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四渡赤水?


聲明一下,這是本人原創。頁面重載開啟

老電影《四渡赤水》背後的故事

1983年時,八一電影製片廠推出了一部上下集的大型戰爭史詩故事片《四渡赤水》,在當時觀者如堵。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全景式地將這一段革命歷史傳奇搬上了銀幕,一舉獲得了1983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二等獎和1984年第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

影片《四渡赤水》的製作陣容龐大,軍事顧問有郭化若、丁甘如、孟照輝這樣的開國將校,編劇有王願堅、李傳弟這樣的知名軍旅作家,導演蔡繼渭、谷德顯擅長拍攝軍事題材影片,旁白吳俊全則以聲音鏗鏘有力而聞名。特別是飾演毛澤東的古月因該片而一舉成名。在此之前,他在影片《西安事變》中首次出演了毛澤東,雖然戲份很少,但已獲得了觀眾承認。而《四渡赤水》之後,古月就成為了當時國內飾演中年毛澤東的不二人選,聲名日益遠播。同時飾演周恩來的蘇林、飾演朱德的劉懷正、飾演蔣介石的趙恆多、飾演劉伯承的傅學誠等人,也都更加為大眾所熟知。從此,特型演員形成了一個集團,為日後的革命歷史題材影片發揚光大而奠定了基礎。

毛澤東曾說過,四渡赤水是他一生的得意之筆。在上世紀60年代,蕭華上將作詞的《長征組歌》唱紅了大江南北,「戰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烏江天險重飛渡,兵臨貴陽逼昆明。敵人棄甲丟煙槍啊,我軍乘勝趕路程。調虎離山襲金沙呀,毛主席用兵真如神……」,這是何等的英雄豪邁!在那個歷史時期,四渡赤水的神聖光環是不可置疑的。當進入改革開放年代後,隨著解放思想和黨史資料的大量披露,對四渡赤水這一重大戰略轉折歷史的研究也有所突破,角度更加全面,分析更加客觀,逐漸還原了歷史的本來面目。總的來說,四渡赤水,是紅軍全體指戰員在萬分危急形勢下的絕地求生之舉,談不上什麼神機妙算,但卻是中國共產黨人實事求是、靈活運用戰略戰術的典範之作。對四渡赤水的評價,只能是建立在客觀求實的基礎之上。

在四渡赤水之戰距今即將80周年之際,通過老電影來重新回顧當年的這一幕英雄傳奇,應該說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影片開頭,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批判了錯誤的冒險主義軍事路線,毛澤東重新回到了中央領導崗位。此時,形勢仍很嚴峻,國民黨中央軍和川、滇、黔軍閥部隊從四面圍攏過來,企圖將紅軍消滅在遵義附近的狹小地區。為實現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紅軍從遵義北上準備渡過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當進至赤水河以東地區時,遇到了黔軍和川軍的堵截。紅軍在土城與川軍郭勛祺部發生激戰,因敵軍越打越多,紅軍損失較大,戰局不利。毛澤東果斷決定,紅軍西渡赤水河擺脫追敵。這就是一渡赤水。

在真實的歷史上,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確實是在關鍵歷史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在毛澤東回到了中央領導崗位上後,紅軍以全新的面貌開始了軍事行動。如影片中被從團長降為戰士的高翔聽說總部已精簡機關充實部隊,並且感覺以前那種機動靈活的打法好像又回來了時,就已經估計到了中央領導層的變動。當時紅軍面臨的嚴峻局面是:經過突破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的損失後,已兵不滿3萬,裝備低劣,且是飢餓勞累的疲憊之師。而四面圍堵過來的卻有國民黨150個團,40萬大軍,形勢極其險惡。影片里,中革軍委主席、紅軍總司令中朱德在山上的呼嘯風雪中觸景生情,吟誦出了韓愈的詩句「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毛澤東則借古喻今,將之改為「雲橫烏蒙家何在?敵擁江關馬不前。」朱德抱怨年把工夫就將好好的中央蘇區和10萬紅軍折騰成了如今這副爛攤子。毛澤東卻豪邁地說,那就從現在的3萬人再搞起!毛澤東確實是那個時代造就出來的英雄人物,遇強愈強,總是喜歡迎難而上,有大戰略,大氣魄。影片中古月將毛澤東的這種豪氣演繹得非常到位。在80年代早期的革命歷史題材影片中,不論是我黨我軍領導人,還是基層指戰員的角色,都塑造得非常幹練,朝氣蓬勃,充溢著理想主義氣息,這是值得後來人要好好學習的。

關於紅軍撤離中央蘇區後的去向,中央最早是打算到湘西與賀龍、蕭克的紅二、六軍團會合,共同建立根據地。後因紅軍在西征中損失巨大,四面敵情嚴重,於是在1934年12月18日召開的黎平會議上改變決定,準備在川黔邊地區,最初以遵義為中心的地區建立根據地。在遵義會議上,劉伯承、聶榮臻又提出了渡過長江,去川西北建立根據地的建議。他們都是四川人,對四川的軍民情況熟悉,認為有這種可能性。當時中央經過考慮後,認為四川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都比黔北要好,因而擱置了黎平會議的決定,轉為經黔北渡過長江進入川南,建立新的根據地。紅軍總部也下達了作戰命令,全軍離開遵義向黔北的赤水河地區移動。

對於紅軍的動向,蔣介石是怎麼判斷的呢?他認為紅軍在湘江之戰中元氣大傷,現在徘徊於遵義地區,不外有三條出路。一是向東去湘西與賀龍、蕭克的紅二、六軍團會合;二是向北進入四川與紅四方面軍會合;三是過金沙江西進,尋機進入川南。蔣介石估計第一、二種可能性較大,第三種是當年太平天國石達開走過的老路,戰略方向狹窄,可能性不大。因此,蔣介石命令湘軍何鍵部4個師在湘川黔邊境的酉陽至銅仁一線構築碉堡,防堵紅軍東進;滇軍孫渡部6個旅10個團兵力由雲南宣威向貴州畢節開進,防止紅軍西進;在南路,桂軍白崇禧部2個師已進至貴州獨山、都勻一線。黔軍王家烈部以2個師擔任黔北各縣城守備,以3個師分向湄潭及遵義以南的刀靶水、濫板凳進攻。粵軍3個師也從廣州出發,準備經廣西進入貴州參加追剿;在北路,川軍劉湘部14個旅分路向川南集中,以防止紅軍北渡長江。而蔣介石的嫡系薛岳率2個縱隊8個師中央軍一路尾隨紅軍進入貴州,前鋒已到達烏江南岸。

蔣介石雖然已在中國最富庶的東南地區確立了牢固的統治,但西南地區向來是各省軍閥的地盤,對中央陽奉陰違。他早就想消滅西南地區的異己勢力,但一直苦於沒有機會。這次派中央軍在後緊追紅軍西進,其實是打了一石二鳥的主意,一方面消滅紅軍,另一方面藉機將軍隊滲入西南,尋隙削奪各省軍閥的權力。貴州軍閥王家烈第一個倒霉,被中央軍跟進來控制了貴州局勢,眼見被拿下來已是早晚的事。四川軍閥劉湘、雲南軍閥龍雲等都非常緊張,既怕紅軍打進來,又怕中央軍跟進來。他們的基本策略就是嚴守地盤,紅軍不進來也不主動出擊,最好是紅軍把中央軍帶到別的地方去。紅軍要是真的進來,那就無法拒絕中央軍也跟進來,局面就壞了。因此,劉湘、龍雲都集結了重兵在省境上防堵紅軍,鬧不好要拚命的。

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決定北渡長江進入四川,在相當程度上是由於以前打黔軍比較順手,覺得川軍的戰鬥力也不會很強,因而存了輕敵之心。當時流傳著一段順口溜:黔軍滇軍兩隻羊,湘軍就是一頭狼;廣西猴子是桂軍,猛如老虎惡如狼。意思是說黔軍、滇軍是「雙槍兵」(一手步槍一手煙槍),戰鬥力差;湖南素來出軍事人才,軍隊戰力兇猛,有「無湘不成軍」之說;廣西偏處一隅,民風剛烈剽悍,軍隊擅長山地作戰,吃苦耐勞,打起仗來又狠又刁。川軍雖不在內,不過據了解也是「雙槍兵」,紀律渙散,與紅四方面軍交手又屢戰屢敗,戰鬥力應該比黔軍強不了多少。另外紅四方面軍在川北氣勢正盛,已牽制了川軍主力,因而其封鎖長江沿岸的兵力也不會很多。這下實際上是既低估了川軍的戰鬥力,又低估了四川軍閥保境守土的決心。在當時的西南各省軍閥部隊中,川軍派系最多,曾在20年中混戰了470多次,因而打仗的經驗最豐富。而劉湘在成為四川王后,加強了對軍隊的訓練,各級均設了軍官教導團或教導隊,武器裝備也比較優良,戰鬥力又大為提升。這次為了防堵紅軍,劉湘定下了北守南拒的方針,命唐式遵、鄧錫侯、田頌堯部共50多個團在川北一線堵住紅四方面軍;自己的主力則由潘文華指揮,在川南沿長江一線設防,阻止中央紅軍過江。如此,中央紅軍前有川軍、黔軍堵截,後有大群裝備精良、驕狂成性的中央軍追趕,面臨強敵,要取勝談何容易!

