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咬文嚼字》雜誌及其代表的一種「咬文嚼字」精神?

語言的出現是為了溝通,那麼我們有必要在一個字兩個字的問題上那麼較真嗎?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得乎其無矣。

你也許做不到標準,但是你不能無視標準、甚至降低標準的高度。否則就如水之就下,一瀉千里,以致一代不如一代。

「標準」、「規範」存在的意義不是指望你完全達標,而是防止你差得過於不堪入目。


我想,提問者並沒有仔細讀《咬文嚼字》。我曾經常年購閱這本刊物,提問者所描述的其實並不是《咬文嚼字》的全部工作。

首先,《咬文嚼字》不僅僅只是挑錯字而已。他們還挑文史知識的錯誤。

其次,該刊糾錯的對象里,很多是書籍、報刊、電視節目、影視劇等等。這些出版物和節目都是需要遵守國家語言文字規範的。《咬文嚼字》的存在,可以起到一個監督的作用。

再次,平時生活中,我們私底下的交流不遵守國家規範,確實沒有必要較真。我記得咬文嚼字有一期說我們應當盡量使用「公斤」,不要用「斤」,因為「斤」不符合國家度量衡規範,我覺得這確實是有點吹毛求疵了。但這種精神是可貴的,至少人家提出來了,聽不聽是我們自己事情。如果沒有人提,我們可能根本不會意識到平時犯下的錯誤,而且會助長錯誤的語言文字用法在大眾中的傳播。


《咬文嚼字》雜誌是一本很不錯的刊物,實際上這本刊物相對比較專業化,主要針對出版行業和媒體行業,在語言的規範使用上貢獻極大。

《咬文嚼字》每年好像都會受新聞出版署委託,隨機對市面上的期刊進行抽查,反正我記憶里的老編輯和老校對說到《咬文嚼字》這本雜誌的時候,都要贊一個好字。


這雜誌怎麼樣?

@路小茶+1。

我們有必要在一個字兩個字的問題上那麼較真嗎?

1,這個是基於個人立場提問的吧?基於個人立場,隨你意嘍。你願意較真、糾正自己、指出別人的錯謬,可以;你覺得字詞句法都無所謂,不深究不細扣,也絕對可以。你當然有這個自由。只不過你要記得,當你用法不規範的時候,不應要求別人必須聽懂,因為是你得對你的話負責、而不是這個別人對你的話負責。

2,別人指出錯來,你就要承認,不能梗著脖子抵賴、不應反擊指錯者「狗拿耗子」;但是,回到個人立場上,承認了用錯字詞句式以後,下回用到了到底改是不改,這還是你的自由。你有堅持這個習慣的自由。


我每年都會買《咬文嚼字》合訂本,很欣賞這本雜誌的精神,也學到很多知識,比如具體的標點和詞語用法。「較真」這事,怎麼做都不過。

但老實說,我不太喜歡這本雜誌的整體文風,也不贊同部分文章過於強調語言「純潔性」的觀點。估計編輯的年紀都比較大,文字功底紮實,可想法不夠開放,有的時候顯得過於迷信字典和官方說法。

在「咬文嚼字」這件事上,最值得推薦的還是香港專欄作家陳雲的文章和書。


《咬文嚼字》無疑是一本非常優秀的雜誌,語言的標準化和精確性非常重要,可能有人認為它太專業了,但是那也只是一面之詞。很多時候,不是它專業,而是我們無知,因為糾正的很多錯誤都是常識性的。

語言的發展離不開規範化,也離不開創新和錯誤。我不否定創新和錯誤,但是我認為,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永遠是對的。


核心問題在於是否影響溝通。

『咬文嚼字』的根本目的是保證溝通的流暢。

對一個詞語,如果有兩種解釋,那麼A如果說的是正確的解釋,B說的是錯誤的解釋,兩個人無論怎麼論證,都無法論爭出一個結果來,因此無疑削弱了溝通的效力。

典型的是『空穴來風』,正確的解釋是『事出有因,無風不起浪,無火不成煙』。可是有一些人經常是反過來用,這樣做無疑要影響溝通的效力。


不可否認,語言文字和這個世界大趨勢一樣,是變化的,但變化是有風險的。《咬文嚼字》其最大意義可以認為是規避降低語言文字變化中的風險,是一種人類慾望的反作用力,讓語言文字更健康地變化延伸。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前段時間剛好上到朱光潛的《咬文嚼字》,讓學生討論這個問題,結果呈現如下。

然後順便放個自己的LOGO……

結束,撒花~


我怕多少年後,「得的地」都沒人知道如何區分了


我覺得語言是用來傳遞信息、表情達意的,是要有一定的規範性嚴謹性,但語言也在發展,辭彙的含義也是很容易變化的。

看到上面一個12年的答案,舉例」空穴來風「,現在解釋原義為有了洞穴才有風進來(語出宋玉《風賦》),比喻消息和傳說不是完全沒有根據的,現 用來指消息和傳說毫無根據(《現代漢語詞典》2012年第6版,第742頁,2015年1月第517次印刷)而對於它本義,如今到是少見使用了。恩,還有一個「七月流火」,到底是熱還是不熱,如果沒能及時地普遍地糾正大眾,造成除專業人士外的絕大部分人都認為它「熱」,那我覺得它的釋義就再可以添加一條了,畢竟「大勢所趨」。------------ 但我還是很贊成《咬文嚼字》的做法,這些成語都是流傳下來的,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往往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有其深刻內涵,我也不喜歡它們被修改。

我們要尊重語言、辭彙還有語法它們自身的發展,尊重事實情況,恩,有時對語言、辭彙的運用還會有一些地域性的差異,同一詞或許有不同的常用/固定含義,也是不能忽視的。

漢語是最美的!


高中文青階段每期必追。還真的考證過一些,那種喜悅,恐怕是大師能耐得住寂寞的原因吧。


說出來的話越簡單越好 寫出來的文字如果也這樣 就大大的有問題了 畢竟不是所有的知識都能通俗易懂 有些就是高深晦澀 硬要簡單化 普及化 難得很而且也沒有必要


咬文嚼字就是你們平時最追求的極客精神

怎麼對待語言的時候你們又隨便起來了呢


推薦閱讀:

為什麼「剝奪政治權利終身」而不是「終身剝奪政治權利」?
博物院和博物館區別?
到底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還是「斯德哥爾摩綜合征」?

TAG:漢語 | 咬文嚼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