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自制力?
現在的自己很迷茫,連賴床不起這種事情都沒有辦法自制,每天庸庸碌碌地過著,曾經學著制定可行的計劃,經常給自己提醒打氣,但是總是被自己的惰性消磨,有時連自己的虛榮心都沒有辦法克制。
一直單身,總覺得不能因為自己寂寞而去隨便找一個,現在試著不登QQ,少上網,但即使是這樣我也看不下去書。大家可能會說要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而我感覺自己什麼都很喜歡,卻沒有辦法深入下去,每天停留在表面還要顯得自己很有本事。
一篇讀書筆記能得到大家的認可,真是歡欣鼓舞,畢竟我只是一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也沒有搞出什麼大新聞。我就再隨便分享下我最近想到的的三個點吧:1.要常常觀察自己的狀態。
有時候脾氣不好或者沒辦法思考,不是因為性格不好,也不是因為笨或者懶,只是因為沒吃飽、沒睡好或者太久沒鍛煉身體狀態不好。這個時候,出去走一走,吃點東西,喝杯熱水或者咖啡,上個廁所就會好很多。
2.亂七八糟地開始,後面的事情就順其自然。想早點出門,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穿褲子和鞋子,彷彿下一秒就要背著包出宿舍;學習的時候,坐下來先把資料攤開,把筆和筆記本拿出來,翻到想看的地方,給自己一種馬上要開始學習的暗示;要複習一門課,先把最重要的那份資料分割成幾部分,告訴自己一天之內要草草翻完,翻完再說,就不會出現遲遲無法開始複習的情況。就像下面提到的一樣: 「堅持做10分鐘,然後就可以放棄。」你會發現,只要一開始,你就會想繼續做下去。3.想像未來的圖景。我最近有了一個需要付諸努力才能實現,但是一想起來就心潮澎湃的想法。我打算寫一封半年後寄出的信,看看到時候能做到什麼程度。為了不打自己的臉,要繼續努力才是。雖然過度自控常常會讓自己陷入「我不是喜歡,我只是認真」的不開心中,但是別人隨口念一念永遠都做不到的事情,自己稍微花點心思就能做好,這種感覺還是棒棒噠。自由即自控,祝大家都能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是我在閱讀《自控力》之後所做的讀書筆記。我按照不同的場景總結了27個自控的方法,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平時的修鍊
1.專心呼吸是一種簡單有效的冥想技巧。在椅子上安靜坐好,閉上眼睛,在呼吸的同時在心中默念。幾分鐘後就可以不再默念了。當你發現自己有點走神的時候,重新將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
2.「他開始把鍛煉看做一種秘密武器,一件能讓他克敵制勝的法寶。」鍛煉是恢復體能和意志力的方法。
3.保證你的身體有足夠的食物供應,這樣能給你的大腦更持久的能量。推薦低血糖食品,包括瘦肉蛋白、堅果和豆類、粗纖維穀類和麥片、大多數的水果和蔬菜。
4.在一些小事上持續自控會提高整體的意志力。比如坐下的時候不蹺二郎腿、用不常用的手吃飯、每天起床做20個俯卧撐、記賬等等。即使是以看似最愚蠢、最簡單的方式每天鍛煉意志力,也能為你的意志力挑戰積攢能量。
狀態不好時的方法
1.告訴你一種快速提高意志力的方法:放慢呼吸。專註於緩慢充分地呼吸,將呼吸頻率降低到每分鐘12以下。這種方法有助於你的身心從壓力狀態調整到自控力狀態。這樣訓練幾分鐘後,你的心率變異度就會穩步提高,你就會感到平靜、有控制感、能夠剋制慾望、迎接挑戰。
2.5分鐘的「綠色鍛煉」就能減緩壓力,改善心情,提高注意力,增強自控力。以下是可以嘗試的活動:
①走出辦公室,找到最近的一片綠色空間
②用iPod播放一首你最喜歡的歌曲,在附近街區慢跑
③出去呼吸新鮮空氣,做些簡單的伸展活動
3.知道什麼才是有效的解壓方法。鍛煉身體或參加體育活動、祈禱或參加宗教活動、閱讀、聽音樂、花時間和朋友在一起、按摩、外出散步、冥想或做瑜伽、以及培養其它有創造性的愛好。
確立某個目標後的技巧
1.如果你想獲得更強的意志力,那就早點休息吧。
2.如果你覺得自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處理「我想要」做的事,那就把它安排在你意志力最強的時候做。(早上)
3.預測你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會怎樣受到誘惑和違背承諾,想像自己到時應該怎麼做才能不放棄抗爭。
4.給未來的自己施加壓力,如:預約體檢、購買健身房年卡、出門購物只帶現金、把鬧鐘放在房間另一端等等。
5.想像未來的圖景,如進行現在正在學習的科目的考試,或者大學畢業之後去找工作。大腦就會更具體、更直接地思考你現在選擇的結果。你想像的未來圖景越真實,越生動,你做的決定就越不會讓你在未來後悔。
6.給未來的自己寫封信。向未來的自己描述一下自己現在將要做什麼?想像未來的自己會因為現在的自己做了什麼而感到感激。
7.在具體的場景里想像希望成為的自己和害怕成為的自己,然後進行對比。
8.為了避免重蹈別人意志力失效的覆轍,在每天開始的時候,花點時間想一想自己的目標。
9.尋找一個與你目標相同的「群體」加入進去(豆瓣),置身於與你共享承諾與目標的人群當中,你會覺得自己的目標才是社會規範。
10.花一點時間去想一想,哪個與你關係密切的人能夠成為你的意志力榜樣呢?
面對誘惑時的方法
1.「意志力肌肉」可以在正確的激勵下堅持更長的時間。
.告訴自己:「如果挑戰成功,你將更幸福、更自由,你的家人朋友都將受益,有朝一日你將習慣於做對自己真正有利的事情,很多現在很難的事情(跑步、閱讀、寫作等)將變得容易。」
2.明天和今天毫無區別。試著減少行為的變化性。告訴自己:「你真的相信自己今天吃下這塊炸雞明天就能堅持一天都吃素嗎?你真的相信自己今天不學習明天就能補回來嗎?別騙自己了!」
3.當期待著得到誘惑的時候,記得告訴自己殘酷的現實:「等下你真的去……,你會發現根本沒有你想像中那麼快樂!」
4.牢記目標。下一回,當你發現自己將做過的努力當做放縱的借口時,告訴自己:「因為昨天一天都吃素,所以今天我獎賞自己一頓麥當勞,這樣的邏輯不對。應該這樣想:我昨天吃素是為了減肥這個目標,今天也應該同樣為這個目標而努力。」
5.在所有誘惑面前安排10分鐘的等待時間。如果10分鐘後你仍然想要,你就可以擁有它。但在10分鐘之內,你一定要時刻想著真正的目標,以此抵抗誘惑。如果可以的話,你也可以創造一些物理上的距離。
6.這個規則也可以改成:「堅持做10分鐘,然後就可以放棄。」你會發現,只要一開始,你就會想繼續做下去。
7.當你受到誘惑決定要做與長期利益相悖的事時,請想像你已經實現了最終的目標,然後鄭重地問自己:「你真的決定要為了眼前的美餐而放棄減肥的目標嗎?」
8.面對誘惑時,問問自己:「如果是你的意志力榜樣面對這種情況,會怎麼做?」
9.去想自己所想,追隨自己的感受,但別相信自己所有的想法。當你產生不快的想法時,專註於呼吸,想像這些想法像浮雲一樣逐漸淡去。
直面自身慾望,但不要付諸行動。當慾望來襲時,注意到它,但不要馬上試著轉移注意力或與之爭論,記住你真正重要的目標。
失控後該怎麼做
1.失控的時候,告訴自己:「一時的失敗不算什麼,我不能破罐破摔」而不是「我沒救了,我就是個廢物。」
就知道會有人說:只要去做就好了啊。此處略去吐槽的話若干。如果有這麼容易的話,大街上就不會有這麼多胖子了。
沒法讓自己有行動力有許多原因。其實最常見的還是:沒有一個自己真心認可的目標或者沒有達到目標的有把握的具體方案。當行動和回報距離過於遙遠甚至都不確定有何回報的時候,何不省點力氣?不去行動才是最理性的選擇吧?時間省下來可以做那些確定會有回報的事啊!
