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吃貨?
這世界上「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薄荷妹就是想知道,古時候有哪些吃貨,最好是著名吃貨,名留青史那種。
說一個比較冷門的吃貨吧。其實這貨不算特別愛吃,鑒賞美食的水平也不行,不過他的口食之欲對中國產生了極大影響,這就是其他吃貨所不能比擬的了。
這個故事有一個意外的結局,不過我們還是從秦始皇說起。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並沒有停止擴張的步伐,緊接著就開始了對南方百越的戰事。始皇三十三年,秦軍大將任囂控制了嶺南大部地區,並設立了桂林、南海和象郡三個郡,涵蓋範圍在如今的兩廣以及越南北部中部。這是中原文明第一次將這片地域納入版圖。為了獎勵任囂的功績,秦始皇封他為南海郡尉,成為嶺南地區的實際統治者。
秦始皇去世以後,二世昏庸無能,天下陷入戰亂。任囂一見中原亂了,就動了割據的心思,封關絕道,訓練軍隊,打算在嶺南搞獨立王國。可惜就在秦朝滅亡的同一年,任囂因病去世。
接替任囂位置的,是他的心腹大將趙佗。趙佗是河北真定人,是當年秦軍掃蕩百越的指揮官之一,經驗十分豐富。他繼位之後,派兵攻克了桂林、象郡二郡,然後斷絕了前往中原的道路,自稱為南越武王,國號南越。
南越國的疆域相當廣大,北至南嶺,南到越中,東至閩西,西至廣西百色,是個「東西萬餘里」的大國,首都設在番禺——就是今天的廣州。
南越國獨立之後很長時間,生活很是逍遙。因為中原楚漢相爭,誰也顧不上他。不過等漢朝建立之後,便開始把注意力放在南邊。漢繼承的是秦的遺產,自然也視南越國為自己的臣屬。何況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讓這麼一個龐然大物呆在自家南邊,皇帝也睡不安穩。
漢高祖派了陸賈前去招撫,趙佗客客氣氣地接了印綬,表示名義上可以成為藩屬,但堅決不允許漢軍介入。後來呂后覺得太礙眼,針對南越搞了一次經濟封鎖,趙佗大怒,公開稱帝,與漢朝決裂,還派兵去攻打長沙,與漢軍兵戎相見。
一直到漢文帝時,老幹部陸賈又出使了一次南越。這次趙佗乖乖去了帝號,自認藩屬,但其他一切照舊。漢朝得了面子,南越得了里子。
當時的南越氣候惡劣,瘴氣遍地,地形又特別複雜。南越軍隊只要封閉幾條北上的通道,漢軍根本沒辦法南下。在幾十年時間裡,漢朝始終沒找到一條能徹底拿下南越的通道,只好採取綏靖政策,任由南越保持獨立狀態。兩邊關係時好時壞,最好的時候,第三代南越王趙嬰齊,甚至給漢武帝當了十二年宿衛,還娶了中原女子。
南越國和漢朝的這種微妙關係,一直保持到了漢武帝時期,終於發生了改變。
建元六年,一位叫唐蒙的漢朝使者來到了南越國。南越人對大國使者盛情款待,又心存提防。唐蒙也不著急,到處遊山玩水,吃喝玩樂。南越人見這位使者好吃,一拍大腿,那就好辦了,準備了山珍海味伺候著。
有一天,唐蒙無意中吃到了一種醬,口感非常好,就好奇地問接待的人這是什麼食物?南越人回答,這叫做枸醬。唐蒙覺得超級好吃,想知道這是哪買的,一問才知道,原來這不是南越特產,而是蜀中的,所以當地人都叫它蜀枸醬。
這是一種用蔞葉和枸樹果實發酵熬成的酸醬,口感應該相當不錯,適合下飯。
(枸樹又稱構樹,果實可食用)唐蒙吃飽喝足,可腦子沒閑著。他有點納悶,蜀中遠在西南,和番禺中間隔著崇山峻岭,這是怎麼運過來的?要知道,蜀枸醬在南越很流行,這麼大的消耗量,必然得有一條穩定且量大的進口通道。唐蒙對漢朝與南越的貿易業務都很熟悉,他可不記得有這麼一條商道。
作為一個吃貨,唐蒙敏銳地想到,難道說,南越和益州之間,還存在著一條大漢朝廷不知道的貿易路線?
他趕緊再詳加詢問,南越人也沒多想,告訴他說,我們番禺西北有一條牂柯江,江面有數里之寬,適宜行大船,直接可以通到番禺城下。蜀中的商品。都是順著這條江運來的。
南越人只當唐蒙是在打聽食物來源,隨口就說了。可萬萬沒想到,唐蒙腦筋轉得太快,立刻從食物聯想到了其他方面——大船能運食物,就能運兵,而且能一直運到番禺城下。漢代正在為如何進兵頭疼,如果有這麼一條順暢的水路,那相當於憑空多了一條高速公路啊。
唐蒙回到長安以後,立刻找來蜀中的商人詢問。蜀中商人告訴他,這種枸醬出口到夜郎國特別多。而夜郎國的旁邊,恰好就是牂柯江。
這樣一來,一個宏達的規劃,在唐蒙腦子裡形成了。
這個牂牁江,也叫西江,又稱郁水。它發源於雲南曲靖市烏蒙山,流經滇、黔、桂、粵四地,進入廣東後,在三水與北江、東江匯合,稱為珠江。不過從狹義來說,西江只是指從廣西梧州到三水這一段,它的上源叫做紅水河,紅水河上游,即是漢代所謂的牂牁江。(當然,至於牂牁江到底是現在哪條河,爭議很大,是北盤江、南盤江、烏江、蒙江等說法)
「牂牁」這個詞,原意是系船用的木樁,可見水流量一定很豐沛。
唐蒙趕緊擦乾淨口水,上書武帝,建議說咱們可以從巴蜀繞到這條水路,順流而下,可以迂迴出奇兵攻擊到南越首都。漢軍從這裡出兵,雖然繞了一大圈,但運輸效率卻比陸路高出一大截。而且南越的注意力都在北邊,對西北方向全無防備,漢軍從這裡殺出來,一定可以殺個措手不及。
武帝對這個計劃十分贊同,不過這裡還有一個小問題。
牂牁江的上游,並不是漢朝的疆域,而是一處西南小國。這個國家的名字很著名,叫做夜郎。
夜郎自大的故事不用複述了,總之這是一個也不那麼順服的鄰居。它的疆域範圍,恰好涵蓋了牂牁江上游。蜀國的枸醬,就是從成都運到夜郎,再轉運到南越的。
換句話說,要從這條路打南越,首先得解決夜郎的問題。
(網上找到圖)漢武帝讓吃貨唐蒙擔任郎中將,帶了一個千人隊和一萬多運輜重的民夫,從今合江縣的筰關進入夜郎國。唐蒙見到夜郎侯多同以及周圍的一些酋長,好吃好喝好玩的使勁送,把他們哄得特別高興。唐蒙覺得時機差不多了,提出一個建議,讓他們歸順漢朝,允許在當地安置官吏,你們的兒子都可以當官。
夜郎的諸位酋長們貪圖小利,他們一合計,漢朝到夜郎路途遙遠,就算想控制也控制不住,到頭來還得是咱們的天下,合算!於是他們高高興興地就答應下來,看唐蒙的眼神,就像看一個有錢的傻逼一樣。
沒想到,唐蒙早就有了一整套計劃。酋長們剛答應,他就立刻回報武帝,那邊詔書馬上發下,把夜郎國疆域改成犍為郡。跟著詔書來的,還有鋪天蓋地的施工隊……
唐蒙在巴蜀召集了大批民工,從成都修了一條僰道,起點在今四川宜賓縣,終點就在夜郎國都邑和牂柯江之間。
先派唐蒙賄賂夜郎國,換取他們的合作。夜郎國不知其中利害,欣然允諾。於是漢武帝又徵調巴蜀人力,修了一條僰道,直修道牂柯江的旁邊。夜郎國的人一看不是派兵來的,也就放心了。
就這樣,南越最大的軟肋,就在千里之外神不知鬼不覺地暴露在漢朝面前。
到了公元前112年,也即漢武帝元鼎五年,南越爆發了一場巨大的內亂。
內亂的起因,是因為第三代南越明王去世以後,幼字趙興即位。趙興他媽是邯鄲人,打算內附漢朝,漢朝也派使者過來緊鑼密鼓地談判。這一舉動,惹惱了當時的丞相呂嘉。此人輔佐三代南越王,門生故吏遍布全國。他聽說便發動政變,連趙興帶他媽,還有漢朝的使者,全數殺死,推舉趙建德為新王。
這是漢武帝等候已久的機會,趁機發起對南越的征伐。
這次征伐顯然蓄謀已久,一共分成了五個戰略方向。一是派遣衛尉路博德,從長沙南下;二是主爵都尉楊仆,從南昌南下;第三路和第四路用的是南越降將,走桂林和蒼梧;還有第五路,即是從苦心經營的牂柯江順流直下。
當時漢武帝派遣馳義侯,發動夜郎附近的西南夷出兵。巴蜀方向還足足動員了八個校尉,以為後備。這一支漢夷聯軍聚集在牂牁江下游,像一把刺刀,隨時刺向南越國的小腹。
可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們終究還是白忙活了。
南越折騰得太厲害了,路博德太能打了,沒到一年時間。漢軍主力已經長驅直入番禺城下,擒獲了呂嘉和趙建德。
路博德把呂嘉的首級送回中原,正好趕上漢武帝在汲縣新中巡視。他一聽到這個消息,知道南越徹底完蛋了,大為高興,隨手一指,把新中改了個名,叫做獲嘉——獲得呂嘉的意思。
中原興高采烈,可牂牁江這一路大軍可就有點尷尬了。
好不容易經營處這麼一條水路,好不容易聚集了這麼一支大軍,還沒開打呢,戰爭結束了,八個校尉英雄沒用武之地了。這可怎麼辦?
