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社會學研究成果?

本題已收錄知乎圓桌 ? 2016 年度盤點,歡迎大家一起回首這一年讓人印象深刻的熱門事件和人物,聊聊所處行業發生了怎樣的變遷,也一同分享自己的變化與成長。


今天看到人大社會學微信公眾號轉載了中國社會科學報中肖瑛的小結,2016年社會學研究概述。

我把公眾號編輯的摘要粘貼過來,原文地址是:http://mp.weixin.qq.com/s/dIbRu1zrepRsTtivMz1F9g

「2016年即將結束。年終歲尾,盤點豐成。這一年我國社會學研究在許多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理論研究從西方為主導走向中西並重。在西方社會理論方面,李猛《自然社會》一書引發了強烈反響;米爾斯誕辰百年,學者們對米爾斯的學術思想進行了討論。在中國社會理論方面,渠敬東、凌鵬、翟學偉等學者的論述具有相當的價值。

2.國家治理研究在歷史與技術的兩頭展開。其中周雪光在其關於帝國邏輯的研究基礎上,以「官吏分途」為視角,在研究當代中國官員的空間流動的基礎上提出「層級分流」模式。

3.家庭研究的代際關係與性別關係。在代際關係方面,學者們集中探討了家庭倫理處境、代際居住形式等問題;在性別研究方面,許琪等發現,與男性員工相比,女性員工更易陷入嚴重的工作—家庭衝突。

4.教育與社會分層研究中的「進口」與「出口」。學者們就教育機會平等、教育與社會流動關係等問題展開研究,取得了相應成果。

5.組織社會學研究中的政黨性格與社會能力。其中,應星團隊努力把「革命」帶入中國社會學,其目前的方法和視角都具有組織社會學特點。另有學者紀鶯鶯、孫飛宇在社會組織的社會生產及其與國家關係的研究上取得成果。

6.互聯網研究在方法論和經驗論層面的試水。在理論方面,《中國社會科學》發表的「大數據、互聯網與社會變遷」筆談具有引領性的價值。在經驗方面,學者季程遠、莊家熾、梁萌各自有新發現。」


謝邀。

首先非常感謝能邀請我,有點驚喜,這是進去知乎第一次被邀。

在下大四,社會學專業。講實話進入這個專業其實是很懵逼的,還是進了學校才知道有這個專業。主要是社會學在中國發展不如西方好,受重視程度也不如西方。當然,了解這個學科後我相信社會學會越來越受國家重視的。

回答問題,由於我最近忙於考研複習,所以對這方面的了解不夠清楚,只能向你轉述一下我們專業老師的一些個人見解。(我們專業老師挺牛的,在我看來她身上具有那種真正的社會學思維以及對社會學的熱情和喜愛)

老師前段時間參加了當地政府組織的專家研討會,討論的主題是要不要取消對小微企業的政策扶持。雖然是地方政府,但我覺得這個主題對於當前中國來說也是有討論價值的。

中國進入第十三個五年計劃,從1992年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開始,在我看來改革算是進入了真正的飛速發展期。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有錢才能想其他。小微企業是最近幾年才興起的詞,是相對於個人經營和大型企業而言的新興企業形式。但由於小微企業的特性,決定了小微企業雖然能夠對市場有促進作用,但發展特別脆弱,抗風險能力低。再加上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小微企業發展艱難。因此在初期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對小微企業進行扶持,幫助其發展,而且的確起到了作用。

但在現在,或者說已經發展到了一定時期,小微企業市場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穩定的機制,作為一個整體而言他們抗風險能力也在提高,不像以往那麼脆弱。而且到了經濟結構升級換代,轉變發展方式的時候,國家的財政壓力也在加大,由此產生了這個問題:是否縮減對小微企業的政策扶持。

當時討論的主要是兩種意見,一種是認為要繼續給予小微企業扶持,另外一種就是不用繼續給予扶持。老師支持的是第二種意見。

老師給出的說法是,小微企業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的一部分,由原本的新興形式已經成長到了一定的階段,對政府的依賴需求其實已經不高。已經完全有能力自我發展。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不是政府主導市場,正如亞當斯密提出的,政府是守夜人。雖然不至於完全放任,但是政府也不適合完全主導一切,市場有它自己運行的機智規律,政府要做的是引導,監管,維護。小微企業在有能力自行發展後,政府就應該主動放棄對小微企業的扶持,可以適當的維護,但不能全部插手,只要保證市場的穩定合理運行即可。

