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這句話在心理學中的原理是什麼呢?

對這句話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身邊也有無數的例子,但是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原因造成的呢


完形心理學,格式塔。

總希望事情圓滿,如果好像總有點希望,就會期待一個ending。

不然就有未完成情節吧。


騷動,即慾望、情緒、情感共同編織的幻想。

這種幻想使人,

看不清 赤裸裸而又冷冰冰的真相。


想像力。


拿著香蕉的猴子大傻總覺得對面猴子二毛手裡的蘋果好吃~


借朱光潛先生的一句話評價這種心理:

「凡所難求皆絕好,及能如願便平常。 」


個人覺得原因如下:

1.暈輪效應。當你喜歡一個東西或者一個人的時候,你會覺得TA閃閃發光,毫無缺點。狂熱的喜歡導致你過分誇大事物本身的優點。怦然心動件的光亮讓你忘記任何東西都有缺點這個事實,迫不及待的想要拉扯出一大段故事。完美無缺的東西不騷動也難對吧。

2.在自我說服的過程中強化了想要得到的慾望和決心。人總會思考為什麼。在沒有任何人會因為你的得到而給予獎勵和報酬的條件下,合理的歸因只能是這件事或者這個人足夠好,足夠優秀,我才會付出努力想要得到,不然理性人的尊嚴找不到合理的出口。於是你不斷說服自己騷動是值得的,因為TA足夠好。自我說服的過程強化了你對優點的認識,進一步忽略缺點。

3.自我證實。得到之前幻想太多美好情景,為自己構建了一個得到之後的完美世界,當然會想去證實這個你認為絕對完美的想法。

4.(與心理學無關)沉沒成本。永遠在騷動,說明總在嘗試總在努力,付出那麼多嘗試和努力卻一無所獲,想想就覺得鬱結悲劇,於是只好繼續騷動。


征服欲


人的動機受需要的影響,需要產生動機。按照馬斯洛所說,人的需要分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簡單的說,低級需要不能被滿足就會不斷設法滿足,就是「騷動」,低級需要被滿足就會產生高級需要。當然具體理論比這個要複雜多了。


1.佔有慾 人類生來就有的佔有慾 就像兒時看到其他孩子的玩具就想要 而不管自己的玩具是不是比別人的更好一些 「得不到」顯然刺激了我們本能之中的佔有慾 因為得不到 所以得到才更有價值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這樣會有更高的心理體驗 騷動已經不僅僅為了得到 而更多的是為了表現自己的有得到的能力 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 帶有自我實現的意味

2.好奇心 人類文明正是在不斷的探尋中前進的 探索未知是人的本能 根本原因在於與生俱來的好奇心 就像山裡的孩子想知道山的那邊是什麼樣 而得不到的那個世界正是個未知數 它激起了我們的好奇心 騷動是想知道這個未知數的世界究竟會是什麼樣

多說兩句

其實騷動本身並沒有錯 它是我們的正常心理 可是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應該警惕這個騷動 或者某些時候它是我們人性的弱點 會帶你走向一個並不理智的方向 從某種意義上說 它是我們感性範疇的東西 但我們生活不能僅僅靠感情來做決定 我們需要理智 所以騷動的時候 多點理性的思考 才能做出相對正確的決定


村上春樹的《再劫麵包店》寫的就是這種心理現象。武志紅寫得《了不起的蓋茨比》的影評提到過。心理分析的很好。鏈接再劫麵包店—

得不到的,未如所願的,如果我們沒有去悲痛,沒有放下,就是一種詛咒(騷動)。

姑且把蓋茨比當做高帥富,什麼女人他得不到呢?沒有放下對黛西的情(不是愛)是他的悲劇的原因。電影里尼克說:"You can"t repeat the past." 但我們卻繼續奮力向前劃,逆水行舟,不停地倒退,回到往昔。


個人覺得,是自身認知和現實狀況的差異導致預期落空。

所謂「得不到的」是自己覺得「應該得到」的,而不是自己都覺得「得不到」的。比如姑娘放不下的漢子往往不是第一眼就仰慕的高富帥,而是有接觸差一點就牽手走下去的那個;比如很喜歡一個包,最後不捨得買,很久之後還是心心念念,這個包不在手上的原因是不捨得,而通常不是價格離譜地超過承受範圍。一個事件有成立的可能性,而最後沒有實現,原因至少有部分在自己,從而產生的心理暗示。引用王小波,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

不懂心理,純屬個人淺見。


這是因為你大腦中多巴胺的分泌。當你得到一個獎勵的承諾的時候,你就不斷去渴望那個獎勵,直到得到那個獎勵為止。

要破也很簡單,只要給你的慾望一點關注就好了,看清楚那只是一個承諾,而不是獎勵本身。


人類從生理和心理進化出的最本能的潛意識:欺騙


尤以曾經擁有,沒珍惜,後又失去的,更是讓人牽腸掛肚,騷動後悔。

若能失而復得,可以想像其人之歡欣雀躍。離題了,抱歉。


我們為什麼更容易被習慣性忽略我們的人吸引?看看下面這個回答。


更多的,恐怕是自己的臆想。當真正得到,缺點就自然而然的出來了。美好的總是來自個人臆想。


偉大的老喬不是說過,keep hungry, keep foolish.

想了想,這種心態好像兩者都占。


就是欠收拾。


許多人都會被對自己冷漠拒絕的異性吸引,除了「得不到才是好的」這種人性的弱點,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拒絕性的異性會喚起他童年時父母給他的這種拒絕感或冷漠感。而他無意識渴望和這種感覺連接 ,從而和父母連接。


心理學原理我不懂,不好說,但我知道:

動物的本性是生存,人的本性是慾望。


推薦閱讀:

小孩不願意去上學怎麼辦?
人工智慧的發展對未來心理學應用型研究會有什麼影響?

TAG: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