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科班出身的研究者,在面對科研工作時的「學科自信」到底在哪裡?

和其他研究人類心智與行為的學科(如經濟學、生物學等)相比,心理學的研究過「軟」了嗎?心理學科班出身的研究者的「學科自信」到底在哪裡?


那麼多人踩我大心理,作為一個心理學本科出身搞心理學研究的必須跳出來了 :)

首先問題提得不好,「學科自信」和「軟」這兩個引號圈起來的詞沒有給出定義,讓人看不懂題主想表達什麼,到底是要踩心理學科班出身的心理學研究工作者呢,還是乾脆踩心理學這麼一整個學科。那我從這兩方面都回答一下。

  1. 我發現很多人都認為搞心理學研究最重要的是數理知識,心理學知識只是輔助。我的看法剛好相反。做心理學研究最重要的是一種insight,中文不太好翻,姑且稱之為洞見力或者思辨能力。好的心理學家能從其他人習以為常的生活細節中發現端倪,比如說,在面臨損失的時候低估風險面臨收益的時候高估風險,大部分人可能都沒注意到,但有人能注意到、深入研究、建立起一套理論去解釋這些行為。好的心理學家能提出合理的假設,懂得巧妙地設計實驗去驗證假設,比如怎麼研究隱形的種族歧視,你直白地去問一個人是不是種族歧視者,基本上對方不會承認,但是有人能設計出Implicit Attitude Test,通過誤殺白人黑人嫌疑犯的幾率和反應時間來間接推算種族歧視的傾向,老牛逼了,我對這套實驗的設計者佩服得五體投地。好的心理學家也能從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合理提出質疑,發現哪怕是非常偉大的理論中的局限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理論,推進研究。這些insights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習得的,需要長年累月的訓練,甚至很靠天賦。而數理知識確實很重要,基本的Matlab編程、紮實的統計學功底,確實不能少,但是跟洞見力比起來,只能算是工具,認真學習一下就能掌握,掌握不了雇幾個CSmaths出身的RApostdoc,或者跟搞數學的合作,不是問題的。最後著重講一下統計學,現代心理學是建立在統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統計知識很重要。但是除非你能在統計上玩出花來,像Ronald Fisher一樣發明t-test等一系列新的工具,否則用統計學家建好的理論和公式,就可以了,不需要你像數學家一樣知道怎麼推出它們。綜上,心理學科班對於insights的訓練,比數理知識相對更重要。
  2. 上一段從根本上解釋了心理學科班的重要性,我再補充一下我看到的事實:現在有名的大心理學家(大lab的PI),大部分都是心理學科班出身,手下一堆CSmaths出身的RApostdoc,我遇到的唯一例外是汪小京教授,物理出身的,不過人家是搞計算神經科學的,已經不能歸類到心理學了。而心理學界的新星們也是心理學科班出身為主,但他們都非常聰明,自學編程數學學得也很好(我兩個導師都是這樣),或者就是本科double心理和數學/cs的,但是我校我系這幾年的fellow們,九成以上都是心理學本科的。我看到的心理學家主要是認知神經科學這一塊的,別的分支不敢多說,但是我們已經是被認為和數理知識掛鉤最大的一個分支了,社會心理學恐怕更依賴心理學訓練,至於臨床心理學更不用說了。
  3. 如果題主覺得跟「和其他研究人類心智與行為的學科(如經濟學、生物學等)」比,心理學算不上什麼太靠譜的科學,踩我整個學科,那我也得好好說一下。經濟學的研究現在都在慢慢轉行為經濟學和神經經濟學了,數學模型的比拼比得差不多了,而且大家慢慢意識到人的行為複雜多變,人的決策是非理性的,而是受認知水平心理狀態等等一系列心理學因素的影響,傳統經濟學建模的那一套不好使了,今年諾獎頒給Nudge Theory就是個好例子。生物學(細胞神經科學)能從微觀層面解釋人類行為和大腦的運作肌理,你要是說比我們宏觀的厲害,我也沒什麼好說的,都是拓展對人類行為的理解,誰比誰金貴呢。今年Geoffrey Hinton說深度學習的發展遇到了瓶頸,大概也就是模型建得差不多了的意思,再有大的突破恐怕得等大腦的運作機制被進一步解開了,這樣好從人腦借鑒去建新的模。這個運作機制就期待神經科學家為我們揭開了,不要以為AlphaGo能打敗人類AI就已經發展得很好了,想造強人工智慧的話人腦還有好多可以研究的呢,比如感知、情緒、記憶,還有對能量的高效利用等等。