由這個話題老師又領著我們談到了社會公共組織。在社會越來越向科層制方向發展的情況下,社會公共組織在大眾的呼聲中誕生了。這裡指的是那些對社會對大眾有積極作用,能夠推動社會發展的公共組織。公共組織是處於國家和個人之間的新興組織形式。是從微觀到宏觀的過渡形式,既緩和了有上到下的衝擊,由擴大了由下到上的聲音。公共組織是個人與國家之間的緩衝帶,第三方。

科爾曼在他的法人組織理論中說過,社會分工會隨著競爭的加劇而擴大,分工的擴大會導致社會領域的擴大及分化。社會的分化是為了適應生產力及社會分工的發展,增加社會的靈活性和抗風險能力。但是最終的結果是社會中會出現許多新的職業領域和新的職業道德。這對於如今個體化的個人來說是複雜可怕的。(個體化也是由於社會分工)因為個體如今只能以個體身份對抗社會中的各種風險。

於是法人組織出現(這個名詞是針對市場而提出,其作用和整個社會中的公共組織有共通之處)個體把自己的部分權利轉借給法人組織,法人組織來進行活動以幫助個體獲取共同利益。而且由於法人組織處於國家與個人之間,充當了緩衝帶,讓政策不那麼激烈,讓下層的聲音可以上傳。且法人組織相較於國家更貼近新興的各個職業領域,它具有更多的職業特性和道德氛圍,能夠更好地管理職業領域。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說社會公共組織也是如此,它相較於國家更貼近社會大眾,能夠更加細緻地了解、解決社會中的問題。但由於中國的特性,當前的大多社會公共組織都是由政府撥款建立維持的。也就是說政府拿錢給社會公共組織發工資。這對於整個財政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老師說現在要做的就是政府不再給這些組織撥款,讓這些組織自己想辦法解決財務問題。因為社會公共組織性質是公益性質的,應該帶有天然的價值中立性,不能被任何勢力掌控。如果政府撥款,那麼社會組織必然會受到政府的影響,在行動上會自覺或不自覺的帶有偏向性。這對於一個社會公共組織來說是不科學的。

綜上所述,政府應該縮減乃至取消對小微企業的政策扶持,擴大到社會公共組織也是如此。


謝謝邀請。

樓主的提問其實非常寬泛,社會學這個定義本身就很難界定,我正在美國讀社會學博士,可能能給你的回答並不是你期許的答案,樓上已經有非常多的在國內學術的朋友已經提供了一些關於國內的政策,你可以看出,其實對於你這個提問,大家能回答的也就只有近期出台的法案以及修改。社會學並不像生物科學或者計算機科學,能在短期一年之內就出成果。社會學作為研究人類的活動以及社會變化的科學,也許需要耗費整整半個世紀,才能調整完善出一門被世界所認可的,一個足以讓某一種在當下可見的社會問題得到暫時性解決的方案。

舉個例子來說,2001年,為了保證美國的小朋友都能受到平等的教育機會出台了No Child Left Behind (NCLB) 政策, 表面上它保證了所有的小朋友能在有一定學習成績提高的基礎上順利進入下一年的學習,並為他們提供了很大可能進入大學學習的機會。NCLB早期被超過90%的美國民眾所接受,因為誰會拒絕一個叫做「不能丟下任何一個」的法案呢?顯然在當年,這個政策也能被稱之為像是樓主所形容的「社會學成果」,然而直到今年,也就是2016年,NCLB經過了超過十載的修正,還是被廢止了,原因是它已經事實上變成了一種標準化考試的工具。而對於美國大多數貧困學區的公立學校,要按照全國統一的標準對學生進行數學以及英文(Math and literacy)的測驗,導致了各種各樣的「作弊」行為,從而更加擴大了教育機會的差距。

所以,樓主所問的社會學成果,可能也只是短期的政策以及它背負的成就,但還是那句話,社會學本身的定義就很寬泛,成果是否適用在不同的經緯度,不同的時間線都會不一樣,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更好的理解「社會學」這個題目本身,畢竟我也只是學術在當下,並不能聯繫到各個領域和時代來回答你的問題,如果其他大神有更好的回答,或者不贊同我說的地方,歡迎指出。