恰好之前一個叫且蘭的小國不願意應召出兵,還殺了漢軍使者和犍為太守,被八校尉直接碾壓了一遍。只是因為漢軍急於出兵,才沒收拾徹底。如今要退兵了,憋著一肚子氣的八校尉想起這一茬兒,回軍直接把它給滅了。
這一打,讓八校尉產生了一個靈感——反正都出兵了,不摟草打個兔子,豈不是白來了嗎?正好以夜郎國為首的西南夷一直跟南越不清不楚的,順手滅了算了。
反正這事一點也不麻煩。漢軍軍營就在牂牁江旁邊,離夜郎近在咫尺,北邊還有僰道聯絡蜀郡。漢軍攻滅了一批小國,分置了越巂郡、沈犁郡、汶山郡、武都郡。只有夜郎國太大,一時難以討平,便隨便嚇唬了一下,夜郎侯立刻乖乖地入朝稱降。
估計西南夷們心裡非常委屈,這個故事不是講怎麼打南越的嗎?怎麼特么最後躺槍的是我們啊!?
從南越滅亡之後,漢朝勢力正式滲透進西南夷,到了漢成帝河平二年,夜郎最後一次起兵造反,被踩,國滅。
誰能想到,這一切,都是源於一罐小小的蜀枸醬和一個吃貨的好奇心呢……
&<漢&>
婁護(樓護)
西漢成帝時,長安流傳一句話,叫「穀子雲筆札,樓君卿唇舌」。樓護口才便給,八面玲瓏,在長安公卿間相當吃得開。
王莽篡漢前夕,王太后家族勢力大昌。河平二年六月,成帝一日間將五位舅舅封侯,就是「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然而五侯不睦,老死不相往來,唯樓護長袖善舞,能穿梭五侯府邸,而且同時哄得五位侯爺歡心,皆奉其為上賓。五侯門各有拿手好菜,樓護整日價換著花樣吃,終於吃膩了,於是將五家菜打包回去一起燉。這五家主子不合,菜卻極其相合,燉成不世之美味,世稱「五侯鯖」,是今天大雜燴的起源。
五侯不相能。賓客不得來往。婁護豐辯傳食五侯間。各得其歡心。競致奇膳。護乃合以為鯖。世稱五侯鯖。以為奇味焉。《西京雜記·卷二》
田倉
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東漢初立,湖南武陵一帶少數民族起事,光武帝劉秀以武威將軍劉尚領兵平蠻。
早在王莽時期,天下鼎沸,民間武裝蜂起,武溪(在今常德)田強以長子田魯、次子田玉、幼子田倉各據一城,盤踞一方,這次起事也有份參與,成為劉尚打擊目標。
一日,兩位兄長望見幼弟田倉烽火告急,火速點齊軍馬赴援,到了卻不見漢軍。田倉笑嘻嘻的說:「小弟捉到一隻罕見的白鱉,心想這樣稀罕的好東西不能獨享,於是做了一大鍋甲魚粥叫哥哥們來吃。」
後面的劇情跟烽火戲諸侯是一樣的。及劉尚兵至,田倉復舉火,二兄不赴,田倉城破被殺。
喜歡請客的孩子,運氣不會太好。
武溪夷田強,遣長子魯居上城,次子玉居中城,小子倉居下城。三壘相次,以拒王莽。光武二十四年,遣武威將軍劉尚征之。尚未至,倉獲白鱉為臛,舉烽請兩兄。兄至,無事。及尚軍來,倉舉火,魯等以為不實,倉遂戰而死。《酉陽雜俎·酒食》
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里說,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出自後人演義,太史公收入《史記》,傳訛千年。真相如何,或仍在聚訟。
&<唐&>
孟浩然
浩然一生布衣,始終無緣仕途。中年時,也曾滯留洛陽數年求仕,不果。幾年後不死心,又赴長安,賦詩太學,滿座驚服,全無抗手。做官的小弟王維得知孟大哥從鄉下來到長安踢場子,私下叫他去翰林院切磋。無巧不巧皇上來了,孟浩然嚇得躲進床底,王維不敢隱瞞,皇上說:「那好得很啊,這人好大名頭,既然在此,叫出來見見吧。」於是孟從床下爬出來作詩,心情跟被老師叫上黑板做題是一樣的,丫完全沒心理準備啊。他作到「不才明主棄」一句,唐玄宗大皺眉頭,說:「你不求進取,怎麼反而誣賴朕棄你?」當時攆出京城。
又過得幾年,做官的事有了轉機——山南道採訪使韓朝宗表示,願意帶孟浩然入京,並向朝廷引薦。兩人約下日子,孟浩然收拾收拾行裝就準備啟程了。臨行之際,突然有朋友來訪,孟浩然不好意思不招待,那一塊吃個飯唄?朋友當然不推辭,開吃。吃著吃著,約定的時辰到了,家裡人提醒,莫誤了韓公的約會啊(君與韓公有期)。孟怒道:「瞎?沒看見喝酒那?沒那閑工夫!」(業已飲,遑恤他!)韓朝宗左等右等,始終不見孟來,找上門一看,裡面正喝得杯盞狼藉酒酣耳熱。韓大怒辭去。
又幾年,孟浩然年事漸高,背上生了疽,反覆醫治多年,險些將一條命搭進去,總算眼看將瘥。這年是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路過襄陽,造訪孟浩然。孟興緻很好,設宴款待。席間自然少不了當地特產的魚蝦鮮貨,孟浩然尋思,病好的差不多了,吃一點無妨吧,就吃了很多,毒瘡複發而死。
王昌齡個掃把星
(王昌齡懵逼中)
李顯
唐中宗李顯,大半輩子在母親一手遮天的陰影下戰戰兢兢,女兒安樂公主出生尚在逃難路上,連套正兒八經的襁褓都沒有,撕塊袍子裹著,取名叫李裹兒。李顯給作娘的流放在外十五年,朝不保夕,自忖早晚有一天會被媽媽殺了。生活毫無希望,幾度打算自殺(上每聞敕使至,輒惶恐欲自殺)。縱然生在帝王家,這樣天天提心弔膽過日子,哪有心思講究吃飯,苟且偷生而已。
神龍政變,李顯複位以後,終於得以長長舒一口餓氣,終!於!可!以!吃!飯!了!這時他已經五十歲,就算放開了吃,恐怕也吃不了幾年。好在牙口還不錯,為了儘可能多吃點花樣,他琢磨出一個辦法:
讓大臣們請朕吃飯。
卧槽你真好意思啊皇上!
