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往往能「不用教就會」,而很多成年人卻怎麼教都不會用 App?

求指教原因!?


我想好奇心的下降是最主要的原因。

小孩子所見到的世界,是全新的,並且從生下來以後,他們就習慣了自己不斷去探索,我們看到大多數小孩兒喜歡爬來爬去,對於一些自己不了解的東西,總是想要去捅一捅,試一試,當我們把一個APP交到他的手裡,他會自己點開,然後研究每一個按鍵的功能,那麼經過不斷的試錯,對於有簡單規則的東西,很快就可以掌握。

我兒子大概在五歲的時候開始學會了上網,說真話,他把電腦搞崩潰了兩次,讓我很煩躁,但是後來某一天我發現他給自己註冊了QQ號,甚至利用攝像頭上傳了一張自己的照片,當時我就覺得這很神奇,後來我就刻意去觀察他,不去管他,結果只用了很短的時間,我就發現他認識並且理解了上千個常用漢字,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完全沒有指導或者幫助過他。他在玩遊戲的過程里,某些關卡打不過去,經常要求我幫他打,但是我都拒絕了,後來我發現如果遊戲規則過於複雜,最終他會選擇放棄,比如魔獸世界,他無法掌握技能釋放、走位、仇恨等概念,只能操作人物在電腦里瞎跑,但是像植物大戰殭屍,憤怒的小鳥、水果忍者這樣的遊戲,他都能夠很好的掌握,水平在短期內就有極大的提高,甚至在他六歲的時候,玩憤怒的小鳥已經超過了我(我不怎麼玩那個,缺乏練習),但是這個他可以自主學習達到的邊界在那裡,我目前也沒有清晰的概念。

而老人們在經歷了歲月的洗禮之後,他們基本上失去了探索世界的意願,換句話說,他們不願意再去不斷的試錯,我曾經給我父親裝過一個導航軟體,希望他能學會如何使用,但是我發現他只會按照我說的來操作,或者去看操作說明,他們的思維方式更傾向於接受最直接有效的辦法,但是對於APP的應用和功能,由於都是按部就班的操作,反而缺乏理解,我父親到現在也沒有學會使用智能手機發簡訊,在我們看來簡潔明了的鍵盤,他卻因為嫌麻煩而放棄使用,我想這種主觀意願上的差距,是造成這個現實的主要原因。


主要是耐心下降了。我覺得我比起5年前都有明顯的這種感覺,就別說成年人跟孩子了。


我覺得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有四,

1,現在以智能手機為例的電子產品在交互設計上都遵循了「自然」的原則,最適合人類的本能。

比如無文字提示靠一些形象的圖形做提示通過觸摸,點擊,體感,搖一搖等操作方式。

小孩子可以自然而然的上手完成操作。而年紀比較大的人收到信息污染太多,對「自然」的形象思維的本能反而削弱了,需要更多抽象信息輔助。

2,固有思維的限制。

由於先入為主的思想,成年人對新事物的接受永遠不如小孩。對於小孩來說,使用某一智能手機是一種從無到有的新體驗比較容易接受。而不要說成年人由功能機到智能機,有WINDOWS到IMAC,就是我沒換一部手機對新手機的操作都需要適應。

3,使用目的的區別。

小孩在使用電子產品一般出於興趣,娛樂考慮。而成人則是不得不用。就像是以放鬆的目的心態看一集曉說或是在考試的逼迫下聽高級教師一節歷史課那種更容易接受。

如果是出於興趣……很多老年人上網象棋鬥地主比我還熟練。

4,上年紀的人總感覺電子產品很嬌氣,怕碰壞了。比如我的父母就這樣,對於這一點的原因,我也很好奇,希望有人知道可以回復我。


思維定勢的影響。

……………………

首先,小孩子對電子產品不教就會而成年人不會使用APP,最大的原因其實是我們這個時代是從工業時代跨越到信息時代。成年人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生活經驗還停留在工業時代,不適應信息時代的巨變。

