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人」到「台灣人」,台灣的身份認同為什麼會在短短几十年發生如此劇變?


我覺得這裡把簡單問題複雜化了。

根本原因就是大陸的蔣介石集團退台後的第三代人開始佔據主流了。

不用說台灣,就是北京、上海、遼寧這樣的移民地區,大致上也是三代改換認同。

第一代人移民毫無疑問認為自己是原籍人。

第二代移民會被父母灌輸家長意識,從小聽著父母的說著鄉音,逢年過節還有可能被帶回老家走一走看一看。

第三代移民呢?他們的父母在老家只有名義上的表兄弟,到了他們這裡就成了傳說中的表叔。父母和親叔叔可能還有聯繫,他們和表叔自然就斷絕往來。漸漸的,一個浙江人的孫子能發翹舌音了,一個四川人的孫子字正腔圓了,一個福建人的孫子分的清福州和湖州了,一個東北人的孫子能說「讓一讓」了。

到了這個時候,家鄉就只剩下戶口本上的籍貫了,你問他是哪裡人,他會告訴你出生地而不是原籍地。

以上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也正在大陸成千上萬的家庭發生。兩岸的隔絕狀態只是略微加速了這個進程,不會有太多實質性影響。比如說一個在北京出生的第三代浙江人,他能叫出幾個老家表叔和遠房表兄弟的名字?他叫不出的。

類似的,第三代台灣人和大陸原籍脫了關係,自然就是台灣意識佔了上風。至於扯什麼聯合國席位,那純粹就是帶節奏罷了。中國大陸在聯合國有近30年沒席位,那時候我們是誰?我們還是中國人啊。


1.

唐安史之亂時,河朔三鎮百姓為安祿山、史思明建了祠堂,直到安史之亂多年以後,唐朝官員還發現有很多人祭拜他們,喚為「二聖」,萬分景仰。那時的河北三鎮人,只知道大燕,不知道大唐。後來朝廷的張弘靖,「以祿山、思明之亂,始自幽州,欲於事初盡革其俗,乃發祿山墓,毀其棺柩,人尤失望。」砸了安祿山的廟,毀了安祿山的墓,結果弄得百姓嚎啕大哭。

2.

偽滿洲國執政東北時,絕口不提中國。以至於後來東三省成為解放區時,大家提起自己所在的國家,都說「滿洲國」,經過糾正,才知道居然是中國。要說對滿洲感恩戴德,沒有,滿洲國的中國百姓是二等公民,沒有吃米的資格,只有挨揍的資格,但大家依然只知道自己是滿洲國人。

3.

去中國化教育,搞個幾十年,就真的沒有人知道自己是中國人了。這是政治利益反映在民眾身上,但目前的情況是,許多台灣人知道真相,也不願承認自己跟中國有什麼關係。其實就是嫌貧愛富,因為他們認為中國非常落後。這種情緒非台灣人特有,全世界都有。大陸有些地區某城的一部分人,根本就不願意承認自己是這個省的,也是因為覺得本省不如自己先進。

4.

如果是因為前者,那實在怨不得,畢竟從來沒被告知過。但如果是因為後者,那沒別的,就是狗眼看人低。


——————————————————1月17日更新——————————————————

反駁幾個主要的觀點:

一、分離時間過長導致認同感下降。

分離時間與認同感之間有關係,但是是不大不小的關係並沒有部分知友說的那麼嚴重

何以見得?

澳門:分離時間按照不同計算方法有1533-1999年(實際佔領)或者1887-1999年(法理殖民)兩種計算方法。

香港:有1842-1997年(部分割讓,只有香港島)和1898-1997年(完全割讓,包括香港島、新界和九龍)兩種計算方法。

台灣:以不同計算方法,有1895-1945年(不屬於中國)和1895-1945年+1949至今(不屬於中國或者不與大陸屬於同一個中國)。

可以看出來,雖然有不同的計算方法,但是總的來說,澳門與祖國分離時間最長,香港其次,台灣分離時間最短。但是現在,台灣對中國的認同感最低,香港稍好一點,澳門認同感最強。可以看出,分離時間長短與認同感高低聯繫不大

二、為了避免被誤會成大陸人,才說自己不是中國人。

歪果仁傻啊?這種事情稍微一解釋就能很清楚。你把兩德或者南北韓拿出來做一個類比,外國人理解起來還是很容易的。

而且………………

(彩蛋來了)

你以為自稱台灣就不會引起誤會嗎?

  • 你說中華民國,被誤會成中華人民共和國。

  • 你說台灣,被誤會成泰國。

  • 你舉旗子,被誤會成緬甸。

  • 你說福爾摩沙,被當成大偵探。

那台灣以後乾脆沒有名字好啦!!沒有名字,絕對不會產生誤會的!!!!

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 .

Where are you from?

I"ve said that I"m from .

But I don"t know where you are from.

I"m from a island without a name.

Oh! exciting!!!

————————————————————————————————————————以下為原答案——————————————————————————————————————

簡單說,李扁兩朝的洗腦。

以下內容為台灣《中國時報》的社論

民國92年開始國中「九年一貫」、高中《九五暫綱》陸續完成,教育部委託「台灣歷史學會」,完成了一本380頁的書、名為「海洋教育與教科書用詞檢核計畫」,發給編輯教科書的書局「參考」,要求遵照使用。從小學到中學的教科書,被改掉5000個「不當用詞」。

何謂不當用詞?書中定義如下:

例如:將孫文(孫中山)稱為國父;應稱日治時期卻稱「日據時期」。例如:應稱中國卻稱「大陸」、「中國大陸」、「中共」等。例如:使用「今山西省新絳縣」未加「中國」一詞。例如:大正五年,使用民國十六年等。例如:指稱中國特有的文物、文字、書畫、戲劇、詩詞等,卻使用「國字」、「國畫」、「國劇」、「京劇」、「古典詩詞」等辭彙。例如:敘述時間或對象泛指中國古代或是古代之人,卻用「歷史上」、「古時候」、「古代」、「上古時代」、「老祖宗」、「古人」、「先人」、「先民」、「古人」等辭彙。

各科各版本皆誤踏地雷,且一一被檢核出來,各書局都叫苦連天,敢怒不敢言。當時身為國文教師的我們期期以為不可,因為這種改變造成國文學科學習的困擾。它非常清楚表明「中國、台灣,一邊一國」,根據這邏輯,國文科的正當性出現危機:試問李白、杜甫,司馬遷、蘇東坡…毫無疑問是「中國人」吧,「台灣人」為什麼要讀他們的文章?孔子、孟子…是中國人吧,「台灣人」為何要遵循儒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我們這些「國文」老師為何要教外國的文字、文化、文學呀?

失去了「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台灣人」是不是就變成「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身為國文教師,我最痛心的就是:我們明明保存最豐沛的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卻妄自菲薄,拱手將文化詮釋權讓給對岸;自陷不斷的爭議和內耗。

陳儀深教授說得好:不要把政治意識和文化中國攪在一起。我希望不論哪一個政黨當權,都要謹守分寸,認清政府位階在國家、憲法之下,不可以一黨之私凌駕教育專業。課綱若不斷微調,只會浪費國家資源,耗費許多參與教授的心力,更徒增教學現場老師的困擾。未來12年國教課綱,政府制定時就要兼顧教師專業、學生需求,合法合憲,一次到位。期盼所有意識形態能夠退位,大學學科利益不再干擾課綱,讓課綱回歸學生本位、培養國際競爭力為主軸吧!

——————————————這是分割線————————————————

分割線以下內容是台灣藍營名嘴黃智賢女士的文章《有人不想要你知道的課綱真相(二)》

「5000個不當用詞」 ---- 陳水扁的思想審查與思想清洗

這是驚悚卻真實的事。

實在讓人無法置信的荒唐卻真實的事。

簡簡單單, 讓中華民國變成台灣國。

21世紀的國家,掌權者竟列出一本黑名單,說有5000個不當用詞,禁止使用!

這是國民黨幹的嗎?