但是這種理解和現實是不相符的。很多情況下,只有行動才會帶來對現實更清楚的認識;只有行動才能把每天看不見的進步累積成看得見的改變;只有行動才能知道別人說好或壞的東西是不是自己要追求的。行動不是為了帶來最終結果,更不是只有最終結果才能證明行動的意義。甚至行動失敗也有行動失敗的意義。
我們有時太在意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好處,卻忘了付出代價本身就可以是收穫。當然,儘快找到一個自己認可的中長期目標,動力會大很多。辦法就是多嘗試不同的事直到找到自己的興趣為止,多接觸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直到找到自己最認同的為止。
在找到之前,試著早起,感受早起帶來的精力充沛頭腦清醒,享受早起帶來的不潦草的早餐,充裕的白天時間。不要因為早起顯示你比不早起的人勤奮,或者表明你是個好學生而早起。那不是你發自內心的動力。關注更多早起本身的直接作用。這種作用不需要連續早起21天才算數,是做一天就有一天的功用。
試著不去在意別人的眼光,學會享受內在的平靜;試著不去評判自己的「頹廢」「不上進」,而是和自己的潛意識對話,找到內心抗拒的真正原因。這並不是說你只有做到寵辱不驚才算成功,而是讓每次犯錯的機會修正你的航向,讓你更明白真正能給自己最大動力的是什麼。我還是會為自己在知乎上寫的每個被反對的答案而惶恐。我還是會因為旗幟鮮明地反對他人答案而不安。但是每次反思都讓我相信:我是否招人喜愛不重要,答案本身接近真相的努力才重要。
關於自控力,還有很多不為人所知的真相。還是要推薦「自控力」(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786473)。看著它多次上暢銷書榜,我以為大家都知道了。可是看這個問題下的答案和投票,我覺得這本書的讀者還是太少了。
不要死於無知。我覺得上面那些大牛所有的回答無非就是Just Do it!對!!!就是去做!!!
題主我可以告訴你我是個完美的完美主義者和拖延症患者嗎?我可以告訴你我改掉這個毛病是因為一次拖延闖禍之後老媽平靜地告訴我"以後遇到事情馬上就去做,不要想,一想就不會去做了,哪怕做完發現是錯的也要去做,因為做錯和不做相比,不做是停滯不前,而做錯是經驗的積累,離做好只差改正錯誤這一環。遇事不存事,越存事越多!"所以後來我看上一個我喜歡的女生,我立馬制訂方案去追她,而不是YY她會不會討厭我之類的廢物想法,現在她就坐在我旁邊安靜地看著我碼字。最最後,題主你知道我要說什麼嗎?
Just Do it!更新老媽語錄:"不要讓時間在計劃中度過。"如@jessica 所言,你是個標準的拖延完美主義者。。。 樓主總是想把事情做的完美,而且帶有一點個人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想把某天當做分水嶺,然後,從「明天」起,你要做一個幸福的人。結果你發現每一天已久如此「頹廢」,更加不安,每天生活在自責與抗爭中…… 樓主還發現,身邊一些平時完全不看書,只在考試前奮戰的同學學習成績反而要高於你,而你卻在考試前卻更加躁動,無法看下書去。考試失敗,你心理不會不平衡,你會更加在心理現象一個烏托邦,因為你是完美主義者。 我沒有絲毫鄙視你的意思,你也不需要鄙視你自己。 一個完美主義者,只要方法正確,你會比別人做的更好。 一步一步來,不要想一天兩天改變自己,設定小目標,不斷完成,不斷激勵自己,也就是@劉振國 的答案:)我也正在這樣做。 好吧,我承認我也是大二。不匿名了,這其實也是我的自傳。你可以默默的關注我,期待和你互動(*^__^*) 嘻嘻。
這是個好問題,但是又是一個很奇怪的問題。這個「問題本身」有點「問題」。
- 如果你想起床,你要做的並不是想「如何提高起床能力」,而是直接坐起來就可以了。一點都不難。
- 如果你想看書,你要做的並是不研究「如何克制自己,坐下來看書」,而是端開書,去想這本書到底講了些什麼,開始看它、想他。一點都不難。
- 如果你想學習,你要做的並不是研究「如何克服惰性」,而是直接開始研究知識的框架,開始想自己到底哪裡會、哪裡不會,如何把不會的變成會的。一點都不難。
- 如果你想發現自己的興趣,你要做的不是只問「我到底該做些什麼」,而是安心下來做一件事,就想著它,做著它,感受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感受自己到底是喜歡還是不喜歡,就知道自己的興趣了。
世上本來沒有那麼多需要「控制能力」才能做得事情,你開始做了,一心想著如何做好這件事,就做下去了。就跟吃飯睡覺一樣自然。
天天琢磨「自控能力」,從思路上就走錯了,反而往往沒有「自控能力」了。最近同樣也在做 自控力 這本書的筆記,選取其中我認為對我有用的以及我思考的來說吧 。
首先,自控力就是控制注意力、情緒和慾望的能力。
提高自控力的最有效途徑在於,弄清自己如何失控,為何時空。我認為,這本書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我學會分清什麼的「想要」和真正想要。你想要的 是巧克力蛋糕是薯片是炸雞,還是變fit變瘦好身材?你想要的 是玩玩兒遊戲翹課回去睡覺,還是高GPA和充實的學習生活?你想要的 是休息一會兒是好好休假,還是升職加薪獲得認可?你想要的 是不學吉他了放棄鋼琴了, 還是日後學成在人前演奏收穫羨慕讚歎的目光。上面的例子也許不算嚴謹,但是希望你分清
明確自己 真正想要 而不是 眼前想要我們有一個大腦,兩種想法,一個自我任意妄為、及時行樂,另一個自我則克服衝動、深謀遠慮。我們總是在兩者之間搖擺不定。二者有什麼聯繫呢? 如若你放棄當下想要的這個,你的未來生活會更好。因為你會獲得你未來想要的。但是為什麼大部分人往往會選擇眼前所要的呢?因為我們想獲得及時的收穫即刻的滿足而不是那看似遙遙無期的未來回報。同樣很明顯,我們未來想要的要比我們現在想要的更美好,更值得更有意義。這樣來看,眼前想要與未來想要是對等的。未來的更加美好的需求 需要你付出時間的代價,而眼下的滿足雖然不如未來那麼理想但是可以立刻滿足你。是不是有點繞?其實也還好啦~ 我拿我的栗子來說,就是我要減肥,但是我總是很饞。我想要的是好身材,但是我又想滿足口舌,很明顯,好身材對我的誘惑更大,但是這需要我長期的飲食搭配以及運動,可是美食不一樣啊,我現在吃,味蕾即刻滿足,享受它的味道。可是吃完呢,自己依舊是個胖子 = =那題主的問題來說,賴床,惰性使然。為了使對比鮮明,就把起床數量化,每天早起半小時,背50個單詞,一個月除去複習之前單詞什麼的,1000個單詞可以有吧(真的不多),三個月呢,一年呢? 每天早起半小時看看書,平均一個星期看完一本,一個月4本,一年48本,這又是怎樣的積累量? 但是眼前想要的是什麼呢? 再睡一會兒吧,好睏吶- - 最後,為什麼繼續睡打敗了真正想要的,因為真正想要的需要付出的時間更多啊~睡覺,即刻滿足,真正想要的東西,直到你看出它的成果,中間需要(很長)一段時間。blabla說一堆 = =來句總結
意志力就是選擇去做最重要事情的能力還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你,健康,幸福,offer,明天擠得進褲子里 T T還有一個我們促使我們常常失去自制力的一種想法就是
今天不了, 明天一定#¥%?……我們常常今天犯錯,選擇明天補救。如果有平行空間的話,現在的你知道你是在為過去自己的「罪行」付出代價,是不是很委屈?今天的你就是你,不能強加到未來的你身上,你們是不同的人(精分?)況且,承諾給了明天,但明天的自己會不會繼續給後天? 會吧(呵呵噠)這也是拖延症的由來。所以應該怎麼做呢把今天做的每個決定看成是對今後每天的承諾。今天你想賴床,問問自己,明天依舊想這樣嗎?今天你不鍛煉,問問自己,明天依舊想這樣嗎?今天你暴食,問問自己,明天依舊想這樣嗎?今天你不讀書,...........最後一點比較重要的就是,分清善與惡。
減肥的人認為美食是獎勵,有的學生認為玩遊戲是獎勵, 酗酒的人覺得喝酒是獎勵。我們總是把每次控制自己不吃零食不吃垃圾食品不玩遊戲去鍛煉去讀書,把這些自控行為看做懲罰和負擔,而把放縱看做獎勵。要知道,看似的「獎勵」才是真正的「懲罰」我們誤以為的快樂源泉,其實是真正痛苦的來源。綜上說了很多,有從書中摘錄,也有自己思考的結果,希望能有幫助,希望大家認真思考每一句話,結合自己看是不是真的是這樣,並付出行動。
當然,懂很多道理也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哈哈,自控力不是萬能的,也沒有能控制住任何事的人,那就不是人,我們需要的是提高自控力,不斷的訓練它,訓練方法我看到樓中有講,或者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祝各位都能獲得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看到這裡,現在就去做點什麼吧 ^_^試試這個方法是否可行: 1、計劃一個你認為可以輕而易舉就能堅持21天的任務。並每天記錄任務完成情況。 2、將任務加強10%~50%,再堅持21天,並每天記錄任務完成情況。 3、將任務加強10%~50%,再堅持21天,並每天記錄任務完成情況。 4、將任務加強10%~50%,再堅持21天,並每天記錄任務完成情況。 大約一年後.....當你滿足你的任務量時,你已經改變了自己。
我給你很中肯的建議。希望你不會覺得我說話刻薄。 你這是標準的拖延症么。 很多拖沓成性的人沒有意識到他們其實是完美主義者,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把事情做的很完美,或者試圖做的完美。別人沒有告訴他們所做之事是完美的,他們自己也從沒這麼覺得。於是,他們誤入歧途了,要做完美主義者的想法時不時的暗示他們要把事情做的很漂亮。但是,這種想法根本就不是完美主義的真正的動力。 http://www.mifengtd.cn/articles/procrstination-and-perfectionism.html這是褪墨上關於拖沓和完美主義文章。你可以進去查閱。然後有很多類似的問題。也會有關於怎麼改正的文章。比如http://www.mifengtd.cn/articles/how-to-correct-procrastination.html 希望可以幫到你。 按照我個人簡單的總結就是兩點。一 想到一個事情就馬上動手去做。二,不管做什麼都要堅持。
如果你不能提高自制力,請你心安理得地浪費時間,戒掉莫須有的罪惡感並同時玩的開心/吃得開心/睡得開心。
什麼是自制力呢?