這個跨越真的是非常巨大的。就像上世紀農民第一次見到汽車,不知道這個鐵傢伙吃什麼跑的這麼快。士兵拿刀去砍坦克。

工業時代是油驅動機器運轉的。信息時代是電啟動程序運轉的。對成年人來說,原來的社會經驗、知識儲備大多失效了。我的一位親戚,在部隊當汽車兵十幾年,回來干修車的工作,在當地成了遠近聞名的修車師傅。說下狀況,聽下聲音,他就知道出了什麼問題。但後來,他失業了。原因是後來的車他已經不認識了。車開始交給電子控制,電腦控制,這完全是他無法理解的。

我修過無數大叔大媽們的電腦。其實也不是修。大部分根本就沒壞。我只是告訴他們如何正確使用而已。其實他們所有的問題,都歸結一個根本問題,就是不知道,信息時代的產品,是由程序控制機器工作,而不是親手操作。他們是在和各種程序打交道,而不是和機器打交道。

道理一句話就能說清,但理解可不是一句話的事情。就像你告訴上世紀第一次見到汽車的農民,汽車只要喝油,不吃任何東西就能跑。雖然你說了,他們還是不懂。

好吧,舉幾個栗子:

1,工業時代,我們使用機械打字機處理文字。打完了會出來一張紙。電腦處理文字,沒列印之前,是作為一個文件存在的。文件有名字,有位置。很多成年人好不容易學會了打字。打完了,關機了,第二找不到昨天打的文件了。我接過無數這樣的電話,每次都要普及文件名、硬碟、目錄等基本知識。

2,工業時代,沒操作系統的概念。一切都是獨佔的。收音機,地圖,手錶,打字機,電話……全部都是不同的東西,不一樣的操作按鈕。突然這東西全部在一台電腦中,或智能手機里,要操作和調用這些東西是非常頭疼的。他們不理解,已經把音樂關掉了,為什麼喇叭還在播放。其實他沒分清最小化和關閉的區別。就這麼一個小問題,能讓他們無所適從。更別說什麼是當前窗口和什麼是後台程序了。

3,成年人要分清桌面圖標、桌面程序和桌面文件,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把一個Word文件的快捷方式拷貝到U盤,回家想繼續修改的比比皆是。不明白內存和硬碟,文件大小和格式,程序版本,等等這些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東西。

兒童沒有思維定勢,只有對世界的好奇和初生牛犢的大膽。他們不需要懂得為什麼,只需要模仿就行。上山砍柴下河摸蝦,騎自行車玩電腦,這些都他來說難度都是一樣的。接觸多了,試錯多了,自然就會了。我親戚的一個孩子,還沒認字的時候就會唱一首很長的愛情歌(忘了名字),還飽含深情如痴如醉,讓我大吃一驚。結果我問一下歌詞的意思,她一臉茫然,屁都不知。她只是聽多了,會唱而已。


小孩子能盯著說明書看一下午,你見過哪個成年人幹這種事。


這其實不完全是耐心或者思維定勢或者好奇心的問題。

我覺得歸根結底,小孩子接受一個全新的事物快,是因為這個事物可以給他們的問題首次提供一種解決方式。而對大人來說,新事物其實更多時候都是對已存在可行解的問題的更好解決方式。

同樣是小孩子,我弟弟妹妹他們的娛樂在被iPad佔據之後,他們對於PC操作的學習速度就明顯比我們在只有PC的年代要慢多了。

頭幾天我的手機丟了,有那麼一個瞬間我想要試一試Android,但這個意願也很快被我自己給掐死了。我想了下要重新錄通訊錄,重新開始調教輸入法,嚇得我趕緊決定繼續攢錢買iPhone好了。

好比用來讓人們交換信息的設備---手機。老人們可能會認為用來解決他們信息交換需求,僅僅一台電話就夠了,即使有更好的解決方法,他們的需求只要沒有衝破某個閾值,他們就不會想要學習去用一個新設備。

頭幾年我爸媽也不用智能手機,看新聞用電腦,看劇用電腦,他們也曾信誓旦旦地說自己一輩子都不會用智能手機。直到隨著身邊的人都開始用智能手機,他們在這個影響中自己的需求也不斷增長,終於有一天,他們想要在辦公室,躺在床上看新聞看劇鬥地主的心爆發了,需求超越了那個閾值。兩個人都買了智能手機,從此家裡的電腦就幾乎沒人用了。

