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腦中什麼影響我們的思維速度,為什麼思考簡單熟悉的問題會快些,而複雜的問題會慢很多?
我發現在考試的時候,心情緊迫一點,想難題的速度會比平時更快一點,是什麼原因呢,應該不是電信號在神經纖維中傳導的速度更快一些吧?
如果一直這樣帶有緊迫感的做題,久而久之,思維速度會不會由量變到質變,得到一定的提高呢?百度知道上有位朋友回答說: 《知覺生長模型》理論認為大腦神經系統信息傳輸的速度不是相同的,有快有慢。最快的是在條件反射弧上的運行,是自動化、無阻力的高速行進;最慢的是思考新問題時,由於沒有現成的神經通路,興奮能量只能開拓性前進,因而速度最慢。 是這樣嗎?能補充說明一下嗎?神經通路?需要開拓嗎?
電腦在運行大型程序或者多任務運行的時候都會卡,更不要說我們大腦啦。那就有個疑問了,我們人腦處理信息的能力難道跟電腦一樣嗎?這裡不得不提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大腦的選擇機制(selective mechanisms),這個觀點早在1958年就由Broadbent提出,認為大腦在處理我們生活中的事物時,選擇性的注意力(selective attention)是一個必要性的條件,原因就是我們大腦的在認知過程中能處理的事物是有限的。以下面的著名的猴子傳球實驗舉例 (只有1分鐘) 推薦看一下 The Monkey Business Illusion 猴子實驗,傳球實驗_標清—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zNDU0NjgyOA== 這個實驗很明了的說明了我們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Lavie』s (1995) 年提出了認知負荷理論,在支持大腦認知時所能承載的負荷是有限的這個基礎的同時,另外提出了在認知過程中,大腦會在能負荷的條件下自動處理事物的信息,直到負荷滿載。在處理信息的過程中,如果被處理的事物所需求的負荷量低,那麼與事物無關的其他外界刺激也會同時被順帶接收並且處理。同理,如果被處理事物所需要的負荷量極大甚至超出,那麼與其無關的其他外界刺激是無法被接收並且處理的,因為我們的大腦已經負荷滿載了,再給他任務他就罷工了 (Jenkins, Burton, Ellis,2002)。
在了解了這個概念之後,題主的問題就好解答了。用題主所給與的情景(考試,非考試)來描述,就是假定習題難度相同,但是在非考試狀態下,外界刺激較多,大腦的注意力易被分散,並且會有一部分負荷分擔給處理這些與習題無關的刺激上。 反之,在考試狀態下,大家都在緊迫狀態,環境安靜,大腦更易專註的處理這些習題,所以你會覺得同樣地題考試時反而做的快了 (樓上的答主提到的激素分泌也起了不小的作用,這個激素就是我們常說的腎上腺激素),所以我們在考試的時候我們自身也會給自己打上一針興奮劑,這是一個多麼機智的進化啊。 ╮(╯▽╰)╭
在這裡,我們又可以延伸思考一下,既然難度相同是這樣的情況,難度不同呢? 這個問題就更好解決了,習題難度低(如1+1=?),當我們大腦接收到這個信息時,估計就輕蔑一笑╮(╯▽╰)╭:「就這?你這不是侮辱我嗎?我要打10個。」,然後在不耐煩的幫你處理這個信息時,就用多餘出來的能量去想想早上看到的美眉,晚上開黑怎麼超神了。 然而,當難度高了,如高數大魔王,這是你大腦估計已經開罵了 (╯‵□′)╯︵┻━┻:「你怎麼不去死」,然後就卡在這個念頭中死死不能自拔,就沒有精力去想別的事情了。 當然,如果你的大腦對高數一竅不通,直接放棄這個任務,那麼你的大腦又是零負荷狀態一身輕鬆,可以去思考各種人生大事了。
大體就是這樣,這方面的知識我忘得差不多了,如果有更專業的歡迎補充。 :)
Jenkins, R., Burton, A. M, Ellis, A. W. (2002). Long-term effects of covert face recognition. Cognition. 86. 43–52.
Lavie, N. (1995). Perceptual load a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selective atten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21, 451–468.