紅軍開路先鋒是林彪的紅一軍團,迅速攻佔了赤水河東岸的土城,然後繼續向北進逼赤水城。當時川軍有2個旅在長江南岸的赤水城以北一帶進行堵截,雙方發生激戰。而奉蔣介石命令,劉湘派郭勛祺等3個旅進入貴州,在後緊追紅軍,企圖阻止其入川。當紅軍主力到達土城一帶時,川軍郭勛祺、潘佐2個旅也追到了土城東南的青杠坡一線,與擔任後衛的董振堂紅五軍團接火。當時根據得到的情報顯示,進犯土城的川軍有2個旅4個團6、7千人。因此,毛澤東同朱德、周恩來、劉伯承等人研究後,決定集中紅三、紅五軍團吃掉來敵。結果一打起來才發現,郭勛祺等部的戰鬥力很強,遲遲難以將其解決。紅軍裝備落後,彈藥缺乏,傷亡較大,朱德、劉伯承不得不分別上到前沿陣地指揮戰鬥。後來川軍廖澤旅又趕到土城參戰,敵人兵力增加到6個團上萬人,戰局頓時急轉直下。紅五軍團的陣地被突破,與彭德懷紅三軍團的聯繫遭截斷,川軍步步向土城進逼,一直打到了白馬山紅軍總指揮部前沿。危急時刻,毛澤東不得不命令陳賡、宋任窮率軍委幹部團加入戰鬥,總算將川軍壓了回去。當時陳賡指揮非常出色,打得生龍活虎,毛澤東在山上用望遠鏡看到後,興奮地說:「打得好,幹部團立了功,陳賡可以當軍長!」

攻打赤水城的紅一軍團也無法得手,損失較大,後奉毛澤東的命令回援土城。在紅一軍團馳援下,終於穩住了陣腳,但經多次攻擊仍與當面川軍形成僵持。如影片中所演的那樣,後來又有其他幾路國民黨軍陸續增援而來,形勢更加不利。打到這時,經赤水城向瀘州、宜賓間北渡長江的計劃已然難以實現。毛澤東等人當機立斷,改變原定計劃,令全軍於1月29日從猿猴場(今貴州元厚)、土城南北地區架浮橋西渡赤水河甩掉敵人。一渡赤水就是這麼來的。

影片中為加快過河速度,毛澤東命令將堵住浮橋道路的炮車、輜重箱子都扔進河裡,這是歷史的真實。當時為迅速擺脫敵人,贏得時間,紅軍奉命忍痛丟掉了無數烈士用生命保護過的全軍最後1門山炮和醫用X光機。許多幹部戰士想不通,難過得流下淚來。毛澤東安慰大家說:「丟掉這些東西很可惜,也是沒有辦法。只要我們保住了紅軍,將來還會從敵人手裡奪得更多更好的東西。」 最後紅軍搶先全部渡過了赤水河,並將浮橋燒毀,阻住了追到河邊的川軍。郭勛祺率部進入土城後,命人偵察紅軍向西的去向,暫時停止了追擊。郭勛祺由此一戰成名,給紅軍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13年後郭勛祺在襄樊戰役中被中原野戰軍俘虜,劉伯承、陳毅還專門接見了他,其中就暢談了土城之戰的往事。八一電影製片廠演員趙守凱在影片中飾演了驕狂的川軍將領郭武,就是以郭勛祺為原型的。影片中為保存實力而不積極作戰,以致被紅軍迅速突破了赤水河的黔軍司令袁有才,是老演員劉江飾演的。對他觀眾們是太熟悉了,「我胡漢三又回來了!」

土城一戰,紅軍傷亡3000多人,犧牲了紅一軍團紅2師5團政委趙雲龍,像楊勇、張震、王集成、姚喆、文年生這些著名將領也均臨陣負傷,損失不可謂不慘重。毛澤東重掌兵權之初就打了一個得不償失的敗仗,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他的威信。

影片中直接轉到了紅軍已進至雲南扎西(今雲南威信)地區集結,蔣介石又派專員到貴陽督促薛岳指揮各路追剿軍向扎西圍攏過來。這中間實際上省略了很重要的一段歷史,即川南轉兵。紅軍西渡赤水河後,中央和中革軍委的方針仍是要北渡長江,只不過是將渡江地點從瀘州至宜賓之間改為到宜賓上游。因此進入川南,想尋求在古藺、敘永地區機動作戰,伺機過江。然而劉湘發現紅軍仍在圖謀北渡長江,即調動幾十個團兵力把守長江南岸各個渡口,隨時準備和紅軍硬拼。與此同時,郭勛祺也奉命率軍從後追來,與紅軍只隔一日路程。在蔣介石命令下,薛岳率中央軍和黔軍從貴州銜尾追擊紅軍,滇軍孫渡部亦北上到滇黔邊境進行堵截。從2月1日起,紅軍先頭一路幾次與民團、川軍遭遇,多戰而不克,只能邊打邊走。毛澤東與紅軍總部見又遭到川軍追擊堵截,認識到了川軍的戰鬥力,判斷以紅軍現有的實力很難將其擊破,立即從宜賓上游渡江的可能性不大。因此,紅軍總部電令先頭開路的林彪紅一軍團,命其轉向雲南扎西,先與川軍脫離接觸。後朱德又打電報給林彪和彭德懷,陳述了目前面臨的困難,並徵求他們對戰略方向的意見。隔日,紅三軍團領導人彭德懷、楊尚昆回電,向軍委建議在川黔滇邊建立根據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接受了這個意見,決定暫緩渡江,先在川黔滇邊境地區尋求發展。據此命令各軍團迅速擺脫川軍的追擊,向敵人設防空虛的扎西地區集中,準備先擊破前來堵截的滇軍1個旅。

對中央的決定,有人是不滿意的,林彪是其中的代表。影片中朱德就對毛澤東說:「有人有意見了,說部隊都快拖垮了!」指的就是林彪。話說這也不能太責怪林彪。紅一軍團是中央紅軍的主力軍團之一,向來擔負開路先鋒的任務,不論是搶渡赤水,還是北上渡江,都走在最前面。紅一軍團為探路幾次與川軍發生接觸戰鬥,迅速機動,尋找渡江時機,部隊拖得很疲勞。在這節骨眼上,總部突然命令他們回頭向扎西集結,前邊走了這麼多路就都白走了。而且因為機動轉戰的原因,往往總部前一天晚上的電報要第二天早上紅一軍團才收到,又多走出了大半夜,加重了往返折騰。因此,林彪給紅軍總部的回電中並未就戰略方向給出具體建議,而是發了一堆牢騷,抱怨說主力行動太慢,導致貽誤了渡江戰機,因而不得不改變原定計劃,還把部隊拖得很疲勞。而且總部沒有仔細弄清紅一軍團的位置就亂下命令,弄得部隊一時根本趕不過來。

客觀地說,林彪的牢騷也有一定道理。如紅軍主力能迅速跟上一軍團,沿長江南岸西進,甩開川軍重點防守地域,直入雲南境內,未必不能在滇軍防線上尋機北渡金沙江。後來的羅炳輝紅九軍團與賀龍、蕭克的紅二、六軍團均是在這一線渡江的,也沒有遇到太大麻煩。然而毛澤東、朱德等人嘗到了川軍的厲害後,就一心想先與川軍脫離接觸,沒有積極迅速跟上紅一軍團,而是令部隊都向西南集中到了扎西。林彪的紅一軍團跑路最遠,能看到戰機卻抓不住戰機,還要徒勞往返,心裡有火是必然的。歷史無法重來一次,後來四渡赤水的輝煌也並不見得一定能抹殺一渡赤水後就存在的戰機,對此要實事求是地予以評估。

影片中,紅軍在扎西精簡了機關,充實了部隊。高翔所在的連隊集體打草鞋,還唱起了《草鞋歌》。這實際上是反映了一段重要史實,就是扎西整編。1935年2月9日,紅軍到達扎西。為加強戰鬥力,除軍委幹部團外,全軍整編為16個團。其中紅一軍團編為2個師6個團,其餘各軍團均取消師級編製,紅三軍團編為4個團,紅五、紅九軍團各編為3個團。在中央紅軍的戰鬥序列中,林彪的紅一軍團戰鬥風格靈活多變,擅長運動戰和伏擊戰;彭德懷的紅三軍團擅長攻堅戰,能打啃骨頭的硬仗;紅五軍團原是馮玉祥的西北軍隊伍,於江西寧都起義加入紅軍,擅長打阻擊戰和擔任後衛,軍團長是起義將領董振堂;紅九軍團則擅長遠程奔襲和游擊戰,軍團長是奴隸娃子出身的傳奇將領羅炳輝。整編後的紅軍壓縮了機關,充實了部隊,每個團有2000餘人,戰鬥力有所提高。紅軍能四渡赤水實施大踏步的機動作戰,扎西整編是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環節。影片中高翔已預料到了紅軍作戰方式的轉變,要求大家多打草鞋,還引起了來視察的周恩來的注意。給周恩來唱《草鞋歌》的紅軍戰士林伢子,是青年演員寶珣飾演的。寶珣姓愛新覺羅,是清朝皇室後裔。他先後出演過《第十個彈孔》、《苦果》、《今夜星光燦爛》、《花枝俏》、《四渡赤水》等影片,應該說是名很有希望的青年之星。可惜,他於1985年趕出國潮去紐西蘭留學,從此告別了中國影壇。

影片中的高翔原是紅軍興國團團長,在長征途中因反對錯誤軍事路線而被降為了戰士,後在阻擊敵人時與主力失散。原興國團政委盧青松先後被調任為先遣工作團團長、瑞金團政委,在經過輾轉後終於找到了老搭檔高翔,告訴高翔軍委已任命為瑞金團團長。這裡要說明一下的是,由於影片拍攝時的歷史環境限制,對領袖級人物的銀幕表現方式還處於初步放開階段,因而除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伯承幾個人外,其他中央和紅軍領導人都只有很少的展現。如當時的新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張聞天在片中只給了一個鏡頭,中革軍委副主席、紅軍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只說了一句話,彭德懷、楊尚昆出現了三、四次,林彪和聶榮臻均只出現了兩次,羅炳輝給了一個鏡頭,李德被提了一句等。相比於後來的電視連續劇《長征》,《四渡赤水》中大量領袖人物的缺位,使得該片的史實性大打折扣。也正因為有這種題材結構性的硬限制,為了展現紅軍機動靈活轉戰的過程,才虛構出了瑞金團、高翔、盧青松等部隊和人物,作為線索來引領全片。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飾演紅九軍團軍團長羅炳輝的是名氣還不太大的八一電影製片廠文學部編劇翟俊傑。當時他正在北京電影學院編導進修班學習,得逢機遇在片中客串了自己的第一個銀幕角色。