自制力是指人們能夠自覺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動。既善於激勵自己勇敢地去執行採取的決定,又善於抑制那些不符合既定目的的願望、動機、行為和情緒。
大概五年前,我妹妹發育迅速,一個90斤的苗條美少女,不小心長了40斤肉。那年過年的時候,我們一起去逛街買衣服。我媽怕我妹妹看到自己的身材傷心,勸我減少逛街試穿衣服的頻率。即便如此,滿街的服裝店的鏡子還是誠實地反映了我妹的真實身材,她略顯沮喪地對我說「姐,明年我想減肥。」
我挽著她的胳膊,告訴她,沒關係的,無論你怎麼樣,我和爸媽都愛你。如果你不能減下來,請你心安理得地胖著,不要有罪惡感,該玩玩得開心,該吃吃得開心。姐,我覺得不減肥我可能配不上我的愛豆了,畢竟他是李敏鎬。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接下來的一年裡,我見證了我妹為李敏搞做出的改變。作為一個全鎮連一家金拱門都沒有小鎮的美少女,她並沒有錢去健身房,甚至沒錢買一套瑜伽服。但是這些肯定不能作為胖的配不上偶像的借口,她的減肥方法非常樸素,用一個筆記本記錄每天吃的食物和鍛煉的時長。
偶爾我也會偷瞄一下她的本子。她事無巨細,全都記錄的清清楚楚。
早餐:
1個雞蛋
2個饅頭
(好餓啊,忍不住買了奶茶)
1杯奶茶
午餐:
青椒炒肉
番茄炒蛋
2碗排骨湯
1碗米飯
晚餐:
1個雞排
1個蘋果
半個香蕉
炒青菜
香辣雞肫
半碗米飯
有時候在飯桌上,我媽多給她打了一碗湯,我妹都忍住了不喝,她的策略是,在餐桌上給自己加戲,一會兒問我爸要不要喝水,一會兒問我要不要加飯,然後她去幫忙,來回走動、增加運動的頻率,把吃飯的時間段給熬過去。
有時候控制不住了,她就會放開胃吃一頓,小到一口雞蛋黃、一口冰激凌、一口奶茶;大到一頓涮火鍋、火鍋吃了多少塊五花肉。吃完之後,我妹都如實地記在她的筆記本上。
有一次我問她,你忍者不吃,會不會很難受。我妹翻了個白眼說,當然難受額,我簡直要難受死了好么。所以我才做別的事轉移注意力呀。最誇張的一次是我媽做了可樂雞翅,她嘗了一口,看著滿桌好菜,吞了吞口水,然後問我爸「爸,要不要買煙?」
這樣堅持了3個月左右,我妹的筆記本已經很厚了。她也減下了10斤的體重,我勸她放棄算了,已經很棒了。畢竟這樣搞下去,我也怕出事,畢竟沒人陪我一起胖。但她做了一個相反的決定:加運動項目。
在這之後,她不僅把飲食都記錄下來,順便還記下了所有的運動項目和時長。為了增加運動量,她逐漸承包了家裡幾乎所有的家務活,一開始是洗衣服、掃地、拖地、跑腿買煙、跑腿買菜,再後來就是給飲水機上水、洗碗等等。只有做飯她放棄了,怕在廚房試菜就把一天的飯量全都消耗了。
那一年,我妹的懂事程度銳增。我媽不止一次地看著我,眼神複雜,你能學學你妹就好了,多懂事。慢慢地,我感覺到我妹被一種莫名的神聖氣氛所籠罩,眼睛閃著光,我也不再阻止她減肥了,這件事她做得有條不紊。
有一次我倆一起看電影,我妹說,還是看恐怖電影吧,這樣消耗的卡路里比較多。就這樣,我陪著她一起看完了《傳說的故鄉》、《粉色高跟鞋》、《女高怪談》、《筆仙》系列、《醫生》、《老師的恩惠》、《考死》系列、《貓之看見死亡的雙眼》、《灰姑娘》……我妹是韓迷,所以看得都是韓國電影。
當然,我記得這麼清楚也是因為她把看過的電影全部都記錄在筆記本上。一年之後,我妹的體重終於降到98斤,這位身高165cm的美少女終於恢復了自信。
所以,你以為我要說提高控制力需要的是一個筆記本么?
不是的,我的意思是,如果沒有李敏搞,我妹估計就任由自己胖下去了。自制力這件事,要與你的目標掛鉤。如果一開始沒有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可能你無論再有自制力,也是莫須有的堅持。
如果你真的沒有目標,也不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那就先出去玩吧,怎麼開心怎麼來,反正躺在床上什麼都不做這麼爽的事情都不能讓你開心,那還不如多出去玩。
玩,最好是有輸出的玩。
比如說,刷朋友圈的時候,給別人寫一個長長的消息,不要在意別人會不會回復你。
比如說,看咪蒙的文章的時候,看到自己不贊同或者贊同的觀點,寫一段長長的評論,力求把自己的觀點表達清楚。
比如說,淘寶購物的時候,買到一件心儀的產品,順手借個圖發個朋友圈告訴可能根本不care你的朋友們看看。
比如說,在寢室里看了一部爛到不能再爛的電影,趕緊趁著自己憤怒時,暫停畫面,打開彈幕,刷評論。要寫就寫長,最好撐滿屏。
比如說,刷知乎的時候,看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答得亂七八糟,實在忍不住出手,打開電腦,搜集資料或者看書,寫一個比傻逼更強的回復。
原則只有一個,不要在互聯網上做一個只輸入不輸出的人。最重要的是,不要只是觀望別人的生活。不欺心,做個讓自己開心的人,比有自制力不是更好么?
我今年就靠著這些鼓勵自己在互聯網上的輸出,寫了七萬文字。估計這篇發完就是八萬吧。我也很驚訝,畢竟我是懶癌晚期重症患者。
如果你對我寫了什麼感到好奇,不妨關注我的公眾號【活動運營渣】。反正我也不會頻繁更新的……
我一個很典型的拖延症患者,從上面所體會到的。我慣有的思維是,想做一件事情-----要面面俱到,要最科學有效,要一定做好----興奮中 -----不行,我沒有那個、沒有這個,這樣做正確嗎,是最好的方法嗎......-----真氣人,算了,等等在說吧。基本上從想做一件事情到停止,不會超過一星期有時就一兩天的事。 分析1、我總是想做萬事具備,一切合理滿隨意,只欠東風的事,可對於拖延者,要堅持的底線應該是,做總比不做好。2、真的是不懂控制,有思想誤區。寧願去做每天背100個單詞,也不會選擇每天背10個,寧願給自己定一個每天全套的健身計劃,也不會選擇堅持每天只做5個俯卧撐。要知道量力而行,要堅持從簡單的容易做的,甚至是你不削的(每天才做5個),做起並堅持然後慢慢的提高自己,改變自己行為和思維方式。 謝謝知乎上的朋友,謝謝。
唐僧定力三千重,女兒國國王一露大腿愣是沒止住!
如何脫離誘惑呢?
很簡單,脫離誘惑的環境。
你在遊戲廳,那你就不由自主地想去打遊戲,各種新設備,新玩法,你都想體驗一下。
你在網吧,那你就不由自主地想上會兒網,看看電影,打打遊戲,甚至就算坐在電腦屏幕前發獃也好。
你在酒吧,那你就不由自主地想喝酒、想跳舞、想大叫、想性愛,總而言之,想做一切刺激的事情。
而你躺在舒服的被窩裡,聽著舒服的音樂,吹著舒服的軟風,你就不由自主地想打幾個舒服的瞌睡,然後睡個舒服的大覺。
環境決定著你的行為。
明白嗎?不是你的定力,不是你的堅持,不是你的欲求,是環境,決定著你的行為!
人是無聊的,人總是無聊的。
大多數情況下,人都是處於無聊的狀態之中的。
沒有特別重要的事,也沒有特別不重要的事。
就在這無聊的狀態之中,你的環境,決定了你的行為。
要改善自己的行為,不如去改變自己的環境。
要做什麼事,不如先去一個適合做這種事的地方。
你要讀書,怎麼辦?
去圖書館啊!去書屋啊!去文化空間啊!
或者在自己家裡,找個安靜的、舒服的地方,
然後泡上一杯茶,安安靜靜地,讀書。
你要寫作業,怎麼辦?
去圖書館啊!去教室啊!去一個大家都在寫作業的地方!
然後環境、氣場、眾人形成的共同意識,就可以給你加持。
你要做工作,怎麼辦?
去辦公室啊!去工作間啊!去一個你經常工作的地方啊!