其實你要問我他們學習使用智能手機花了很多時間么?並不是。絕大多數時候,成年人不是教不會,是他們根本不想學。等到他們真正有這個需求了,自然會開始學,實際上他們所花的時間並不會比小孩子多。

當然,他們花的時間可能會比我們這些年輕人多一點還有另一個方面的原因。這就是這些新生事物,往往他們在邏輯、組織結構上都是相類似的。

你很熟悉Windows的控制面板,我相信你拿起一台智能手機也能很快地設置好。年輕人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這些機器進行交互,自然也要更熟悉這些機器的邏輯一點。


我弟小時候可以早上花一個小時研究一個 App,晚上就完全弄明白了。

問題是成年人,有幾個 App 能一天連續使用半小時以上啊?時間分配在每一個 App 上面的時間少了,自然精通的就慢啊。

有次我下了個 App 試用了五分鐘,然後就在手機里放著。後來我朋友給我展示個功能,我之前沒注意到,這 App 在手機里也有一段了,這能算我不會用?


因為大人怕弄壞,小孩子不怕這些。


因為-- 電子產品在下一盤大棋,現階段的電子產品僅僅相當於是硅基生命體中的單細胞生物,可是雖然原始,他們卻與生俱來的承擔著硅基生命的重要使命-- 毀滅以人類為代表的碳基生命。 他們毀滅人類的基礎手段都包括了輻射,聲波,以及圖形.

長期使用電子設備並成癮,固然是會得各種疾病的,然而,一個人類不知道的更可怕的事實是,硅基生命體以輻射和聲波改變人類的基因序列,encoding進對電子設備天生的使用能力和愛好,那樣 ,新生的兒童就會越發容易學會使用設備並沉迷,教小孩一學就會自然也是這個道理,現在硅基生命體藉助人類發現出來的數學和物理規律已經越發強大,然而乃無的人類還在不斷的強化它們,設計出更強更快的電路神經元,同時,電子設備也在不斷地取代人類的手眼口鼻腳,比如外骨骼啊,自動倒車開車啊,終有一日人類更加依賴它們,而那,才僅僅是大戰的開始。


其實主要是成年人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勇氣,並且對於犯錯的過度恐懼吧。

這個問題不僅存在於成年和孩子之間,也存在於男性和女性之間。

我曾經多次教我老媽使用智能手機,但她自始至終沒有學會,問她為什麼,她說怕弄壞了。

我爹也是去年才換了智能手機,至今不會用微信。

我算是我家電子設備接受程度最高的人。原因就在於我不怕出錯,什麼東西我都懶的看說明書,然後亂按一通,然後迅速掌握。

但我媽、我爸、包括我姐,我姐夫,我女朋友,他們在面對新設備的時候存在的共同問題是——按錯了怎麼辦?有時候,甚至在我不斷嘗試的時候,在一邊乍乍呼呼的喊:「你弄壞了怎麼辦?!」

但是,現在問題來了,我是玩遊戲的,但我現在已經失去了對遊戲的探索興趣,所以前天(05.02)我把我玩了十幾年的魔獸、英雄無敵3、暗黑2、大航海、大富翁、三國志九都刪了之後,我找不到新的好玩的遊戲了。我試著下了一個文明5,但只玩了半小時,我就刪了,因為我懶的嘗試了。

——我是能很明顯的感覺到隨著自己的年齡上升,對事物的探索熱情和勇氣的明顯下降的。只願我到最後不要變成我老爹老娘那樣的情況,讓自己和社會落後十幾甚至幾十年。


一是怕壞了,二是怕亂點扣錢了。而小孩都不怕


黃鶴老師提到思維定勢的問題,我正好有個例子。

之前給某電腦盲的MAC BOOK AIR裝系統——是的,我沒用過MAC本,但是就已經被迫要去給人裝雙系統了——遇到一個難題,就是開機後進不去,卡在登錄界面了。

奇怪的是我之前在系統內操作都是挺正常的,輕點一下就可以了,但是登錄界面無論單擊、雙擊、每秒16擊,都毫無反應。

電話打過去問該電腦盲,他說「就單擊一下就行了啊」,然後我們就陷入了「是點擊『我的電腦』,不是讓你點我自己的電腦」這種低水平的對話。

最後隨便找了個路人幫我進系統,甚至在他操作完了之後,我仍然不知道是怎麼點的,但是因為問題太初級,不好意思問。

我知道MAC BOOK AIR的觸屏下面有個微動開關這件事,已經是很久以後了。

我絕對沒有像很多朋友說的「心思不在這上面」,我是非常認真的在這個問題上耗費了半個小時(比較悲劇的是因為進不去系統所以沒法上網查),思考了各種可能,甚至包括手勢。但是努力中不包括把路人攔下來問「不好意思先生,這滑鼠怎麼用啊?」,因為丟不起那人。這讓我想起20年前學DOS的時候,我拿著本子追問同學CD指令的用法,追了半個操場。