這個話題比較難回答,首先知乎里學術圈的人本來就不多,其他像我這樣有社會學專業背景但並不真正搞學術的人也不敢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就推薦幾個期刊以及自己導師的研究成果,僅限國內哈~

社會學專業期刊

國內社會學領域比較好的期刊:《中國社會科學》、《社會學研究》、《社會》,其中前兩個都是權威期刊。另外像《管理世界》、《開放時代》裡面也有社會學相關的文章。

社會學的研究都比較有趣,可以拿來當小說看,除此之外對於你了解社會、政策、制度、關係等都有幫助。例如今年馮小剛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裡面包含了大量的上訪情境,這些情境在社會學研究的上訪案例中非常常見,所以我看起來那是拍案叫絕...

一直覺得社會學專業的人出來搞電影應該能成...

上面提到的幾個期刊都可以訂閱,大部分也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感興趣的可以關注下~

新計算社會學:大數據時代的社會學研究

15年《社會學研究》第三期刊發了我導師和師兄的文章《新計算社會學:大數據時代的社會學研究》,緊接著我導師又在7月組織了「大數據時代計算社會學與社會治理研究」學術研討會,有很多社會學圈裡的大佬參與,但那個時候大多數人還對這個方向懵懵懂懂,以為大家都是在炒概念。但今年情況就不同了,這個方向的作品如雨後春筍般多了起來,尤其是隨著許多海歸學者回國,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肯定會越來越熱。

後記

社會學做為治國四大顯學之一,但在國內並不算「顯學」。尤其是當別人問,社會學究竟在研究什麼?我們這個專業的人也不好回答...

但國內對社會學的認可度確實越來越高,不光很多政府官員熱衷於搞個社會學專業頭銜,也經常看到知乎里某些大V說自己對社會學感興趣...

社會學專業的書讀起來覺得有趣,但真正理解起來卻很難...越研究就越會發現問題的複雜性。

社會學專業的出路和現狀是什麼?從我們班今年的就業情況來看,做什麼的都有,互聯網、管理諮詢、媒體、金融、出版、地產、公務員統統都有,而我自己本身選擇了互聯網領域。

找工作的時候,經常會被問到「你這專業不對口呀」...誰說不對口了???

互聯網裡面京東的劉強東、噹噹的李國慶、 易車網的李斌都是社會學專業出身啦...


謝謝邀請,最近較忙,回答的晚了些。我將引用張翼的觀點來回答此問題,他對今年社會學熱點的把握很精準,我也比較認可。

1

「江村經濟」與「差序格局」

作為費孝通「江村調查」80周年紀念的2016年,註定要在中國社會學研究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80年前,在燕京學派影響下,希望將社會學本土化的中國學人,不滿於西方學術傳統與中國社會現實的張力,開始將舶來的理論與中國的實踐相結合,努力探索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研究表明,費孝通的「江村調查」,標誌著人類學的兩大轉向,其一是從原始初民研究轉向當代主流社會研究,其二是從異文化研究轉向本土文化研究。費孝通的研究雖仍有可能被某些具有學術歧視觀的人繼續認定為「野蠻人研究野蠻人」,但對中國學人而言,其不僅開啟了「文明人研究文明人」之旅,而且還代表著中國社會學對本土的深層學理探究。費孝通的《江村調查》在以《中國農民生活》用英文出版時,馬林諾夫斯基給其以很高評價,譽其為「社會學研究方法和研究範式的革命」。

的確,工業化影響之下的農村,不可能堅守原有的純農業生產模式而自生自滅或者也不可能無奈地聽任城市的擠壓而被動收縮。農村在與城鎮的互動、或者城鎮在與農村的互動中會生髮出互利的衝動:一方面是農村勞動力的進城,是農民的市民化;另外一方面是工業或商業的下鄉,是城市向鄉村的進入,是農民的非農化。所以,工業化既可以在城市對農村的拉力中進行,也可以在城市向農村的擴展中進行,還可以在農村的自身城鎮化中進行。有研究指出,儘管費孝通在「江村調查」中將「農工混合」模式解釋為中國江南「內卷化」較為明顯的村莊特色,但80年後反觀歷史,就會發現這種「農工混合」模式,可能既是中國大多數村莊的工業化「適應」模式,也是世界大多數村莊共存的工業化「適應」模式。其既具有積極之處,但內涵也有不可逾越的局限性。一旦城市的拉力大於農村的堅守力,或者一旦農村的工業化成本高於城市工業化的成本,則人力與資本會被城市抽離,這可能是鄉鎮企業的一個「終結」原因。為什麼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蓬勃發展的農村企業,在賺取到第一桶金之後,紛紛離開農村向城市轉移?或者我們要問:為什麼費孝通調查的開弦弓村仍然未曾發生重大變化?為什麼農村工業在經歷長久發展之後仍然難以崛起?為什麼大多數鄉鎮企業會在城市的集約化競爭中凋敝?其中不可忽視的原因可能是:村莊在城市影響下的發展合理性,可能在工業化初期具有生命力,而在工業化中後期或後工業化時期難以延續初期的那種生命力。由此學術界也不得不感嘆:小城鎮的確是大問題!