斷絕一切干擾,進入工作狀態,然後,開始工作。
你要談戀愛,怎麼辦?
去星空下,去月色中,去薄霧朦朧、浪漫曖昧之處啊,
去一切可以激發人的情感、喚起人的想像、讓人感到輕鬆、愉快、溫暖而放鬆的地方啊!
在合適的地方,做合適的事情。
做合適的事情,在合適的地方。
讓環境,為你的行為提供加持。
讓環境,使你的行為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
要想脫離誘惑,不如直接脫離充滿誘惑的環境。
要想開始做事,不如直接去到適合做事的環境。
要想改變自己的行為,不如先改變自己的環境。
讓環境,使你的行為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
————————————————————————
最棒的個人成長專欄:成為更強大的自己
有些技巧,只被少數人掌握,從未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之中
新浪微博:秘傳心理學 Sina Visitor System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公眾號「秘傳哲學」
秘傳哲學、心理學,為你解讀世界的元規則
一個順應人性的「自律」方法
我高中便開始,研究學習各類習慣養成,行為改變,時間管理,冥想、自控力相關的書。
大概有:《習慣:改變命運的力量》《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習慣的力量》《微習慣》《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自控力》《專註力》《當下的力量》《剎那冥想》等冥想類書,《小強升職記》等幾十本時間管理類書。
但是,
我發現一個問題:
其中,沒有任何一本書的理論,能讓我真正地放下屠刀,重新做人。
我總是一遍遍墮入地獄,不顧一切地忘我沉淪。
而後,每到夜深人靜,便獨自對著牆壁,捶胸頓足,失聲痛哭,悔天悔地,無比自責。
次日,一切如故。
只是偶爾,在那些書的幫助下,處於積極向上的狀態。
那,有沒有辦法,能讓一個人真正做到,像「成功人士」一樣的自律呢?
直到我讀到一個故事,我找到了這個方法,且效果令我驚訝。
在講這個故事前,我想先簡單評價一下其它書里的方法。
?其它方法的評價
《習慣的力量》
詳情:
習慣形成過程:刺激——行為——獎勵
環境中先出現一個刺激,人再產生一種行為,然後獲得某種獎勵(物質或精神)。
久之,刺激和行為間產固定聯繫,只要刺激出現,行為便出現,習慣也就形成。
所以,具體做法是,先想清楚,你想養成的習慣的是什麼,它在環境中的刺激點是什麼,然後在刺激點出現的時候,做這個行為,之後給予獎勵,從而促使這個行為成為習慣。
評價:棄。
因為,想這一套做完,首先你要有足夠毅力,去刻意去環境中找刺激點,去給自己的行為想一個合理、又方便、又不貴、又容易實施、的獎勵,好難!
於是,想靠此法養成習慣,需先養成,在環境中找刺激點的習慣和獎勵自己的習慣,不然很難堅持。
各種冥想
詳情:
冥想本身有極大好處,能增加大腦前額葉皮層的灰質,從而強化自控力。
評價:棄。
001堅持冥想本身,就好難!
002冥想的效果,也不是幾次就有。
《微習慣》
詳情:
想養成一個習慣,把相應的每日目標,定得足夠小,小到無法失敗。
如,你想每天跑步半小時,你就定目標,每天跑步一分鐘。
因為這目標足夠小,大腦不會產生畏懼,很容易開始,如果是想一口氣跑30分鐘,大腦會因為害怕失敗,而遲遲不願開始。
因為目標很小,所以你幾乎不可能失敗,也就不會產生失敗的挫敗感。而如果是定30分鐘,你很容易做不到而失敗,失敗了又會產生挫敗的感覺,大腦就很容易放棄。
不論做什麼事,大腦都是需要狀態的,只要進入一個狀態,大腦就很容易繼續保持,所以,當目標足夠小,你足夠容易開始,也就能容易進入新狀態,從而保持狀態。
評價:棄
方法很好。但有個問題,因人總是容易貪多,一旦開始微習慣,恨不得一百個微習慣同步進行,於是失敗率也非常高。
如果能控制得住,一次只養成三個以內的微習慣的人,還是非常適合這種方法的。
《當下的力量》
詳情:
感受當下,活在當下,一般要和冥想配合使用。
評價:
臣妾做不到啊!
在活在當下的這條路上,看來我只能當一名烈士了,不曾成功過。究其原因,現實中,確實有太多太多太多的問題,煩惱著我,需要我去考慮,去解決,尤其在當今這時代,信息又這麼嘈雜,大家又普遍這麼浮躁。根本做不到!
各類時間管理
詳情:
看我這篇文章:王文彬:有哪些時間管理的習慣?
評價:
可以用,但其實主要不是用來自控和習慣養成。
這些時間管理的方法本身,也都是一個一個需要被養成的習慣。
?順應人性的方法
這個故事
那麼接下來,我就講下這個故事。
我雖然懂很多自控的方法,但也不能免俗,常常被衝動擺布,做一些浪費時間的事情。
然而,有個人似乎不受衝動的擺布,總是能源源不斷地寫出評論、文章和書,讓人印象深刻,問她是如何做到的,他說沒有什麼秘密可言。
她推薦了一篇保存多年的雜誌文章,內容是給寫手們提高生產力的建議。推薦做法里,沒有什麼秘訣,也就是每天安排固定時段進行寫作,在該時段內不做任何分心的活動,如果這一天寫作產量好,就獎勵自己。
這些設定確實挺好的,但是都對我沒有太大用處,因為我試過好幾種,全然沒有什麼明顯效果。
然後,在不經意間,她提到了自己的一項策略,自此以後我也用得風生水起了。
每當寫作時段快要結束的時候,她總是不在段落末尾收筆,也不把一個想法寫完。她向我保證,她知道自己想怎麼結束段落,但就是不寫出來,非要到下一個寫作時段才動手。
真是妙招呀!通過讓每個寫作時段的最終段落,處在「接近完成」的狀態,她調動起了「認知閉合」衝動帶來的激勵力量,這促使她迅速回到椅子上,一鼓作氣地動手寫下去。
原理解讀
這種效應在心理學中:叫做「蔡加尼克效應」,
指的是:
(1)如果一件事尚未完成,我們對相關元素會記得更清楚
(2)認知閉合的渴求會促使我們回到未完成的事上
舉例說明
比如我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把一盤磁帶借給了一個同學,之後他一直沒還給我,到了初三的時候,偶遇了他,我跟他說,記得你有一盤磁帶還沒還我,他就驚訝的說:「你怎麼還記得!?」
這件事就是因為,一件事開始了,但是還沒有閉合,於是我們的注意力就會持續被這件事吸引,直到這件事結束,注意力才會移開。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別人問你借了一把傘,或者你把一把傘借給了別人,你就會一直惦記著這件事,忘不掉,其實一把傘也沒有什麼,也不值錢,忘不掉,只是因為這件事還沒有完。
我的應用
對於這個效應,我自己的應用就是,每次寫東西,這樣劃分,一篇文章是一個大組塊,文章的每個部分是中組塊,每部分的組成段落是小組快,每段里的每句話是小小組塊,每句話里的每個字是小小小組塊。我會在文章的某部分的某段的某句話寫到一半的時候,停下不寫,儘管我知道之後要怎麼寫,這樣的話,我下次就會想儘快開始,因為還有半句話沒寫完,我就會老惦記著。
這種「認知閉合」的衝動,就會讓我很容易進入一個新的寫作狀態,做事最難的部分,其實就是進入狀態,在進入狀態之前,就是死都不想開始去做,會一直拖拖拖,但是如果有了認知閉合的衝動,它會促使我們開始一件事,於是也就容易進入新的狀態。
不僅是寫作,做任何事你都可以這樣做,在知道怎麼做完的地方,卻不做完,下次就會很容易再次開始。
這樣方式,不需要你有意志力,也不需要你有很多相關習慣,只是順應了人性。
再舉個例子,你就能有更深刻地體會了。
如果你看過電視劇,你一定有這樣的感受,每次到了一集快結束時,重點情節就來了,於是為了看完重點情節,你就打開了下一集,下一集重點情節看完了,但是既然一集都開始看了,也就順理成章地看了下去。然後再看到一集的結尾,再重複上述過程…直到…直到你能承受的最大限度,甚至是通宵。
我說中了沒?
這其實就是利用了人類的「認知閉合」的衝動。
? 都讀到這裡了,你是不是要做點什麼?
其實你缺乏的是專註力和執行力。先收斂自己的注意力,練習排除雜念專心於正在做的事情。把生活看作一場修行,走路吃飯,都試著全神貫注。慢慢感覺到自己變得簡單而有力,因為外界的刺激不再能隨意左右你,而你時時刻刻都在感知和掌控自己。之後你可以代入自己的目標理念理想,從小事做起,嘗試著獨立完成自我設定的事務。
作者:生活家小不點鏈接:知乎專欄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有時候我覺得你是個魔性的人,以前因為時間太過於自由,反而盲目迷茫,不知道自己日子該怎麼過?可是自從關注了你的公眾號,看了你的生活態度,才發現這世界上還有人可以把生活過的這麼有趣精彩!我似乎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於是我堅持了100多天的運動,看了二十幾本書,也開始寫自己的夢想清單,學會了滑板,美食,尤克里里...."