皇帝去臣工家用膳也不是沒有過的事。然而李顯想的這個名目,是凡朝臣升遷,就要向天子獻食。擱現在的話,兩會過後,不得撐死?有人陞官就請吃飯,對方是皇上,你敢不挖空了心思準備?這飯局有個名字,曰「燒尾宴」,典出「魚躍龍門」:魚躍過龍門時,會有天火燒掉魚尾,魚才化成龍身飛去。寓意是極好的,直上青雲,謝主隆恩,就是有點不要臉之至。李顯此舉深諳 別人家的東西最好之道,只是他九五之尊,不好意思直說「愛卿,今晚請朕搓一頓大腰子嘛~」。現在燒尾宴一出,陞官的固然高興,皇上也得以大快朵頤,皆大歡喜。
皇帝饞成這個熊樣,也是朵奇葩。
李顯只思口腹之慾,並不考慮此舉助長了鋪張浪費之風。直到景龍三年(709年),蘇瑰拜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宰相)、封許國公,照例要獻食。這次是一次性提拔了一群人,皇上不用挨家挨戶去吃,只要大伙兒各自從家裡帶來好吃的,挑個日子湊個趴就行了。多麼值得感激涕零的團購模式啊!皇上既替臣工們省了成本,又升了官,吾皇聖明!到設宴那天,獨蘇瑰不獻,同僚一片嘩然。將作大匠宗晉卿奚落道:「封了宰相居然不燒尾,你真好笑啊蘇大人。(拜僕射竟不燒尾,豈不喜耶!)」皇上一臉黑線,心裡問候了蘇瑰全家,默不作聲。這尼瑪沒法說啊,你叫人家請客,人家死活不請,難道推出去斬了?全場尷尬之間,蘇瑰昂然而出,說出一番話來:
宰相燮和陰陽,代天治物。今粒食踴貴,百姓不足,衛兵至三日不食,臣誠不稱職,不敢燒尾。(《新唐書·列傳五十·蘇瑰》)
啪啪啪,字字扇在李顯臉皮上。
當時的狀況是,關中地區歉收,長安積糧有限,漕運不利,斗米百錢,有臣屬意暫趨洛陽——唐初多有皇帝因長安糧少而赴東都就食的先例,李顯不同意,冷笑:「豈有逐糧天子?」大概早年心裡種下了逃難的陰影,說什麼都不肯再離開長安。可是京城缺糧缺到「衛兵三日不食」,軍餉尚且如此,何況民間?
中宗一朝,官員冗濫。安樂公主墨敕斜封公然賣官鬻爵,李顯隨意擢拔官員,出現了宰相、御史、員外官人數太多,辦公室不夠分配的局面,稱「三無坐處」。這樣不節制的加官進爵,自然日日燒尾,遂了李顯口欲。
不過燒尾宴名頭響亮,是得益於在蘇瑰拜相前半年,韋巨源拜尚書令左僕射。當時燒尾之風猶盛,韋巨源在家裡宴請李顯,整理了一份日記性的《燒尾食單》。這道食譜輾轉流傳了下來,使今人得窺大唐頂級飲食。食單考略如下:
古人吃的菜是怎麼樣的? - 蟲離先生的回答
&<宋&>
蘇軾
蘇東坡不入圍這種榜單,簡直罔顧天理。
今天以蘇軾冠名的美食,牌子最響亮者當然是東坡肉。好吧,你們總抱怨不給出做法,做法來了:怎麼做出地道的杭幫菜口味的東坡肉? - 岱越的回答
蘇軾胃口覆蓋極廣,早年除無肉不歡外,最嗜荔枝
予嘗謂荔支厚味高格兩絕,果中無比
在水果界,荔枝已然無敵,蘇軾認為能一較高下的只有水產界的江珧柱和河豚。
江珧柱就是江珧的後閉殼肌(殼裡那枚很有嚼勁兒的肉柱),就是這個東西(白色大塊者):
其他貝類閉殼肌
然後是河豚。蘇東坡逢人便誇河豚的美味,人家提醒他當心中毒,東坡說:「這麼好吃的東西,吃死了也不枉。」(南宋·孫奕《履齋示兒編》)
他在京城尚未外放時,有人鑿井挖出一種植物,嫩白如嬰兒胳膊,指掌具備,宛然若真。大家都不認得,也不敢貿然處理,就請教見多識廣的蘇學士。蘇軾說,給我吧。回家招呼蘇轍來一塊燉著吃了,據說這種植物就是傳說中的肉芝。
當時的足球解說可能是這樣的:「北宋隊獲得了一個禁區左側的定位球,位置不錯!交給蘇軾來處理。蘇、蘇軾把球吃了!」
有一次蘇軾冒著雨賞牡丹,賞花照例要賦詩應景
《雨中明慶賞牡丹》
霏霏雨露作清妍,爍爍明燈照欲然。
明日春陰花未老,故應未忍著酥煎。
然而,這貨賞著賞著花就走神了,開始惦記怎麼吃這個牡丹
!!