從影片中的搶渡赤水河、攻打點金山、直插烏江渡等戰鬥看,瑞金團應該是兼具紅一、紅三軍團部隊的虛構代表。這也屬正常,四渡赤水時的開路先鋒紅一軍團,由於林彪問題當時還是禁區而不好表現。即使是其他紅軍部隊,在那個年代也沒有習慣在銀幕上表現其真實的指揮過程。因此,虛構出一個瑞金團來反映真實紅軍部隊的戰鬥歷程就順理成章了。實際上,在真實的歷史中,瑞金團、興國團都是有原型的。紅軍中被稱為瑞金團的部隊,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工農政府警衛團,後來發展成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4軍161師482團;而興國團的原型是紅軍興國模範師,被編入了紅三軍團,是中央紅軍曾經的12個主力師之一。在影片中飾演興國團團長的,就是後來成為著名老戲骨的王學圻。高翔則由廣州軍區戰士話劇團青年演員盧志啟飾演,很好地詮釋了一名機智敏銳、深謀大略的紅軍指揮員形象。應該說,從二渡赤水直插烏江渡擊潰中央軍吳奇偉縱隊的戰鬥中,能看出他的身上頗有林彪的影子。在1996年播映的著名警匪電視連續劇《英雄無悔》中,盧志啟又飾演了慧眼識英才的省公安廳鍾副廳長,給觀眾留下了一定的印象。飾演盧青松的演員大家更熟悉,未來的毛澤東專業戶唐國強。話說這唐國強因出演《小花》一片,被「妹妹」陳冲戲稱為「奶油小生」,結果這個稱號就在中國影壇傳開了。不久日本電影《追捕》風靡全國,高倉健一副冷峻滄桑的硬漢形象迷倒了無數中國女人,連給真由美配音的丁建華都崇拜的不得了。這下中國影壇上的青年男星們可倒了霉,被譏諷為奶油柔弱,缺乏男人的陽剛氣息。結果如尤勇、劉信義、周里京等一幫人就經常聚在一起,研究怎麼才能中國陽剛起來。奶油鼻祖唐國強毅然在《四渡赤水》中出演了一個滿臉大鬍子的紅軍指揮員,不能不說有這一刺激的因素在內。從影片中看,奶油味仍是未脫,遠不如高翔的角色更加開闔自如。看來還必得經過家庭婚姻突變的痛苦洗禮,才能成為後來的冷麵四爺。

影片中還虛構了一個國民黨高級軍政人員的形象,就是金安歌飾演的委員長行政督察室主任王道之,被趙恆多飾演的蔣介石派到前線督導圍剿紅軍。金安歌在此之前曾在影片《西安事變》中飾演了少帥張學良,當時普遍反映其略嫌呆板,並不成功。但事過多年之後看,這部成蔭導演的影片在當時的條件下已經拍得相當不錯了,可以說情節緊湊,沒有尿點。影片中飾演粵軍名將薛岳的是老演員雷恪生,其因小品《懶漢相親》而為全國電視觀眾所熟悉的形象,實在是難和有善戰之名的「老虎仔」聯繫到一起。比較有趣的是,年輕的陳佩斯還在影片里跑了一個龍套,演了王道之的副官,露了兩面。

紅軍屯於扎西後,蔣介石命令四周的國民黨軍再次圍攏過來,企圖將紅軍消滅於敘永以西、橫江以東、長江以南地區。面對危局,在扎西附近三省之交的狹小地域內如何開闢根據地又成疑問。這時毛澤東提出,乘敵人注意力都集中在川南之機,迅速回師東進,再渡赤水,向較空虛的黔北進擊,機動殲敵。其他領導人都同意了毛澤東的提議。當初在遵義會議上把博古、李德從領導崗位上拿下來,而把毛澤東推上去時,中央和紅軍領導層所看重的就是毛澤東在危急關頭總是有應對辦法,對軍事上很有一套獨特見解。張聞天、王稼祥對軍事都不太懂;周恩來雖然是中共資格最老的軍事領導人,但多謀而不善斷,在掌握大形勢上缺乏自信;朱德和毛澤東是井岡山的老戰友,二人之間的多次分歧都以毛澤東的見識更高一籌而告終。因此,在長征途中,當毛澤東提出決斷時,這幾個人多是同意的。在某種程度上,都把毛澤東當成了革命危難時刻的依靠。毛澤東的領袖之路,就是這樣一步步走了出來。

從要北渡長江,到在川黔滇邊建立根據地,再到回師黔北,這個轉變時間只在三、四天內,可見當時的形勢是何等瞬息萬變。於是,如影片中毛澤東所審閱下發的由李富春等起草的宣傳文件一樣,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發布了《告全體指戰員書》,明確指出:「為了有把握地求得勝利,我們必須尋求有利的時機與地區去消滅敵人,在不利的條件下,我們應該拒絕那種冒險的沒有勝利把握的戰鬥。因此紅軍必須經常地轉移作戰地區,有時向東,有時向西,有時走大路,有時走小路,有時走老路,有時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為了在有利條件下求得作戰的勝利。」

紅軍突然轉兵東進,於2月18日從太平渡、二郎灘等地區突破戰鬥力較弱的黔軍防線,架浮橋東渡赤水河,向黔北的桐梓地區急進。這就是二渡赤水。

紅軍這一招大出蔣介石之意外,他急命川軍郭勛祺等3個旅由扎西附近向東追擊;黔軍則抽調遵義及其附近的部隊向婁山關、桐梓增援;中央軍吳奇偉縱隊由黔西、貴陽地區向遵義開進,企圖阻止並圍殲紅軍於婁山關或遵義以北地區。影片中王道之、薛岳認為紅軍二渡赤水河是聲東擊西,挨打的黔軍司令袁有纔則懷疑這回是聲西擊東。離黔軍最近的是中央軍吳奇偉縱隊,本應迅速北渡烏江增援遵義地區。但王道之秉承蔣介石消滅異己的授意,想讓黔軍和紅軍先打得兩敗俱傷,吳奇偉再上去收拾殘局。與歷史上一樣,這一下就引出了紅軍長征以來的第一次大捷。

兵貴神速,紅一軍團發揚了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只用了10個小時就於2月25日擊潰桐梓守敵,攻佔桐梓。紅三軍團從抓獲的俘虜那裡得知,在婁山關、黑神廟地區有黔軍1個旅另3個團,已呈孤立之勢,因此彭德懷建議集中主力在婁山關地區消滅這股敵人。林彪此時也建議集中兵力在婁山關以南打一仗。這樣,紅軍總部同意了彭、林的建議,命令紅五、紅九軍團擔任後衛和側翼掩護,引開追擊的川軍郭勛祺部;集中紅一、紅三軍團和軍委幹部團,統一歸彭德懷、楊尚昆指揮,堅決殲滅婁山關、黑神廟的黔敵。影片中毛澤東讓紅一軍團快速奔襲拿下桐梓,朱德說「有人有意見了,說部隊都快拖垮了」,意指林彪。毛澤東這才決定由彭德懷擔任前敵指揮。歷史上到底是不是這個原因才由彭德懷、楊尚昆統一指揮婁山關戰鬥,尚無確切定論。但就彭德懷、林彪對轉兵扎西回師東進的態度來看,毛澤東當時更信任彭德懷也是有原因的。而彭德懷本人向來希望紅一、三軍團兩大主力能聯合作戰,他雖在中共軍事領導人中以冷峻嚴肅而著稱,但卻對紅一軍團非常尊敬,多次稱其為「大哥」。這一次,紅一、三軍團聯手演出了精彩好戲。

婁山關為黔北交通要隘,位於遵義市北部大婁山山峰之間,主峰海拔1576米,關口海拔1280米,關側懸崖壁立,中間的川黔公路七拐八折,地勢極為險要。要想在此處殲敵,就必須先奪取制高點婁山關。彭德懷的紅三軍團擔任正面主攻,從桐梓方向迅速南下。而王家烈為保遵義,拿出了黔軍的老本北上婁山關堵截紅軍。2月25日,雙方前衛團在婁山關北遭遇,發生戰鬥。黔軍剛一交火便退至婁山關構築工事,企圖憑藉天險擋住紅軍。紅三軍團發起勇猛強攻,雙方反覆爭奪,一度形成相持。後續黔軍幾個團也都跟了上來,仗越打越大。林彪的紅一軍團從左翼擊潰守敵,向婁山關東側迂迴。影片中高翔率瑞金團在高保成飾演的赤水伯帶領下攀登懸崖插上點金山,經過激戰奪取敵人陣地,配合主力拿下了婁山關。歷史上奪取關頭側翼重要制高點點金山的是彭雪楓任團長的紅三軍團紅13團1營,堅決守住陣地,打垮了黔軍敢死隊的多次反撲,極大地動搖了婁山關守敵防禦。影片中毛澤東掰著手指頭算日期,就怕烏江以南的中央軍吳奇偉縱隊趕到遵義,這就麻煩了。因此,他要求紅軍一定要在一天多時間內打下婁山關,「要爭,拚命也得把這一天爭到手!」歷史上的彭德懷不負重望,指揮紅三軍團各部連夜穿插迂迴,形成了對婁山關地域之敵的包圍。26日晨發起總攻,激戰一天殲滅和擊潰了黔軍4個團,奪取了婁山關。為抓住戰機,彭德懷決心乘勢直取遵義。林彪本來是想先殲滅婁山關以南的黔敵1個旅,回頭再打婁山關,並沒有想到要連遵義之敵也一鍋燴了。但他發現戰機難得後,便自動配合紅三軍團發起追殲。紅一、三軍團並肩南下,一路窮追猛打,又先後殲滅黔軍4個團,終於在28日晨先敵攻佔了遵義城,王家烈僅率黔軍殘部2個團拚命逃過了烏江。

影片中毛澤東登上婁山關遠望,只見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在鏗鏘的音樂聲中豪情滿懷,《憶秦娥·婁山關》已是呼之欲出。而朱德則倍感沉痛:「一顆九響棒棒的小子彈,就打掉了我們一個參謀長!」朱德說的是紅三軍團參謀長鄧萍。27日黃昏,鄧萍在親臨遵義城下用望遠鏡觀察地形時,遭到城上的黔軍冷槍狙擊而犧牲,年僅27歲。打中鄧萍的是一種德國造九響毛瑟步槍,俗稱「九響棒棒」,當時西南地區的軍閥部隊裝備較多。鄧萍是彭德懷發動平江起義時八位主要助手(即張榮生、黃純一、黃公略、李力、李光、李燦、賀國中、鄧萍)中的唯一倖存者,和彭德懷感情很深。當彭德懷從電話中得知鄧萍犧牲時,當即就抑制不住情緒地罵道:「你們都給我往最前線上吧,你們都去死吧!」事隔31年,廬山落難後的彭德懷被貶往西南擔任三線建設副總指揮。他專程來到遵義舊戰場,在鄧萍犧牲的地方默默悼念了昔日的親密戰友。影片中毛澤東知道鄧萍犧牲的消息後,也難過地說:「可惜了,一個多好的同志啊!」鄧萍為人剛直敢言,當年因不同意毛澤東的軍事部署,當面與其爭論,給毛澤東留下了深刻印象。話說彭德懷的部下中有不少人都有這股抗上的硬勁,像黃克誠、彭雪楓、張愛萍、鍾偉等,多少怕是受了老首長的熏陶吧。

