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應該教子女學講方言?

在父母雙方的方言都是在幾個小鎮範圍使用的情況下,有必要讓子女學老家的方言嗎?!PS: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不會說普通話

如果我們這一代外出務工者都不教子女方言,那麼這一種方言會不會就在一代失傳?


應該。

首先,肯定會不斷暴露在依循政府推普政策的學校,跟鋪天蓋地的普通話影音跟文字媒體之下,

根本不用擔心小孩不會講普通話。

僅幾個小鎮範圍使用的語言,但卻不跟子女使用/講(那也是最自然的語言教學)

您自己從父母親所得的這個語言,那麼您父母父祖的語言肯定終會失傳。

那會是大損失。專屬於您自己您家人家族的一個很重要的身份/identity的表徵,就在您的下一代喪失。而語言是文化也是各種經驗跟智慧的載體,互為表裡,您家鄉的語言是構成您所在的那片大地多采多姿的文化綜合體的一部分。您家鄉的語言一旦滅亡,那就是那個整體文化缺了一角,造成損失。僅幾個小鎮範圍使用的語言,是更該維護的寶,沒有也無從希望他人維護,更該靠自己承傳來維護。

自己小孩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仍在世時,若自己的小孩居然無法使用能觸動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感情最深處的語言來相通,甚至因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不會普通話而無法互通,那是讓爺孫輩之間,離有若外人不遠矣,那可說是不孝,自己的不孝,不能歸責於自己小孩;而將來在祭祖的時候,小孩只能用祖父母跟祖先聽不懂的語言來企圖跟己身所從出的祖先聯繫,也同樣會少了自己家族裡面一條很重要的聯繫方式,因此就斷掉了的聯繫方式。

而僅舉一個很實際的,關於小孩本身的。語言學習當中有一個定則:在有意識的情況下,本身若會講更多語言,有較豐富的語音資料庫和多語言思維的靈活度,就能更容易學會更多種語言。小孩在學校總會要學外語,至少要學英語的。若失去了本可以在家庭裡面,從父母家人當中,就能自然使用而多會的至少一種語言的機會,若被父母的不作為,不自然教學自己的母語,而剝奪掉了這個語言機會,那就除了音韻種類相對頗貧乏的普通話,跟因之而僅有的單一語言思維之外,無其他語言可參照類比,而失去了可較容易學習外語的機會。那也會是小孩子的損失,父母所造成的損失。

當然應該。


心理學背景,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接觸過一點雙語研究的學渣來答一下。

首先從雙語/多語研究的角度~

其一,multilinguals do have advantages。許多研究較一致地表明,早期雙語者即可表現出一些認知能力優勢,且相關研究暗示多會一門語言可以將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病年齡延遲三五年。前兩年science有篇短文章討論了雙語者的優勢。

其二,早期雙語者在辭彙掌握上存在延遲,小孩同時接觸/學習兩門語言可能導致在兩門語言上都出現辭彙貧乏的情況,當然通常我們認為這種延遲是短暫的。。。(話說老闆原來想想讓我做做這個但是我不想進縱向追蹤研究的坑。。。學渣臉)

回到題目,關於方言的話,我所知道的研究結果並不太穩定。國外研究做些英語啦法語啦西語啦比較多,他們之間的差異到底有多大本學渣不太確定,但研究通常認為越接近的語言上述優勢越不明顯。我國地大物博,方言眾多,以漢民族方言為限,已有研究的結果其實不如雙語研究漂亮,考慮到文章發表的偏差,我覺得bi-dialectual effect(好吧我不太確定這玩意該叫啥,國內好像有人叫雙言,以示區分)可能弱很多,私以為在現實生活中並不足取。

最後是生(不)活(學)化(術)的評(扯)論(淡)。個人經驗表明,方言對於融入所處環境確實有很重要的意義,對於兒童來說尤其如此。然而對於之前@supereaude的回答我還是持保留意見,it all depends。個別地區的文化是否需要、能夠以這種方式刻意保留,二代移民是否需要和應該保留這種身份認同,這都是爭議性的問題(前前前。。。前系主任說誰做價值評斷就槍斃誰所以我打算繞過這種問題&> &<)。僅就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孩子的角度,從傳統/前現代社會進入現代工業社會本身就面臨許多轉變,這一過程必有取捨,如果說方言學習維繫了跟故土的紐帶,把這些時間精力用在別的方面何嘗不能帶來其他收益,比如接觸和了解更寬廣的世界?