沒錯,吃牡丹。
牛酥煎牡丹花蕊,在當時是極品美食。由於花開的正好,蘇軾眼巴巴盯著牡丹花,硬是忍住了沒折回去吃,總算在一眾文人同僚面前堪堪保住了一點名士風雅。牛酥煎牡丹是哪個奇葩發明的不可考,五代十國,後蜀宰相李昊贈朋友牡丹時,總要再搭上一份牛酥,說花謝了後趕緊煎了吃,別暴殄天物。真是焚琴煮鶴,大煞風景,不過有好吃的誰踏馬還在乎這些啊。
蘇軾晚年棄葷茹素,辟園種菜,不提倡殺生。去朋友家吃飯前,特意寫詩囑咐朋友不要大事張置,我如今不吃肉了。詩名《我哀籃中蛤》,替蛤蜊求情,寫得楚楚可憐。其中提了一處典故,是關於唐朝以清檢著稱宰相盧懷慎的。不過似乎蘇軾搞錯了主角,這個故事主角應當是唐朝另一位宰相鄭餘慶,看來不吃肉就是不行,記憶力受了影響。
故事是這樣的:
鄭餘慶在家請客,賓客齊集一堂,聒噪喧嘩不已,其間只聽鄭餘慶高聲吩咐下人:「蒸爛一點!把毛去乾淨!脖子不要拗斷了!」眾賓客交頭接耳,猜測待會有蒸鴨可以吃了。等上菜的時候,每個人面前先上了一碗粟米飯(即小米飯,當時平民百姓家吃麥子、小米時,不是像今天磨面制麵食,因為磨面損耗大,費工費時,而是直接蒸米飯;麵食以其精細的口感多見於富貴人家,所以宰相府請客只用粟米飯,屬於平民標準,過於寒酸),賓客大皺眉頭。又上了一道菜,高高的,蒙著布,大家期待的蒸鴨上來了,才稍稍開心了點。揭開布一看,然而是一個蒸好的葫蘆。「what the f**k」「真是*了狗了」。鄭餘慶面色如常,很快吃完,宰相請客誰敢不吃啊,於是「諸人強進而罷」。
提名一下譚延闓
1.家庭:官二代,爸爸是兩廣總督譚鍾麟,株洲茶陵人,早年因為跟隨左宗棠收復新疆,軍需物流工作做得好受到左宗棠的舉薦。鎮壓過孫先生的廣州起義,處決了陸浩東,就是青天白日旗的設計者。後來因為不滿清政府租新界給英國罷官回家。
2.教育:學霸,22歲中舉人,24歲中會元(會試第一名),是中國最後一個會元,在他之前湖南上一個中會元的同學得追溯到他200年前。
3.工作:晚清是翰林,辛亥革命之後成為三任湖南都督,1911年——1920年湖南政壇實權人物,加入KMT之後擔任過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等職位,正兒八經的KMT元老,下圖前排左7就是他。
4.寫字:有說法是民國四大書法家之首,反正這個字是他寫的:
5.婚姻:1920年喪偶,因為救孫先生於陳炯明兵變,深受孫先生喜愛,想結為親家,於是介紹自己老婆的妹妹給他,結果譚不知道是沒看上,還是思念前妻答應不再娶,還是覺得共同話題不多,反正就轉手介紹給了自己的好兄弟認識,並嫁了他的好兄弟,好兄弟常年經營凱申物流公司。不過他還是當了這個妹妹的乾哥哥~
6.吃貨級別:湘菜鼻祖,民國第一大吃家,因為譚延闓字祖庵,所以他的私房菜又叫祖庵菜,祖庵菜也是真正的湘菜發源所在。 為了吃,譚當時在長沙水風井的家裡特製了一張超級大的八仙桌,可以輕鬆圍坐14~15人。為了方便夾菜,還備有一尺多長的筷子,杯盤碗盞也比別人家的大。他自己本人最愛吃的魚翅,各位知道魚翅吃多了容易得腦溢血,譚最後就是腦溢血發作去世的。各位如果看過李安的《飲食男女》,裡面二姐就做過祖庵豆腐
7.母親:譚其實不光對結髮妻子有情有義,其實對自己母親也很有自己的堅持,因為母親李氏去世後,因妾室的身份,族人只准李氏的靈柩走側門。譚延闓直接躺倒在棺材上,命令扛夫起靈,並喊:「我譚延闓死了,抬我出殯!」迫使族人讓步,母親的靈柩才得以走大門出殯,當然後來譚不願意再納妾的原因可能跟母親這段背景有關。
這是譚延闓與凱申物流總裁還有倒戈將軍的合照,譚就去世在這兩位+山西閻老闆因為生意談不攏所以打群架的1930年,當然後來還是凱申物流當了董事長。
8.發展: 譚延闓的家廚廚師長叫曹藎臣,曹有個徒弟叫彭長貴 ,他是譚家最後一任家廚,後來去了呆灣也是在總統府里當大廚,發明了一道湘菜,結果在湖南本地沒幾個人知道,但卻風靡了全全美——左宗棠雞,名字就是他取的,有點懷疑是不是因為自己作為潭府門徒知道譚家起自左宗棠。後來他去美國扭腰開的餐廳叫彭園餐廳, 一位來自台灣的留學生在那裡擺了四桌結婚酒,宴請賓客,這位紐約大學的大學生名字叫馬英九,他的爸爸算湘潭人,媽媽是長沙人。
浮世功名皆過往,研究美食對譚延闓一生來說才是一大要事。對後來的官場沉浮,譚延闓對酒當歌時道出心聲:茫茫念來日,惻惻感群暄。海色濃如酒,春風細拂門。桃花開正好,莫羨武陵源。
蘇軾
簡直就是吃貨中的王中王好嘛?人家的牛逼之處在於不但把自己喜歡的食物能寫出詩來。
還能烹飪……創新出新的吃法。就烹飪而言,蘇東坡會熬豆粥,會蒸魚。他在《豆粥》一詩中說:「江頭千頃雪色蘆,茅檐出沒晨煙孤。地碓舂粳光似玉,沙瓶煮豆軟如酥。」他任徐州太守時,賦《春菜》詩說:「爛蒸香薺白魚肥,碎點青蒿涼餅滑。」創新嘛,大家大多都耳熟能詳……
比如「東坡肉」『東坡豆腐對於「東坡肉」的製作,他說:「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規範得極細膩精準。蘇東坡對美食的原創性還在於,他能結合非常普通易得的材料,對美食進行改進,使美食更美。據說,他貶官杭州時,他看到杭州盛產竹,竟然把竹筍與豬肉聯繫起來,發明了一道新菜:「竹筍燜豬肉。」降職惠州後,惠州雖是偏遠蠻荒之地,各種野菜卻遍地都是,尤其梅菜多。他發現腌制後的梅菜蒸肉肥而不膩,肉香味美,他又創造出一道「梅菜扣肉」來。你以為這就完了么。
作為個真正的吃貨。蘇東坡先生是屬於鑲鑽的,奧義級別的……蘇東坡作為頂尖「食貨」,有過冒死吃河豚的經歷。河豚有毒,處理不當,恐有性命之憂。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就曾記載說:「吳人嗜河豚魚,有遇毒者,往往殺人,可為深戒。」蘇東坡在常州任職時,有一位擅長烹飪的朋友請他吃河豚。當河豚烹好後,朋友的妻兒們躲在屏風後偷窺,一來想看看蘇東坡敢不敢吃,二來如果吃了,希望聽到他的品評。偷窺半天,見蘇東坡無語,他們大失所望。失望之際,卻見蘇東坡把筷子一放,忽然大聲讚歎道:「美味,真是美味,值得一死!」面對美味佳肴,蘇東坡真的連性命都不顧了。
還沒完
他是濕熱體質,易上火,患痔瘡有二十多年了,他弟弟蘇轍曾經寫信勸告他要少喝酒,少吃雞肉等發物,可他非是不聽,兩句詩為證:「三日飲不散,殺盡西村雞。」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又是雞肉,又是酒,還有荔枝三百顆
然後就大出血了
不想吃藥
於是發明了一種名叫東坡茯苓餅的東西
有倆屌絲討論他們的人生志向,一個說:「我平生的願望無非就是吃和睡,他日得志,當吃飽便睡,睡飽再吃。」另一個講:「我跟你不一樣,我到時候吃了又吃,哪有空睡?」我來廬山旅遊,聽說馬道士是個睡神,深得賴床之精髓。我感覺老馬就屬於第三類屌絲,他只顧睡,很難能體會吃的樂趣。
蘇軾日記
有二措大(失意讀書人)相與言志,一云:「我平生不足惟飯與睡耳,他日得志,當飽吃飯了便睡,睡了又吃飯。」一云:「我則異於是,當吃了又吃,何暇復睡耶!」吾來廬山,聞馬道士嗜睡,於睡中得妙。然吾觀之,終不如彼措大得吃飯三昧也。
黃州的豬肉真是太便宜了!
