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精神上面達到高境界,那麼就對物質不再感興趣對不對?

許多歷史偉人都是在精神層面都有非常高的成就,可也都非常簡樸,我想問問為什麼?


精神層面的更高境界,是指對外在世界和自我更深層次的明晰。

所以不是說對物質不再感興趣,而是更明白自己要什麼,什麼是自己不需要的。

也往往不再用物質的東西來標榜自身,認為這種行為都是庸人尋找存在感的方式。


並不如此啊,不論人的精神境界有多高,也是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作保證啊,這些物質基礎既包括了他們的最基本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又要包括他們為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要而存在的必要物質保證啊。

題主問了下好多偉人為什麼明明感覺有很高的精神財富但反而簡樸,我的答案是:他們的物質基礎並不需要擔憂,所以他們才能隨心所欲的選擇自己的生活,隨心所欲的探尋自己的精神境界-,-


感覺精神領域達到高境界的人對物質世界的要求更高,這種高要求不是體現在對物質繁複的追求,而是精簡而極致即品質上的要求。

-------------------------------------------------------------

能知道什麼最適合自己,什麼讓自己最舒服,少有對物質進行斷舍離的二次管理


從科學一些的角度講,人類感覺到快樂主要來自於多巴胺的分泌,而人恰好要在多巴胺分泌較低時才更易於思考。

所以,當物質不能引起快感或物質匱乏不足以引起快感時,人會開始思考,其中一些精神層次會變得很高,所以以下分兩類討論:不能夠被物質激起快感的人和物質太少饑寒交迫貧苦的人

第一類人其實是先對物質層面不感興趣,然後轉而尋求精神層面,然後精神層面才達到了一定高度。

這是一個閾值的問題,很多精神層面造詣很高的人,都經歷過物質充裕的時光,有不少都是貴族出身,因為他們已經體會過很多物質上帶來的滿足感以至於達到了物質慾望的閾值,不再能因為物質而帶來滿足,於是轉向精神層面。最典型的例子大概是釋迦摩尼,他是王子出身,有人會奇怪為什麼會放著榮華富貴的人生不要去苦修。其實反過來看,正是因為他是王子,在二十歲前就已經體驗過太多美食美色華麗衣服舒適生活所以達到了閾值,於是厭倦,苦修參禪。

有太多看破紅塵的人,都是幾十年前在紅塵里翻雲覆雨的人。

第二類人因為食不果腹饑寒交迫多巴胺水平長期較低,於是開始思考最終精神層面成為偉人。

這類人稱為精神偉人後會有兩種情況:從此功成名就或者依然不被當世人發現認可依舊貧苦。如果是功成名就,那就像有些人回答的那樣,他已經不需要操心物質了於是進入第一類里討論過的閾值的問題。

至於第二類人嘛,我必須得說,當一個人窮久了也就窮習慣了。在生活的重壓下,又有了精神層次的滿足感,他最終會被迫看開。


不是無興趣,是更敢於放下。境越大,手越寬。

有的人哄搶,占著茅坑不拉屎;

有的人需要多少就取多少,用一個拿一個,夠用就行。


正如《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精神上面達到高境界,就會勘破物質世界,達到「本來無一物,何處著塵埃。」可以查找一下,歷代高僧開悟時所體會的。如虛雲法師的開悟偈語:「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


因為了解啊。他不是對物質不感興趣了,是對了解的物質不感興趣,對謎一樣的未解物質一樣感興趣。

普通人也一樣。


恰恰相反,精神領域的最高境界是認識到了物質世界的浩瀚無邊,從而全身心投入到對於物質現象的研究中。

就比方說那些頂級科學家,精神修為都是頂級的,他們對於物質的追求也是從不停步的,只不過他們更懂得分寸,更明白如何把握住追求物質的尺度,去偽存真,量力而行。

所謂的閑雲野鶴、無欲無求,只是幻覺、意淫罷了,即使是一個不懂世事的嬰兒,也需要飲食、呼吸,也需要親人們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生存環境。


精神到一定程度大多都是物質豐盛享盡繁華之後的參透


天真的孩子人家早已經奢華過了,你怎麼知道他們家的長板凳是不是無印良品的。


精神境界沒有高下,只有比較符合個人當下具體情況的境界和比較不符合個人當下具體情況的境界。


變成書獃子就不會關注那些物質了。


那些偉人不必操心物質生活了


說的好像人能跳過物質直接進入高度精神文明似的……

你先捨棄肉身我看看!


因為他們對物慾比我們要謹慎得多。由儉入奢易,但奢華的生活卻容易讓人迷失自己,所以他們果斷地選擇了節儉的生活。

其實我們本身對物質的要求沒這麼高。


推薦閱讀:

中國從古至今能比得上曹操的有幾人?要求必須也是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
袁世凱和孫中山,究竟誰在賣國?
有沒有「一室不掃,偏能掃天下」的例子?
對趙括的歷史評價是否失之偏頗?

TAG:興趣 | 歷史人物 | 物質與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