以上是我公眾號粉絲私信我的一段話,發現原來自己在公眾號好分享的生活潛移默化中影響了一些人,並且這種影響是正向的,看到她變得越來越美好,我真心替她高興!
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其實是過好自己日子的能力,其實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只要好好規劃自己的生活,照樣能把平凡日子過的像詩一樣!
當我把自己的年度計劃發到朋友圈,有人評價:看完這份年度計劃,我感覺自己白活了!!!
事實上,我每一年都會做年度總結和年度計劃,大概是從我高中就開始有這個習慣了,差不多堅持了9年,我知道自己不是一個很好的記錄者,但比任何人都珍視自己來時的路,多年以後再回過頭來看自己成長的點點滴滴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2016年度計劃?
?2017年度計劃?
很多人問我,如何做年度計劃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想成為更好的自己,我們需要學習一點投資理念,資本主要包含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金錢,二是時間,三是精力。
而所謂的投資,即把這三者合理地分配在正確的地方,以此得到回報。持之以恆地「投資自己」,能夠產生「複利效應」,進而讓自己變得更有價值。
我的年度計劃也不是一開始就是如此系統的藍圖,而是這些年來慢慢完善,每一年都會在往年的基礎上再精進,並不斷跟網上各種自我管理大咖學習,漸漸形成適合自己的一套體系。
我知道很多人都很好奇我在這張藍圖上畫了什麼?實際體系比較龐大,顯示不出全貌,我提取8個維度,僅供大家參考:
個人健康個人健康
娛樂休閑家庭生活個人成長
自我實現
人際交往
職業發展
財務狀況
個人健康我是排在第一位的,畢竟要去探索更大的世界的前提是我們是健康的,而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
心理上,可以去學習哈佛《幸福課》《零極限》《象與騎象人》《flow》《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吸引力法則》等課程,網上都有免費資源,也可以學學冥想,在閑暇時間多做深呼吸,寫寫感恩日記。
身體上,有條件進健身房鍛煉,沒條件可以去公園跑跑步,用KEEP在家練也可以的,少吃垃圾食品,多吃蔬菜和水果,學會營養搭配,盡量不要熬夜,定期體檢等等。
2017個人健康年計劃:
牙齒正畸(已經在做了,一周拔一顆牙,連續拔6顆牙,我敬自己是條漢子,註定要痛苦半年,覺得自己不夠好,與其羨慕別人,不如咬咬牙改變自己!)
一年體檢2次(局部檢查,洗牙,婦檢女生必要的)
一周跑25公里,一年至少跑1000公里(已經在跑了,有馬拉松活動可報名參加)
健身房力量訓練每周至少3次,(改善走路姿勢和肌肉線條,能練出馬甲線最好,練不出也不強求)
早起早睡,少熬夜(夏天6點起床,冬天7點起床,12點左右睡覺,一個月機動熬夜盡量不要超過5次)
劃重點
我說一下這樣做計劃的好處:
這個計劃非常符合SMART原則:具體的,可衡量的,可達到的,結果導向的,有時間限制的;
每件事情都是我目前正在做的,是可執行的;
狀態好時,可以多做一些,狀態不好時,少做一些,根據真實狀態來調整;
平時不會迷茫,知道自己每天該幹什麼,充滿了力量和方向感;
每完成一點任務,會很有成就感,而這這些小小成就感也會讓我慢慢變的更自信,更有勇氣去實現更多的計劃清單!
每一座城市,每年都有上萬場活動在舉辦,我通過會通過互聯網搜索找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例如講座、展覽、話劇、培訓、樂隊演出各種活動,積极參与進去不僅可以開闊眼界,學習知識結交朋友,也能讓讓業餘生活更精彩充實。
還有我不喜歡循規蹈矩一層不變的生活,會儘可能去嘗試各種以前沒有體驗過的生活體驗.今年我會發起一個『1年做100件新鮮事』的活動,歡迎有興趣的小夥伴參與進來,和我一起發掘生活更多的可能性!
去遇見生活的100種方式,你敢不敢跟我走?
2017年娛樂休閑計劃:
徒步尼泊爾ABC線(3月17日出發,機票已出)
日本旅行一趟(必去,已經在看相關書籍紀錄片做準備中)
越南/泰國/寮國(至少去一個國家,4月份泰國機票已出)
周末開發新地方(城市本地展覽,音樂,演出文娛活動打卡等)
西南線(-昆明-大理-麗江-香格里拉,至少去一個)
香港深度發掘(野外探險,露營,徒步,文藝演出打卡等)
1年至少做100件新鮮事(目前已經做了好幾件了,目測我會不止做100件)
延伸旅行:美國黑石沙漠火人節,迪拜跳一次傘(時間金錢有條件的情況下)
每天定一個主題日,我現在和室友瀟瀟同居,她就是我的家人,她今年有個願望,希望給她爸媽做一桌子菜,為了幫助她達成這個心愿,我會儘可能每周教她一道新的菜;我和她性格,生活習慣有很大的差異,比如我是湖南人,愛吃辣,她是福建人,不愛吃辣,生活上各種細節有很多需要磨合,而溝通和包容就顯得格外重要。
每周日深度交流日,我們會進行深度的交談,分享彼此這周學到什麼新觀點,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有什麼地方對方做的不夠好的,都會坦誠告訴對方,通過這樣的相處方式也讓我們倆的關係越來越融洽,親如姐妹。
2017家庭生活計劃
周一採購日(採購本周需要的食材)
周二電影日(一起看最新上映的電影)
周三清潔日(一起搞大掃除)
周四美食日(教瀟瀟做一道新菜)
周五家宴日(私廚家宴)
周六活動日(參加社會活動)
周日交流日(深度交流)
個人成長我主要分為輸入和輸出。
通過書籍,電影,音頻,訂閱優質公眾號...進行主題性的輸入,每個月專註一個輸入主題,並且用印象筆記進行知識管理。
在這個信息過載的時代,如何有效的去篩選信息,獲取對於自己有用的信息呢?我的辦法是:每周會定期花時間研究我特別關注的人在研究什麼領域?有什麼新事物?新思維?(比如李笑來,羅胖,吳曉波,孟嘗君,細分領域的網紅...)
某種程度上專業領域的大咖已經幫我們精選出優質內容了,我們只要站在巨人肩膀上看世界就可以大大的提高信息篩選效率。
2017個人成長計劃
輸入
書籍:每周至少2本書(不限於聽音頻,電子書,實體書)
電影:每周至少2部電影(不限於紀錄片,公開課,短視頻,微電影)
音頻:付費訂閱的音頻(為知識服務付費,用碎片化時間聽)
優質訂閱號:每天花20分鐘閱讀,用印象筆記總結歸檔
優秀的人:每周定期花時間研究我特別關注的人在研究什麼領域有什麼新事物新思維?(比如李笑來,羅胖,吳曉波,孟嘗君,細分領域的網紅...)
輸出
個人微信公眾號:自己運營的公眾號『樂活族生活指南』,每周至少更新3次
知乎:每周至少答一個題(以前看的多,答的少,今年計劃好好答題)
微博:『新浪微博@生活家小不點』,每天至少一更
簡書:簡書因為排版沒公眾號好用,沒怎麼更新,今年盡量也慢慢更新
測評:平時吃到好吃的餐廳,用了的生活用品,用心體驗,寫測評積累
攝影:365天攝影計劃,每天拍張天空照『每日戀空』
攝像:紀錄片,保持記錄習慣,每周拍自己生活紀錄片片段,不低於3分鐘,自編自導自演,以後剪輯成一部自己的紀錄片。
總結:復盤,堅持寫周總結,月總結,年總結,持續學習
探索:保持好奇心,嘗試新事物,干各種以前沒有沒有干過的事,一如既往再整幾個好玩的幺蛾子出來!,比如今年再搞一次眾籌旅行?
?一次旅行眾籌10000+,我是如何做到的??
人際交往2017年我有一個夢想清單:認識100位有趣的人。
我把自己的出租屋改造成【美好生活研究所】,每周至少舉辦一次私廚家宴,邀請各行各業的人來家裡交流,用一頓有溫度的飯局換一個有趣人的故事,從一個人發現更大的世界,這世界總有人過著我們不知道的精彩生活,我們的生活還有沒有其他更精彩的活法,作為美好生活研究所的所長,我用一顆不斷探索的好奇心,親手烹飪的美食,舉辦一場場有溫度有故事的線下飯局,鏈接到不同行業里各種有趣的人,
目前已經成功舉辦6期了,有試睡過全世界200多家酒店的美女酒店試睡師,有深圳城市101書房創始人分享旅途背後的故事,有新銳紀錄片導演,有環球航海家,還有整理收納師....在這個思維相互交流碰撞的過程中,每一次都讓我有不一樣的思考和啟發。
所以呢,平時有意識的結識其他陌生領域的朋友,會幫助我們打開全新的世界,要知道通過互聯網產生的「弱關係」,往往是我們認識世界的窗口,是關鍵時刻不可小覷的力量。
2017人際交往計劃
跟不同領域的人線下定期交流:不外出的情況下每周舉辦一次家宴,邀請或者吸引各行各頁的朋友來家裡聚餐交流(目前發起《用 故 事 換 美 食 ,1 年 認 識 100 位 有 趣 的 人 !》的活動,已經成功舉辦6期了)
airbnb: 把出租房的一樓的沙發出租,讓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來我家旅行,因為我暫時沒有經濟條件環遊世界,但通過這種方式在家裡環遊世界!從不同的人發現更大的世界!(目前已經註冊成為房東,慢慢搞起來!)
