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內心的衝突》這本書中所論述的神經症是否嚴格意義上正確,是否仍然被心理學承認?

如果是正確並且被心理學承認的,那麼,這樣的神經症是否普遍存在(多數人都多少有點)?

還是說只是一種極端現象?

感覺自己很像其中的那三類人的混合體(第一類〉第三類〉第二類),應該怎麼辦?(請這一條的編輯者留下ID)


對這一話題關注的人好少,果然有這方面體會的人不多,我來著墨幾筆吧

正在看,寫得很好,驚嘆於19世紀的人對於神經症人格有這麼深刻、精準的研究,不愧是這一領域的經典

給它這麼高的評價,因為它的觀點說到了我的心裡,不是膚淺的隨大流的從外在環境方面找原因,而是直指神經症人格的實際結構,只能先這麼籠統粗淺的回答,還在研讀中……


精神障礙的診斷其實是不斷修正的,包括權威性很強的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已經修訂到第五版,因此,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正確,《我們內心的衝突》這本書寫成距現在已經大半個世紀了,與現行對神經症的診斷肯定是有差距的,即使放在當時的診斷標準也有差距,因為作者霍妮寫書提煉了很多自己的分析,並不是完全從臨床診斷的角度來寫,畢竟這並不是一本教材!但書中的很多觀點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對傳統精神分析學派是很好的補充,個人是很喜歡霍妮的書和觀點的!其實不在於是否正確或被心理學承認,只要不是做學術研究,發表論文,書中觀點對自己有啟發,讓自己看了之後有收穫和提高就好!這本書確實是一本很專業的心理學書籍,書中有很多心理學術語,如果是心理學愛好者,不建議一開始就看這本書!


必須要為心理學所承認啊。

給你個比喻吧。

神經症好比全真教

弗洛伊德好比王重陽

霍妮好比丘處機!

霍妮是我覺得在此領域最優秀的人才。當然她也很片面,因為她完全的迴避 ——性。

而性是焦慮的一種重要的疏導途徑!

時代所限,但是當今依舊無可超越

內心痛苦焦慮的主要疏導途徑:1打人毀物,自殘2吃,睡 3性 4醉酒 5毒品……


謝邀。不好意思,這本書我沒有看過。

我想說說我個人的看法。衝突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而正因為有這些衝突讓我們在一種神經症的水平上。 這也是我們稱之為健康和正常人。 如果衝突的弧度過大,讓人無法承受那麼問題就會通過一些方式表現出來,引發其它的痛苦。

我們給這些神經症命名,是為了方便區分和學習,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是會綜合呈現的。

在我們做心理諮詢的過程中是不會隨便去給一個人定義的,除非醫院的醫學診斷,因為要下診斷,是必須要有一個定義才能開藥。而心理諮詢來看,是會看到一個人的多樣性的存在。因為在我們看來,每個人個體都是獨特的。


讀完精神分析流派女強人卡倫.霍尼的書,直觀的感受是深刻,當然也有一些失真的地方。

首先,三類的人劃分:屈從型,攻擊型,獨立型,感覺概括的特別好,每種人身上的需求在書中都描寫的淋漓盡致。

按照書中的邏輯,其實每個人都是神經症患者,因為每個人都有心理的矛盾,這是難以避免的。人格是複雜的,我們混雜了三類人的需要,而書中給出的方法是讓我們去真正認識自己,說的很對,但有些形而上學。

我們會把矛盾外化,把心理受到的負面壓力歸咎於他人;我們會有理想化的意象,去覺得自己很完美,而社會普遍宣傳的邏輯是什麼呢?看看各類暢銷書,各類成功學,無一不是告訴我們,我們可以成為我們想要成為的人。而這根據書中邏輯就是謬論了,衡量人的價值是需要內心平衡的堅固程度。書里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說,人要像基督徒面對真主一樣去承認自己的渺小和無知,人真正需要做的恰恰不是看到自己的成功,而是看到自己的普通。一個真正認識自己缺陷的人,才能去在客觀的基礎上,建立真正的自信,去尋求真正屬於自己的價值觀,而不是被社會的成功和厚黑學所蒙蔽。成功學也罷,厚黑學也罷,不能說是錯的,但顯而易見,不適合每個人,如同成功人士的方法不適合每個人。其實我們只是看到了成功的結果,而忽略了這只是某些人為了追求自己的價值觀,為了自己內心的平衡,為了真正的自己所走過的過程而帶來的結果。我們不需要複製別人的結果,我們需要追尋的是過程。一個人情感的能力,就是自發而且可控。