Broadbent, D. E. (1958). Perception and communication. London: Pergamon Press.
--
推薦一本書,貪婪的大腦 (豆瓣) 裡面正好有解釋大腦如何運行的,比較前沿的理論模型。
大概是這樣的,大腦有一塊高速存儲區域,相當於寄存器,裡面的數據可以實時的被我們利用。
但是容量不大,大概有6-7個元組。很多人都知道,人的瞬時記憶是6-7個字元。但其實,這裡是元組,相當於一個槽和一個指針的意思差不多。裡面的數據,可以是一個字元,也可以是一個經過壓縮的數據索引,就是被你理解經過整理過後的抽象數據。然後就是短期記憶,長期記憶。無論什麼數據都要被提取到高速緩衝區才能被處理。
所有的記憶數據,都是互相關聯的拓撲結構。影響你思考快慢的有兩個因素。
第一,提取相關數據的速度,依賴於你大腦已有數據的連接。可抵達同一數據的路徑越多,就越容易找到。比如飛機這個數據,你坐過見過,從聽覺視覺觸覺等接受過數據。那麼就更容易提取這個信息。每天大腦都在接受數據,很多被過濾,很多被記住了,很多被強化了。不斷強化同一條連接也更容易被大腦提取,因為這個鏈路形成的結構由神經元細胞連接,不斷的有信號通過刺激細胞形成反射。第二,對已有數據的抽象壓縮,整理,摺疊。元組的高速緩衝區,有效處理數據只有6-7位。那麼這些槽,存放的數據都是經過高度抽象化的。那麼就能處理的數據量更大,就意味著能同時處理更多的數據連接,能看到更廣泛的可能性。比如,一個元組位可以放一個數字,也可以放一個抽象化的數據π,那麼都是一個字元,但是π的數據量能關聯的數據遠超過一個單純的數字。如果,大腦中的數據都是結構化抽象化的,那麼就更容易聯想關聯和提取,然後可以融合關聯產生無比強大的想像力。
當然,以上兩點能夠正常的運行,還依賴身體是否給大腦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環境。比如是否生病,心情如何,是否自信,餓不餓,累不累等等。內存不夠。
比如心算個加法,978 + 456,大部分時間都耗在回想十位是什麼,百位是什麼,要不要進位之類的。算到一半,又忘了之前的結果,算了忘,忘了算,時間都花在IO上了。
人的瞬間記憶的容量大概是7-9個數字,維持半分鐘左右。所以,住宅電話號碼,聽到了就可以撥,而陌生的手機號碼,往往要先寫下來,再撥號,就是因為太長了,記不住。
考試的時候思維快,一部分原因是訪問數據快,數據還沒過期,就被讀了出來,省了從長期記憶,或草稿紙中讀取的時間,IO少了,速度就快多了,可能還會有心流的體驗。一個關鍵在於模式識別。
簡單熟悉的問題大都在你大腦里已經有了固定的模式,你可以很快地識別出來並加以處理。
複雜陌生的問題,你很難在大腦里找到相似的模式加以匹配處理,所以你需要額外的精力對其進行分析,把它分解成自己熟悉的子模式,然後再加以綜合理解-----你看看這費了多少勁!一個例子就是趙本山的小品《賣車》,老趙之前給大頭廚師出了幾道智力測驗題就是在培養大頭廚師的模式識別,結果等到老趙出新的但是類似的題的時候,大頭廚師居然都能搶答了!這就反應了我們大腦的運作機制。【非專業解答】緊張的時候會焦慮,焦慮會促進大腦某種激素分泌,這種激素能夠讓大腦變得更興奮,所謂的興奮我理解可能就是神經遞質的數量比較高,這時候確實可能加快了神經信號的傳遞。但是這種興奮必然是有代價的,會消耗更多的能量,不是高度專註的時候會加快大腦血液流量么。所以會很快疲勞,大腦需要休息。這期這樣的緊張訓練能不能提高思維速度?我覺得是有可能的,最起碼可以讓你快速地調整狀態緊張起來。邏輯問題不是大腦擅長的工作,本身就很慢,但是專業訓練的人因為神經連接會加強所以速度確實會快很多。幼兒園小朋友掰手指與小學生背口訣算數學題速度必然不一樣。。開拓的說法我個人覺得是不靠譜的,你網上搜一下fMRI圖片,大腦的活動是一個彌散性的運動,大腦的功能是無數的神經的整體行為,並不是某幾個神經之間的信號傳遞。
太多思緒會影響思考的速度。
樓主的問題好複雜,不過我試試吧
正以擊敗全國2%的大腦全力載入中……loading……13%percent……硬碟空間不足,無法繼續載入運算抱歉啊樓主,這個問題我真的儘力了!