在紀念費孝通「江村調查」80周年時的另外一個學術之問是:費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是一個古今比較意義的中國化概念,還是一個中外對比意義的中國化概念。有學者指出,「差」是橫向的群己關係,是以自己為中心建構的、具有親疏距離意義的人際交往生活世界。「序」是縱向的群己關係,是社會地位的序列,是具有高低評判意義的角色位置。只有從「差」和「序」的綜合意義上完整定位,個人(或者一個非個人的組織)才能在社會化過程中確切了解自己應持的邏輯角色。「格」是時間,是「差」和「序」中的人在社會時間中的制度確定性。「局」是處於時空定位下的人和人之間互動中的「遊戲」設置。唯有在此意義使用這一複雜概念,才可賦予其以歷史意義的社會學內涵。將「差序格局」僅僅解釋為「水波紋」,是語詞的形象化,而不是概念的內涵化。所以,學術界的爭論,本希望回到原初文本找到真意,但文本脫離文本創造者之後的存在與使用,已經超越了當時的理論建構。現在再在「古」與「今」上區別,或者在「中」與「西」間比較,的確有其概念生髮意義,但將這種辨析闡發為「是中國獨特的國民性」,或以西方亦存在「差序意義」的人際關係去否定當初的理論再產生意義,可能本身就在消解概念的時代意義與學理意義。當我們將「差序格局」普遍化為一個對人類社會的結構提煉概念,則其本身就可應用於所有類似的社會。於是,差序格局會超越本土語境而成為世界社會學的概念。這正如「大傳統」和「小傳統」一樣,儘管來源於一定地域的調查成果,但卻可以具有普適意義。基於此,差序格局可以超越概念本身而升華為一種結構理論,其所蘊涵的語言張力,需要中國學界不斷挖掘與提煉,才更具時代意義。

2

社會發展與社會治理

自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社會治理成為社會學、政治學和管理學等所共同使用的重要概念,也正在形成為中國特色的社會學話語體系。有研究指出,在一個相對簡單的社會,政府、宗教、企業或家庭等可以憑藉「管理」而形成生活共同體的秩序化過程,但在一個日益分化而複雜的社會,上述社會實體難以僅憑「管理」完成「有序化」過程。所以,「社會管理」是中國社會在工業化中期的制度嘗試,其合理性正在被後工業化所消解。

有研究發現:為使單位制解體之後的「社會」既富有活力又降低其運行成本,中國不僅創新出了「社會管理」這一概念而且還發展出一整套的「管理實踐」,不管是對小區的劃片整治,還是對「網格化」生活共同體的信息收集,還是對「城市信息中樞」的組建,都是以「行政管理」代替了原有的單位管理,或重新賦予居委會或社區以行政職能,承擔其有序化社會的職責,並基於政府的無限理性、無限責任與無限能力假設而設計出了「管理實踐」。因為是無限理性,所以假設政府做出的所有決策皆正確;因為是無限責任,所以假設政府應擔當所有職責;因為有無限能力,所以依仗政府解決所有問題。於是出現矛盾雙方捨棄與對方的協商與談判而專找政府的局面,形成愈演愈烈的「信上不信下」「信訪不信法」「信鬧不信理」的博弈,使社會管理成本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是學術界還是政府部門都開始反思社會管理的合理性。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將社會治理引入秩序化社會的核心地帶,開始在政府的「有限理性」「有限責任」「有限能力」下設計「多元共治」的創新思路,一方面繼承社會管理時期的合理經驗,另外一方面堅決釐清市場與社會、市場與政府、社會與政府之間的關係,力圖賦予社會以自我化解衝突的能力,堅決消除那種「信上不信下」「信訪不信法」「信鬧不信理」的矛盾格局,建立新的矛盾終結機制,更為重視源頭治理。正如學術研究已經證明的那樣,社會治理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需要指出的是:那種在學術研究中僅僅以社會治理的概念替換了社會管理而顯示「改進」的做法,是一種浮躁的學術作假;空有治理的概念,卻無「治理」之內容的制度設計,是一種庸俗的行政搪塞。這兩者,是未來力戒的重點。