培養生活習慣先從比較容易的做起,不以小而不為,不斷糾正自己的壞習慣,不斷地改進,有很多細節習慣稍稍用點心注意一下,日積月累,生活會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一個習慣需要21天養成,假以時日,你將成為更好的一個人。
生活習慣:
記錄每日開銷
吃完飯及時洗碗
用完東西,物歸原處
跑步前後記得拉伸
防晒霜每天都要塗啊!
每次洗澡前把馬桶蓋放下來
說話語速再慢一點,好好說話
出門看是否有垃圾要順手帶下樓
冰箱菜定期檢查使用,按需購盡量別屯貨
出門『伸手只要錢』——(身份證,手機,紙巾,鑰匙,錢包)
素質習慣:
把『謝謝』改為『謝謝你』
保持微笑,輸出正能量
學會傾聽,好好說話
不斷打破思維框架
獨自一人時依然約束自己
不懼改變,遠離心理舒適區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升級打怪的過程,出了校門並不代表學習的終結,互聯網時代,知識日益更新,保持學習和精進,向外不斷探索自己能力邊界,不放棄塑造成為期待中的自己,堅持通過探索發現和總結鞏固成長,我每一年都會定下幾個學習新技能的項目。
2017學習新技能:
考駕照(儘可能上半年完成)
學習養花種菜(把天台打造一個花園出來)
學習軟裝設計(進一步優化出租房改造)
精進尤克里里(至少能彈略5首略複雜的歌曲)
精進英語(環遊世界,未來有機會留學做準備)
精進廚藝(每周至少研發一個創意菜譜,周末做給朋友吃)
精進剪輯視頻(做自己生活的導演,平時拍下生活片段,積累素材)
潛水證進階OW(已經考到AOW,再進階一次,如果有機會去東南亞旅行的話)
........
以上分享我的2017年部分計劃僅供參考。
做計劃只是給自己定一個生活方式的大概方向,具體執行可以靈活一點,生活中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比如說生病了,要不要去看?燈泡壞了,要不要修?有朋自遠方而來,要不要招待?我們做任何事的前提一定是:把自己當人看。
這世上隨處可見牛逼閃閃的人,我們不要太過在意自己與極優秀人的差距,他是他,你是你,別人背後付出了什麼,犧牲了什麼,你卻是不知道的。而我們唯一能夠參照的標準就是昨天的自己,用自己的節奏儘可能地提升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足矣。
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人間,沒有誰可以將日子過得行雲流水。當你發現自己不再盲目跟風似的跟一群人混在一起,有計劃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探索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即使犯錯誤也是有意義的, 時間永遠是旁觀者,所有的過程和結果,都需要我們自己承擔。
2017年度關鍵詞:拒絕|共情|專註
拒絕:
人際交往中,我不太懂得拒絕,總是覺得不好意思。如果有人找我幫忙,不幫吧,張不開口說;幫了吧,確實有難處。即便勉強自己說出去了,事後也會反覆想,總覺得好像得罪了對方,有種莫名的「負罪感」,或者害怕他人生自己的氣,而危害兩人關係等。2017年,我希望自己要敢於說『NO』
共情
我屬於人際交往中比較單純的那一類型,鈍感力比較強,不太會察言觀色,語言措辭可能比較直接,有話直說,不喜歡拐彎抹角,可能有時候某些無意識的行為得罪了人也不知道。2017年我希望能夠提高自己共情能力,也就是感知別人情緒的能力,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讓彼此更舒服的相處。
專註
面對萬千選擇,我們可能這也想做,那也想做,可是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真正能把一件事做的更好其實是靠專註,2017年,在注意和精力的分配上,每次盡量不超過三件事以上,專註專註再專註。
2017年夢想藍圖
有一間屬於自己的LOFT的房子,有巨大的落地窗,旁邊是我的床,朝陽,睜開眼就可以看見陽光,床邊有個電腦桌放著IMAC,我正在電腦前寫下這些文字,房子的布局是自己精心設計的,枕邊耳機、眼鏡、紙巾、夾子、鏡子、手機都是一手即能夠到的狀態...
有自由並且足夠維持自己經濟獨立的事業,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華,不需要朝九晚五,工作時間自由,地點自由, 不需要捲入辦公室政治潛規則,不需要看BOSS臉色,自己愛干不愛,有說走就走的勇氣!
睡覺睡到自然醒,睜開眼,陽光暖洋洋地傾瀉,玻璃窗反射出的一圈圈光弧 ,午後小憩時間,自己下樓沖泡一杯熱咖啡,自己用冷牛奶打泡,再用烤箱考一個牛角麵包,打開音響,藍調,放鬆所有的精神,踢掉鞋子,就可以亂舞,坐沒坐相,隨便什麼地方只要能夠舒服,怎麼放鬆怎麼來!
有時晚上,關上了手機,開著微燈,安靜的看一本書,看累了就睡著了,抑或是在電腦前聽音樂寫東西, 將自己埋在黑暗中,很安心的感覺...
或是扎個馬尾素麵朝天,大T恤甩著大腿赤腳在家裡跑來跑去,洗衣服大掃除倒垃圾,逛超市再騎著摩拜單車回來,平日研究創意菜譜,等朋友來家裡聚餐,就做給他們吃,我只管做菜,他們洗碗就好了!
周末的時候和朋友們一起騎行,爬山,游泳,露營,網球,攀岩,看展覽演出,什麼都行。或者一起為每一個生命的第一次不斷打卡,去做以前沒有做過的事,去以前沒有去過的地方旅行,去認識各種有趣的人,去發現一個未知的自己!
上半部分已經是這種生活狀態了,下半部分還在努力中
偶爾給生活換換頻率,每一兩個月給自己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到處流浪。 喜歡坐在車上沒有目的地地飄蕩,喜歡顛簸的感覺,只要頭靠在椅子上,就會昏昏沉沉地睡去,隨便開到什麼地方,都很安穩...
去尼泊爾徒步,體驗用腳步丈量ABC線,探訪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國度,體驗最地道的尼泊爾風土人情,雲端漫步,去博卡拉體驗滑翔傘,在奇特旺騎著大象,漫步原始叢林,偶遇犀牛,麋鹿,和自然情迷接觸。
去日本看櫻花開滿天,落英繽紛,穿著彩色和服木屐踱步珊珊而行,用一支銀簪挽起長發,去聞瀰漫在空氣中的陣陣花香,感受震撼人心讓人窒息的美好……
去大理朋友開的客棧住上一兩個月,在陽光投過空氣和老樹的煦熙,細細碎碎的照耀萬物的早晨,沿著古城老街石板路漫無目的走,看到散發著熱氣騰騰和香味的早餐店就坐下來吃早餐,樹影和鳥聲在晨風中搖曳.....
去美國內華達州的沙漠的火人節,觀看全世界最優秀的藝術家創造和另類生活,看「Burner」們在節日中穿著奇裝異服甚至全裸,觀看一個10幾米高的木製男雕像燃燒,見證一座荒漠的崛起又覆滅,只為一個生機勃勃的奇遇,像傻瓜一樣去冒險.....
還有,去冰島看一場最美的極光,去迪拜跳一次傘,去瑞士滑一次雪,去土耳其坐一次熱氣球,去死海浮個屍,去撒哈拉沙漠騎一次駱駝,去威尼斯看一場假面盛宴,去西班牙圍觀一次鬥牛....
夢想是一個覺得用多了很俗但是真正擁有之後覺得非常神聖的詞,而我這樣的夢想, 每一天都在努力中,我甚至能夠感知到某一些夢想離我實現它越來越近了...
2017
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
是我們一整年要去做的事!