不,是陳水扁下令的。

因為這些用詞存在的事實,妨礙了台獨建國的重要大計: 思想改造。

2007年陳水扁的教育部長杜正勝,委託以台獨為宗旨的「台灣歷史學會」,完成一本380頁的《海洋教育與教科書用詞檢核計畫》。

這本檢核計畫,教育部發給所有編篡教科書的書商,要求必須「遵照使用」。

「台灣歷史學會」這個組織成立於1995年,由一群認同「台灣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的歷史學者組成。

他們認為台灣是個海島國家,但過去的教育始終「錯以中華大陸文明為主體」,學生無法建立對於海洋文化的整體認識。

所以他們希望建立「以台灣為主體」的歷史觀。

他們特別強調台灣的「多元文化」與「台灣民族主義」,並經常就歷史教育「表達意見」。

曾任國史館館長的張炎憲當過理事長。

我整理一下,你可以這樣了解「台灣歷史學會」,這個學會:

1 認為台灣是一個國家

2 要以「多元文化」破除「中華文化」為主體的狀態

3 要以海洋文化對抗中華大陸文化

4 要讓學生建立「以台灣為主體」的歷史觀

5 終極目標是建構台灣民族主義

這個團體,簡直跟民進黨是天作之合,或者說是信仰相同的戰友。

陳水扁的教育部委託這樣的一個團體,制定了《海洋教育與教科書用詞檢核計畫》。

教育部強制要求書商,現有教科書裡,用詞跟檢核計畫不一致的,必須完全除去,教科書才可以繼續使用。

幾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1為什麼教育部必須制定一個檢核計畫,來對教科書的用語做思想檢查?

2 如果是要統一教學用語,為什麼這個檢核計畫,沒有經過嚴格的程序正義,沒有公開討論?

3 為什麼委託「台灣歷史學會」這個獨派組織,制定教科書用詞?為什麼不是委託別的組織與單位?

是經過甚麼樣的程序委託的?

其中要求檢核「5000個不當用詞」,從小學到高中教科書,都必須依照其「標準」,立刻「檢核」出所有教科書的「不當」用詞。

什麼叫做不當用詞?並不是色情或暴力用語,而是具有中國元素, 讓學生覺得自己是中國人。

整本報告是用舉例的方式,告訴你什麼詞可以用, 什麼詞不能用。

不能用只有一個原因,就是跟"中國"有關。

因為這些詞句,呈現了我們就是中國人,所以要從根本掃除這些會誘發對中國認同的詞句:

1

把孫文(孫中山)稱為國父,不當,應稱為孫中山先生。(意思是孫中山不是我們的國父,是他國國父)

2

「日據時期」,不當,應稱為日治時期。(因為日誌變成沒有譴責殖民統治的意思)

3

稱「大陸」、「中國大陸」、「中共」等,不當,應稱中國。

(這是在表明大陸與台灣無關)

4

使用「今山西省新絳縣」未 加「中國」一詞,不當, 應改成「今中國山西省新絳縣」。

5 使用民國十六年等,不當,需改成大正五年。

6

使用「國字」、「國畫」、「國劇」、「京劇」、「古典詩詞」等詞彙,指稱中國特有的文物、文字、書畫、戲劇、詩詞等,不當。要說是 「中國字」、「中國畫」、「中國劇」、「中國京劇」、「中國古典詩詞」

7

敘述時間或對象泛指中國古代或是古代之人,卻用「歷史上」、「古時候」、「古代」、「上古時代」、「老祖宗」、「古 人」、「先人」、「先民」、「古人」等詞彙,不當。

因為那是中國的古人,不是台灣的古人。

須改為「中國歷史上」、「中國古時候」、「中國古代」、「中國上古時代」。需表明我們不是中國人。

8

「光復」,不當,必須改為「戰後」。

9

「我國」,不當,必須改為「中國」。

將「日據」一詞列為「不當用詞」,要求要改為「日治」。這樣,就把日本統治台灣正面化了。這當然是放棄中國的主體性,「去中國化」。

杜正勝跟陳水扁以政治力做思想改造,使用站在殖民者立場的用詞。

每個書商的每一科、每個版本,全部中獎,通通踏到地雷,而且全部都被「檢核」出來,被要求全部要立刻更正。

這些「不當用詞」,清楚表明了掌權的民進黨「中國、台灣,一邊一國」的立場。

這個立場,是偏頗的,更重要的,是違憲的立場。

為了貫徹台獨的立場,當然要用「思想清洗」的方式,從文字詞與的使用,改造下一代的思想。

對送審文史類教科書進行「思想」層次的審查,還有許多例子:

10.「抗日戰爭時期」,不當,須改為「二戰時期」。(為了去中國化,已經無所不用其極,連「二次世界大戰」根本是始於194這樣的史實,都不顧了。)

11.「蔣委員長」,不當,改為「蔣中正」。

12.「我國」,不當,必須改為「中國」!(這是在講中華民國光復台灣以前的歷史時, 所以意思是那段歷史是他國, 與台灣無關)

13.《公民與社會》中「中國人崇敬祖先」不當,必須改為「漢人崇敬祖先」。

14.「中日戰爭」,不當,必須改為「日清戰爭」。 (竟然改成日本人使用的名詞!)

15

檢核報告還要求,在近現代「中華民族」一詞未出現前,必須用「華夏民族」。

16

「外省人」也應改成「中國各省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人士,或 "新住民」。

17

「國曆」需改為「陽曆」。

18

「中外遊客」需改成「國內外遊客」。

這本台獨檢核報告,被杜正勝用公權力下令全台書傷立刻遵照指示,立即消滅教科書上的5000個不當用詞。

看這本檢核報告,對技科書的思想審查, 你會以為台獨真的建國成功了,所以才可以用公權力,消滅有關中華民國認同的一切痕跡。

結果竟是中華民國在消滅中華民國。

台獨檢核書這樣指控:

一、

說這是不客觀的歷史價值判斷,刻意褒揚或貶抑的非中性詞彙。如"國父孫中山",所以要改成" 孫中山先生"(孫中山不是我國國父)

二、

自我矮化為地區或主體意識不清。例如,「台灣地區」、「全省各地」、「兩岸」等,都是不適合用詞。

(所以應稱為兩國)

三、

對中國的稱呼未反應歷史事實與政治現況。例如,應稱「中國」卻稱「我國」,如:「王羲之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這段課文中的「我國」應改成「中國」。

(台獨建國了嗎? 所以王羲之變成外國人了?)

四、

台灣與中國大陸分屬不同政權時期的敘述,對中國的地名、歷史朝代、特定人物等,未加註國名。例如,「余光中,福建省永春縣人……」,應當改為,「余光中,原籍中國福建省永春縣……」。

(所以余光中也是外國人)

五、敘述日治時期台灣的人、事、物,卻用大清帝國、中華民國紀年;如應把日治時代的民國廿三年,改為西元一九三五年。

(不願使用中國紀元)

六、對於特定詞彙的使用不夠精確。例如,指稱中國特有的文物、書畫等,卻使用「國字」、「國畫」、「國劇」、「京劇」、「古典詩詞」等詞彙。

七、敘述時間或對象泛指中國古代或是古代之人,卻用「歷史上」、「古時候」、「古代」、「上古時代」、「老祖宗」、「古人」等詞彙,應都改為「中國古人」。

這是台獨思想改造年輕人的sop之重要作品。

這樣荒唐的審查教科書的「參考座標」,是陳水扁時期,私相授受,完全黑箱製作出來的「教科書用詞檢核計畫」。

這樣由教育部私相授受,把教科書用詞的「統一制定權」交給跟執政黨、總統、部長關係密切友好,意識形態一致的特定團體,沒有經過任何民主程序,制定出5000個不當用詞,竟然可以在民主國家發生!