一個打開的是Word文檔,一個打開的是幾十個G的3D大型遊戲,同等配置情況下,你說哪個快?信息量都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簡單熟悉的為什麼快,因為你之前載入過,後台還在運行。如果返回娘胎重置大腦,算個1+1憋死都不知道這竟然是個算數。腦科的人可以回答。我這種不是腦科人,記得好像是人在某些情形或者環境中會有單獨線路處理問題,簡單說就是特定情況下可以走捷徑,但是風險評估會降低,其實就相當於放棄部分或者全部風險的處理。而加速運算結果的執行。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說人腦有一種物質(名字忘了)在大腦中大量存在,當某條神經傳遞電信號頻繁,就會附著到這個神經上,加快電信號傳遞速度,並且這種附著幾乎是永久性的,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習慣難改的原因
1、激素作用。比如危急狀態出現的應急反應,或者興趣吸引分泌的多巴胺進入心流狀態等,有激素的前提下大腦運行絕對快,超頻!2、大腦迴路。在精神分析學中榮格分析人的性格為什麼會比較固定?他提出的解釋是兒童時期大腦的迴路切斷後大腦迴路趨於固定,人生下來大腦迴路過多,在成長過程中會切斷不必要的迴路,這樣會導致人在某一方面的思考變慢,不同的人有自己擅長的領域,當然穩定後除非大量的刺激或者重大的精神打擊才會出現變化,這解釋了為什麼有的人出了事故後突然變成天才。3、基因。這個不用說了吧,但是我覺得這個因素影響的因素過少,即使是天才也是需要大量的刺激,假設天才的大腦是i999999的CPU,即是所有腦區比常人厲害得多,那麼他應該在任何領域都有所超越常人,但是如今社會全才幾乎沒有!但是人與人之間肯定是有所差別的,不過差距多在於思維方式,不然中國的競賽早就培養出牛頓愛因斯坦式的人物了。演算法的進步比cpu的發展重要得多了!
靈活輕鬆的環境讓你更有效率,心態和目地性要強,當你決心做件事想達到某種效果時候你的思維是像蟲洞一樣摺疊的捷徑。或許有的朋友喜歡高壓環境更加突破,因人而異。
我不是學醫的,對大腦結構也不是非常了解,以下的回答僅從個人體會角度意在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在思考一些「簡單」的問題的時候,首先對「簡單」這個概念做一個定義,我個人認為這裡的「簡單」更多的情況是經常遇到、對大腦來說是經常重複的問題:1、判斷一個物體的顏色、大小等外觀這類問題只需要根據感官接收到的信息進行反饋的。2、回答已知的問題等,你今年多大?是男是女?這類問題只需要根據記憶來回答即可。3、需要根據感官數據和記憶進行綜合加工後才能回答。如進行一道複雜的理綜題,需要得知題目然後根據記憶的公式,記憶力基本運算等辦法,每一步計算結果要麼變為記憶一部分作為下一步解題的基礎,要麼變為紙張上的一串數字,眼睛看到之後同樣作為解答下一步的基礎。這是我個人的感受,沒有科學依據也沒辦法引經據典,僅供娛樂。思維分為很多種,例如記憶,理解,還是創新?大腦處理反應的速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對問題的熟悉程度。任何大腦的思維都是從已知到未知這樣一個過程。所以思維的速度取決於我們對問題熟悉的程度以及處理問題的程序。這類似於編程技術中的演算法以及對元素的清晰程度。
有一本書 可能會給你答案吧《思考快與慢》
裡面把大腦分成了兩個一個應急 臨時 反應 儲存小知識像高中看到英語選擇題 1s做出選項一樣
一個要挖掘深處的理論 整理邏輯 再推理所以時間較長題主所說的對應難題速度變快 是有可能的
雖然運用到第二個大腦比較慢 但是考前的思維模式不斷重複 訓練可以加快提取信息速度而你說最慢的是思考新問題時候