我發現,當你把自己當成專家而不是小白的時候,就很難學會新東西了。

盜個圖

這TM居然能按下去,誰想的啊,太屌了……


小孩子用app是為了玩。成年人用app是為了用。

為了玩的時候,各種試探本身就是樂趣。比起做作業來輕鬆加愉快。

為了用的時候,任何不直觀的東西都讓人覺得煩。因為忙著完成任務後去休息呢。

簡單的說就是,成年人的時間不夠用,又有更重的責任和負擔。小孩子頂多第二天跟老師說一句作業「真做了,忘了帶」。

展開一下就是,大多數小孩子要做的一切就是在上課時耐著性子等下課,下課後抓緊搞定作業,然後敞開玩。至於要學習什麼,怎麼學,學多快,怎麼判斷學會了沒,都有人安排好了。而且競爭也簡單,多刷題就能當學霸。成年人的Todolist上有數不清的任務,而且很多任務連怎麼開始都不知道,怕走岔路浪費時間。這時搜索引擎慢0.5秒返回結果都是罪惡,更別說需要猜測怎麼用的手機app了。

=============

另一個原因: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這意味著讓人慢慢摸索的時間越來越少。在父母庇護下的小孩子尚未感受到這種壓力,所以能全神貫注於眼前這新玩具。


我感覺即使是老年人,如果很想、很想學會電子產品,他們也是能學會的。

教我年近八旬得外祖母用微信時,我感覺教老人點新的東西真難。

我是外祖母帶大的,上初中才去和父母住,搬出外祖母家後也常去她那吃晚飯。沒過兩年表姐來上大學,周末、假日時也會去外祖母家裡住。

所以當我和表姐相繼出國留學時,外祖母將面臨著二十多年來生活中最大的改變:一下子她從一個和孩子住在一起的祖母,變成一個和孫兒聚少離多、幾個月不相見的老太太。

姐姐細心,怕老人感到孤獨,走之前把她的老版iPad 留給老太太,教她用微信聯繫我們。

我姐教了一天,以一種劫後餘生的口氣和我說總算教會了。誰知道第二天老太太就打電話給我,說微信又不會用了,催我快去教她。

我一過去才知道這哪兒是不會用啊,這是根本跟沒學過一個樣。於是只好從頭開始,按這裡開機,按那裡返回主屏幕,點這裡聯網,這裡輸入密碼;這個圖標是微信,點這個就可以和我說話,點這裡是和姐姐聊天,找不到就點開通訊錄按我們的頭像,對對對那隻哈士奇是我;好了現在按底下這個長方形說話就行了,哎呀不能鬆手按住了按住了……

就這點兩分鐘就能說明白的東西我教了一晚上。最後拿出她的筆記本,翻開一看才發現姐姐已經把步驟工工整整地給她抄寫好了,心裡不禁嘀咕:就是哪裡忘了,再看看筆記也該明白了吧,怎麼還要再交一遍?不過還是把開機到點開app到發信息地步驟都都畫在上面,大字寫上說明,又看著她自己練了兩遍,確定是教會了才告別。

一出門就給姐姐打電話吐槽,最後一起感嘆:明明很簡單地事嘛。哎,怎麼教姥姥點新東西這麼難。

但就是這個怎麼教也不會用App 的老祖母,前兩天買了個新的iPad 後,卻無師自通地學會了和我視頻。

「我會微信視頻了!」她興奮得幾乎是手舞足蹈,「姥姥以後能天天和你視頻了!」

她說今天下午我姨帶她買了個新iPad, 但沒工夫立刻教她;她就拿回家自己試,就這麼自己琢磨會了。

她以前是和我視頻過的。老版ipad不能視頻,每次都是媽媽用自己的手機連通了再給她。但我媽工作忙,這種機會就少。她怕耽誤我學習,每次視頻都不敢多聊的樣子;掛斷時卻依依不捨,總是近乎饑渴地想多看看我。