缺乏自制力沒什麼了不起的,無非就是月底回顧發現一個月什麼事也沒做成,年底回顧發現一年又什麼事都沒做成。等到同學同事都畢業深造加薪升職了,自己還一事無成。
缺乏自制力的根本原因是:缺乏自制力來的惡果要很長時間才能見到效果,而人們普遍(可能是基因決定的)對很長時間見到效果的事情都不敏感(如果你在北京,你肯定更有感覺,人人都知道霧霾對身體健康有很大損傷,但是即便是重度污染天,上街不戴口罩的也大有人在,因為身體健康受損,那都是多少年之後的事兒了!)。並且,缺乏自制力會讓你「活在當下」,享受眼前的短期利益,反到有過的舒舒服服的感覺。
我一直覺得,原始人和小孩兒都是沒有自制力的,他們從來不懂得考慮長期利益,更不談為了長期利益而拒絕很多誘惑。自制力(關注長期利益,忽略短期利益的能力)是一個人在後天的學習中逐漸形成的一種能力,是為了更好的在社會生存而具備的一種能力,是真正的智慧。總結一下:沒有自制力也沒關係,無非就是缺乏智慧,無非就是碌碌無為而已,大部分人都是這樣的,沒關係。簡單說,想要擁有強大自制力的方法——不要相信自己有強大的自制力。
直接說吧,因為你的努力不一定能讓你得到令你滿意的回報,或者說你不相信你現在的努力會讓你得到令你滿意的回報,而且,努力學習這種回報周期長的事也會令你的動力減低很多。這樣你就會潛意識地想,既然我付出了也不一定會得到我想要的回報,我為什麼要努力啊?還不如渾渾噩噩地過日子,這就是你認為你沒自制力的原因。舉個例子,如果現在有個人對你說,「你認真學習八個小時吧,只要你認真學習,八個小時後我給你一百萬」,我相信這時候題主肯定會屁顛屁顛得跑去認真學習的了,不認真也要逼著自己認真啊。這是為什麼啊,因為付出之後得到的獎勵明顯而且巨大啊,只要認真學習八小時,我得到的回報就是一百萬,多麼美好的一件事啊,付出少回報多回報周期短,這種事誰都樂意。但是換一下,還是那個人,他對你說,「你認真學習八小時吧,每天這樣堅持下去,畢業出來之後表現好能力出色的話,我有可能給你一份年薪一百萬的工作」,這樣的話,題主能堅持多久就難說了。這種事就屬於那種付出多回報不是很確定而且回報周期長的事。但是,現實比這更糟糕,你即使在大學認認真真努力學習了四年出來,月薪可能都沒有一個在深圳進廠打工的農民工多,當然不排除你特牛B得到什麼大公司的offer,月薪過萬還沒有試用期,各種的優秀待遇都是你的。但大多數人的情況是,我付出了很多,我得到的回報是不確定的,而且我要持續努力很久,努力的結果是有可能令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但是也有可能是我畢業就等於失業。也就是說,努力學習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一件付出多回報不確定回報周期長的事。這其中讓人會變得沒自制力的最大的可能應該是回報的不確定性,因為不知道自己的付出是否真的會得到應有的回報。所以,想要提高自己的自制力,關鍵是要題主你相信你的付出是肯定有回報的,努力學習的回報周期肯定是比較長的,但它能持續地讓你在將來得到源源不斷的回報,好在終生受益啊。並且,努力學習的確不等於你一定會成功,但是不努力你就一定會被淘汰,這是社會幾千年來的生存準則。你要堅信,你不一定會成功,但你不努力,你一定會失敗!把學習這種付出多回報不確定並且回報周期長的事做好,我覺得興趣還是很重要的,興趣上來了,付出多就會變成歡樂多,就算沒回報你至少也讓你自己開心了啊。
前面很多人提到了《自控力》這本書,我也很推薦這本書,確實可以很大程度上改變一個人對於自控力的看法,裡面介紹的方法也很有用,之前寫過一篇書評,貼上來分享:
《那隻名叫「自控力」的妖怪》按照人類學家的說法,古時人們之所以會熱衷創造出各種妖怪的故事,原因之一是為了解釋大自然中所無法理解的事物。於是為了解釋月食現象,誕生了吞月的狂暴天狗;為了解釋雷電現象,誕生了手執鎚子與鏡子的雷公電母,如此等等。從這個角度來看,所謂「妖怪」即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所提出的模因(Meme),它是一個富有傳播性的思想,並在傳播性的過程中不斷被人們豐富著內涵。更重要的是,它讓人們對自己的生活有了解釋,儘管是一個糟糕的解釋,但仍遠好過沒有解釋。於是依靠「妖怪」,人們建立了與大自然溝通的渠道,重新取回了對世界的控制權。在古代人的眼中,妖怪作為外部世界的代言人,毫無疑問是確鑿存在著的,是他們生活的組成部分。而在最近的兩百多年中,隨著人們對外部世界了解的不斷增強,在科學的怯魅下,這些潛伏在人類認知陰暗處的妖怪們如遇見陽光的吸血鬼,紛紛被燒成一灘灰燼,從日常生活中離席退場。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在現代社會「妖怪」沒有生存空間。過去的人們創造出「妖怪」這一概念來解釋外部自然。而現在,人們同樣也依靠自己的想像創造出新的概念,來解釋人們的行為和心理,緩解內心的焦慮。這些概念包括:星座、拖延症、自控力、懶癌,如此等等。它們是新世紀的「妖怪」,而借著互聯網,這些新一代的模因迅速擴展蔓延開來,並形成了一套話語體系,滲透到日常的方方面面:當生活中遇到不順利的事情時,我們會看看是不是自己的星象遇到了水逆;當和別人發生摩擦時,我們則會歸結到對方的星座性格不合上;當遇到做事拖拉的人時,我們會說這是因為他有「拖延症」;當我們調了好幾個鬧鐘,卻仍然是無法早起的時候,我們會將其歸咎於「自控力」不足。
這些名詞和過去的「妖怪」一樣,都是在用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來對世界進行解釋,在使用這些名詞的時候絕大多數人也並不在乎這些解釋是否合理,更在乎的是「有這麼一種便捷的,不費腦的,貼標籤式的方式來解釋某個現象」,對我們來說這就夠了。在這個碎片化和快節奏的世界之中,這樣的模因尤其易於傳播。其實很多時候也沒什麼不好,大家的事情都這麼忙,生活都這麼累,你說你有拖延症,我說我有懶癌,工作的不順利是因為水逆,夫妻的不和諧是因為星象不匹配,相互哈哈一笑都知道在說什麼,畢竟生活需要一些潤滑劑才能順利運轉下去。但是,語言和辭彙最終會影響認知事物的方式,當我們有一天真的想要做出改變時,這些根植于思考迴路中的「妖怪」,會成為自我成長的障礙。
兩百多年前人類所面對的最大問題是認識外部世界,兩百多年後的現在,人類所面對的最大問題則是認識自己。過去我們依靠自然科學家來完成對於外部世界的認知,現在我們則需要依靠心理學家完成對於自我的重新認知。凱利?麥格尼格爾博士(這名字真繞口)的《自控力》,便是對於名為「自控力」的這頭妖怪的一次怯魅,以及對我們自身認知的一次系統重裝。
在很多奇幻故事裡,「名字」是一個有著魔力的東西。妖怪們用一個唬人的名字來作為名號,同時又害怕自己的「真名」被除魔師知道,因為這樣自己的力量就會消失,甚至會被除魔師所控制。而那些由魔法師所製造使魔和人偶,覺醒後的第一件事,也常常是請求製造者賦予自己一個名字。當一件事物被賦予名字之後,在人們的心中就會對它有一個完整和真實的形象,就會將其作為一個獨立完整的事物所看待,然而這種獨立完整的形象在很多情況下只是一種幻覺。正如 @李松蔚 對於「拖延症」的分析一樣:拖延症從來就不是一個診斷名詞,恐怕以後也不會是。這幾年「拖延症」被炒得火熱,炒著炒著,很多人就真的把它當成一種病來看。拖延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它是一種現象。這種現象誰都可能遇到,也可能很嚴重,甚至可能成為生活中極大的困擾。但是這種現象並不具有單一的心理成因。拖延本身,很可能是其它一些心理疾病或問題的外在表徵。舉例來說,甲拖延做作業可能是因為抑鬱;乙拖延打電話可能是因為社交焦慮;丙拖延做家務可能是因為對老公不爽……
《自控力》這本書也是如此,儘管標題叫《自控力》,但它最大的意義恰恰是對「自控力」這一概念的意義消解。長久以來,在各種心靈雞湯和都市傳說的演繹之下,「自控力」儼然成為了一項了不起的個人特質或力量,想要擁有自控力,就要對自己狠得下心,定下各種標準和要求,以奴隸主手下滿臉橫肉的監工對待奴隸的態度,揮著小皮鞭啪啪啪地抽打著自己前進。如有失敗就灰心喪氣自責不已,於是小皮鞭就抽得更響亮,試圖用罪惡感和愧疚繼續驅使自己,而這循環反覆的SM遊戲的結果就是活得越來越累,越來越擰巴。
然而事實上,並沒有一種叫「自控力」的純粹而單一的能力,讓你擁有之後就能一勞永逸地完全掌控自己行動。自控力這個名詞背後所隱藏的,是我們每個人的種種慾望和情緒,是我們對自己、對生活的態度和價值觀。與其說這本書在教導我們如何提高自控力,不如說這本書在教導我們如何與自我之間相互理解,和平共處:當我們抱怨自控力不夠所以早上無法早起時,可能是因為臨睡前手機刷網頁刷太晚,導致的睡眠不足;當我們抱怨自控力不夠總是吃吃吃控制不住體重時,也許是因為生活和工作的壓力使得大腦將注意力都放在了處理壓力上,無暇關注體重控制。當我們抱怨自控力不夠經常因為小小的破戒就導致後面根本停不下來全面投降時,也許是因為對自己過高的苛責和罪惡感,使我們過於愧疚所致……
燭台照遠不照近,熟悉的事物並不代表一定理解它。麥格尼格爾博士在書中用大量的實驗以及案例,將我們無比熟悉的「自控力」這個概念來了個徹底的剖析,在閱讀過程中我經常伴隨著「艹艹艹,原來我之所以XXX是因為這個原因」以及「對對對,我以前知道這個道理但就是不知道怎麼表達」,或者「嗯嗯嗯,英雄所見略同」,如此等等的內心對白。對我來說,這正是閱讀一本好書時的典型反應:既有對現有概念的顛覆,又有對自己過去經驗的印證和補充完善。
最後,讓我用全書結尾的一段話來總結這本書的核心思想: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並不是只有一個自我,人是多個自我的混合體。人類的天性不僅包括了想即時滿足的自我,也包括了目標遠大的自我。我們生來就會受到誘惑,也能抵制誘惑。人類生來就能感覺到壓力、恐懼或失控,但同時也能讓自己平靜下來,能掌控自己的選擇。自控力的關鍵就是理解這些不同的自我,而不是從根本上改變我們自己。在追求自控的過程中,罪惡感、壓力和羞愧是我們通常用來對付自己的武器,但都不起作用。自控力最強的人不是從與自我的較量中獲得自控,而是學會了如何接受相互衝突的自我,並將這些自我融為一體。
願每個看完這本書的人,都能與自己取得和解。當我們覺察到需要自控力的時刻,閉上眼睛深呼吸,然後默念「自控力」這頭妖怪的真名,讓它成為協助我們達成目標的幫手,而非追逐我們的恐懼和愧疚。
————_(:3」∠)_我是萌萌噠的分割線————我也是一個拖延症患者。經過一段時間對拖延症的自我治療現在已經改變很多了。希望下面的話能幫到你。
拖延的原因大體有兩個, 1.害怕失敗所以用盡各種辦法延緩失敗的到來; 2.完美主義,用破罐破摔,寧為玉碎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高標準嚴要求。 針對這兩個病灶我嘗試了以下方法: 1.無時無刻提醒自己: 1).不要去想做的好壞,只要去做,並以把任務做的最差為目標即可。 2).任務只做一遍,認真你就輸了。 3).管他呢,我先完成這個任務再說。 2.另外,推薦番茄工作法。配合使用pomodairo軟體,工作學習效率提高很多。具體請谷歌。這個道理很重要,越早明白越好
物理學中,有很多有趣的原理,比如:能量守恆定律。
有一個段子:
「能量守恆定律」 是指能量既不會產生,也不會消失,它只會從一種介質轉化到另一種介質,或者從一個狀態轉移到另一個狀態。
因此,如果你常年和傻瓜在一起,等到某一天你覺得對方似乎沒有以往那麼傻的時候,你就要格外小心了。
與能量守恆定律旗鼓相當的是被愛因斯坦稱之為 「科學定律之最」 的 「熵定律」。甚至於有人說: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事物及過程都可以用能量守恆和熵增原理來解釋。
那麼問題來了,「熵」 是什麼?「熵增原理」 又是什麼?
