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拳擊的時候後腳是踮著的,形意、太極等武術是雙腳踩實的,他們分別是處於什麼樣的考慮呢?

我感覺在練大槍的時候踮著後腳重心明顯會不穩,但是只赤手和用短棍等輕武器的時候踮著腳似乎會更敏捷一些。


拳擊有很多轉變的!

突進突退抬腳跟,點拳干擾抬腳跟,這樣可以有效的把機會弔出來,機會來了嘛,呵呵。

還有就是前後腳的區別,後手重拳的時候你只見他後腳腳跟抬起來了,咋沒注意到他前腳壓的死死的,承重都在前面呢。


現代格鬥踮腳尖,只是從阿里和李小龍的那個時代開始的。之前同樣也是全腳掌著地。

腳尖著地,為的是突然高速移動和突然發力。就像李小龍說的,像彈簧一樣。

並不是所有時候都踮著腳尖。實際上看看綜合格鬥比賽,並沒有哪個選手在發力的時候還是踮著腳尖。也沒有哪個選手全場踮著腳尖的。

傳統武術在實戰中也不會硬性要求始終全腳掌落地的。單練的時候各種要求,只是為了培養出比較好的發力與移動習慣,形成以後,實戰時順其自然就好。

傳統武術脫胎於古代戰場兵器,槍法刀法等等對武術的思想影響很大,基本上每一門拳種都有一路兵器作為思想基礎。(這種情況整個東南亞都很普遍,比如古傳泰拳實際上是雙刀術)這也是為什麼好像看起來傳武不怎麼練習力量的原因,因為傳統武術在器械訓練這塊,已經通過石擔石鎖,加重的兵器,等等,解決了力量的問題。

持械著甲的戰鬥,在根本上與空手完全不同。首先你就不太可能踮的起腳尖。

另外說說馬步。騎過馬的都知道,衝刺的時候,屁股是不太可能安穩的放在馬鞍上的,那是會拍開花的。所以實際衝鋒時候,戰士踩著馬蹬,半蹲在馬背上,兩膝夾緊,手臂作突刺劈砍之類的動作,這個就是馬步的雛形。騎兵部隊沒有馬時,做地面訓練,也會作這個訓練。

後來大家發現這個東西對鍛煉腰腹(以前叫丹田,現在叫核心,差不多的意思)很有幫助,就作為武術的基本功夫保留了下來。後來慢慢演變成各種站法,寬窄高低不同,核心和目的是一樣的。更多的不是用來格鬥的架勢,只是功法。


然而形意和太極都有雙跟抬起的說法


首先,形意步子不是死的,而是根據情況去變化。而且練習中也有很多後腳跟抬起的動作,比如鷹捉和盤步。

藍後,形意站架重心比較偏後,所以後腳要踩實。

再藍後,形意發力要用後腿蹬胯,全腳掌著地比較好蹬。


形意練行樁(五行拳)除了感受發力,就是要你怎麼在運動中控制重心。我練的尚派形意五行拳,在打的時候是經常出現後腳跟不著地的情況的。起式(三體式)當然說把重心壓在後面方便發力的,但你發力發出去的時候呢?後腳跟可能一直貼在地面上嗎?

格鬥要懂得變化,現代的拳擊跑到古代,大家一定會說這是變幻莫測的好功夫。那形意就不是了嗎?

孫祿堂號稱活猴,就是變幻莫測。起式是雙腳踩穩的,看你要打了,我一退一閃。說像活猴,原因很簡單,就是對重心的控制。猴蹲,後腳踩實了前腳是虛的,我一個崩拳出去了,後腳虛了,力發出去了。但對方萬一拉住了我,後腳要是虛了沒變回來,就會被拉倒在地,那我就得踩實把握重心。

拳擊就是一直後腳跟不著地的嗎?我看未必吧?不過打拳擊時沒人把你往前拉,所以後腳跟不著地的情況多是很正常的,畢竟這樣方便轉跨打後手拳。

題外話——

要是拳擊放到古代,人家一定會說,拳擊後手直拳是一大絕招,誰誰誰用拳擊什麼什麼組合拳打敗各路高手,也很正常。就像說什麼楊露禪打敗京城各路高手,誰誰誰用八極一招猛虎硬爬山打敗各路高手是一個道理。

我只是說一下,拳擊和中國一些實戰的拳法一樣都是很厲害的,無論是傳武黑還是傳武nc粉都請結束你的表演。


誰告訴你的?心意形意的趟泥步沒練過嗎?還有太極的虛步發力。

內家拳散手都要練發力,一腳虛一腳實。技擊樁也是一腳虛一腳實,在虛實間感受力的轉化。

兩腳都是實?站著不動等挨打嗎?