不管你們對心理學科班出身研究心理學的有沒有信心,反正我有信心!發言完畢。


昨天看到一個博客,雖然不是心理學背景的人寫的,但是感覺非常具有借鑒意義。感覺裡面引用王國維的一句話似乎很適合這個問題:

學無新舊也,無中西也,無有用無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學之徒。


學科中的「鄙視鏈」一直存在,比如物理的鄙視化學的,化學的鄙視生物的,而自然科學怎麼著也可以鄙視一下社科,說一些「你們這也能叫科學」之類的話。這種鄙視鏈背後的邏輯,基於「還原論」,認為只要把最基礎最底層的東西研究清楚了,其他問題就都解決了。謝耳朵就是還原論的擁躉。

不過「還原論」可真是中二啊。More is different,現今,哪怕人類搞得清楚四種基本作用,到水團簇這一級別的尺度就已經搞不清楚了,何況是研究人和社會的社科和心理學呢?每一層級有每一層級的研究對象和主要問題,都是有價值的。

有些人還會說,心理學連一個統一的範式都沒有。但要知道,越是前沿的、跨領域的學科,就越顯得亂糟糟的,描述性的研究就越多,規律行的和理論化的工作就越少。這正是學術研究的規律。哪怕是數學、物理學,現在的最前沿也都是各家吵得不可開交,而作為普通學生,在課本中能看得到的哪些充滿了邏輯演繹的理論,在一兩百年前也都是亂糟糟的。

所以我建議呀,心理學工作者可得有自信。你的自信就來自於,這是一個重要的學科,這是一個前沿的學科。這個學科正因為在挑戰人類認知世界的邊界,才會顯得那麼零零散散。不要聽那些「還原論」的論調,扎紮實實地做自己的研究,做好的研究,做能夠拓展人類認知,或者人類解決實際問題的研究。研究最終的意義,一定會指向人類的好奇心和實際問題,而不是去比誰的公式更好看,誰的理論更完善。

再說回來,「學科自信」,是不是要落實到學科的從業者自己的自信呢?不知道這段碎碎念,能不能給題主一些自信。


話不多言,直接放一張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本科生培養方案:

參考: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 - 人才培養 - 本科生培養psych.bnu.edu.cn圖標心理學專業本科生培養方案-本科生培養-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psych.bnu.edu.cn圖標


我問個不成熟的小問題:

有哪個心理學科研工作者是在自己本科畢業後就開始做科研的?

除了特別出色的,技藝超群的稀有動物,大部分研究者都是從博士階段開始進入、了解、學習一個領域並且深耕於此,希望有所突破。既然如此,本科是什麼專業又有什麼關係呢?

如果要說關係的話,可能跨專業還需要考個 GRE sub以說明自己對本專業的了解達到了基本知識水平。


2018年1月1日,重大更新:1.補充北大心理學院和中科院心理所的數據;2.細化答案。


由於問題和問題描述之間有所差異,我主要回答這一問題:心理學科班出身(本科學心理學)對從事心理學研究有什麼優勢。

簡單來說,心理學本科對於從事心理學研究優勢很少,基本沒有。

為了對「心理學研究者是否是科班出身」這一問題有一個直觀的印象,我從北大心理學院和中科院心理所官網摘錄了這兩所院校中職稱為教授或研究員的研究人員的學歷信息。如果單看本科是否為心理學,統計結果如下:

「N-Psy」代表本科專業不是心理學,「Psy」代表本科專業是心理學

可以看到,北大心理學院的教授本科學歷是心理學的是非心理學的144.4%(13/9),而中科院心理所的研究員本科是心理學的則僅是非心理學的25%(7/28)。總體而言,這兩所院校中的心理學科班出身教授人數是非科班教授的54.1%(20/37)。

目前心理學的發展趨勢是越來越往認知神經科學發展,越來越多地使用fmri,eeg等神經成像技術。那麼單獨分析研究中經常使用這些技術的研究者的本科專業呢?結果仍是大多數都不是心理學本科:

「N-Psy」代表本科專業不是心理學,「Psy」代表本科專業是心理學

如果要考慮不同研究者的年齡問題,可以以2005年為分界線,2005年之前獲得博士學位的研究者年齡較大,而2005年及之後獲得博士學位的研究者年齡較小。這樣進行劃分後,使用神經成像技術的青年研究者的本科專業分布和年齡較大的研究者的本科專業分布如下:

「No」代表2005年之前獲得博士學位,「Yes」代表2005年及之後獲得博士學位

可見,雖然年齡較大的研究者中心理學本科的人數和非心理學本科的人數基本相當,但年輕研究者絕大多數本科學的都不是心理學。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官網中部分學者的學歷信息不是很完全,尤其是本科專業,我在統計中均將他們歸為非心理學專業。在經常使用神經成像技術的研究者中,本科學歷不明的有5人,3人於2005年之前獲得博士學位,2人於2005年及之後獲得博士學位。如果將這些學者的學歷均歸為心理學,上面的結果總體趨勢是不變的。

上面的這些統計數據說明:北大和中科院中的心理學教授本科專業多數不是心理學;如果是從事認知/情感/社會神經科學研究,心理學科班出身的人更少。當然,這些統計結果是有偏的,有心理學系的學校多了去了,完全不止北大和中科院。對此,我只能說,歡迎其他有興趣的人進行更加全面的調查和分析。但從現有的數據來看,搞心理學研究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不是心理學本科。

我想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在於中國的心理學本科課程設計有很大問題,從而導致心理學的學科門檻太低,科班學生比半路出家的學生不佔有優勢。

心理學研究如果往下走到細胞分子水平,需要大量的生物學,尤其是神經生物學知識,但心理學本科專業中與生物學相關的生理學,生理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難以滿足這一要求。另一方面,生物學的學習方式本身也和心理學雷同:就靠一個字,背。這樣一來,要補生物學知識,心理學本科和非心理學本科基本都在同一起跑線上。

心理學研究如果從宏觀的角度利用神經成像技術(fmri,eeg,meg等)來研究,那麼需要編程和統計方面的知識。對於要做高精尖研究的人來說,編程和統計知識更加重要,但科班出身的心理學系學生這方面有優勢嗎?編程用的e-prime,統計用的spss,這還能有什麼優勢?軟體上點點點沒什麼技術含量,只要花點時間,中學生學會也沒什麼障礙。

當然,現在有的心理學系的課程正在改革,對於硬技術的教學可能會加強,但恐怕目前的狀況仍不容樂觀。

除了硬技術以外,心理學科班被說的最多的優勢也許就是實驗設計。不過,實驗設計不是心理學專業的獨家課程,其它專業也開相關的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從源頭上講,甚至主要還是從自然科學中借鑒過來的。控制變數的方法,幾種實驗設計的類型,相應的統計分析方法,也並沒有什麼難學到必須到心理繫上一門實驗心理學之類的課。因而,實驗設計也很難算得上核心優勢。至於所謂的學科思維,一個本科恐怕培養不出什麼特別的學科思維。而發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實際進行研究,撰寫研究報告是一般的科研思維,所有的學科都需要,不獨心理學一家,因此也算不上心理學的科班優勢。

總的來說,我是不認為心理學科班出身對於從事心理學研究有什麼特別的優勢的,但這不意味著心理學的本科教育沒有價值,這完全是兩個問題。本科教育的價值可以有很多,比如對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有比較系統的了解,但這些價值是否能轉化為科研上的優勢,或者所謂的「學科自信」,則需要更加細緻的考慮。

