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太平洋戰爭在某種程度上導致美國參與了後續的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

援引我正在看得一本書里寫的:「更大的悲劇是,對日戰爭是一場不必要的戰爭。所以我們必須繼續哀悼那些犧牲者:首先是在瓦胡島犧牲的2403人,然後是那些事業被葬送的人,像金梅爾、肖特、薩福德、布拉頓及薩德勒。從更廣的意義上來說,我們也必須哀悼千百萬在這場太平洋戰爭中捐軀和傷殘的人:雙方的陸、海軍戰士及許多國家的無辜平民,特別是日本的老百姓,他們受了炸彈和原子彈的摧殘。最後的犧牲品是當今世界的現狀。想像一下如果沒有東方這場戰爭,將會是什麼狀況吧:就不會有廣島,也許就不會有核戰爭的威脅,美國也就沒有必要在朝鮮打一場損兵折將、不得人心的戰爭,以及在越南打一場更可悲的、使美國經濟削弱、國內衝突加劇的戰爭了。」


謝邀。

不過也沒什麼可說的,這作者腦洞太大了。

美日之間在西太平洋、東南亞和中國的矛盾已經是不可調和的了。更重要的是美國強大的國力,已經遠遠超出同時在兩個戰場勝利所需要的力量,其不可能放過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奪取世界霸權。

所以,作者說太平洋戰爭是不必要的,本身就錯了,太平洋戰爭實際上是不可能避免的。

但如果太平洋戰爭避免了,那朝鮮半島和越南都會長久處於日本統治下,這兩場戰爭自然不會打了。


珍珠港之前,美國國內有很強的孤立主義傳統,在政壇上佔據主流,以致於羅斯福也只能採取租借法案這樣的方式來支援英國。

但珍珠港之後孤立主義迅速垮台,美國開始廣泛介入世界事務,認為自己應當承擔更多國際責任。

太平洋戰爭給美國的教訓就是,對於謀求地區霸權的擴張主義勢力,只採取禁運等非軍事手段是不夠的,反而會被對方認為軟弱可欺,必須直接用軍事手段徹底打消其擴張妄想。

這就導致冷戰時美國面對共產主義勢力的「擴張」,認為必須迅速予以打擊,所以促使其介入朝鮮和越南。

另外,日軍在珍珠港之後的迅速擴張也讓美軍印象深刻,冷戰時的多米諾骨牌理論的盛行應與這段歷史有關,美國認為如果不迅速有效遏制「侵略」,則鄰近地區將迅速受到波及,恰如骨牌傾倒一般


因為太平洋戰爭確保了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地位。為了維持鞏固並擴大這種地位,就必須支付相對的成本,韓戰是其成本之一。越戰我不能妄下論斷。

btw,這種成本以戰爭形式支付是美國的失策。


源頭是可以歸結到太平洋戰爭的結果,或者說,是對日本的戰後處理。


由於日本戰後是無條件投降,美國打垮了日本,還駐兵並承擔了防務責任,使得原本日本地區安全責任(也就是權力)全部由美國接手。不過本來計劃中還有校長承擔一部分安全義務,不過校長很快去了台灣。


所以腦洞大開的話,不無條件投降,日本自然而然會承擔在亞太遏制紅色政權保持均勢平衡的義務,中國也不會莫名其妙的那麼容易崛起。當然無條件投降是有許多其他因素的,但為了意識形態打破均勢並血戰到底是山姆大叔的愛好和夢想,不愧是年輕的帝國。


至於太平洋戰爭的必要性,是另一個話題了,但值得肯定的是,東亞,東南亞和印度支那不能只有一個日本的聲音。

個人淺見,還望補充。


我猜想,美國在那個時期的最理想狀態是:在適當的時機介入歐洲戰場,以調停人的身份參與歐洲事務和戰後勢力範圍的再分配。實際上美國在歐洲的戰略是很成功的,不僅通過與二戰中陷入危機的英國談判而逼迫其放棄海外殖民地,而且通過戰後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和馬歇爾計劃從經濟上席捲了整個歐洲。對東亞,美國可能相對沒什麼興趣,而更希望中日保持1938年時的狀態。美國對戰爭的思路應該一直是戰爭的煽動者和資源供應者,而不是直接參与者。美國期望隔岸觀火,賣裝備,漁翁得利,扶持傀儡勢力,不斷擴大自己的全球影響力,而從沒有想過本土會受到攻擊。但是他們低估了日本從5世紀起的大和政權就開始的以獲取資源為目的的對外擴張的決心,也高估了他們扶持的中國傀儡的實力。而對東南亞資源的控制權成為美日的衝突核心。所以我猜想,從美國的角度來說,他們是一直想避免太平洋戰爭的。當然對國內的軍火商來說,美國直接參戰肯定要比隔著大洋賣軍火能掙更多錢。


推薦閱讀:

朝鮮戰爭中志願軍的人海衝鋒是怎樣的?使用情況如何?

TAG:歷史 | 軍事 | 朝鮮 | 越南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