蘇軾日記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蘇軾初到海南,發現海南的牡蠣很好吃。
於是他立即寫信給他兒子:
兒砸!你爹我發現這裡的牡蠣太好吃了!你千萬不要告訴他們,我怕他們跑海南來跟我搶,我就沒得吃了。
蘇軾日記
東坡在海南,食蠔而美,貽書叔黨(蘇叔黨,東坡第三子)曰:無令中朝士大夫知,恐爭謀南徙,以分此味。
蘇軾吃東西屬於往死了塞。
比方說有一天他忽然喜歡上了一種叫荔枝的東西…
蘇軾《惠州一絕》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蘇軾在海南島,而那時,海南島的人文狀況非常抱歉,於是寄情於吃。
可惜沒有肉,饞得要死。於是聽取群眾建議,抓了許多果子狸、蝙蝠,以及蜜唧···其實就是剛出生的粉紅色的老鼠。當然,蛤蟆這種東西他也是不會放過的。
土人頓頓食薯芋,薦以薰鼠燒蝙蝠。
初聞蜜唧嘗嘔吐,稍近蛤蟆緣習俗。
蘇軾患了紅眼病,醫生告訴他不要吃辛辣,少吃油膩,尤其是肉。
蘇軾說:
其實我的腦子已經決定聽話了,但我的嘴不聽。
蘇軾日記
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膾。余欲聽之,而口不可,曰:「我與子為口,彼與子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廢我食,不可。」
吃飽喝足起身來,真是個美妙的世界。
蘇軾《老饕賦》
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闊而天高。
比起這位文豪,我真不算個合格的吃貨……袁枚-《隨園食單》
吃貨並不是今天才有,中國歷史從來不缺吃貨,而且光吃不胖的大有人在(想想都來氣)。
——————————————————————————————————————1.吃貨之祖:孔子——哥要矯情的吃,吃完還要虐你們幾千年
孔子是聖賢,也是大吃貨一個。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倡「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意即飯菜越精製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孔子是吃貨,又不是一般的吃貨。孔子吃很講原則,不僅對食物的形制要求嚴苛,而且對烹飪手法、原料來源等都要求頗多,甚至還總結出了一套「八不食」原則,簡直是挑剔到堪稱苛刻。而得益於老夫子對飲食的挑剔,孔子的身材也保持得還不錯。愛吃經常吃飽,加上孔聖人還有一句名言「溫飽思淫慾」,= = 自己意會。
2.全能吃貨:蘇軾——吃的好多,吃的好野,服!
蘇軾是豪放派詞人,在吃的上面,蘇軾的風格也是絕對地豪放。說到吃不得不提到他那首婦孺皆知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單憑這一首詩就足以印證東坡居士的「變態」級別。一天三百顆荔枝,聽得都令人瞠目結舌。他不僅能吃,而且還會做,有兩道傳承至今都讓人讚不絕口的美味佳肴:東坡肘子和東坡肉,都是蘇軾首創菜式,絕對是個有能力有抱負的高逼格吃貨。他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寫道:「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牽著狗架著鷹幹嘛去了?自然是捕獵人間野味去了,吃貨本質一覽無餘。可恨的是,從傳世文獻看來,蘇軾完全不肥不胖,真不知道這些美食都吃到哪裡去了。
3.變態吃貨:韓世忠——好生猛,只吃會跑的、帶肉的!
韓世忠和岳飛一樣,都是兩宋之際的抗金名將。名人通常都不是正常人,讓普通人匪夷所思。一代名將韓世忠的怪癖就是——只吃肉、不吃蔬菜。肉吃得多通常更容易胖,但《宋史》記載韓世忠:「風骨偉岸,目瞬如電。早年鷙勇絕人,能騎生馬駒。」就是說韓世忠長得非常滴帥!而且反應靈敏,能制服野馬,身材絕對棒!如此能吃卻能保持好身材,這很可能和韓世忠吃的肉類有關係。當時名門貴族都喜食牛肉,相比較豬肉和羊肉,牛肉營養豐富但脂肪較少,這大概就是韓世忠吃不胖的秘密吧。
4.嗜甜吃貨:魯迅——做人那麼嚴肅,吃的這麼甜心
和文章中憤世嫉俗的形象差異頗大的是,魯迅喜歡吃零食,還特別喜歡吃甜食。在教育部供職時,每到發薪的日子,魯迅會順路到一家法國麵包房買兩款奶油蛋糕,1銀元20個,算非常昂貴的食物了,主要用來孝敬母親,他自己也吃幾個。他最喜歡的糕點是蜜糖漿黏的滿族點心薩其馬。甜食很容易致胖,但看看魯迅照片卻發現,魯迅身材完全就像竹竿,由此推斷,魯迅先生很可能患有腸胃炎,導致消化吸收不良。
5.文藝吃貨:張大千——吃也就罷了,還為吃畫地圖
張大千不僅懂吃,還會做菜,當代藝術家中沒一個比得上。他常以畫論吃,以吃論畫,教導弟子時說:一個人如果連美食都不懂得欣賞,又哪能學好藝術?張大千在敦煌時留下一份食單,寫著這樣幾道菜:白煮大塊羊肉、蜜汁火腿、榆錢炒蛋、嫩苜蓿炒雞片、鮮蘑菇燉羊雜、鮑魚燉雞、沙丁魚、雞絲棗泥山藥。難以想像,在敦煌這麼貧瘠的地方他能創下這些美食,其中的一些食材是他帶過去的罐頭,另外一些新鮮的食材如蘑菇,則取自當地。能在沙漠里找出鮮蘑菇,不能不說是個奇蹟。張大千還繪製了一張野蘑菇生長地點的秘密地圖,送給了後來任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的常書鴻。而張大千的身材比起上面幾位略壯一點,但完全稱不上胖,美食和身材兼顧,著實讓人羨慕不已。另外補充一點,大千老師可是有過四位夫人的哦,晚年依然精力旺盛,或許跟吃很有關係呢。
吃貨們,你們對得起吃不胖的祖宗嗎?
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從來不缺吃貨。歷史上的吃貨,吃得飽吃得好,但因此而體形臃腫者甚少;當下吃貨,摒棄那些在社交媒體上自曝美食+自拍的偽吃貨,其餘吃貨基本是吃多少美食長多少肥肉。同是吃貨,當今吃貨體形要比古代吃貨們大上不只一個碼,不得不讓人感嘆上帝不公!