綜上,我認為教子女學一門小眾方言並不必要,順其自然好了,如果您和伴侶日常使用方言交流,孩子自然學會了,那也不錯;如果日常並不多用,個人建議不做干預。


不用特意教了。讓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幫著帶小孩就可以。讓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說方言,小孩自然就學會了。

至於小孩父母,如果父母是同一種方言,那就日常說方言。如果來自不同方言區,無解。


現在很多家庭因為老人帶孩子,家庭語言也會多種多樣,常常是父母講普通話,爺爺奶奶講家鄉話。有的家長擔心,這樣複雜的語言環境會不會影響寶寶學習說話,事實上,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強,複雜的語言環境能幫助他們學會多種語言。

很多家長擔心家中說的語言不同,會對寶寶造成困擾,影響寶寶語言的發育,比如爸爸媽媽講普通話,老人講家鄉話會。但事實上是家長低估了寶寶的學習能力,能講多種語言的家庭對寶寶語言發育是有幫助的。

在美國,有很多家庭不僅講英語,還講其它語言,如果家庭中同時講2種語言,寶寶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這2種語言(甚至更多),他們可以同時學會2種語言。家長的反饋和很多研究都表明,寶寶是有這種學習語言的能力的。

在寶寶正常的語言發育階段,他可能更熟悉其中的一種語言,但過一段時間後,他就可以把2種語言區分開,可以用2種語言很好的交流,只不過寶寶更擅長用其中的一種。

所以教孩子家鄉方言,沒有什麼不對的。


這個問題我有兩個答案:

1.應該

教子女說你的母語,或者所在地的方言,當然是天經地義的;

教ta說你的母語,那麼孩子學到的是某個人最熟練的語言,是含有細節的語言,可以用來嬉笑怒罵的語言,自然生長出來而不是人為規劃或者扭捏著塑造出來的語言,ta繼承的是一整個人群的歷史記憶和生活經驗,是真實的表達,是痛快直接有溫度的語言。

教ta所在地的方言,是讓ta從這一代開始變得和當地孩子一樣,這樣的孩子,將來對這個地方會有實打實的家鄉認同感,而不會在一把年紀的時候回望人生髮現自己是個無根無家鄉的漂泊孤魂,ta會感謝你的選擇。

2.不應該

如果你把「教」理解為一本正經把孩子叫過來,特地跟ta說,寶寶,我問你,這個東西××話怎麼說,知道嗎?不知道啊?那你聽好,我教你說……

那我毫無疑問是反對的。

為什麼?

你直接跟他用方言交流就可以了。

孩子習得第一語言不是通過「教」來學會的,而是浸潤在這種語言的環境中,自然習得。

說實話,我見過不少上海或吳語區其他地方的家長干過我剛才說的那種蠢事,平時全都是用普通話跟孩子說話,到自己發現孩子根本不會講吳語的時候臨時「教」兩句,以為這樣就算盡到了「保護吳語」的家長職責,其實然並卵。


其實我覺得這問題想多了,父母在家說鎮江話,我爸那邊見面講無錫話,出門說普通話,我感覺從小沒有受什麼影響啊,平時講什麼就講什麼,不要有意為之


全是說方言好的,我來唱唱反調吧,現在生活在方言區,完完全全不會講方言,也沒想學。但是對生活完完全全沒有任何影響。而且,根據我的社交發現,很多從小說方言的人(包括普通話普及的90後)普通話都不標準。如果你從小到大都在同一個地方生活普通話水平對你的生活肯定沒什麼影響,但是如果你想去別的地方,那麼普通話水平還是蠻重要的。