如果大膽猜測一下 有可能的原因:一方面問題是新的 所以第一個大腦最近的知識儲備 和潛意識裡沒有你要的信息 等第二個大腦挖掘信息速度會慢一點 另一方面 沒有原有路徑可以選擇 效率也低一點僅僅建議一下書可能給你答案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寫的 小妹也不太懂還請多指教你需要一把羽毛扇
我在寫的系列文章對你會有幫助:你的「系統1」與「系統2」 | 投資哲學
在「投資哲學」這個系列文章中我會為大家介紹一些投資經典書籍。首先,在接下來的幾周內分幾部分來為大家介紹一本書《思考,快與慢》,作者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憑藉著與阿莫斯·特維斯基對決策制定問題的開先河之研究,獲得了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可以說,卡尼曼的工作打開了人類對社會心理學、認知科學、對理性和幸福的研究以及行為經濟學研究的新局面,當前被大家越來越重視的行為經濟學正是建立在他的這些心理學研究之上的。另一個我很喜歡的作家,《黑天鵝》作者塔勒布評價這本書是社會思想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堪與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相媲美。
先讓我們做兩道題:
(1)球拍和球共花110元,球拍比球貴10元,球多少錢?
(2)所有的玫瑰都是花,有些花會很快凋謝,因此有些玫瑰也會很快凋謝?
是不是靠直覺就能回答的簡單問題?如果你的回答是Yes,那我相信你八成會回答錯誤。正確答案(1)球50元,(2)不一定會。這兩道題相信一般人都能答對,但問題是大多數人不喜歡思考,更喜歡用直覺。在回答問題時你會發現大腦中的2套系統在發生作用,一套是所謂的直覺、條件反射、感性之類,另一套則是控制、刻意、理性之類。心理學把它們稱為系統1與系統2:
系統1的運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怎麼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於自主控制狀態。
系統2將注意力轉移到需要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來,比如複雜運算,系統2的運行通常與行為、選擇和專註等主觀體驗相關聯。
系統2運作多樣化,但有一個共同特徵,在各種需要系統2的場景中,你都必須集中注意力。然而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如果過度分散,然就會屏蔽掉一部分信息,彷彿失聰一般。《看不見的大猩猩》一書中,作者設計了一個心理學實驗,大概就是數白色球衣隊員的傳球次數而刻意忽略黑衣隊員的傳球次數,這需要高度的注意力才能完成,在期間一個套著大猩猩服裝的女人錘著胸穿越整個球場,結果竟然有一半的人沒有發覺,更讓人吃驚的是,他們很確定自己不可能錯過這樣吸引眼球的事發生。這說明,我們會忽視顯而易見的事,也會忽視自己屏蔽這些事的事實。正是因為注意力的有限,我們並不能時時刻刻都使用系統2,它只在特殊時刻被調用。
當系統1遇到麻煩的時候,系統2就會出面解決。系統1和系統2分工高效:大多數時候,系統1很善於完成自己的工作:它在熟悉情景中採取的模式是精確的,所作出的短期預測是準確的,遇到挑戰勢做出的反應也是迅速且基本恰當的。然而,系統1存在成見,在很多特定的情況下,這一系統易犯系統性錯誤。你會發現這個系統有時候會將原本較難的問題簡單化處理,對於邏輯學和統計學問題,它幾乎一無所知。系統1還有個更大的局限,即我們無法關閉它,比如當你看到一個單詞,你馬上就會讀出它。
就好像剛才你做題的時候那樣,直接反應和控制這種反應之間存在衝突,每個人都有強忍著不罵人的經歷,系統2的眾多任務中就包括抑制系統1,它負責自我控制。