總之,我認為,神經症無處不在,無人可逃。書中也說了,真正的平衡不能達到,那我們要做的就是認識自己,去培育真正符合自身的價值觀,真正表達出自己的感情,只要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堅定的走下去,哪怕與主流格格不入,你也會獲得自己的幸福。當然書中也說了,正是社會的發展,太過強調主流思想,而少了接納,才會讓越來越多的人內心少了平衡。我想,我們能做的,也只是在苟且於大環境下,一定程度的自我認知及自發情感表達,以避免內心衝突給我帶來的不愉悅甚至心理疾病的發生。

補充:我覺得人們內心的壓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主流價值要求我們達到的結果並不是我們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可以達到的結果,所以我們被否定,舉例子講講,不是所有人最後都可以掙到巨額財富,難道就因為沒有財富就去打破自己的內心么,為了改變而改變么?


這個問題可能不是那麼重要。如果覺得自己有困惑,書里又把自己的困惑說得很透徹,那就說明自己需要認真讀讀它。


一 順從型人格

1 這種人格的人很明顯地表達出對喜歡和讚揚的需求,他最需要的是一位「能夠控制他,也能幫助他判斷對和錯,還能讓他生活在的所有希望都得到滿足」得夥伴,不論是愛人還是朋友,都沒有任何問題。

2 在感受到別人的不滿或是碰到爭論和競爭等情況時,會選擇逃避。

3 不管是一頓飯,一場演出,一段音樂還是一處風景,反正只要是體驗,必須得有別人參與,才是有意義的。

4 總是情不自禁地拿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來看待自己。因為是在別人的讚揚中找到自尊的,所以別人的批評,對他來說是無法接受的。

5 生活需要愛情,否則就會顯得單調、無聊和寂寞,所以愛情就成了唯一值得他追求的生活目標。

二 對抗型人格

1 希望得到比別人高的地位,和別人的認可,至於是通過成功,還是通過名聲,或者是通過其他的什麼形式,都無所謂 。

2 需求通常包括想利用別人和算計別人,以及把別人別處對自己有用的人。無論是對待金錢、聲望、人際關係、創意,還是面對其他的場面和關係,想法都是「這能給我帶來什麼」。

3 不管是自己的感情,還是別人的感情,都是思想空虛的表現,就算是愛情,也不是非有不可的。

4 和別人爭辯,都會竭盡全力,把自己的機智和敏銳都表現出來。

5 不管什麼時候,他都不能忘記對自己的勝率、對手的實力和可能碰到的陷阱進行分析。

6 內心強大表現在外面就是冷酷無情,真誠就是不關心別人,現實則就是為了追求自己的目標,什麼都可以放棄。

三 疏遠型人格

1 不想和任何人靠的太近。內心希望能在自己和他人之間保持感情的距離。

2 感受不到情感,對自己認識不清楚,對於自己愛的、恨的、喜歡的、想要的、害怕的、相信的、痛恨的都是什麼,根本就沒辦法確定。

3 總感覺自己很「特別」,一旦發現自己沒有得到別人特殊的對待,就會產生一種別忽視的感覺。

4 最大的需求是絕對的自由,無論自給自足和保護隱秘,其實都是為了這個需求服務的。

5 壓抑所有的情感,甚至不承認情感的存在。任何親近的和長期的關係,都一定會對他的獨處產生影響


剛剛把《我們內心的衝突》看完,說實話這還真不是一本入門級的讀物,沒有點心理學常識的人看起來是有點吃力的,至少像我這個門外漢就有點力不從心。整體來講這本書算是心理讀物類的一本好事,回答了我之前內心深處一直糾結的問題。說白了就是解釋了我內心的衝突。