這「5000不當用詞」,有非常嚴重的問題,當然, 對台獨而言, 達成非常成功的效果:

1

違憲

這5000不當用詞,其實是徹底違憲的。

因為所有語詞,被視為「不當」只有一個原因,就是踩到「中國」這個地雷。

這地雷就是:「把中國視為我國。」

因為正確的詞語就是把中國視為外國。

把中華民國視為外來政權。

把台灣等同於台灣國。

而這三個原則都是違憲的。

2

不合民主程序的大黑箱

當時的教育部國教司長潘文忠說,中小學教科書開放民編後,「用詞混淆,對中小學生造成困擾」,部長杜正勝「發現這個問題後」,才「指示委託學者專家進行檢核」。

所以就是由杜正勝

(1) 決定有問題 ( 有中國意識形態問題)

(2) 決定找那些人解決這個問題 (找台灣歷史學會)

(3) 決定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找出有中國意識的詞語,禁止使用,以從根禁止中國意識)

(4) 決定達成甚麼目標 (塑造台獨的一邊一國意識形態)

3

強行塑造台獨國家意識

杜正勝的目的是在教科書裡,徹底語禁止中國意識的文字,對學生產生影響, 讓學生認同中華民國。而要對學生潛移默化,認同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跟中國大陸, 一邊一國。台灣人不是中國人,是台灣民族。

這個思想禁制令,流毒一直延續至今。

壽這樣教育長大的年輕人,當然覺得中國,中華民國都是外國。

認為: 我的國家是台灣國。

我們的國家,就從中華民國,變成了台灣國。

年輕人,自然而然就變成了台獨的沃土。

台獨已經披著中華民國的皮,建國成功了。

——————————————————————————————————

我不否認有一部分台灣人,會自發產生台獨思想,比如陳水扁,比如蔡英文。

但是,絕大多數的所謂「天然獨」,還是與社會環境和教育經歷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在政治上,一些政客或民族主義者往往通過宣傳改變或強化某一特定的身份認同來獲取政治支持。「身份認同」是政治學領域有關「認同」的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課題。「身份認同」除了對個體身份的確認外,還要對自身所屬群體做出判斷。一個人對所屬群體的判斷便又能折射或預測其態度、行為模式。在政治上,認同的差異可以影響到政治上選擇的不同。

一些國家的分離主義勢力試圖改變當地民眾的身份認同來獲得選票,以得到政治資源。宣揚帶有分離主義的身份認同觀與赤裸裸的獨立鼓動不一樣,不至於遭致即時的質疑,而在潛移默化中達成分離主義勢力既定的目標。而要達成分離的目標,認同的構建就需要強化「新認同」與「舊認同」不一樣的特質。亨廷頓認為,為了建立「我們」的認同,就必須透過在對建構起來的「敵人」的想像中尋找自身的形象。

1.【「世代交替」的影響】

學界對於台灣民眾的世代劃分雖大體上有相似性但在具體年份上又有所不同。在台灣民間,又有「五年級生」「六年級生」等這樣的說法來劃分世代。

筆者劃分的標準為: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時及之前出生的民眾為「第一世代」;1950-1979年台灣與美國「斷交」時出生的民眾為「第二世代」;1980-2000年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時出生的民眾為「第三世代」;2001年之後年出生的民眾為「第四世代」。

「第一世代」包括1949年之前自由遷徙來台的本省人和1949年前後隨國民黨來台的外省人。在現今台灣的各項統計中,僅認同自己為「中國人」的民眾大多集中在這一世代的外省人。同時不少在30年代以後出生的本省人由於接受國民黨的中國式教育也被吸收為「中國人」的認同者。

但是,有不少的受日本「皇民」思想較深的老一輩本省人則是對「中國」更為抵觸的一批人,他們有些是激進「台獨」主張的中堅分子,也不認同自己為「中國人」。

「第二世代」則不論本省人外省人,都親身經歷了台灣在「正統中國」論述下的經濟起飛,並「一起從童年的風雨飄搖中,挺過一個個危機」。他們是與國民黨理念最為契合的一個世代,受國民黨「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論述影響頗大,所以對「中國人」這一身份符號較為認同。

「第三世代」在時間的推移下與對岸的情感則逐漸淡漠,「台灣認同」和「台灣主體性」的論述則成為這一世代的主流。但是這種「台灣意識」的滋長並不一定與「中國人」認同相排斥。隨著信息交流的便利和兩岸的深入開放、交流,這一世代的認同觀更趨向於理性與務實,與其他世代相比,他們接受雙重認同的比例相對更高。也正是在這一世代,主張極端「台獨」與「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的論述的比例也更高。大陸崛起讓這一世代的台灣民眾感受到未來競爭的激烈,也激起他們的「反大陸」情緒。

這一世代與「第四世代」一道開始受到「台獨」教育的影響。總的來說,「第三世代」的確是「中國人」認同淡化的「主力軍」。「第四世代」由於尚未成年,穩定的世界觀也尚未形成,所以難以窺測他們的認同觀,但是可以想見,受「台獨」教育以及「台灣主體意識」的「政治正確」影響,他們只有對「中國人」這一概念更為疏離。

我們可以由上得知,「第一世代」與「第二世代」是「泛中國人認同」的主體,但是這兩個世代在「中國人」認同上並非「鐵板一塊」。接受日本殖民統治的一部分台灣民眾在認同上反而更抗拒「中國人」認同,這種抗拒情緒在國民黨來台施政不當所引發的一系列事件以及「白色恐怖」時期當局的高壓治理下變得更加強烈。儘管在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這樣的情緒與觀點難以公開,但是台灣民眾的「中國人」認同的淡化絕不是從完全的「中國人」認同開始消減便也得到證實

台灣地區由於其歷史的錯綜複雜,在國民黨一黨威權時期精心經營的「大中華思想」、「中國人」認同並不十分牢靠。

「第三世代」則由於與沒有直接和深刻的「大陸體驗」,在老一輩中揮之不去的「中國情結」很難再在「第三世代」中得以體現。「第三世代」的「中國人」認同的淡化實屬必然與有理可原,也是真切確實的。這也是為何人們在談及台灣民眾身份認同的變化時往往要把「世代交替」放在一個重要的層面。

但是「第三世代」成長於物質充盈、全球化、信息交流日益發展的時代。他們對於外部世界的了解更加充分,世界觀具有更大的可塑性、靈活性,也強調思想的自由與獨立。兩岸交流的頻繁使得這一世代對於自身所處的環境有更清醒客觀的認識。兩岸分治時間的推移並沒有使得這一世代的身份認同呈現一邊倒的抗拒「中國人」認同的現象。

所謂「世代交替」並不意味著新世代的身份認同不把「中國人」認同作為選項,也無法解釋世界觀已經穩定的年長世代認同觀念的變化。認同排他性的「台灣人」的年輕世代隨著代際更迭將持「中國人」認同的年長世代更替而導致「中國人」認同的淡化這種觀點並不是十分全面和符合實際情況。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台獨」教育的論述與本土化運動的推動的確把台灣民眾的身份認同朝離「中國人」愈遠的方向牽拉。

2.【特定事件與大環境的影響】

「世代交替」論不能說明世界觀已定型的成年人身份認同的轉變,而的確有一部分成年台灣民眾出於一些特定事件和大環境的改變而造成認同的改變。這種類型的改變與「世代交替」因素共同作用,造成台灣民眾「中國人」認同的淡化。

台灣曾經遭受過荷蘭與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也是中國各省中較晚納入中國版圖的省份。「馬關條約」的簽訂又使台灣省像被拋棄的嬰兒,孤懸海外。在1945年重回中國版圖後其省情與大陸諸省有較大差別,是比較特殊的省份。

日本殖民時期的統治使得國民政府接收台灣與國民黨集團敗退台灣後島內居住著大量接受日本「皇民」教育的民眾。「二二八事件」的爆發和「戒嚴」時期「白色恐怖」的統治使一些民眾與當局之間划下了鴻溝。1949年後的兩岸分治使得島內民眾再一次錯失「擁抱」大陸的機會。

儘管在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島內民眾的身份認同尚能接受「中國人」這一概念,但是島內的身份認同危機始終隱忍不發。

隨著1987年「戒嚴令」的解除,海外激進「台獨」分子的回歸使得「台獨」主張從「台下」走向「台上」。1986年開放「黨禁」後,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本土主義政治勢力除了體制外的抗爭,還必須透過體制內的運作來爭取「合法」的政治資本,對抗和打敗國民黨。

本土政治勢力把「台灣人」(Taiwanese)一詞作為「我們」的政治符號,視作「我群」;把「中國人」(Chinese)視作敵對的政治符號,看成「他者」。從而在「他者」的想像中強化了「我群」的認同。民進党進而將國民黨視作「『中國人』的黨」,是「他們」的黨,而「我們」是「台灣人」,「『台灣人』怎麼能投『中國人』的黨呢?」

他們嘗試藉助本已存在的認同危機重新構建和歪曲「台灣人」認同以及「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的論述來對抗中國國民黨長期主張的「大中華主義」式的「中國人」認同。民眾在重塑身份認同後進一步轉化為支持民進黨的力量,為民進黨提供源源不斷的選票,使民進黨迅速成為與國民黨政治主張針鋒相對的第二大黨。而本土政治勢力的擴張又反向使得「台灣人」認同增加。