事實上,「熵」 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為了美好生活所做的任何努力都是一次 「逆熵」 的過程。
桌上的東西沒能及時整理,就會越來越雜亂;
想做的事兒若是一拖再拖,就會越來越麻煩;
朋友之間沒有經常聯繫,彼此間會漸漸疏遠;
運動的時候總是偷懶,身體素質就越來越差;
而這些事情發生的背後,都隱藏著 「熵」 的痕迹。
「熵」 的概念最初起源於物理學,表示事物的混亂程度。「熵增定律」 指熱量從高溫物體流向低溫物體是不可逆的。
德國數學家克勞修斯在 1855 年,首次引進了 「熵」 的概念,他認為:
在孤立的系統內,分子的熱運動總是會從原來集中、有序的排列狀態逐漸趨向分散、混亂的無序狀態,系統從有序向無序的自發過程中,熵總是增加。當熵在一個系統內達到最大值時,系統就會處於一種能量守恆狀態而呈現一種靜寂狀態。
這樣描述有些抽象,下面舉幾個例子吧。
比方說:屋子本來很整潔,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定會越來越亂、越來越臟,這就是 「熵增」。
不過,亂了可以收拾,髒了可以打掃,只是清理屋子這件事兒本身是需要消耗能量的。如果沒有外界能量的進入,當我們自身的能量逐漸用盡,不夠收拾屋子的時候,屋子就會以不可逆的趨勢越來越臟,最終成為 「靜寂」 狀態。
再比如: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今天,人口飛速增長,資源急劇消耗,環境問題也日益嚴重,這是世界走向無序的 「熵增」。
如果我們能夠採取必要的行動,環境就會得以改善,這也是外界能量的進入。若是放任不管,則後果會越來越嚴重,最終沒有資源可用,成為 「靜寂」。
人們常說 「冥冥中自有定數」,這個 「定數」,其實就是 「熵」。
從悲觀主義的角度看來,這是一條十分可怕的定律,一旦世界的 「熵」 達到最大值,將會就此消亡。
那麼,有沒有辦法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呢?答案是:有的。
1969 年,比利時學者普里戈金在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基礎上提出了 「耗散結構理論」。他認為:
當系統離開平衡態的參數達到一定閾值時,系統將會出現 「行為臨界點」,在越過這種臨界點後系統將離開原來的熱力學無序分支,發生突變而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穩定有序狀態;若將系統推向離平衡態更遠的地方,系統可能演化出更多新的穩定有序結構。
相比悲觀消極的 「熵增定律」,「耗散結構」 則帶來更多的勇氣和希望,簡述一下就是:
我們的世界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外界能夠產生能量交換的開放性系統。
也就是說,我們有可能改善由 「熵增」 引發的不可逆結果,將原本的無序轉為有序。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器官會逐漸衰老,這意味著人類本身就處在 「熵增」 的狀態。我們的身體就是一種 「耗散結構」。
飲食可以看作開放性的能量儲備,能量又會轉化為營養和脂肪。合理飲食是為了獲取適度的能量,鍛煉身體則是為了消耗多餘的能量,以期達到平衡的 「耗散結構」。
「耗散結構」 的意義在於一個系統要想有序地發展就必須有所消耗,在消耗的同時才能趨向有序、平衡。
這個理論同樣還可以用在自身的成長,因為知識也是需要被消耗的,只不過方式不同罷了。
判斷知識的 「耗散結構」 是否平衡的標準其實很簡單:
1. 是否持續大量地輸入?
2. 是否持續大量地輸出?
輸入與輸出相輔相成。只有輸入而沒有輸出會造成知識體系不牢,只顧輸出而沒有輸入則知識儲量很快見底。
古語云:「學以致用」 就是因為大腦儲備的知識需要通過耗散去實踐。這種耗散可能是自己去做,也可能是教於他人。總之,唯有用起來才能夠融匯貫通,內化成為自己的東西,在這之後,又會反過來倒逼輸入。
就像健身塑型,耗散脂肪成為肌肉。甩掉臃腫的肚腩,獲得健美的身姿。又由於感受到健碩身姿的美,於是更加熱愛健身。這就是平衡的 「耗散結構」。
此外,「耗散結構」 還可以用在我們每天都要接觸的錢上。
李笑來老師曾經在《有些錢真不能省》寫過:
買書的錢、買工具的錢以及事關安全、終極體驗、知識產權的錢都不能省。這種 「節省」 可能會伴隨著很高的隱性成本,或者在將來造成很大的負擔 —— 今天看起來省了,可將來卻要因此付出極大的代價。
當我們有了錢,如果只是一味地攢著,不去理財、不去看世界、也不用於投資自己,很快會進入一種不平衡的狀態,就像一個臃腫的大胖子。
若我們拿錢去 「耗散」,用於理財、學習、成長,雖然看似錢是不斷減少的,但伴隨而來的是 「複利」 一般的平衡狀態。
「耗散結構」 對於個人而言,還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思考:
1. 開拓視角
現代管理學認為:一個人在同一崗位上最好不要超過四年。
互聯網時代,我們必然會接觸到更多的信息,更多的觀點。也就很自然地會產生更多的思維碰撞,掌握更多的知識,這意味著我們會獲得大量的輸入。
由此,我們更應該大膽嘗試新事物,持續輸出,與外界交互。
2. 厚積薄發
瘋狂地輸入是為了當機遇降臨的時候可以從容地輸出。畢竟誰也不知道自己學的東西什麼時候會用到。
李笑來老師在小時候學編程的時候,大概也沒想過編程可以幫助自己寫書吧。
機遇難求,一旦遇上合適的機會,平日里積攢的能力就能夠派上用場,否則就只能哀嘆:技到用時方恨少。
所謂厚積薄發,就是持續輸入,找機會大量輸出,再利用輸出時接觸到的新的知識體系來完善輸入,打造一個平衡的耗散結構。
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我們也變得越來越焦慮,以至於不自覺地去尋找一種舒適的安全感。
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
無論過去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要保持一種警惕的心理,因為過去所取得的豐功偉績都會讓你深深地陷入舒適區,難以擺脫。
放縱於舒適的人生,會由於 「熵增」 而走向無序、混亂,因而有約束的自由才有意義。
真正的自由從來都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讀書、寫作、健身、唱歌,這些都好。
從今天起,請做一個主動、自律的人。
下載新生大學APP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推薦閱讀:
※那些對自己特別狠的人,腦子裡都是怎麼想的?
※怎麼能控制對麵包的瘋狂熱愛呢?
※關於如何提高專註力(注意力)?
※大學新生需要買電腦嗎?買電腦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如何學會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