事實上,本來我除了北大和中科院外,還想收集北師大的數據,但是認識神經科學和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人簡歷寫的很簡單,要找本科專業需要另外搜資料,而心理學院的教授中很大一部分是搞諮詢,發展,人格,管理之類的,他們的研究很少涉及腦機制,而是從宏觀的行為,社會等角度去研究,而且有些老師已經年齡很大,研究方向和現今的心理學研究趨勢有所差異。如果從發論文的角度看,宏觀的研究可能不利於發高影響因子的文章,要是算起H因子來,恐怕也很可憐,但這些研究也是有意義的,有些涉及國計民生,社會重大問題的研究比用fmri看哪裡亮了有價值的多。這些往上走的研究,科班出身倒是有很大優勢。這也就是我一開始的答案里寫的:或許心理學真正的獨門秘笈,恰恰就是科班出身的一直在強調的「心理學不僅僅是這個」的心理諮詢和人格心理學,除此以外,心理學似乎處處被別人搶飯碗。


卸腰。

對於我來說,編程是不會編程的,永遠都不會編程,分子生物學什麼的又不會,只有飼養耗子什麼的,才能勉強維持生活的樣子。

跟 @神采洋 說的一樣,心理學背景出來的並沒有什麼優勢,既然沒有優勢,自信也就無從談起了。

但是硬要說的話,其實倒是有一些學科特色思維。

以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為例。

在認知神經科學工作中,行為學研究部分往往是基礎,但要發高分文章,僅僅有行為學肯定是不夠的。

在做完簡單行為並出現效應了之後,接下來不同學科背景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思維偏向性。

生物出身的可能傾向於往深入挖掘其潛在生物分子機制,研究該行為發生和異常情況下的生物學機制,往下走。

計算機出身的可能傾向於研究其功能模式,比如可以用機器學習,將行為數據和一些神經反應結合起來,試圖建立模型,對行為進行預測,算是往上走吧。

而學心理出身的則可能傾向於進一步細分行為,一個面孔識別可能可以分出數個區域,好幾種程度,三四種水平,再配合一個單純的生物信號相關的檢測(基因、EEG、fMRI),算是橫著走?

儘管我傾向於認為這是在「硬」技能缺失的情況下,心理學科研工作者被迫加上的技能點,但得益於如今技術手段的多樣性,這種橫著走的走法也越來越順暢了,對心理學來說這應該是一個好的時代。

舉個極端的例子:

一個fMRI的靜息態,一個被試,我可以讓他做30份問卷出30個數據你信不信?

20個被試,每個都填30份問卷,每個問卷都把這20個被試根據得分劃分成好幾組,每組在靜息態上會有或多或少的差異,這就是30篇1-3分的SCI。

不僅如此,問卷和問卷之間也是可以有搞頭的,可以做相關,可以中介,可以調節,反正排列組合,哪個有效應就報告哪個,再配合同一份靜息態,能水出無數篇2-5分的SCI。

一次實驗的時間,出30次甚至更多次實驗的數據,你怎麼比?

事實上,已經有人這樣做並且功成名就了。

雖然我本人並不推崇用這種方式去水文章(羨慕嫉妒)。

此外,其實心理學背景出身的人,在應用統計上還真不差(和生物醫藥大類的同儕相比),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至少各種統計方法能用得明白,甚至有個別統計玩得溜的能在數學期刊上發文章。

總結一下,心理學科班出身面對科研工作,與其他學科背景的相比稱不上有優勢,但具有其獨特的思維偏好;除此之外,應用統計基礎較好,算是唯一的亮點了(雖然我5年下來用的最多的只是t檢驗)。


一開始看問題,我還是以為是問本科時是心理學背景,後來繼續學習和從事科研工作中,是不是相對於其他學科有短板。@耗子領袖鄧師傅 回答的,就是按照這個去回答的。

後來仔細看看問題補充部分,咦,怎麼和題目不一樣啊,完全是兩個不同的問題呀。補充部分,問的是心理學和其他學科相比,到底哪個是硬學科。

---------強行回答一次---------------------------

如果是所問題本身,關於學科短板,就像 @耗子領袖鄧師傅 所言,心理學本科出身的研究人員,相對於有數理基礎的學生,確實在主流心理學研究中略佔下風。但是,在這要把問題界定好,僅僅是指我國現階段的心理學,還是包括海外心理學心理學在內?