如今,民進黨在經過陳水扁時期後再一次成為執政黨,其所掌握的政治資源足以將在未來更深層次,更徹底地影響台灣民眾的身份認同。

政治、經濟、文化等大環境的緩慢而穩定的改變以及一些特定的事件也扮演著台灣民眾「中國人」認同破滅的關鍵角色。

除去「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外,70年代以來的台灣內外部環境的變化,「李扁時期」「台灣主體意識」與「台獨史觀」的散布,海峽兩岸互動的失序等也在悄然中影響台灣民眾的身份認同。

在國民黨威權時期,國民黨的論述是台灣當局是「中國」唯一合法的代表。而1971年台灣當局退出聯合國以及之後與包括美國、日本等國的「斷交」潮使得這一論述受到挑戰。「中國人」的認知也出現分歧與鬆動。

80年代開啟的「民主化」進程讓不少台灣民眾開始感受到兩岸在制度上的巨大差異,並且相信自身所遵循的制度是優越於對岸的制度的。

同時,台灣地區的經濟也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1996年的「台海危機」發生時,整個大陸的總軍費甚至都沒有台灣多。這種經濟與制度的自信與「優越感」讓台灣民眾確認自身是與對岸不同且優越的。

當自己所屬的群體有著一些優勢特徵時,會更加深自身對這一群體的歸屬感,也增加了群體之間的區隔。

李登輝、陳水扁在台上透過一系列的實際舉措,與民間勢力、在野團體相呼應,在台灣民間造成了極大的認同混亂。如李登輝的「特殊『國』與『國』關係」論、「生命共同體」論,陳水扁的「一邊一國」主張等,加速了台灣民眾「中國人」認同的淡化。

海峽兩岸間的互動也並非一帆風順,兩岸人民的誤解也難以很快得到紓解。長期以來兩岸的隔絕以及交流開放後諸多具體的機制的對接讓兩岸人民的認知與溝通存在障礙。

大陸政府自1971年後作為「中國」唯一合法的代表不承認台灣的政治實體身份。台灣除了以「中華台北」的名義參加有限的國際組織,行使有限的權利,「國際空間」被大幅縮減。這更加深了台灣民眾的誤解與怨恨。

1994年的「千島湖事件」中,大陸政府的處理方式令不少台灣人感到「恥於與大陸人為伍」。

2008年馬英九當局大幅開放兩岸交流使台灣民眾看到了大陸經濟的飛速發展,心中的平衡感被打破,也加劇了台灣民眾的抗拒和恐懼心理。這一時期更成為「台灣人而非中國人」認同最快增長的時期。

3.【「中國人」、「台灣人」概念的闡釋】

「中國人」、「台灣人」實質上僅是抽象的辭彙,其具體意義對於每個人而言又有所不同。每個認同自身為「中國人」的民眾,其具體所指不可能是完全一樣的。「1992年時民眾喊出「我是台灣人」跟2014年時再喊所代表的意義可能完全不同」。

在台灣,「中國人」這一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不僅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有不同的意義,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主流的意見也發生變化。

在國民黨主政時期,「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標語遍布全島。這裡的「中國」被視為唯一合法代表中國的「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包含海峽兩岸的「大中國」。「中華民國人」當然就是「中國人」。

但是隨著大陸的崛起,國際話語權的強勢,以及「台獨」分子的刻意宣傳,「中國」一詞慢慢被特指為對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這樣一來,台灣人自然不是對岸人,也自然不是「中國人」。「自己雖然是『中華民國人』,但『中華民國』已失去『中國』的代表權,『中華民國』的簡稱已不再是『中國』,而是『台灣』,所以自己不是『中國人』」。

「中國人」概念的變化讓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不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但是否標示著這種因素所致的拒絕「中國人」認同反映出這類人「中國意識」的淡化,仍值得考察。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人」可以從文化、民族、血緣的角度進行表達,與「中華民族」、「華人」的概念有類似意義。

在「台灣人」這一概念上,也存在類似的情況,不同的人對這一概念會分化出不同的解釋。有人把「台灣人」限制在「本省人」;有人認為出生在台灣,成長在台灣,不論省籍為何,觀念為何,均是台灣人;還有人認為,凡是認同台灣的人士都是台灣人……不一而足。

因此,當一個人認同自己為台灣人時,很難說此人是否有分離主義的思想。自然,「台灣人」認同增加與「台獨」主張也不必然存在十分緊密的契合關係。但是激進「台獨」(基本教義派)份子的「台灣人」認同是拒斥「中華民國」人的,並且拒斥一切與「中國」有關的元素。

不過,「台灣人」這一概念之所以能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還是在於它能夠讓族群多元和認同觀一向混亂的台灣民眾找到歸宿與歸屬感。「台灣人」這一概念成了台灣民眾身份認同的「最大公約數」。

小結:台灣特殊的歷史地理與台灣民眾各自獨特的生活體驗使得台灣民眾的身份認同多元和流動。「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的力量衝撞下,「台灣人」認同漸趨上風。把這種認同的更迭主要歸因於世代的交替是不完全的。年輕世代的崛起並不必然意味著他們「中國人」認同的淡化。日本殖民時期接受教育的年長世代反而有可能更加排斥「中國人」概念。

同時,大環境的不同對於各世代的認同觀均有重要影響,一系列的特殊事件與族群記憶的不同在其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在海峽兩岸分治的現狀得以維持的情況下,「台灣人」認同的崛起是必然發生的。只不過民進黨當局的意外「執政」和李扁的「台獨」言行加速了「中國人」認同淡化的到來。

大陸在各方面龐大的體量以及國家整體高速發展的經濟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密切而使台灣民眾切身感受到大陸的「來勢洶洶」。這使向來在極度「恐共」心理環境下生活的台灣民眾更加畏懼,也更加排斥,從而把台灣民眾推向「中國人」認同的反面。

但是這種大陸強大影響力的作用是兩面的,甚至可能成為重塑台灣民眾「國家觀念」的關鍵因素。海峽兩岸密切的交流可能讓台灣民眾對大陸產生進一步的好感與依賴,從而重新拾起「泛中國人認同」。

而台灣民眾的身份認同的走勢毫無疑問將會對未來兩岸關係與發展帶來巨大影響,往後的身份認同問題勢必仍將成為台灣全社會討論的一項重大的社會和政治議題。


謝謝邀請,

知乎上帶節奏的水平比起台灣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我反問一個問題:

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難道不是因為自己出生成長在中國的,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中國的原因嗎?

出生在哪個省,就會自認為自己是哪裡人。

你出生在浙江,大部分時間都在浙江,你會自認為自己是新疆人嗎?

無論是自認為台灣人還是中國人,都是在自認自己所屬的成長環境罷了。

我祖父山東菏澤人,來台後自認為山東人。

父親台灣出生,自認為台灣人,山東人後代。

我台灣出生,生於斯長於斯,自認為台灣人。

我們個人身分認同形成的時間,生活在哪裡,就會認同哪裡。

沒有天生的故鄉,只有生活的地方。

其實大多數台灣人自認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而不是二者擇其一。

這個中國是哪個政府為正統,這是上面的事。

這個中國是哪些人民可以左右走向,那是我們的事。

不要拿著推論當結論,更不要拿著當方面的材料當鐵證。

一廂情願迫不及待的得出自己要的結論是會出大新聞的。


我外公是江蘇淮語人

我舅是廣東「外省人」二代

我表姐是廣東深圳人

然後

我祖宗十幾代是福建漳州人

我爺「中國廣東的福建人」

我爸「種花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的福建話人」

我「你球人」

你看,這才一代人身分認同就改變了


豆子提到了歷朝歷代的故事,我說一個現代的。

八十年代我爹作為營房幹部被調去福建連城場站。有一天去搞營房建設前的丈量工作,路上碰到一個當地的老頭。老頭很熱情:哎,你是新來的共匪吧。我爹一聽嚇尿了,共產黨統治三十多年了,還有人敢叫共匪!不過在連城呆的久的同志表示見怪不怪,「當地老人家就是這樣的,就是個稱呼而已」。

共產黨執政三十年後,在某些不發達的地區,對於共產黨幹部的稱呼還是如此的老派,何況一個和大陸隔絕了三十多年的島。而現實情況是,大陸壟斷了中國的稱謂(所謂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那麼對於大陸並沒有什麼特別好感的島嶼,自然不會樂於以中國人自居(因為中國人就意味著是大陸上的我們,台灣人大概不想成為「我們」)。

其實這事情發生很多次了,北美殖民地的獨立,拉丁美洲的獨立。無一不是反抗者們先認為自己不是英國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然後才爆發革命。英國自然比北美殖民地強大,北美人總不是狗眼看人低吧?就是不想一起過了而已。

而不想一起過是不是合理,那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你以為只有大陸的孩子被洗腦?


