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醫心誠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看到好多心血管專家在?他們是做什麼業務的?


一個公司怎麼樣,需要看員工評論,隨便找了一下……………………

……………………………………………………………………………………………………………………………………

順便查了一下醫生集團,和他們的營業模式,找到這個:

4,套政府/藥廠資源模式: 誰說醫生一定要掙患者的錢?醫生一旦做到高層還是很有資源的,特別是國家資源…這時候可以接手國家某個業務…順便給醫藥公司一個「合理」的渠道… 比如:霍勇、葛均波的華醫心誠。 這種模式的Bug在哪裡呢?沒這資源翻不出這種花!這種模式很容易「進去」 比如查一下「胸痛中心建設」是國家在推的,也是國家發文要求各大醫院都要建立起來的,為了政績各個院長也得開始建胸痛中心,那麼國家會不會為了這個而撥一批款呢?當然的,那麼錢怎麼花呢?當然要給霍勇、葛均波的華醫心誠醫生集團,讓這個醫生集團去給大家培訓,培訓好了來申請國家的胸痛中心認證。BTW,胸痛中心的大佬是誰?霍勇、葛均波… 什麼地方能集結全國心血管一大批專家?這簡直是各大醫藥公司的靶向定位聚焦點啊!每年這個學術會那個參觀團的折騰半天也覆蓋不了多少醫生,不如直接跟華醫心誠這種醫生集團合作,這種醫生集團賣什麼就買什麼,都不帶打嗝的。

感覺發現了什麼秘密…

轉發原文:

作為醫療行業人員,看到這個問題特別技癢,但只能可恥的匿了…

(希望知乎團隊不要因為黨派權力就披露回答人信息哈!)

洋血統的醫生集團…

簡單來說「醫生集團」是醫生執業聯盟體,這個概念不是國內首創的,早在國外有著多年歷史,尤其以美國著稱。美國醫療醫生集團狀態百度上都有,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為什麼中國醫生集團不直接套用國外現成模式呢?

本土文化—現成的蛋糕模具套用不了,自己的模具得自己造:各國的醫生集團醫療有很多模式,這些年常說的是PHP和凱撒模式,這裡就不贅述去解釋了,因為這些模式到中國都必須「本土化」一下。

為什麼要本土化呢?因為中國國情、國家架構、經濟結構、人民收入、社會保障制度這都是不一樣的,讓醫生集團照搬某個模式在國內實施是沒有市場的。

比如凱撒模式,在美國是有一整套保險體制在支持,中國的醫療保險顯然與商業保險有著本質區別,根本無法套用…

總口難調—每個醫療體制都不是完美的:如果國外有自己的醫療體制來支持醫生集團發展為什麼不直接copy整個體制呢?其實無論歐洲、美國、日本等等發達國家的醫療體制都不是完美的,每個體制或多或少都有點自己的問題,比如歐洲排隊時間長、美國費用貴需要公司埋單等等…常見不少分析說其他國家醫療體制如何如何我們自己怎樣怎樣的文章其實有點太偏頗,那麼中國的醫療改革只能「走自己的路」了。

中國鼓勵多點執業or醫生集團?

在國家放開醫生多點執業後醫生集團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來,一兩年內全國註冊在案的醫生集團已有400多家。家家都在說自己「順應潮流」「順應國家政策」,國家有什麼政策呢?

翻了一堆文件看到的都是「鼓勵醫生多點執業」「促進分級診療」,有沒有說「鼓勵醫生開展醫生集團呢?」sorr……反正我沒查到…

目前全國開放醫生集團註冊的城市只有深圳,且這幾年,並沒有其他城市呼應深圳…

國家對醫生集團的態度是什麼?不太明朗…醫生集團說白了就是一種商業體制,就好比幾個人開了一個公司,這個公司是幹什麼的呢?賺錢的呀!國家為什麼要鼓勵一個要賺錢的機構去賺錢?

國家現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也不知道醫生集團能幹點什麼出來,能不能幫忙解決國家現在面臨的問題…那就先看看情況吧。

所以,從法律上來說,醫生集團的法律法規方面也都是比較模糊的…

醫生集團目前市場上的幾種模式

1,合作分成模式:醫生去某個醫院(通常是私立醫院)辦理多點執業,然後通過醫生個人影響力給該醫院帶來患者,通過患者的消費,收取一定比例的分成。比如:張強醫生集團、協和系醫生集團…

這種模式的Bug在哪裡呢?