紅軍打下遵義後,中央軍吳奇偉縱隊才姍姍趕到。毛澤東和紅軍總部決心乘其孤軍冒進之機,集中主力將吳部殲滅在遵義以南。紅一、三軍團自動形成配合,各顯戰鬥風格,紅三軍團從正面猛攻,紅一軍團在側翼奔襲迂迴,一舉擊潰了吳奇偉縱隊2個師。影片中高翔率瑞金團奔襲80里直插烏江渡,切斷了吳奇偉縱隊的後路,為戰鬥全勝奠定了基礎。歷史上當紅三軍團與吳部反覆爭奪老鴉山制高點時,林彪指揮紅一軍團直搗吳奇偉在忠庄鋪的指揮所,嚇得吳奇偉扔下部隊帶著少數親隨落荒而逃。結果吳部主力失去了指揮,在紅一、三軍團的猛攻下全線潰敗。彭德懷、林彪指揮部隊展開勇猛大追擊,吳奇偉只率領殘部約1個團逃過了烏江,慌亂中斬斷江中浮橋,把江北岸的2000多人都扔給紅軍做了俘虜。

紅軍各軍團密切配合,在5天之內連下桐梓、婁山關、遵義城,擊潰、殲滅黔軍和中央軍2個師又8個團,斃傷敵2400餘人,俘敵3000人,並繳獲了大批物資裝備。這是紅軍長征以來奪取的最大的一次勝利,一掃湘江血戰以來的頹勢,不但沉重打擊了國民黨軍的囂張氣焰,也使全軍上下重新恢復了自信。影片中毛澤東就高興地說:「快兩年了,想打個勝仗都快想瘋嘍!」不過,二渡赤水一路轉戰令紅軍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以攻堅打得最艱苦的紅三軍團為例,據彭德懷、楊尚昆在戰後向中革軍委的報告中稱:「三軍團在婁山關、石子鋪、遵義城及28日老鴉山諸戰役中減員很多,需要大量補充方能維持四個團。現十團、十一團每連只能編四個班,十三團可維持原編製,但每連亦只有50~60人,十二團每連尚編五班,各團部及軍團參謀處損失慘重,望軍委即刻補充,以便繼續戰鬥。」紅三軍團經過扎西整編還不到20天,充實齊整沒多久的建制又變成如此殘破,可見這一階段行軍作戰的減員之大。

蔣介石對追剿軍在遵義大敗極為惱火,打電報給薛岳,大罵這是「國軍追擊以來的奇恥大辱!」3月2日,蔣介石由漢口飛往重慶,親自策劃新的圍攻。通過審問抓到的紅軍俘虜得知,毛澤東已經重新回到了紅軍領導崗位,這讓蔣介石又驚又懼。他發出了親筆信函和公開命令,嚴令駐川黔各軍不得擅自進退,改取穩紮穩打之勢。對於去向未定、行動飄忽的紅軍,蔣介石又拿出了第五次圍剿時的老辦法,堡壘推進和重點進攻相結合,勤修碉堡,先立於不敗之地,步步壓縮紅軍的機動空間,最後予以包圍殲滅。為給部隊打氣,他在發給各軍的電報中稱:「殘匪西竄是我軍圍殲的唯一良機,如再不能剿滅,則再無革命軍人之資格!」

影片中在二渡赤水之後,毛澤東、周恩來等人一直致力於將滇軍東調,使得雲南大門敞開,中央紅軍乘勢進軍雲南,北渡金沙江入川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因此,才三渡赤水,擺出再次準備北渡長江的架勢,積極調動迷惑敵人。這段描寫與真實的歷史差距頗大,也說明了影片在編劇構思上還囿於了固有的歷史敘述方式。

在取得了遵義大捷的情況下,紅軍領導集體並沒有像影片中那樣還一心想著入雲南,而是要就地開闢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滇邊根據地,「赤化全貴州」。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在重擊了王家烈黔軍主力和吳奇偉縱隊之後,還要再打幾個勝仗,吃掉或重創敵軍主力一部,從而粉碎敵人的圍剿,為建立根據地贏得時間。因此,馬上就面臨了要打哪股敵人的問題。當時湘軍主力還在東邊的湘黔邊境,北邊是川軍郭勛祺部3個旅,王家烈剩下的黔軍2個旅擺在遵義西南的打鼓新場一線,中央軍吳奇偉縱隊殘部位於烏江南岸,中央軍周渾元縱隊已進至遵義西側的魯班場一線。群敵之中,毛澤東力主打中央軍周渾元縱隊,如能成功,薛岳的主力就被打垮了,一時半會再難組織起進攻。而其餘的川滇黔軍閥,為保存實力都不會積極主動與紅軍作戰,敵人的圍剿就等於打破了。

毛澤東的意見得到了政治局擴大會議的通過。如影片中王稼祥唯一一句台詞所提議的那樣,出於加強和統一作戰的需要,中革軍委為殲擊中央軍周渾元縱隊而特設了前敵司令部,以朱德為前敵司令員,毛澤東為前敵政治委員。這樣,前敵司令部成為了實際上的全軍指揮機構。而在朱、毛之間,更以毛澤東的意見為主要決斷。當初在遵義會議上,被黨內委託在軍事上下最後決心的負責人是周恩來,毛澤東是「周恩來同志指揮上的幫助者」。而前敵司令部設立以後,毛澤東的權力得到擴大,向全軍統帥的位置更邁進了一步。

然而,在蔣介石的命令之下,周渾元縱隊3個師前進非常謹慎,進至魯班場地區後即開始構築工事,停步不前。毛澤東指揮紅軍主力撤出遵義西進,兩次部署想尋殲周渾元縱隊,都落了空。這時,林彪建議,改打打鼓新場地區的黔軍1個旅,這樣再打一個勝仗的把握比較大。當時召開了政治局開擴大會議來討論林彪的建議。與會多數人都想趕快打一個勝仗,因而支持林彪的建議。毛澤東則堅決反對,認為打固守之敵不易,且紅軍南下需要時間,到時候滇軍東調,黔軍力量有可能得到加強。一旦打不下來被敵人粘住,旁邊的中央軍周渾元縱隊再加入戰鬥就壞了。但是不論毛澤東怎麼說,都得不到大家的支持。最後毛澤東急了,以辭去前敵政治委員職務相要挾。眾人也沒客氣,不幹就不幹,舉手表決通過了攻打打鼓新場的決定,同時將毛澤東的前敵政治委員職務撤銷。然而毛澤東是何等樣人,不屈不撓地爭取勝利是他的特點。當晚他就去找了周恩來,再次陳述了自己的意見,以做最後的爭取。也巧,周恩來剛得到了情報,說黔軍和滇軍一部已向打鼓新場增援,形勢轉向不利,便支持了毛澤東。於是,第二天重新開會,周恩來以最高軍事負責者的身份說服了大家,取消了進攻打鼓新場的計劃,毛澤東也恢復了職務。

毛澤東後來曾經說過,自己40多歲之前肝火旺,總以為真理在手,對別人針鋒相對,不依不饒。這次差點失去來之不易的權力又是一個大教訓。經過反思後,毛澤東有意地抑制了自己性格上的弱點,改進了領導方式,更能聽得進意見,對同志也更加耐心。由此,毛澤東的領導藝術日臻成熟,一步步邁向眾望所歸,終於成為了全黨的領袖。從遵義會議後到50年代中期的20年間,是他一生中的黃金時期,確實不愧為天才領袖、英雄豪傑。

有了這次教訓後,毛澤東認為開大會舉手表決的這種方式不行,因而向張聞天提議成立精幹的三人軍事領導小組,全權指揮全軍行動。張聞天不懂軍事,領導作風民主,就同意了毛澤東的提議。於是又召開政治局會議正式成立了「三人軍事領導小組」,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負責人是周恩來。在這個小組中,王稼祥的進入主要是為了平衡中央領導關係,而周恩來由於性格上的原因而少有決斷,敢於扛大旗的毛澤東就成為了實際上的決策者。他決心要打周渾元縱隊,但又表示不放棄相機殲滅吳奇偉縱隊。這樣,就調動紅軍主力向魯班場發起了進攻。可惜的是,周渾元部在魯班場兵力密集,設防堅固,火力很強,紅軍這才是啃上了打固守之敵的硬骨頭。戰鬥一天未能得手,黔軍2個團也尾追上來,紅軍面臨夾擊,不得不主動撤出戰鬥。魯班場一戰紅軍傷亡2000餘人,徒勞無益,可以說是打了一個敗仗,這是毛澤東也不得不承認的。從結果上看,毛澤東先前認為打打鼓新場的不利之處,同樣在打魯班場上體現了出來。也就是說,打鼓新場和魯班場之爭,並不是後來很多文章所論述的那樣是毛澤東的意見更正確。實際上在當時的形勢下,打堅固設防之敵都難以得到理想的結果。因為在根本上敵強我弱的態勢就沒有改變,紅軍拼不起消耗,想在遵義附近建立根據地是不現實的。

魯班場未能打下來,中央軍又神氣起來,吳奇偉縱隊已北渡烏江追擊紅軍,川軍南下進佔了遵義,滇軍也進至畢節以東地區,包圍圈越縮越小。無奈之下,中共中央放棄了建立川黔滇邊根據地的計劃,毛澤東、周恩來指揮紅軍向仁懷以北的茅台地區機動。為尋求戰機,吸引敵軍露出破綻,根據彭德懷和林彪等人的建議,3月16日,毛澤東等指揮紅軍突然從茅台鎮附近第三次渡過赤水河,再次向川南的古藺、敘永方向前進。蔣介石通過魯班場之戰發現紅軍實際上戰鬥能力並不很強,無力與其決戰。因而判斷其再次西渡赤水是已成強弩之末,可能要化整為零打游擊。於是命令各路追剿軍採取碉堡戰術和先求穩定、次求變化的方針,對紅軍分路截堵,逐次縮小加以包圍。這就是三渡赤水時的雙方形勢。影片中未能反映出這一階段的真實歷史,將紅軍領導人描寫得太胸有成竹了。

第三次渡過赤水河之後,紅軍的處境比之一渡赤水時更加困難和嚴峻。川軍、滇軍沿長江一線的碉堡群已成形,紅軍攻堅能力不強,難以突破。而赤水河以西地形不利,迴旋區域狹小,大軍不能久待。如等河東敵軍碉堡封鎖完成,紅軍就已陷於死地。為了擺脫危險處境,毛澤東等人迅速決斷,不等敵人築堡完成,回頭第四次渡過赤水河,向河東地區進行機動,尋求戰機。影片中則將之描述成了一個戰略大佯動,調吳奇偉縱隊過烏江北上,然後以高翔的瑞金團偽裝主力,繼續向西引開敵人,紅軍主力則急速調頭東下,四渡赤水河,南涉烏江,跳出了敵人的包圍。這些情節的設置主要是以結果倒推了過程,與歷史真實有一定距離。