原因很多,我來講其中一個吧。

就當聽個樂呵。

台灣對中國認可度的降低,與「反攻大陸」徹底變成口號有關。

當年老蔣退守台澎金馬,為的就是忍辱負重,秣馬厲兵,擇日東山再起,青天白日旗幟再度飄揚。

結果「反攻大陸」喊了幾十年,到現在除了耄耋老兵們,誰還會喊呢?

現在除了逢年過節領導人們出來做做樣子,喊幾句解救淪陷區人民的激昂口號,「反攻大陸」和笑話似的。

總統候選人首場辯論,我注意到朱立倫講到與大陸合作問題的時候用到了「中國」一詞,大意是台灣不怕與「中國」合作。

我聽後感到有些彆扭,國民黨主席竟然會將大陸簡稱為「中國」,那你還競選個毛線中華民國的總統啊?

中國國民黨主席來競選中華民國的總統,竟然用兩岸關係來警告台獨,換位到台灣人,他們心裡肯定不會好受。

麻辣蛋,大陸搞「獨立」六十多年了到現在你民國政府特么搞不統不武,整特么台獨倒挺特么堅決,你中華民國政府是啥意思?

台灣同胞想在國際舞台上揮舞青天白日旗都處處受限制,你讓人家怎麼有「中國」心?

難道讓台灣人拿著五星紅旗?

台灣同胞拿著有100多個免簽國的護照可以到處自由的旅行,但是進入「中華民國」的領土竟然也要用護照才能行,多難受。而且台灣所謂的祖國也並沒有什麼要光復大陸的動作,更沒有實力。

連習馬會上,馬英九還要小心翼翼地迂迴婉轉地講出「中華民國」四個字,回島里才好交待。你看習大回國後,咱們有人為習近平不在馬英九面前提「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憤慨嗎?

沒辦法,我們的祖國在心中,他們的祖國在嘴上。


蔣中正剛帶著國民黨200萬人退守台灣的時候,台灣已經在日本的統治下度過了50年(1895-1945),整整兩代人的時間。台灣人受了半個世紀的殖民教育,學日語講日本話,穿和服,生活在日本統治者營造的日本文化環境里。很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台灣人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他們是日本人而不是清國或中華民國人,其中又有很多人從小就沒有機會接觸中國文化,只知他們是大日本帝國的子民。甚至在二戰時期,台北也是作為日本領土而遭受盟軍的轟炸的。

國民黨來台的200萬人剛經歷過8年對日抗戰,見過太多發生在同胞和戰友身上的血海深仇,對日本人的負面情緒是很激烈的。但他們無一例外都無法想像這50多年來,在台灣生活的居民,對於國家的認同和歸屬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於是導致了很多國民黨戰士在大街上看到有台灣人穿和服或用日語交談,就會勃然大怒甚至當街大打出手。他們實在想不通,怎麼自己用血汗捍衛的中國人的這個身份,在台灣被敵人用幾十年的去中國化教育就能輕易摧毀?而台灣人也不理解,自己從小就被教育著說日本話穿日本服裝參加日本節慶信仰日本天皇,人都活到了中年,怎麼一夜之間就有一幫人跑來責罵自己一直都活錯了呢?他們更不解的是,非要讓我們說自己是中國人的話,別等到現在啊,早你們幹嘛去了?

我不認為從小接受了日本教育穿和服就是做了漢奸出賣中國人尊嚴。然而無論從應然和實然的角度去理解受統治者教育而產生某種特定的認同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能跳出自己所受教育的框架去思考問題的人,這世界上少之又少。一個台灣人從小受日本人的殖民教育,認為自己是日本人是再正常不過的。掌握教育就是掌握過去,誰掌握了過去誰就掌握了未來(1984)。

台灣人對台灣的認同感自從執政黨所宣稱的反攻大陸漸漸成為泡影起到台灣被逐出聯合國都一直在模糊化,外省人必須放棄光復大陸獲賜分封的念頭轉而思考在台灣立足,而本省人則要在外省人大量佔據了台灣的優勢資源後尋求生存空間和支持。此時期的台灣人無論省籍,都對於一個穩定的台灣局勢不抱希望,感到恐慌。解嚴後,以李登輝為代表人物提出的「新台灣人主義」,獲得了外省本省人共同的支持,因為擱置過去對於省籍的爭議,正是提升台灣人對台灣的認同,令時局穩定的良藥一劑。

什麼是新台灣人?首先,放棄對大陸主權不切實際的宣稱,割裂「中華民國」和「中國」的淵源(民進黨甚至主張用「台灣」替代「中國民國」作為台灣的官方稱謂),讓所有生活在台灣的居民的視野只落在本島。其次,從基礎教育上「去中國化」,倡導台灣年輕一代開始,更加認同台灣作為一個獨立主權的存在。在當時受到外資撤離和移民潮影響的台灣社會而言,「台灣人認同台灣」無疑是最不壞的選擇。

於是,長達20多年的台灣人認同感的提升運動開始了。當台灣人開始自信地以自己是台灣人自居,認可台灣是一個主權國家的時候,他們在國際場合也更能清晰地認識自己的歸屬。然而,21世紀以來,對岸的中華正統開始越來越走向國際化,台灣無論在人口、體量、經濟、外交還是軍事,都無法與對岸的話語權相抗衡時,台灣人對台灣的認同感又再一次受到衝擊。

這時候作為一個熱愛自己家鄉的台灣人,有兩個選擇在面前:1.妥協於兩岸官方的共識,重新承認大陸和台灣分屬中國的兩個部分,各婊。由於從小接受的教育,這一種較難辦到;2.繼續堅稱自己是台灣人,但只有更激烈地發聲才能增添說話的底氣。這一種做法在血氣方剛的台灣年輕人中是主流。

於是我們會看到很多台灣年輕人在大陸人看來不必要的場合有意無意去強調台灣是作為一個國家的存在。比如張懸的倫敦演唱會事件,在明顯大陸人更主流的倫敦掛青天白日旗真的是無關政治嗎?政治真的與台灣普通人無關嗎?其實,對於台灣人來說,表達政治立場只是跟大陸人的憤怒無關,與自己的開心舒適則息息相關。

這是在民族國家為主流的當今世界,尋求國民認同感的最佳途徑。跟題主說了這麼多,無非是希望像題主這樣對此命題感到困惑的大陸年輕人從歷史現實和基礎教育的角度思考台灣人如今的認同困境並抱以足夠的理解,畢竟,你有你的祖國你的訴求,他們亦然,最起碼,他們需要。認同你的國意味著什麼嗎?Nothing.認同自己的國意味著什麼?鄉土和族群。孰輕孰重不言而喻。

換位思考,我想,若你我是台灣年輕人,這樣的需求也會是一樣。

1.18補充:

然而,當我們是大陸人時呢?

這個立場就變成了從現在這顆星球的五大國之一的角度看待一個同文同種且未能國家化的地區。理解了台灣人對國家認同的需求後,我們就可以用軟實力影響他們,讓他們發自內心愿意向「中國人」的身份靠攏,並主動對外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我們這一種中國人。

當這樣的狀況發生,台灣的民主會是絕佳的助推器,幫助大陸從法理上統一台灣。

利益相關:反對武統+反對台獨。


你弄錯了一個最基本的方向,在過去110年里,台灣地區從屬於大陸政權的時間只有短短四年。一個地方脫離這麼長時間,一定程度上還有對「中國人」這一身份的認同,這才是不易的。


參考北宋滅遼後其在幽雲十六州的劣質施政吧。

從來不是台灣負中國,而是中國負台灣。

清割讓台灣可有台灣民意?