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時刻保持警覺控制自我並不是一件好事,想要這樣做也並不現實,總是質疑自己會讓自己生活枯燥,系統2在決策日常抉擇時會耗時很長且低效。我們要學會區別常會出現重大錯誤的情景,在風險很高的時候,儘力避免這些錯誤。《黑天鵝》作者塔勒布也在這個問題上也做出了相似的論述,他認為人要在大部分的生活中使用系統1,並且可以大膽預測,而在少數關係到利害的問題時,要使用系統2,不要做出預測,塔勒布在卡尼曼的研究上,深入了自己所熟悉的概率學領域,他認為人即使使用系統2,在複雜系統面前也是沒有預測能力的,所以不但要在關鍵決策上使用懷疑,並且不要使用任何預測。我認為這是你在投資這件事上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之一。
我要再強調一遍,我們使用系統2和不做預測,不是因為遇到未知,而是遇到對你可能造成致命打擊的事件。在日常生活中同樣是充滿未知的,但是你可以靠直覺,可以預測,因為這樣做即使錯了風險也很小,你可以使用最省力法則,能少想就少想,讓自己更快樂。就好像在工作中要做一個理工男,而生活中你要做一個文藝青年,對人和事多一點感性,多欣賞文學藝術,這樣既不苦X也不會傻X,那就是牛X。接下來的文章會更具體的討論如何應對兩個系統的問題,讓自己更牛X。
人儘可能的執行最省力法則,與能量使用效率有關,不斷轉換任務和提高大腦運轉速度從本質上都不會讓人快樂,因為它消耗了太多能量。人的注意力資源是有限的,你在散步的時候是可以思考的,但是你爬山的時候大腦就不會想問題了,你散步的時候,突然讓你想一件事,你會不由自主停下來。人在自我控制和認知努力中也是有矛盾的,人在認知任務當中受到誘惑,很容易屈從,當你高度使用大腦的時候,你會選擇誘人的甜食。人的情感和慾望被抑制和損耗過後,會更沒有意志力,在認知任務中更容易選擇放棄。
注意力資源需要大腦的能量,神經系統消耗的能量比身體其他部位高很多,人在認知推理和自我控制時血糖會下降。選擇甜食誘惑是有道理的,人在注入葡萄糖後自我控制能力會提高。《美國科學院院報》的研究表明,每次用過餐後獲得保釋的申請有65%可以通過,用餐兩個小時後批准率開始穩步下降,用餐前達到零,疲勞和飢餓顯然影響了保釋官的決定。
與個人體質一樣,個體使用系統2的表現是有巨大差異的,如文章開頭所提出的問題,大多數人都會選擇脫口而出,不會對自己的直覺持懷疑態度。但也有少數人會更機警,思維更活躍,不會滿足於正確答案,更具有懷疑精神。
在自我控制上,差距也是很明顯的,這不得不提到上篇文章中的「棉花糖實驗」,在這篇文章中我深入的探討了自控力對成功的必要性,以及怎樣提高自控能力。
一系列的心理學實驗證明,人在認知反應中的表現,理性比智力更為重要,智力高的人同樣會受成見影響作出錯誤判斷,而勤於懷疑的人則會更少犯錯。
看完文章,你理解了你的「系統1」與「系統2」的不同了嗎?好吧,我們再來做一道題:下面兩根水平線哪根更長?
答案是「一般長」,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會看錯?請用尺子量一量:)
作者:天恕
轉載請註明:本文由微信公眾號向毅海外投資(ID :xiangyitouzi)授權發布
簡單的快些複雜的慢些這不很正常嗎!
新突觸的形成需要時間
這就像10G的運存你裝了32位系統只能使用3G 。
啊,想起不久前人們還用織布機來比喻大腦。這種問題還是等專業的人給出答案吧,比喻是得不出什麼可信結論的。
放在緩存里的程序,啟動運行都很快,放在硬碟里的程序還要讀取,比較慢。
思維的快慢,一本書可以解釋你的問題。
推薦閱讀:
※狗在絕大多數人的認知上處於什麼地位?
※關於有板有眼的李青雲或者李慶遠年齡256歲?
※泰坦巨人這種體型的屍體如果在北京城腐爛的話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在人造草的球場上踢球是否對人體健康有害?
※為什麼知乎不看好生物學科,而新浪網新評的年薪100萬行業中生物科技人才排名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