從歷史來看,我國心理學研究真正的起步發展是改革開放之後,而且是從師範院校的教育學起步,這就是我國現階段具有心理學背景科研人員研究水平不足的先天因素,但是隨著步入21世紀,我國心理學研究者已經完成了幾次代際更替。新生代的科研人員,由於教育科研投入大幅度增加,與海外交流增多,本土心理學研究實力增強,心理學教育和培養的革新,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本科是學心理學的學生已經不同於純粹人文社會科學出身的學生了。至少高等數學、概率論、線性代數都是必修課程,學生本科階段就開始玩matlab、python、R, 大學期間就開始去實驗室混跡了,高手還能玩一玩計算建模...這些進步使得差距已經在縮小,這也是心理學背景的人原來越有自信的原因。

總體來說,現在心理學本科培養,數理水平已經有很大進步了,如果說優勢的話,心理學學生修讀了N多心理學課程,接受了相對系統的心理學教育,在研究問題上,比數理背景的學生懂得多一些。心理學絕不是物理學+數學+計算的簡單組合,研究的核心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怎麼樣把故事講好(現在才發現講好故事比分析高維數據難得多多了)。

一個題外話:曾經問過老闆,喜歡招什麼樣的學生,老闆說 「論幹活,肯定是數理背景的學生,短期內有優勢;如果是說理解心理學研究問題本身,肯定是心理學背景的學生」。

如果說海外,我確實了解不多,我知道的是,我所在研究領域的一流心理學家,有不少本科就是學心理學噠~

------分割線-------------

如果是問題補充中的那個問題,學科軟弱問題,我覺得解決不了的才是硬問題,難啃的才是硬骨頭,人文社會科學,很難、很難、很難~


從心理學轉到經濟學,曾經被學數學的同學懟過:

「經濟學那哪是數學?」

其實科學只需要做成一件事:

對未來事件如何發生和發生結果做出一般性預測。

簡而言之就是「預言」,像哈雷預言彗星那樣——準確描述彗星划過天空的方位、時間、過程等等(在當時看,哈雷就像巫師一樣,牛頓就像給巫師法力的半神)。

甭管多難,成功了就行。


謝邀。

忍不住發一句牢騷:不要整天來知乎問這種naive的問題,因為這種探討沒有任何一丁點價值。

你還是學生吧?估計也只有學生能問出這種「學生思維」明顯的問題了。我這樣說,你如果對心理學這個專業不滿意,大可以去換其他專業,我見過北大有人為了學自己想學的專業大四退學重新參加高考的。你如果有這個能力和膽魄,就去做。

如果你還想學這個專業,那就鑽進去做好座冷板凳的心理準備,謙虛一點,打好基礎,慢慢積累個十年二十年。心理學的特點是門檻極低,但是真正學好極難。不要以為那些個在知乎上整天科普吹逼的就牛了;甚至不要以為那些個發了幾篇SCI文章的就牛了;你覺得他們牛,是因為你沒有見過真正把心理學掌握得好的人。有你問這問題的功夫,一些默默無聞的年輕人正在努力著,十年後會成為領域的翹楚。而你,十年後,只能再開一個新的問題,比如:XXX為什麼能取得這麼大成就?他到底厲害在哪裡?