而且題主家鄉話好聽也就罷了,要是不好聽呢?去年有人給我表弟介紹一女朋友,小姑娘打扮的漂漂亮亮的,一開口就是俺,我弟弟當時好感度就跌到底了(其實我還覺得有點反差萌)。

還有一點可能是地域特點吧,我老家那邊市中學裡的學生講普通話,鄉鎮中學講方言。

因為家母也不會方言,她一直好奇我和同學朋友的交流狀態,直到有一天她看到一四川小姑娘和一上海小姑娘聊天,才了解到只要相互能聽懂就可以啦!

還發現一個問題,我所在的地方,同一個人方言和普通話比起來會有不一樣的聲音,而且普通話聲音會比較好聽。

其實口音對人的影響有一部電影講的很有意思,窈窕淑女,奧黛麗赫本主演的,題主可以看一下。


我們宿舍的全是那種平時普通話說的標準,一給家人打電話就變成艱澀方言的人。我詢問了一下,發現他們都沒有特意的學過什麼,從小身邊的人都說方言,小學語文教普通話,兩種語言就都會啦,而且自由轉換毫不費事。所以大概不用太在意什麼,孩子的語言的學習能力比我們想像中的強得多!


我母親是陝西人父親安徽人,家人和老師沒人說方言,以至於我從小到大就只會說普通話。。。

這有時是種很痛苦的體驗,我生活在四川,沒法和說方言的同學插科打諢,買東西有時會被當做外地人坑,遇到有些農村的老頭老太根本沒法溝通。。。

最最最重要的是沒有故鄉的歸屬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四川人還是安徽人還是陝西人,感覺到哪裡都是在漂泊。


該教

方言是孩子整個家庭整個家族的構成部分,孩子不會方言,會少了很多跟自己家世的關聯,會在這個既成的體系內格格不入。

況且,很多方言美且韻。

答主黔人,小時候說鄉言,很多鄉言一直只會說不知道怎麼寫,亦無人專門考證整理成冊。因為是方言,平常書中也難得尋見。

後來讀了很多書,比如紅樓夢中寶釵說雪浪紙禁得皴搜,看見這個皴搜二字,聯想到小時候冬天手乾裂了父母會說是開麻皴了,暗自會意,這叫做一個形象,可惜上學過後只會用皸裂皸裂。

再,小時候頑皮嘴舌粗鄙,家父警告曰:不要給老子調歪!上了學以後,只知道用頑皮用頑劣等辭彙,調歪這二字作為鄉言從來只會說不會寫,直到在紅樓夢中見到,才會心一笑。

又,穿拖鞋,在答主方言中叫做撒拖孩,小時不知道撒字該做盍解釋該如何去寫,普通話的教學也只知道ji"la趿拉(tala,依評論改正。)著拖鞋這種寫法讀法,後來在三白的第四記中得見撒鞋子,才深覺得自己的方言原來這麼形容恰如其分,一個撒字,將穿著拖鞋啪嗒啪嗒走路的動作形象地描述出來,而且讀起來很有說不出來的美韻。

同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答主舉例只是為了說明答主的方言有很多尋常書中不可輕易得見但是卻很形韻兼美的。方言的意義也不至於答主說的這滄海一粟,也不止是答主方言如是。