在真實的歷史上,3月20日,中革軍委命令紅一軍團的紅3團大張旗鼓沿鎮龍山向古藺前進,以麻痹吸引敵人,同時指揮紅軍主力以秘密迅速的行動突然折向東北,於21日晚至22日分別經二郎灘、九溪口、太平渡第四次渡過赤水河,向南急進尋求機動。擔負誘敵任務的紅3團先後進佔鎮龍山,突襲明科嶺,迫使古藺之敵閉城堅守,產生了紅軍仍將尋機北渡長江的假象,吸引了追剿之敵紛紛奔向古藺。待完成誘敵任務後,紅3團隨即折返,隨主力部隊從太平渡過了赤水河。對於紅軍的一系列機動,蔣介石頗為不解,遂於3月24日由重慶飛至貴陽,親自督戰。他認為紅軍北渡長江不成又再次東渡赤水河,應是舉棋未定的表現,已然鬥志渙散,正是將其一舉聚殲的好時機。於是重新調整部署,命令各路軍隊停止築堡,迅速向遵義地區開進,南北夾擊,將紅軍殲滅在此處。

實際上,紅軍在兩個月間先後四渡赤水,一直處於緊張頻繁的機動狀態,已搞得非常疲憊。因戰鬥和逃亡,全軍減員1萬多人,經擴紅後也只剩2萬人左右。部隊中怨聲很大,全不似影片中那樣拖著白軍走的豪情壯志。即使是在指揮層,對於部隊下一步的動向也不是影片中那樣有明確預見,而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毛澤東原來設想還是以機動殲敵為主,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戰局。但是紅軍已過於疲憊,戰鬥力大減,無法完成這一任務。當時彭德懷、楊尚昆建議首先應跳出敵人包圍,宜以南渡烏江為有利。毛澤東迅速接受了這一建議,改變了原來的設想,命令羅炳輝紅九軍團偽裝成主力,向西南的長干山、楓香壩方向佯動,吸引薛岳的中央軍北上;紅軍主力則向南急進,搶渡烏江,擺脫敵人。本來前線的國民黨軍是發現了紅軍有南渡烏江動向的,但蔣介石和薛岳麻痹大意,沒有及時採取應對措施。3月28日,紅軍主力冒雨從鴨溪、白臘坎之間突破了敵人的碉堡封鎖線。31日,除紅九軍團外,紅軍主力南渡烏江,把幾十萬國民黨軍隊甩在了烏江北岸。

從一渡赤水開始,到現在已超過兩個月,紅軍是第一次跳出了敵人的集團包圍。然而下一步何去何從呢?影片中毛澤東等紅軍領導人一直堅持要調出滇軍,因而威逼貴陽,並擺出要東進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架勢,核心圖謀始終是要入雲南。歷史上紅軍領導人可沒有這麼神機妙算,入雲南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四渡赤水之後的形勢是:東邊仍是湘軍,北邊是中央軍吳奇偉、周渾元縱隊和川軍,西邊是滇軍孫渡部,東南是桂軍一部。趁四面敵軍還沒有圍攏過來之際,紅軍必須速定去向。現在往東、往北、往南都是強敵,已無可能;西面有滇軍,唯有向西南,至滇黔邊境尚有迴旋餘地。而要往黔西南,前邊還橫著一個有蔣介石親自督戰的貴陽。到了這時,為了調動敵人,贏得時間,毛澤東等人設計了一個主動的精彩演出。就如電影中那樣,以部分兵力佯攻息烽,主力直趨貴陽,大造聲勢,要活捉蔣介石。當時國民黨軍在貴陽及其周圍地區只有4個團守軍,蔣介石十分驚恐,一面急令位於西面大定的滇軍孫渡部火速增援貴陽,一面要部下準備了轎子、馬匹、嚮導,準備隨時逃跑。孫渡不負蔣介石之望,3個旅急行軍400餘里,3天3夜就趕到了貴陽保駕。然而,紅軍主力過息烽後突然改為東進,並在清水江上架浮橋,以一部兵力東渡清水江,向黔東佯動,又做出要回湘西的樣子。蔣介石急令東面的湘軍和東南面的桂軍出動堵截紅軍,並令吳奇偉縱隊和剛趕到貴陽的孫渡部向東尾追紅軍。當四周的敵人都被調動起來後,毛澤東等率紅軍主力突然以日行120里的速度向南穿插,進至貴陽東南。隨後以一部兵力佯攻龍里,主力趁機從貴陽、龍里之間的20公里地域內穿過湘黔公路,直入黔西南。

影片中在佯攻貴陽、東調滇軍的橋段上做足了文章,不惜以朱德親臨戰場殺敵,並犧牲了瑞金團政委盧青松。歷史上朱德親自上陣是有的,就是在土城之戰的危險時刻,但卻不是在佯攻貴陽時。當蔣介石發現紅軍又往西邊去了,只能無奈地命令吳奇偉縱隊和孫渡部掉過頭來尾追紅軍。如影片中演的那樣,國民黨軍各部也來回往返折騰得疲憊不堪,罵娘一片。而我們的王道之主任至此完成了歷史使命,在追擊紅軍的路上遭到瑞金團截擊,中彈斃命。

進入黔西南後,中央仍沒有做出入雲南的決斷。要知道,中共肩負中國革命的領導責任,要發展壯大,擴大影響,沒有一個好的根據地是不行的。而建立根據地,又需要一定的地理條件、經濟條件、人口條件支持。中共和紅軍被從中國的心臟地帶趕出來,就已經遭到了事業上的重創。進入西南本屬迫不得已,還要被壓向更加偏僻的大西南一隅,即便是能建立根據地,也是經濟落後、消息閉塞的地瘠民貧之地,遠離國家中心區域,等於在中國革命中被邊緣化,失去了對中國社會的主要影響力,這無疑是極為令人痛苦的。然而形格勢禁,現時的生存是第一位的,局面已惡化到了一切行動方向都必須要考慮的地步。毛澤東、朱德等又發電徵求各軍團領導人的意見。彭德懷、楊尚昆這時提出,應迅速西渡北盤江進至滇黔邊境,在機動中尋求戰機,實在不行就入滇。眼前暫時也無別的出路,毛澤東等再一次接受了彭、楊的建議。紅軍主力於4月18日架浮橋渡過北盤江,相繼攻克貞豐、安龍、興仁、興義諸縣城。毛澤東索性再進一步,決定進入雲南東北部,繼續尋求機動殲敵。24日,紅軍主力分三路進入滇東。原來留在烏江以北的羅炳輝紅九軍團,在完成了牽制敵人的任務後,也轉移至黔西地區敵人後方。

在滇東,中共中央仍沒有放棄返回貴州建立根據地的打算。4月25日,毛澤東等人以中革軍委名義下達作戰命令,要首先在白水、曲靖地區殲滅滇軍一部,然後迅速機動,再殲滅吳奇偉、周渾元縱隊的先頭一部,以打開局面,建立根據地,並創造條件返回貴州。然而各路國民黨追剿軍正沿滇黔公路追了過來,敵強我弱,返回貴州已不可能,在滇東與敵人決戰更是自殺之道。命令下發後,林彪、聶榮臻和彭德懷、楊尚昆先後打電報給軍委,反對在滇東與敵決戰。林聶的建議是應迅速脫離這一區域,經東川渡過金沙江進入川西北,準備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彭楊的建議是先向西北轉移到一個安全地域,爭取幾天休息,以「解決一切刻不容緩的事件」。到這時,後面的國民黨軍已經追了上來,與後衛紅三軍團發生了戰鬥,想決戰都拉不開架勢了。4月28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召開會議,終於決定放棄滇東決戰計劃,迅速北上,搶渡金沙江,再一次跳出敵人的重圍。29日,紅軍主力兵分三路,向西奔昆明方向撲來。

影片中要渡過金沙江時,毛澤東、周恩來等人意氣風發,頗有「大路朝天,各走一邊」之勢。在真實的歷史上,這卻是強敵逼近、大勢所趨之下的無奈之舉。更加嚴重的是,因為紅軍進入滇東後在戰略方向問題上盤桓了幾日,以致失掉了乘敵不備之時迅速渡過金沙江的良機。紅軍直撲昆明,在昆明的雲南王龍雲是嚇得夠嗆,急忙組織團防和警衛部隊來保衛昆明。然而蔣介石根據空軍偵察,已判定紅軍西指昆明,實意在北渡金沙江。他命令四川軍閥劉文輝派兵扼守金沙江各渡口,將南岸船隻全部送到北岸;同時命令空軍每天在金沙江各渡口偵察,及時掌握紅軍動向。這樣,就給紅軍北渡金沙江造成了嚴重困難。從後來的結果看,紅軍一渡赤水時就想北上渡江,折騰了不知多少圈之後還得跑到雲南來渡江。既然早晚要渡江,中間又不是沒有趁敵空虛之時渡江的機會,為什麼一定要往返運動把部隊拖得減員嚴重、疲憊不堪呢?在紅軍高級指揮員中有這種情緒的不是少數。林彪就公然給中央寫了信,要求調整軍事領導;隨紅三軍團行動的劉少奇也給中央打電報反映下面的不滿情緒。這就引出了後來會理會議上著名的「弓弦」與「弓背」之爭。

回到現場,紅軍以一部兵力佯攻昆明,主力迅速折往西北向金沙江南岸疾進。然而因時機已失,雖分別搶佔了三個渡口,但又面臨沒橋沒船的困境。紅一軍團在龍街渡口嘗試架橋,但因江水太急沒能成功;紅三軍團在洪門渡架橋成功,但只渡過1個團浮橋就被江水沖毀,再也架不起來;關鍵時刻,總參謀長劉伯承指揮的中央縱隊佔領皎平渡後,繳獲了停留在江上的兩條渡船。隨後組織部隊偷渡成功,殲滅了川軍1個排和江防大隊一部,控制了北岸渡口,並又繳獲四條船。朱德聞訊後喜出望外,立即命令全軍都從皎平渡過江。為鞏固渡口,劉伯承又令宋任窮率軍委幹部團一部過江出擊,在通安附近擊潰了趕來增援的川軍2個營,保障了渡口的安全。此後,紅五軍團擔任後衛,堅決擋住了後面追上來的國民黨軍。主力則用6條小船,經過6天6夜全部從皎平渡渡過了金沙江,再一次將追敵甩在了後面。在黔西地區的羅炳輝紅九軍團也頑強與敵人周旋,殲敵一部後西進雲南宣威,並從會澤以西的樹節、鹽井坪渡過金沙江,勝利歸隊。蔣介石得知消息後,頓足長嘆,失望至極。無奈,只得命令薛岳部也渡過金沙江繼續追擊,並令劉湘指揮川軍各部火速進至大渡河一線堵截紅軍。這一來,又引出了後面更加驚險的故事。

