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是如何定位「小組」的產品形態的?到 2013 年 10 月,它的發展狀態如何?


小組是除豆瓣讀書外,豆瓣歷史最久的產品,它一開始是個無心插柳的結果:

在豆瓣上人們可以找到任何一本書,然後圍繞這本書進行討論,隨後其他人便可以根據他人的點評來對書籍的購買進行決策參考。

但是隨之而來產生了新的需求:如果我想討論「余華」、「武俠小說」、「中國文學」這些橫跨圖書條目的主題該怎麼辦?

當時採用了一種簡單直接的解決辦法:想討論什麼就去建什麼小組好了。

從某個角度看,小組最初有點像是「垃圾桶模式」——把所有有關書評的內容全部剝離出去,從而保證條目內容的結構性和精準有效。

在之後小組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重要的事情:

1、一個名叫豆瓣的圖書網站,最大的小組居然是「愛看電影」——於是豆瓣做了「我看」,即後來的豆瓣電影;

2、越來越多的人創建了北京豆瓣、鄭州豆瓣這樣的城市小組,用來組織各種讀書會、下午茶——於是豆瓣做了「活動」,即後來的豆瓣同城;

3、由於小組創建很簡單、使用也很簡單,於是開始有人把小組當作個人博客來用,記錄自己每天的瑣事——然後豆瓣就順利成章地做了「日記」

類似的事情不斷上演,例如小組發展到幾萬個之後開始呈現出強烈的生態特徵,也啟發了阿爾法城的構想,購物類小組的狂熱(每天給淘寶導入的流量也不小)也成了豆瓣東西的群眾基礎。

如果說豆瓣的產品是「生長出來的」,那麼小組便是豆瓣產品的土壤。

——————————————————

我們正在積極探索小組最佳的產品形態,但有關其定位一直是清晰的:

小組是社群產品。

這麼講顯然缺乏誠意,但鋪開來說幾千字擋不住,我最近正在整理自己幾年來有關社群產品的沉澱結果,希望近期能夠分享出來。

至於小組的流量……呵呵今天天氣真好阿= =

我只能說:

1、絕沒70%那麼誇張;

2、但也絕對不小;

3、小組流量記錄正在頻繁刷新;

4、小組的增速不低於豆瓣任一成熟產品。

其實對於社群產品來說,內功比外在的招式(形態)更重要。

PS:約炮秀下限和文藝裝逼什麼的……太小看小組了,

網購類的小組所覆蓋的人群,接近小組用戶的1/4……

之前不是說豆瓣是個gay 社區么-__,-

去看看豆瓣上的佛教小組,再去找找國內著名的佛學論壇,再比比用戶量……

抑鬱症這種事其實挺普遍,也很嚴肅。

丁克面對的社會家庭壓力未必比gay小

豆瓣小組45天減脂俱樂部的入會費

呵呵,你們說,小組是什麼?


我不知道豆瓣做小組的初衷,但通過長期廝混,我認為小組從某種程度上彌補了豆瓣在社交發現方面的先天不足,讓用戶之間真正建立了關係。

豆瓣是以興趣為核心的社區,它基本沒有熟人社交的基因,但熟人社交網路蔚然成風之後,豆瓣也進行了嘗試,比如「登錄後的用戶首頁SNS化」、「豆瓣說」之類,但貌似用戶不買賬。後來,豆瓣叫停了豆瓣說,並回歸興趣發現方面的新首頁——最近貌似又默默改為了將兩種用戶首頁融合的方式(興趣發現方面的內容可以自己訂製,且取消了「猜」這種曖昧的服務)。

為此,之所以有小組的存在,豆瓣才敢多次折騰用戶首頁,才敢牛逼哄哄地說豆瓣只用產品運營。

也因此之故,豆瓣小組才被從二級導航欄慢慢提升到了一級導航欄——這是豆瓣的進步,也是豆瓣用戶的萬幸。

先說這些,卧等拍磚。


作為一個經營了五年,已有7w人組的組長,我想說幾句。雖然五年基本都是放羊,但非常有感情有感悟。

關於定位,因為我只是個用戶,不是豆瓣的產品,只談我的一點看法。

小組很像論壇,但設計上非常簡潔。發帖回復通知。我不是一個論壇愛好者,尤其看到那界面,常不忍直視,接觸了豆瓣小組後就不想混論壇了。小組的作用很顯而易見,供用戶討論,而且基於興趣愛好。以前建小組限制,現在幾乎隨便建,但每個組的組長與管理的能力不一樣。漸漸一批小組活躍度起來了。有了這些組之後,就對他們進行分類,可以有五個tag,在發現里供用戶瀏覽。