3

城鎮化與戶籍制度改革

有研究表明,中國的城鎮化水平,一方面被統計為戶籍人口的城鎮化,另一方面被統計為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當然,還有一種統計,叫作時點人口的城鎮化。這幾種做法,都既有缺點又有優點。戶籍人口的城鎮化,通過將農業戶口轉變為非農業戶口而推進城鎮化;常住人口的城鎮化,是以在城鎮居住滿6個月而推進的城鎮化;而時點人口的城鎮化,則是在某一具體時點,統計居住或工作在城市(鎮)的人口而了解其動態變遷意義的城鎮化。所以,在現實意義上,最後一種城鎮化,因不具基本公共服務的政策配置意義而難以使用。

因此,深受「戶籍」與「常住」的影響,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就存在兩種不同的道路選擇,一是通過賦予農民工以城市戶籍而固化城鎮化成果,將農民工直接轉變為城市市民;二是通過常住人口對城市基本公共服務的分享而固化城鎮化成果,實現農民工的市民化。但因為有些城市固有一種地方保護主義思路,才在需要農民工時,稍許開放戶籍或基本公共服務;在不需要農民工時,則策略性收緊戶籍或基本公共服務,所以,中央政府才通過各種文件促使地方政府弱化地方保護主義。因為基本公共服務的城鎮化效果難以評估,才選擇以「入戶」的方式推動城鎮化。藉此制度設計,即使是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需要在區別城市中心區與開發區的情況下加大戶籍開放力度。

有研究發現,在以「入戶」為「抓手」的城鎮化中,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很多看似「開放」但實則封閉的「選擇性」措施,將「積分」作為「轉戶」的指標,在時間與空間兩個方面形成城鎮化屏障,只將農民工視為勞動力,而難以將農民工看作市民。正因為如此,很多研究才力贊2016年的戶籍改革方案:一方面設計了時間表,即在2020年將戶籍人口城鎮化水平提升到45%;另外一方面設計了目標人群,將戶籍化城鎮化的瞄準人群集聚到農業戶口的大學生、軍轉人員、已經到城市居住滿一定年限的農民工以及90後農民工這四個人群。唯有如此,才可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日,將中國的戶籍人口城鎮化水平固化在45%,將常住人口城鎮化水平固化在60%。這個設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農業戶口人口進城之後,將原有的城鄉二元結構轉化為新的城鎮內部的農業戶籍與非農戶籍人口的新二元結構,加強社會的制度性整合,防止社會的裂變。雖然這種制度設計,也存在一些風險,但在當前不失為一種務實的舉措。

4

階層分化與消費升級

在經過改革開放將近40年的發展之後,中國社會已經發生了重大轉型,即已經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並正在向後工業社會轉變。有研究表明,社會轉型的巨大內驅力,使農民階級的人數大幅度減少,使工人階級的人數大幅度上升,並在中國社會產生了一個全新的社會階層——中產階層。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5月的講話中,特彆強調了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性。中國社會結構的這種劃時代意義的巨變,會進一步固化改革開放以來的成果,將中國帶入現代化新階段,為中國道路譜寫出新的歷史篇章。應該說,人類在文藝復興之後的最重大歷史事件,當屬「中國這個第一人口大國快速發生的社會結構轉型」。