一般來講,拳擊站架重量在前腳掌,但是並不到掂腳的地步。

人在走路邁出步子時後腳的狀態,以及倒著走路時即將用後腳支撐時前腳的狀態,就是拳擊中前後腳的狀態,這樣能夠保證隨時可以進退;而在移動的時候一定不要使得雙腿距離過近,這是為了隨時可以發力出拳。

而把重量集中在腳尖,來回切換重心,這個叫Bouncing,是為了調整節奏和在對手的攻擊範圍內外進出。這是有目的性的而不是說永遠這樣,無意義的Bouncing就是浪費體力。

而對於散打來說這種重心切換更為重要,必須把重心交給某一條腿才能踢。你試試你扎馬步能踢出去腿嗎?

但是長兵器械就完全不一樣了,對於距離的控制取決於對兵器的掌握,兩米的大槍面前拳擊腳步調整的那十厘米甚至幾厘米就沒什麼意義了,而帶著十幾公斤的兵器反覆移動也是浪費體力。

匕首短棍則恰恰相反,在距離上不佔優勢有時甚至是劣勢,那這個時候靠什麼?靠得還是靈活進退的腳步。

很多傳武擁護者經常說腳下生根,站樁。這實際上是非常落後的觀念。請問原地不動除了把自己變成一個靶子還有什麼用?

傳武跟別人打,輸了,從UFC早期的那個功夫小伙到如今雷公太極,很多人都在說他們功夫不到家,下盤不穩。可是他們就沒想到同樣是傳武里化力卸力的理論嗎?

雙腳踩實,腳跟壓在地上,實際上人是處在向後摔倒的邊緣。而通過整個腳掌,腳尖,腳腕的緩衝可調整的餘地大很多,人自然不容易摔倒。

最後破解巴西柔術和自由式摔跤的抱腿摔,還是靠腳尖支撐,而不是什麼內力深厚的下盤。我不知道傳統武術現在都教什麼,但是要是現在有人告訴你格鬥時雙腳踩實,那絕對是騙人。

========================

評論區很多人說傳武也不是這樣的——因為我對傳武了解沒那麼多,如果有人說可以從「傳武並不是題目所說的那樣」這個角度來討論那當然也是可以的。我只是針對題目里講的進行探討。


這個問題不用問,你自己就可以試驗出來答案。

答案很簡單,說什麼重心的移動的,答非所問,說其他的就更不著邊際。

練大槍,手臂錄是必讀書目,筆者好幾年沒練了,但是依稀記得練槍的基本功課就是攔拿扎每天一千下,要求是能捅破土牆。筆者當年每天偷工減料只練每天500下,還是分幾次完成的。只空扎是低效能的初級練法。稍微高級一點兒,開始聯繫扎樹葉,扎瓶蓋,後來扎香頭。很遺憾現在不是功夫的年代,筆者也半途而廢了。但這都需要對器械的熟悉,手感,和基本力量做基礎,筆者還是體驗到了。

回到題主的問題來,古時候練大槍的殺傷對象不是無甲的對象。而是全副武裝的,可能裝備鎖子甲或者明光鎧的騎兵,甚至拐子馬。所以扎槍作為最基本的攻擊手段,要求必須在破甲以後仍然足以對敵人現成致命的打擊,也就是槍尖兒必須剎進去。好了,現在回去做試驗。你把傳武的忌諱,什麼掀蹄亮掌,都加進去,你看看你能不能把槍尖扎進樹里。就算你用的是三棱刺吧,帶血槽,進不去8厘米也不是不可逆傷害吧?

答案呼之欲出,傳統大槍要求不得掀蹄亮掌,這不是指一一切情況都不能腳跟離地,而是為了保持破甲和之後殺傷的一次連貫性持續發力一擊必殺的必然選擇。除了扎這個動作容易抬腳跟,難道還有人在攔拿挒這種橫向發力上欠跟么???這這能站得穩么?

再說徒手格鬥為何經常在發力時允許欠跟。因為在散手格鬥中,往往不需要持續性的發力。重點是,冷脆快,不用兵器,手腳長度有限,所以儘可能的放長擊遠。不論哪種格鬥術,其發力一定是由腰胯發起的,其打擊方式應該是皮筋兒一樣,打擊清晰有力。絕大多數情況下不需要持續發力,所以腳跟留在地下無益於打擊,卻縮小了攻擊範圍,一定程度上犧牲了步法的靈動,得不償失。

有沒有需要全腳掌著地的情況?有!在需要提供持續支撐的情況下(膨),腳跟就應該留在地上,利用支撐骨來卸力,而不是使用肌肉持續發力。比如對方掌握了體重壓制技術的情況,多見於推手比賽。再比如你決定使用後發技術,不得不抗下一些攻擊的時候(多見於臂展短的選手)。


