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詩集傳》黍離中,悠悠蒼天后注「葉鐵音反」什麼意思?
@河森堡
簡單點說吧,就是「天」字在詩中的讀音是用「鐵」字的聲部與「因」字的韻部拼出來的讀音。手機敲字太累。。。。
這裡你要懂兩個知識:
1.反切法("反"字讀fan1)
2.叶韻 ("葉"字讀如「協」,非樹葉的「葉」)
好了,請自行百度。
謝邀。
題主問了一個非常棒的問題呢!
葉鐵因反,指的是用採取叶韻的方式,利用反切法來標註「天」這個字的讀音。其中「葉」,音xie,是叶韻的意思;切,指反切,注音方法,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所以在這裡,天就跟著「鐵因切」讀,念tin。
那麼問題就來了,天這個字大家都認識啊,明明念tian啊,用反切法表示的話,應該是「他前切」,可為什麼朱熹要說他念tin呢?
原因就出在前面幾位答主都沒有重視甚至認為可以忽略掉的那個「葉」字上面。叶韻,是一種音韻學用語。被用在因不知古今音異而隨意把某字臨時改讀為某音以求和諧的作法。開始於南北朝,盛行於宋朝,朱熹正是其中代表,談叶韻是怎麼都繞不開他這兩本《詩集傳》與《楚辭集注》的。
而叶韻之說,飽受爭議,明末陳第用語音演變的道理反對這種不科學的作法,認為所協之音實即古本音,每字只有一個古音,而不應隨文改讀。而後王力先生也在他的《朱熹反切考》中指出:「朱熹在他所著的《詩集傳》和《楚辭集注》中用了大量的反切,主要用於叶音。由於朱熹不懂古音,不知道古音與今音不同,以為用今音讀來不押韻處必須臨時改讀他音而後押韻,叫做「葉」。叶音說是錯誤的,陳第已經批判了他。」
不過也還是有學者從另外的角度來對朱熹的叶韻反切提出自己思考的,比如潘渭水的《也談朱熹的反切——朱熹的叶音反切受閩北方言影響》。也有學者不是做朱熹研究,而是從其他方面印證叶韻中所說的古音是存在的。舉個剛好有「天字鐵因切」的例子,吳少達在《從河洛語看詩經》中就指出:「天」是「黹」或「鐵」的假借。河洛語不用「縫」字,而是 「鐵」古音與黹同。「天」的古音是鐵因反,古代鼻音很輕,河洛語「天」與「黹」「鐵」完全同音。
葉字在這裡讀yā,押某韻的意思,表示樹葉的時候作「葉」。簡化字將這個區別混淆了。
「鐵」「因」二字是對「天」字的注音。「反」字是指注音是反切法注音。這四個字是「葉AB反」的格式,用A的聲母與B的韻母(也包括接母)拼合為讀音。這就是反切法注音。以此為例,「天」的讀音標註用「鐵」的聲母t,加「因」的韻母īn合為tīn。有時,也可以說「葉鐵因切」,或者去掉「葉」字,寫作「鐵因切」或「鐵因反」,意思都是一樣的。
反說的是反切法,古時候人們用來給字注音的一種方法,即鐵的聲部和音的韻部結合
推薦閱讀:
※詩經中提到的定情信物主要有哪些?
※詩經是黃書嗎?
※《詩經》里有哪些悲傷的詩句呢?
※想學《詩經》什麼書比較好?
TAG:詩經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