有研究指出,改革開放以來的制度變遷以及制度變遷中規約的社會流動路徑與個人的努力等,形塑了新的社會結構。當前的社會結構是過去社會流動的結果,教育、收入與職業是個人流動的主要解釋變數。但在近期,伴隨財產的累積與房價的結構性攀升,原有基於個人變數而解釋流動動力的模型深受挑戰,那種基於家庭賦予遺產繼承而固化的階層位置,淡化了個人的努力動因。在大城市有一套房或繼承一套房,你就可以不用那麼辛苦,房價在一年的非理性飆升會遠超別人一生的勤奮努力。城市已將其社會成員分類為有房階層和無房階層,這使很多人焦躁地絕望於安心工作而趨於投機取巧,渴望有朝一日轉變為有房階層而坐享「食利」,從而在某種程度上消解了「勞動致富」的公平正義邏輯。同時,房價也通過金融市場將「購房者」持久地收納為銀行的「打工仔」和「打工妹」,由此也弱化了人們的工資上升的幸福感。

還有研究認為,中國社會結構的轉型,不僅改變了中國社會的階層結構,而且還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與歷史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消費方式,這使基於農業社會或工業社會初期為特徵而設計的消費品供給難以滿足新社會結構中各個群體的消費需求,發生了供給側與需求側的矛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對於中國特色的政治經濟學的創新具有時代意義,而且對社會學的階層分化與消費升級富含啟示功能。很多研究表明,在中產化影響下,人們對商品與服務產生了新的需求,而這些需求又極大地改變了原有的以食品和家用電器為主的消費模式。對財產的增值需求,對公共服務品質提升的需求,對旅遊與保健產品的類型化需求,對互聯網為主的定製消費需求,對環境與空氣質量的需求等,正在需求側形成動力,只有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滿足了需求側的結構性訴求,中國的消費轉型才能與社會結構的轉型相匹配。否則,出國游所形成的外需動力,就難以轉化為內需拉力。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才能完整理解社會結構轉型、中產化過程、消費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內需啟動之間的邏輯關係,全面理解和貫徹好中央關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針政策,儘快提升中國經濟的創新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研究表明,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正在形塑預期中的中產化社會。在中國進入中上收入國家之後,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意義,才會歷史地綻放出來。

5

婚姻家庭與生育行為

中國社會轉型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人口結構的轉型。無數研究證明,中國已經從成年化社會轉變為老齡化社會。老齡化的動因,一方面表現為人口金字塔頂部的老化,一方面表現為金字塔底部的老化。從金字塔頂部來說,中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已延長到76歲多。從金字塔底部來說,人口出生率日漸降低。

為改變未來的人口結構,為延緩老齡化進程,為減輕未來的老齡化壓力,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計劃生育政策進行了第一次重大改革,將「雙獨二孩」改革為「單獨二孩」。但人口政策所釋放的紅利,並未如預期那樣展現出來,2014年出生率不升反降。在這種情況下,2015年的五中全會又進一步擴大改革的制度紅利,實施了「全面二孩」政策,但預期中的2016年的新生嬰兒數量僅僅為1750萬左右——比最初的預測數字低了很多。面對政策放寬但出生率仍然徘徊不前的局面,一種看法認為制度紅利需要較長時間才會釋放;另一種相反的看法是人們的生育觀念已發生重大變化,即使假以時日,生育率也不可能持續上升,而可能會表現為先上升又迅速下滑的態勢。

研究表明,生育率的下滑,從家庭人口供給的角度降低了中國家庭的人口規模——老年空巢家庭和成年未婚家庭所佔比重迅速上升。如果2015年1%人口抽樣調查得到的總和生育率為1.05左右的數值可信,則未來的家庭規模仍然會趨於縮小。這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親緣家庭的網路結構狀況,消減家庭的養老能力,催生很多「失獨家庭」。從現有研究可以看出,伴隨房價的高企與城市生活成本的提升,適婚青年的初婚年齡會進一步推遲,結婚後的初育年齡也會延緩到32到33歲之後,這反過來又會導致整個社會生育率的降低,加速老齡化進程。所以,未來的家庭政策,應該從控制生育向激勵生育逐漸轉型。需要知道,中國是將西方各國幾百年的現代化過程壓縮在幾十年完成,具有很強的超越式現代化特徵,他國的經驗很難預測中國的轉型過程,只有結合中國的特色制定人口與家庭政策,方可適應快速轉型社會的需要。


謝邀,然十分抱歉目前尚答不上來這個問題。僅提供一些途徑以供題主進一步深入去發掘學習。

社會學分支極廣,在社會理論、研究方法以及下屬分支又有諸多領域。還是個渣渣,感覺自己尚未入門,只能提供點途徑用以了解。

(網頁截圖侵刪)