我勸你直接放棄算了。


1.心理學對實驗設計的強調,社會學完全比不上。翻開任何一本實驗心理學的教材,都能看出心理學對控制變數的執著。正是精確的實驗設計,讓我們掌握變數之間的因果關係,而不是簡單算出相關就算了。

2.心理學對概念的操作性定義,往往有很多別的學科的人想不到的洞見。比如,從眾實驗就用操作性的方法定義了「從中傾向」這個模糊的表述。智商量表也是用操作性的方法來定義「聰明程度」這個模糊的概念。對概念的操作性定義,是科學量化研究的前提條件。

3.心理學完全可以從經濟學、生物學、社會學等學科中取經。心理學本身就算是一個很跨學科的研究領域。其二級學科眾多,比如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行為經濟學、環境心理學、工程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神經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等等。具備跨學科視野,難道不能算是一種自信?

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特色。我其實很支持社科方法論上的經濟學帝國主義,但心理學在面對經濟學帝國主義時,完全不心虛。要概念分析有概念分析,要實證研究也可以設計實驗去積累數據,不方便做實驗室實驗,也可以去做調查和測量。我想不出心理學有任何需要自卑的地方。


我認識的有一個家庭有三個孩子,其中兩個有自閉症,我身邊的朋友同學抑鬱症患者不少於十個,其中有一個在我開始學精神病以前墜樓離開了這個世界。有疾病的人真的很多。精神疾病研究可能只是心理學研究很小的一部分,但是足以作為代表證明心理學研究不可替代的意義。可是昨天我一個好朋友問我,自閉症的孩子是不是只有陌生的社交環境會讓他們難受,而一些更穩定的社交環境會讓他們好受一些。我發現我沒有辦法下結論。後來她提出了很多別的關於抑鬱症、自閉症、躁鬱症等各種疾病的各種猜想,我發現我都很難下結論。那些猜想乍聽起來都很有道理,但是也都聽起來很想當然。

我想這些想當然的解釋,大概就是題主所說的「軟」。沒有明確的成規矩的方法,也沒有robust的結果,但是急於下結論、給答案。也許心理學提出的問題是重要的,但是得出結論的過程是不是有些閃爍和牽強?這樣的現象我想並不是不存在的。我甚至聽到過一個海外博士說,他所理解的心理學實驗研究就是把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拆開來講,說得越玄就越高級,而這些玄乎的東西是不是一直穩定地成立,那都靠編故事來圓一個又一個互相矛盾的結果。我又聽過另一個老師說,心理學很多時候是同一個現象換個說法,用文字遊戲來博創新。

但是這些並不代表心理學研究的全部。對那些硬知識和結果的可重複性,心理學界明顯在做努力。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陰性結果被發表,也可以看到很多重複實驗發在非常好的期刊上,對樣本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尤其對於某些比較臨床心理學的領域,為了更好地找到有臨床意義的病理基礎,樣本都已經擴展到幾千上萬。也許這些研究相比於生物信息工程之類的學科還是比較少因果研究,但是這些研究還是可以給我們相當的信息量讓我們更了解疾病機制。

另外心理學作為一個很新的學科,被這樣論斷其實不見得是很公平的。我們對科學研究,可能會有一些很夢幻的期待,因為在歷史課本裡面我們看到的都是一些劃時代的里程碑研究。所以我們會以為類似發現青黴素這樣的事情也應該發生在心理學上,而且總應該發生。可是其實在人了解生理機制的過程中,我相信也經歷了很多不靠譜,但是也給了我們寶貴的現代醫學讓我們有葯可吃,有病可以治。

雖然我覺得心理學「軟」的結論言之過早,但是我們做心理學研究,確實有很多事情是可以做得更好的。比如我最近用大數據投文章,可是卻並不覺得心理學領域足夠重視樣本的質量和大小,反而更喜歡所謂有趣的結果和精彩的實驗對照。偶爾的這些經歷也會讓我困惑,我們的學科到底是想要發現真相還是想花式搞實驗圖熱鬧。另外我在幫助一個羅馬尼亞的心理學科班出身的學生。我感覺到非常困惑和沮喪。因為她經歷了本科和研究生,都在非常好的大學上的,可是卻在數理、專業寫作、實驗設計的理解和基本的生物信息知識這些方面上,非常不足。教過她的一些老師甚至說數理知識不用知道,只要會操作軟體就可以。