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差異呢? 對比古今美食,我們會發現,古代美食的種類之豐富、精緻與今天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在飲食結構上,古代美食五穀、菜蔬類占的比例更高,而今人肉類消耗更多,五穀雜糧和蔬菜的消耗偏低。且在烹飪方式上,現代油炸的烹飪方式更普遍,油脂攝入更高。現代吃貨普遍比古代吃貨胖,飲食結構和烹飪方式變化的影響絕對不能忽略。
干吃不胖不是白日夢,歷史上的吃貨們早已以身為例證實了這個可能性。飲食,是一門學問,亂吃一通,勢必長胖;吃的對了,你就瘦了。要做到干吃不胖,在美食的選擇上,你需要更「挑剔」,對食材、烹飪方式以及進食時間的安排,你需要訂立更多規矩。能吃更要會吃,這才是真正的吃貨,才能在吃和瘦之間找到平衡點,做到干吃不胖。
說這麼多,還要對妹子說一句:別吃胖!別吃胖!別吃胖!別吃胖!別吃胖!別吃胖!別吃胖!別吃胖!別吃胖!別吃胖!別吃胖!別吃胖!(重要的事情說N遍)
內容選自:大吃貨蘇東坡,人生不只有仕途,還有詩和美食
蘇東坡一生在仕途上並不如意,說到底他還是個文人性情,又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在朝堂上亂說話,所以經常觸怒龍顏,或者得罪同僚,於是便數次被貶官,一般人被這麼禍害,早就死了,不過蘇東坡倒是看得很開,正好借著被貶的機會四處遊歷,大吃特吃,得啥吃啥,從不挑食,不但吃,還作詩作詞,還發明新的菜肴,用美食填補官場上的空虛寂寞冷,老百姓未必了解蘇東坡的生平,了解蘇東坡的詩詞,但幾乎沒人不知道以蘇東坡命名的美味佳肴,一生隨遇而安,活得真實自在,這個吃貨的稱號當之無愧!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吃貨的鼻祖蘇東坡都在美食界幹了些啥驚天動地的事兒吧。
東坡肉
1080年,蘇東坡被貶到黃州(現在的湖北黃岡地區),因為宋代豬太多了,當地的老百姓都不稀罕吃了,蘇東坡於是發起了一場復興豬肉的革命。東坡肉據說是蘇東坡與朋友下棋,忘了爐上燉著豬肉,結果誤打誤撞發明的,有詩為證: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
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
現在的東坡肉講究選擇上好的五花肉,經過大火沸煮,再加冷水去沫,然後再大火沸煮之後文火慢燉而成,東坡肉汁多肉嫩,肥而不膩,酥而不爛,入口帶有淡淡的甜味,可謂色香味俱全,任你是面對肥肉如何的巋然不動,也很難抵禦這樣美味的誘惑。
東坡餅
還是蘇東坡在黃州期間,經常去黃州的安國寺與那裡的和尚嘮嗑,因為知道蘇東坡喜歡吃油酥類的食品,所以和尚就用精緻的千層油酥餅款待他,蘇東坡又在此基礎上做了改良,後人將這種餅命名為東坡餅,算是給東坡冠了名。這種餅用上等細麵粉做成蟠龍狀,和麻油煎炸,片片如薄絲條,然後撒上雪花白糖,香甜酥脆,落口消融,風味不同凡響,現在已經是湖北當地的一道名小吃了。後世有詩云:
門泊戰船憶公瑾,吾來茶話續東坡
東坡肘子
據傳蘇東坡在老家四川眉州期間,他老婆王弗在家燉肘子不小心糊了,趕忙加進各種配料再烹煮以掩飾焦味,不料歪打正著,反而燉出了這道名菜,所以這道菜名是蘇東坡侵權盜用了他老婆的名字。現在這道菜已經成為四川名菜,醬紅的色澤,肥而不膩、粑而不爛,特別是肘子富含膠原蛋白,也是一款絕佳的美容食品。
東坡豆腐
蘇東坡被貶至江蘇鎮江時,與當地金山寺的佛印和尚相投,經常一起開懷暢飲。蘇東坡在一次和佛印和尚的佛經PK賽中敗下陣來,值得下廚做素齋給佛印吃,於是創立了這道東坡豆腐,並寫下:
煮豆為乳脂為酥
後來他被貶到哪裡,這道菜就流傳到了當地。這道菜以黃州豆腐為主料,將豆腐裹入麵粉、雞蛋、鹽等製成的糊中,再放入五成熱的油鍋里炸制後撈出來;然後在鍋內放油、筍片、香菇和各種調味料,最後放入瀝過油的豆腐,煮至入味出鍋即成。東坡豆腐外形醬紅,質嫩色艷,鮮香味醇,營養豐富,是素食中的精品。
東坡魚
蘇東坡很喜歡吃魚,也經常給自己做魚吃,只要是魚類,他幾乎來者不拒,吃過鯉魚、鯿魚、黑頭魚、墨魚、鱖魚、鱸魚、鮑魚等等,甚至連劇毒的河豚也敢吃,總之凡是水裡游的,他一樣都不落下,吃High了還作詩,完全是一個吃貨的本色演出:
姜芽紫醋炙鰣魚,雪碗擎來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蒓鱸。
所以各地有各種以東坡命名的魚,不過以黃州的這道東坡魚最為出名。先用鹽腌漬一下魚,肚裡塞上大白菜葉,然後將魚與蔥段一起煎至半熟,加入生薑、醬油和料酒燜煮。在起鍋前,將切細橘皮撒在魚上,盛盤上桌。
河豚
東坡羹
現在流傳最廣的是東坡肉、東坡肘子之類的,其實蘇東坡非常注重養生,生平更喜歡素食。他還未踏入仕途的時候,就是個地道的吃貨,除了寒窗苦讀,閑暇的時間就和老婆一起研究各種吃。在宋朝,菜羹仍然是平常人家的主要食品,富人吃肉羹,而像蘇東坡這樣的窮人就將蘿蔔、大頭菜、芥菜等蔬菜和豆粉混在一起熬煮,因為在油和火候上掌握得很好,所以這道羹不僅美味,而且營養價值很高,可以軟化血管、降低血脂、有利於消化,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也難怪蘇東坡會自豪地在《東坡志林》中寫道:
予在東坡,嘗親執槍匕煮魚羹以設客,客未嘗不稱善。
好菜一定要配好酒才行,蘇東坡自己還搗鼓著釀酒,在黃州釀米酒,在定州釀松酒,在惠州釀桂酒,在海南釀「真一酒」,他的詩詞中也時時飄散著美酒的芳香,雖有借酒消愁之嫌,但更多時候卻是對生活的讚美和祝福:
持杯遙勸天邊月,願月圓無缺。持杯復更勸花枝,且願花枝長在,莫離坡。持杯月下花前醉,休問榮枯事,此歡能有幾人知,對酒逢花不飲,待何時?
後來,蘇東坡又被貶了,並且更遠了,跑到海南島上去了,不過他還是自得其樂,在島上痛喝椰汁,還把椰子殼做成帽子戴在腦袋上;當然,美味的海鮮也不能錯過,他還學會了烹飪牡蠣,並且向朋友寫信炫耀道:
無令中朝大夫知,恐爭南徙,以分此味。
此外,嶺南地區各種新鮮的水果沒有他不喜歡的,尤其是荔枝,他曾在惠州留下了千古名句: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其它蘇東坡發明或者以蘇東坡命名的菜品:
東坡炸牡丹
東坡酥
龍井蝦仁
竹筍燜豬肉
東坡涼粉
梅菜扣肉
據說歷史上以蘇東坡命名的菜品有66道,不愧為一個高逼格吃貨,只有在心裡有愛的人才能做出這些的美味佳肴來。一個標準的吃貨,一定是一個極其熱愛生活的人,因為只有這樣,才不會虧待自己的胃。人生在世不過數十載,讓我們像蘇東坡一樣,不論處於什麼樣的境地,都能夠盡情地享受美食帶給我們的美好吧。
就算生活,給了我無盡的苦痛折磨,我還是覺得幸福更多。
微信公眾號:樂鼠基地
內容為原創圖片來源於網路轉載請註明出處官方網站:樂鼠基地 | 國內外精品美食資訊分享
吃貨集中營
分享最新最全的國內外美食資訊