1.網站

中國社會學網http://sociology.cssn.cn/

這個網站對初學者來說應該足夠了,之前有稍微整理過相關網站沒再找出來,下次有整理的話再發。當然這網站裡面也有相關的社會學網站鏈接可以傳送,對題主來說應該夠用。

2.公眾號

可以關注「社會學了沒」,同理由此可以傳送到其他相關的社會學類公眾號,個人感受就目前來說這個公眾號應該是做的比較好的。

社會學內容浩繁,自覺像我等渣渣還不足以真正地捕捉到哪些是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沒用功就直說菜雞 )特別是大二這一年,自己在專業學習上有所鬆懈精力分散投入不足,反而陷入了對專業的一種暫時性迷茫之中,不由地生出望洋興嘆之感。另,主觀上的感受,人文社科類學科的發展相對是緩慢的,很多研究是在慢慢推進的一個過程中,非以單年可以計。

祝好,共勉。


謝謝邀請,最近比較忙,不過還是稍微提一下這個問題吧。最近有關殭屍企業的問題再度被提起。(要分析的話實在有很多可以說的,在此就不長篇大論了,畢竟也是一個老話題了)清除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


謝邀。不好意思,突然被問起社會學研究成果,有點蒙。首先就題主的題目談談我的看法。非常感謝題主對社會學有著濃厚的興趣。社會學的研究立足於當前所處的卻又是不斷變化中的社會,每個國家的社會學學科都有各自關注的焦點問題,這不同於自然科學的研究。另,社會學裡面有很多的分支,比如階層社會學、福利社會學、家族社會學、理論社會學之類等等,社會學涉及的範圍太廣了。

想了解具體的社會學研究成果,如果是中國的話我建議上知網搜索一下今年的社科論文,例如社會學吧、中國社會學這之類的微信公眾號上也會有推送。國外的情況的話,則恐怕需要查查國外的期刊或者論文之類的了。(ps:我看有一些回答提到的都是社會話題,而不是研究成果。)

以上,小小看法。


謝邀

抱歉對這塊不太了解 無法給予有用回答

粗略看了幾位答友的回答 雖不難理解 但所及層次複雜問題過於深度 思索片刻實在無法作答。

這個問題包攬過於全面 個人對這塊了解甚少 沒能給予幫助 抱歉。


謝邀。

大眾創業、媒介融合。


社區治理既是老生常談,也算是每年的新話題吧。作為本科生、對這個關注還是很少。希望以後可以了解更多


謝謝邀請。我覺得值得關注的問題要與國家政策想結合會好一些,可以先了解下十三五的相關內容。個人關注較多的是社區治理的問題、創新創業的問題、社會福利問題。這也是結合我自己研究方向的關注點。不過最近看其他人對二孩的研究也很多,也可以多關注一下吧。所有的研究都是基於政策的,這樣的研究更具有針對性吧。我也是個初學者,都是個人的觀點,可以互相學習


從上而言,社會成果為1.扶貧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下達到各級政府;2.繼續大力整治腐敗,宣揚主流文化;

從下而言,社會成果為1..........


謝謝邀請。不好意思,以在下目前的學術水平還無法回答這個有深度的問題。不過現在在和同學一起做的一個課題是新媒體背景下,城市青年非典型「性、愛」關係的調查與研究 ,就是結合新媒體大背景研究城市青年的約炮行為,準備參加明年的"大挑",有興趣的或者是有研究的歡迎指導啊!謝謝各位大神!


謝謝邀請。說到2016年的研究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我的工作就是在社會科學研究的紙堆里打轉,但一年下來,也沒看到什麼新成果。主要的問題就是我們的社會科學研究不是自主的在研究,而是跟著上頭的政策跑,上頭講了啥話,趕快找人研究。結果,每件事情都沒有弄清楚,每件事情都是浮皮潦草的。

但不管怎麼說,今年在社科領域還是有一點點的驚喜,那就是張維迎和林毅夫有關產業政策的辯論。這個辯論全程觀看了。總體的感覺是林毅夫不停的解釋,而張維迎在揪出林毅夫文章中的漏洞,並闡明產業政策對經濟發展的危害。我贊同張維迎的觀點。市場經濟,不需要政府那隻到處伸手的咸豬手,政府不作為,是最好的方式。界定明晰的產權,保障私有產權,明確土地產權私有,經濟才能健康發展。這是我認為的今年社科或者說知識界的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謝邀。本人還是大一,所以我也處於對社會學的摸索階段。

想要知道社會學的研究成果,必須先了解什麼是社會學。

社會學是一門研究社會的學科,並且使用各種研究方法實證調查和批判分析。最後,發展以及完善一套有關一套知識體系,並用以改善社會福利。

那麼社會學研究成果就是,廣大群眾可以清楚看見的福利改善,包括 物質上和心理上。

However, I don"t really know this kind of achievements, I am soooo sorry!