哦雙重是一種病

哦哦哦雙重是一種病

一~種~病~


太極拳會練貓步 確保在格鬥過程中重心能自由在雙腳之間轉換 步伐能夠進退自如


新拳架並不是完全貼在地上的,你應該看的是老拳架,架子低,步子穩

這是因為早年武術是從軍旅中演變的,大軍團作戰不追求個人武力,但是要求訓練簡單,另外就是步子一定要穩,像根扎在地里,這樣步兵才能夠拼出來一絲生機

不過後來武術脫離了戰爭,也就逐漸改革了


不是兩隻腳都在地上就代表雙腳踩實大兄弟。

不懂分單雙重,就算你踮起一隻腳,

重心也不是落實在其中一邊的大兄弟。

至於拳擊散打,你看一下他們打出去的時候腳是怎麼樣的就明白為什麼踮腳了。

最後,甭管你想學什麼在練的又是什麼,

有什麼問題第一時間應該是問你師父去,

沒有師父就近原則找個師父去,

無師無對手,懸崖邊上走,別指望自學成才,

不出事就是你的福氣。


「我感覺在練大槍的時候踮腳………」

不好意思我笑出了聲

你練劍道或者短兵踮腳蹦躂也就算了,長槍哈哈哈哈爸爸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你先端平再考慮腳下怎麼動換吧


先問是不是比較好。

無論踮腳還是踩實全掌,都是出於對重心控制的考慮。移動時重心要活,不能壓死自己。而發力,用力時重心要沉實。就是這麼個思路。

形意、八卦的很多流派的實戰式並不踩實雙腳。有雙腳均只用前腳掌著地的,也有前腳的前腳掌著地,而後腳全掌著地的。就是為了變化靈活,只有發力時才踩實。

而即便起手就全掌著地的流派,也很注意用別的方法使重心不壓死自己。關於此,可參考盧氏結構的「重心出體」理論,我就不多啰嗦了。


求穩就踩實,求靈活就微微踮腳


謝邀

我從我的角度來說吧,太極我沒練過我不知道,反正形意拳發力講究用胯發力,踮腳我是很難做到胯發力的。我覺得這根地面也有關係,傳統武術在過去練習就是為了殺敵或者防身,而在過去打鬥的時候野地的情況最為常見,踮腳移動比較靈活,但是比如像拳王阿里那種蝴蝶步在野地可能不小心踩到個石頭或者坑,然後打個踉蹌,被人抓到攻擊機會。所以拳擊散打這種擂台競技和傳統武術發展的步伐不相同。再比如南拳里有些流派講究扎馬步,這是因為南方出門大多坐船,在船上跟人打起來的情況很常見,這時扎得穩顯然更容易保持平衡,當然馬步的用處不止保持平衡了,但我覺得這也是一個應用的考量。甚至有一種船拳就是專門在船上格鬥用的,甚至講究腳不離地,蹭著地面移動步伐。所以我覺得應該從對抗中不同的地面情況來看。

------------------------------------------前排廣告位-----------------------------------------------

合作媒體

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作為形意拳的練習者,推廣者,負責的告訴您,練功是要兩腳後跟著地

目的為了抻筋拔骨,但是用起來,也是怎麼方便快速移動怎麼來的


不踮腳震腳哪來的?


題主所說的散打和拳擊,默認是現代擂台規則下的格鬥技術。

那麼,在有限的場地里,如何進行迅捷有效的變向和進退,用來進行追擊或者閃避,就是首要考慮的問題。踮起腳跟的小跳步和滑步,拔高了整體的重心,也有利於整體重心的偏移與切換,十分符合狹小場地內的閃轉騰挪技術需求,所以各個擂台格鬥採用也是情理之中。

至於形意、太極、八極這種傳武,最初是脫胎於古戰場。

冷兵器時代,專職武者大概有四個選擇:行伍、走鏢、流寇、出家。看現在流傳下來的傳武,大多都有軍伍鏢局或者佛道護院的背景。就拿形意來講,有主流分支奉岳飛為祖師,古代戰場,結陣而行,除非潰敗或鳴金,則有進無退。戰場上左右後都是袍襗,前方就是敵人,這時候根本沒有個人發揮的空間,倒下就意味著死亡,所以傳武有「寧在一思進,莫在一思停」「力起於地」的說法。因此,大多數傳武基本都是腳踏實地,講求勇猛精進。除了國術,可以看看其它國家的古武術,也莫不如此。

二者技法的差異,只是源自於二者的需求不同,不存在優劣之分高下之辨。

永遠只有最強的人,而沒有最強的技法。


腳墊著是為了方便步伐移動和轉腳發力,不墊腳要麼是騙子要麼本門武功重視摔法。


推薦閱讀:

形意拳的橫拳怎麼用啊?
有沒有人挑戰抱朴慈緣,這些人後來怎麼樣了?
習武到底給一個人帶來了什麼?
如何看待徐曉冬約戰全中華武林?

TAG:武術 | 拳擊 | 散打 | 形意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