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的可靠性跟體型大小有關係嗎?是越大越好,還是越小越好?

越大的機械可靠性越好還是越小的機械可靠性越好?飛機這種大的機械和手錶之類的小型機械可靠性是靠的什麼?跟大小和體型有沒有必然聯繫?


謝邀。

機械產品的可靠性和很多因素有關係,但是和體積的大小並沒有一個必然的聯繫,尤其不存在一個正比的關係,並不是說機械產品越大,起可靠性就越差,機械產品越小,起可靠性就越好,這種判斷是很武斷的,也沒有任何根據。

其實一個機械產品的可靠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的判斷。

1、機械產品的設計合理性,一個產品是否穩定可靠,很大程度決定於其設計原理的合理與否,如果產品的設計不合理,這就屬於「先天不足」,一旦出現這種情況,那無論你後天做什麼樣的補救,其本質的改善程度是非常有限,可能在某個時限內,或者某個特殊條件下,其運行是能夠暫時的滿足要求,但是一旦將其置於一個通用的環境,並按普遍的要求進行使用時,其穩定性就會大打折扣,甚至會出現無法正常運行的情況。

機械產品設計的先天不足,對於客戶而言是一個很大的傷害,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坑」,而且大部分客戶是沒有去分辨這種「先天缺陷」的判斷力的,他們的判斷很多來自與對品牌的信仰和銷售員的依賴,最好的途徑也不過是行業內朋友的推進,其實他們自己並不具備足夠的知識和眼光去鑒別一個產品的設計合理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漲了產品供應商的欺騙行為,反正你一時看不出來,只要能讓產品挺過保修期,一切都萬事大吉了,其實這是很多產品供應商的普遍心理,尤其是那些山寨貨的產品供應商,他們的要求就是這麼低,你跟他談工匠精神,他跟你談利潤,你跟他談產品質量,他跟你談利潤,你跟他談品牌誠信,他跟你談利潤,總之,有利可圖就萬事大吉,無利可圖就跑路放棄。

當然這種設計合理性也跟產品的迭代升級有很大的關係,通常來說,作為一個新產品,它的使用合理性和穩定性都是存在一定的局限的,因為沒有經過足夠的市場和實踐的經驗與挑戰,根本就談不上什麼完善,只有那些立足於市場和實踐的產品,尤其是在市場上有過迭代升級的產品,在穩定性上才會有足夠的保障,這是一個產品生產商與客戶共同協作來完成的工作,也只有通過這種有反饋、有改進、有實踐、有完善的產品,才能真正意義上稱之為合格產品,那些所謂的新產品,很多都是投放市場來「探路」的,一個是看市場對產品的接受程度,另一個就是看自己產品的可靠性如何,並通過市場和實踐的反饋來完善產品,所以我基本上不贊成在一個產品新上市的時候就去購買,你的積極響應,在產品供應商眼裡不過是為他們實驗品買單的一個「小白鼠」而已。

2、機械產品的複雜程度,我們可以很直白的說,越是功能簡單的產品,其可靠性也相對越穩定,因為無論什麼樣的產品,你始終要記得一個規律——「多個廟就多個鬼」,功能越複雜,其發生錯誤的幾率就越大,從概率上來說,這絕對是成立的,例如曾經風靡鄉村的山寨手機,什麼功能都有,簡直就是居家必備的神器了,但是其使用壽命卻讓我們有一種無法忍受的痛,究其原因就是功能太多了,產品的結構與部件太多,每個部位都有出錯的概率,一旦某個部件出現問題,就會對手機的使用產生連鎖反應,從而導致手機無法正常使用。

所以在選擇機械產品的時候,不要去購買那些在功能上大而全的產品,不要以為你「花一份錢買到三個產品的功能」是件好事,其實你買到的可能是一個拼湊貨,不僅沒有發揮三個產品的功用,甚至連一個產品的既有功能都無法正常保障。

況且,從產品成本的角度而言,誰都需要賺錢,產品供應商也不是傻子,在這個世界,「買的永遠沒有賣的精明」,騙子太多了,本來傻子就不夠用,你難道還想緩解一下這個尷尬局面嗎?盡量選擇那些功能單一,性能可靠的產品,雖然我不贊成「貴的就是好的」這種武斷,但是我絕對贊成「便宜沒好貨」這個真理,一個人的愚蠢往往來自於自己的「貪心」,而不是智商的低下,很多人說某人被騙了是在交智商稅,我更認為是在交「貪心稅」,用一個詞來點評就是「活該」。