這次也是,她沒說兩分鐘就著急要掛斷:「我知道你學習緊張,不多耽誤你時間。你只要能時常讓姥姥看你一眼就行了。

我聽到這眼淚都要上來了。這才想起來,我忙考試忙論文忙演出忙這忙那,已經好幾周沒給她打電話了,微信里也都是敷衍幾句。

她不久前還是那個兩個人輪流教半天都學不會發條信息的笨祖母,現在卻只要自己摸索下,就會用視頻這個「新」功能。

除了對app更熟悉了之外,大概也是因為,她非常、非常想學會視頻這項功能,好能看看我吧。


小孩子怎麼教都不會用電子血壓計,不少中年人微信QQ玩的比外人想像的要好。興趣或需求,是最好的老師。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師傅喜歡帶沒有任何經驗的勝於半桶水的徒弟。


所謂的不用教,是手把手吧。。。。。。

我記得我女兒很小的時候,自己會玩ITOUCH,後來我問她你怎麼會,她說,我看媽媽一直用手劃,用手點。所以現在很多點子產品,她的第一個反應就是用手去碰有啥反應。

年紀大的人,一來記憶力下降了,好奇心也沒有小孩子強烈了,但是真的要學還是會的。比如我爸。。。。。。神奇的人。。。。。


學過人機交互,如果有大神在,純屬班門弄斧。

僅從認知心理學,元學習能力和人因工程三個方面簡單談談。

認知心理學:認知心理學是研究人類認知及行為背後的心智處理過程的科學。人類在累計了經驗之後,容易塑成固定的認知模型,當接觸新事物之後,總會嘗試將舊的認知模型套用到新的事物上,即不容易塑成新的認知模型。舉例:蘋果早先採用擬物設計,是因為全觸屏手機並不流行,如今扁平化,是因為已經無此必要。

元學習能力:所謂元學習能力是指學習者運用有關的元學習知識對學習活動進行主動、積極、自覺地監控、調節和評價的能力。隨著年齡增長,元學習能力會逐漸下降,影響對新事物的探究和理解。舉例:所謂的小孩子好奇心旺盛就是指這個。

人因工程:人因工程是研究人和機器、環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合理結合,使設計的機器和環境系統適合人的生理及心理等特點,達到在生產中提高效率、安全、健康和舒適目的的一門科學。因為電子產品本身設計上的原因,目標群體(通常也是相應的生產者自身所在的群體)的人口學特徵之一就是對電子產品熟悉且較年輕的,所以對其他群體的用戶並不友好。舉例:參見程序猿及產品經理的平均年齡,參見電子產品受眾群體的平均年齡。

以上三點,導致了人機交互上兩大問題的惡化,這兩大問題就是:

1. 用戶當前想要執行的操作和系統當前允許執行的操作不一致。舉例:因為 win 8 開始該死的關機按鈕不在原來的位置了,多少人求助於 Google 方才找到答案。

2. 用戶執行操作之後,預期的得到的結果和系統呈現的反饋不一致。舉例:在 Mac 系統當中有一個 X11 應用圖標,點擊之後會發現是逗你玩的,而且你還刪不掉。(廚子:怪我咯?)

來源:部分信息來自於 CNKI 及維基百科。


想起知乎一句話" 那些按鈕儘管點,不會爆炸的!" ,大概是因為成年人擔心會"爆炸"而小孩不擔心吧…


探索的本能,遇到一個不知道什麼功能的按鈕,小孩(或探索傾向高的人)會「按一下看看就知道了」,成人(或探索傾向低的人)或「別動,免得弄壞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應用航旅縱橫?
微軟收購 Xamarin 對移動開發領域會帶來什麼影響?
豆瓣為什麼沒有一個集成的移動客戶端?
餘額寶、銅板街、天天盈,這三款理財產品/平台,在專業理財和移動應用兩方面的比較?
學英語的手機應用有哪些?

TAG:移動應用 | 思考 | 電子產品 | 學習方法 | 學習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