為什麼要用英文呢,因為不好意思。

I only have one question here that is how can those people who voted for separating England from Europe force American Presidential Election to a dramatica way?

對不起,歪樓了。


謝邀, 個人觀點,今年沒看到任何能稱為成果的研究,大多都是為了社科而社科,只有一個《網路價值觀追問》這個命題很好,但是我看到的確實一本哲學角度的散文集,我不明白這是要彰顯高度么?連著作者本人都不能正確的面對價值,其觀點研究又有和成果可作為實際參考或指導價值?明明很簡單的事幹嘛非要玩深度,網路價值觀追問,這種反問命題至少其內容核心要緊扣所要追問的網路所帶來的價值觀差異吧。寫哲學煲雞湯有屁用,問題正視,直觀解答不更好。

中國人,中國社會最大的問題在於所有人的目標都是一個,唯利益當先,甚至為己身得利連自己都可以不顧及。

隨口胡說才是網路價值的最大問題。我在這裡說一個最簡單的事,當咱們都有了孩子,最先教孩子的是好與壞,善惡,美醜,貧窮富有,和平暴力。因為這些是一個生活在文明社會裡的正常人類都要知道的,同時這些都是有評定標準的,不能隨便用來比喻,就好像不能把恐怖組織說成和平組織,也不能把亂打人的暴力行為說成和平行為。當孩子上學了,可能也就開始接觸網路了,那麼如果某一天孩子跑到咱們面前問,爸爸知乎是幹啥的?你怎麼解釋?我覺得凡是認知正常的都會說知乎是個網路交流的平台,孩子要再問可能就是說明下是學術交流和問題交流,這樣孩子會怎麼看待啥是交流平台?如果告訴孩子就是個扯淡聊天的網站,那孩子上來了也就只能扯淡。這是家長給的價值觀。給啥孩子就會走哪條路。 另外初中以前基本孩子是不會理解政權是啥,也看不懂。如果告訴孩子知乎是個專業的論壇,哪么孩子看待就偏向專業,但如果當孩子來看知乎的交流發言時,看到有人寫著,政權到底是什麼? 然後明顯突出答案,政權=暴力,政權就是暴力的象徵。這種情況下孩子會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從小都會教孩子暴力是不對的,亂髮脾氣亂打人都是暴力的,暴力是違法的對不。 當孩子認為是對的網站上出現的應該就是對的東西時,他是否會覺得原來電視上講的我們的國家政權就是胡亂打人啊,那就是沒錯咯。到底會不會我不知道。

通過上面這個事我想說的是如果連基本的言論會影響價值觀的形成這麼簡單的道理都弄不清楚,弄一本哲學散文能給誰講清楚什麼價值觀?作為社會學的直觀社會問題不是研究,跑去研究沒用的理論課題,這種所謂的社會學研究成果我是不敢苟同,同時我也不會對國內社科研究抱任何期待, 我的觀點或許會讓題主大失所望,我只能說社科院讓我沒有了啥期望。


謝邀,個人覺得是反家暴法吧。從童年陰影《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到如今男性也能申請保護令,至少在法律層面上是我國人權事業的一大進步。至於在司法實踐中遇到的困境就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了。


謝邀了。這個問題問得比較寬泛。社會科學涵蓋太多的學科領域,其中包括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等。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前沿研究,我比較關注行政倫理和行政哲學方面的研究。就這方面來說,好像沒有太重大的學術上突破。


以我目前的一切,遠不能答那怕一句。感謝邀請,期待能有不錯的回答上來,頂一下。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人愛創造「綠茶婊」這樣的稱謂?為什麼很多女人還紛紛附和?
技術進步到底是增加了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還是減少了這種需求?
上不同學校的孩子是否會因為學校好壞,最後產生兩者工作後的收入甚至社會階層的差別,這種差別究竟有多大?

TAG:社會學 | 2016年盤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