總的說,我很少覺得我需要為心理學正名它存在的意義。但是方向這麼多,林子這麼大,什麼問題是最有意義的和什麼方法是最靠譜的,我感覺我還需要好好想。


即使辯證法倒背如流也不一定能給嬰兒餵奶,科學本身就是細節與框架的結合,現象與本質的研究缺一不可,如果某門科學的研究還沒有成體系,有兩種可能,一是它跨越的學科太廣,二是現象的積累遠遠不夠,不足以歸納出規律。心理學就是前者,其實完全弄懂心理學得從宇宙起源開始研究。


本科生不請自來,專業背景在國內某心理學比較好的高校,綜合素質評價專業第一,大二。

今年開始學習了各種實驗,科研的知識,包括統計,心理學實驗等。但是我越來越覺得眼前一片黑暗.....我實在接受不了把人當成數據的這種研究態度。

大一的時候跟著老師做了個大創研究,關於移情的研究,當時老師的態度都差不多是這樣,在實驗設計方面我問了很多問題,告訴我的答案也都是「前人都這麼弄的」。寫論文的時候,老師說每句話都得有文獻依託,然後從前人的想法里變著花樣寫自己的。。。。感覺好奇怪

所以,心理學一路讀下去除了科研還能幹啥呢?望各位同行幫我解惑。


學科自信就在於,心理學研究的問題,是關乎人性的重大問題,同時也與你的生活緊密相關。小到如今天凌晨的夢在對你說什麼,大到你人格發展的歷程和影響因素。這些重大問題上,那些你所謂的「硬科學」,根本發不上言。


本人本碩都是心理,本科是師範類所以對科研接觸不多,都是泛泛之說。碩士是在國內腦認知科學研究還不錯的學校上的,導師很牛,一開始各種翻譯文獻,幫師姐導師做實驗處理數據,後來我自己設計實驗,寫論文,畢業了,我決定不再搞科研了,因為我說實話數據出來做分析的時候我一點快感都沒有,像是已經預定好了結論只等著我去證實。


哇塞還真是這樣,我們學校那些搞心理學的簡直要驕傲到天上去了,跟別人說話都是高高在上頤氣指使的樣子,那牛逼的不行,他們一點都看不起學教育學原理的人,老師也是這樣


倫理問題是心理學的一大門檻


按這樣的說法來推,所有的意識形態的學科都可以被否認吧,人類的文化的產生也可以被否認吧,欺負心理學沒有實驗證偽?


如果你不相信,

和她在一起會好,

那麼她不適合你。

愛一個人,

就不要嫌棄她,

有什麼不如別人。

當我功成名就,

翻手為雲覆手雨。

你已是糟糠之妻,

芳華已逝容顏老。

而我心不渝。

不需海誓山盟,

不用海枯石爛,

而我心不渝。

註:

擬人修辭,非要我說清楚才能取消摺疊?

喜歡心理學的人,必然能找到自己精深的領域,也必然有自信。即便找不到,也很快樂,滿足,不會不自信。否則,只能說,不適合。


感覺真正的自信應該就是不要迷信單一的學科吧,如果你能夠用心理學的知識讓重要的決策人物信息源頭髮生改變進而思想決策產生變化,能夠像盜夢空間裡面能在商業和政治競爭中勝出才是真正的大牛。

學以致用,應該不會有太多人在乎您所學的專業背景。


自學了一陣弗洛伊德,榮格的書,學了點釋夢。純粹是玩票。

學心理學,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潛意識,了解自己深層次的追求,了解人性。

通過為他人釋夢,你可以了解對方的內心,成為對方的知己,泡妞之類簡直是大材小用。所以弗洛伊德禁止自己的學生跟病人談戀愛。


推薦閱讀:

為什麼瞳孔在光強不變的情況下也會放大和縮小?
聽力很好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一個突觸中,突觸前膜可以釋放多種神經遞質么?
心理物理實驗中,有哪些讓人叫絕的實驗設計?

TAG:心理學 | 認知科學 | 神經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