影片到此戛然而止,紅軍四渡赤水的驚心往事也永遠留在了歷史中。在70天時間內,中央紅軍於國民黨重兵重圍中往來奔襲,四渡赤水河,突破烏江,佯攻貴陽,險渡金沙江,大小戰鬥40餘次,殲敵1.8萬餘人,繳槍數千支,擊落敵機一架,終於完成了戰略突圍任務,在戰爭史上表演了特殊的精彩一幕。

通過影片回顧了上述的傳奇歷程後,我們就能知道,四渡赤水非是神機妙算,所稱頌的「奇兵」亦是大勢所趨下的必然之舉。真正值得歌頌的,是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林彪等統帥和將領間的緊密互動,實事求是地根據變化了的形勢調整部署,勇於進取,全軍上下同甘苦,共患難,在革命理想指引下絕地求生的英雄壯舉。

四渡赤水,註定將成為中國革命史上的不朽篇章。


四渡赤水,紅軍高層戰略之爭

來源=《同舟共進》2016年第10期

1960年5月,毛澤東在武漢東湖接見二戰名將蒙哥馬利。這位曾在二戰期間角逐阿拉曼擊敗「沙漠之狐」隆美爾,參與指揮諾曼底登陸作戰的英軍元帥對毛澤東說:「閣下指揮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可以與世界上任何偉大的戰役相媲美。」而毛澤東卻微笑著搖搖頭,說:「『四渡赤水』才是我一生的『得意之筆』!」

那時,紅軍處於最困難時候,毛澤東自身也處於最困難時期。在內外壓力下,毛澤東指揮紅軍連續突破蔣介石重兵圍堵,又頑強地頂住黨內軍內多方質疑,率領紅軍脫離險境。

由於在湘江戰役中,中央紅軍遭受重大損失,在眾人的批評聲中,周恩來和博古兩人受到很大壓力,這就為毛澤東重新出山創造了機會。遵義會議使毛澤東由黨內邊緣化的地位,一舉進入黨的領導核心並出任紅軍前敵指揮部政委,獲得了臨時軍事指揮權。但是在當時,毛澤東還沒有後來那樣的絕對權威,大家對他的戰略思想也還沒有完全領會,所以這期間發生一系列重大軍事爭論,爭論焦點是南下湘西會師二、六軍團,還是北上四川會師四方面軍,爭論核心是是否選擇毛澤東作為紅軍最高指揮者。

林彪不願北上:行動遲緩幾乎貽誤戰事

1935年1月19日,中央紅軍按照遵義會議北渡長江創建川西北根據地的決定,兵分三路向土城、赤水前進,並攻佔土城。1月28日,毛澤東決定在土城、青杠坡一線對尾追我軍的川軍模範師郭勛祺、潘佐所部發起攻擊。由於對郭部情報有誤和戰鬥力估計不足,土城圍殲郭部的目的沒有達到,打成平推的局面,紅軍也遭到一定損失。遵義會議後毛澤東指揮的第一仗受到黨內軍內的普遍質疑。博古當時就悻悻地說:「看來狹隘經驗主義者的指揮也不成。」凱豐也跟著起鬨:「誰正確,誰錯誤,走著瞧。」

1月29日,紅軍主動撤出戰鬥,從元厚、土城向西一渡赤水河。紅軍進至川南的敘永、古藺地區,尋機北渡長江。由於張國燾統率紅四方面軍沒有南下以吸引川敵,致使川軍無後顧之憂,得以集中重兵封鎖長江。根據敵情變化,毛澤東認為,原定北渡長江已不可能實現,決定回師,向扎西集中。

鑒於敵軍主力已大部被我吸引到川滇邊境、黔北兵力空虛的情況,毛澤東決定出敵不意回師東進,折回貴州。我軍先頭一個團先敵搶渡二郎灘,成功掩護部隊於2月18日至20日第二次渡過赤水河,並繼續向桐梓、遵義方向前進。

毛澤東的意圖非常明確:殺回馬槍,二渡赤水再占遵義。為此,毛澤東親去找林彪布置戰事。

林彪和彭德懷指揮的紅一、三軍團是井岡山毛澤東帶出的老底子,是中央紅軍的精銳,也可以說是毛的嫡系部隊。令毛意外的是林彪帶著情緒消極應對。這其中的根源在於林彪是贊同中央紅軍去湘西與二、六軍團會合的,而針對毛澤東力主北進的意見,就表現出明顯的不滿意。他公然不執行軍委命令,反而要軍委靠近他集中。他把部隊往西帶,離主力越走越遠。軍委為了調一軍團到扎西地區集結,前後6天給林彪下了8次命令。林彪拖延了4天,才不得不帶部隊向指定地區集中,幾乎誤了軍機。

由於林彪的態度遲疑,毛澤東將二渡赤水和主攻婁山關的任務交給三軍團,將一軍團放在側翼迂迴作戰。成仿吾在回憶中說:「遵義戰役前,毛澤東同志了解到遵義一線敵人力量薄弱,命令部隊迅速攻擊婁山關,乘勝佔領遵義城。而林彪提出要停一兩天,等第五、九軍團和幹部團到齊,實際上是他不敢打。當紅軍擊敗王家烈的部隊,佔領了板橋地區後,軍委指示一、三軍團乘勝緊追,直下遵義,並準備打擊增援的吳奇偉兩個師,林彪又消極抗令,徘徊不前,受到了軍委的嚴厲批評,才帶領部隊向遵義前進。紅軍於凌晨先敵佔領了遵義,吳奇偉部上午才趕到遵義城南,雙方在老鴉山一帶展開了激戰。由於我紅軍搶先一步,佔領有利地形,指戰員拚死衝殺,殲滅了吳奇偉兩個師的大部,取得遵義大捷。如果按林彪那樣遲疑一步,紅軍必然會陷於不利條件下作戰,甚至可能失掉勝利。」據彭德懷後來講,婁山關一仗,由於一軍團側翼包抄未能及時到位切斷敵人退路,黔軍幾個團大部分跑掉,三軍團苦戰一天多,但繳獲不大。

苟壩會議:毛澤東險些失去軍事指揮權

紅軍遵義大捷後,蔣介石於3月2日急飛往重慶,親自指揮對紅軍的圍攻,企圖採取堡壘與重點進攻相結合的戰法,南守北攻,圍殲紅軍於遵義、鴨溪這一狹窄地區。

在軍委作戰室內,毛澤東在一幅軍事地圖前凝神深思許久。他決定將計就計,偽裝在遵義地區徘徊尋敵,以誘敵迫進,然後再轉兵西北,尋求新的機動。同時,以紅三軍團向西南方向的金沙佯動,調動敵周渾元部向南和吳奇偉部向西。毛澤東用雙手在魯班場做了一個合圍的態勢,很顯然他要圍殲中央軍周渾元縱隊。

就在毛澤東作戰意圖明確的時刻,3月10日,林彪和聶榮臻電告中革軍委,要求由他們牽頭打一仗,攻擊對象是位於打鼓新場的黔軍猶禹九旅。黨中央總書記張聞天專門召集紅軍高層20多人在苟壩開會。在會上,為了擴大遵義戰役戰果,大家都同意打這一仗,唯獨毛澤東堅決不贊同,其理由是:猶部明顯是蔣介石設下的誘餌(蔣介石當時已下達「誘其來攻」,然後一舉圍殲中央紅軍的命令),紅軍要兩天後才能調集兵力,到那時敵人的包圍圈已經完成,猶部處於蔣介石新設置的包圍圈中心,明顯是一步險棋。毛澤東認為影響中央紅軍在黔北立腳的障礙是中央軍周渾元部(2月1日,薛岳電令周渾元代替他擔任前敵總指揮,統一指揮吳奇偉部和黔軍何知重師),周敵已從仁懷東進找上門來,這是必須面對的事實。為此毛澤東才決定將紅軍主力從遵義轉移到鴨溪地域,以便尋機消滅東進的周渾元部。林、聶提出的消滅猶禹九旅的作戰報告,明顯違背了3月5日紅軍總政治部按照毛澤東的戰略部署發布的《動員全體紅色政治工作人員爭取新的勝利命令》:「在王家烈、吳奇偉慘敗之後,蔣介石又用周渾元縱隊與黔軍配合向我進攻,企圖包圍和消滅我們……我們無論如何要把蔣介石的主力周渾元縱隊消滅,取得比遵義戰鬥更大的勝利。」「周縱隊尾追我們數千里,比吳奇偉縱隊更疲勞,只要我們堅決勇敢,勝利一定是我們的」。毛澤東的這道命令體現了他的一個新的反圍剿戰略部署,但是大家不按中革軍委和中共中央這個既定的戰略方針行事,一致堅持要打打鼓新場的黔軍,並且激烈爭吵,明顯是干擾了毛澤東的作戰計劃。朱德和周恩來開始支持毛澤東的意見,後來又妥協支持多數人。事到如此,毛澤東只好說:「大家不接受我的意見,那我這個總指揮還有沒有決斷權呢?如果沒有,我就不當這個總指揮好了!」毛澤東沒有想到的是,主持會議的張聞天認為毛澤東的堅持意見是固執己見和獨斷專行,表態說:「少數服從多數,不幹就拉倒!」併當即指令彭德懷接替毛澤東出任「前敵總指揮」,進攻打鼓新場,彭德懷立即答應。彭德懷的態度是很關鍵的,因為一、三軍團是主力軍團,如果彭德懷不同意打,林彪和聶榮臻的提議就通不過。

當天夜裡,毛澤東心潮起伏,沒有一絲睡意。他索性坐起來一支接一支不停地抽煙。他感到:兩軍一旦對壘,紅軍將很快陷於南北夾擊、腹背受敵之境,甚至隨時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責任重於泰山,關乎黨和紅軍生死存亡決不能賭氣。想到這裡,立即起身提起馬燈在崎嶇的山路上走了2公里,找到周恩來,再次陳述利害,要求:「把命令暫晚一點發,還是再想一想。」那天晚上,周恩來也沒睡,當他了解到多路敵人調動兵力圍堵紅軍的情況,證實了毛澤東的意見是正確的。他接受了毛澤東的意見,第二天一早在緊急會議中力挺毛澤東,說服了大家。

苟壩會議的第二天,張聞天「也認識到免除毛澤東總指揮由彭德懷代替這件事處理失當。由此更覺得軍事領導要改變辦法。戰場情況瞬息萬變,必須臨機決斷,靠開中央會議來決定會貽誤戰機,而且他自己對打仗也不熟悉,自認是外行,覺得過多地參與軍事指揮不合適,所以接受了毛主席的建議,決定成立軍事三人小組統一指揮。這個三人小組的成員是:毛澤東、周恩來和王稼祥。」(楊勝群、陳晉主編《紅軍長征重大決策見證錄》,三聯書店2006年版)