汪曾祺啊!最近初讀其散文集《人間草木》,在驚嘆大師文筆的同時,更加感覺飢腸轆轆……「我建議北京多種一點桂花。桂花美陰,葉堅厚,入冬不凋。開花極香濃,干制可以做元宵餡、年糕。既有觀賞價值,也有經濟價值,何樂而不為呢?」 (摘自《北京的秋花》)「玉淵潭洋槐花盛開,像下了一場大雪,白得耀眼。來了放蜂的人。蜂箱都放好了。他的"家"也安頓了。一個刷了塗料的很厚的黑色的帆布篷子。裡面打了兩道土堰,上面架起幾塊木板,是床。床上一捲鋪蓋。地上排著油瓶、醬油瓶、醋瓶。一個白鐵桶里已經有多半桶蜜。外面一個蜂窩煤爐子上坐著鍋。一個女人在案板上切青蒜。鍋開了,她往鍋里下了一把干切面。不大會兒,面熟了,她把面撈在碗里,加了作料、撒上青蒜,在一個碗里舀了半勺豆瓣。一人一碗。她吃的是加了豆瓣的。」(摘自《人間草木》)「在雲南騰衝吃了一道很特別的菜說豆腐腦不是豆腐腦,說雞蛋羹不是雞蛋羹。滑、嫩、鮮,色白而微微帶淺綠、入口清香。這是豆腐嗎?是的,但是用鮮南瓜子去殼磨細「點」出來的。很好吃。中因人吃萊真能別出心裁,南瓜子做成豆腐,不知是什麼朝代、哪一位美食家想出來的!席間還有一道甜菜,冰糖皂角米。皂角我的家鄉頗多。一般都用來泡水,洗臉洗頭,代帛肥皂。皂角仁蒸熟,婦女繡花,把絨在皂仁上「光」一下,絨不散,且光滑,便於入針。到了昆明,才知道這東西可以吃。昆明過去有專賣蒸菜的飯館,蒸雞、蒸排骨,都放小籠里蒸,小籠墊底的是皂角仁,蒸得了晶瑩透亮,嚼起來有韌勁,好吃。比用紅薯、土豆襯底更有風味。但可以知道做甜菜,卻是在騰衝。這東西很滑,進口略不停留,即入腸胃。我知道皂角仁的「物性」,警告大家不可多吃、一位老兄吃得口爽,弄了一飯碗,幾口就喝了。未及終席,他就奔赴廁所,飛流直下起來。皂角仁賣得很貴,比蓮子、桂圓、西米都貴,只有賣乾果、山珍的大食品店才有得賣,普通的副食店裡是買不到的。近幾年時興。皂角洗髮膏,皂角恢復了原來的功能,這也算是「以故為新」吧。」(《南瓜子豆腐和皂角仁甜菜》)吃貨不可怕,文筆好的吃貨簡直要人命啊!————————分割線——————————2月21日補上汪曾祺《端午的鹹鴨蛋》——初中的開胃必讀「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乾、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高郵鹹蛋的黃是通紅的。蘇北有一道名菜,叫做「硃砂豆腐」,就是用高郵鴨蛋黃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鹹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麼鹹鴨蛋呢」(節選)在寫這個答案之前還真不知道這篇文章是他寫的,感謝知友補充~—————————分割線——————————2月22日更新梁實秋(謝知友補充!)梁實秋曾經出過一本散文集《雅舍談吃》,裡面的目錄都讓人垂涎。陳曉卿曾經說過:「讀大學的時候從安徽老家來到北京,一下子就被梁實秋的《雅舍談吃》給迷住了。美食在作家的筆下早已超越了它本身的概念,它更是一種文化底蘊的代表。後來參加工作,拿著菲薄的工資,我專門去把《雅舍談吃》里寫到現在能找到的美食嘗了個遍。」後來他就導演了《舌尖上的中國》。北京烤鴨(節選):「所謂一鴨三吃,那是廣告噱頭。在北平吃燒鴨,照例有一碗滴出來的油,有一副鴨架裝。鴨油可以蒸蛋羹,鴨架裝可以熬白菜,也可以煮湯打鹵。館子里的鴨架裝熬白菜,可能是預先煮好的大鍋菜,稀湯洮水,索然寡味。會吃的人要把整個的架裝帶回家裡去煮。這一鍋湯,若是加口摺(不是冬菇,不是香蕈)打鹵,鹵上再加一勺炸花椒油,吃打滷麵,其味之美無與倫比。」
烤羊肉(節選):
「正陽樓的燒餅是一絕,薄薄的兩層皮,一面粘芝麻,打開 來會冒一股滾燙的熱氣,中間可以塞進一大箸子烤肉,咬上去, 軟。普通的芝麻醬燒餅不對勁,中間有芯子,太厚實,夾不了多少肉。」
獅子頭(節選):
後外放葡萄牙公使歷時甚久,終於任上。他公餘之暇,常親操刀俎,以娛嘉賓。獅子頭為其拿手傑作之一,曾以製作方法見告。 獅子頭人人會作,巧妙各有不同。化成教我的方法是這樣的:首先取材要精。細嫩豬肉一大塊,七分瘦三分肥,不可有些須筋絡糾結於其間。切割之際最要注意,不可切得七歪八斜,亦不可剁成碎泥,其秘訣是"多切少斬"。挨著刀切成碎丁,越碎越好,然後略為斬剁。
次一步驟也很重要。肉里不羼芡粉,容易碎散;加了芡粉,粘糊糊的不是味道。所以調好芡粉要抹在兩個手掌上,然後捏搓肉末
成四個丸子,這樣丸子外表便自然糊上了一層芡粉,而裡面沒有。把丸子微微按扁,下油鍋炸,以丸子表面緊繃微黃為度。 再下一步是蒸。碗里先放一層轉刀塊冬筍墊底,再不然就橫切黃芽白作墩形數個也好。把炸過的丸子輕輕放在碗里,大火蒸一個鐘頭以上。揭開鍋蓋一看,浮著滿碗的油,用大匙把油撇去,或用大吸管吸去,使碗里不見一滴油。
這樣的獅子頭,不能用筷子夾,要用羹匙舀,其嫩有如豆腐。肉里要加蔥汁、薑汁、鹽。願意加海參、蝦仁、荸薺、香蕈,各隨其便,不過也要切碎。
獅子頭是雅舍食譜中重要的一色。最能欣賞的是當年在北碚的編譯館同仁蕭毅武先生,他初學英語,稱之為"萊陽海帶",見之輒眉飛色舞。化成客死異鄉,墓木早拱矣,思之憮然!
與這些人一比,我覺得我可能是個假中國人。
汪曾祺先生。
高中課文,《跑警報》里描述一同學警報來了還吃東西。
以下是摘抄:
另一個是一位廣東同學,姓鄭。他愛吃蓮子。一有警報,他就用一個大漱口缸到鍋爐火口上去煮蓮子。警報解除了,他的蓮子也爛了。有一次日本飛機炸了聯大,昆明北院、南院,都落了炸彈,這位鄭老兄聽著炸彈乒乒乓乓在不遠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圖書館旁的鍋爐上神色不動地攪和他的冰糖蓮子。
後來發現老先生的文章里都是好吃的。
評論區有談論五味的。《五味》摘抄:
我的吃辣是在昆明練出來的,曾跟幾個貴州同學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燒燒,蘸鹽水下酒。平生所吃辣椒之多矣,什麼朝天椒、野山椒,都不在話下。我吃過最辣的辣椒是在越南。一九四七年,由越南轉道往上海,在海防街頭吃牛肉粉,牛肉極嫩,湯極鮮,辣椒極辣,一碗湯粉,放三四絲辣椒就辣得不行。這種辣椒的顏色是橘黃色的。在川北,聽說有一種辣椒本身不能吃,用一根線吊在灶上,湯做得了,把辣椒在湯里涮涮,就辣得不得了。雲南佧佤族有一種辣椒,叫「涮涮辣」,與川北吊在灶上的辣椒大概不相上下。
要做一個有趣的人呀!從吃開始。這種題,以後請邀我,蟹蟹。
之前回答過一篇,吃貨我只服這兩隻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吃貨? - 果麥文化的回答 - 知乎
這次換個人,不過也是我熟識的——袁枚。袁枚,可以說是一個傲嬌的吃貨。
這個老頭子認認真真吃了四十年,寫了一本《隨園食單》。
《隨園食單》裡面寫了些啥?——
豬有43種做法,而甲魚有6種;雞分5個部分可吃,而鹿最佳者,只在尾上一道漿,做一餐飯有14個注意事項,而且絕對不能涮火鍋……
【有點厲害】
一碗粥,必水米融洽,柔膩如一
曾在某同事家用餐,諸菜尚可,飯粥卻粗糲,我勉強咽下,回去就生了一場大病!