光復後,國府不但沒有在台團結感化,細心呵護,撫慰歸來遊子之心,反而搞出二二八屠殺,留下至今鮮血淋漓的傷口。

國府丟失大陸後,不但沒有自覺退出歷史舞台,而是割據東南,以台灣為基地圖謀反攻。

兩百萬政治軍事難民來台後,凌駕到本省人頭上,並且以國府的反共敘事為台灣人洗腦,裹挾台民爭奪中國正朔,要台灣人做大中華最後的戰士。

美台斷交後,國府瞬間淪落為亞細亞的孤兒,流亡難民的反共黃粱告破,也就無合理理由高壓態勢掌握台灣了。而在民間,作為對高喊光復大陸的外來難民壓迫的反動,心理逆反的本地人士滋生出去中國化的暗流。

有人說民進黨是中共的私生子。所言甚是。

要重建陸台關係,必須清掃台灣的國民黨流毒,比如什麼反共言論,正體字主張,中華傳統在台灣的觀念。一省豈能涵蓋一國?中華正朔在大陸,大陸是主幹,台灣是枝葉,是閩南文化的衍生,台灣的文化意義不能再大了。

日本殘渣除惡務盡,這個就不展開了。

為國民黨餘孽站台的行徑不能再搞了。


以前台灣人都認為,自己是中華民國的人。現在沒有這個國家了,只有他們並不熟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它還不承認台灣的政治地位,那麼台灣人像現在這樣定位自己,有什麼不好理解的嗎?

「中國」還可以是中華民國,好多人是不是都忘了。


爺爺是前清遺老,父親是日本皇民,兒子成民國青年,孫子是80後、90後,成長在「去中國化」和全球化的環境下。台灣特殊的歷史經歷造就了它每一代青年都不能與上一代契合地銜接,代與代之間既有代際衝突又伴隨著自己身份的迷惘,每一代成長起來後都要反叛上一代,造成了一代又一代「父親」話語權的丟失。

被『紅毛番』統治,由鄭成功奪回,經清朝兩百年管束教養,又作為戰敗國的貢品,送給日本人當樣子;戰後二度回歸祖國,卻遭到了一頓毒打,最後『父親』逃亡到海島,反認他鄉為故鄉。」 ————許紀霖:《亞細亞孤兒的迷惘》

------------------------------------------------------------------------------------------------------------------------

一 從爺爺輩說起:「祖父——前清遺老」

這輩人的想像可以參考台灣作家吳濁流在其《亞細亞孤兒》一文中塑造的祖父形象「胡老人」,「胡老人對西洋文化只持一種恐懼的態度,並怎麼不心悅誠服,何況日本文化不過是西洋文化的一支小流而已……胡老人心目中所憧憬的是,春秋大義、孔孟遺教、漢唐文章和宋明理學等輝煌的中國古代文化」。類似胡老人的形象代表了祖父這一代的歷史記憶,他們通過儒家士大夫文化與中原統一王朝建立聯繫,並以此確立自身的身份地位,其自身是萬萬不可剝離民族傳統文化的,可見在這一代人在自我認同上還是「中國人」。

祖母總是以一身唐裝的形象出現,她們平時的娛樂依舊是傳統的歌仔戲,忠實的信仰媽祖。(鄭鴻生:《尋找大范男孩》)

二 父輩:「父親——日本『皇民』」

這一代人經受過日本殖民式現代化的一代,正是由於這個他們也時長被下一代所看不起,是「失語的一代」

《尋找大范男孩》作者的大舅公,生於1885年,年少時上過傳統的漢文學堂,成年後有從事較為現代的藥劑師工作,一人飾兩角,一中一日,相守相望,甚是有趣。

「他們對周遭事物與文化的判斷標準為是否現代化,追求的是現代化的產品,對傳統文化比較輕視,例如他們要聽西方音樂,而不看台灣傳統戲曲歌仔戲,這些地方民俗對他們而言代表著落伍。此外,他們所接受的現代化教育帶有強烈的殖民色彩,其中基本沒有中國歷史與地理位置,可說是一套斷裂的教育;而光復後的『二二八』事件又讓他們對『國府』離心離德,更不用說接受『國府』的那一套民族思想了」 鄭鴻生:《尋找大范男孩》

待續……


當我們覺得我們是清朝人時,我們被割讓了。

當我們覺得自己是日本人,把子弟們送到東南亞幫著大日本帝國打二戰時,我們被光復了。

當我們終於盼來了國軍,開始對我們的中國血統深信不疑的時候,我們被踢出了聯合國,全世界都在告訴你,你們只是台澎金馬。

這是我台灣一個同學跟我說的,聽了只是覺得心疼 沒辦法繼續指責

-------------------------------------分割線------------------------------------

1月18日更新

利益先關:台灣交流生

最近很多人在吵周子瑜和台獨巴拉巴拉的,包括我這個答案下面很多評論說我台獨怎樣,其實你不能說我幫台灣人說話就是台獨,幫同性戀說話就一定是基佬是吧。我覺得我去台灣半年,收穫最大的就是更多的能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評論里有一句說我很喜歡台獨一沒殺人二沒放火,既然台灣廣泛存在獨立思想,我們就應該研究這種思想的來源和群眾基礎,而不是一味認為是錯的。

思想是沒有原罪的,也沒有對錯之分,無非是立場不同。我也希望美麗島能回歸啊,這樣去台灣去澎湖去金門那麼美麗的地方都不用麻煩地去辦入台證,可是回歸不會是現在這樣的,兩岸不斷的罵戰。這幾天的對罵總讓我不斷地想起「69聖戰」,青少年是最容易受影響的一部分人,不管是5.35還是太陽花,擲臂一呼就能吸引一大批人。有朋友跟我說,這就是兩岸的青年,他們的未來的力量,我說不,不是的,中國的未來不是不應該也不可能由這些人來掌握,他們不是未來的力量,他們躲在網路後面,宣揚著自己如何愛國,他們大多都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十幾年後,他們步入中年,吃過時間的虧,自然會成為社會中最畏畏縮縮的那群人。大規模的網路運動以及青年社會運動中,絕大部分參與者連自己參與的是什麼支持的反對的是什麼都不懂,還在不斷地拉更多的人加入,去給他們講道理,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做了巴甫洛夫的狗,媒體怎麼報,他就往哪兒叫。

我在台灣交換有一節課要報告,報告講的敘利亞,順便講了些兩岸的事,宣傳了一下和平的觀念,最後我是這麼結尾的。

海峽兩岸隔絕了42年,一直到民國七十六年解嚴,國民政府開放台灣老兵回去探親,不再視中共為叛亂團體。觀念這種東西經過幾代人早已經根深蒂固,但其實很多兩岸之間的敵視觀念都源於對彼此的不了解,既然未來靠我們這一代,不如就在我們這一代就讓仇視停止下來。來之前很多老師都跟我們說不要談執政,但我還是想說一些,畢竟我多說給一個人聽,就多一個台灣人知道,大陸人其實是帶著和平的觀念來的。這樣你們遇到下一個大陸人,能夠更加和善地與他們相處。

然後回來就看見台灣人罵大陸人,大陸人再更猛烈地回擊。我起碼看到5個人說,我們應該打過去,要是毛主席再世,還容得台灣這樣放肆,不過是我們一個省。毛主席說徹底的唯物主義是無所畏懼的,毛主席還說每一個中國人都要參加文化大革命。台灣人不是中國人?怎麼不參加?

要說中國人,大概還是看國家你認為政治上的概念還是文化上的概念,文化上更多的台灣人還是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畢竟也學詩經論語。

---------------------------分割線---------------------------------

最近選舉出來了,我再講講選舉吧。

之前有答案說是李扁兩朝的洗腦,說的沒錯,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了這次大選的風向。

李登輝開始推行「去中國化」,到之後的陳水扁研習。台灣的90後這一代其實對中國的概念是很陌生的,課本里不講,從小的教育也都是說我們是台灣人,自然少有認同。要命得在於這屆選舉,那批90後很多的開始擁有投票權了,這次國民黨在宣傳過程中,朱立倫就是怕引起這批人的反感,不光不是中國,連中華民國的中華都極少說。

第二個原因是馬英九,我們大陸看馬英九這八年兢兢業業,但台灣人是不滿意的。馬英九是資優生,從美國回來直接就做了總統秘書,很順,也沒有受過什麼挫折。但在現在這個社會,資優生是很難進行很好的統治的,因為他聽不得批評。而台灣這樣的社會,沒有批評是不可能的。馬英九任上做了一項舉措是消減了當年一起來台老兵的福利,而這些老兵絕大部分都是深藍,一下把這些深藍都得罪了。我有同學就在深藍的家庭,很生氣也很失望,據我所知,這次投了廢票

這項措施毫無疑問是昏招,但是不是不好呢,也未必。消減了福利政策,改善了財政,這筆錢將在四五年之後節省下來用在年輕人的待遇上,可是這些功績等顯示出來的時候,怕是就在民進黨朝上了。

