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前輩認為知乎上過於「紙上談兵」的問題?
01-11
我用知乎一年多了,從大學半年,工作半年多。
一位業內我很尊敬的前輩在知道我從知乎上關心自己行業或者其他行業的業內信息時,告誡我少看。理由是:1.不可作為參考,當看小說看就行了;
2.沒有哪個業內大牛會把值錢,或者真的有用的信息給我說,3.「長篇大論的人,都是像你一樣,才接觸某個時期,有感觸,但是你叫他幹什麼事情,基本不行的。」謝謝大家啦~
我認為前輩說得對。
最近也有在思考這個問題
如何反駁,或者說如何正確的看待 把「 對世界和知識抱有好奇心和求知慾的人 在一個好好說話的平台上 平等/真誠/理性/互利的交流」 稱為紙上談兵?
私以為答案早幾百年前就有了,既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 就是說:知識只有當實踐真的如此去做,做到的時候才能稱之為「真知」
往深處說,便是知識(經驗)與真實的世界事物之間的關係。其實知識和事物從來不是二元對立,而是互利的良性循環。 比如科學方法論:假設?實驗?觀察(分析數據)?得到結論(再進一步假設) 人們通過經驗提出假設,通過實驗觀察得到進一步的知識(經驗),並把這一過程精簡到一句話,這就是(真)知識。
也許上面舉的例子仍逃不了紙上談兵之嫌,舉些實際的例子,多少人看了心理學的問答更了解自己與他人,又有多少人看了李老鼠的答案買到了適合的車?多少人看了知乎找到更便宜的租房,更合適自己的衣服搭配和衣服?
前輩們都在上什麼網站?或者在看什麼,做什麼呢?是不是我們年紀大了,也就成了前輩了?
實踐中是千變萬化的,有很多經驗和理論是很好的,但只能是充當扶手,知乎里很多這一套是紙上談兵而已。
我也正要問個類似的問題。他們很多話說得很對,但我們不知道他們是否只是紙上談兵。
所以題主才發問了,我也有這種疑問,就按照我自己的思路思考回答一下:
我們既然知道了、感興趣了,那就去試試啊。對了是我們的了,不對要麼放棄要是實在感興趣就追究到底呀!這才是學習之道啊!本來就是類似看小說的消遣地方啊。
你只要重新定位認知,看小說又有何不可?見多識廣之前都有這個階段,你那位前輩之前也有求知慾網盛和看小說的時候。
順從自己的內心,別追別人屁股。推薦閱讀:
※土木施工轉行的你過得比以前好嗎?
※在25-30歲間,怎樣迅速積累資本發展事業。過來人你們有什麼經驗?
※怎麼看待「外行指導內行」這個現象?外行又是如何成功指導內行的?