(吃到不好吃的東西,好氣喔,氣到生病!)
炒一盤菜,若用肉不要超出8兩,若用雞、魚,最多不過6兩
有人問:不夠吃怎麼辦?答案是:吃完再炒。
美食不如美器。煎炒宜盤,湯羹宜碗;煎炒宜鐵鍋,煨煮宜砂罐。
鯽魚,要選扁身且帶白色者,肉質鮮嫩松和,熟後一提,骨肉自然分離。圓身黑背的鯽魚,肉質僵硬多刺,簡直是鯽魚中的「地痞魚」。
刀魚用蜜酒娘、清醬放盤中,如鰣魚法,蒸之最佳,不必加水。如嫌刺多,則將極快刀刮取魚片,用鉗抽去其刺。用火腿湯、雞湯、筍湯煨之,鮮妙絕倫。金陵人畏其多刺,竟油炙極枯,然後煎之。諺曰:「駝背夾直,其人不活。」此之謂也。或用快刀,將魚背斜切之,使碎骨盡斷,再下鍋煎黃,加作料,臨食時竟不知有骨。蕪湖陶太太法也。
牛舌最佳。去皮、撕膜、切片,入肉中同煨。亦有冬腌風乾者,隔年食之,極似好火腿。
羊頭毛要去凈;如去不凈,用火燒之。洗凈切開,煮爛去骨。其口內老皮,俱要去凈。將眼睛切成二塊,去黑皮,眼珠不用,切成碎丁。取老肥母雞湯煮之,加香蕈、筍丁,甜酒四兩,秋油一杯。如吃辣,用小胡椒十二顆、蔥花十二段;如吃酸,用好米醋一杯。
(豬)蹄膀一隻,不用爪,白水煮爛,去湯,好酒一斤,清醬酒杯半,陳皮一錢,紅棗四五個,煨爛。起鍋時,用蔥、椒、酒潑入,去陳皮、紅棗,此一法也。
又一法:先用蝦米煎湯代水,加酒、秋油煨之。
又一法:用蹄膀一隻,先煮熟,用素油灼皺其皮,再加作料紅煨。有士人好先掇食其皮,號稱「揭單被」。
又一法:用蹄膀一個,兩缽合之,加酒,加秋油,隔水蒸之,以二枝香為度,號「神仙肉」。錢觀察家制最精。
百果糕
杭州北關外賣者最佳。以粉糯,多松仁、胡桃,而不放橙丁者為妙。其甜處非蜜非糖,可暫可久。家中不能得其法。
栗糕
煮栗極爛,以純糯粉加糖為糕蒸之,上加瓜仁、松子。此重陽小食也。
青糕、青團
搗青草為汁,和粉作糕團,色如碧玉。
以上,還不算完,就連吃飯,這老頭兒也能吃出名堂——
王莽云:「鹽者,百餚之將。」余則曰:「飯者,百味之本。」
《詩》稱:「釋之溲溲,蒸之浮浮。」是古人亦吃蒸飯,然終嫌米汁不在飯中。善煮飯者,雖煮如蒸,依舊顆粒分明,入口軟糯。其訣有四:一要米好,或「香稻」,或「冬霜」,或「晚米」,或「觀音秈」,或「桃花秈」,舂之極熟,霉天風攤播之,不使惹霉發疹。
一要善淘,淘米時不惜工夫,用手揉擦,使水從籮中淋出,竟成清水,無復米色。一要用火先武后文,悶起得宜。
一要相米放水,不多不少,燥濕得宜。往往見富貴人家,講菜不講飯,逐末忘本,真為可笑。余不喜湯澆飯,惡失飯之本味故也。
湯果佳,寧一口吃湯,一口吃飯,分前後食之,方兩全其美。不得已,則用茶、用開水淘之,猶不奪飯之正味。
飯之甘,在百味之上;知味者,遇好飯不必用菜。
他不是吃貨,誰是!
閑話不多說了,買辣條去了——
沒有張騫弱爆了!人家帶了好多東西回來。
有個悲傷的吃貨叫吳王僚。《史記?吳太伯世家第一》里有段故事——四月丙子日,公子光把甲士埋伏於地下室之中,然後請吳王僚來宴飲。王僚派兵列於道旁,從王宮到公子光之家,直至光家的大門、台階、屋門、坐席旁,布滿王僚的親兵,人人手執利劍。王僚來到後,公子光假裝腳疼,藏進了地下室,派專諸將匕首藏於烤全魚的腹中,偽裝上菜。專諸將魚送至王僚前時,從魚腹中取出匕首刺向王僚,左右衛士急用劍刺入專諸胸膛,但王僚已被殺死。公子光果真代立為吳王,就是吳王闔廬。闔廬任命專諸之子為卿。
吳王僚到底做錯了什麼事情,所以招致這樣的下場?——因為他太愛吃烤魚了。
愛吃烤魚不是錯,可是一個領導愛吃烤魚到人人皆知,連敵人都一清二楚,那就是莫大的錯誤,因為你的好惡就是你的弱點,你的弱點一旦被人摸透了,人家就可以針對你的好惡設下重重陷阱來對付你。
公子光是如何謀劃這個事情的?《史記》寫得很清楚,就是「襲王僚」!勸服吳王僚讓出王位不可能,正面對抗不是對手,只有用襲殺吳王僚的方式,才能搶回王位,這是公子光的大方針。公子光採用的戰略就是用烤魚這個對方最喜歡的東西,因為對方不能割捨。
然後,戰略決定戰場,既然已經決定用烤魚,要讓烤魚保持最好的美味,非得在他家吃不可。這樣公子光就能佔據一切主場優勢。接下來,戰場決定戰術,戰術是什麼呢?就是要利用進魚的這一刻刺殺。以吳王僚對公子光的防備,上菜者必要經過重重搜身,但衛士們絕不會搜烤魚的身,這才能夠成功。最後,戰術決定武器,既然決定要利用進魚的這一刻刺殺,那麼武器就只能藏在魚裡面,那就只能是一把小匕首。
一頓烤魚,一把魚腸劍,就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命運。
述異記雲:漢和帝時,大雨,龍墮宮中,帝命作羹賜群臣估計是宮殿的樑上爬了蛇,皇上見了,命令御廚把它做成了羹........不愧是御龍氏劉累的子孫。
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蒓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
汪曾祺啊 看他的散文活生生看餓了愛吃的人運氣總不會太差吃出了精神 吃出了風格抗戰時期寫西南聯大的好吃噠文革期間居然去搞馬鈴薯研究去了還畫出了各類馬鈴薯圖譜實在是我等吃貨的榜樣
不說古代,說個近點的吧。徐志摩應該算的上他朋友圈裡的吃貨吧!多說無益,上圖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我想應該是乾隆,為現代小吃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將戰,華元殺羊食士,其御羊斟不與。及戰,曰:「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與入鄭師,故敗。君子謂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敗國殄民,於是刑孰大焉?《詩》所謂「人之無良」者,其羊斟之謂乎?!殘民以逞。
將要作戰之前,華元殺羊犒賞士兵,沒給他的駕車人羊斟吃。等到作戰的時候,羊斟說:「前天殺羊犒軍的事,由你作主;今天駕車作戰的事,由我作主。」於是就故意把兵車驅入鄭軍之中(使華元被俘),所以宋軍戰敗了。羊斟是一個以私害公的典型。《左傳》對他的評價是:「以其私憾,敗國殄民。」
吃不到羊肉,所以葬送隊友,哦!不對,葬送主帥。你想想看,你給國防部長或者總理做司機,他對你不好,你沒吃到想吃的,然後你給他送到敵國,這就是華元的體驗。
這就是一碗羊肉湯引發的戰敗吧!吃貨真可怕。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