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學中什麼是破窗效應?公安機關會如何應對?


破窗效應是犯罪學的概念:

美國犯罪學家在一個社區做了個實驗,把一輛車子的窗戶故意砸壞一扇,然後放在原地不去管,觀察居民的下一步行為。結果是一周後這個車子所有玻璃都碎了,車身、輪胎等也嚴重損毀。

然後他們得出一個結論:現有的犯罪如果不及時的加以打擊和遏止,會產生負面的示範效應,將衍生更多的犯罪。

在這個理論指導下,紐約警方多年來一直對犯罪持零容忍態度,堅持打早打小露頭就打(這也是大陸打擊涉黑案件的原則),使得紐約的犯罪率直線下降,市民安全感不斷上升


謝邀。

破窗效應就是指,社會中如果犯罪者存在且未受到打擊或制裁,則此類犯罪者越多,效仿者越多。

目前應對方法主要是加強打擊力度(並非指使用重刑)和宣傳。

對於這種題為什麼找我呢……


破窗效應:及時矯正和補救正在發生的問題。

1 基本概念

破窗效應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該理論由詹姆士·威爾遜(James Q. Wilson)及喬治·凱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並刊於《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題為《Broken

Windows》的文章。此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

2 社區失序的五個階段:

  1.社區開始出現失序的情形,部分居民遷出社區。

  2.未能遷離社區的居民因擔心自身安全,對區內的事務漠不關心。

  3.地區的監察力下降,社區的治安進一步惡化。

  4.區內更多的居民遷走,仍然留在區內的居民則更加退縮,減少外出時間。

  5.外來的犯罪份子入侵社區,令犯罪數字持續上升。

3 理論啟示:環境對人的心理形成和行為表現具有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人會被環境影響,同時人的行為也是環境的一部分,環境好,不文明的舉止也會有所收斂;環境不好,文明的舉止也會受到影響。

4 不良後果:會助長人們的四種心理形成:

  一是「頹喪心理」。因為壞了的東西沒人修、公家的東西沒人管、環境遭破壞、制度無人遵守、有法不依、執法不嚴、腐敗分子逍遙法外,所以對社會的信任度就會隨之降低。對己對人對社會對未來缺乏信心。懷有這種「頹喪心理」的人,即使有做人的法律的底線、道德的底線、良心的底線,即使主觀上絕不去做壞人,但是消極的言行自覺不自覺地道出了你的情緒和境界來,對人和社會環境產生不利的影響。

  二是「棄舊心理」。懷有這種「棄舊心理」的人往往是這樣一種思維模式「既然已破廢,既然沒人管,那就隨它去吧」。如果一個物件僅僅是因為破損並且具有一定的修復價值就輕易棄掉,則是一種浪費;如果是一項規定、制度、法律僅僅是因為執行的不利或遭到破壞就輕言放棄,就會給管理造成無序,給社會造成混亂。

  三是「從眾心理」。良莠不分、盲目隨從、消極地規避風險與責任;甚至明知是錯誤的,卻要「別人能夠做,我就可以做;別人能夠拿,我就可以拿」。而不考慮應該承擔行為的後果。

  四是「投機心理」。「投機心理」是一種不想努力就要達到目的的歪曲心理,當看到有機可乘並且能得到既得利益的時候,就會僥倖去試一試。「投機心理」有時是「從眾心理」的階段性、機會性的表現,看見別人這樣做過了,靜觀其變,無「不良」後果,認為時機成熟,開始行動。這種非光明正大之人,往往是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甚至付出慘痛的代價這四種心理都是可怕的,危害都是巨大的。

4 應對

第一、要有「好窗」。「好窗」,對於個人來說,要有鮮明的是非鑒別力,「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對於組織和團隊來說,要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工作氛圍、工作秩序,制度完備、獎罰分明、樹立正氣;對於社會來說,要形成良好的社會環境、社會氛圍、社會秩序,法律健全、有法必依。

  第二,要經常「護窗」。任何制度都是脆弱的,沒有完美和一成不變的制度,人的潛意識是無序的,當制度遭到破壞的時候,人們會傾向於違背制度,而領導者的責任就是要善於發現制度的漏洞,並及時更正過來。樹立「護窗」意識,保護「護窗」行為。「護窗」人人有責,「護窗」貴在經常。

  第三,要及時「補窗」。「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可見,一個微小的事件或變化,經過不斷演變放大,對其未來會造成極其巨大影響,或成為決定因素。


推薦閱讀:

什麼樣的法律懲罰與補償才算對受害人與犯罪分子公正?
現在出現了很多智能犯罪,這種犯罪到底有哪些類型?怎麼分析犯罪人的心理?是怎麼形成的?
韓國華城連環殺人案為什麼至今未破?
如何防止被投毒?
電影《逍遙法外(貓鼠遊戲)》中萊昂納多所觸犯的罪名都有哪些?

TAG:犯罪心理學 | 犯罪學 | 破窗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