3、機械產品的配件選擇,很多產品並不單純是一個結構產品,為了實現某些功能和用途,需要配備很多附屬功能部件,而這些功能部件並不全是最終產品的供應商生產,對於產品供應商而言,他們也存在對這些功能部件的採購行為,而且這些功能部件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品牌與質量,如何去選擇這些功能部件,並最終形成一個機械產品,很大程度的決定全在產品的供應商手裡,而這個產品的質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這些功能部件的質量,例如我們做一台機床,機床上的很多功能部件都是需要採購的,像導軌、絲桿、軸承、主軸、刀庫、潤滑系統、氣動系統、數控系統等等,這些功能部件有存在很多的品牌,例如絲桿和導軌,我們既可以選擇日本的THK,也可以選擇德國的力士樂,還可以選擇台灣的上銀,當然也可以選擇國內的南京工藝,但是這些品牌的功能部件無論是在價格上,還是質量上,甚至在售後服務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別,如何選擇這些功能部件,在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一台機床的質量,所以一個機械產品的質量,也往往來自於其功能部件的質量。

對於這個因素的判斷,需要有行業的專業人士的參與,因為對大部分普通客戶而言,他們並沒有對這些功能部件的認知和意識,也不是一時就能形成這些認知的,所以在採購一個機械產品的時候,如果在成本和時間上允許的話,一定要藉助於專業人士的力量,他們才有能力去判斷一個產品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如果單憑產品銷售人員的一面之詞,那你被忽悠的幾率將會大大的上升。

4、機械產品的使用情況,我們曾經聽過一句話:「橘生淮南則為橘 生於淮北則為枳」,一個機械產品,其使用環境的好壞也極大限度的決定這這個產品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如果操作人員按產品的操作手冊正常的使用,並定期的對產品進行保養和維護,那這個產品一定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其穩定性,如果操作人員對產品進行違規的超負荷亂用,並忽略了產品的正常保養程序,那這個產品即使能用,它的使用穩定性和壽命也會大打折扣,我們還是以一台機床為例(沒辦法,就是做這個東西的,也就熟悉這個產品了,我也想用架飛機來舉例的,多麼高大上啊,但是實在是不懂啊,根本就無從說起,這就是隔行如隔山吧),我們在操作一台機床是,必須考慮機床的潤滑情況,考慮主軸的功率和轉速,考慮各項進給方向的速度,考慮刀具的加工參數,考慮工件的加工餘量等等,這樣的合理使用,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產品的可靠性,同時我們還需要對產品進行定期的維護,例如堅持導軌與絲桿的潤滑,檢查各運動部件的磨損與精度等,良好的維護,可以極大的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與可靠性。

很多時候,特別是機械產品正常的時候,我們並沒有過多的關注過度使用產品所帶來的危害,尤其很多是不可逆的危害,一旦產品發生故障了,我們才知道自己幹了一件多麼愚蠢的事情,大有點「殺雞取卵」的愚蠢,特別是一些企業的員工,總是覺得產品是公司的,是老闆的,而干出來的活才是自己的,所以無節制的透支產品的使用功能,甚至是進行破壞性的使用,他們不知道,如果沒有企業這個鍋里的飯滿,哪裡來的他碗里的那一口餘糧。

同時,企業或個人也要對產品的使用者進行適當的培訓,中國人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我們從來不喜歡看說明書,無論什麼時候我們買一個新產品,拿到手就開始「搞」,我們對自己的「聰明」太自信了,也正是這種自以為是的小聰明,讓我們做了太多的蠢事,我自己也有這樣的毛病,買個組合櫃回來,我從來不看安裝說明書,總覺得以自己設計過的產品複雜程度來說,這個小柜子簡直就是個「屁」,於是擺開了工具就開始「搞」,很多時候也很幸運的搞定了,但是也有些時候就是有個別零件裝不上,甚至不知道裝哪裡?這時候才想起有個叫說明書的東西,於是又不要臉的去看說明書,然後再後悔不迭的把前面的工作推到重來一次,有時候想想自己真他媽的賤,為什麼不在剛開始就去看一下說明書呢。這就是中國式愚蠢吧。

綜上所述,一個產品的可靠性與其體積並不存正比,當然有些關係,但不是必然的關係。


機械的可靠性跟尺寸大小關係不大,結構越簡單越可靠。


你學過機械設計應該知道有個安全係數吧,簡單說就是能夠承受的應力應變比上實際承受的應力應變,越大會在一定程度上反應,機械強度。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對於飛機來說,更重要的還有儀器和軟體,對於手錶,不太了解。關於可靠性,有人專門研究,我研究生導師讓我做的已經和機械相去甚遠了。


