得這麼屌呀,最開始只是想活下來呀,沒想到他們都這麼不禁打,既然已到了這個位置想下也下不來了,只能繼續被推著往前走了。

套用冰與火之歌里的一句話:那個想成為征西將軍的男孩,命運卻和他開了個玩笑,讓他的人生拐了個彎,成了魏武大帝。

再提一下隆中對,不可否認其非常有預見性,但其實這也是不得已的策略,當時的劉備幾乎一窮二白,隆中對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劉備的思維盲點,以前劉備總是四處投奔別人,投誰誰死(不怪劉備命硬,主要是曹公太猛),孔明告訴劉備你不用這樣一路被追著打,要不然別說荊州了,就是跑到澳洲也沒用,其實你可以自己佔地盤當老大。曹操太強咱們懟不過,孫權第二強,咱們也懟不過,那怎麼辦呢?欺負不了外人,就坑自己家人唄,姓劉的兩塊大肥肉你不吃別人就搶了。之後劉備也基本按著孔明的思路順利的三分天下而占其一。

但隆中對只是一個大規劃,現實有太多不可控因素,比如說在當陽虎豹騎要快一點把劉備砍死了呢?孫權要是不和劉備聯合把他獻給曹操呢?赤壁之戰曹操沒敗呢?赤壁之後周瑜不暴斃而是繼續壓制劉備自己取了巴蜀兩分天下呢?

其實說到底曹操成功統一北方之後天下大勢已定了,不管是劉備還是孫權想逆推曹操幾乎不可能,就是形勢最好時候,關雲長威震華夏,即使孫權不背後捅刀也難以實現諸葛亮所說的兩路進軍克複中原,首先漢中那邊擊退曹操之後短期已無力再興北伐,而關羽那邊即使不被捅刀也已經被趕來的徐晃擋住了,而且關羽本身兵力也不夠更進一步了,至於指望孫十萬能在東線給予呼應,張遼笑了。

隆中對的前半部分最終幫劉備佔有一席之地,不被速推,但也只是延緩統一的趨勢罷了,至於後半部分在曹魏的絕對經濟軍事實力優勢之下幾乎沒有可能實現。


@大內義興 ,畢竟總是無視史書,給袁紹不迎接天子各種找理由,不妨看看是袁紹不能還是不願?看曹操迎接天子得利所以要洗袁紹的近視,為何不大大方方承認呢?

初,天子之立非紹意,及在河東,紹遣潁川郭圖使焉。圖還說紹迎天子都鄴,紹不從。會太祖迎天子都許,收河南地,關中皆附。紹,欲令太祖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太祖拒之。

袁紹後悔的是什麼?

也是,在剛開始就殺了獻帝巡幸關東的使者的人會想著迎接獻帝?

卓乃遣大鴻臚韓融、少府陰循、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循、越騎校尉王瑰譬解紹等諸軍。紹使王匡殺班、瑰、吳循等

同樣,散播獻帝不是漢靈帝親生兒子,準備立劉虞為皇帝的人會想著迎接獻帝。

吳書曰:馥以書與袁術,雲帝非孝靈子,欲依絳、灌誅廢少主,迎立代王故事;稱虞功德治行,華夏少二,當今公室枝屬,皆莫能及。

帶頭嘲笑獻帝用人垃圾的人會想著迎接獻帝。

後將軍楊定請侍中尹忠為長史,詔曰:「侍中近侍,就非其宜,必為關東所笑。前在長安,李傕專政。今朕秉萬機,豈可復亂官爵邪?」

在獻帝在時就想稱帝的人會想著迎接獻帝。

自此紹貢御希慢,私使主薄耿苞密白曰:"赤德衰盡,袁為黃胤,宜順天意。"紹以苞密白事示軍府將吏。議者咸以苞為妖妄宜誅,紹乃殺苞以自解。


倖存者偏差告訴我們,勝利者總是英明神武,高瞻遠矚的。


難道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么。不僅僅是面子上的好處,更重要的是,天子在國都,而那裡處於中原地帶,那可是天下最富庶的地方,川蜀、江南在那時候還是蠻夷之地。


曹操一直都是悶聲發大財哦


推薦閱讀:

周不疑何許人也?因何曹操說曹丕不能駕御?
曹操完全統一北方是在什麼年份?
從各種角度分析劉備和曹操誰更適合做現代中國外交官?
曹操為什麼不去當東郡太守?
建安22年都發生了什麼事?

TAG:歷史 | 三國 | 曹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