關於這段歷史,解放後毛澤東曾對毛遠新談到他同周恩來談話的詳情。毛澤東說:「總理專門找了我,總理說:『再這樣下去不行了!』我也說:『是不行了!怎麼辦呢?』總理說:『還是你來吧!我不行。』我說:『要我來可以,你得給我全權,就是全部的權力。』總理說:『就給你全權!』我說:『那別人不服怎麼辦?』總理拍了拍胸脯說:『我去做彭德懷和林彪的工作。』」(《彭德懷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毛澤東由此從周恩來手中接過了軍事指揮權。周恩來也如他所說,事後做了彭德懷和林彪的工作。

三渡赤水:毛澤東軍事指揮再次飽受爭議

否定了攻打打鼓新場的動議,毛澤東於3月13日發布圍殲魯班場周渾元部的命令。目的是要把各方面的國民黨軍都吸引到黔北來,找個縫隙突破蔣介石設置的包圍圈。

對此,彭德懷卻沒有理解毛澤東的意圖。他在回電中稱:周敵已提前修築起了堅固的工事,加上紅軍無攻堅武器(大炮在土城全部扔了),無攻破的把握,建議三人軍事小組放棄這次戰鬥(黃克誠也反對打魯班場這一仗)。毛澤東則堅持按既定方針辦。

魯班場一戰,由於臨戰前紅軍高層指揮員意見不統一,導致戰場的指揮與配合不協調,沒有達到圍殲周渾元的作戰目的。撤離魯班場後,為了再度調動敵人的兵力,毛澤東指揮紅軍於3月16、17日在仁懷三渡赤水。如果說中央紅軍一渡赤水河、二渡赤水河是受國民黨軍圍追堵截所迫的被動轉移,那麼從茅台三渡赤水就是帶有戰略性的主動轉移。

蔣介石矇頭轉向,以為紅軍又要過長江,急調中央軍、川軍、黔軍、湘軍組成五路縱隊,齊頭向仁懷一帶壓過來。他又調動滇軍,在尾追紅軍的同時在這一帶花大力氣修築碉堡群,企圖一舉圍殲紅軍。這時,紅軍高層見到毛澤東又要按照他在苟壩會議上受到大家批評的老辦法,不是停留在黔北或向二、六軍團靠攏,再渡赤水河兜圈子時,中革軍委內部爭論又激化起來。

首先向毛澤東軍事指揮提出質疑的是彭德懷。關於自己對毛澤東的認識,彭德懷曾有過這樣的解釋,說他認識毛澤東有兄長、先生和領袖三個階段的轉變過程。四渡赤水期間他對毛澤東的認識和了解尚處在「先生」階段,因此對「先生」的意見和指令就不可能樂意接受。關於四渡赤水期間彭德懷對毛澤東的態度,彭在他後來的自述中是這樣說的:「遵義會議的決定,在湘、貴、川、鄂邊地區反覆作戰,粉碎敵軍進攻,爭取與第二方面軍靠攏,建立新的根據地,停止戰略退卻……」這是彭德懷多年後的自述回憶,從中可以看出:他希望在「湘鄂川黔邊地區建立根據地」,「爭取與第二方面軍靠攏」。彭德懷的這段自述實際上反映他當時是贊同李德的軍事路線的,認為毛澤東堅持不入湘西與二、六軍團會合,造成了中央紅軍在四渡赤水期間的艱難處境,於是彭德懷就同毛澤東產生抵觸,使毛澤東很惱火。他批評毛澤東的「四渡赤水」之戰「是對敵作戰的猶豫情緒」所表現出來的「軍事戰略上的退卻」。彭德懷的這個認識基本上也是林彪的觀點。

三軍團在土城和遵義兩場戰役中都是擔任主攻,打得艱苦,傷亡較大,因此三軍團官兵中提反對意見和發牢騷的人最多。

彭德懷把三軍團指戰員的不滿情緒向當時由中央派下來任三軍團政治部主任的劉少奇反映,認為「目前正是按原計劃同二、六軍團會合的好時機,不能再往西面去了」。劉少奇便把三軍團官兵要求在黔北建立根據地,不願離開黔北而長期運動作戰等,加上他自己也認為「革命正處於低潮時期,應該改變方針,不能再在這裡打圈子了」,同楊尚昆聯名向中央寫了一個報告反映基層情況。同時彭德懷又親自向跟隨三軍團行動的張聞天反映三軍團官兵和自己的看法,張聞天同意開個會,要彭德懷把意見拿到會上來討論。這時「最高三人軍事小組」中的王稼祥也對毛澤東提出質疑。他向張聞天反映說:「老打圈圈不打仗,可不是辦法。」要求張聞天開個會討論這個問題。麻煩接踵而至,因五軍團與防守婁山關的羅炳輝九軍團配合不力,導致婁山關失守,羅炳輝提出辭去軍團長,要求中央重新給他安排工作。這時,毛澤東的處境非常困難。

這些矛盾全部集中到了一起,於是就有人催促張聞天開會討論是否撤換毛澤東軍事指揮權問題。在遵義會議被趕下台的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也感到毛澤東倒霉的時機到了,他發現大家的情緒都是對著毛澤東的,只要一開會,毛澤東就會被大家猛批一通而趕下台,於是李德去找博古。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博古向他表明觀點:他擔心一場新的派別鬥爭會導致黨和軍隊領導的分裂。博古告誡他說:「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避免這種事情發生,否則中央紅軍的命運就不堪設想了!」周恩來與博古提醒張聞天,在這個關鍵時刻,批判毛澤東的會千萬不能開,否則後果不堪設想。這下張聞天恍然大悟:開會後果將是一場嚴重的政治軍事危機。

四渡赤水:毛澤東將中央紅軍帶出險境

三渡赤水時,毛澤東發現已將敵人兵力吸引到川南、黔北一帶,於是突然調轉頭來,於3月21日向東經二郎灘九溪口的太平渡,第四次渡過赤水河。蔣介石日夜搶修的碉堡群遂棄於無用之地。

這時,毛澤東又令紅軍擺開幾個陣勢迷惑敵人:一部分部隊佯攻貴陽,一部分用最快的速度東向湖南,做出急於要和二方面軍會合的樣子,並留下第九軍團在仁懷一帶牽制敵人。

當紅軍第四次渡過赤水時,蔣介石又以為紅軍要過長江,沒想到毛澤東卻突然調過頭來奇襲貴陽。由於貴陽兵力空虛,只有一個團守軍。紅軍迅速攻佔了飛機場,斷掉了蔣介石逃跑的歸路。在此督戰的蔣介石只好唱起「空城計」的獨角戲。這把宋美齡嚇得不輕,以為要當俘虜了,連忙把軍事地圖燒掉。蔣介石無計可施,只好十萬火急電令雲南的龍雲,就近速調滇軍主力孫渡縱隊撤離金沙江防線救駕貴陽。毛澤東四渡赤水巧妙地將滇軍主力調往貴陽,又把川、黔、湘各省軍閥和薛岳主力調到黔北、黔東、湘西以後,突然虛晃一槍,指揮紅軍主力乘虛進入雲南。滇軍總司令龍雲坐守昆明空城,大罵蔣介石瞎指揮,一個急電將防守金沙江沿岸渡口的滇軍民團火速調回昆明。紅軍又在昆明外圍虛晃一槍,直奔金沙江。這時金沙江一線渡口的雲南守軍均被毛澤東「調走」。蔣介石親臨貴陽「統一指揮」的結果,正好把兵力「統一」起來交給毛澤東「指揮」。

關於毛澤東指揮中央紅軍四渡赤水期間的一系列戰略戰術,國民黨高級將領李以劻是這樣說的:「蔣介石在貴陽的30天,幾乎天天被毛澤東牽著鼻子走,可說是完全被動。紅軍四渡赤水河的真正企圖,蔣介石、陳誠、薛岳等事前判斷不著,事後洞悉情況,重新布置,而紅軍卻又改變行動了……」毛澤東就是用這種「時而赤水河東,時而赤水河西;時而走大路,時而走小路;時而走新路,時而走老路」的「四渡赤水」曲線運動戰戰術,使得蔣介石的碉堡戰術和圍殲計劃一次次地破產。

會理會議:毛澤東鞏固軍事統帥地位

毛澤東雖然把中央紅軍帶離了險境,進到了雲南,但問題尚未了結,因為批判毛澤東的會議一直未開成,而毛澤東卻把部隊帶到距離湘西越來越遠,會師二、六軍團已無可能。

中央紅軍於5月12日來到金沙江北岸的會理縣城旁。早已按捺不住的林彪給彭德懷打電話說:「現在的領導不行了,你出來指揮吧。再這樣下去,就要失敗。我們服從你領導,你下命令,我們跟你走!」林彪的行為當即受到聶榮臻的批評。聶榮臻警告林彪說:「誰要造反,辦不到!如果你擅自下令部隊行動,我也可以以政治委員的名義下指令給部隊不執行。」隨即,林彪又給中共中央寫了一封信,要求更換最高軍事領導人,要求朱毛下台,其主要目的是要毛澤東下台。他要聶榮臻與他一同簽名上報,遭到聶榮臻的拒絕。為此,聶榮臻再一次批評了林彪,但林彪不聽聶榮臻的勸告,還是一意孤行將信上交給了中共中央。

既然矛盾又一次公開暴露出來,自三渡赤水以來大家就一直希望開個會討論軍事路線問題,這回終於等到時機,因為鬥爭的矛頭已經直指朱、毛兩位最高軍事領導人,所以這個會不開是不行了。當時中央紅軍已脫離險境,毛澤東和周恩來二人也有時間和心思來處理問題了。這個盼望已久的會議終於開成了,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會議不是批判毛澤東,而是發生180度急轉。張聞天旗幟鮮明地站在毛澤東一邊。關於張聞天在會理會議上態度轉變,他的夫人劉英是這樣說的:「聞天的信條,是真理在誰手裡,就跟誰走。那時確實是毛主席手中有真理,他的意見高明、正確,所以聞天總是支持毛主席,會理會議也是如此。」針對林彪給黨中央要求朱毛下台的那封信,毛澤東斥責林彪:「你還是個娃娃,你懂什麼?」其實這話是說給彭德懷聽的。毛澤東一直懷疑是彭德懷背後指使林彪乾的,這幾乎成了他的一個心結。1958年廬山會議批彭時,毛澤東舊事重提,彭德懷否認,林彪當場承認此事是他自己所為。