回到你的問題,本書中N次提到神經症,估計是作者假設我們這些讀者是具備一定心理常識的人,比如心理諮詢師啥的。從神經症的第一次出現到文章的結束,貌似並沒有對「神經症」一詞下過嚴格的定義。不過作者在論述時就神經症的相關話題就弗洛伊德的觀點進行了批判,我想作者貫穿整篇文章的「神經症」應該與弗洛伊德論述的神經症是同一個概念。佛洛依德說,神經症有遺傳的作用,作者認為神經症源自於文化的影響。我沒有系統學習過心理學和遺傳學,但我認為神經症離不開產生於它的環境,及環境對它的影響。

神經症為不為心理學界廣泛承認,我尚且不知。假如把心理衝突劃入寬泛意義上的神經症的話,那可以肯定的是,很多人都有神經症。按照作者的說法「 那些擁有完整的價值觀 的人,鎮定自若,衝突少影響他的成長 」 現實生活中,人的成長並非一帆風順,也自然界,人類社會做鬥爭的同同時,我們也在和自己做鬥爭。按照豆瓣以用戶評價這本書所擬的題目一樣「 拯救內心和拯救世界一樣艱難」 (參考:拯救內心和拯救世界一樣艱難)

通讀全文,問題的答案面面揭曉,作者在最後一章說的「 從人格中產生這些衝突因素入手,這是釜底抽薪之策。幫助患者回歸自我,讓他意識到自己的真實情感和真實需求,並且在此基礎上,讓他樹立自己的價值觀以及扶正他與他人關係,解決內心衝突最好的分析師就是生活本身,可以通過豐富的社會經歷來完善自己的人格,比如以某位偉人為榜樣, 這些身體和心理上的疾病,反應出來的其實是人格上的衝突,所以我認為應該在人格範疇內界定分析療法的目標,實現內在的完整,所有的情感都是真實情感,卸下所有偽裝,毫無保留地投入工作理想和感情。」

可以知道,解決神經症的根本之道是統一人格,完善人格,用人格範疇界定分析療法的目標,實現內在的完整。

問題的歸屬也便是「人格」


混合才是正常的,你要是只有其中一種或兩種,你就真的變態了。。

正常心理現象極端化就變成了病態

少年,人無完人,如果你真的無貪無嗔無痴無慢無疑的話你就已經飛升了。


書是人寫的,一切診斷標準也是人定的,所有神經症的診斷也是為了治療而服務的,神經症也是我們心理活動曲線分布的一端,並沒有嚴格的界限.我們要做的是保持動態穩定的心理平衡


我經常反思自己怎麼了,都快十年了,我怎麼變了那麼多,直到看到霍妮的書,一口氣讀完了 我們內心的衝突,心裡的感覺是無比震撼,神奇,相見恨晚。


看這本書的千萬不要看李娟翻譯的,從來沒看過這麼不通順的書


我是因為對自己的種種行為的不理解,然後恰巧翻了翻這本書。裡面提到的幾種人格,我或多或少都有,有種在看星座的感覺。但對心理細節的描寫確實又讓我感同身受。


剛看完,我傾向於遠離人那種


如果一直關注自己內心的衝突,反而得不到解決吧,時刻反思最好了!


怎麼看怎麼和我自己像!


要是在前幾年讀到這本書就好了,那時的我還不至於像現在這樣。


從個人經驗感覺,十分普遍。


推薦閱讀:

怎樣緩解被在網路上人身攻擊後產生的憤怒?
散打選手相對普通人而言,會不會更容易具有暴力傾向?
醫生對抑鬱症的診斷僅僅是通過詢問病人一些問題是否合理?

TAG:心理 | 心理諮詢 | 心理健康 | 心理醫生 | 我們內心的衝突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