醫生在體制內的患者是藉助三甲醫院平台獲得的,跳出體制後這個紅利就消失了,所以就變成了「沒有患者空有手術能力的某個醫生」,而患者都是認廟不認佛,所以跳出去的醫生,根本沒有「分成」可言;

於是很多醫生採取的方式是,不跳出體制,借著三甲的大廟繼續當佛,同時向合作的醫療機構轉患者…但患者往往會因為收費問題而怯步。但是不管怎麼樣,後面這種方式比前一種成功幾率高了不少,可醫生也就失去了真正創建醫生集團的態度,無非是倒賣了一下患者。

2,創建實體模式:醫生集團開一個自己的診所,甚至醫院,自己為自己搭建平台,在自己的平台上接待患者自己當老闆。比如:張強醫生集團…

這種模式的Bug在哪裡呢?投入太太太太大!運營成本太太太高!很少有人扛得到賺錢的那一天…

截止今日,國內醫生集團敢開診所的也只有張強一人,無疑是又刷新了「第一個吃螃蟹」的記錄…當然業內很多人士都在關注張強醫生集團的這一舉措是否能為醫生集團提供本質的突破…

為什麼美國新加坡很多醫生做到一定名氣後就會自己去開一個小診所,而中國這麼多醫生集團只有一個敢開診所呢?因為體制、民情等等都太不一樣;同時醫療機構燒錢真是太厲害,沒點經濟實力的看看每月賬單都能哭,即便是理想狀態下一個醫療機構一般需要最少養上5-10年才有可能盈利,這麼多年耗掉不光是青春還有大筆大筆的錢啊!

感興趣的人可以去網上查一下每年私立醫療機構倒閉關門的數據就可想而知了…

3,承包科室模式:

這個詞是國家禁止的,所以大家合同簽署的基本都叫「科室共建」「合作共建」…其實大概意思就是這個科室我承包了,賺來的錢咱們分分。比如:慈祿兒科…等等等等

這種模式的Bug在哪裡呢?首先,單靠醫生集團是做不到科室共建的,需要一個團隊,而且需要運轉配合良好的團隊;其次,需要碰到一個有良心的醫院,國家是不允許承包科室的,所以合作的科室對外仍然是該醫院的某個科室,宣傳資料、商務談判、證件質控全部都掛在這個醫院上,如果跟你合作的醫院人品不怎樣,醫生集團弄了半天好不容易開始來患者了,醫院收回科室就…

所以這樣合作模式的醫生集團,一定要記得自己的合同簽署「排他性條款」。

4,套政府/藥廠資源模式:

誰說醫生一定要掙患者的錢?醫生一旦做到高層還是很有資源的,特別是國家資源…這時候可以接手國家某個業務…順便給醫藥公司一個「合理」的渠道… 比如:霍勇、葛均波的華醫心誠。

這種模式的Bug在哪裡呢?沒這資源翻不出這種花!這種模式很容易「進去」

比如查一下「胸痛中心建設」是國家在推的,也是國家發文要求各大醫院都要建立起來的,為了政績各個院長也得開始建胸痛中心,那麼國家會不會為了這個而撥一批款呢?當然的,那麼錢怎麼花呢?當然要給霍勇、葛均波的華醫心誠醫生集團,讓這個醫生集團去給大家培訓,培訓好了來申請國家的胸痛中心認證。BTW,胸痛中心的大佬是誰?霍勇、葛均波…

什麼地方能集結全國心血管一大批專家?這簡直是各大醫藥公司的靶向定位聚焦點啊!每年這個學術會那個參觀團的折騰半天也覆蓋不了多少醫生,不如直接跟華醫心誠這種醫生集團合作,這種醫生集團賣什麼就買什麼,都不帶打嗝的。

5,品牌輸出模式:

當某個醫生集團or醫生工作室有了一定自己的品牌價值後,可以把自己的品牌輸出給醫療機構,不一定非得去多點執業,從而達到為醫院提升品牌知名度,讓自己佔領市場份額,從而又繼續擴大知名度,通過知名度獲得講課、粉絲等多重疊加利潤產出模式。 目前該模式有不少醫生集團處於探索階段,未有完全成型的醫生集團在使用該模式…

這種模式的Bug在哪裡呢?

相對於其他模式筆者還是比較看好這個模式,但該模式需要團隊配合完成,所以目前很多工作室都在集團隊之力努力打造某一個醫生的或某幾個醫生的個人品牌形象。而說到底任何個人品牌都離不開「人設」,是「人設」就容易塌…所以一定需要專業團隊來操作才行。

干醫療的不容易,希望大家都活的好~


心血管領域最大規模的醫生集團

由霍勇葛均波發起

號稱百十來號人的大規模醫生集團

具體是做什麼業務不太明朗 看他們自己宣傳說做一體兩翼

靠專家的號召力讓心血管的醫生都加入這個醫生集團 然後讓這些專家出去幹活 給公司賺錢

簡單翻譯過來就是空手套白狼

但是上面說的合作確實不好說 單靠跟醫院合作或事賣諮詢產品是不賺錢的

要養這麼多人 跟政府合作 讓葯企埋單肯定是來錢最快的了

專家利用自身資源賺錢是肯定的

但是這個是否涉及到洗錢可能需要專業法律人士來回答了


據說融資一個億,想知道投資方都是哪些,一個億是塊不小的蛋糕啊,其實更看好哈特瑞姆醫生集團,畢竟是踏踏實實在做事,不用忙著分蛋糕,也不會和葯企狼狽為奸。


推薦閱讀:

TAG:大牛 | 行業前景 | 醫學 | 業務 | 工作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