關於發展狀態。

看第一名的答案,基本上是根據用戶數據來做產品。那下一個催生的莫非是豆瓣相親,豆瓣炮友?哈哈哈。開個玩笑,不過我觀察了一陣豆瓣的小組,自己更是加過250個小組,進進退退幾年了,交友始終是個大需求,另外化妝租房求職旅行,都是大熱門,本地小組活躍度也相對高。但凡某些專業性高娛樂性低一些的小組,大部分活躍度都很差,差到不忍直視。所以現在豆瓣的娛樂與信息價值,已遠遠大於獲取知識價值,那些什麼心靈雞湯直播貼等,也早就不忍直視,幸好把首頁推薦給取消了,不然我要罵死阿北!可能知乎彌補的正是這一點,所以現在很多時間花在這裡。

另外,在豆瓣小組,傳播學中意見領袖這個詞貌似被淡化了,論壇還有版主,但豆瓣大組組長是誰,關我屁事。整個氛圍就是人人都可以是意見領袖,只要我的發言有趣,就有人回。而豆瓣小站相對是一個失敗的產品,因為與長期積累的豆瓣精神不符。

基本上,我上面提到已積累大量用戶的活躍小組,會繼續爆發,看看那些徵人貼吧!其他依然一片荒蕪。

搜索功能會更多地被有心人利用到,租房找工作能媲美某個神奇的網站,當然信息還是很離散,依然無法整合。

內容吸引用戶,很大流量都來源於小組。直播貼神馬的,蓋樓神馬的,只有想不到!

不過本人現在去豆瓣的時間大幅度減少,尤其是小組,也許已經過了年紀,或者躋身於90後之中倍感鴨梨,已經沒有當初那麼有趣的。


本想轉@Lebanner 在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067994/answer/17069407的答案,但原來本尊已經現身說法了,作為豆瓣小組的PM,回答這個問題太合適不過了。

正好閑逛豆瓣時候,發現了一個好玩的東西,那就從該題中的如何定位和發展狀態出發吧。以下內容多來源於豆瓣blog,如果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豆瓣的發展史,我看了兩個小時,挺好玩的。

首先看下阿北創建豆瓣的初衷:「六年前,我開始寫豆瓣第一行代碼的時候,是想做一個關於生活發現的服務。也就是說,豆瓣想幫人發現真實生活里的好東西。今天豆瓣有一百多人的團隊了,我們依然在做一個關於生活發現的服務。」(豆瓣blog)

而豆瓣最開始做的是「讀書者網路和書價比較」(豆瓣blog),而當時的小組是書友們討論圖書和興趣愛好的地方,而且前期豆瓣對讀書板塊的重視不是一星半點,小組藏書、blogger顯示藏書功能就是佐證(豆瓣blog、豆瓣blog),再然後小組進入了百花爭鳴的時代,阿北創建了「blogger小組」,我覺得他當時應該會很期待這個小組能夠蓬勃發展吧,只可惜「愛看電影」是當時最熱門的小組,被譽為「豆瓣上除了半「官方」的fans之外第一大小組」(豆瓣blog),於是豆瓣推出了電影功能,之後的故事@Lebanner講的比我好很多了。

關於小組流量,阿北07年有篇文章,感覺說話語氣跟@Lebanner好像,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豆瓣體?(豆瓣blog)

綜上,我認為豆瓣小組開始是作為豆瓣讀書的附屬產品出現的,之後隨著豆瓣的不斷壯大,小組越來越多樣化,豆瓣開始根據豆瓣小組衍生出用戶喜愛的產品,而它們都有著濃厚的豆瓣基因:發現。正如阿北在豆瓣三年里提及的:什麼是豆瓣最重要、對大家最有益處的功用?在半年多搜腸刮肚以後,我們終於找到了一句話來描述豆瓣:「豆瓣幫助每一個人發現生活中最適合自己的未知事物。」(豆瓣blog)而豆瓣小組也在這麼多年後成為了豆瓣的明星產品。

最後,以一個黑色玩笑作結吧,那些從豆瓣只能看到約炮、ons、廣告的朋友,送你們cooper於2008寫的一封blog:在豆瓣,你比你真實(豆瓣blog)。

當看完博客,突然看到評論灰色的名字,突然有些傷感,自05年開始還有多少豆子留下了呢


我加入了大大小小几個不同的豆瓣小組,甚至豆瓣小組是我玩豆瓣玩的最多的部分。加各個小組有不同的需求:

一個需求是【訴說】:比較常去的是豆瓣最大的女人組,女人幫,源起於想分享自己的故事,因為不太喜歡跟身邊的人訴說,就跟幫里的妹子們一起說,那麼大的世界總有人會理解你。分享自己的故事,以後就經常去看看別人的故事,別人的感情。

一個需求是【社交】:如地方豆瓣,會想知道本地的新鮮活動,大家在這個地方的心情,心態是如何,比如11.11的時候就在本地豆瓣看到過活動,並且參與其中認識了很多朋友。再比如吃貨組,大家會一起組織線下吃的聚餐。在社交這點下還有一點是對點交友,你在一個帖子里看到跟你心境相似的回復,就會對這個人有興趣,你可以點進這個人的豆瓣主頁,看到他喜歡的電影書籍,廣播之類的東西,有很多喜好相同的朋友,豆油一來二去就成了朋友。朋友以後的事情就看發展了。。

一個需求是【漲知識】:豆瓣上有的不只是逼組這樣的八卦組,吃喝組這樣的玩樂組,還有各個專業領域,興趣愛好領域的漲知識組,比如我加入的設計組,手繪組,還有一些中世紀文化研究組,我對這些並不是很擅長,但是有組裡的牛人每天會上傳自己的作品,還有收藏等,還有一些作品交流,知識交流等。這也是我覺得比較好的一個點。

前面有說小組是插在文藝花朵上的牛糞,我並不認同,我覺得小組是人最本性的東西都被挖出來了。有些你不敢在生活中說的話做的事,全在上面抖出來了。人性本惡還是本善決定了它是一坨屎還是一朵花。。吧。。

噢,偏題了。


豆瓣小組的味道,真的變了


為什麼天涯、貓撲死了,貼吧、豆瓣小組卻活了下來;

產品最核心的點就是用戶的自建機制,這算是社區類的用戶個性化定製的成功。


我是2007年開始接觸豆瓣的,當時覺得小組就是BBS,最吸引人的就是豆瓣有所有日本女優的小組,可以說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聊女優,後來豆娘大面積的刪除這些能吸引用戶的小組之後就覺得這個產品失去原有的形態了。當然這不能怪豆娘,在天朝這種國度里,哪一個網站起家不是靠黃和賭上來的呢~難道大家都忘了百度一開始拿來搜A片是最方便的嗎?


為什麼我看成豆瓣是如何定位「小姐」的產品形態的,告訴我我不是一個人。


社交元素中,小組是能很明顯的增強產品交互能力的。


各種廣告,有意思的帖子越來越少了,大組不是被管制雪藏就是被無恥之徒改成個人謀利的工具,那個什麼雞巴圈內招聘就是典型,後台能看到數據的人應該清楚吧,離死不遠了。


也是各種加入不同小組


只是最後各種小組只有一個哇靠你也來團購這個神一般的小組得到了充分利用


每天必刷


省錢利器和種草機的矛盾存在


加入豆瓣是因為電影和讀書。

後來和朋友參加小組上的讀書會才對它慢慢熟知,之前還真不關注。新用戶一枚,我便僅從用戶角度說下我對小組的想法:

內容上,自己加入的小組不是很多,但小組上的活躍度卻比我想像的多很多。廣告灌水等也致使馬太效應尤為明顯,這無關運營機制,憑藉源源不斷的高質內容便可遊離於冗長無節制的信息之外。和許多的文青無聊時在小組打發時間不同,使用小組一個純粹空靈的想法是我可以主動去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去獲取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我想這與產品形態無關,實現用戶價值對我就足夠了,因為論壇類產品形態本身就很複雜。

一直對產品形態這個詞沒什麼感覺。作為用戶,只要產品滿足了我的需求或者這個產品可以幫助自己實現自身價值就已經很討喜了。幫助企業樹立企業形象乃至變現也是其價值所在。產品的形態又有什麼打緊的呢?因為完成了這些,你同樣改變了世界。


大部分是裝逼青年了。當然也不乏有很多確實有文采和能力的。不過乍一看,其實也不多


推薦閱讀:

為什麼網易新聞要把軍事頻道放在首頁這麼顯眼重要的位置?
這兩年做產品的都奉行「簡單就是美」,為什麼用戶似乎更喜歡看起來功能多的東西(即便他用不到)?
有哪些在高端市場一舉成名的產品?

TAG:互聯網 | 產品經理 | 產品 | 豆瓣小組 | 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