第三就是四年前,蔡英文以很微弱的劣勢輸掉,人們想既然這四年國民黨還是這個屌樣,為什麼不換小英事試試呢。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國民黨不團結。在屏東聽了蔡英文的演講,在台北聽了朱立倫的。

印象最深的就是演講前演講後主持人反覆號召大家唱「團結就是力量」,往往一個人越缺乏什麼便會越強調什麼,你看我黨就從不強調團結,最多就說說反腐嘛。

在現場看蔡英文真的像60歲的鄰家小妹,這幅圖似乎凶了點。

馬英九老多了。

看洪秀柱落寞的眼神,就能反應國民黨黨內的分裂。

------------------------------------分割線--------------------------------------

1月8日更新

很多人在談回歸,下面是我之前寫過的關於回歸的看法,直接拉過來了。

在台灣幾個月下來,難免會對統戰問題有自己的想法,當下文統武統其實都不是最好的方法,最重要的還是要能收了台灣同胞的心。台灣的未來靠年輕人,而這一代年輕人若是父輩們是外省人,也已經是第三代了。第一代台灣人還記得小時候屋前左邊一棵楊樹右邊一棵楊樹,記得巷子口賣的羊肉湯湯頭的味道,一輩子沒能回去也就懷念了一輩子。第二代常聽著父母說著故鄉的模樣,但也只是朦朧的影子,到了第三代,故鄉就這樣永遠變成了祖籍。鄉土情懷沒辦法再拿來用了,這一輩的人從小便和我們成長在不同的環境空氣中。我們現在能做的只是大力發展經濟,是自己變得更強更富足。之前去金門,在這邊看那邊的廈門高樓林立的樣子已經極為震撼,相信對於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更是如此。兩個一起長大的小孩,一個去了清華,一個去了藍翔,「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職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這樣的例子早不適宜現在的時代了。若是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增強交流,等到有一天我們人均收入都是他們的兩倍了,他們僅存的一點優越感也比摧毀了,到時候再談回家,便也不難了

大家願意看的話,我再寫點,小說裡面的:

就是打嘛,國軍來打我們,我們就組成了民軍,也去打他們。打不過就死人嘛。外省人笑台灣人憨,第一等憨,沒武器沒訓練也敢跟他們干。不幹怎麼辦,他們都拿著機槍到面前突突了,拿鋤頭拿菜刀也要跟他們干啊。國軍瞧不起我們,我們還瞧不起他們呢,中國豬。

中國豬?

小夥子你別介意,不是說你,我們都是中國人嗎。中國豬是說國軍,那個時候本省人都這麼說,日本人統治我們五十年,確實給我們的發展做了一些貢獻,有些後出生的台灣人也就受了台灣的教育去東南亞打二戰了,但更多的台灣人還是有傳統儒家道統的觀念的,比如我們家。不怕你笑話,我們家祖上可不是打漁的,我們家讀書哩。我爺爺那時候在學校學日語,回到家裡姥爺還是要教他四書五經的,說老祖宗的東西不能忘,包括我父親也是。姥爺是這邊的鄉紳,常幾個人在一起喝酒就斷言日本統治不會久,說什麼「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的話,說日本人連客家話都不讓我們說,這種統治怎麼可能久呢。那個時候包括爺爺被姥爺影響得都盼著日本戰敗之後台灣能回歸。後來等來民國三十四年了,國軍來接收台灣,那天姥爺還做鄉代表專門走了五天的路去基隆港迎接國軍。結果是什麼國軍啊,不談日本人,穿的就跟田裡的農夫,河裡的漁夫一樣。軍容啊軍貌啊什麼都沒有。一下船就開始吐,站個隊都站不整齊,姥爺回來就跟我們嘆氣。

他們那個時候剛打完八年抗戰馬不停蹄就來這兒,應該很勞累把,加上又做那麼久的船。

事後想想都能理解,就是當時感情上一下子難以接受。他們抗戰勝利了都以為能回家了,一下子又被調來台灣。當然現在來看,如果這些國軍留在大陸還得再打上四年,命中注定啊。我姥爺感情上接受不了,這些外省人也同樣。他們瞧不起我們覺得我們是日本人不是中國人,軍令也差,聽說到處都有軍人搶劫和強姦台灣婦女的事兒,國軍就喜歡聽台灣女人用日語大叫的聲音。日本人統治台灣五十年,近代化雖然來了,但也被壓迫了五十年,我們那兒期待中國,國軍來了就對我們這樣。

下面的這樣,上面的不管?

別提了,上面的?還不是上行下效。來接收台灣的當時叫陳儀,蔣介石過來第二年不就把他斃掉了嗎。當時他看國民黨不行了,就想投誠共產黨,結果被抓住了。不過這種狗共產黨能要嗎,要傅作義也不能要他啊。二二八主要的罪就在他,比老蔣的錯還大。

他?

對,就是這個陳儀,來台灣貪污腐敗,還帶著一大幫一起。日本人在的時候就夠慘的了,46年、47年光復了反而越過越不如,聽姥爺講47年台北市民只能靠山芋維生,南部恆春人只能嚼檳榔葉。國民黨比日本人更加變本加厲,那個時候就有個成語嘛,叫「狗走豬來」,中國豬說的就是這個。

後來?

陳儀帶來的外省人不信任本省人嗎,這裡到處都是日式建築,他們看到一個不說國語的台灣人都覺得是漢奸,覺得台灣不是國土,反而像殖民地。久而久之矛盾就激化了。47年2月27日發生了緝煙血案,28日台北去請願就遭到了血腥鎮壓,軍警在市區直接就開槍掃射民眾,之後3月1日就在全島爆發了,本省人打外省人,外省人打本省人。

本省人打外省人,是打國軍還是都打?

都打,將國語的都打,沒辦法,那時候也顧不得想那麼多了。你們大陸人恨日本人還不是掛個青天白日就會罵而不管參與二戰與否。那個時候反抗的大多是年輕人,那時候被叫做「台灣菁英」,容易受影響,再有就是沒受過什麼教育的,看別人上就一起上了,其中就有我爺爺。

這麼說您爺爺死在國軍的戰鬥中?

還不能算。事件起了,姥爺就關著我爺爺不讓出去,可是那時候的年輕人怎麼關得住。民軍出征的時候還是翻牆出去了,跟我伯爺爺兩個人。那時候林內的民軍和斗六、北港、西螺的約好了去打虎尾機場。這裡的國軍守衛人數不多,我們圍在那裡斷糧斷電,撐不了幾天國軍就逃了,後來支援部隊來了,民軍就散了。意義不大,但整個二二八,民軍就勝過這麼一次。

勝利了?

是勝利了,然後我爺爺就回家了。壞就壞在我爺爺愛出風頭,回鄉還到處宣傳。後來陳儀開始「清鄉」,挨家挨戶地秋後算賬。我爺爺也不逃,姥爺用盡了能找到的關係也沒能保住他的命。被遊街示眾,押到東市場然後公開槍決了。伯爺爺逃得早,在山間躲了五年,才敢回家露面。

所以龍哥你恨國軍嗎?

說愛和恨都太膚淺或者幼稚了,我父親還有我都服過兵役,也是國軍嗎,上面下的決定,沒有辦法,軍人的天職就是服從嗎。

龍哥,我覺得你說的不對,我認為軍人的首要天職不應該是服。軍人首先要是一個人,一個人最基本的能力應該是獨立判斷的能力,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能做而什麼不能做。畢竟他們一旦做了就勢必要為自己的價值判斷而付出責任和代價。若是愚忠或盲目地服從,希特勒讓我們屠殺猶太人我們就動手,天皇讓我們血洗南京我們就開槍?我總覺得當軍人還應該有比服從更高尚的東西支撐他們站在人民的面前,那就是為了不能戰鬥的人而戰。龍哥你說我說的對嗎。

你說的都對,但還是太年輕了,這個遠沒有那麼簡單。但你這個年紀有想法不是壞事,這個世界需要築夢的人也就需要做夢的人。現在為「二二八」平反了,我們都在說決策失誤,當然也都知道不可能那兒簡單,但是現在人都死了又能怎麼樣,把老蔣從慈湖拉出來挫骨揚灰?不可能的。現在評價不還是三分過七分功。你剛才說軍人首先要是一個人,是一個人就要找准他在這個世界上的定位,陳儀殺這些台灣菁英的時候說他們「陰謀叛國」「台灣獨立」「與共黨合作」,別的可能有,台獨那個時候還真沒有。台灣人1895年就想著獨立,可1947年剛被光復,哪裡來得及。說我們獨立,那你說說我們台灣人到底是個啥呢?