普通話的推廣,外語的推廣是求同、統一。但是同樣,方言作為一種語言,或者不僅僅是語言,理當存異。

所以我認為,方言當存,當傳與自己後人,一方水土一方言不止是交流語言(工具)那麼簡單的,方言承載的遠不止於此。


應該唉,突然有天在國外聽到一聲普通話沒什麼,聽到一聲家鄉的方言那才是一個親切


如果你自己的普通話不過關 然後又企圖只教孩子普通話 那麼直接結果就是他一輩子普通話和方言都說不好


你的母語不是普通話,而是生你養你的父母親以及他們的祖先世世代代操的那口「方言」。


無數身邊的例子說明:一個人的普通話好壞,取決於其幼年時期教他普通話的人的普通話水平。

其實我想表達的是語言習得的問題,這個研究有很多人做過。幼年對語言完全是無意識的習得,並且母語的干擾很小。所以兒童塑料普通話不是因為母語是別的語言而產生,而是兒童母語copy的原型就是塑料普通話。當然,以後長大了有意識可以糾正口音,但那和母語是別的語言的是處於同一水平。


我是從小基本上不說方言的人。原因如下:

(1)我是江西人,這邊大多方言聽起來都顯得「激動」了些,兩人說話,聲音一大就聽起來像吵架。

(2)我的母親家是江浙那帶的人,那邊的話話聽起來有些「溫柔",相比之下,我母親覺得我家這邊的方言不好聽,故而不讓我學。

(3)我們的方言有個特點,就是,兩地只要相隔一個縣、一個鄉,方言味道就開始不一樣。換言之,就是我這邊的方言沒有適用性。

現在來解決一些疑問:

(1)爺爺奶奶不會普通話,會不會與小孩交流障礙?

不會。不會說普通話並不代表聽不懂,我經常以普通話來和說方言的人交流,並沒有障礙。而我也不是完全不會說土話(方言),只是「不純」、「聽起來彆扭」。現在老人耳朵越來越不好使了,我也會盡量用他們熟悉的話與他們交流。

(2)方言需要刻意去教嗎?

要教一點,但無需刻意去教。小孩子學習能力強,無需刻意教,畢竟沒有語法障礙。但有些詞的特殊發音需要提點(因為我們這土話有純正的土話和接近普通話的土話之分),像我一直到十六七歲才知道原來他們說的「紡線」不是無紡布,不是線,而是指!!!絲瓜!!

(3)方言會失傳嗎?

這個問題有點杞人憂天了,因為就算在我們這讀了幾年書的大學生也會跟著學一些土話,更別說一個城市人口這麼多,有意無意傳承的人不計其數。

(4)不會方言會不會影響交友、老鄉的親切度?

我覺得會不會方言其實不影響交朋友,而且大家交朋友的標準其實也沒有那麼低吧,一個人真的有很多其他的氣質會讓人感覺你「可交」「親切」。如果碰見的是「老鄉」的話,其實你們可以回憶的東西可多了。

最後我認為,大家也別把說啥話這個事情提升到民族道義民族文化這個位置上來,我父親還說自己23代以前祖籍是紹興的呢,好像也沒聽說紹興話失傳呀。

語言呢是地區的,是老祖宗的,歸根結底還是大China的嘛。


應該

在現在互聯網環境下, 四面八方都有普通話環境,不像以前只能靠老師教,根本不愁普通話講不好,但是方言就不一樣了~,後代不會講,就真的會不見的


僅針對題主的問題,我會教的。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在世且只會方言不會普通話,這種情況我一定會教的。在大環境幾乎全是普通話的情況下,我不認為題主需要擔心教了方言之後影響小孩普通話的學習。

我家裡有好幾個95後00後的弟弟妹妹,他們基本上只會說普通話。每次看不會說普通話的奶奶很努力得想和這幾個孫子外孫女溝通時我都覺得很心酸,他們幾個總是恩恩哦哦敷衍兩下就管自己玩手機打遊戲了。家裡這些老一輩已經70來歲了,為了和孫輩溝通每天都想要學幾句普通話,那為什麼不是我們這些孫輩去學方言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好好溝通呢?或者是說難道以後孩子和爺爺奶奶交流時需要父母在中間做「翻譯」嗎?

