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與「病人」有何區別?
01-11
人衛第八版教材的《前言》中寫到:
為便於教學,在文字上盡量做到簡明得體,刪繁求簡,用詞規範。例如,「患者」一詞是外來語,本書將其改為「病人」。
我想要詳細了解這兩個詞的歷史,以及如何在不同的場合使用。
患 我知道你生病 但不知道是什麼病
病 已確診高三黨,手打勿怪按我們語文老師所謂的語感講,我覺得患者這個更正式一些也少一些情感上的偏岐,在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和阿爾茨海默症病人、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人之間比較,前者更正式,不帶感情傾向。帶病字頭的字讓人覺得包含了消極負面的情緒。以上。
病歷里要是出現病人會被上級罵死
這篇文章講解的很詳細
博客:先恩醫學
「病人」不能取代「患者」
2017-01-03X
「病人」不能取代「患者」(中文導報筆會文 汪先恩)據悉,在《中國實用外科雜誌》即將付印之時,20多位院士、專家贊同和支持把醫學教材及出版物中的「患者」一詞一律改為「病人」。理由是:「在我國早期醫學詞典、醫學教材、醫學出版物及漢語言辭典中並無患者一詞;「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佔我國東北三省,患者一詞才在關外出現並傳入關內。因此,患者一詞與日本侵佔我國東北的殖民時代有關。改稱,為純潔我國醫學教育,樹立正確的醫學觀、國家觀與民族觀,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而我認為此事毫無意義。包容乃大。胡琴如今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樂器,而當初是胡人的琴。日本先於中國引入西方科技文化,率先把西文翻成相應的漢字。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資本主義、共產黨、人民、共和、革命、經濟、法律等這些現代意義的社會辭彙都來自日本;科學、技術、師範、大學、校長、教育等這些科教辭彙也來自日本。1877年4月東京開成學校與東京醫學校合併時,把校字除掉了,取名東京大學,從此大學後面不帶校,大學成為高等學府的機構名稱,而古漢語中的「大學」是五經四書之一的書名;醫學也不例外,由杉田玄白等人翻譯的德國醫學家J. Kulmus所著Anatomische Tabellen的荷蘭語本,以《解體新書》為書名於1774年出版,他們利用中醫學辭彙把荷蘭語解剖概念翻譯成漢字,也新創不少辭彙,如取「神氣」和「經絡」頭字,創造了「神經」一詞。日本漢字來自中國,現代漢語的很多辭彙都來自日本,「患者」只是無數日文辭彙之一,即便改了它,也阻擋不了文化的相互影響,恐怕也純潔不了我國的醫學教育。病字頭本意是床,不為休息而躺在床上多是病態,輕的叫疾,重的叫病,輕重難以判斷時,統稱疾病。後來,即使不用躺在床上,凡身體出現問題也用病字頭,如癤、疓 、疔、 疕、疸、疹、疼、疽、痱 、痂 、症、癰等。患這個字比疾病的概念廣,如內憂外患,養虎遺患,不僅僅指疾病。《山海經》中的「患」指一種「其狀如羊而無口」的怪獸。《搜神記》中說」患」這個怪物還能生叫」憂」的怪獸。」漢武帝東遊,至 函谷關,有物當道,其身長數丈,其狀象牛。青眼而曜精,四足入土,動而不徙,百官驚懼,東方朔乃請酒灌之,灌之數十斛而消。帝問其故,答曰:此名憂,患之所生也,此必是秦之獄地。不然,罪人徙作地聚。夫酒忘憂,故能消之也。帝曰:博物之士,至於此乎?」東方朔講的患憂怪獸實際指民怨,乃國家之患。
關於患的本意解釋很多,我傾向於上面一串錢,下面一顆心的說法。一串錢,早先是貝殼,後來是銅錢,總之是錢。又費心又花錢就是患的本意。不希望出現這樣的事,所以要防患未然。生病的人,又費心又費錢,叫」患者」非常貼切。病人不等於患者。比如說你感冒發燒,如果只在家裡休息,不去治療,只能算是病人,而不是患者,只有接受醫療服務並付費,這時才叫患者。患者不一定有病,譬如你擔心有病,到醫院檢查後證明無病,這時你不是病人,但仍是患者,與醫療機關仍是醫患關係。可見患者與病人不是同等概念,不存在取代的問題。醫學與其他科技一樣,日新月異,日本等國的醫學教材是每年更新,讓學生學到最新版本,而我國幾年才編寫一次教材,不少紙張薄劣,幾年過後許多觀念已過時。如何把世界最新知識及時傳遞給學生或醫生,及時惠及病人,這才是正確的醫學觀。離題折騰 後患無窮。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