中國人?

中國人?要有這麼簡單倒也好了,台灣人到底是個什麼我們有四百年歷史這個問題就如鬼魅般困擾了我們四百年。我們以為我們是清朝人的時候,我們被割讓了。我們開始把房子建成日本式樣,嘴裡咿咿呀呀念著日本話的時候,我們被光復了。我們對自己的中國正統身份深信不疑,見人可以驕傲地說我們是中國人的時候,我們被踢出了聯合國,整個世界都在告訴我們,我們只是台澎金馬,從「一中一台」到「一中各表」,我們到底是什麼?

沉默。

沒有回答是不是,很多事情都是複雜的,只是人為把它簡單化了,但無法改變它原本複雜的性質。你不是問我會投藍還是綠,其實我都無所謂,一把年紀了,這麼多事看過來,對政治也少了期待。我就是個打漁的,去投票不過是行使我這個權利而已,每次選舉還有百分之十的廢票呢。你若是真有興趣,可以與阿志聊聊看,你們年紀相仿,共同話題該是不少。

說話間,船已經到了老家林內,下船,吃飯,又走出來,話匣子一直沒有停。天變得很快,一場大雨轉瞬而至,阿志跑到前面去發動船,我們隨後坐進船艙,屁股挨到坐墊的那一秒,雨水叭嗒叭嗒掉進河裡。

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瀉藥!

首先,在現代社會,「中國人」是一個國族概念,其次才是個文化概念。和國家政權以及執政黨是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的。在今天我們這個地球村,「中國」這一個概念實際上基本等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則基本指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有身份證的。很顯然,台灣居民缺乏這一要件。

其次,國族概念的塑造還去要追溯歷史時空背景。

我們常說,「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但是其實港澳台在歷史上的很長很長時間不過是這個亞洲帝國無足輕重的邊緣地帶,台灣更是荒服以外。

公元1602年,大明儒生陳第追隨都督同知沈有容為了平定日本倭寇,去台灣定居一年,於次年寫出了第一篇詳細描述台灣的文章東番記》, 是《東番記》 不是自由中國記 或者大萌朝台灣府遊記。

東番夷人不知所自始,居彭湖外洋海島中。起魍港(嘉義布袋)、加老灣(鹿耳門附近),歷大員(台南附近)、堯港(高雄茄定)、打狗嶼(高雄旗津)、小淡水(屏東東港)、雙溪口(嘉義溪口)、加哩林(台南佳里)、沙巴里(金包里或淡水)、大幫坑(台北八里),皆其居也,斷續凡千餘里。種類甚蕃。。。。。。。。。。野史氏(作者自稱)曰:異哉東番!從烈嶼諸澳(港灣),乘北風航海,一晝夜至彭湖,又一晝夜至加老灣,近矣。乃有不日不月,不官不長,裸體結繩之民,不亦異乎?且其在海而不漁,雜居而不嬲,男女易位,居瘞共處。窮年捕鹿,鹿亦不竭。合其諸島,庶幾中國一縣。相生相養,至今曆日書契,無而不闕,抑何異也!南倭北虜,皆有文字,類鳥跡古篆,意其初有達人制之耶?而此獨無,何也?。。。。。。。。

歷史的缺位,導致台灣這片土地在很長時期和大陸沒有多大聯繫,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絢麗燦爛,可有一位作者來自台灣?,可有一詩一詞描寫台灣?(你們讀書的時候難道都沒有發現?)

由東蕃記往前追溯近千年,唐代大詩人岑參在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古輪台(在現在烏魯木齊附近)還能留下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名句,在多數國人心中西域可比台灣遙遠的多。

在老陳寫下東番記半個世紀以後,閩粵鄉民才因為生計維艱,陸續東渡海峽,來到台灣,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最後反客為主構成了現在的台灣本省人主體。

民族主義國族主義概念源自西方,流傳到東亞已經是19世紀以後的事情了,從福建廣東來的鄉民當時只有家鄉地域認同,讀書人(早期去台灣的極少有讀書人)可能有些」華夷之辨「,所以台灣原住民以前被叫做「番仔",只知道有朝廷,哪知道有國家?事實上大陸居民同樣也是如此。

1885年台灣的行省化是大清(這裡強調一下,清是一個征服帝國,強調它的滿族特性,但也不能否認一個事實,即它的「中國化」才是主流,滿清的結果就是最後同化於中華。)對台灣作為中華普通一省的最後一次努力,然而構建消化還沒有完全完成,台灣就被日人所據。

待續。。。。。


台灣原住民主張獨立,這是民族主義、復國主義,在現行聯合國框架下,任何國家從來就沒有承認過在台灣地區上有原住民建立的政權,以原住民為主體獨立就是搞分裂。

國際社會承認過台灣地區上存在一個合法政權:中華民國,但這個政權的主體本來是在大陸的,因此台灣和大陸同屬一個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框架下的另一個政權,因此中華民國的領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現在聯合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因此台灣在國際法理上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就是為什麼聯合國以國家為成員的組織台灣都沒資格參加的原因。

認同發生了改變是台灣從進攻方退而成為防守方後一種自我保護的體現(本來台灣跟大陸的緊密關係就客觀存在)。之前台灣對大陸缺少認知,普遍認為台灣高於大陸,台灣就有拯救大陸於水火的義務;現在台灣大陸接觸多了,台灣對大陸的認知被顛覆,產生危機感,為拒絕大陸拯救台灣於水火的義務,下意識的反應就是我跟你沒關係,不用你來救!


看了樓上有些人的評論和答案,真的覺得中國近代史教育要加強了。雖然沒必要一直擺出一副受害者面孔,但是中國離上一個封建王朝才過去100年掛零,離軍閥混戰時代才過去不到90年,離差一點亡國的時代才過去70年,離蔓延全國多數地區的內戰才過去60多年,離擺脫國際列強的干涉才過去50多年,離上一個能餓死人的饑荒才過去50多年,離全民癲狂的民粹才過去40年,離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更是只過去不到30年,就真的以為太平日子是天生的了,真的以為每天笑著迎接太陽升起的日子是理所當然的了,真的以為愛的陽光照耀寰宇了,一口一個你支你國,連特么戰國七雄都出來了,這還沒有聖母的命呢,就得了聖母的病,要發散聖母思維好歹先有聖母的命再說。對了,各位大人掙不到聖母的命是不是也怨國家無能貴支要完啊?就是吐槽一下,請點木有幫助。


台灣年輕人早都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了,十年前,我在msn上和台灣90後聊天,他祖籍浙江的,已經都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了。94年的千島湖事件以及96的台海危機,也讓台灣民眾產生一種恐懼,加上台獨勢力,以及阿扁當政8年的去中國化教育,基本上年青一代,大多抱有一邊一國的思想,如果年輕人對兩國的概念是PRC和ROC兩國,我覺得都算是值得慶幸的了。

你看看這個視頻吧台灣學生拋出神言論!馬關條約是合理的!台灣是屬於日本的

台灣年輕人已經為日本人招魂,說馬關條約是合法的,歷史課本若是說日本是殖民者會傷害日本人的感情。

台灣年輕人甚至說荷蘭人比大陸人更早到台灣,鄭成功不是收復台灣。

台灣年輕人說中華民國是接收台灣,不能用光復二字,光復二字的使用是站在中國立場去看待的,不是台灣立場。

台灣年輕人說台灣是原住民的,不是漢人的,漢人只是去拓荒。

數典忘祖啊!

你可以說這是一種觀點的表達,在言論自由的世界無可厚非,但是對於這種觀點,我只能說這是數典忘祖,恬不知恥,不說於我何干,對得起幾十年來抗擊侵略者的台灣原住民和台灣人民嗎?

我是個很反對民族主義的人,但是對於一個民族,你可以批評去劣根,可以批評其醜陋的一面,但是對於歷史的苦難,還為殖民者搖旗吶喊,甚至已經失去民族認同感了,我覺得這個民族簡直是令人吃驚的。


英格蘭牛逼的時候,蘇格蘭才不要分家


推薦閱讀:

白起為何在長平之戰後,寧死也再不肯再對趙出戰?
按vic2的標準,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化的?
豫讓刺趙子究竟是出於什麼心態,趙子對他也不錯,只要他點點頭,不就榮華富貴不用愁了么?

TAG:中國歷史 | 政治 | 台灣 | 中華民國 | 民族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