機械的可靠性,一般可以分為電子系統可靠性(如控制軟體,網路連接等),機械系統可靠性(機械運動結構或部件的可靠性),液壓系統可靠性等。可靠性與機械結構的大小沒有必然的關係,如果想深入了解可以參考專業書籍。

可靠性從設計,加工製造,裝配,使用維護等全周期階段,都需要注意,並根據相應的演算法模型進行優化提高。樓下有些回答的越簡單越可靠也是片面的。

結構設計合理,選材正確,加工精度合乎設計要求,表面完整性優良,裝配符合設計要求,交付使用後正常操作和維護,可靠性都會得到設計階段的指標數據的保障。

機械可靠性與零件的多少有關係,如某個零件可靠性99.99%,飛機上用了1000個,那麼這個零件的總體可靠性概率就是99.99%^1000(乘方,即多少次冪)。


應該沒有直接的關係。

決定機械運轉的「可靠性」,源於完美的結構設計,恰當的精度配合、高速高強的試製磨合改進、以及過硬的產品加工質量

希望對您有幫助


一開始看到這種問題本能是拒絕的,因為很明顯只有外行會問這樣的問題。但是如果不回答你們又會說我不滋磁自己的專業,看到你乎滿篇的互聯網,大數據,金融,風口……這種高大上的主題,我只能含淚滋磁了。

簡單的說, 一台設備或者機器在誕生過程中分別會經歷設計階段和生產製造階段(簡化模型,不包括什麼前期調研和中間整改以及驗收和售後了)。設計階段的圖紙就決定了機械設備理論上的精度和可靠性,但是這個和尺寸幾乎沒有半毛錢的關係。因為真正能影響機械設備可靠性的往往都在生產製造階段,個人認為決定性因素有兩個:工藝和質量控制。

首先說工藝,這裡的工藝不光包括製造工藝,也包括裝配工藝。製造工藝可能大家都很好理解,好的製造工藝能把原材料做成好的零配件,但是零配件不裝配到一起是無法正常工作的,越是可靠性高的設備對於裝配也就要求越高,所以很多重要的精密設備都是在恆溫無塵的裝配車間完成裝配的。

再來說下質量控制,質量控制做得好能使機械設備在生產製造過程中各個零部件的各類製造和裝配誤差都在允許範圍內,也就是保證沒有不合格品。一台設備的可靠性就如同水桶原理一般,取決於那台設備的短板如果某個零件不合格,那麼整套設備都可能不合格而影響到可靠性。

最後我總結一下……你看我上面寫的那兩點有提到尺寸嗎?並沒有~

最後的最後補充一點,之所以很多人會有這個問題所提到的錯覺,我想太多也和我們一些先入為主的意識有關:我們日常接觸到的小的機械設備或者機構大多都只是工藝品,裝飾品或者簡單小工具,要麼造價不菲製作精良比如鐘錶,要麼就是臨時日常應急使用大部分時間都是安靜躺著的比如換備胎的千斤頂;真正的大型設備要麼是長時間工作不停歇流水線上的工業機器人 (很多工廠倒班都是人休機不休),要麼就是工作環境惡劣的工程機械,礦山機械等(野外作業,風吹雨淋外加各種振動以及保養不及時)……你說說,這兩者可靠性怎麼比~


跟尺寸沒關係,跟結構的簡單的程度有關係,零件越少越可靠,比如說只有一個零件的時候可靠度為0.5,兩個零件就變成0.25了


這…並沒有必然關係吧

我理解的就是,同等條件下(比如同樣技術水平,同樣複雜程度,同樣功能情況下,同樣價格),某個處於更有利於製造加工的尺寸的產品可靠性更高!


這個問題就類似於「是不是越大的東西越貴?」。

機械的可靠性跟其大小我認為完全沒有任何關係。機械的可靠性主要跟合理的機械結構,正確的材料選擇,零件的加工精度等有直接的關係。


除了空間限制的要求外,機械設計就是在最小的情況下滿足功能要求和疲勞壽命可靠性。拋開限制,那當然是越大越粗越可靠。


可靠性本質上取決於零部件的數量


無所謂大小,關鍵是功能是否滿足作業需求,能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另外機械的材料,加工工藝,使用環境,都會對可靠性有影響


機械運作的精度和可靠性和機械本身的體積大小沒有直接必然的聯繫,如果你說手錶可靠,壞的比比皆是,機械的可靠性和生產過程的可靠性可以通過Cpk和Cmk驗證和改進!


推薦閱讀:

Proe中 管類內部帶加工槽的零件如何建模?

TAG:機械 | 機械製造 | 機械設計 | 機械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