會理會議的結果,是毛澤東在紅軍中統帥地位完全鞏固。

根據這些爭議者後來回憶,當時產生這些矛盾和分歧的一個原因,是毛澤東沒能把四渡赤水期間轉圈圈的戰略意圖告訴各軍團指揮員。這顯然是誤解。因為在當時的危急情況下,每天都有掉隊和脫逃的人員,有的還叛變投靠了敵人,向敵人供述了許多紅軍內部的情況(三軍團十四團政委田豐叛逃後如實報告了遵義會議的實情)。把紅軍動向的戰略機密散落到基層是很危險的,因此當時毛澤東對自己的軍事計劃不下傳,也不敢下傳,於是就招來了大家的誤解和不滿。

關於毛澤東力主不去湘西與二、六軍團會合,要到黔北創建川黔邊根據地,事實證明這一決定是正確的。這件事在時任第六軍團長蕭克的回憶中得到了證實。蕭克在《二、六軍團為何要長征》一文中,總結了他們在湘西無法生存而被迫長征的四個原因:第一,蔣介石派陳誠到宜昌設立行營後,在湘西根據地四周不斷增加兵力,構築大量碉堡工事,形成了更大包圍圈。同時厲行更為嚴密的經濟封鎖。第二,地形不利,這一地區地形環境不利於大軍團活動。第三,經濟落後,補給困難。第四,根據地內紅軍執行的政策過左,使得根據地不能鞏固。從蕭克的回憶總結中,可以看出,就連二、六軍團都無法在湘西立足而被迫長征,要是按照李德等人的意願把中央紅軍也帶入湘西,是根本無法生存的。李德等人的主張嚴重脫離客觀實際。


先想一個問題,如何一個人對戰十個人?

日本武士有一種辦法,就是跑。

先使勁跑,這樣後面追的人,會因為體力的不同導致有人先追上來,有人落在後面。

這樣就把敵人化整為零了,可以一個一個擊殺先跑到的人。

這樣的戰術要保證自己腳力好,擅長跑。而且單兵對戰的能力強。

這個辦法,也是毛澤東談到過的,當然這個是他自己的作戰經驗,不是跟日本人學的。

遵義會議後,大權在握的毛澤東潛龍騰淵鱗爪飛揚,調動起了所有紅軍開始了一場天降奇兵幻影擊殺勝利大逃亡。這個時候,足智多謀的林彪都不懂毛澤東在幹嘛。

我們可以把這一個戰役想像得魔幻一點。毛澤東憑藉著一封封咒語一樣的電報,命令身背大刀不同小分隊的紅軍戰士在黑暗的夜裡或者光天化日之下,翻山越嶺像跑酷一樣奔跑,蔣介石的幾十萬大兵在後面窮追不捨。有時候,紅軍戰士突然轉向,蔣介石先追上來的少量部隊剛剛以為要得手,卻被另一股側面跑上來的紅軍攔腰斬斷,毫無聲息地殺死,紅軍就像一群黑衣忍者,拿著小太刀,刺殺笨拙的大部隊。

紅軍不斷地奔跑著,憑藉著山河森林的掩護,就像跑酷者運用房頂和樓梯一樣,輾轉騰挪。而每個路線都是毛澤東隨機設計又總體上有著戰略方向的。

終於,紅軍成功把蔣介石的軍隊繞得昏頭轉向甚至自己和自己撞在了一起,這個時候紅軍便迅速在追兵的縫隙里跑掉。

接下來便是傳說中的一路狂奔,紅軍水馬渡烏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的傳奇便輪番上演了。

所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就指的是四渡赤水這次三頭六臂撒豆成兵七十二變幻影一樣的戰役。


毛澤東沒有為了跳出包圍圈而事先規劃好「四渡赤水」這個軍事行動,而是紅軍不斷的尋找落腳點(建立新的根據地)又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改變計劃的一個軍事行動(詳細情況請百度)。也可以說紅軍是迫不得已才這麼干。所以林彪才會抱怨跑冤枉路,又寫信要求毛澤東離開指揮崗位。毛澤東說林彪你是小娃娃懂個屁也不是沒道理的,因為正是通過前兩次(三次?)的長距離奔襲,調動了國軍的布防,才出現了第四次渡赤水後跳出包圍圈的機會。(補充一點,應該是第三次渡赤水之後才有了真正的有目的性的行動計劃,就是改變在川黔建立根據地的想法,渡過金沙江去川西和四方面軍會合,這一想法很早就有人提出了。)

這個軍事行動不代表毛澤東有多麼神話般的戰略謀劃,但充分體現了毛澤東自己的指揮風格。一個合格的指揮官需要有靈活的頭腦,敏銳的觀察能力,堅強的決心和準確的判斷能力。毛澤東能成為一個軍事戰略家,說明他的確有能力也有天賦。

--------------

四渡赤水是遵義會議之後的一次重大的軍事行動,不僅是要建立或尋找落腳點,更重要的是通過不斷的打勝仗來提升紅軍士氣,增強紅軍內部的凝聚力。如果失敗,意味著新的紅軍指揮三人組無法建立自己的威信,也讓紅軍再一次陷入重重包圍的危險境地。

換句話說,毛澤東能夠成為黨的領導核心並毫不動搖幾十年,四渡赤水的勝利是一個信任的起點。

-------------

不要把長征的紅軍類比成流寇,完全不一樣啊。

長征從一開始就是有目的的軍事轉移,只是這個目的地根據情況在不斷的變化。

流寇是走到哪裡算哪裡。


西方評價長征為東方版的出埃及記,四渡赤水則和摩西渡紅海一樣魔幻。渡過赤水是神來之筆,也是絕境逢生的無奈,但它無疑為毛本人賦予了先知的神性。長征是一個現代型政黨有組織的戰略轉移,再考慮到蔣本人的戰略野心(借剿匪之名在西南擴充影響力)以及軍閥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它的成功其實是有保證的。

可是問題在於,我們站在事後的角度能夠看到這些,時人心中卻必定是迷茫的。

根據地盡失、部隊損失慘重、前路茫茫,稍有不慎便會軍心渙散。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個時候急需一個神啟、一個超人的出現。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但樸素的人民群眾是喜歡造神的,中國曆來便有把偉人神化的傳統(而神化的進一個後果便是妖魔化)。上世紀共運有一個不好的傳統,就是喜歡把領導者塑造為哲學王這種高大全的形象。中國的這個傳統便從四渡赤水開始了。

但無論如何,在長征中,這個先知的形象的確起到了它的歷史作用。黨內從不缺乏智慧,士兵也富於紀律性,只需一個凝結核便可成雲致雨。

時勢造英雄,英雄亦可把握時勢。四渡赤水後,用拉康的說法:作為心理的弱勢方,這支隊伍便集體對毛產生了移情和依戀,產生了情感的正轉移。

毛成為了摩西一樣的人物,又漸漸成為了主義本身,這也蘊含了日後悲劇性。

以上


記得伊布的連續假動作過人射門嗎?

就是那個感覺。


大概類似繞樹林,然後樹枝種樹,補刀斧砍樹。成功卡視野暫時脫離了被圍起來的危險。但是!但是!這時候還沒有脫離危險呢。評價就是當時特別靈性的操作吧


蔣公看完之後發現:這遊戲還能這麼玩?我也來微操

後來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國軍虎踞台灣圍困大陸。


稍稍有點軍事常識的,看看當時的形態圖,就知道紅軍稍有不慎就是團滅的結局,這正說明太祖用兵如神!


現在要表演的,是如何走位。


四渡赤水是和薩爾滸之戰一樣的神作

蔣介石的中央軍一直追不上紅軍的腳步,而紅軍前方則是心懷鬼胎的川軍滇軍

國民黨覺得自己人馬眾多勝券在握,想的根本不是能不能打贏,而是確保對中央紅軍的圍殺

但老蔣一直沒搞清楚毛偉人的戰略意圖,但毛偉人可以通過諜報系統提供的碎片信息分析國軍的態勢動向

一渡赤水是真的想過河,二渡赤水是不能在短時間內擊破川軍劉文輝、所以被迫渡河企圖另找出路

在這個過程當中老蔣為了圍殺紅軍調整了部署、並且被毛偉人發現了破綻

到後來三渡赤水就純粹是佯攻,企圖調動蔣光頭做出錯誤的布置

當諜報系統確認了老蔣犯錯以後,毛偉人迅速帶領中央紅軍第四次渡河,南下穿過國軍中央軍與滇軍防區的薄弱處,跳出了包圍圈

蔣光頭親自奔赴貴陽「前線指揮」,又被紅軍無意中從遵義方向發起的攻擊給嚇尿,因此急令滇軍龍雲救援貴陽,這個愚蠢的錯誤給了毛偉人最後的神助攻

對薩爾滸沒有爭議,是因為努爾哈赤劣勢兵力把四路明軍中的三路給滅了,而中央紅軍兵力更劣勢還沒有補給、否則重現薩爾滸的戰果不會有任何問題。


前期崩盤,猥瑣發育,風騷走位,逆風翻盤。

總結起來就是,猥瑣發育,別浪,四處抓人,逐個擊破,野區包圍防禦塔,最後三路推高地,反觀gmd,典型的順風浪,逆風投,錢都指著買外掛,看見人頭不要命,被包圍了不敢支援。


如果沒有遠大的謀略,是指揮不了四渡赤水的。也成就不了紅軍輝煌。其實四渡赤水結束,國民黨失去統治失敗是必然就順理成章很多了。


@沈聽雪 我真是服了你,這點破事還至於刪評論?想私信你都不能。敢問你今年貴庚?


金一南將軍講苦難輝煌,這個視頻裡面說了,四渡赤水的第一次和第三次作戰是毛主席指揮的,但是實際上是失敗的。這個後來毛主席自己也提到過,他說自己也是犯過錯誤的,指的就是此時,而第二次和第四次好像不是他。所以說,如何評價?

正如孔子自稱喪家之犬,後人稱孔子為聖人。


推薦閱讀:

旅途中,遇到穿著或使用現役部隊軍品的人,如何從外表,裝備,或者簡單的詢問,分辨一個人是退伍老兵還是軍迷?
毛澤東的軍事才能是否比他的政治才能更優秀?
如果當初是德國打中國,會怎麼樣?
為什麼宋朝軍事那麼弱,經過短暫的蒙元後,會有明初那麼強大的軍事力量,基本將蒙古毀掉?
中印會開戰的可能性有多大?

TAG:軍事 | 軍事研究 | 中國 | 紅軍長征 | 共產主義communis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