這一點我父親一直做得很好,我家裡是奶奶不會說普通話,所以我爸一直要求我在家裡和長輩說話一律使用方言。

至於學說方言之後對普通話學習的影響,我只說說自己的情況。

我7歲以前只會說溫州話和閩南話,這段期間我也接觸了粵語,普通話是我上小學以後才真正開始學習的。我外公外婆會說普通話,我父母也都會說普通話。但他們從來不允許我在和家裡人說話的時候講普通話或者夾雜普通話,即使現在我有個別詞忘記了或者不會說了,他們也都會糾正我並讓我改正。剛上小學的時候我爸爸我外公我姨夫我姑父(對,就是這四個男人!)在我學拼音時期真是各種喪心病狂啊,但凡我說話哪個音不對了就開始各種糾正還要衍生一大堆其他的。我到現在還記得那時候他們四個最愛扔本書給我讓我標拼音(我翻爛了那本新華詞典==),糾正完各種平翹舌和前後鼻音的錯誤後讓我聲情並茂一字一頓得朗誦一遍!!!這項活動持續到我小學四年級,所以我沒有「f」「h」不分,沒有「r」「l」也沒有平翹舌不分也沒有前後鼻音不分,反正就是和從小說普通話的孩子一樣「茁壯健康」的說著普通話。

再說說早期「多方言」環境對我的影響。

小學階段我爸和我外公他們兩最愛拿我的語文課本進行朗讀,用溫州話朗讀,並強制要求我也能用溫州話朗讀這篇課文,據說他們當年上學的時候就是這樣子的。(當然,這一點我不會教。不是我不想,而是我不會教。)在接觸英語以前,我已經掌握了普通話溫州話和閩南話,並且能聽懂粵語。到三年級我學英語的時候,我明顯感覺我比其他同學更快接受這門新語言,也一直很喜歡且學得很好。後來我學日語簡直如魚得水,我覺得很有可能是因為後來我在杭州上海這些吳語片區生活較多且樂於模仿學習當地方言,日語裡面很多音還是和吳語及閩南話有相似之處的。

綜上,我覺得早期「多方言」環境對我來說是利大於弊的。後來我熱衷於各種語言的學習也多是因為早期生活中我可以方言普通話來回切換且充滿樂趣,另外,我一直覺得文言文很「親切」。


接觸了那麼多人,能明顯感到年幼時接觸的語言越多,長大後對於外語的學習能力越強,發音越准。


我是三省混血,家裡父母和外公外婆的方言都不一樣,他們在家裡都只講普通話,雖然帶有各個地方的口音。我從小就跟著他們講普通話,但是口音並沒有問題。

因為小時候比較喜歡看電視,電視上的演員啊主持人啊動畫片的配音啊普通話都很標準,所以自然而然自己的口音也變得很標準。

我一個朋友的表弟,浙江人,父母在家只對他講方言,生活環境里常用的也是方言,但是他仍然能講標準的普通話。我朋友說他也是從小看電視學的,看新聞聯播什麼的……

所以題主完全可以教孩子講方言的,小孩子無論學什麼語言都很快。也不用擔心會影響孩子普通話的口音,也不用擔心自己普通話不標準該不該教孩子講的問題。

只要長期看似不經意地用標準的普通話熏陶孩子就好了啊。沒錯,就是讓孩子多看電視。真的有用。


語言的最重要的作用是交流,是實用性。至於文化什麼的,那是附屬。

一種事物,當其實用價值遠小於學習成本時,自然會也應該被淘汰。

不用刻意去教,如果生活中經常用到,自然會學會,反之也不可惜。

其他真的不用考慮,反正人類大一統是不可逆的。至少在可見未來內普通話會真正統一中國…


推薦閱讀:

小孩什麼時候可以打架?
如何預防和消除動畫片中暴力、撒謊等情節對小朋友的不利影響?
「工作用不到英語卻堅持學習英語」有意義嗎?如果有會產生什麼影響?
富養女兒主要體現在什麼地方,會導致攀比虛榮嗎?
在已經解決自己老年生存問題的前題下,為什麼要養孩子?

TAG: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漢語方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